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紫砂茶圣陆羽像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53 秒)

7月1日-4日,第25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茶意香浓

7月1日—4日,为进一步激发茶叶消费潜力,促进产销对接,帮助茶企茶农纾困,助力行业信心恢复提振,由武汉中兴恒远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举办的第25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汉口武展)举行。

茶博会规划展览面积20000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1200个,大会划分湖北名茶馆、中华品牌馆、百家争茗馆、紫砂艺术区、茶器工艺品区等共计五大展馆区。赤壁青砖茶、孝感红贡茶等重点龙头企业以独立特装形式亮相,将组成超大面积、超高规格的鄂茶参展阵容,借博览之势,强势展示本地区茶产品、茶品牌、茶文化,助力湖北打造千亿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赤壁青砖茶“添香”

“这个味道细腻平滑,甜而不腻,是以前没喝过的味道。”在赤壁青砖茶展区,喝完青砖奶茶的参观者表示十分惊奇。

大德和茶叶有限公司展区看上去格外活泼,样式不一的茶包和包装鲜艳的奶茶,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驻足品尝。该展台负责人余涛介绍,为了迎合年轻人对奶茶的强烈需求,公司创始人决定走上变青砖茶为青砖奶茶的道路。将青砖茶熬成浓郁的茶冻,加入蜜豆、燕麦、牛奶,实现零糖添加。公司选择高香系列的乌龙茶和红茶,具有辅助减肥、促进消化、提升醒脑功能的青砖茶就让奶茶变得既美味又健康。在咸宁,线下名为“地道?鲜茶”的青砖奶茶店已经开了两家,每日销售量最高可达6000元,在不久的将来,武汉线下青砖奶茶店也将面世。

相比于高香型茶的尖锐、霸气、冲力强,幽香型的青砖茶显得高雅、含蓄、渗透力强,根据煮茶机器、煮茶时间的不同,青砖茶可以品出枣香、药香、木香等香味。如今的赤壁青砖茶,早已不再是原来的一块“板砖”,它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时髦、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爱。余涛告诉记者,相比于茶砖的厚重,巧克力青砖茶就像一块巧克力,十分便携,一升水对应一个茶包。公司也推出智能煮茶机,把茶包放入机内,一键按下,青砖茶的洗茶、醒茶、煮茶、煨茶、焖茶五大煮茶流程便能自动化完成,喝赤壁青砖茶从此变得简单。

茶与孝的碰撞

在孝感,茶文化与孝文化融合紧密。比如,新婚第一天,新人要和长辈敬茶,以示尊重;逢年过节拜访,亲戚朋友磕头敬茶的形式等。

以茶尽孝是孝感茶文化的一大特色。湖北孝感红贡茶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茶研发、生产、出口贸易等复合型企业,致力于生产大众能够消费得起口感好、香气足的好茶叶。该企业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出养生茶。

作为一个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湖北孝感红贡茶有限公司将联合省内的6家企业,打造一趟出口俄罗斯茶叶专列,这也是全国的首个茶叶出口俄罗斯专列。董事长乐子华说,作为参展企业,茶博会大大提升了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帮助企业借助茶博会这个平台与其他更多企业进行交流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做好湖北茶、中国茶。

茶圣故里话茶经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天门是茶圣陆羽的故乡,其《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开启了全世界系统认识茶的时代。然而过去天门虽有“茶圣故里”的招牌,茶产业却是短板。

天门陆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芬通过将茶文化融入茶产业的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天门海拔不高,相比赤壁、黄冈等其它茶产区,很难从产量和规模上发力。但我们是陆羽故里,我们把《茶经》里面留下来的茶文化恢复,以文化为媒,来推动产业。”张芬说。

为了更准确还原陆羽茶文化,公司从材料、形状、大小、工艺、样式等方面一比一还原了陆羽泡茶的二十四具器皿。在采茶时茶叶摘取、蒸气杀青,制茶时捣杵、入模成型和喝茶时择水、煮茶、粉茶,都按照古法进行。张芬介绍,公司三款茶叶“季儿茶”“陆羽竟陵红”“竟陵陆子饼”分别取自陆羽的不同字号,而且顾客在购买二十四茶具器皿之后,只需扫描商品上包含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茶具背后的故事。

作者:湖北日报 实习生 陈露 刘璟 杜思雨,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把无锡茶故事讲给你听

江南的茶意,犹如隐士高洁之风,氤氲在清澈纯净的惠山泉水中,萦绕于历代文人的笔墨创作里。唐朝时“茶圣”陆羽评价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北宋苏轼吟唱出千古名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代文徵明绘就《惠山茶会图》,再现古人以茶会友、品茗赋诗的生活美学;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题碑“天下第二泉”,更是流传至今……近日,“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从惠山二泉出发,相约无锡博物院,用一场立体展事全方位呈现无锡茶文化,把无锡的茶故事讲给你们听。

无锡以泉茶为媒,传递江南风雅之韵,在中国茶文化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茶文化在无锡城市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生态位,如何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凝练更具标识度的城市文化品牌?

听茶文物在说话

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明清,文人以茶会友,以诗唱和,茶诗、茶文、茶画佳作迭现。各大博物馆珍藏的茶文物诉说着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此次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上,汇集了多件明星藏品,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款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和“清·竹茶炉”、南京博物院藏“清·陈鸣远东陵南瓜壶”、福建博物院藏“明·摹刻蔡襄《茶录》木刻板”、无锡市锡山区文体旅游局藏“明·大彬款三足柿蒂纹紫砂壶”、无锡博物院藏“明·文嘉二泉图卷”和“明·丁云鹏《煮茶图》”。“每件展品都大有来头。”该展策展人、无锡博物院展览部主任顾真真介绍,就拿压手杯来说,为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制作精细,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像如此品质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现有资料,全世界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3件。

清·竹茶炉

在各式各样的茶文物中,竹茶炉是无锡茶文化最有名的见证物。据惠山古镇景区管理处文化总监金石声讲述,明洪武初年的一天,惠山寺听松庵内,高僧普真(字性海),正与王绂等人叙谈,一位湖州的竹工到访,大家切磋茶事茶道。性海上人精于茶道,只是没有一只好的茶炉。于是,湖州竹工自告奋勇,按照上人的意愿和构思,为他编制了一只雅致可人的竹茶炉。此炉高不盈尺,上圆下方,状如道家乾坤壶。性海等人见了大喜,便取二泉水,以湖州、阳羡名茶,煮茶候汤。王绂专为竹炉绘图赋诗,王达为竹炉清咏作序,一时唱和之作甚多。无锡博物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肖炜透露,乾隆于南巡前即对竹茶炉盛名倾慕不已,后命吴地竹工仿制携带回京。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至少为自己各处的茶室订制了20座以上的竹茶炉,此次在无锡展出的为原藏于故宫重华宫内的一件。

把茶文化带回家

在这场以“惠山茶会”为名的展览中,观众可以从惠山茶会的“前世”,走进惠山茶会的“今生”。据记载,文徵明在画《惠山茶会图》前,曾多次从苏州来无锡,在二泉亭上,观泉、酌泉、品泉,写下诗作多篇,足见他对惠山泉茶的喜爱。“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清明节,49岁的文徵明,会同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友人,畅游惠山,在惠山寺竹炉山房饮茶赋诗,文徵明高兴地画下了《惠山茶会图》。”金石声说,该图描绘的是惠山茶会的真实情景,形象地展示了明代文人聚会品茗的场景,是珍贵的明代茶文化资料。而此次展览,从惠山古镇景区“天下第二泉”出发,相约无锡博物院的博物馆之夜,通过文艺演出、茶艺展示、茶果品味、茶盏绘画等互动体验,邀请游客共赴茶会。

在展览现场,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让市民走进茶文化。据了解,无锡博物院将围绕茶说、茶趣、茶境、茶味,举办一系列社教活动。无锡博物院开放部副主任刘慧芳透露,他们选取了展览中的10个关键词,制作了10条茶文化知识短视频,帮助游客看懂展览。同时,展厅内还布置了雅集,再现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宋人四大雅事。在茶文化中,和茶相关的物品、工具、环境都有讲究,不厌其精。

塑茶文化新标识

惠山泉茶文化源于“茶圣”陆羽品定“天下第二泉”,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专家指出,无锡惠山泉茶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系统,其中包含了品泉、试茶、品茶、竹炉、护泉、茶会和诗画、题咏等多个元素,是江南人民精致生活的真实写照,流传千年,内涵丰富,在众人的传播下,已成为江南文化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更是无锡文化的重要品牌。

深挖地方特有资源与历史文脉,活态传承并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无锡一直在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IP。宜兴紫砂无疑是无锡最具知晓度的文化标签之一,这一传统文化牌已经变身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在坚持传统技艺核心的同时,从用色、造型、意韵、用途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与提升,比如为民国时期制作和经营紫砂陶器的著名商号“利永”,建成业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紫砂博物馆,首创紫砂全息数字防伪新技术,为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注入了新活力。今年,无锡市还在宜兴启动建设总投资为15亿元的唐贡茶文化村项目,将通过整合茶文化、茶历史、茶产业、茶品牌等资源,对现有的阳羡茶场茶园、深氧健身公园、阳羡湖湖岸线等进行整体策划、设计、开发和利用,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茶文化休闲目的地和标杆型文旅项目。

据悉,无锡博物院将在10月举办惠山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与茶文化、展览有关的专家学者,围绕明清文人茶会、中国茶文化等议题,共同探讨惠山茶会的文化色彩与传承发展。(摄影:李一芳)

来源:无锡日报 无锡市梁溪区委宣传部、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报人与茶(十一),曹聚仁:品茶亦借茶“品”人

笔下有乾坤 壶中见精神

——报人与茶的风云际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有些人直接拿起了武器,而报人们则挥动起如椽大笔,一篇篇振聋发聩、激昂慷慨的文章见诸报端,成为唤醒民族灵魂、沸腾爱国情怀的利器。

提笔落墨之际,茶始终是报人们的精神伴侣。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茶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中华茶道一以贯之、传承有序。中华报人更是将茶道精神演绎得分外瑰丽,茶香不仅滋养了报人精神,他们还以茶为笔写春秋。笔下有乾坤,壶中见精神,报人的笔端汹涌澎湃的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翘盼。

曹聚仁(1900—1972年)

近代报人中,曹聚仁(1900—1972年)算是很懂“茶道”的一个。他品茶的功夫了得,借茶“品”人的功夫亦了得。谈古论今,头头是道。

踏遍山河品好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条古训,放在曹聚仁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办过刊,教过书,当过记者,用足迹丈量大好山河,并笔之于书。《万里行记》就是他游历四方的所见所闻,他也因此被称为“现代徐霞客”。

清末武夷山拣茶梗的妇女

曹聚仁看过的风景无数,也品过的好茶亦不少。《陆羽茶山寺》一文,他谈的虽是“茶圣”陆羽,却有意无意地透露了自己的品茶经历。

比如,谈到武夷大红袍,他用了大篇幅,尤其是说起九龙窠岩壁上的那两株大红袍,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亲芳泽”的向往之情。

他说:“我相信香港三百多万善男善女中,喝过那株名茶的,不会超过五个人。”的确,这两株茶,产量稀少,也就一斤上下。

他把大红袍称作“贡茶”,并“自作主张”进行“分配”:“大概林森任主席时,可得二两,陈仪省主席可得二两,蒋委员长可能得四两,崇安县长可留二两,刹中方丈可得二两。”

末了,还不忘@一下陆羽:“我看陆要生在现代,也不会有他的份儿的。”

曹聚仁曾对武夷山九龙窠上的几株大红袍念念不忘

他又说:“我到了武夷山,喝不到大红袍,心中毫无怅惘之意。”曹聚仁的风趣,不禁让人哑然失笑。明摆着嘛,他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其实,他喝不到大红袍,实属正常。1972年,也就是他去世的这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将四两大红袍当作国礼馈赠,周总理戏称为“半壁江山”。

不知后来曹聚仁是否如愿以偿,如果他多活十几年,可能就有口福了。1988年,香港协和茶行携手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推出了大红袍,让香港茶客们也能一品“岩骨花香”。

1988年,协和茶行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合作推出大红袍

虽没喝到大红袍,但大江南北的名茶,他是很有发言权的:西湖龙井茶、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苏州碧螺春、潮州铁观音、福州(茉莉)双熏等,都留余香余味在他的味蕾记忆中。

不过,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港喝的苦丁茶:“山中农妇烹苦丁茶相飨,叶粗大如大瓜片(茶名),其味清甜,有如仙露。”

“苦丁茶,比之云雾、龙井,不知该放在什么品等,但我一生感受,却以这两回为最深刻。周作人先生五十自寿诗:‘且到寒斋吃苦茶’,若是‘苦丁茶’的话,那真是一种享受了。”

对调饮茶,他则嗤之以鼻:“红茶加糖加柠檬,那就根本不是吃茶,不在谈茶之列。”

武夷山玉女峰旧影

“我乃陆羽的门徒”

曹聚仁对陆羽是相当崇拜的,称其为:“中国第一个伟大农民艺术家。”

所以,但凡喝茶,他都要向陆羽看齐。除大红袍外,祁门红茶,他也没喝过,故自嘲道:“这一方面,我乃陆羽的门徒。”

此是他的自谦之语。事实上,在近代爱喝茶的报人中,曹聚仁的“段位”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不但会品茶,他对制茶工艺也很懂。他到屯溪时,说了不少做茶的门道:“茶叶经初摘、二摘、三摘,有粗细之分。所谓‘明前’,即系清明以前所摘;‘雨前’,即系谷雨以前所摘。绿叶有加色焙制、熏制及发酵的手续,即青茶、红茶,由此而分。”(《屯溪风月》)

“五四”以后,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图为一位男士礼貌地给女士递茶)

至于择水、选器,他更是行家了。

他很认同古人的看法,即烹茶须用“外动而行静,质柔而气刚”的活水,而“香港的水,都是止水,不管怎么消毒,用以煮茶,总是差一大截。”

论水,他还是最佩服张岱:“考究茶道的,自有千千万万迷成瘾的,在笔下写得妙的倒以张宗子为第一。”张岱与闵老子喝茶,乃千古佳话,张岱辨水的功力,陆羽之后,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不过,曹聚仁也不是完全尽信书。他说:“我不是陆羽的信徒,也不想做闵老子的知己。”对烹茶之水,他有自己的观点。

有人问他:“泉水怎么才是好的。”他说:“一个甜字足以尽之。”他还提到其外家刘源村,当地人用溪水泡茶,并习惯加白糖饮用。他特意交待亲戚们别放糖,因为“溪泉实在够甜了”。

刘源村的水,令他念念不忘,以至于他干脆在村子附近买了一口井,井泉之甜美,“我以为在虎跑,汇泉之上,只是陆羽、张宗子踪迹未到,有如浣纱溪上的西施呢”。

论茶器,他首推宜兴紫砂壶:“好的茶具,不是玻璃,不是浮梁瓷器,而是宜兴紫砂壶。要积古百年旧紫砂,才能把好茶好泉的色、香、味都发挥出来。”

所以,他到福州时,对这里的“茶道”赞许有加:“茶道很精,宜兴茶壶、茶杯,让你慢慢品尝,无所谓牛饮。”(《闽学》)

1880年左右福州城

茶中“知己”是龙井

好茶品遍,他最爱的还是杭州的西湖龙井。

只要提到名茶好茶,他如条件反射般都会第一时间想起龙井。单是《陆羽茶山寺》一文中就多处提及龙井:“评品好茶,一般人脱口而出,说是‘龙井’,这只是现代人的想法。”

“松萝乃皖南闽茶,犹今人之称龙井也。”

“前几年,碧螺春初到香港……这是上品闽茶,品质还在龙井之上……(龙井的绿叶乃是用青叶榨汁染成的,并非本色)”

“平心而论,陆羽茶室的龙井,比较还过得去……”

可见,曹聚仁对龙井茶情有独钟。

这还不够,他连品评人物都要用龙井作比喻,鲁迅(周树人)、周作人昆仲都是被曹聚仁“龙井”过。

他是这样评价鲁迅的:

鲁迅爱喝清茶,他所爱的不是带花的香片而是青涩的龙井茶。笔者曾对他说:我和你是茶的知己,而不是西湖的知己。我喜欢喝龙井茶,尤其是西湖,你呢,对于西湖,并没有多大好感。(曹聚仁《鲁迅评传》)

鲁迅先生的文章虽大多像匕首一样尖利,但他骨子是一个很传统的文人。他曾说:“我是不喝咖啡的,总觉得这是洋大人所喝的东西(但这也许是我的‘时代错误’)不喜欢,还是绿茶好。”(鲁迅《三闲集·革命咖啡店》)他还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喝茶》)

一袭长衫,一杯清茶,一只铁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才是鲁迅。

民国时期杭州旧影,当时雷峰塔虽破旧,却还未倒塌

曹聚仁点评周作人的文风更经典:

他的文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前人评诗,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来说明神韵,周氏小品,奇妙正在“神韵”。

周作人论茶与文学时也说:“读文学书好像喝茶,喝茶就像读文学书。”对龙井茶,周作人也是颇为推崇的。他说:“北京大抵都吃香片,以为龙井不宜于卫生,而南方则以龙井为上品,又反对掺杂花香。”周作人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苦茶庵”,并且自号“苦茶庵主”。

杭州西湖旧影,可见远处的保俶塔

不只是曹聚仁,民国时代的报人,用龙井茶点评人物,似乎很流行,有点像今天的网络流行语。

“中国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曾品评胡适之先生说:“适之先生好比龙井茶,总是那么清新。”曾任《大公报》总编辑的王芸生也说,季鸾先生好比新泡的龙井茶,清新之外还有热。

在这些报人眼中,“龙井茶”应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形容词吧。

《万里行记》中,曹聚仁还记述了这么一个美丽浪漫的夏夜:“我最爱‘平湖秋月’,夏天的傍晚,骤雨既过,彩霞满天,新月初上;这时摇一小舟荡漾于孤山四围,系舟于柳荫中,爱侣在怀,茶香沁鼻,无言相对,这才是人生至乐。”(《<浮生六记>掇拾》)

美景在眼,佳茗在口,还有佳人在怀,浪漫至极!

晚年的曹聚仁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