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白茶第一饼

找到约1,561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我的第一饼老白茶——金不换

原创: 太姥爷的茶


选用2016年的原料,如今刚满3个年头,已退去青涩味,初步完成了口感与香气的蜕变。

 

现在喝,口感刚好!是不折不扣的入门级老白茶。

 

老白茶入门级应具备什么条件?


1、原料产地正宗,利用传统白茶工艺制作;

2、自然存放3年以上的年份白茶;

3、茶叶从新茶到老白茶,初步完成小周期转化;





虽是入门级,但可别小瞧了它的身世。

 

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来自于它所处的环境,即光温水土壤条件,自古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之典故。

 

「金不换」的原料来自福鼎白茶第一山——太姥山,这里流传着白茶始祖和太姥娘娘施茶救人的美丽传说。

 

仙山出好茶,太姥山上青翠蔽日,山间溪涧清泉,晴日岚雾缭绕,阴天云海茫茫,常年云雾飘渺,这里的光温水土壤都是茶叶生长偏好的。


「金不换」原料就来自这好山好水,正宗之名就此佐证。





一款美食之所以能成为美食,除食材的精挑细选,更在于烹饪方法对食材的后天改造。茶叶也如此,它之所以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转化成老茶,制作工艺是关键环节。

 

看不见的百年工艺

看得见的好品质




白茶被称为工艺最简单的茶类,但往往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好,越简单往往越有力量。

 

传统白茶不炒不揉,这种传统工艺更多展现的是人与茶叶之间的丝丝联系,老师傅一双手,从采摘—萎凋—干燥—包装,无处不包含对茶叶的深切情感。



在我们这个年代,随着工艺的改进,许多东西做得越来越“稳定”,机器流水线出来的,都是一样的美,没有变化,失去了独有的个性。

 

幸亏,茶叶加工的过程还保留着许多手工的模样。这款「金不换」,最迷人之处也在于遵循传统的白茶工艺制作而成。

 

茶人初心,千金不换,原福鼎国营茶厂百年的传统制茶技艺,完整的工艺将茶叶最好的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更有利于其后期的转化。





常遇到新茶客问,究竟多久的白茶才能算得上老白茶?

白茶越陈越香,退去青涩味,完成口感与香气的蜕变,不同等级需要的转化的时间也大有不同。

 

一般而言,寿眉和牡丹在3年发生一个小周期的转化,银针5年才会发生明显的转化。

 

我们做的白茶,原料往往存放3年以上才会进行压饼,因在制作紧压茶时需经高温蒸压使茶叶变软,同时压制时需要挤压茶叶使其成型。白茶的陈化与其他茶类不同,它是通过茶叶中的活性酶得以转化而非与空气接触氧化。





茶青制成新茶后,其中所包含的活性酶十分活跃,茶性不稳定,如果此时进行高温蒸压,那么过高的温度会钝化其中前期转化所需要的活性酶,大大降低白茶的陈化价值和转化效果。而三年后的散茶,基本上呈现老茶风味。此时再进行蒸压不仅不会影响其陈化,反而能够提升茶气,有利于转化。

 

「金不换」,干仓储存、自然酝化了三年的原料紧压,老料新压的金不换,退去了新茶的青涩,老茶的风韵逐渐彰显,将时间都转化在了温润的内质中。

 

从新茶到老白茶

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打开「金不换」寿眉饼,干茶饼上棕色、褐色交错,转色也呈现花杂,未充分转化的叶子为暗绿色。




为什么3年的老白茶呈现花杂饼面?原因在于寿眉中的叶子嫩度不一,在后期转化过程中,这些物质的活性酶含量不同,转化速率不同,转色的速率自然不同。

 

品饮「金不换」寿眉饼,从新茶时杏黄色的茶汤,已逐渐转变成金黄色,在灯光的照耀下,通透明亮,极具观赏性。


与新茶的飘香不同,3年陈化后的寿眉,茶香已融入茶汤中,轻啜汤水,花香甜润,气韵十足;与更长年份的白茶相比,它依然有清甜感。





「金不换」,我的第一饼老白茶。与其寻寻觅觅,不如择坐品饮,一起一饮沉醉,再饮难忘怀!

乡村振兴看福建,点头镇:探访“中国白茶第一镇”

东经120度、北纬27度——这是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点头镇的地理坐标。一如葡萄酒的“黄金纬度”,神奇的北纬27度成为福鼎白茶的“黄金纬度”,这里盛产中国白茶。点头镇依山傍海,是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原产地,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镇”。近年来,点头镇以茶产业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推进中国白茶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小镇。

中国白茶第一镇福鼎点头镇茶青交易场景(央广网发 朱乃章摄)

走进“中国白茶第一村”点头镇柏柳村,耄耋之年的“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唯一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梅相靖,正端坐屋前与人弈棋。他的身后,古老的“白茶作坊”古朴典雅,似乎在诉说着“中国白茶在福鼎”的那段峥嵘岁月。

一位返乡企业家的“生态茶图景”

点头镇白茶历史悠久,当地盛传,自北宋始,福鼎白茶就是皇家贡品,品味甚佳且产量极少,仅在太姥山上有几棵母茶树。20多年前,出生于点头镇翁溪村的纪相炳最犯愁的一件事就是:家乡的茶叶有优良基因,却种在深山难卖出。由于熟谙白茶蕴含的价值,以及种植技术,彼时在天津创业的纪相炳萌生了返乡制茶,并提升白茶品质的想法。

点头镇翁溪村村民纪相炳返乡推动白茶产业发展(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2004年,纪相炳回到翁溪村,将1968年的牛埕岗旧知青茶场流转过来。他说服周边村民流转出自家茶园,加入高标准白茶种植队伍,给予每亩茶园资金补助和技术、肥料支持,并以高价收购茶青,种植面积从最初100多亩扩大到现今的1600多亩。

回忆最初在村中四处游说的场景,茶农们的抗拒和不理解令他印象深刻。后来,纪相炳与茶农签订保障合同,才有了茶农的陆续加入。牵起村民的手,纪相炳按自己的思路开始实施“振兴茶村”的远景目标。十几年来,村民们都吃了“定心丸”,今年48岁的纪相炳也有了新想法:不仅要将生态茶种植全覆盖,还要打造村民参与、活态呈现茶文化的“东山下茶人村”,将高品质白茶送出去,把茶客、游客引进来。

如今,他创办的纪生缘(福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生态种植、传统晒制到“茶旅融合”,成为白茶行业的全链条龙头企业。他带头成立的福鼎市翁溪白茶专业合作社社员稳定、茶叶优质。

点头镇茶园葱茏(央广网发 纪相炳供图)

通过纪相炳的带动,村民每亩白茶每年的收益能达到18000元,还能通过“东山下茶人村”项目统一改建的住房收租。此外,他们在纪生缘公司上班、做茶,经过口口相传,改变着种茶理念和乡村共建观念。翁溪村共4000多亩茶园也跟上无公害、生态种植步伐。

寒露时节登临纪生缘白茶生态观光园,遥望太姥山薄雾笼罩,及近茶园葱茏、漫山遍野,套种的桂花树飘香,前来野炊、摄影、感受福鼎白茶种植文化的茶客不曾间断。

纪相炳正将这里的一切通过抖音短视频传播出去,吸引了2.3万粉丝,为后续替村民直播带货做准备。“这里山美、茶美、人有情,共同富裕可以在翁溪村达成。”纪相炳信心十足。

龙头企业的产业驱动力

近年来,点头镇立足福鼎白茶核心产区、闽浙白茶交易中心等优势,促进产业集聚。目前,全镇入驻茶叶加工企业239家,注册茶叶门市店1300多家,白茶商圈初具规模。白茶龙头企业成为推进点头镇白茶产业新模式诞生、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坐落于点头镇的“中国白茶窖”(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坐落于点头镇大坪村的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刚公示入选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3万多平方米窖藏面积的“中国白茶窖”是国内首个自然干仓理念的原产地标准白茶窖。除了智能与智慧,“中国白茶窖”提供了“新茶预订+云仓储+茶金融+商城交易”组合的窖藏服务。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在研发生产、窖藏文化、茶旅融合等方面推动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在助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该公司总经理张秀钗介绍说,公司通过茶园基地建设,实现土地与茶园流转、茶叶包销,每年为大坪村等结对共建村带来村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带动当地茶农人均增收1万多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个。

点头镇的白茶加工生产线解决村民就业(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我们农忙时去采茶,农闲时去打工,一年到头都可以在家门口挣到钱。”今年68岁的大坪村村民翁扬产告诉记者,“我把4亩茶园租给了六妙公司,每年能拿到租金,加上工资能收入7万元。”时下,大坪村的茶园层层叠翠,茶农们正给茶树培土、修剪。六妙白茶庄园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忙着挑拣、压饼与包装。

作为福鼎白茶核心产区,点头镇共有茶园 5万多亩,全镇茶叶加工企业 200余家,2020 年全年茶干总产量达 4610 吨、毛茶产值 5.47 亿元,涉茶总产值 25.71 亿元,茶叶产量、产值双居福鼎市首位。

滨海茶乡打出白茶“组合拳”

伴随着乡村振兴画卷的展开,围绕“茶”产业抒写乡村振兴故事,正在点头镇山海间谱写出新篇章。点头镇镇长卓光毅表示,近几年,点头镇做大白茶产业,推动白茶三产融合发展,将把全镇打造成为中国白茶特色小镇。中国白茶特色小镇建设将以“福鼎茶叶交易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着力完善茶叶产业链、人才创新链和配套服务链建设,打造出一个集城市功能、白茶生产加工仓储流通、茶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滨海茶乡。

柏柳村茶青萎凋工艺(央广网发 朱乃章摄)

在茶叶源头提升上,点头镇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已覆盖3万多亩茶园,同时融入福鼎白茶大数据平台,让全镇茶叶有了“身份”。今年9月,点头镇在福鼎市率先实施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全覆盖,已建设3000多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在加强企业带动上,点头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模式,推动小散茶园向龙头企业流转,企业给予茶农价格保障,既提升茶青品质,又带动了茶农增收。

与此同时,金融助力白茶产业发展,为产业升级注入“金融活水”。工商银行福鼎支行推出的“白茶仓单贷”为茶企与经营户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人保财险福鼎支公司为点头镇1.8万多亩茶园提供1.83亿元保险保障,为该镇无公害茶园建设保驾护航。

为了打响白茶品牌,点头镇已连续举办了十届福鼎白茶开茶节、四届斗茶赛,推动品牌茶产品走出去、强起来;鼓励发展白茶电商,推荐30多家茶企入驻电商平台,进一步释放白茶产业活力。“福鼎白茶”连续12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借助点头镇建设“茶乡党建示范带”契机,大坪村、翁溪村、柏柳村等产茶重点村将美丽乡村串点成线,发展生态有机茶园基地和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卓光毅告诉记者,目前点头镇涉茶人口达90%以上,从2015年开始,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16168元提高到现在的23236元,“茶产业有效助推了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央广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探访“中国白茶第一镇”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近年来,福建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发展茶叶、蔬菜、水果、水产、食用菌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已走出一条独具福建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中国白茶第一村—柏柳村(记者 龚雯摄)

东经120度、北纬27度——这是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点头镇的地理坐标。一如葡萄酒的“黄金纬度”,神奇的北纬27度成为福鼎白茶的“黄金纬度”,这里盛产中国白茶。

点头镇依山傍海,是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原产地,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镇”。近年来,点头镇以茶产业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推进中国白茶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小镇。

中国白茶第一镇福鼎点头镇茶青交易场景(朱乃章摄)

走进“中国白茶第一村”点头镇柏柳村,耄耋之年的“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唯一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梅相靖,正端坐屋前与人弈棋。他的身后,古老的“白茶作坊”古朴典雅,似乎在诉说着“中国白茶在福鼎”的那段峥嵘岁月。

一位返乡企业家的“生态茶图景”

点头镇白茶历史悠久,当地盛传,自北宋始,福鼎白茶就是皇家贡品,品味甚佳且产量极少,仅在太姥山上有几棵母茶树。

20多年前,出生于点头镇翁溪村的纪相炳最犯愁的一件事就是:家乡的茶叶有优良基因,却种在深山难卖出。

由于熟谙白茶蕴含的价值,以及种植技术,彼时在天津创业的纪相炳萌生了返乡制茶,并提升白茶品质的想法。

点头镇翁溪村村民纪相炳返乡推动白茶产业发展(记者龚雯摄)

2004年,纪相炳回到翁溪村,将1968年的牛埕岗旧知青茶场流转过来。他说服周边村民流转出自家茶园,加入高标准白茶种植队伍,给予每亩茶园资金补助和技术、肥料支持,并以高价收购茶青,种植面积从最初100多亩扩大到现今的1600多亩。

回忆最初在村中四处游说的场景,茶农们的抗拒和不理解令他印象深刻。后来,纪相炳与茶农签订保障合同,才有了茶农的陆续加入。

牵起村民的手,纪相炳按自己的思路开始实施“振兴茶村”的远景目标。

十几年来,村民们都吃了“定心丸”,今年48岁的纪相炳也有了新想法:不仅要将生态茶种植全覆盖,还要打造村民参与、活态呈现茶文化的“东山下茶人村”,将高品质白茶送出去,把茶客、游客引进来。

如今,他创办的纪生缘(福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生态种植、传统晒制到“茶旅融合”,成为白茶行业的全链条龙头企业。他带头成立的福鼎市翁溪白茶专业合作社社员稳定、茶叶优质。

点头镇茶园葱茏(纪相炳供图)

通过纪相炳的带动,村民每亩白茶每年的收益能达到18000元,还能通过“东山下茶人村”项目统一改建的住房收租。此外,他们在纪生缘公司上班、做茶,经过口口相传,改变着种茶理念和乡村共建观念。翁溪村共4000多亩茶园也跟上无公害、生态种植步伐。

寒露时节登临纪生缘白茶生态观光园,遥望太姥山薄雾笼罩,及近茶园葱茏、漫山遍野,套种的桂花树飘香,前来野炊、摄影、感受福鼎白茶种植文化的茶客不曾间断。

纪相炳正将这里的一切通过抖音短视频传播出去,吸引了2.3万粉丝,为后续替村民直播带货做准备。“这里山美、茶美、人有情,共同富裕可以在翁溪村达成。”纪相炳信心十足。

龙头企业的产业驱动力

近年来,点头镇立足福鼎白茶核心产区、闽浙白茶交易中心等优势,促进产业集聚。目前,全镇入驻茶叶加工企业239家,注册茶叶门市店1300多家,白茶商圈初具规模。

白茶龙头企业成为推进点头镇白茶产业新模式诞生、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坐落于点头镇的“中国白茶窖”(记者龚雯摄)

坐落于点头镇大坪村的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刚公示入选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3万多平方米窖藏面积的“中国白茶窖”是国内首个自然干仓理念的原产地标准白茶窖。除了智能与智慧,“中国白茶窖”提供了“新茶预订+云仓储+茶金融+商城交易”组合的窖藏服务。

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在研发生产、窖藏文化、茶旅融合等方面推动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在助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该公司总经理张秀钗介绍说,公司通过茶园基地建设,实现土地与茶园流转、茶叶包销,每年为大坪村等结对共建村带来村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带动当地茶农人均增收1万多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个。

点头镇的白茶加工生产线解决村民就业(记者龚雯摄)

“我们农忙时去采茶,农闲时去打工,一年到头都可以在家门口挣到钱。”今年68岁的大坪村村民翁扬产告诉记者,“我把4亩茶园租给了六妙公司,每年能拿到租金,加上工资能收入7万元。”

时下,大坪村的茶园层层叠翠,茶农们正给茶树培土、修剪。六妙白茶庄园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忙着挑拣、压饼与包装。

作为福鼎白茶核心产区,点头镇共有茶园5万多亩,全镇茶叶加工企业200余家,2020年全年茶干总产量达4610吨、毛茶产值5.47亿元,涉茶总产值25.71亿元,茶叶产量、产值双居福鼎市首位。

滨海茶乡打出白茶“组合拳”

伴随着乡村振兴画卷的展开,围绕“茶”产业抒写乡村振兴故事,正在点头镇山海间谱写出新篇章。

点头镇镇长卓光毅表示,近几年,点头镇做大白茶产业,推动白茶三产融合发展,将把全镇打造成为中国白茶特色小镇。

中国白茶特色小镇建设将以“福鼎茶叶交易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着力完善茶叶产业链、人才创新链和配套服务链建设,打造出一个集城市功能、白茶生产加工仓储流通、茶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滨海茶乡。

柏柳村茶青萎凋工艺(朱乃章摄)

在茶叶源头提升上,点头镇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已覆盖3万多亩茶园,同时融入福鼎白茶大数据平台,让全镇茶叶有了“身份”。

今年9月,点头镇在福鼎市率先实施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全覆盖,已建设3000多亩高标准生态茶园。

在加强企业带动上,点头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模式,推动小散茶园向龙头企业流转,企业给予茶农价格保障,既提升茶青品质,又带动了茶农增收。

点头镇茶园葱茏(纪相炳供图)

与此同时,金融助力白茶产业发展,为产业升级注入“金融活水”。工商银行福鼎支行推出的“白茶仓单贷”为茶企与经营户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人保财险福鼎支公司为点头镇1.8万多亩茶园提供1.83亿元保险保障,为该镇无公害茶园建设保驾护航。

为了打响白茶品牌,点头镇已连续举办了十届福鼎白茶开茶节、四届斗茶赛,推动品牌茶产品走出去、强起来;鼓励发展白茶电商,推荐30多家茶企入驻电商平台,进一步释放白茶产业活力。“福鼎白茶”连续12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

坐落于点头镇的“中国白茶窖”(记者 罗晓英摄)

借助点头镇建设“茶乡党建示范带”契机,大坪村、翁溪村、柏柳村等产茶重点村将美丽乡村串点成线,发展生态有机茶园基地和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

卓光毅告诉记者,目前点头镇涉茶人口达90%以上,从2015年开始,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16168元提高到现在的23236元,“茶产业有效助推了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央广网、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36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