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百人的茶园

找到约4,465条结果 (用时 0.045 秒)

墨江县:一片绿叶托起哈尼人的希望

茶文化是饮食文化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性格的文化之一。

世人认为,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而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哈尼族则是最早发现、驯化培植、饮用茶的民族之一,其原因是近几年来在哈尼族聚居的滇南地区发现了许多树龄达上千年的古茶树群落,有的古茶树的树龄近3000年,有力地证明了哈尼族确实是最早驯化、栽培、饮用茶的民族之一,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那么,哈尼族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茶这种植物对人有益而进行驯化培植利用的?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勇敢的哈尼族小伙子猎捕了一头豹子,他就请寨子里的人来吃肉饮酒。席间,大家跳起了“冬八仓”(一种民间舞蹈),一直跳到天亮,口干舌燥。主人便煮了一锅水给众人解渴。当锅里的水即将涨开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屋外的树叶纷纷落下,有几片叶子飘进了锅里,大家喝后感到这水苦中带甜,还有一股清香,比平时好喝,后来便常常摘这种树叶泡水喝,继而采种子栽在房前屋后,并取名“腊泼”(茶叶)。这是广泛流传在哈尼族地区的传说。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先祖的伟业、历史、农耕生产生活等都是一代一代通过口口相传下来的,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正因如此,一些在当初的事实亦成了种种传说。这正是民族学中往往用传说来注解一些现象的原因。而更为直观和现实的是许多哈尼族的村寨旁都有古茶树,在屋旁寨边植树种茶自古就是哈尼族的习俗。

现生活在墨江县的豪尼、白宏、碧约、卡多、切弟、腊乜、西摩洛、阿木、卡别等哈尼族支系都把茶称为“腊”,把茶水称为“腊泼”。在今天的墨江大山中依然存活着许多野生和栽培的古茶树,无数条茶马古道纵横交错向远方延伸,使普洱茶的美名传播天下,让世人了解了普洱茶。到了现在,哈尼族仍然是普洱茶主要的生产者之一,茶叶已经是哈尼族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若有客人到哈尼人家,主人一定会拿出三样东西待客,其一是一杯浓茶,其二是一杯自烤的焖锅酒,其三是烟叶及烟筒。在哈尼人的生活中,茶叶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隆重、神秘、庄严的“昂玛突”节日,或是“六月年”“十月年”,抑或是专门为稻耕农作进行的“开秧门”“黄饭节”“捉蚂蚱节”“尝新米节”“背稻魂”等,或者年轻人谈情说爱,均与茶息息相关。

每一个哈尼人,对茶叶都有一种极深的情感,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哈尼人,更是如此。可以说哈尼老人是在一杯杯茶水中结束一天的生活的。这样的日子叠加起来,就是幸福的一生。在烧煮传统的哈尼煨酽茶时,长辈在场的话,必须由长辈动手烧出第一杯茶,而后在他的授意下,其他的年轻人才可以代劳。

哈尼族卡多人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会饮用茶水的卡多人不是一个真正的卡多人。”听起来似乎有些武断,但可以说,哈尼族是一个饮茶的民族。他们借茶水提神、解困、清心、养生,从小喝到老。

在哈尼族长篇创世古歌《窝果策尼果》,在其结尾处唱道:亲亲的哈尼弟兄/今晚火塘里闪亮的火光/送走了满天的星斗/茶壶喷出的大股热气/吹散了天亮前的黑暗/主人盛情的米酒/洗白了天空的脸/香茶倒出来的响声/吵醒了吉祥的朝霞……

了解哈尼族迁徙史的人都知道,自隋唐以后,哈尼族就生产生活在滇南广袤的山区,而位于这一地区的墨江等县市区及周边地区正是普洱茶的主产地。他们的儿歌唱得好:“茶树青青满山坡/山上茶树发了嫩芽/哈尼心欢喜。”

墨江是茶树的起源中心地和原产地之一,茶树栽培、加工、利用历史悠久。据调查,墨江县坝溜镇老朱寨家脚的栽培古茶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联珠镇老毛寨牛角尖山的野生古茶树基部干围320.1厘米,树高10米,树幅4×4.4米,树龄约2600余年;雅邑芦山、鱼塘羊神庙大山、文武瑶人山等地的野生古茶树树龄都在千年以上。

墨江县的古茶树群落零星分布于坝溜、景星、新抚、联珠、通关、鱼塘、龙潭等乡(镇)。据史料记载,墨江县规模种茶始于1726年,域内“须立贡茶”“迷帝贡茶”分别于1726年和1729年获“贡茶”殊荣。

宣统二年(1910年),墨江县景星新华、大平掌等种植的200余亩连片古茶园至今保存完好。早在民国26年,景星新华茶厂利用手工、木制机械和生物技术加工生产普洱茶、晒青毛茶、烘青毛茶、玉露茶、红茶等。

民国29年编撰的《民国墨江县志资料》中就有墨江县茶产业详细的记载。

从《墨江县政府志》的记载来看,民国28年(1939年)时,当时的墨江县财政局等筹款新币5000元,分别作为种油桐和茶叶的推广费,于民国29年(1940年)在全县各乡(镇)育苗、移栽。

目前,墨江县茶叶面积达23万亩,是云南省茶叶面积最多的县区之一,也是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哈尼族有一整套从开辟茶园、选择茶种、培育茶苗、茶园管理、采摘揉制、烹茶饮茶,直至以茶祭神的体系。哈尼族在选定一个地方作为村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是否有足够的优质水源供人畜饮水,是否有茂密的森林作为寨神安息的住所,是否有富饶的土地开垦梯田和山地,有了这些条件,哈尼族才会在这个地方落脚建寨。

茶园的开垦和定植是很费力气的,哈尼人要从土壤、气候、日照等方面来考虑在什么地方开辟茶园。最好是在生地上开垦茶园,栽培的茶苗更容易成活。他们要把开垦茶园的地方的树木、杂草砍光,放火烧了之后,顺着山势的走向开挖出窄长的台地,开挖时把表层的熟土和草根、枯叶等埋在地下,让生土翻露出来。挖好后,把培育好的茶苗移栽在台地靠台埂角的一方,移栽时用一根一头削尖的小木棍打一个洞,植入茶苗,把土压实,浇上定根水就可以了。

茶苗定植后的第二年,开春后要剪去茶树的主枝,使茶树向四周发芽生长,以后不断长出来的茶枝都要进行修剪,使茶树向四周多长枝条。哈尼人在采摘新茶时,原则上采中间留四边,以后逐年边采摘边修剪形状,七八年后就可到高产期。只要管理得当,哈尼人的茶园数百年不枯,年年月月吐露新绿。

每年十月后,茶园就进入休采期。这时,哈尼人要把上一年的茶枝剪去,把不利于采光、通风的枝丫进行修剪,而后把茶地进行深翻,使茶树在来年获得丰产。

一些哈尼族村寨在春天有一个专门的仪式,就是祭拜茶树。祭拜仪式过后,方可采摘茶叶。在采茶时,尽量做到两叶一心,以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这种茶制成成品后,茶毛微白,叶心相抱,是上等精茶,在市场上十分走俏。许多哈尼人家用土办法制茶,他们把当天采回来的茶叶晾晒一个小时左右,烧旺火,把铁锅烧得通红后投入茶叶,不停地翻炒搅拌,同时减弱火势。这样杀青的茶叶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茶的新鲜度和茶叶所含的各种养分。杀青后,不停地搓揉,揉得越久越好。而后又放回锅中,用微火把茶叶烘干,就制成了上好的哈尼茶。这种方法制作的茶泡出来的茶水鲜绿清透、清香四溢、耐泡耐喝。

好友或贵客来到,总是让人高兴的。此时,哈尼人最能表达情感之意的就是烧制一壶正宗的哈尼茶了。在火塘边置下篾桌和竹编小凳,邀友围坐其间,主人给每人倒上一杯哈尼焖锅酒后,就开始烧火,火苗跳动起来后,用专门的竹筒到寨外的井里去打水,水取回来后,把土锅支在火塘的三脚灶上,倒入一点井水,让土锅充分吸水,并把多余的水倒掉,待锅底到了微红时投入茶叶,不停地翻转、抖动,使茶叶受热均匀。锅中飘出阵阵茶香时,倒入井水烧煮,水涨即可饮用,也可熬煮数小时,就烧出了地地道道的哈尼煨酽茶了。

喝哈尼煨酽茶,要喝三道,第一道轻尝,重在品味;第二道喝半杯,意在提神解困;第三道喝满杯,意为朋友相聚,满心欢喜。喝时要轻尝慢饮,忌大口大口地喝。哈尼族的煨酽茶色泽深黄、味甘苦、清香,不仅能解渴,还有消食化痰、解除胀气、减轻疲劳、振作精神的功效。有些时候,煨酽三道茶喝下来,往往耗时几个小时,好的东西都需时间沉淀,煨酽茶亦如此,烧煮的时间越长,味道越好,喝了让人难忘。

除了煨酽茶外,让外人称道的哈尼茶还有竹筒茶。竹筒茶一般不在家里烧煮,而是在野外劳动时经常饮用的一道茶。在哈尼族聚居的寨子,到处栽满了竹子,要喝竹筒茶时,砍一节竹子,洗去竹内白末,灌入清水,放入适量茶叶,烧火烤煮,水涨即成了竹筒茶。此茶的特点是茶水不仅有茶的清香,还有竹子的香甜,使人百喝不倦。

哈尼族认为,茶具最好用竹子制作,因为竹子本身就有一种香味,且跟茶香能够融合在一起,而竹子大多生长于河谷箐边,与水有着天然的联系,用来喝茶是最好不过了。其次是用土碗喝茶,土碗保留了大地之气,能够较好地表达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用土碗喝茶犹如亲吻大地,让谦逊的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哈尼族的茶道讲究的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韧耐与磨炼,慢慢地烧火、慢慢地熬煮、慢慢地品味,悠闲自得,味在其中。在哈尼人家里喝茶是一种享受,使人们懂得了人活在世上,除工作之外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善待自己和每一位跟自己相交的人。

哈尼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创造了丰富多彩、灿若星河的文化。他们的迁徙史诗、创世古歌、殡葬祭词、神话传说等,完整地被哈尼族文化的传承者摩匹世世代代地传下来,成为今人对人类初始与遥远历史的记忆。

在哈尼族最有影响的一部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里,无数次提到茶,可以说茶影响着哈尼族的今昔。在记叙哈尼族第一次建寨的惹罗普楚一章的开头中唱道:“亲亲的兄弟姐妹/今晚火塘里添进新柴,茶水在壶里快活地歌唱/酒碗喝干了又倒满/先祖的古今已开始一章……”这部长达5000多行的史诗用五分之一的篇章来深情而又悲壮地记录哈尼族如何来到谷哈密查、如何开垦和建设,如何与外族发生摩擦、交战,战败后如何撤离等,通篇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与不屈的精神,读来让人惋惜又让人情绪激昂,不能自已。有一节写道:“茶水没喝一口/烟筒刚刚冒烟……”所谓的谷哈密查,据考证就是现在的昆明,很多哈尼族的史诗与传说里称,谷哈密查有一口窝尼(即哈尼)井,是当年哈尼人取水煮茶的专用泉,解放之初还在,人们仍然喊它窝尼井。

哈尼族有一首《种茶歌》唱道:“我们很早就上了山/选择那缓坡向阳的地方/开发一丘一丘的台地/把茶苗种在台地里/种下一棵苗留下一个希望/山坡都绿了的时候/你笑了,我也笑了/茶树是个宝/绿绿的叶子换来甜甜的日子”。

“如果你不趁早去采摘,它就长成无用的枯叶”。这句老话是哈尼族在茶叶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在种茶的哈尼山乡,采茶成为稻耕农作之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生产劳动,但比起稻耕农作来,却又轻闲得多,哈尼人就一边采茶一边以歌诵唱,就成了《采茶歌》:“正月来采茶,枝上嫩叶稀/妹手虽轻巧,无奈空篓归/二月到茶山,尖尖满枝头/寒风虽未尽,树知春归期/三月到茶山,声声谷布鸣/满树展芽绿,阿妹心欢喜/四月春雨后,树树争春光/晨去归家晚,劳作终有报……”

“喝一杯哈尼茶/洗洗你的辛苦/喝一杯哈尼茶/你我就是朋友/喝一杯哈尼茶/我们彼此深记/喝一杯哈尼茶/带上哈尼的祝福……”这样的茶歌,在墨江的哈尼族村寨跳动的火塘边,随时都能聆听得到。

“阿妹哟,昨天街上见到你/我的心就像被你摘了一样/我要挑着酒和茶叶来/把我的心儿要回来。”在哈尼族的婚嫁习俗中有一个专门的仪式,就是“喝茶”。这一仪式在两个年轻人相好后,情感已经到了可以组建家庭时,男方就要挑着酒、茶、鸡、猪肉等到女方家,专门向女方的家长求婚,求婚过程中的宴席即称为“喝茶”。“阿哥带着茶叶来,阿妹随哥归家去”,说的就是这件事。

哈尼族的有些情歌十分有意韵,让人过耳难忘,如一首男女青年的对歌。女:“茶芽发出盼被采/阿妹长大盼哥来/若哥想采茶一叶/转过沟沟上山来……”他们唱情歌,往往是有意而发,先选中了目标,才会随口唱出。男的听了就要回唱:“阿哥今天上山来/要采茶叶是妹一个/好茶要用沸水泡/阿哥对妹的痴心要日子慢慢磨……”他们唱着唱着就走到了一起。当然,所有的爱情并非都会随人心愿地有圆满的结局,有些爱恋中的人因种种原因而分手。有一首哈尼情歌就让人伤感:“那时,我们一起上山/你砍树我捡草/你挖出的石块我抬到地边去/在我们开出的台地上/你一株我一棵地栽下茶苗/彼此说尽今生相守的话……茶苗已经长大/摘茶的却不是我。”

来源:普洱日报、图:敏塔敏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墨江县:一片绿叶托起哈尼人的希望

茶文化是饮食文化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性格的文化之一。

世人认为,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而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哈尼族则是最早发现、驯化培植、饮用茶的民族之一,其原因是近几年来在哈尼族聚居的滇南地区发现了许多树龄达上千年的古茶树群落,有的古茶树的树龄近3000年,有力地证明了哈尼族确实是最早驯化、栽培、饮用茶的民族之一,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那么,哈尼族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茶这种植物对人有益而进行驯化培植利用的?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勇敢的哈尼族小伙子猎捕了一头豹子,他就请寨子里的人来吃肉饮酒。席间,大家跳起了“冬八仓”(一种民间舞蹈),一直跳到天亮,口干舌燥。主人便煮了一锅水给众人解渴。当锅里的水即将涨开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屋外的树叶纷纷落下,有几片叶子飘进了锅里,大家喝后感到这水苦中带甜,还有一股清香,比平时好喝,后来便常常摘这种树叶泡水喝,继而采种子栽在房前屋后,并取名“腊泼”(茶叶)。这是广泛流传在哈尼族地区的传说。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先祖的伟业、历史、农耕生产生活等都是一代一代通过口口相传下来的,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正因如此,一些在当初的事实亦成了种种传说。这正是民族学中往往用传说来注解一些现象的原因。而更为直观和现实的是许多哈尼族的村寨旁都有古茶树,在屋旁寨边植树种茶自古就是哈尼族的习俗。

现生活在墨江县的豪尼、白宏、碧约、卡多、切弟、腊乜、西摩洛、阿木、卡别等哈尼族支系都把茶称为“腊”,把茶水称为“腊泼”。在今天的墨江大山中依然存活着许多野生和栽培的古茶树,无数条茶马古道纵横交错向远方延伸,使普洱茶的美名传播天下,让世人了解了普洱茶。到了现在,哈尼族仍然是普洱茶主要的生产者之一,茶叶已经是哈尼族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若有客人到哈尼人家,主人一定会拿出三样东西待客,其一是一杯浓茶,其二是一杯自烤的焖锅酒,其三是烟叶及烟筒。在哈尼人的生活中,茶叶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隆重、神秘、庄严的“昂玛突”节日,或是“六月年”“十月年”,抑或是专门为稻耕农作进行的“开秧门”“黄饭节”“捉蚂蚱节”“尝新米节”“背稻魂”等,或者年轻人谈情说爱,均与茶息息相关。

每一个哈尼人,对茶叶都有一种极深的情感,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哈尼人,更是如此。可以说哈尼老人是在一杯杯茶水中结束一天的生活的。这样的日子叠加起来,就是幸福的一生。在烧煮传统的哈尼煨酽茶时,长辈在场的话,必须由长辈动手烧出第一杯茶,而后在他的授意下,其他的年轻人才可以代劳。

哈尼族卡多人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会饮用茶水的卡多人不是一个真正的卡多人。”听起来似乎有些武断,但可以说,哈尼族是一个饮茶的民族。他们借茶水提神、解困、清心、养生,从小喝到老。

在哈尼族长篇创世古歌《窝果策尼果》,在其结尾处唱道:亲亲的哈尼弟兄/今晚火塘里闪亮的火光/送走了满天的星斗/茶壶喷出的大股热气/吹散了天亮前的黑暗/主人盛情的米酒/洗白了天空的脸/香茶倒出来的响声/吵醒了吉祥的朝霞……

了解哈尼族迁徙史的人都知道,自隋唐以后,哈尼族就生产生活在滇南广袤的山区,而位于这一地区的墨江等县市区及周边地区正是普洱茶的主产地。他们的儿歌唱得好:“茶树青青满山坡/山上茶树发了嫩芽/哈尼心欢喜。”

墨江是茶树的起源中心地和原产地之一,茶树栽培、加工、利用历史悠久。据调查,墨江县坝溜镇老朱寨家脚的栽培古茶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联珠镇老毛寨牛角尖山的野生古茶树基部干围320.1厘米,树高10米,树幅4×4.4米,树龄约2600余年;雅邑芦山、鱼塘羊神庙大山、文武瑶人山等地的野生古茶树树龄都在千年以上。

墨江县的古茶树群落零星分布于坝溜、景星、新抚、联珠、通关、鱼塘、龙潭等乡(镇)。据史料记载,墨江县规模种茶始于1726年,域内“须立贡茶”“迷帝贡茶”分别于1726年和1729年获“贡茶”殊荣。

宣统二年(1910年),墨江县景星新华、大平掌等种植的200余亩连片古茶园至今保存完好。早在民国26年,景星新华茶厂利用手工、木制机械和生物技术加工生产普洱茶、晒青毛茶、烘青毛茶、玉露茶、红茶等。

民国29年编撰的《民国墨江县志资料》中就有墨江县茶产业详细的记载。

从《墨江县政府志》的记载来看,民国28年(1939年)时,当时的墨江县财政局等筹款新币5000元,分别作为种油桐和茶叶的推广费,于民国29年(1940年)在全县各乡(镇)育苗、移栽。

目前,墨江县茶叶面积达23万亩,是云南省茶叶面积最多的县区之一,也是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哈尼族有一整套从开辟茶园、选择茶种、培育茶苗、茶园管理、采摘揉制、烹茶饮茶,直至以茶祭神的体系。哈尼族在选定一个地方作为村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是否有足够的优质水源供人畜饮水,是否有茂密的森林作为寨神安息的住所,是否有富饶的土地开垦梯田和山地,有了这些条件,哈尼族才会在这个地方落脚建寨。

茶园的开垦和定植是很费力气的,哈尼人要从土壤、气候、日照等方面来考虑在什么地方开辟茶园。最好是在生地上开垦茶园,栽培的茶苗更容易成活。他们要把开垦茶园的地方的树木、杂草砍光,放火烧了之后,顺着山势的走向开挖出窄长的台地,开挖时把表层的熟土和草根、枯叶等埋在地下,让生土翻露出来。挖好后,把培育好的茶苗移栽在台地靠台埂角的一方,移栽时用一根一头削尖的小木棍打一个洞,植入茶苗,把土压实,浇上定根水就可以了。

茶苗定植后的第二年,开春后要剪去茶树的主枝,使茶树向四周发芽生长,以后不断长出来的茶枝都要进行修剪,使茶树向四周多长枝条。哈尼人在采摘新茶时,原则上采中间留四边,以后逐年边采摘边修剪形状,七八年后就可到高产期。只要管理得当,哈尼人的茶园数百年不枯,年年月月吐露新绿。

每年十月后,茶园就进入休采期。这时,哈尼人要把上一年的茶枝剪去,把不利于采光、通风的枝丫进行修剪,而后把茶地进行深翻,使茶树在来年获得丰产。

一些哈尼族村寨在春天有一个专门的仪式,就是祭拜茶树。祭拜仪式过后,方可采摘茶叶。在采茶时,尽量做到两叶一心,以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这种茶制成成品后,茶毛微白,叶心相抱,是上等精茶,在市场上十分走俏。许多哈尼人家用土办法制茶,他们把当天采回来的茶叶晾晒一个小时左右,烧旺火,把铁锅烧得通红后投入茶叶,不停地翻炒搅拌,同时减弱火势。这样杀青的茶叶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茶的新鲜度和茶叶所含的各种养分。杀青后,不停地搓揉,揉得越久越好。而后又放回锅中,用微火把茶叶烘干,就制成了上好的哈尼茶。这种方法制作的茶泡出来的茶水鲜绿清透、清香四溢、耐泡耐喝。

好友或贵客来到,总是让人高兴的。此时,哈尼人最能表达情感之意的就是烧制一壶正宗的哈尼茶了。在火塘边置下篾桌和竹编小凳,邀友围坐其间,主人给每人倒上一杯哈尼焖锅酒后,就开始烧火,火苗跳动起来后,用专门的竹筒到寨外的井里去打水,水取回来后,把土锅支在火塘的三脚灶上,倒入一点井水,让土锅充分吸水,并把多余的水倒掉,待锅底到了微红时投入茶叶,不停地翻转、抖动,使茶叶受热均匀。锅中飘出阵阵茶香时,倒入井水烧煮,水涨即可饮用,也可熬煮数小时,就烧出了地地道道的哈尼煨酽茶了。

喝哈尼煨酽茶,要喝三道,第一道轻尝,重在品味;第二道喝半杯,意在提神解困;第三道喝满杯,意为朋友相聚,满心欢喜。喝时要轻尝慢饮,忌大口大口地喝。哈尼族的煨酽茶色泽深黄、味甘苦、清香,不仅能解渴,还有消食化痰、解除胀气、减轻疲劳、振作精神的功效。有些时候,煨酽三道茶喝下来,往往耗时几个小时,好的东西都需时间沉淀,煨酽茶亦如此,烧煮的时间越长,味道越好,喝了让人难忘。

除了煨酽茶外,让外人称道的哈尼茶还有竹筒茶。竹筒茶一般不在家里烧煮,而是在野外劳动时经常饮用的一道茶。在哈尼族聚居的寨子,到处栽满了竹子,要喝竹筒茶时,砍一节竹子,洗去竹内白末,灌入清水,放入适量茶叶,烧火烤煮,水涨即成了竹筒茶。此茶的特点是茶水不仅有茶的清香,还有竹子的香甜,使人百喝不倦。

哈尼族认为,茶具最好用竹子制作,因为竹子本身就有一种香味,且跟茶香能够融合在一起,而竹子大多生长于河谷箐边,与水有着天然的联系,用来喝茶是最好不过了。其次是用土碗喝茶,土碗保留了大地之气,能够较好地表达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用土碗喝茶犹如亲吻大地,让谦逊的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哈尼族的茶道讲究的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韧耐与磨炼,慢慢地烧火、慢慢地熬煮、慢慢地品味,悠闲自得,味在其中。在哈尼人家里喝茶是一种享受,使人们懂得了人活在世上,除工作之外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善待自己和每一位跟自己相交的人。

哈尼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创造了丰富多彩、灿若星河的文化。他们的迁徙史诗、创世古歌、殡葬祭词、神话传说等,完整地被哈尼族文化的传承者摩匹世世代代地传下来,成为今人对人类初始与遥远历史的记忆。

在哈尼族最有影响的一部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里,无数次提到茶,可以说茶影响着哈尼族的今昔。在记叙哈尼族第一次建寨的惹罗普楚一章的开头中唱道:“亲亲的兄弟姐妹/今晚火塘里添进新柴,茶水在壶里快活地歌唱/酒碗喝干了又倒满/先祖的古今已开始一章……”这部长达5000多行的史诗用五分之一的篇章来深情而又悲壮地记录哈尼族如何来到谷哈密查、如何开垦和建设,如何与外族发生摩擦、交战,战败后如何撤离等,通篇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与不屈的精神,读来让人惋惜又让人情绪激昂,不能自已。有一节写道:“茶水没喝一口/烟筒刚刚冒烟……”所谓的谷哈密查,据考证就是现在的昆明,很多哈尼族的史诗与传说里称,谷哈密查有一口窝尼(即哈尼)井,是当年哈尼人取水煮茶的专用泉,解放之初还在,人们仍然喊它窝尼井。

哈尼族有一首《种茶歌》唱道:“我们很早就上了山/选择那缓坡向阳的地方/开发一丘一丘的台地/把茶苗种在台地里/种下一棵苗留下一个希望/山坡都绿了的时候/你笑了,我也笑了/茶树是个宝/绿绿的叶子换来甜甜的日子”。

“如果你不趁早去采摘,它就长成无用的枯叶”。这句老话是哈尼族在茶叶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在种茶的哈尼山乡,采茶成为稻耕农作之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生产劳动,但比起稻耕农作来,却又轻闲得多,哈尼人就一边采茶一边以歌诵唱,就成了《采茶歌》:“正月来采茶,枝上嫩叶稀/妹手虽轻巧,无奈空篓归/二月到茶山,尖尖满枝头/寒风虽未尽,树知春归期/三月到茶山,声声谷布鸣/满树展芽绿,阿妹心欢喜/四月春雨后,树树争春光/晨去归家晚,劳作终有报……”

“喝一杯哈尼茶/洗洗你的辛苦/喝一杯哈尼茶/你我就是朋友/喝一杯哈尼茶/我们彼此深记/喝一杯哈尼茶/带上哈尼的祝福……”这样的茶歌,在墨江的哈尼族村寨跳动的火塘边,随时都能聆听得到。

“阿妹哟,昨天街上见到你/我的心就像被你摘了一样/我要挑着酒和茶叶来/把我的心儿要回来。”在哈尼族的婚嫁习俗中有一个专门的仪式,就是“喝茶”。这一仪式在两个年轻人相好后,情感已经到了可以组建家庭时,男方就要挑着酒、茶、鸡、猪肉等到女方家,专门向女方的家长求婚,求婚过程中的宴席即称为“喝茶”。“阿哥带着茶叶来,阿妹随哥归家去”,说的就是这件事。

哈尼族的有些情歌十分有意韵,让人过耳难忘,如一首男女青年的对歌。女:“茶芽发出盼被采/阿妹长大盼哥来/若哥想采茶一叶/转过沟沟上山来……”他们唱情歌,往往是有意而发,先选中了目标,才会随口唱出。男的听了就要回唱:“阿哥今天上山来/要采茶叶是妹一个/好茶要用沸水泡/阿哥对妹的痴心要日子慢慢磨……”他们唱着唱着就走到了一起。当然,所有的爱情并非都会随人心愿地有圆满的结局,有些爱恋中的人因种种原因而分手。有一首哈尼情歌就让人伤感:“那时,我们一起上山/你砍树我捡草/你挖出的石块我抬到地边去/在我们开出的台地上/你一株我一棵地栽下茶苗/彼此说尽今生相守的话……茶苗已经长大/摘茶的却不是我。”

敏塔敏吉 文图 转自普洱日报

吴远之:大益未来将服务全球一亿人

  编者按

  日前,东方财经杂志社等媒体的记者前往中国西部的边陲小镇——云南勐海县,深入探访了在国内外茶人心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大益集团及旗下核心企业勐海茶厂。记者们在走访中看到,普洱茶之所以能从云南的一座座深山,走向市场让国人知道、走出国门让世界知道,大益集团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路记录下了所见与感想,也通过采访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对大益有了更深的了解。随后,在《东方财经》杂志、《东方文化》杂志分别发表文章,以媒体的角度,阐述了有关大益品牌发展、有关勐海茶厂、有关大益人精神以及普洱茶未来等的多方思考。文章刊出后,朋友圈转发不断,引起广泛关注。

  茶,南方之嘉木也。

  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数千年来,这片起源于中国云贵高原的神奇叶子传遍全球,成为160多个国家30亿人喜爱的饮品。目前全球茶叶年产量约为570多万吨,普洱茶产量虽仅占其中的3%,近年来却以其独特口味、保健功效和收藏属性在消费者中广受欢迎,受关注度远超其他茶类,堪称茶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大益集团近十几年来深耕普洱茶领域,目前已发展成为以普洱茶为核心,涵盖茶、水、器、道四大事业板块,贯穿科研、种植、生产、行销与文化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其生产规模、销售额、品牌综合影响力稳居同行业第一,品牌专营店数量更创全球同类门店之最。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表示,从发展的角度看,普洱茶产业才刚刚起步,大益要做现代普洱茶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未来将为全球一亿人提供服务。

  现代普洱茶工艺的开创者

  普洱茶的起源已很难考证,但其历史上首次辉煌可追溯到清朝。

  清代初期,先是经吴三桂争取,普洱茶纳入在云南永胜开展的与藏区的茶马贸易,开始大规模进藏;后是鄂尔泰在六大茶山推行改土归流,颁布了茶法与贡茶制度,将普洱茶带入了贡茶时代。到雍正年间,普洱茶成为宫廷内深受欢迎的“贡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从皇亲国戚到达官显贵,都对普洱茶情有独钟,形成了普洱茶历史上的第一次盛世。

  然而,此后的普洱茶却再次陷入沉寂。普洱茶产在云南,但直到21世纪初,仍旧是藏在深山人未知,饮用人群局限于港、台、东南亚等狭小的市场,在大陆鲜为人知。直到21世纪初,在港台普洱茶爱好者的穿针引线之下,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理念大行其道,普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涨,逐渐风靡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开始了真正的黄金时代。

  2004年之前,吴远之与普洱茶并无太多交集。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后又获得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他曾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直到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吴远之率团队毅然收购了长期亏损的勐海茶厂。

  勐海茶厂是大益集团的核心企业,1940年由巴黎大学毕业的范和钧先生创建,是不折不扣的“中华老字号”,在普洱茶界的地位类似于黄埔军校。如今在云南从事普洱茶行业的活跃人物,很多与勐海茶厂有或深或浅的渊源。

  更重要的是,勐海茶厂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普洱茶工艺的开创者。
  ■有着79年历史的勐海茶厂大门

  吴远之说,2000年以后普洱茶产业虽已开始升温,但当时普洱茶的制作还比较混乱,没有什么标准,广东、湖南、江西都在做普洱茶,有用小叶种茶做的,有用大叶种茶做的,制作水准也参差不齐。直到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之后,逐渐规范了普洱茶的制作原料、制作技术,设计研发了一系列现代化加工设备,制定了普洱茶制作的一系列标准,才让原本混乱的普洱江湖安定下来。

  “很多人认为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很简单,以为就是拼一下,压一下,其实不然,比那复杂得多了。不同的产地,不同的气候,茶树怎么种,用什么苗,怎么管理,怎么粗加工,不同的茶怎么拼配,用什么工艺,都是很讲究的。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拥有这个行业绝大多数的专利技术。”吴远之说。
  ■如今的勐海茶厂现代化车间

  2008年,“大益茶制作技艺”成为普洱茶工艺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勐海茶厂的“7542”生饼、“7572”熟饼,被业界公认为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标杆产品。同在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出台,明确普洱茶的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云南拿回了普洱茶的话语权,普洱茶行业逐渐走向规范化,进入了“最好的时代”。

  全球微生物制茶的创造者

  昆明金牛路7号,一个占地3000多平米的普通院落里,却藏有大益保密级别最高的商业秘密。这个被大益内部称为“七号院”的地方,正式名称是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也是吴远之引以为豪的微生物制茶法诞生之地。

  “现在不管国与国也好,企业与企业也好,真正的竞争其实是科技竞争,普洱茶行业也一样。你不掌握先进科技,就要被动挨打。我们差不多十年前就认清了这个事实,开始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微生物与普洱茶的关系。”吴远之说。

  2013年,以大益博士后工作站为基础,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每年可得到大益集团销售收入3%-8%的研发经费投入。2014年到2015年,“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云南中检大益集团茶叶检测中心”相继在大益七号院挂牌成立。2018年,大益集团与中国微生物领域顶级专家合作的邓子新院士工作站在大益七号院正式揭牌。大益集团成为中国首家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普洱茶企业。
  ■大益“七号院”内部照

  大益七号院立足于普洱茶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与利用,开发系列健康普洱茶产品。从2011年开始,大益七号院采用高通量测序、大数据分析技术、纯培养技术、色谱层析技术、波谱检测分析技术等手段,对40余年“大益酵池”微生物进行研究,历经5年,揭示了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消长规律,掌握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溶氧等参数,实现了优势、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养,并于2016年5月成功创制“微生物制茶法”。

  “微生物制茶法与普洱茶第一代、第二代发酵技术之间不是割裂的。我们把茶叶里的微生物找出来并管理它,有的微生物可能影响风味,有的可能影响汤色,通过人工管理,去劣存优,可以有效提升普洱茶的品质和稳定性。这是科技和工业化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吴远之说。

  “驾驭微生物”让大益的普洱茶产业翻开了新的一页。2018年6月,大益首款使用微生物制茶法制作的发酵熟茶——益原素A方首次亮相。该产品菌香明显、入口甜、无异杂味,富含小分子发酵茶多酚,上市后受到普洱茶消费者的高度评价。

  吴远之认为,“微生物制茶法”是大益对中国茶产业最大的贡献,奠定了大益集团在全球茶业发展史中的地位。对于这一点,他十分自豪,“微生物制茶的整个技术体系都在我们手里。大益是全球微生物制茶的创造者,真正的引领者。”

  存世普洱茶的供应者

  在香港仕宏2018秋季拍卖会中,勐海茶厂出品的12提“88青饼”以672万港元成交,30年间价值提升了上千倍,显示了普洱茶非凡的收藏价值。

  大益普洱茶的收藏价值是业内公认的,在投资收藏市场占有压倒性的优势。特别是在中期茶和老茶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话语权,在市场集聚了非常高的产品存量和占有率。“经典的存世的普洱茶,一饼茶能卖几万元,甚至十万、百万的,基本都是我们的产品。”吴远之说,在这个意义上,大益相当于葡萄酒行业中,全球前20名酒庄的组合体。“收藏级葡萄酒的交易,肯定出自全球历史最悠久、最顶端的酒庄,普洱茶也一样,现在收藏级的产品,90%是大益的。”
  大益普洱茶的收藏价值还体现在其高流通性。不管是在广州芳村批发市场还是大益遍布全国的门店,甚至是众多茶友之间,只要是优秀的大益产品,在流通上就不会有问题,随时可以变现,这是其他厂商很难比拟的。在芳村市场,甚至有每天更新的大益指数,可以随时查询大益主要产品的价格。目前,大益已经构建起一个稳定的投资收藏体系,形成了包括厂家、经销商、市场中介、藏家和投资者在内的投资收藏生态圈。据吴远之估算,大益产品每年的交易额在500亿元以上。

  大益产品在投资收藏市场的强势,是长期经受市场考验积淀而成,在岁月的长河中已经赢得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信任和支持,大益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背后,是大益集团多年来的诚信和担当。

  不过,对于外界所说的普洱茶的“金融属性”,吴远之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吴远之看来,普洱茶是微生物茶,有其独特性,“普洱茶在没有被喝掉之前,微生物一直在工作,茶的品质是一直在变化的。”也就是说,20年前买的那饼普洱茶与保存到今天的这饼普洱茶,是两个不同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品质更好了,价值更高了,但是由于有消费,存世的数量更少了,所以价格自然更高了。相当于你是用更高的价格买了一个新产品,这与金融无关。”

  吴远之认为,普洱茶行业目前已经进入“最好的时代”,一个分工合理并充分个性化的时代。他以德国的啤酒业为例说,在以啤酒著称的德国,没有一个全球知名的啤酒品牌,但是很多家庭都自己酿啤酒,消费者追求的是差异化、个性化。而中国的普洱茶市场,既有大益这样的行业领军者,又有很多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小厂商。“我们有规模优势,他们有成本优势,各有所长,相互补充,所以就普洱茶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中国传统茶道的传承者

  中国有两句古语,一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二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在中国就是生活,就是文化。自唐代陆羽创立茶道,一杯清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风雅。然而近代以来,国运多舛,中国茶道日渐衰微。有感于此,2010年5月,吴远之在昆明成立了中国首家职业茶道研修机构——大益茶道院,致力于中国茶道的交流与推广,创立了以“惜茶爱人”为宗旨,以“洁静正雅”为美学纲领,以“守真益和”为修心法则,以“大益八式”为修持仪轨的大益茶道体系。2016年3月,大益又在西双版纳勐海县成立了中国茶修中心,依托最古老的茶树,最生态的茶园,最悠久的制茶史,开设最专业的茶课,为海内外爱茶人士提供缔造高品质的茶道文化研习场所。
  ■茶修中心活动

  吴远之本人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长期从事茶道学术研究与实践,在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创立了茶道认知学,着有《茶道九章》《大益八式》《大学茶道教程》《茶悟人生》《牧师也爱茶》《茶道与文学》等多部茶道作品。

  吴远之认为,中国茶道是“三味一体”:首先是茶的滋味,即以回甘体验为基础的品饮活动;其次是茶的品味,即茶事审美等一系列艺术活动;最后是真味,即在人类的信仰、哲学、心灵等层面也给予茶非比寻常的重视。“禅茶一味”“吃茶去”等一系列命题的提出,无不透露出中国古人由茶悟道的大智慧。

  自古以来,茶道与佛教、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茶文化与佛、道文化的融合,已经被挖掘得淋漓尽致,然而茶文化却与世界上拥有信徒人数最多的基督教少有交集。2014年11月,吴远之首次提出“茶道中的基督精神”——牺牲、奉献与爱的真谛,随后与昆明三一国际礼拜堂联合发起“茶席边的圣经”项目,旨在为基督徒提供一种优雅的灵修方式。“茶席边的圣经”获得中国基督教协会及多家神学院高度认同,被认为是茶文化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布朗山茶园基地

  近年来,大益在茶道传播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试图借助多种艺术形式,植入茶文化,传播茶文化。2015年11月15日,以吴远之原创故事《凤凰求茶传奇》为蓝本创作的全球首部茶主题交响乐——《春莱虹瀚?云南随想》在国家大剧院正式上演;2016年12月,由大益茶道院推出的全球首部原创茶庭剧《兰羽恋》在昆明莲花池庭院剧场成功首演。“茶庭剧”的特色是首次将茶、庭院、戏剧三种元素有机融合,为观众提供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的风雅艺术享受;2016年5月,大益集团在云南成立了大益文学院,首开国内大型民企创办文学机构之先河,至今已出版“大益文学”系列丛书多部,中国和欧美一大批一线诗人、作家、评论家为系列丛书奉献了最新佳作。

  在大益集团一系列以茶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尤值一提的是法国艺术家里奥来(LionelSabatté)2014年进行的“五月羊”系列艺术创作。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这位顶级的法国年轻艺术家以大益普洱茶为主原料,把希腊酒神的动物与中国茶之精神巧妙融合,创作了一系列成熟、巧妙的羊造型雕塑,以此向中国农历羊年致敬。评论人士认为,里奥来之所以用云南普洱茶作为表现“五月羊”的媒介,是因为黑色的普洱茶本身就具有金属般的凝重表征,其质朴形象彰显出厚重和力量的原始美感,折射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机缘巧合的是,2015年7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访法结束后,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向其赠送了一座里奥来的“五月羊”雕塑作品作为生日礼物,法比尤斯说:“人们说茶可以保存100年,我们中法两国的友谊也会地久天长。”

  明年,大益的核心企业勐海茶厂即将迎来80周年大庆。在吴远之看来,大益毫无疑问是一家长寿企业,企业零负债,没有生存压力,而且大益的根基很坚实,能够抵抗风雨,健康成长。“大益的发展不会太快,但也绝对不慢,别的企业可能会突然停下来,大益不会。因为大益的产品一直在消费,在交易,在收藏,在产生价值。大益能够生存80年,有其内在的逻辑,内在的生命力。”
  ■勐海茶厂全景

  吴远之甚至已经看到了20年之后的百年大益。在他的设想中,大益未来将通过“同心多元化”,从多个维度引领普洱茶消费的新潮流。

  2019年3月,吴远之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披露了大益集团的长远发展目标:大益未来要为全球一亿人提供服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亿人,大约相当于全世界人口的七十分之一。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宏大的目标,大益将如何实现?

  在吴远之看来,这虽然是个宏伟的目标,但并非没有希望实现。“目前全球有饮茶习惯的人有30多亿,如果三十分之一喝普洱茶,就是一亿人。”从目前普洱茶产量的占比来看,似乎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目前普洱茶产量占全球茶产量的3%左右,接近三十分之一,而且普洱茶未来显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吴远之的设想中,大益未来服务的人群是呈金字塔型分布的,一亿人是指包括偶尔消费人群在内的所有消费人群,其中一千万人是习惯性消费人群,最核心的十万人则是骨灰级普洱茶爱好者和收藏者。

  为了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大益近年来正在抓紧布局,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大益集团在传统茶产业链的运作已经非常成熟,实现了传统普洱茶、快消茶、茶器茶具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全覆盖。大益茶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设立了分公司。

  此外,大益还不断探索“普洱茶+”模式,“茶+餐”的大益膳房、“茶+科技”的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茶+时尚生活方式”的大益茶庭、“茶+旅游”的大益庄园、“茶+教育”的青年茶庭等相继运营,拓展了产业链的新维度。据透露,在金融、医疗、地产等领域,大益也正在筹备或已开始涉足。
  ■勐海大益茶庭

  在文化领域,大益的布局同样宏大,除了前文提到的大益茶道院、大益文学院,大益智库、中国—东盟企业家俱乐部也先后成立,由大益发起的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社会评价不俗。所有这些布局,都剑指未来服务全球一亿人的大梦想和大目标。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吴远之反复提及“极致”,对技术、对艺术、对人文的探索,都要极致到“高处不胜寒”的程度,这就是大益的标准。在“狼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吴远之更欣赏对职业的专注和“自然发酵”,他说一个人的时间有限,大脑容量有限,对事物的接纳也是有限的。“专注”看上去是一种“憨”,但这种憨会让人顺从真理,一意坚守,不去斤斤计较,大智若愚,大成若缺,最精明的憨反而会成为最高的智慧。

  作者:马歌

  文章转载自东方财经杂志东方财经杂志
找到约4,359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