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的认识

找到约8,214条结果 (用时 0.038 秒)

被凤冈锌硒茶的茶香吸引来

  开门见山地说,我是被凤冈锌硒茶的茶香吸引来的。

  记得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虽隔多年,但仍念念不忘。这话说的在理,一般的茶都是先感苦涩后觉香甜的,如我在三十岁之前不喜喝茶,但而立之后,180°大转弯地爱上了喝茶。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京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于众多茶品中,我独爱凤冈的锌硒茶。

  茶的生长要求是独特的,人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茶,也是如此。很多地方产锌硒茶,但是数哪儿最好呢?当然是凤冈。凤冈位于贵州东北部大娄山南麓的富锌富硒地带,全县1883平方公里土地分布在北纬27°—30°之间,又恰好处于产茶黄金纬度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凤冈锌硒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在茶界,凤冈锌硒茶号称是身价6.83亿元的“神茶”,我想,这不是浮夸,也非谬赞,而是事实。茶学专家陈宗懋对凤冈锌硒茶做出了“锌硒同具,全国唯一”的至高评价,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有锌硒茶园45.21万亩的凤冈大地上,馥郁着浓浓的茶香,近则醉也。

  随同散文家杨柏山、诗人艾静走进凤冈,深入茶园,感受凤冈锌硒茶之静美与奥妙。春二月,茶园是最热闹的。一支悠远的茶歌打破了宁静的一夜,迎来初生的太阳。蒙雾渐渐散去,视野渐渐清晰。仿佛山间瞬时间冒出很多人,她们是采茶的姑娘,个个身穿白色唐装,像映入湖底的白云;腰间夸着竹篓,已经磨得像玛瑙一样光滑;她们边采着茶边唱着歌;唱歌的方式可多了,有山对山集体对唱的,有几个一伙唱的,有的高歌拉唱,有的低声附和。俯身细看茶苗,长得清新秀丽,老叶墨绿,新叶油亮,每棵嫩芽都朝着天空的方向自由生长,包裹嫩芽的两片新叶背面还有一层细细的白色茸毛。茶树都不高,枝桠茂盛,未采摘过,新芽很多,摘一点嫩叶放到鼻子前闻闻,一股比花更淡雅比草更清新的茶味扑面而来,不觉心旷神怡。

  文友杨柏山是个痴狂的爱茶之人,他对凤冈锌硒茶颇有研究,他说凤冈人饮茶即吃茶,光喝不吃不管用,又喝又吃管大用,古往今来,凤冈人总是把茶叶与其它一些配料制作成油茶食用,一碗油茶下肚,顷刻元气大增。茶里有七八成的水分,故有“打水仗火”的美称。听了他的介绍,我不禁心动,想要尝试一番。在凤冈,喝锌硒茶当然不是难事。我们走进一家茶社,点了一壶当地最有名的锌硒茶。

  貌美的女服务员是现场泡制茶的,仿古的茶具散发着飘逸的情调,置放在楠木茶桌上。只见她手法纯熟,麻利地拿起一只茶杯,倒入一点点茶水,随着她的手腕有节奏的扭动,水在杯中跳起了美丽的舞蹈,又像似她手中的玩偶,任由其摆布。随后,她倒掉了杯中的水,再从茶叶罐中熟练的抓了一部分茶叶到杯中,加入水,轻轻的摇晃几下,然后再次过滤掉茶水,重新加入满满的一杯水,轻轻的抓起杯盖盖好茶杯,在一声“请慢用”的结束语中结束她的泡茶过程。

  茶泡好了,但不能立即喝,还要等。读过一篇名《泡茶等花开》的散文,其中一段写的妙:泡茶等花开,体会的是一种轻松。现在的生活把我们卷入忙碌的激流中,停不下匆忙的脚步。“偷得浮生半日闲”。忙碌的生活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停下脚步,洗涤生活的杂质,洗净精神的尘埃。“泡茶等花开”,是人自然的放松,体会悠然自得的意境。随行的诗人艾静有句诗是这么写的:“水给了茶第二次绽放的机会,而茶给了水清香的滋味。”我想这句话用在此处是妥当的。

  呷一口凤冈锌硒茶,全身上下透尽了清爽,这样的感觉是喝其他茶所没有的。一位老茶友在品饮过凤冈锌硒绿茶后,作了一番评价:“凤冈锌硒茶口味清香,尤其是锌硒毛峰、锌硒绿宝石、锌硒明珠,经久耐泡,汤色明亮,回味甘甜。”此言不虚。

  闲谈间,随手拿起置于案头的一张锌硒茶简介,上面是这样写的:“独特的是凤冈县的土壤不仅富含硒(1.75-3.72mg/kg),还同时富含锌(84.04-120.34mg/kg),在这些土壤上生长的茶叶硒、锌含量分别达1.38-2.08mg/kg和55.4-103.2mg/kg,硒含量高出恩施和紫阳富硒茶0.5-1倍,锌含量比全国绿茶高出近1倍。”为什么凤冈锌硒茶的味道那么独特,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凤冈本土作家孔祥龙在他的散文《回味故乡茶滋味》中这样写道:“今天来探望父亲,与父亲就茶这个话题有了一番谈论,我终于释怀了,一个人,骨子里本真淳美的情愫总是难以忘怀的,也不敢忘怀,也不能忘怀。原来,我的心中还牢固地凝结着故乡的土茶情结,故乡那一挂粗犷而简约的土茶情结,因其亲切、祥和、天然、简朴,将会伴我一生一世。”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更升华了我对凤冈锌硒茶的认识。苏轼诗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大概表达的也正是这般情愫。

  有人说人生如茶,也许吧,一生欢喜与哀愁的滋味,也只有走在路上的人能够冷暖自知。在每一个轮回的季节里,偶尔会感到无助和力不从心,抓不住季节的瞬息的美丽。遗留在午夜的懊悔,又是几人能明了。于是心里怀揣一份温暖,不遗余力的想驻留住时间的美丽,不管面对的是赞赏或是指责。感动着四季分明的风,用柔弱的笔,写下点点滴滴,然后在记忆的芬芳里,串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痴守着这一片绿源,不怨亦无悔。

  凤冈锌硒茶,能怡情悦性,消烦去躁,使我身心舒展;能清心醒脑,其乐融融,使我振奋精神。真好!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祝宝玉(安徽颍上)】

禅悟与读茶

(《吃茶去》杂志)冲泡的沸水止了,杯中的茶叶却慢慢地开了,舞之蹈之。从条索紧密到如苞绽开,像从冬天赶到春天的少女急不可待地早早穿起了盛装。此时,氤氲的水气已经在杯唇慢慢凝结为珠,挤挤捱捱地沿着杯口一溜排开,透明的茶汤也仿佛洇染了窗外青山绿水的颜色,又浅又淡的鹅黄中晕着诱人的绿意儿,吮吸着你的心思,让你忍不住想要轻轻地一嘬,像那初吻时的心情,紧张却又羞涩。

我就在这样的情景中饮了故乡的马陵春芽,带着一种惊讶,一种兴奋,当然也带着一种欣慰!

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茶是有气质的水,因之古典、蕴藉、内敛,我甚至把它当成美丽且有涵养的女子,最重要的是,她身上有着不可多得的诗意!

我喜欢饮茶,喜欢饮茶的心境,也喜欢看饮茶的人以茶具侍弄。我也有一套茶具,宜兴紫砂,只是很少用。我甚至一直认为茶具是用来欣赏的,无论是精湛的工艺,还是制壶人的心思,都值得我们敬畏。持之在手,轻摩细挲,那柔腻而又淡泊的紫砂中,微微的温润感由然而生,似乎是那制壶人的情感还滞留在壶上未曾散去,感觉之美,远比用之泡茶来得浓烈,来得悠久。我终究不喜欢用那种方式泡茶,它会让我失去欣赏茶开放的机会,对我来说,饮茶前和饮茶中的过程同等重要,是不容错过的环节。我最爱用的器皿是玻璃或者水晶做的杯子,简洁、透明,既可以观茶的汤色,也可以赏茶的形体!

我一直觉得故乡马陵山是产茶的,读小学时,我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在马陵山上采摘金银花,而金银花就是茶的一种,只是我从没用金银花泡过茶,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几年前,有个从北京赶过来的作家,游了马陵山后说,他问了人,想知道山上产不产茶,答案是不产。我不知道他问的人是谁,也不知道那人是如何回答的,但是我相信他问的那人肯定是不懂茶的。后来,我记下了北京作家带着失望写下的文章,他说“此地无茶。这让我不免失望。转而又想,紧邻徐州的新沂虽在江苏,可已是苏北的尽头了,再北十数里便是山东地界,气候使然,茶至此怕是很难成活了。而离此不远的西南是河南信阳,信阳却产茶,尤以鸡公山那里的毛尖最负盛名。我还知道,在新沂东南方的山东日照,也有不错的茶,因在那里喝过,便不能忘。”我不知道是他的地理认识有问题还是方向感不明确,我总觉得他不该把在新沂东北方向的日照看成东南方向,无论如何这个错是不应该犯的。我说故乡的山上产茶,除了之前的金银花外,原因另有三个,一是马陵山下有个叫“长安”的村子,它原本叫“茶庵”;另一个是明代诗人徐维超,他曾在马陵山上留下《梅村煮雪》一诗;再一个是清朝宰相刘墉,他在随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马陵山,后在此处题下“读书煮春茶”五字。

“茶庵”原是马陵山上最大的寺院“泉潮律院”所设山下的角庙,因紧邻官道而常设茶寮,以供四方过客解渴。马陵山是苏北平原上难得一见的低山丘陵,它自北向南由山东入江苏绵延百里,此山钟灵毓秀,青翠可人。或是由此,马陵山上自古庙宇繁多,自宋至清,代有营建。较有影响的当属世有“从南京到北京禅堂半边僧”之说的禅堂寺,苏北最大禅林之一的泉潮律院和建筑最早、最壮丽的山隐寺等。而今山上还遗留着禅堂寺,重建的山隐寺和红陵寺等,可谓余韵犹存。也许是这个原因,曾听人戏说如果把马陵山的寺庙和马陵山的茶联系起来,来个禅茶一味,没准也能吸引一些游人向往。我不禁哂然,禅茶一味,难道只是把茶和禅扯为一谈就行了吗?

徐维超诗人,系明嘉靖进士,他在游马陵山时写下《梅村煮雪》一诗:“钟吾南境上,花魁开满路。节序留嘉平,六出积寒冱。因风似雪飞,冰魂暗香度。取水煎春芽,七碗愈沉痼。”此诗鲜明地描写了在马陵山上以雪水泡茶的情景,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读书煮春茶”据说是置于新沂马陵山顶乾隆行宫“宜园”之中的石碑,故刻有“宜园石刻”四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读书煮茶都是文人喜好的雅事。只是,我不知道是什么茶让刘墉能在马陵山上情不自禁地留下“读书煮春茶”,但我相信,能让刘墉为之动容并题书,定有让他惊讶和感动之处。

如今茶庵已经不在,行宫和宜园也都消失得了无踪迹,只有刘墉的题字还收藏在新沂市博物馆内。但我是不会由此伤感的,事情已经这样了,不论该与不该,那些事物都已逝去,徒留伤悲也于事无补,不如珍惜眼下,把能留的东西留下来,这应该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是为了呼应刘墉所写的“读书煮春茶”,或是为了让远道而来的作家不再失望?

马陵山茶场就这么在悄无声息中冒了出来。我之所以在此用了冒字,实在是有些猝不及防,虽然,我一直渴望故乡有片真正的茶场,可是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想到茶场已经初具规模,而我竟然没有准备好接纳它的心情。生活就是这样,人经常处在矛盾之中,明明心怀渴望,临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春时天,接到一个老作家的邀请,说是应约去茶场采风、品茶。于是,我带着惊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进了马陵山茶场。同来参加活动的几个老作家,都是熟人,只有从徐州来的文友,略显陌生,但都是摆弄文字之人,沟通容易,自然很快互相认识了。所来的作家文友中有好几个之前来过,算得上是故地重游,兴致却出奇地好。想来还是因为茶的缘故,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文人墨客似乎对茶总是比对酒要热衷。酒是浊物,易激扬和暴躁,故常惹事端;茶为清汤,性淡泊与温和,故被称为雅事。我虽为俗人,却好饮茶,除了被酒伤得过度的胃肠不能再承受重负外,应该还是饮茶的心境让我屡屡得益吧!

茶场建于国家四A级景区——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风景区,对于这里,我非常熟悉,我本出生在离此不远的小村子,小时候经常跑到山上玩,只是近些年回来的次数渐少,尽管如此,每年仍要来上几回,却未曾留意过这里已经成为茶园。我不能不说我的惊讶了,“茶场现在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其中无公害优质茶叶三千余亩,有机茶基地二千余亩。”我得说,如果不是茶场给出的这组数字,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的,就在几年前,这里的山坡上还是野草遍地,杂树丛生,没想到只是短短几年,这儿竟冒出了一个可称万亩的茶园!

然而,我又不能不承认面前既成的事实,那一片片青翠诱人的茶树,一垄垄袭人的茶叶清香,是那样的明朗、昂扬,似乎它们存在已久,有着骄人的历史。但是,我知道,它们才只是刚刚起步,从09年建茶园至今不过六年,出产新茶也不过一年,岁月的步履,还未曾在它们身上留下风雨剥蚀可供探究的痕迹,光阴的长河里,更淘不出足以令他们骄傲的荣耀。

站在登山的小径上,面对着一半已经初具规模,一半尚未成形的幼苗,望出去的目光中,渐渐有了种说不清的感动,那曾隐匿在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却不合时宜地再次冒了出来。

是谁说马陵山不宜种茶的呢?

我默默地踩着一路的山石,行走在茶园的地头,一边任由着山风的轻抚和撞击,一边享受着茶香的沭洗和熏染。因为对茶的喜爱,茶场的老总从一个茶叶经销者变成了种茶人,种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却不惜一切地投身其中。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执着,也不知道他在茶中贯穿了怎样的人生认识。市场上经销茶叶的人很多,可是有几个可以像他这样,把一枚茶叶发愿成一片茶林?或者,这也是一种饮茶的境界吧!

马陵山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也十分充沛,加上山体阴阳两面形成的小气候影响,适宜多种温带动植物生长。另外,马陵山山体为紫红色砂岩,土壤偏酸,有机质低、磷钾丰富,山里泉水清澈、甘甜,具备种茶树的先决条件。几年前,我曾因编辑一本文化读物,对这里的土地进行过调研,一些数据和水土环境都表明这里可以种植茶叶,只是我不知道为何会有人称此地不宜种茶?

“任何一片土地都得有适宜它生长的茶树,否则再好的茶树也难以生存。”茶场老总每次说起种茶都是感慨万端。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试种的600株茶树全部枯死。是的,每一片土地上都要有适合他们的事物,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想,马陵山无茶或许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茶树种植是传统产业,是慢生活的产物,马陵山地处江苏北部与山东交界,喝茶的人数自然无法与南方相比,又因马陵山在早些年间屡遭破坏,炸石造房,开山种地等等,而此地冬天的气温又较低,各种树叶的发芽期本就比南方晚,四季的雨水也比较均匀,所以一来二去,茶树也就渐渐地被人们忽略了,即使曾经剩过一些茶树,也在此前的无意识破坏中毁掉了,故而形成了本地无茶的认识!

我知道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猜想,我并不想误导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我总觉得这个观点应该有一些道理,像现在的茶园,他们为了保证足够的用水,专门在山下建了大型的蓄水池,用来收集雨水等。这能否可以当作是对我推测的一种回应呢?

马陵山的茶采摘时间相对较晚,因为气温的缘故,常常要到谷雨节气才开始采摘茶叶。尽管如此,马陵山的茶叶“不仅能和南方茶叶相媲美,而且比南方的龙井茶叶还香高味浓,经久耐泡,茶叶所泡的茶汤色泽也较翠绿。”这是中国茶产业体系专家、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教授黎星辉在品尝了所泡的马陵山茶叶后说。无独有偶,省农业委员会教授唐锁海在品完马陵山茶后也说:“马陵山的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好,因此所产的茶叶香高味浓,耐冲泡,入口爽。”

如果,他们所说的一切是马陵春茶场生产的茶叶“马陵春芽”荣获江苏省第十六届“陆羽杯”名特茶评比特等奖的外因,那么,茶场人坚持不用农药和化肥,而施以农家肥,以有机化生产,科学化管理,来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口感,就应该是马陵山茶口味纯正的内因了吧!

其实,我本不在乎什么外因和内因,茶场在故乡的重现新身,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当我们抵达马陵山顶,在司吾清晓楼前的树荫里坐下,大家一边喝着马陵山茶,一边享受着吹过的山风,一边眉飞色舞地描绘着茶园将来的景像。我真的有些兴奋,在这短暂却又漫长的一天里,我不仅看到了梦想中的茶园,品到了茶园自产的新茶,还经历了曾经的幻想突然变成现实的巨大幸福。就这么想着,品着,慢慢地,我竟有了些沾沾自喜的感觉,马陵茶场的出现,不正是对我坚持的一种回应吗?

马陵读茶,我又哪里是在读茶,分明是以茶为由,述说自己内心的不甘呀!

唉!我终是不及一枚茶呀,无法像它以一颗淡然之心泊于水中,载沉载浮,以与世无争的豁达,超然物外。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阿土(江苏新沂),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苏北》杂志主编】

赵玉光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缘起性空

因身体原因,我是不喝茶的,单位发的劳保茶,一口下去胃绞痛,高速公路上开车,必须随时停车,否则疼痛难忍。也是因为身体虚弱,为了加强营养,喜欢吃荤,造成了各种指标偏高,以至于到了就连献血都没人要的地步。

有了钱之后,吃遍了各种流行的保健品,从人参蜂王浆,到安利,到西洋参、高丽参,到人参鹿茸等等,什么流行我吃什么,什么昂贵我吃什么,结果是该住院还是住院,该输液还是输液。2009年是我一个人生节点,在北京,我遇到了几个国内知名茶人喝茶,我告诉他们我不喝茶,原因是身体不好,他们说喝茶能调理好身体。结果我喝了,身体好了。从那时起,我以随缘之心开始步入洒脱无碍的茶生活。

当我停止了药店的营养保健品而开始喝茶,让我认识到了茶叶的巨大价值和无限商机。作为价值投资,我从2010年开始,大量的收购茶叶,包括母树大红袍、五三天尖等重量级茶品,茶叶收的多了,又征地盖房子,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叫茶仓的建筑群。为此,著名茶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亲笔题写“太行茶仓”匾额。他说,太行茶仓标志着北方人开始屯茶了,太行茶仓要进中国茶叶史。

茶多了,人们自然而然就把你当成了茶商,当然,我也很愿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先在当地茶城开了间名字叫“老茶塾”的门店,我的定位是“留学”,不是学习卖茶,而是期盼能超越自己的一种欲望。卖茶过程中,各种杂念,各种纠结,各种凭空想象,人性的恶全部沉渣泛起,那个时候的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叫“走过自己”。渐渐地两年多过去了,心性才逐步稳定下来。

期间,我做了两件事——也就是太行茶仓必须要有根,一条是文化的根,一条是产业的根。

关于文化的根,我定位在了赵州“吃茶去”,这里面也经历了很多起伏。第一次,我研究的是赵州茶,研究赵州茶道的内在逻辑,研究赵州茶道的外在呈现,研究赵州茶道的民间推广,举办弘扬赵州茶道精神的“吃茶节”。为此以人民建议的形式报给省政府,省政府也下发到了各个部门。此外,我又开始从中国茶文化的角度出发,把“吃茶去”作为北方茶文化“根文化”,深入研究北方茶文化的基因所在,我提出了“南工夫、北吃茶”的南北文化流派,此提法目前正在做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关于产业的根,就是太行茶仓不能做简单而又普普通通的商户,必须要进入茶叶的生产领域,根据北方人喝茶的特点,生产适合北方人身体需求的茶品。因此,我约请了业内的专家,开始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先后走访了在世的数十位老茶人,走访了在位的数十位产业精英。在调研的基础上,2015年,我去了祁门县芦溪乡,跟政府谈判,计划收购孙义顺安茶厂。谈了半年多,最终谈判以失败告终,当时的局面错综复杂,但现在看来,不是局面复杂,而是我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复杂,这是我收购失败的根本原因。

孙义顺安茶没有收购成功,我就进入广西六堡茶的核心产区——苍梧县六堡镇,一个人开始了在六堡镇为期两年的流浪生活。我认为,这是我的茶修之路,也是一种真正的学习。我走进茶农家里,走进田间地头,有时候一晚上要喝几十泡茶。每每看到泡过的茶底子有满满的一盆,我自己都感到惊讶。遇到难题,我不是找大师们,不是找非遗传人们,而是找三两个老茶农,边抽烟、边喝茶、边聊天,未曾想,所有的疑惑都能在闲聊中得到了解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茶农们对茶的认识是真实的,老茶农们的解答也是最朴实的。

去年,我在六堡镇注册了两家公司,一家是苍梧县觉悟茶叶合作社,一家是苍梧六堡茶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除了产业要生根,文化要生根之外,我还种下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已经开始进入萌芽阶段——就是科研。我目前已经申报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申报了省一级的科研课题,我的目标是拿到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个发明专利,就是六堡茶后发酵工艺,这个专利具有重要价值,我跟广东同行做过深入交流,他们结合广东民间茶叶仓储情况,找出了民间茶叶仓储的优势与劣势,目前正在研究解决的办法。

我从不喝茶,到喝茶、买茶、屯茶、卖茶、种茶、制茶,乃至到建茶仓、建茶厂,我做的事情是全程马拉松,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发,又是一次又一次的到达,更是一次又一次在新的起点再出发,再到达。如此往复,同样使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心性轮回,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缘起性空。从缘起性空中,我悟出了做事的四大观念,就是“惜缘、随性、悟空和缘起性空”。

在茶产区建立茶厂,有一个难题是如何保证优质毛茶供应渠道的稳定畅通,流转茶园不是解决办法,因为成本太高。成立合作社,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受市场规律影响,合作社并不稳定,这倒让我久思不得其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必须跟茶农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记得有一次我思考一个问题,找到茶农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帮助他们解决,思考的结果是规范的后发酵工艺和后发酵的茶仓。农家茶为什么会有松烟香,是因为没有存放茶叶的专用房屋和专业知识,为了防止霉变形成的。核心茶区的六堡茶为什么没有老茶,就是仓储有问题。农民最需要标准仓储的场所。因此我提出了茶农公共茶仓的概念,为茶农免费存储茶叶。正是这个创意的提出,意外的解决了我的茶厂优质毛茶的供应问题。

“生活禅”的要义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所谓奉献就是禅者的“利他”说。也就是说,当你彻底的无私的为别人利益着想的时候,你的缘分就来了。譬如,当年我收购茶叶的时候,我根本不懂茶,但一切万法都是互有条件而产生,正是懂得了因缘关系的“缘起性空”,让我免交了很多很多学费。

回想这十年的历程,凡是吃亏上当的事情,都是因为内心世界有杂念丛生的时候;凡是顺风顺水的时候,都是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理念下实现的。其实,所有的难题,最终的解决方案都是对自我欲望的一种突破。

过去,我一直坚持打太极拳,目的很简单,就是健身,并且坚持的不好。进入了茶生活之后,我打拳不再是健身了,而是变成修炼心性的法门,当作一种禅修。

有禅师曾说:“当岁月如水般流走,请记住你我每一个善的足迹,每一个善的微笑,哪怕瞬间闪过一个善的念头,都会在各自的生命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茶生活也一样,每天、每时、每刻,享受的是当下的满足,真正的习茶之道,不是将烦恼视为负担,而是把烦恼当做生活禅修的功课。

找到约8,052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6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