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朵“茶花”贡乡绽放 ——利川市忠路镇7位女茶人的种茶故事

立秋后的利川市忠路镇,层层叠叠的茶园,绵延起伏,阳光照射,为绿水青山镀上一道道金光。田间地头,茶农顶着酷暑,忙碌着采摘夏秋茶。

忠路镇是贡茶之乡,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能人回乡创业,引回七朵“茶花”深山耕耘,以女性的细腻与坚韧,用一片叶带富一方人。

十指尖尖采茶忙。通讯员廖显蓉 摄

七位茶人,七朵“茶花”。谢文英10余年坚守换来德米特有机认证、杨晓明女承父业发展历史文化名茶、王英专注开发古树野茶、村支书李菊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窦妮娜为每款茶赋予文化内涵、谭瑾精通茶艺转向直播带货、蒋卫至臻追求制茶工艺。

“茶二代”

坚持传承中创新

雾洞茶业展厅里,满墙已褪色的奖状,诉说着峥嵘岁月。展厅一隅,一排排绿色小茶罐,摆放整齐,十分醒目。

或许因为时间久,茶罐底部有了锈迹。杨晓明却将它们视作珍宝,倒不是有多精致,只因为这是父亲杨光兴亲手设计的。

雾洞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此茶生来出雾洞,兄弟结拜在虚空。今夜茗茶同饮后,品居满园辅朝忠。”这首诗流传至今。雾洞茶在20世纪发扬光大,就是在杨光兴手中。

忠路镇有机茶园。通讯员廖显蓉 摄

每到春茶上市,杨晓明总要在茶园忙碌。“手抓眼观鼻嗅”“做茶不能过夜”,父亲教授的要领在耳边回响。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杨晓明守正创新,先后投入20万元更换设备,致力技改。

在清洁化生产中,杨晓明不断实验,决定沿用竹席摊晾茶叶,弃用不锈钢晾槽,“传统制法崇尚自然,茶香和竹香结合,味道更绵长”。

其实,忠路许多“茶花”都是“茶二代”。谢文英、窦妮娜、李菊方的父辈,均是制茶或种茶的方家。

做过销售、开过超市、干过堂食……2016年11月,窦妮娜在江浙兜兜转转一圈,还是为了做茶的梦想回到忠路,创办茗鼎茶业。

窦妮娜在制茶工艺上传承创新,同时深挖茶文化,让每款茶富有诗意。茶叶包装上,不仅有文雅的名称,更是用一首清新小诗,来诠释生活的意蕴。

茶品“檐雨听露”的灵感,就来自一场春雨。窦妮娜和合伙人赵书鸣推开木屋窗户,翠绿欲滴的茶园映入眼帘,在春雨中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诗画。

“檐外山峦静,雨唱春意浓。听得香灌耳,露涧草中英。”这首小诗便是“檐雨听露”的注释。

“龙渠贡芽”“茗香藏春”“沐雪春归”“听山叠翠”“温静欢霞”……根据不同类型和工艺,窦妮娜的9款产品均有一个别致的雅名。

临江茶业的谭瑾主攻销售,精通茶艺的她常常出现在国内各种展会上。去年,通过线下销售,临江茶业成为规上企业。今年,她将视角转到线上。

3月,她购买设备,招兵买马,组建起16人的直播团队。“仅1个月,抖音上的销售量达到16万元。”走直播路,谭瑾信心十足。

“一片叶”

托起茶农致富梦

4月18日傍晚,凤茗茶业加工厂外,茶农拎着茶篓、排长队卖鲜叶。

“今天采茶卖了400元。现在卖茶近,采完就来卖,不耽误功夫!”村民何红珍笑着说。

看到茶农笑开颜,凤凰村党支部书记李菊方的付出没有白费。当初放弃稳定生意,回村开办茶厂,李菊方就为解决村民卖茶难。

以前的凤凰村有茶园,但没有加工厂,村民每日背着鲜叶到6公里外的集镇上卖茶。山路崎岖,往返一趟3个小时。

一件小事,坚定了她回乡办厂的决心。那天傍晚,村民杨庆明背着鲜叶从李菊方家门口路过。半小时后,老人返回,愁容满面。

“卖了茶叶,不应该高兴吗?”李菊方好奇地上前问道。原来,老人没卖掉鲜叶,拒收的原因是茶叶不够新鲜。如果村里有加工厂,村民随采随卖,不就解决了“不新鲜”这个问题吗?李菊方心想。

村党支部也曾组织村民代表到市内知名茶乡走访考察,试图游说能人进村办厂,但没有人愿接招。

2013年,已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菊方,关掉苦心经营7年、收入可观的建材店,一心回乡办厂。建厂房、购设备、请工人……李菊方“摸着石头过河”,不仅用完百万元积蓄,还欠下一屁股外债。

通过一步步发展,李菊方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有了自己的茶叶品牌,日常提供岗位20多个,高峰期有近百人采茶。

因茶而兴,因茶致富。通过“一片叶”,带领村民增收,也是一代代茶人的初心。

忠路人王英辞掉公职,将目光瞄准深山的古茶树。古茶树远离都市,远离农残。

她联合忠路镇人民政府对569棵古茶树实行挂牌保护,给村民每棵一年补贴30元,高价收购村民采摘的古茶树鲜叶,每公斤高达320元,增强村民发展信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致富不忘乡亲们”,杨晓明继承父亲的遗志,多年回报村民。鲜叶收购价只能比市场价高,不压级,不拒收村民茶叶。

雾洞茶业每年为68户条件落后的茶农免费发放肥料,提供部分就业岗位,修通了城池村四组的公路。

“光兴的儿女们传承的不仅是栽茶制茶,还有致富不忘乡邻的思想。”80岁村民窦士言直竖大拇指。

临江茶业谭瑾早已习惯“两点一线”的生活,忙完销售,立马进基地忙管理。企业实施“茶企+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相继带动1000余农户脱贫致富。

“有机路”

椽笔深耕茶文章

4月7日,是德米特认证正式确定的日子。得到消息那一刻,少了激动,谢文英更多的是平静如水,她深深舒了口气。

从创有机到转换期认证、再到正式认证,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变化,谢文英却用了整整10多年时间。德米特认证被公认为全球最严苛的有机认证。

谢文英对高品质茶叶的追求,缘自一次深刻教训。2008年,她经营的一家公司出口茶叶,因农残超标,被海关扣下,200万元货款血本无归。痛定思痛,她决定自己种茶,源头把控。

为选址,她遍访多个乡镇。2010年,忠路镇杨家坡村的茶产业基础、与世隔绝的“荒凉”与谢文英打造有机茶园的理念“一拍即合”。

坚守谈何容易。2012年,杨家坡茶园通过瑞士有机茶叶基地认证;2014年获德国CERES有机认证机构论证,并取得欧盟和美国的有机产物认证证书;2020年,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德米特转换期认证的茶企;2021年,嘉润茶业入选全国首批生态农庄。

德米特认证到底难在哪里?谢文英说,前提是要通过欧盟有机认证3年以上,除了欧盟700多项检测以外,德米特认证要求每个细节都必须把控到位。

德米特认证书,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谢文英、忠路镇乃至利川市有机农产品发展的新起点。

“我愿意将这么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去,让身边的企业少走弯路。”谢文英说。

从创“全域有机”到打造“德米特有机产业新镇”,忠路镇茶产业发展方向明确。

创有机路上的艰辛,李菊方也是深有体会。

有机茶最快3年可采摘,5年能达丰产。这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机茶的生长不能用一点农药和化学肥料,除草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李菊方花钱雇村民人工除草,“往往是一遍草除完,最先除草的茶园又是杂草丛生。”

庆幸的是,回报有了收获。李菊方目前所建的870亩茶园已连续3年获得转换期认证,2022年有望获得有机认证。

有机的牌子越来越响,今年,有外地客商看中凤凰村的有机环境,愿意发展几千亩有机蔬菜。

看到有机潜力的还有嘉木英茶业的蒋卫。从1999年开始,她就开始制茶,对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酒香不怕巷子深,蒋卫的名优茶从来不愁“嫁”。2021年起,她开始着力流转土地,打造有机茶园,以此提升茶叶品质。

8月,瓜果飘香。贡乡忠路让人惊艳的还有茶花。茶花有桃李之姿、傲梅之骨、牡丹之艳,她们绽放在冬春之季,正如有机发展之路,经历厚积薄发,再到芳香满园。

记者张宝训 通讯员 蒋姮

来源:恩施晚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