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徽八大名茶

找到约5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中国八大名茶种类的产地及特点

  中国茶叶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根据色泽或者制作工艺可以分为六大基本茶类,包括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其它两大茶类吗?很多茶友都不知道中国八大名茶有哪八种,下面好山铺就来分享一下八大名茶的种类产地及特点。

  1、黄茶

  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温州黄汤;海马宫茶;远安鹿苑;沩江白毛尖;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

  2、白茶

  贡眉;寿眉;白牡丹;银针白毫;贡眉土针;白云雪芽;白琳银针;水吉白牡丹。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3、紧压茶

  沱茶;康砖;金尖;圆茶;饼茶;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湘尖茶;青砖茶;方包茶;六堡茶;竹筒香茶;普洱方茶。

  紧压茶,是以黑毛茶、老青茶、做庄茶及其它适合制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蒸、压等典型工艺过程加工而成的砖形或其它形状的茶叶。紧压茶的多数品种比较粗老,干茶色泽黑褐,汤色澄黄或澄红。在少数民族地区非常流行。

  4、黑茶

  天尖;贡尖;生尖;金尖;黑砖茶;花砖茶;花卷茶(已停产);老青茶;普洱茶;方包茶;湖南黑茶;四川边茶;六堡散茶;心状散茶;安化茯砖。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广西、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5、红茶

  金芽;红梅(红龙耳);紫毫;君眉;白毫;祁门功夫;湖红功夫;滇红功夫;功夫红茶;宁红工夫;宜红功夫;越红功夫;川红功夫;政和功夫;闽红功夫;坦洋功夫;白琳功夫。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和香气物质,具有红茶、红汤、红叶、香甜味醇的特征。

  6、青茶

  乌龙茶属于青茶、半发酵茶,其品种较多,是中国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创制于1725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凤凰;水仙;乌龙;色种;梅占;奇兰;浪菜;莲心;龙须;铁观音;白毛猴;黄金桂;大红袍;铁罗汉;白冠鸡;水金龟;大红袍;武夷岩茶;武夷肉桂;闽北水仙;永春佛手;安溪色种;台湾乌龙;台湾包种;龙团香茶;凤凰单枞;八角亭龙须茶。

  7、花茶

  茉莉烘青;三窨茉莉;重窨茉莉;白兰烘青;珠兰毛峰;珠兰三角;珠兰大方;珠兰烘青;玳玳花茶;柚花花茶;桂花茶;金银花茶;玫瑰花茶;四川毛尖;四川芽细。

  花茶又名香片,即将植物的花或叶或其果实泡制而成的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其是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花茶又可细分为花草茶和花果茶。

  8、绿茶

  绿茶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绿化色泽和茶汤较多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由此得名。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


武夷岩茶核心产区的“八大名岩”和“三坑两涧”

第一,八大名岩究竟是哪八大岩?

在张天福先生的《一年来的福建示范茶厂》中,记录的“八大岩”分别是:“竹窠、天心、天井、慧苑、霞宾、幔陀、磊石、景云等八大岩”。

而在廖存仁先生的文章中记录的,“八大名岩”是“慧苑、竹窠、三仰、天井、天心、天游、兰谷、幔陀位于三坑二涧之间,有八大名岩之称。”


两文对比,发现有三岩是存在差入的,张文中说的是“磊石”、“景云”、“霞宾”三岩,廖文中说的是“三仰”、“天游”、“兰谷”三岩。但是既然这八大名岩按廖文所说是在三坑二涧之中的,那我认为张天福的版本更加准确,廖存仁记录的三仰、天游都已经脱离开了三坑二涧的范围。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八大名岩”或者“八大岩”只是当时一个笼统的说法,并没有很明确的版本,毕竟每个山户或者岩厂都夸自家山场最好,名枞众多。

非常遗憾的是,经过几十年的转述和变迁,我们今天绝大部分人都只知道“三坑两涧”而不知道岩茶在辉煌的时候曾经有“八大名岩”的说法了。

第二,到底是“三坑两涧”还是“三坑二涧”?

首先,通过对比研究,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早期的资料都是说“三坑二涧”,而没有说“三坑两涧”,“二”和“两”虽然在字意上是完全一样的表达,但是在发音上却有不同。

这种细微改变我们通过追述发现最早源自,姚月明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武夷文史资料第十辑》中的文章《武夷茶的悠久历史》中即写道“三坑两涧”,而在此之前的能看到的所有资料都是写“三坑二涧”。

但同样这篇姚月明的文章1989年发表在《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却写作“三坑二涧”,这里很显然是一种细微的笔误或者出版错误导致了这个流传了近百年的词语被改变。

至于《武夷岩茶姚月明选集》出版之后继续沿用的“三坑两涧”更加大了这个词的传播,而后人很少有知道“三坑二涧”这个原生词,都误作“三坑两涧”。

第三,究竟是“倒水坑”还是“大坑口”?

关于“三坑两涧”的说法一直流转两个版本,一说是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还有一说是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

这两个版本的区别就是究竟是包含“倒水坑”还是“大坑口”。

按照之后这个大坑口的版本之说,一种比较广泛的解释是倒水坑为慧苑坑的支流,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个大的坑涧。这种说法的源头我认为是林馥泉先生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的一句解释,原文是“慧苑坑所属岩厂自坑口计起有桂林岩、青云岩……,倒水坑之天井厂亦系此坑之支流。”

这个争议一直围绕着我们,我在翻阅1975年由安徽农业大学过来进修的卢福娣老师的笔记时候,当时卢老师在武夷山进修学习,笔记中就记录了“三大坑,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并在大坑口的后面特地加括号说明“倒水坑实际属于大坑口内的,实际产茶少,不算是坑”。

我们暂且不说这种记述是否正确,但是可以说明在1975年关于是倒水坑还是大坑口的争议就已经存在了,并延续至今。仿似成为了武夷岩茶关于山场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了。

可以确定的是,在我们目前找出的所有民国史料中,只要提到“三坑二涧”这四个字的文章,无论是廖存仁还是林其瑞的记述,无一例外的记录的是“倒水坑”,而没有提到过“大坑口”。

甚至在林心炯发1986年表在《茶叶科学技术》第1期的《武夷岩茶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文章中,提到“三坑二涧”说的版本也还是“倒水坑”。

这种变化直到1985年,还是姚月明先生的那篇文章开始。

姚老在1985年由陈椽主编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在《武夷岩茶与武夷茶史》一章提到:

“对武夷茶产地之转移,从明代”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之势已不复存在,而向山北的“三坑二涧”发展(三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二涧为流香、悟源两涧,据1941年统计三大坑产量占总产量占总产48%,二涧占18%,九曲溪畔占14%,其它山岩占12%,洲茶仅占8%)。”

姚老的这段文字后期在他的文章中多次被重复著述,这个在我们这篇文章开篇就有提到,比如1991年的《武夷文史资料第十辑》和2005年的《姚月明论文集》。

这段文字很显然引用的是1943年林馥泉先生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的资料。

但是姚老在这里犯了一个引述上的错误,林馥泉文中说的是“三大坑”和“三涧坑”,而姚老的文章中则把“三涧坑”误以为是“二涧”(从对产茶量的引用上可以看出),并直接描述为“三坑二涧”。

其实林馥泉说“三涧坑”的范围是在福龙岩、佛国岩、碧石岩一带,是他所说的“中岩茶”,而非三坑两涧的范围;他描述的“三大坑”概念也非之前廖存仁和林其瑞他们描述的“三坑二涧”中的三坑,而姚老再这里却做了一个“改编整合”,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理解错误,以至于后期被以讹传讹。

当然,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大坑口”或者“倒水坑”都在三坑两涧范围,这两个山场从我们可以翻阅到的资料以来都是武夷岩茶正岩产区的核心山场。从民国开始,在“三大坑”的这个版本中,“大坑口”就一直是三大坑之一。

由此我们引申出下一个问题。

第四,“三坑二涧”和“三大坑”究竟哪种说法来描述武夷岩茶正岩核心产区更合适?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发现对于武夷岩茶最核心的大岩茶产区的概括,廖存仁和魏德端都概括为“三坑二涧”,而林馥泉还有张天福先生的报告中都概括为“三大坑”或者“三条坑”。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更准确。

首先,廖存仁和魏德端他们所说的“三坑二涧”和“八大名岩”并不是他们提出来的,他们只是做了记录。这些概括有可能在清末或者更早期就已经有人提出来。很有可能是岩主、包头或者茶商对于岩茶核心产区的约定俗成的说法,流传至今。

这种名词是当时的生产经验总结,不一定有经过详细的科学论证其合理性。所以就不存在所谓的倒水坑划入慧苑坑的划分更科学,还是划分入牛栏坑更科学。

在历史资料上面,“倒水坑”就是独立在“三坑二涧”中占有一个位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尊重史料存在而不是去强调逻辑推理。

而林馥泉先生所提的“三大坑、三涧坑”在我们前文中已经分析了,从句意上看林馥泉先生也是引述前人的提法并对此作出范围诠释,他也不是“三大坑”的提出者。但“三条坑”或者“三大坑”这种提法更像是一种简单的描述,非经过慎重排列概括。这种描述相比较于“三坑二涧、八大名岩”来形容岩茶大岩核心产区会更加粗放些。

我们如今借助谷歌地图,可以很明确的看到,三坑两涧范围确实是三条非常完整,生态地貌很好的坑涧。所以“三大坑”这种说法也有其科学合理性。

另外,从林馥泉对三大坑各个岩厂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他提出的三大坑的区域和廖存仁、林奇瑞他们记述“三坑二涧”的区域是一致重合的。(顺便说下,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对“三坑二涧”区域范围的理解非常狭窄,其实在民国的时候,“三坑二涧”的区域范围是很广的,从林馥泉先生记录这个范围内的岩厂我们即可以看出来。单慧苑坑除了我们现在理解的慧苑里外,对内还包括了竹窠、景云等区域,对外还包括了桂林岩,幔陀岩、水帘洞等广阔的区域。)

在林馥泉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茶叶教科书对武夷岩茶产区描述都沿用他“三大坑”的说法。

例如,陈椽1961年主编的《制茶学》和1961年福安农校主编的《茶叶制造学》。个人认为正是因为教科书的普及,导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只知道“三大坑”,而很少有人提及“三坑二涧”。到了后期1985年姚月明先生再次提及“三坑二涧”的时候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版本了,而且没有了“八大名岩”,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原始信息被丢失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今天可以通过足够多的数据资料,把这些信息再次找回,串联,并去分析他们改变的路径。

所以是廖存仁先生提出的“三坑二涧、八大名岩”,还是林馥泉先生提出的“三大坑、三涧坑”更能准确的描述武夷大岩茶的核心产区或者那个说法更为正统呢?可以确定是的,自民国以来,这两个版本都有人提,所以也就没有所谓正统之说。

而在在此两个版本说法之外,还有没其他版本呢?有,但是都只是在其文章中简单提到,并非刻意论述,也非主流论断。例如:

1、1943年叶鸣高发表在《武夷通讯》第十一期文章《武夷菜茶名枞之分布》一文,对武夷岩茶核心产区记述:

“武夷山产茶以北为上,著名产茶之区域在慧苑坑、倒水坑、牛栏坑及九龙窠诸地。名岩如慧苑岩、天心岩、天井岩、竹窠岩、兰谷岩之茶园,均在三坑之内。以三坑溪流贯川,云雾氤氲,岩石奇丽,迥非山外可及。其附近名岩如水濂洞、马头岩、天游岩、清源岩、庆云岩、佛国岩则较次。故名枞亦以三坑为贵。”

1943年《武夷通讯》

2、1943年张步声发表在《武夷通讯》第八期文章《武夷山之级式茶园》:

“如名枞大红袍、铁罗汉等均匀于慧苑坑、牛栏坑、大坑,三条坑附近,两边悬崖峭壁,日照时间不多……所以出产茶叶品质特佳,所谓正岩就是。可是能够具备这种优良条件的环境究竟不多……”

来源:武夷茶人面对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四十周年,润思祁红与改革开放同行

1978——2018,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的辉煌历程。

40年众志成城,

40年砥砺奋进,

40年春风化雨,

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68年对祁红的坚守

让润思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

紧跟国家政策的步伐,

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为祁门红茶的再度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润思的发展,

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茶行业发展的历史缩影。

四十年·变

改革开放前:以外销为主,优质祁红国内鲜见其踪。

改革开放后:内外销并重,国内逐渐掀起以祁门红茶为主的消费潮流。

改革开放前:祁红的品种比较单一,主要以适应国外市场的工夫红茶为主。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内市场,润思推出了祁红毛峰、祁红花语、同春茶号、镶着金边的女王等系列产品,品种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作为国外品牌的原料供应商。

改革开放后:润思致力于打造中国红茶的自己品牌。

时代的企业

1949年建国后,百废待兴,外汇急需,1950年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祁红以地名红茶单独出口苏联,偿还贷款。

1950年2月,中国茶业公司皖南分公司,在皖南兴建葛公镇、七里、横船渡等祁红工厂,公私合营尧渡街茶号和同春茶号等祁红老茶号,在此基础上,南京军区池州军分区后勤部整体划拨了营房土地,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贵池茶厂在1951年4月建成投产。

创始团队合影

四十年·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茶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复兴振兴期。这40年,润思祁红经历了从快速崛起到稳步发展,从国有体制到民营改制,从传统工厂到现代企业,从实业报国到茶润天下,见证和推动了中国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1984年4月,中国茶业公司皖南分公司贵池茶厂更名为安徽省茶叶公司贵池茶厂。贵池茶厂成为安徽祁红自营出口唯一定点企业,全省祁红均在此集中拼配加工出口,出口产品规模逐渐扩大至每年8000吨水平,撑起祁门红茶生产出口的半壁江山。

1986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贵池茶厂“安徽省出口生产重点企业”。

1991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贵池茶厂“安徽省优秀食品企业”。

1993年3月,首届中国糖酒工业企业评价中,被国家统计局认定为“中国茶叶制造业百强之一”。

1994年12月,被授予“安徽省《质量免检产品》证书”。

1997年5月,贵池茶厂国内首批启动有机茶园建设,茶园面积1800亩,1998年获得国际认证证书。

1999年6月,贵池茶厂第一批被省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50强”。此后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安徽省省级龙头企业”。

2001年4月,润思祁门红茶荣获首届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金质奖。

2003年6月,贵池茶厂整体改制为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

1994、2003、2005、2009、2013分别被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2004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名牌农产品”证书。

2005年8月,润思祁红生产首次通过中国质量体系认证的HACCP认证。

2005年6月,在中国首届茶产业博览会暨名茶评选中,荣获“安徽省十大品牌名茶”称号。

安徽名牌产品。

2005年10月,润思祁门红茶荣获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质奖。

2005年10月,“润思”商标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分别荣获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称号。

2009年9月,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2009年10月,润思祁门红茶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并被认定为联合国馆专用茶。

2009年12月,“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

2009年,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企业”。

2010年3月,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润思祁门红茶。

2010年安徽省国礼名茶黄山展示会,被确定为特级名茶。

2010年,被授予“中国红茶十大品牌”。

香港国际茶展“最受欢迎茶叶”。

2011年,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特别贡献奖”。

2011年,中国农产品品牌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

2011年7月,通过GAP认证。

2011年9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通过了国润茶业承担的 “祁门红茶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项目合格验收,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祁门红茶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

2012年10月,润思荣获国家质检总局华东“苏浙皖赣沪地区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12月,润思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5月,润思祁门红茶荣获“首届安徽四大名茶北京斗茶大赛”祁门红茶状元奖。

2013年6月,润思祁门红茶荣获“北京国际茶业展名优茶评比大赛”红茶类金奖。

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14年,润思被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授予“质量诚信企业”称号。

2014年12月,润思祁红被认定为安徽老字号。

2015年6月,润思殷天霁董事长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意农业食品经贸合作论坛”上做主题演讲。

润思祁红荣获“2015年度苏浙皖赣沪名牌产品50佳”称号。

2015年6月,润思祁门红茶再次摘得“北京国际茶业展”红茶特别金奖。

2016年6月,润思荣获“中国(佛山)茶叶流通协会首届茶王争霸赛”金奖。

2016年,润思仙针入选《2015年度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

2016北京国际茶叶展茶叶产品评选推介活动,国润霄坑红入选“十佳特色产品奖”。

2016年10月,润思荣获“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

2016年7月,润思受邀参加“中俄两河流域经贸人文交流活动”在乌里扬诺夫斯克举办的“安徽非遗魅力展”。

2017年4月,润思祁门红茶受邀参加外交部举办的安徽全球推介会,王毅外长面对500余位外国大使和领事,称赞润思祁红是“镶着金边的女王”。

2017年6月,中俄“长江—伏尔加河”理事会上,润思祁红向中俄两国来宾展示徽茶风韵,俄罗斯总统全权代表巴比奇说“茶很好喝”。

2017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日前下发《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池州市润思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这也是祁红领先品牌首次以自主品牌形式入选非遗。

2017年12月,润思茶业祁门红茶老厂房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等专家在池州授牌。这也是中国茶行业的唯一。

2018年5月润思选送的润思牌祁门红茶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含金量十足,实至名归。

2018年5月,美国马里兰州“中国安徽周”文化活动推介在美举行,润思祁红作为徽茶的代表参与本次推介活动,在非遗展区向外国友人展示徽风皖韵,获州长夫人点赞!

2018年7月,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召开,润思作为唯一的徽茶代表出席。

2018年10月国润茶业“朝九华”禅茶荣誉入选“第十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指定用茶。

40年弹指一挥间,

一家茶企,

因砥砺奋进而屹立不倒,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耀眼篇章。

盛世兴茶,

润思祁红勇于担当,自强不息,

着力弘扬“自信、诚信、匠心、创新”的新时代茶人精神。

强品牌、提品质,重安全、求健康,

大兴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质茶,

大兴为满足世界茶人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茶。

找到约5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