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边销茶什么意思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陈茶标本”开启昆明仓大时代

2018年1月27日,“昆明仓30年陈茶标本”首次品享会在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议室举行。会议由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普洱茶网、茶窝网、亚太茶业和云南云沐堂茶业有限公司承办。与会嘉宾分别品味了“1986年昆明纯干仓宫廷熟普”及“70年代末期蓝印”。

用策划人方一知的说法,这次活动打响了“昆明仓”正式亮相的第一枪。 “昆明仓30年陈茶标本”首次品享会,贵在首次,也就是具有开创的意义。昆明仓、30年、陈茶标本,三个关键词组合首次使用,刷新了广大茶友对老茶、陈茶的认知和印象,表明昆明仓年份茶在普洱茶市场上的一席地位,某种意义上引领了市场流向,这在普洱茶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

白马非马参与了昆明仓体系建设,最近半年来向老茶人取经,与各位同好一起深入探讨,有一些不太成熟的心得体会,现分享如下,望方家不吝指正。

“昆明仓”凭什么

为什么长期以来,昆明仓没有香港仓、东莞仓的地位?是因为在人们印象中,普洱茶产于云南,藏于香港,2003年以后藏于东莞。近年来,昆明纯干仓概念崛起,靠的是新茶与中期茶仓储。这样一来,昆明要真正建成继香港、东莞之后的“普洱茶仓储第三城”,缺乏2003年之前足够多的老库存来支撑,无疑含金量不够,底气不足。

老茶的话语权长期以来被香港、台湾与马来西亚掌控。东莞虽然没多少老茶,却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中期茶、新茶库存。一个是以老取胜,另一个靠数量取胜。昆明作为仓储的“后起之秀”,要靠什么来立足?

通过梳理昆明仓储三十年历史,我们发现,昆明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兴起,昆明有一批很早就从事普洱茶贸易的人,在推动昆明仓体系建设,他们不但留下了足够多的老茶库存,而且形成了涵盖老茶、中期茶、新茶在内的完整年份茶谱系,经历了三十年的仓储实践,交了许多学费,也取得了宝贵的仓储经验,从而拥有一套关于昆明仓较为成熟的仓储体系。

这样,我们就可以非常有底气地回答,昆明仓凭什么成为普洱茶仓储的最新高地:

首先,是历史形成的仓储地位。早在九十年代,昆明茶商就在探索专业仓储建设,茶叶整体放得不错的同时,也交了不少学费,一些茶叶得放得不是很理想,甚至放坏了,但也因此取得了非常宝贵的早期经验。其三十年如一日的仓储实践,留下来非常珍贵的仓储第一手实战资料,有陈茶标本与丰富的仓储经验作为参考,可以让我们今天少走弯路,从而更好地推动昆明仓体系建设。

其次,昆明三十年仓储实践表明,在昆明放茶很安全,在仓储方面省事省心,只要注意离地密封存放,避光防潮,定时通风换气,就不用怎么担心茶叶放坏。就安全与健康价值而言,昆明是世界上最适合存茶的地方之一。因老茶人早期经验不足,导致一些茶叶放得不是很好,但其问题也要比广东、香港等地放坏的茶叶轻得多。

再次,昆明仓储地域风格显著,表现出不同于香港、东莞之类快速仓储之特点,其转化时间更长,是典型的慢养仓。慢工细活出好茶,用来形容昆明仓非常贴切。

一言以蔽之,昆明仓有历史传承,存放茶叶安全,省心省事,放出来的茶叶健康好喝,是慢养仓的代表!

老茶人的三十年昆明仓储实践

通过采访老茶人,我们发现上世纪80年代到2003年之前,昆明茶商也深度参与了普洱茶交易,现在的许多老茶就是通过昆明茶商之手,流向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地。

拿2003年作为断代,一是因为之前的茶叶可以归为老茶(这是就市场观念而言,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光看年份,更要看实际转化程度),之后的往往被人们归为中期茶、新茶。二是因为,2003年普洱茶开始在大陆兴起,市场的交易规则由卖年份茶,转向卖新茶为主。卖新茶的标志是2004年大益改制,其后大家纷纷追捧新茶,将新茶价格不断炒高。2014年之后,随着中期茶崛起,其表明历史走过一个轮回,由片面追求新茶,重新回归到仓储与年份茶交易体系。

老茶人江涛是新近成立的“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主任,这次“昆明仓30年陈茶标本”首次品享会的茶品就是由他提供的。其是普洱人,早年在思茅的茶厂上班,于1984年来昆明做茶叶生意,可谓见证了昆明茶叶贸易三十多年的变迁史。

80年代,中国搞的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流通体制改革,茶叶降为三类物质,除边销茶外不再统购统销,实行议购议销,但也只是相对放开市场,做茶叶贸易限制颇多。当时国营企业与乡镇企业是主流,个私经济只是补充,不但受到限制,而且会经常被打压。在80年代,以个体户的名义做茶叶生意是要有些勇气的,而且生存也很艰难。

1992年以后,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个私经济终于名正言顺了,90年代初期江涛托政策的福,在工商注册了“云南普洱茶昆明经营部”。早在80年代就参与经营普洱茶的江涛,也由此开始了其开挂人生,借助普洱茶在台湾兴起的东风,加上茶叶流通进一步向民营经济放开,其充当了茶叶公司、茶厂对接外商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卖到台湾等地的普洱茶数量很大,从而在90年代淘到了普洱茶的第一桶金。当时流行年份茶交易,为了与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做生意,他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了专业普洱茶仓储探索,交了许多学费,取得了宝贵的仓储经验,是昆明仓三十年仓储建设历程最早的推动与践行者之一。

截至目前,江涛的仓库可谓老茶的大观园,不但单品繁多,一些还是罕见的珍稀茶、绝版茶,而且老茶数量非常大,在昆明罕有其匹。

笔者好奇地问,怎么会存下这么多老茶?

“我首先是爱茶人,见了好茶舍不得卖,经常收藏起来。二是当年茶叶不好卖,进的货滞销了,就留在仓库里了。三是那个年代茶厂生产的茶品经常会滞销,见我能卖货,就用卡车拉到我在昆明的仓库,款都没有付,开个单子,货卖了再给钱。这样我不花钱也能搞到大库存。三是90年代普洱茶都是靠年份茶交易,我有意识地选择精品茶建仓。四是因为到茶厂订茶,要起量才给订,所以台湾、马来西亚等外商,找我进货经常下大订单,我找茶厂生产出来了,到交货时,往往他们只要一小点,结果剩下的大部分茶叶就进了我的仓库。五是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普洱茶在大陆开始热了,我抓住这个大商机,花巨资在昆明市场扫存货,收购几千万元茶叶入库。”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是大益改制后第一批加盟的大经销商,是大名鼎鼎千秋茶业的老板。近年来,他决定做自己的品牌,创建了云南云沐堂茶业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昆明仓体系建设。

江涛认为,没有仓储陈化这一环节,普洱茶就是半成品。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普洱茶的生命历程,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厂家生产的产品是半成品,需要我们的中转商后期来存放它。作为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的发起单位,我们2018年的工作计划之一,就是组织专家和资深茶人,分课题进行陈茶的研究,特别是推动制定仓储标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还要建立云南普洱陈茶博物馆。”

复盘昆明三十年仓储史

我问及,为什么在90年代台湾人要找您买茶?江涛说,茶厂与茶叶公司只有新茶,没有年份茶,台湾人要找年份茶,所以找到我。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普洱茶产于云南,却藏于香港。因为以前茶厂的茶叶生产出来,由茶叶公司调拨进行外贸出口。茶叶公司卖的是新茶,而由香港的茶商仓储三到四年之后卖年份茶。其交易模式是,厂家生产新茶——茶叶公司调拨——茶商仓库(仓储几年)——上市交易。由此可见,当年一手的大盘商,甚至二盘商,要做普洱茶贸易,首先得有仓库,其次茶叶仓储几年,有转化了才上市交易。

当时的普洱茶消费人群只认年份茶,新茶没人喝,也不值钱,茶叶只有仓储转化了才值钱,才好卖。这就是普洱茶藏在香港,香港成为普洱茶的第一个仓储高地的原因。

在80年代,茶叶流通体制没有完全放开,加上对民间私商的交易进行种种限制,并经常打压,江涛这样的个体户只能做点茶叶小生意,当时的普洱茶贸易是被香港茶商攫取与把持的。到了90年代则不一样了,普洱茶贸易告别了香港一统天下的格局,台湾人、云南人、广东人、马来西亚人、韩国人也纷纷加入进来。90年代普洱茶在台湾的兴起,许多台湾茶商不但向香港人进年份茶,也向昆明的茶商进年份茶。年份茶交易热,推动着昆明仓储建设。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抛弃中茶公司的中转仓库不谈,昆明仓其实是兴起于90年代的茶叶贸易。因为当年盛行年份茶,昆明茶商要做茶叶贸易,必须在昆明建仓。之前的80年代,谈不上有意识的仓储建设,茶商留下来一点80年代的老茶,很可能是滞销等原因无意留下来的。

由此,昆明仓的发展脉络就清晰了:

昆明仓发轫于80年代:茶商滞销的茶品、茶叶公司中转仓库积压的老货、茶厂偶然留下的老货。

兴起于90年代:从90年代开始,昆明茶商深度参与普洱茶贸易。当时流行年份茶,昆明茶商为了卖好茶,开始重视仓储建设。当时省公司与茶厂都是以生产为主,贸易以卖新茶为主。遇到市场不好,或者产销信息不对称,积压一些茶品,都想千方百计脱手卖出去,没有形成仓储经营模式。这样一来,系统性的昆明仓储茶叶经验,其实是由江涛等一批老茶商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

“当时我们为了卖好普洱茶,必须要搞懂普洱茶,藏好普洱茶。因为客户要年份茶,会问你许多问题,如果茶叶藏不好,问题回答不了,茶叶生意肯定难做。那个年代真正了解普洱茶的人极少,即便有知道的人,也是在摸索与学习之中,所知有限。这样我们做茶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边做边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江涛说。

沉寂十年:2004年到2013年,流行卖新茶,昆明茶商对仓储重视不够,也就没多少人宣传与认真构建昆明仓储体系。这时东莞仓横空出世,东莞成为藏茶之都。昆明茶商忙着赚新茶的钱,也没有去争仓储的名分。由于在仓储方面,大家都太低调了,所以导致昆明仓储话语权缺失,搞得好像昆明仓是最近几年才制造出来的概念,用来收割仓储与年份茶交易热点。

崛起于2014年:2014年以后年份茶交易时隔十年后再度成为市场主流交易模式,这时昆明的茶人、茶商才纷纷起来宣传昆明干仓。但许多人不知道,真正的昆明仓是发轫于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当年许多台湾茶商都来昆明找年份茶,如果没有专业仓储支撑,估计精明的台湾人也不会来。

我们还原昆明三十年仓储史,是想表明,在仓储方面,由于长期梳理与宣传不够,让许多人误以为昆明是仓储的后起之秀,其实昆明仓早在90年代就很辉煌,2014年之后昆明干仓概念的爆发,不过是花开第二春!

打造昆明仓需要“陈茶标本”

我们推昆明三十年陈茶标本,是想表明,由于机缘巧合,昆明八十年代就做茶叶生意的老茶人手上拥有足够多的陈茶库存,足以构建老茶、中期茶与新茶之完整仓储体系。而且这些年份茶都是历史遗留下的记忆,背后藏着一个个鲜活的做茶故事,将不同时期做茶的场景串联起来,拥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仓储标准样价值。其能以数十年的时光谱系,告诉大家,这三十年来昆明仓储发展史。

其回顾与梳理了,早期存茶的老茶人,交了哪些学费,取得了哪些宝贵的仓储经验。

也可以相对真实溯源历史上一些茶品的来龙去脉,及不同时期原料、工艺、仓储、包装、交易模式的演变,为年份茶交易提供证据链支持。

而且它揭示了,昆明是芳香之城,能够越陈越香,体现出不同于港仓、莞仓之速成仓的特色,其是典型的慢养仓,具有仓储省心省力、方便管理,茶品安全、健康、好喝之特点。

昆明仓三十年陈茶标本,为新茶、中期茶的仓储建设提供了标准实物样,以及系统性的理论、经验与数据总结,无疑具有继往开来之意义,从而开启昆明仓大时代……

用“昆明仓”扬弃纯干仓

为什么是昆明仓,而不是昆明纯干仓?纯干仓是个近年来非常热门的市场概念,其反映了某个阶段的市场热点。也就是,其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如同山头茶有古纯一样。在强调古纯天下第一的那几年,难道古拼,山头小树与生态茶就不好吗?显然不是!因此,我们在做产业概念设计时,不能被一时的市场热点牵着鼻子走,而要设计既有显著内涵,又具有延展性的开放式包容概念,能容纳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仓储概念。所以,我们跳出了仓储的古纯——纯干仓,选择了更包容的“昆明仓”。

首先昆明仓是对历史的尊重。前文说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的前辈在三十年来的昆明仓建设中,是走了许多弯路,交了许多学费的。如今看来,茶整体放得可以,许多茶达到现在的昆明纯干仓标准,但也有一些茶放得不太干,而品质很好,还有些没放好,甚至放坏了。这些放得不太干,或者放得不怎么理想的茶,以及旅行仓,算不算昆明仓?我们知道,茶界对专业仓储体系空前重视,是2008年之后的事,早期仓储是很随意的,甚至是不太懂而交学费的。我们不能拿现在的仓储标准要求过去留存下来的茶品。

我们理解中的陈茶标本,不仅有放得很好的纯干仓茶,也有旅行仓茶,也有放得不是很好的茶,甚至是放坏的茶,这才是历史真相,不同类型,好坏都有,不同仓储风格的教材,正面、反面教材都有,这才是陈茶标本的真义。

其次,我们要对纯干仓进行批判与扬弃。不能因为我们被湿仓伤害过,就片面强调干。茶叶后期转化,还是需要一定湿度的,只要不要太湿伤害到茶叶,都是好仓储。比如,在昆明非常干躁的季节里,在仓库放桶水,拖拖地板,人为增加点湿度,也是情理之中。昆明多雨的季节,其实湿度也很大,茶叶的仓储环境也没那么干。由此可见,拿纯干仓作为放诸四海的唯一真理,显然很可笑与荒唐。特别要说明一下旅行仓,其类似不同山头的拼配,取长补短,综合调味。云南摆摆,广东摆摆,最后拉回昆明藏上几年,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只要仓储没问题,能综合两地仓储之长,有何不可?当然,旅行仓当昆明纯干仓卖,就是忽悠之举了。

昆明仓作为包容的概念,可由以下细分仓储茶品组成:

一是昆明纯干仓茶。

二是在昆明存放,放得不是很干的茶品,但转化很好。

三是在昆明放得有点问题,但退仓后能喝的茶品。

四是放坏的茶品。这是学费茶教材,不建议上市交易。我们将其单独拿出来讲,一是希望大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将茶存好,另一方面让经销商与消费者能更好地辨识陈茶,选择仓储合格的茶品。

五是旅行仓,也就是存放在昆明,但还在其他地方存放过的茶。要求品质达标,才能交易。

强强联手,共襄昆明仓建设

我们以茶文化课题的形式,广邀专业人士参与昆明仓研究与探讨,大家群策群力共推昆明仓体系建设,打造普洱仓储第三城,建设陈茶博物馆,开展仓储陈化研究,促进昆明仓行业标准出台,搭建诚信交易平台。我们认为证据链比单讲故事重要,科研、数据、体系与标准是昆明仓最核心的东西。

目前,参与昆明仓建设的有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中国普洱茶网、茶窝网、亚太茶业、云南云沐堂茶业有限公司、方一知企业外脑、请上帝喝茶工作室等。

其中的一些中坚人士如是说: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李师程会长表示,在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之下成立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目的之一就是要强化研究的功能。为什么称“陈茶”而不是“老茶”?老的概念很混乱,陈的含义更包容,既包括陈年还涵盖陈放、陈化的意思。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个陈字需要时间和空间两个条件同时具备。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正荣总结道,南北口味不同,陈茶争议多,希望这样的品享会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让每一位爱茶人喝到纯昆明仓的普洱陈茶,争取在云南培养出一批专业评鉴人才来。希望陈茶专业委员会组织力量,尽快开展昆明仓普洱陈茶的研究、传播和推广,以推动云南普洱茶的持续发展。

七年前,中国普洱茶网、茶窝网开始尝试建立普洱陈茶数据库。作为普洱茶界最大的互联网传播、大数据与交易平台,中国普洱茶网与茶窝网掌门人付颖介绍,2006年是一个标准线,06年以后的容易认知,05年之前的需要搜寻很多史料。与江涛先生结识后,给我们一个启发,即找样本茶,找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昆明仓标本茶。这次我们共同推出了两款30年的纯昆明仓陈茶样本,就是通过大家的品享,能客观、公平、公正地来评判昆明仓,评判普洱陈茶的转化,从而记录下靠谱的数据和有价值的信息。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景谷茶,从宽叶木兰化石说起

景谷是云南普洱市的一个傣族彝族自治县,历史上是普洱茶主要产区之一。在茶叶的始祖、种植、加工、经贸、商道、茶庄、企业、标样、品牌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值得挖掘弘扬。

一、茶叶始祖发现在景谷

木兰是被子植物的代表,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这已被学术界所公认。著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1978年正式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描述发表,就发现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线。

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时代定为渐新世,是第三纪晚渐新世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是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盆地芒线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景谷植物群”,仅见于景谷盆地,也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

继后,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所又在景谷芒线重测了该剖面,并于1982年命名为“三号沟组”,地层厚度大于1592米,时代修改为早中新世。据地质古生物学家调查考证后认为:我国木兰化石只有两个种,一是宽叶木兰(新种),只产于云南景谷,其时代为第三纪晚渐新世;二是中华木兰,产于云南的七个县。其中就有普洱市的三个县:景谷、景东、澜沧。

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由于景谷芒线埋藏最早的宽叶木兰化石的出土,为引证茶树的最原始产地在滇西南地区增添了古植物依据。地质古生物专家论证,茶树即是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的结果。景谷是茶树发源的一个中心地带。

1978年在景谷盆地芒线发现的宽叶木兰化石

二、景谷茶叶的生长种植

景谷有野生大茶树,栽培型大茶树、古茶区。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证实,今正兴镇黄草坝村干坝子山岭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3处,有野生茶林2000亩,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高20米,基部干径88厘米,幅宽16.5米,树龄约400多年。

凤山乡顺南光山的2300~2500米高的山上,有野生茶树1000亩,与镇沅田坝野生茶树接壤。景谷乡文山村大黑石岩山,有大黑龙潭野生茶林1000亩,茶树干径在30厘米以上,山下两侧为景谷、凤山的茶叶产地。

景谷乡文东村大中山,有野生茶林500亩,益智乡大田村大绿山,有野生茶林500亩,可以说这些与茶树起源地带是密切相关的。

景谷的栽培茶历史也是悠久的,正兴镇黄草坝董、杨二姓家就栽种有“南宋茶”,先为自种自食,以后渐为商品出售,至今已传九代人了。景谷民乐乡有百年以上的大村秧塔大白茶,有钟山乡勐麻、龙塘的大叶种茶山,有景谷乡苦竹山、马鹿山茶山。

民国时期,景谷街年销茶100吨,民国26年(1937)销售茶叶550吨。景谷茶区以江河为中心的生产区域,在小黑江上游、景谷河、大村河、新村河、文绍河等流域的半山区或山区均为茶叶产区。

民国23年(1934),景谷县属茶区有8个区18个乡,成为云南著名茶区。1949年时,全县有茶园11000亩,采摘面积10200亩,产茶128吨。

三、景谷茶叶的加工特点

清代民国以来,景谷茶叶的加工全部过程均为手工操作,茶农把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先杀青、再揉捻,又晒干成毛茶。史料载曰:“晒青茶乃普洱茶种类。农家采之、炒之、揉之、晒之而成。”

毛茶按采制季节分为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阳春茶四类。各类毛茶经初加工后,还要进行人工拣剔,把老叶、粗茶、黄片、茶梗、杂物剔除,即为商品毛茶出售。晒青茶的手工加工方法,一直沿用到1952年。

而精加工的普洱茶早在清代就有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制茶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

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又叫“谷庄茶”,系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质量甚佳。

民国时期,景谷县内有私人加工作坊15家,加工团茶(分四两装、五两装)、小饼茶(二两装)、大饼茶(八两茶)、方茶、茶膏等。方茶模制有福、禄、寿、禧字样和无字两种,有字的为礼品茶、无字的为普通茶。

团茶5个为筒,方茶四块一包,小饼茶10个一筒,大饼茶7个为筒,故称“七个饼茶”。大包装,以竹篮内衬笋叶,分层装实,封口成件,分类入仓待运。

新中国成立后,商业部确定景谷为边销茶产区,1959年景谷县茶厂在县城建成,1960年初投产,以县内原料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六、七十年代,景谷茶厂生产的“宝焰牌”紧茶,我看见内飞票为下关茶厂,实际是在景谷茶厂生产的,我亲眼所见,专销西藏。

当时,我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便问了我的老朋友——茶厂的李希白师傅,他对我说,“藏人认这个宝焰牌子”,他为我解开了这个谜案。李希白师傅之子李文庆先生,现在还保存有景谷县茶厂生产的心脏形紧茶。

1978年,云南省定景谷边销茶为政治任务。1967年以后,景谷茶厂又制方块紧压茶,生产“景谷茶砖”,年加工成品250吨,调供下关茶厂原料150吨。1978年当年县茶厂加工茶叶441吨,创最高水平。1980年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外销茶品种,扩大内销茶加工量。1960~1990年,30年间共加工边销紧茶7.497吨,年均加工250吨,为边销、内销、外销三大茶类之首。

1979年,景谷县茶厂用晒青毛茶5~10级作原料,制成普洱茶调供出口,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获得了国家对外贸易部“出口产品,质量优良”荣誉证书,1986年创年加工量212.3吨的好水平。

自1980年至1990年累计加工普洱茶成品1565吨,年均加工157吨。值得一提的是,省里过去制定的“滇青毛茶收购标准样”,就是由景谷县茶厂制样的。上面我亲眼所见的这些景谷茶叶加工特点值得继承、弘扬和发展。

四、昔日的景谷茶叶经贸

清代景谷的茶叶贸易为官商经营,茶商多为官吏。“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攸乐设同知,威远(今景谷县)、镇沅、恩乐设流官,争茶山之利。”这是《滇云历年传》中的记载,说明当时景谷的茶叶产销受官府控制。

到民国时期,景谷茶叶的贸易有较大发展,经贸扩大,商家增多,自民国元年(1912)景谷区出现私营茶庄后,景谷街成了景谷、景东,镇沅三县的茶叶交易中心,每年春茶上市期间,举办“春茶会”,外地客商马帮云集,周围茶区振泰、塘房、民乐、钟山、凤山等地出产之茶,云集入市,交易兴旺。

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9年(1920),县属茶区,年产茶30万斤,运销滇西。景谷县境内,每适牛羊街期,四山八路之茶汇集大街小巷,商农之间自由成交。县内茶叶购销集市主要是景谷街、龙塘街、勐倮(民乐)街、海孜街、抱母街、威远大街。

民国26年(1937),仅景谷街年成交茶叶1.1万多老担,成交额22万银元。民国36年(1947),景谷街年购销0.8万担,春尖茶每担购价200银元,一担茶换米最高930斤,最低500斤,为茶价最好时期。交易的茶商有行商和坐商两种,行商有来自四川、昆明、维西、宣威、腾冲、下关、新平、普洱等地的商人,多为季节性经营,坐商有当地资本较大的富户。

民国时期,景谷晒青毛茶经下关加工的“景关茶”,散销至省内外藏区,部份私营作坊加工团茶、饼茶、方茶,运销省内外。昔日景谷茶叶的经贸,在整个普洱茶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五、历史上的景谷茶马古道

昔日景谷有东线、南线、西线、北线马帮古道。东线即从景谷县城发往威远渡口、那养坡、猛丙、小白庙丫口、暖里、橄榄树丫口、勐乃、高桥、芒谷、铁厂、西萨到普洱,全程三个马站(一个马站30公里);

再经磨黑东上把边江、通关、墨江、元江、扬武、峨山、玉溪到昆明,全程15个马站,往返需时一个月,这叫“官马大路”(从县城到磨黑的马道是由县城经铁厂、宽宏、岔河、刮风丫口、黄粟山到磨黑,全程4个马站)。

南线即从县城到勐主,从勐主到思茅,从勐主到澜沧。西线从县城到临沧,从县城到勐戛、双江。

北线从县城沿官马大路经芒冷、芒玉、龙塘街、文连至景谷街,又经振泰草皮街、里崴、文井至景东,再往南涧、弥渡、到下关、中甸、德钦达西藏。滇西后路马道中的景谷茶叶出境运销,多走东线和北线两条“官马大路”。

六、1949年后的茶企业

1959年景谷县茶厂建成,1960年初投产,主要加工边销紧压茶,当时有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备有分筛、风选、土烘房、蒸茶、压茶等加工机械10多台,职工70多人,为国营企业。

1980年随市场的变化,加工经营范围扩大为边销、外销、内销3大类,1981年茶厂原属县茶叶公司,实行加工经营独立核算。1986年深化改革,与茶叶公司合并经营核算,成为收购、加工、经营的中型企业。

1987年调整关系,归县计经委领导,实行承包经营,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茶厂有建筑面积1.12万平方,其中生产用地5524平方米,职工109人,加工机械有35台,年可加工茶750吨,实际加工量1988年达511.3吨。1990年完成加工量392吨,加工经营产品有:出口普洱茶、边销紧压茶、内销花茶、配茶、普洱大叶青、春尖、春蕊等17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及省内外市场。1990年8月在县城北郊石板村建年加工成品1750吨的精制茶厂,1992年投产,生产15年后的2007年,景谷县茶厂拍卖给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经营。

景谷县还有民营企业“景谷白龙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景谷万润利茶叶有限公司”、“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企业)等。大白茶公司主要开发云南大叶茶种地方优良群体品种独特的,以“秧塔大白茶”为原料的大白茶贡品系列产品。

原标题:景谷茶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黄桂枢

来源:普洱杂志,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的唛号指什么意思

  其实普洱茶过去在内地并不畅销,即使在云南本地,知道的人也不多。过去主要是作为外销和边销商品,如销往香港地区和法国以及国内的西藏等地。

  作为商品,花色不同、级别不同,就有各自不同的茶号以作规范。唛号也就是普洱茶的茶号,也常被称为唛头。

  “唛”是一个音译字,来自英文“mark”,也就是商标、牌子的意思。用在茶叶贸易中,特指以数字或数字辅以文字表示的茶叶名称。普洱茶的唛号,就是以数字方式表示普洱茶名称。

  为了便于出口,也为了使得各家所产的普洱茶有统一的标识,1976年,云南省土畜产公司对普洱茶进行了编号,规范唛号的使用。

  普洱茶的唛号指什么意思

  1、普洱茶饼的唛号

  普洱茶饼用来表示普洱茶名称的数字,就叫“唛号”,这是由广东方言翻译过来的。

  上世纪70年代,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发现市场上的茶品混乱不堪,极大影响了茶品的外销。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1976年,专门对普洱茶的命名召开会议。

  会议上决定以4位数字来给一款普洱茶命名,这就是唛号的由来。

  2、唛号的组成

  普洱茶的唛号由4个数字组成。

  第一、二位代表这款茶配方出现的年份,第三位表示茶叶的级别(数字越小级别越高),第四位则代表茶厂。

  那时候生产普洱茶的四大茶厂分别为:

  ①昆明茶厂(现名:云南中茶茶业)

  ②勐海茶厂(现名:大益茶业集团)

  ③下关茶厂(现名:下关沱茶集团)

  ④普洱茶厂(现名:云南普洱茶集团)

  3、唛号茶品实例

  如:7752,8653,7542,7572,7262,8592等,根据上述唛号的意义,我们挑两例来解读一下。

  7752—1977年的配方,原料等级5级,勐海茶厂出品;

  8653—1986年的配方,原料等级5级,下关茶厂出品;

  除了四位数的唛号,我们还会在茶饼上看到其它的数字。

  如701,801,1401或者702,902等,这些数字又代表什么呢?

  事实上在普洱茶中有一个专业术语——批次。

  大茶厂生产茶,是分批次进行的,要将每一批茶品区分开,就需要用到批次。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