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的温暖

找到约6,200条结果 (用时 0.045 秒)

一杯云章宫廷金芽熟茶的温暖与闲适

大概是因为被称为“春城”的缘故,因为四季如春,因为风景与气候宜人,所以我们对昆明一直都抱有深沉而可期的期望,期望她的这份宜人不会改变,期望即使是微寒偏寒的深秋,我们也只是添一件薄薄的外衣,便能享受这深秋里暖暖的阳光,以及被阳光洒满办公室的一个又一个懒洋洋的午后。

  只是,我们忘了自然的变化,忘了昆明这座滇池畔的大城也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小点,忘了任何的气候演变也会深刻影响着她,甚至,我们都忘了“春城”的美誉更多地属于旧时的记忆与回望,在慢慢变得遥远,遥不可及。

  看《故都的秋》,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关于对过去某个时代的一份怀旧,有哀愁,也有温暖。但我们并不能苛刻地要求今天如过去,过去有过去的美,今天有今天的好;我们也不能苛刻的对待昆明的秋,尽管不如曾经,但依旧好过很多地方。

  前几天昆明颇为冷,像极了冬季,又是寒风又是冷雨,冷过天气好的冬季,冷过了我们对昆明的秋的想象。正因如此,我们才抱怨。可我们也知道,抱怨归抱怨,我们改变不了莫测的天气,仅多就是添衣,抑或选择绿色交通出行、减少浪费与污染。

  而再怎么冷,都还得面对。再怎么冷,街上都能看到别人穿的春夏秋冬的衣服,也只能说,一样的天,不一样的感受与风景。好在,我们还有植物园的枫叶可以寄托每个深秋的念想,一场秋凉一层红,带上家人、邀上好友往植物园走,投入深秋的怀抱里,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昆明的秋,今年来得迅疾些,像一个急性子喝茶,抬起茶杯一口干,来得快,去得也快(再过几天就要立冬了),秋与时光宛若穿了一条裤子,还没有细细回味,马上就要转眼而逝。更何况,昆明的这个秋天,冷得不像秋天,也短得不像秋天,倒像夏冬两季之间的一个过客,来去匆匆,只剩下模糊的背影。

  背影模糊,却留下了清晰的寒秋记忆,想视而不见也变得那么不易。寒秋的背影,也斜斜晃进了一杯熟茶的温暖里,晃进了一杯宫廷金芽的汤色里,冷色系与暖色系交织在一起,大概是这个秋天值得我们留恋的了。世界喧哗,深秋寒冷,能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事情并不多,但我想,选择一饼好喝不贵的宫廷普洱熟茶,比如云章宫廷金芽,还是可以自己决定的。

  在满满的金芽饼面上,撬开一个通往温暖的希望,也撬开了一段深秋里属于自己的时光,滚烫的开水以及沸水中散开的熟茶,带来屡屡氤氲的热气、诱人的熟茶香,也是这个时节里温暖的香。

  一泡接着一泡,汤色由淡到浓,再由浓到淡,十多泡的时间,带来醇厚的回味与享受,正好让身心的疲惫与孤独感散去,散至别人喧闹的地方、抱怨的地方,也可能是遥远的地方,独留一份温暖给自己,以及在温暖里对云章、勐库的无边遥想。

  这个秋天,注定是自己与别人的,而一杯云章宫廷金芽熟茶的温暖与闲适,又区别了自己与别人的秋天不一样,哪怕,深秋愈深,深至即将结束。

秋冬季节煮茶的小技巧

秋冬饮茶,适宜煮茶,暖暖的蒸汽冒出,伴随着甜醇的茶香,肺腑一股热流滋润着,随着热茶的入喉,整个身体都不由暖和起来。

但煮茶,其实也有一定的技巧所在,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煮茶的两个小技巧,一是选茶,二是煮茶,在这之前,先为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简单的小视频:

我国的饮茶方式,在几千年来一直在变化着,其实煮茶才是我们一开始的饮茶方式,配以姜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听起来挺重口味的,但要知道,茶叶在诞生之始,便是以‘药用’为目的,只是到了明清之后,才逐渐开始提倡现今所使用的‘清茶法’,又称‘瀹(yùe)饮法’。

说起来也很奇特,人们为了方便,找到了更简洁的泡茶方式,而为了追求口感,又回头把前人的‘煮茶法’翻了出来,只不过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复杂,仅仅只是茶叶,或是加上一些少量的檀木屑等,以增添香气与口感。

但事实证明,煮茶的确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等待时,暖暖的茶香飘满整个房间,品饮时,温暖的茶杯捧在手心,身暖心更暖。

技巧一:选茶

并非所有的茶品都适合煮茶,若选取鲜嫩的茶品,如绿茶,那么煮泡出来的茶汤早已失去绿茶该有的鲜爽感,不仅茶汤汤色不再诱人,高温更是会使得大部分的物质受到影响。

发酵程度高的茶

煮茶应该选取有一定发酵程度的茶品,如红茶、黑茶。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滋味醇爽、甜润,煮出来的茶汤温润,口感香甜。但需要注意的是,红茶煮茶,应选择原料比较粗的,而不宜选用太过嫩的,如金骏眉之类的茶品。

黑茶的发酵程度比红茶更高,选料普遍也会比红茶更加粗老,口感醇厚,且极其耐泡,更加适合煮泡。

有一定年份的老茶

一般拥有十年以上的茶,才能称之为‘老茶’,而能够存放的茶包括:生熟普、黑茶、白茶。

老茶之所以好喝,是因为茶的香气会随着时间逐渐收敛,融于茶汤当中,更多呈现出药香、木质香、荷香、枣香等,口感更加醇和,而煮出来的茶汤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茶气。

而焙火程度高的乌龙茶也是可以陈放的,同样可以用于煮泡。

选料粗老的黄片

这里主要是指普洱黄片,因为生长周期长,叶片的成熟度更高,普洱黄片含糖量更高,咖啡碱和多酚物质则会更少。

但正是因为茶叶的成熟度比较高,简单的冲泡方法反而无法把黄片的滋味完全冲泡出来,只有通过煮茶,在持续的高温下,才能够将黄片最好的滋味展现出来,煮出来的茶汤更显甜美。

技巧二:煮茶

煮茶也分为先泡后煮和直接煮两个方法,一般煮茶时需要先煮水,待清水沸腾后,再将茶叶投于水中进行煮泡。

先煮后泡

使用此方法,可以先将茶叶冲泡6-8泡,然后在放置煮茶器之中,进行煮泡。

这样的方法能够将茶叶中隐藏在纤维中的糖分逼出,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茶叶剩余的滋味,增强茶品的续航能力,更能够在冬日享受到不一样的温暖。

这种方法适合年份较新,且本身滋味比较浓郁的茶品,茶水比例应选择与冲泡时一致的比例,如冲泡普洱熟茶时,茶水比例为1:25,那么煮茶时也应按照这个比例,水沸后煮泡2-3分钟左右即可。

直接煮

直接煮茶时,最好先洗茶,尤其是年份老的陈茶、老茶,渥堆发酵过的熟茶也应洗一洗,让茶叶润泽,洗茶的时机,最好选择在清水即将煮沸之前,这样可以避免洗茶过后,茶叶冷却,影响了口感。

直接煮泡茶叶,茶叶中的物质析出更加充分,所煮出来的茶汤更加饱满浓郁,故使用此方法时,茶水比例需要减少,如普洱熟茶,一般选择1:50左右,前期煮泡时间不易过长,水沸后煮泡1分钟以内即可。

在选择茶品时,宜选择老茶、黄片,以避免前期滋味太过浓郁,难以入口。

冬日宜煮茶,煮茶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大家只需稍加注意,就能煮出一泡美味的好茶了。

茶的味外之味——舌尖上的禅意

锣鼓听响,听话听音。“蓄音喉指间,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释迦随手拈起一枝花,众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叶展颜一笑。禅宗就是在这悄然无声,优雅寂静中降临尘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禅,首先,作为无声的艺术,炎炎文章,尽在舌底鸣泉。它打破了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可由“拈花示意”或参话头牵引出大疑情,“情接万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圆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

其次,禅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无做无为的静谧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归根复命。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这种独特的传教方式上,不难看出,禅的教旨,在于突破我们现已掌握的文字思想,现有的文明,对宇宙万物向更深远的范围去探索。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虚妄的欲望,从别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的概念里,从传说的教条禁锢中摆脱出来。让心灵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净澄明澄怀素味。

在这种单纯和质朴中,才能扑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禅味,难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饮而尽,为了解渴;细细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一目十行。如果翻阅后能说出书中一二事,就自诩为过目不忘。其实,各人心里有数,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饮茶的门外汉认为,茶叶纤细者必定味同甘露,粗大者不过糟粕而已。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领悟到的。正如读书,也不是端起书本,粗粗浏览一下,找几个哗众取宠的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观点就能解决的。

读书、饮茶追求的是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书本只作寻章摘句的渊源。这样,既使翻尽万卷,也可以说没读通一本。哪里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饮茶起初会觉得有些苦,不久,则“不胜其甘”。

很多人,一谈茶就提多少钱一斤,那个山头长的。这些与禅无关;经常听茶界“高人”言必谈口感,那款茶什么香,什么色,什么形,这些与禅亦无关;还有人高深地谈及循经走脉的体感。果真如此,倒是离开了凡夫俗子的造作,顺着这条路径,在往前走,就可达到无心的觉悟境界。

茶是万物之中至清至德的高贵灵物,在药为万药之王,在饮品为心灵之饮。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若要寻觅其中的“至味”,必须是精行简德之人,时时自觉自悟。需要像佛陀那样对生命有究竟追求,并有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的人,才能真正走进茶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性情。

茶道,是禅的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以禀持的人生态度,一种修行方式。它崇拜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存在于茶事活动中的琐碎事务上。所以说茶道,是启动自我教育改造精神世界的生活禅。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心正意的修为可在日日行茶中获得。禅家是炼心的,所谓“为心师而不以心为师”。达到“制心一处,无处不治”自觉的精神境界。所以说,以禅为依归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意,茶味。古往今来,谈茶必谈禅,茶禅一味。

再好的茶,茶味只在一得之间,过颊即空;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剑。

说到无声的艺术,因为茶道是无为无做的表达。茶道的艺术有着宗教式的审美。

从饮品角度上讲,茶道是心灵之饮。“风雨故人来”时,那茶,喝的是人情一杯,风月两肩;“寒夜客来茶当酒”,喝的是人间温暖,是光明,是希望。

一般人所能看到的茶道,是在文人情趣背景下的茶事活动。茶道师主持整个茶事的流程。主题茶席,禅意空间,有着空灵意蕴的音乐,灯光,有三昧之境的主题挂轴。。。。。。所有的元素都在完成一个任务——让时光在人心中流淌着,让茶心把人带回每一个当下。

尼采对自然之美曾经是这样解读的,“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种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们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席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它在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是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用这种美来解读点茶吃茶之路,由茶至心之路,由心至茶之路,是被深化了的高扬的心境之路。在无声无为无做中,用茶道仪轨导入精神空间。

茶道的仪式感极为严谨。依轨而行,传承了先贤的宇宙观。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有太极、易象的心体情画,以手印体,以体印心,以心印万物的流畅的心灵程序。茶道威仪,在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仪式中不仅可以使饮茶程式化,使人“谨兮敬兮清兮寂兮”,达到天人合一。

它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引人出离凡俗的藩篱,去触摸心灵,迎接上天的恩赐。

这时的茶道师,已成了表法之器,载法之器。像墙上唐卡中的菩萨一般庄严,用肃穆纯净的茶汤点化众生。

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着相,念念相续而不著一念。无所执着。这种空灵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恶等一切区别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够无往而不适,随时实地拥有安宁、淡远的情怀,达到永恒的和谐。”只有自然和谐才能消解一切对立、矛盾、束缚,成就最高的佛性。

冲茶时只冲茶,倒水时只倒水。中有将身心摄住,这样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不会散乱。品茶时只品茶,不能说东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这是最上乘功夫:一心一意地安住在当下,住在行处而生其禅心。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摘自2013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姜慧)

找到约6,096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