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边销茶是什么

找到约318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什么是边销茶?

经常听茶友介绍黑茶的时候往往称其为“边销茶”,那么我们平常喝的黑茶与真正的边销茶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今天我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何谓边销茶?

何谓边销茶

边销茶,是指以黑毛茶、老青茶、红茶末、绿茶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蒸制、加压或者压碎、炒制,专门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紧压茶、方包茶(马茶)。从边销茶的概念来看,它与我们日常饮用的黑茶就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边销茶由于是专门为边疆少数民族供给的,所以注定其原料的选用和包装不会太精良,而且由于其使用人群则注定了边销茶的价格不会太高,这与内地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黑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边销茶的历史

边销茶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明清,自唐代开创“茶马互市”以来,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贸易史上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中央政府对边销茶一直实行直接控制,也像食盐一样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专卖,如宋、明、清三代为茶交易专设的职能机构:“茶马司”。

新中国成立后,边销茶一直实行计划管理,直到2002年,国家放开了边销茶生产资格的权限,边销茶生产企业开始逐渐增多,边销茶的产量也不断提高。

边销茶的品种

边销茶的品种很多,除了云南的普洱紧茶外,还有湖南的茯砖、黑砖、花砖;湖北的青砖、米砖;四川的康砖、金尖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所饮用的边销茶品种也不同。云南的普洱紧茶主要供应给云南本省和西藏、四川等地,现在的边疆少数民族都很熟悉“宝焰牌”下关紧茶。

而茯砖、黑砖、花砖、米砖主要是供应到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康砖和金尖主要是供应到西藏和青海;青砖茶主要供应到内蒙等。

边销茶对于边疆人民的重大作用

“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一句藏族谚语道出了边疆少数民族同胞与茶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边疆地区人民多食用牛羊肉,且蔬菜匮乏,茶叶是他们身体必需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这些由中央政府控制,长期专供边疆少数民族饮用的边销茶,也就称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上溯千年,茫茫戈壁,几个剽悍的牧民围坐在一起,支起一个小锅,点起一堆篝火,一个牧民从背囊中取出一块像砖头一样的物品,随手抽出短刀,砍下一块丢入锅中,又随手放些盐巴酥油牛奶等物。这个场景已延续千年,至今还是边疆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常态。

来源:青岛万里江茶博园有限公司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茶好金花开

四十多年前,当然还可前溯到更早一些时候,新疆人无论民族,凡待客,多用砖茶。尤其冬季,家家或每座蒙古包、哈族毡房,必生火炉,炉上一把提壶,飘着煮沸的茶香,绝对不离奶茶香。单是纯茶,三番五次添水,后来茶色自然由暗红转黑,又浅红,至发青。

砖茶属六类茶中的黑茶,后发酵而成。百年前,黑茶还是边销茶之一。西南市场之外,在西北尤其是新疆,维吾尔以及哈萨克、蒙古等民族须臾不可离,常年特供。

经常食用牛、羊肉,奶酪等高脂肪食物和缺少蔬菜、水果等高维生素、微量元素的人们,砖茶对其健康的作用十分明显。故西北有谚:“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早年不甚了解这一历史和习惯的人们,一度称其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煮砖茶时,须得先把茶砖掰碎,小块地投入座在火炉上的壶水中,待熬煮得茶汁变色,再渗进鲜奶、奶皮奶酪伴煮,有的还加进酥油、食盐或白糖,把奶茶煮的稠稠的让家人或亲朋饮用。一家人饮用,不只是当饮料,而是一口奶茶,一口馕地当饭吃。满满饮下一碗,忙不迭伸出大拇指,维吾尔族会说一句“亚克西(好)”,哈萨克族会说上一句“加克斯(好)”,蒙古族会说上一句“赛恩(好)”,然后心满意足地抿抿嘴唇。这是一种调饮法。

无它,西北之地生活的汉族人,几乎人人都会这种调饮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北京求学,寒假道远,买火车卧铺票殊为不易,要返疆,得三天三夜,坐硬座,双脚都会发肿,更不堪的是,如一站误点,便要一再误点。极嫌麻烦,兼欲省钱,我们三位新疆同学便留在了校园,有一云南同学家贫,便相伴而留。闲来无事,各景点跑跑之外,就变着法子自己弄吃的,为了煮奶茶喝,还专门到珠市口买了块砖茶。

当年我家也经常煮这种砖茶,牛皮纸包的,多出自湖南安化。但我家用的是清饮法。砖茶饮用,一般只有这两类法子。

清饮多用以待客。将少许捣碎的砖茶放入壶中,先用滚锅沸水冲泡,轻轻晃动一番,随之将茶水倒出,经此一番洗茶,茶叶得以充分舒展,很利于茶汁浸出。然后再用水温稍降的开水冲泡,片刻后将茶汤注入杯中,敬送给客人品尝。没有什么复杂技巧,全凭汤色的深浅来均匀茶汤的浓淡,以适合不同的口感滋味。

早年父亲在市区百十公里处开外的乌尔禾小镇工作过近十年,那里在石油开发之前,是传统的牧区。每年的年根上,父亲回家,总爱买上数包砖茶返归,每包一公斤重,价三五元钱。原来父亲此举是为了同哈萨克、蒙古族牧民换野兔、野鸡。有回换回的野兔中,有一只雪兔,个大于寻常野兔,通体雪白,唯耳尖有一撮黑毛。野物多是哈萨克、蒙古族牧民在数天大雪后,骑马用棍棒追打的。有时父亲也会买只精铝提壶,十五六元,一只可换两只羊。那精铝提壶,维吾尔族及哈萨克、蒙古族牧民家庭最喜欢,放置在火炉上煮奶茶,随时可喝滚烫又清香的心灵之爱。

与绿茶不同,砖茶在一般情况下,绝对是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之佳味也越易冲泡出来。而且越是陈茶的汤色,色泽越是红艳清亮,宜加诱人。

“茯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又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进一步被人们美称为茯茶、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

这一历史可上追至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大唐年代,那时起,茶叶已由官方统制,贮存于边地府库,以便与境外游牧民族交换马匹,由此而转身成为了“官茶”。在这一过程中,茶商只能把由产地贩运而来的茶叶交售给茶马司,同时向户部纳税并请领一份执照,这就是“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来不及请“引”的,称之为“畸零”,得另发“由贴”。反之就是“私茶”了。

似大禹治水,当时的朝廷,也不是一味地堵。为了鼓励茶商们大量地由南向北贩运茶叶,还在每次将茶运到茶马司并交割后,都必会大加奖励茶商。当时有规定,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任由其自行出售或换马。因这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故称“附茶”。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茶”。这是茯茶之称由来的另一种说法。

史载,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年—1077年)左右,陕西咸阳(泾阳)出现了茯茶(散茶),而其真正的形成,则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之际。咸阳(泾阳)由此成为了茯茶加工制作的发源地。

明末清初,顾炎武将他所发现的有关茶在西北的起源及普及记在了《日知录》中:“自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饮之事”。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因之从茶马古道连接到了丝绸之路,咸阳全程见证了这一历史。建国后,咸阳进一步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茯茶集散地和加工地。

茯砖茶的出现则更晚,约在1860年前后问世。当时用湖南所产的黑毛茶踩压成90公斤一块的篾篓大包,运往泾阳筑制茯砖,便有了“泾阳砖”。不过近代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经过反复试验,1953年,终于使安化就地加工茯砖茶获得了成功。随之,湖南益阳及其白沙溪两茶厂,经过压制法,又产生了高端的湖南益阳茯砖。

饮茶之时,这一段历史也不能忽视。清末光绪年间,左宗棠挥师收复新疆,驱逐了侵略者阿古柏时,相随大军西进的赶大营的天津杨柳青的商贩们的货物里,就有茶,而且这茶,必以茯砖为主。新疆各族人民在箪食壶浆地出门来迎接大军时,奉上的也必有以茯砖煮成的奶茶。

茯茶有一很奇特之处,是其它类的茶里所没有的。时间久了的茶砖内,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金黄色颗粒。一度母亲对其便没有认知,以为是因久放受潮发的霉,还专门剔除掉了。其实,这些金黄色颗粒俗称“金花”,学名为“冠突散囊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体,能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并有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的功效。茯茶中的金花含量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并有“茶好金花开,花多茶质好”之说。近日茶友相聚,始知茯砖收藏者中,二十年以上的金花,已是千金难求。

干嗅金花,散发出的,是一种淡淡的黄花以及清香的味道。而将带有金花这种特殊菌类的茯茶泡饮时,那种花香便融入茶汤之中,化作茶的滋味后,令人经舌尖,之间顿觉醇厚微涩,清纯不粗、口感强劲。

风俗日久,现在新疆许多民族风味的小饭馆里,依然有茶供应,一张桌上一把或铜、或不锈钢的小提壶,泡的就是茯砖茶,如同内地饺子馆供应饺子汤一样自然。

又值冬夜,心念陡起,翻出茯砖,用一把日本铸铁壶,在天然气炉上煮酽,手捧一杯,顿然心意昂扬,宛若相守一壶老酒。

回甘老砖茶,更多的只是为了缅怀岁月的味道。

【摘自2016年2月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李显坤(新疆克拉玛依)】

找到约30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