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农增效增收

找到约1,993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采花茶业:产业链延伸带动茶农四时增收

“周工,还激动不?”

4月25日上午,当宜茶集团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精制车间主任周江走进车间,同事纷纷前来祝贺。

前天晚上,他作为五峰茶产业的代表人物,走上湖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主席台。“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采花茶业推动五峰茶产业发展、带动茶农增收的肯定。”他说。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采花茶业春茶开园一个多月,支付鲜叶款3275.3万元、同比增长10.32%,支付干茶款3685.9万元、同比增长3.39%,茶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今年是采花茶业转换体制机制的第一年,也是走出疫情影响的第一年,责任更大,干劲更足。”采花茶业董事长马驰表示,将依托宜茶集团以及安琪集团的强大支持,实施“抓生产、建基地、促销售、推项目”四项重点工作,持续带动茶农增收,助力五峰茶产业和五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春茶季吃下“定心丸”

5月1日,位于五峰渔洋关镇的采花茶业科技园内人声鼎沸,茶叶鲜叶收购窗口前排起数十米的长队,假期采花茶业在加班加点收购茶叶鲜叶。“只要茶农有符合质量标准的茶叶鲜叶,我们就敞开收购!”前来抽查鲜叶质量的采花茶业负责生产的副总肖静洲说。

“开园价不低于2022年水平,对符合标准的鲜叶要应收尽收!”

今年1月6日,宜茶集团召开春茶生产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春茶收购资金问题,并明确要求采花茶业开园价不低于2022年水平,对符合标准的鲜叶要应收尽收,确保茶农稳定增收。

3月12日,采花茶业在五峰率先开园,在渔洋关镇采花茶业科技园和采花乡采花分厂2个收购点共收购鲜叶6242斤。截至4月15日,该公司共收购鲜叶64.5万斤、同比增长9.49%;收购干茶20.2万斤、同比增长3.22%。

不仅对符合质量标准的茶叶鲜叶应收尽收,采花茶业还给出了最高收购价。

3月12日开园收购茶叶鲜叶中,本地种特级芽茶最高收购价200元/斤、良种特级芽茶150元/斤,收购价格是当地茶企最高水平,共计为792户茶农带来103万元收入。

“自从10年前,我们就采取最高收购价,让茶农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肖静洲介绍,截至4月15日,采花茶行业收购茶叶鲜叶,均价60.13元/斤,对比去年收购价上涨6.24%。

肖静洲说,即便是在已经过了“明前茶”的采摘期,4月10日五峰采花乡楠木桥村古茶树鲜叶的收购价依旧高达120元/斤。

数据显示,截至4月下旬,采花共生产茶叶35.6万斤、同比增长5.86%,已销售出库30.9万斤,销售金额9456.8万元、同比增长9.11%。“走出疫情的阴霾,今年实现了产销两旺。”采花茶业总经理李建华介绍,这也是采花应收尽收的底气所在,依托安琪集团、宜茶集团等新渠道,以最大努力带动茶农增收。

夏秋茶不再“被抛洒”

立夏后就进入到夏秋茶季。

往年立夏以后,茶农的收益大幅降低,因此许多人在外打点零工。

这一情况在2022年年初彻底扭转,采花茶业与安琪集团合作的茶产业链延链补链的速溶茶生产线投产,项目可实现年产量3000吨高品质速溶茶,消化夏秋干茶资源1.5万吨,为茶农增收约1.2亿元。

“五一”假期的采花茶业科技园内,不仅收购窗口人声鼎沸,生产车间也是机器轰鸣。

走进速溶茶生产车间,透着玻璃墙依旧能看到无尘车间内仪表跳动的数字。“自从去年2月8日开机试生产以来,就没再停过机!”李建华介绍,这是湖北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速溶茶生产线,也是国内首条应用“生物酶催化茶多酚”技术的速溶茶生产线。

这条速溶茶生产线能够用绿茶干茶来生产速溶红茶。“生产出的速溶产品茶黄素含量比同类产品高出50%以上、茶红素高出30%以上,成为优质的调味茶饮及茶食品原料或终端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李建华说,依托母集团安琪集团科技优势,茶科技将与茶产业融合,实现茶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企业增效和茶农增收。

有了速溶茶生产线,往年大概率“被抛洒”的夏秋茶,成为增收的新宠儿。去年7月18日渔洋关镇的茶农王涛一天卖了3次夏秋茶,一天销售夏秋茶鲜叶收入407.9元。“往年茶农就没有这笔收入,如今忙活10天,就抵得上一个月的!”肖静洲表示。

采花茶业对于茶科技与茶产业的融合不仅仅体现在速溶茶,尤其是如今已成为安琪集团旗下宜茶集团的成员,所能依托的科技力量较原来有质的飞跃。“不仅可以依托安琪集团的科研团队,还有宜昌茶叶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肖静洲对未来充满期待,“可以说,我们将‘茶’翅腾飞。”

在采花茶业2023年计划中,利用茶科技与茶产业融合延链扩链的项目还有很多:围绕年轻人市场,合作开发老白茶、云南普洱、花草茶(代用茶)等其他茶类产品,对销售品类进行有效补充;依托茶叶技术中心力量,尽快开展各类茶浓缩液、超微绿茶粉、乌龙茶粉等新品开发,同时优化现有产品生产工艺,提升品质。“每一项计划的推进,未来都可以为茶农带来千万元级别的增收!”李建华透露,这些产品线所产生的茶渣,都能依托安琪集团的相关技术制造成有机肥,不仅能保护生态,还能进一步提高茶园和茶叶品质,提高茶农茶叶鲜叶的售价,实现增收的闭环。

延链扩品,不仅在新产品和新市场领域有亮眼表现,旧产品和旧市场领域也能保持强势增长。在今年3月17日的五峰春茶开园节上,采花茶业与湖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签订了100万公斤、3000万元的订单。“大宗茶订单原料就是夏秋茶,仅这一项为茶农带来的增收也是数百万元。”肖静洲介绍。

冬闲时再发“大红包”

“五一”假期,采花茶业科技园后山的青岗岭茶园内,游人如织,茶山苍翠欲滴。

在“心”形木质栈道下,是采花茶业数字智慧茶园种植示范基地,由采花茶业与中南民族大学于去年共同建设。

智慧茶园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茶园多维度的智能感知与智慧应用,从而达到茶园智慧管理、资源合理分配、病虫害绿色防治等目标,有利于提升产品原料品质,降低茶农的劳动强度,更好地提升茶园管理水平。肖静洲说,产品原料品质的提升,就意味着茶叶鲜叶的销售价提高,茶农的收益也会水涨船高,“而且还将起到带动作用,让更多的茶农加入其中,提高收入的同时,还能有效应对劳动力缺乏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未来,青岗岭茶园不仅是游客观赏风景的地方,还能让研学团队走进茶园,了解宜昌和五峰的茶文化、茶历史,了解现代科技与传统茶叶种植的完美结合,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这里也将成为采花茶业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的最佳展示场所!”肖静洲说。

早在2020年,采花茶业就依托采花乡楠木桥村450多亩五峰本土原生品种古茶树资源,开发了系列绿茶产品“经典五星”,2022年又进一步开发了“碧玺”绿茶产品。通过农企联合,让茶农原来卖不出高价且疏于打理的古树茶成为了“金叶子”,每年为茶农带来直接收益超过百万元。

在今年的五峰春茶开园节上,采花茶业与渔洋关镇三房坪村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组建成立采花茶业专业合作社,并依托村委会、合作社组建茶园机械化深耕、施肥、修剪、采摘等作业管理专业服务队,探索完善以“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新模式,广泛开展茶园管理社会化服务,让合作社茶农可得到“茶园流转收入+鲜叶交售收入+茶园服务队劳务收入+合作社年终分红”等四块收入,在样板点上探索茶企与茶农利益联结新模式的构建。“合作社年底分红我们此前进行过小规模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马驰说,这个模式将进一步扩大实施,通过这一模式进一步带动茶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3月17日,五峰春茶开园节上,安琪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宜茶集团董事长郝开银说,宜茶集团将持续擦亮“宜昌毛尖”“宜昌宜红”等公用品牌以及“采花毛尖”等地方特色品牌,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助力五峰及宜昌市茶农增收、茶企增效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湖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沿河:夏秋茶带动茶企茶农再增收

一片青茵翠满坡,条条绿埂碧绫罗。

金秋九月,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镇,漫山遍野的茶园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又迎来秋茶采摘好时节。茶农们穿梭在茶园,双手飞快地在茶树上舞动,大把大把的鲜叶被装进背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盯着夏秋茶延长产业链

“尝尝这个新鲜的秋茶,味道不错哦!”正在茶园里忙碌的村民侯年胜停下手中的活,将刚刚摘下的茶叶嫩芽递给记者,茶叶入口,初为涩苦,后为甘甜。


“先苦才能后甜,种茶也是这个理。种茶是我们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我家有5亩茶,每年光是种茶收入就有2万余元。现在是采摘夏秋茶,每亩收益又能增加30%左右。”侯年胜笑着说。

据资料介绍,新景自古出好茶、出贡茶,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姚溪贡茶便是乌江沿岸茶叶的“金字名片”。

新景镇有13个村(居)127个村民组,目前累计发展生态茶园3.2万多亩,是沿河四个万亩茶叶乡镇之一,覆盖9个行政村76个村民组,人均有茶园面积近1.5亩。


沿河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天友介绍,茶产业是沿河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大多数茶企只做春茶,夏秋茶的产量高,但产值不高,以前一直被当成“废叶”修剪。今年,县农业农村部门将目光放到“夏秋茶”上,力促延长茶产业链,提高产业增加值。

“夏秋茶茶叶较为粗糙,市场价格较低,但生长速度快,采摘周期长,产量远远高于春茶,采摘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做形等系列工序成成品或半成品,销往外地。”新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承大说。


据介绍,春茶茶青价格高时每斤能卖到80元,而夏秋茶价格没有春茶高,以前只能老死枝头,不仅没有收益,还增加了管护成本。如今,茶农把“废弃”的茶叶卖到茶企,在管护好茶园的同时还能再增加一笔收入,大大提高了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

“我早上7点起床做家务,9点去采茶,一天能采五六十斤,工资都是现采现卖现结。”65岁的侯彩霞一边说着一边去签字领钱。“以前一年只收一次春茶,现在可以收几次,茶叶不烂在茶园里,几个季节都可以找钱。


73岁的村民黄碧英说,以前这里只生产春茶,做完了就没得活做了,现在老板收夏秋茶,不仅自己可以卖茶叶,还可以到基地打工,只要勤快,有活干就有钱拿。

刘承大告诉记者,茶叶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秋茶也可以增收了,村民们的积极性都特别高。

引进茶企业提升增加值

新景茶叶资源丰富,富含锌硒,茶品质高,深受顾客喜爱。过去,由于技术和销路问题,再好的茶叶只收一季春茶,其他就变成了废叶,茶农收入受损,综合效益不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沿河县招商引进“锦溪茶业”落户新景,由过去一年采一次,变成了现在采四五次,大大提高了茶农收入和种茶积极性。

锦溪茶业负责人李劲强来自中国茶业之乡湄潭,湄潭很多村家家做茶,人人懂茶,为了做大产业,李劲强跨界发展,将目光放在了新景这个茶业大镇。


“通过收购夏秋茶,将以前的旧叶变废为宝,实现‘三赢’即茶农增产、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李劲强说,截止目前,已收购秋茶10万余斤,发放劳务费113万元。

刚收购的新鲜茶叶被送往全自动生产线上加工,工人忙而有序,各司其职,经过一系列工序,将鲜叶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小型自动化生产线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为改变这一现状,李劲强投入500多万元升级改造设备,进而提高效率、增加产值,实现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从粗制到精制的质的飞跃。

“新设备已调试完成,已经在生产,升级制茶设备是为了提高茶叶产品的竞争力,随着吞吐量加大,工作效率与产值也会提升,对于员工来说,工作也更加轻松。”李劲强说。


今年是锦溪茶业收购秋茶的第一年,在打开秋茶销路的同时,也提振了茶农茶企的发展信心。

李劲强告诉记者,生产夏秋茶,对来年春茶生长也有好处。茶谚有云:“头茶不采,二茶不发,头年不采,二年不发”。茶不采不发,越采才越发。所以,只要加强茶园的肥培管理,采摘夏秋茶,既让企业收获利润,也让百姓鼓起钱包。

“新景镇种植茶叶历史悠久,依托独特的土壤、气候及地理环境,这里出产的茶叶凭借醇厚的口感和馥郁的香气已声名远传。”李劲强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通过秋茶深度挖掘茶叶的潜质,以便创造出更多的产品类别,不断丰富和满足市场需求。


在锦溪茶业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陆续有茶农背着秋茶鲜叶前来交售。经过装筐、称重、登记后,茶农当场就领到了钱,一天的辛苦劳作有了收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提高下树率促进再增收

通过收购夏秋茶,新景镇茶园的综合利用率得到了大大提高,仅收购夏秋茶一项,人均增收可达到2万余元,曾经无人问津的“废叶”,摇身一变成为“金叶”,夏秋茶成了出口茶中的“香饽饽”,既充分提高茶资源利用率,也带动了茶企茶农再增收,让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


大力发展夏秋茶,不断提高茶园下树率,让绿色产业释放长效“红利”,为新景茶产业注入新活力,同时也为新景作为传统茶产区推进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从而走上“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从新景发展茶产业证明,绿色发展不是‘钱袋子’与‘绿叶子’两者选其一的抉择,而是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景凭借地理优势和茶叶品质,持续提升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新景茶早已香飘四方。我们将通过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形成乡村振兴绿色产业链,从而推动绿色现代化发展。”新景镇党委书记刘丹顶说。

为持续发展状大生态茶产业,进一步提高茶农收入,新景镇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建成锦溪茶叶加工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优质茶企落户投产。同时争取财政衔接资金105万元,通过“直补到户”方式为茶农提供肥料、绿色防控等物资,有效提高茶农茶企规范管护茶园的积极性,建成高效示范性生态茶园。


沿河副县长薛琳告诉记者,沿河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是产茶重点县。截至目前,全县发展茶园总面积15.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4.48万亩,能实现产量1.38万吨,实现产值近14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已在沿河干部群众眼中形成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沿河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宝贵的财富。

锦溪茶叶加工厂、贵州新景生态茶业、姚溪志飞茶业等茶企每年都要带动茶农增收1000余万元,较往年相比,该片区茶农今年的茶青产量及收入已实现翻番,切实带动茶农持续稳定增收,为全镇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目前,秋茶采摘已在我县新景、谯家等乡镇开展,效益很好,下步将全面实施升级发展,进一步提高茶叶下树率,带动茶企和老百姓更多增收,持续推动全县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实现‘强村富民’提供产业支撑。”薛琳说。

作者:何川  麻占江

来源:微铜仁,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沿河:夏秋茶带动茶企茶农再增收

一片青茵翠满坡,条条绿埂碧绫罗。

金秋九月,在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镇,漫山遍野的茶园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又迎来秋茶采摘好时节。茶农们穿梭在茶园,双手飞快地在茶树上舞动,大把大把的鲜叶被装进背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盯着夏秋茶延长产业链

“尝尝这个新鲜的秋茶,味道不错哦!”正在茶园里忙碌的村民侯年胜停下手中的活,将刚刚摘下的茶叶嫩芽递给记者,茶叶入口,初为涩苦,后为甘甜。

“先苦才能后甜,种茶也是这个理。种茶是我们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我家有5亩茶,每年光是种茶收入就有2万余元。现在是采摘夏秋茶,每亩收益又能增加30%左右。”侯年胜笑着说。

据资料介绍,新景自古出好茶、出贡茶,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姚溪贡茶便是乌江沿岸茶叶的“金字名片”。

新景镇有13个村(居)127个村民组,目前累计发展生态茶园3.2万多亩,是沿河四个万亩茶叶乡镇之一,覆盖9个行政村76个村民组,人均有茶园面积近1.5亩。

沿河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天友介绍,茶产业是沿河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大多数茶企只做春茶,夏秋茶的产量高,但产值不高,以前一直被当成“废叶”修剪。今年,县农业农村部门将目光放到“夏秋茶”上,力促延长茶产业链,提高产业增加值。

“夏秋茶茶叶较为粗糙,市场价格较低,但生长速度快,采摘周期长,产量远远高于春茶,采摘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做形等系列工序成成品或半成品,销往外地。”新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承大说。

据介绍,春茶茶青价格高时每斤能卖到80元,而夏秋茶价格没有春茶高,以前只能老死枝头,不仅没有收益,还增加了管护成本。如今,茶农把“废弃”的茶叶卖到茶企,在管护好茶园的同时还能再增加一笔收入,大大提高了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

“我早上7点床做家务,9点去采茶,一天能采五六十斤,工资都是现采现卖现结。”65岁的侯彩霞一边说着一边去签字领钱。“以前一年只收一次春茶,现在可以收几次,茶叶不烂在茶园里,几个季节都可以找钱。

73岁的村民黄碧英说,以前这里只生产春茶,做完了就没得活做了,现在老板收夏秋茶,不仅自己可以卖茶叶,还可以到基地打工,只要勤快,有活干就有钱拿。

刘承大告诉记者,茶叶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秋茶也可以增收了,村民们的积极性都特别高。

引进茶企业提升增加值

新景茶叶资源丰富,富含锌硒,茶品质高,深受顾客喜爱。过去,由于技术和销路问题,再好的茶叶只收一季春茶,其他就变成了废叶,茶农收入受损,综合效益不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沿河县招商引进“锦溪茶业”落户新景,由过去一年采一次,变成了现在采四五次,大大提高了茶农收入和种茶积极性。

锦溪茶业负责人李劲强来自中国茶业之乡湄潭,湄潭很多村家家做茶,人人懂茶,为了做大产业,李劲强跨界发展,将目光放在了新景这个茶业大镇。

“通过收购夏秋茶,将以前的旧叶变废为宝,实现‘三赢’即茶农增产、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李劲强说,截止目前,已收购秋茶10万余斤,发放劳务费113万元。

刚收购的新鲜茶叶被送往全自动生产线上加工,工人忙而有序,各司其职,经过一系列工序,将鲜叶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小型自动化生产线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为改变这一现状,李劲强投入500多万元升级改造设备,进而提高效率、增加产值,实现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从粗制到精制的质的飞跃。

“新设备已调试完成,已经在生产,升级制茶设备是为了提高茶叶产品的竞争力,随着吞吐量加大,工作效率与产值也会提升,对于员工来说,工作也更加轻松。”李劲强说。

今年是锦溪茶业收购秋茶的第一年,在打开秋茶销路的同时,也提振了茶农茶企的发展信心。

李劲强告诉记者,生产夏秋茶,对来年春茶生长也有好处。茶谚有云:“头茶不采,二茶不发,头年不采,二年不发”。茶不采不发,越采才越发。所以,只要加强茶园的肥培管理,采摘夏秋茶,既让企业收获利润,也让百姓鼓起钱包。

“新景镇种植茶叶历史悠久,依托独特的土壤、气候及地理环境,这里出产的茶叶凭借醇厚的口感和馥郁的香气已声名远传。”李劲强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通过秋茶深度挖掘茶叶的潜质,以便创造出更多的产品类别,不断丰富和满足市场需求。

在锦溪茶业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陆续有茶农背着秋茶鲜叶前来交售。经过装筐、称重、登记后,茶农当场就领到了钱,一天的辛苦劳作有了收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提高下树率促进再增收

通过收购夏秋茶,新景镇茶园的综合利用率得到了大大提高,仅收购夏秋茶一项,人均增收可达到2万余元,曾经无人问津的“废叶”,摇身一变成为“金叶”,夏秋茶成了出口茶中的“香饽饽”,既充分提高茶资源利用率,也带动了茶企茶农再增收,让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

大力发展夏秋茶,不断提高茶园下树率,让绿色产业释放长效“红利”,为新景茶产业注入新活力,同时也为新景作为传统茶产区推进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从而走上“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从新景发展茶产业证明,绿色发展不是‘钱袋子’与‘绿叶子’两者选其一的抉择,而是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景凭借地理优势和茶叶品质,持续提升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新景茶早已香飘四方。我们将通过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形成乡村振兴绿色产业链,从而推动绿色现代化发展。”新景镇党委书记刘丹顶说。

为持续发展状大生态茶产业,进一步提高茶农收入,新景镇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建成锦溪茶叶加工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优质茶企落户投产。同时争取财政衔接资金105万元,通过“直补到户”方式为茶农提供肥料、绿色防控等物资,有效提高茶农茶企规范管护茶园的积极性,建成高校示范性生态茶园。

沿河副县长薛琳告诉记者,沿河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是产茶重点县。截至目前,全县发展茶园总面积15.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4.48万亩,能实现产量1.38万吨,实现产值近14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已在沿河干部群众眼中形成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沿河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宝贵的财富。

锦溪茶叶加工厂、贵州新景生态茶业、姚溪志飞茶业等茶企每年都要带动茶农增收1000余万元,较往年相比,该片区茶农今年的茶青产量及收人已实现翻番,切实带动茶农持续稳定增收,为全镇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目前,秋茶采摘已在我县新景、谯家等乡镇开展,效益很好,下步将全面实施升级发展,进一步提高茶叶下树率,带动茶企和老百姓更多增收,持续推动全县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实现‘强村富民’提供产业支撑。”薛琳说。

来源:多彩贵州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986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