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化工夫红茶

找到约31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世界红茶报告|工夫红茶盛极华夏(二)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功夫茶盛极华夏(二)


01

(五)云南大叶“滇红”工夫

“滇红”工夫红茶,曾名“云红”,后改今名。于1939年由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派冯绍裘、范和钧等,到顺宁(今凤庆)、佛湾(今勐海)茶区试制成功。其主产区在今凤庆、勐海、临沧、双江、云县、昌宁等县,他们位于滇西南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高山峡谷区。“滇红”是云南大叶种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先天条件制成的,产品外形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香气鲜浓持久,滋味浓厚,具收敛性,曾以“型美、色艳、香高、味浓”享誉英国伦敦市场。“滇红”曾销香港,1942年后生产缩减,从1939年至1949年总共生产量84吨。1952年中国茶叶总公司在云南恢复推广红茶生产,通过上海口岸主销前苏联和东欧。1961年后,出口量减少,改调广州口岸公司出口,拼配出口号码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对原苏联、民主德国和捷克的出口。从50年代中期开始,滇红工夫历年出口一万担至数万担。近十多年前凤庆茶厂主要生产“凤牌”工夫红茶,主要商品有:滇红外事礼茶、F101红茶、F501红茶,还有思茅市的“滇红金毫”、腾冲县的“腾冲红茶”、昌宁的“云宁牌工夫红茶”。20世纪末,滇红工夫仍主销俄罗斯及东欧。滇红适合调饮,尤以掺和牛奶、糖的奶茶风味独特,调以柠檬片、糖的柠檬红茶,很受欢迎和喜爱。




(六)水运重镇传播“河红”

在1757年至1843年前后,“闽红三大工夫”红茶曾运至崇安县(武夷山)或从崇安肩挑过分水关入江西河口镇(路程140公里)从江西铅山县河口装船,有二条线路,一是顺信江下鄱阳湖北上经九江,沿水路或陆路输出俄罗斯等国,另一路经赣江沿水路向南到广州口输往欧美和东南亚一带。由于河口水路输出的便捷,这里茶叶生产也迅速发展。当时,福建的茶农成批进入铅山垦荒种茶,故而工夫红茶制法也传到铅山、上饶、广丰等地,产生了“河红工夫”。有人曾误导:“河红是中国红茶的鼻祖”,这是有悖史实。河口,是茶叶历史贸易集散地,而非原产地。

“河红”问世后,又传播到江西修水、武宁、铜鼓及湖南平江等地,出现了“宁红工夫”红茶。




(七)色乌略红“宁红”工夫

“宁红工夫”主产于江西省的修水县(古称为宁州),故有“宁红”之称,其产地为修水、武宁、锣鼓三县。“宁红”约于19世纪中叶开始生产,据李烈国等载:修水产茶始于唐而盛于清。《修水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红茶产量已达到20万担(1万吨),成为我国当时红茶生产的主要产区和红茶出口的重要基地。因为宁红品质优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出口红茶中的知名品牌,而且也是我国拼配红茶中的原料主体,美国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专著中评述“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红艳引人,在拼合茶中极有价值。”


(八)双获金奖“湘红”工夫

19世纪中期前后,工夫红茶产地还传播至湖南、湖北、台湾、浙江等地。

“湘红” 又称为“湖红”,即湖南工夫红茶,产于1850年以前,最早是属“宁红”产区的湘东北和属“宜红”的湘西北。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商人到安化设厂,来造工夫红茶。清光绪年间是兴盛时期,主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涟源、平江、浏阳、桃源等地。清同治(1862-1874年)《平江县志》载:“道光末(1850年前后),红茶大盛。”浏阳和长沙红茶始于同治年间,逐步形成浏、平产区。“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曾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声誉。1915年,由湖南浏阳分商会、湖南安化县昆记梁徽辑选送的二号“红茶”双双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牌奖章。


﹏﹏﹏﹏


(八)双获金奖“湘红”工夫

19世纪中期前后,工夫红茶产地还传播至湖南、湖北、台湾、浙江等地。

“湘红” 又称为“湖红”,即湖南工夫红茶,产于1850年以前,最早是属“宁红”产区的湘东北和属“宜红”的湘西北。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商人到安化设厂,来造工夫红茶。清光绪年间是兴盛时期,主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涟源、平江、浏阳、桃源等地。清同治(1862-1874年)《平江县志》载:“道光末(1850年前后),红茶大盛。”浏阳和长沙红茶始于同治年间,逐步形成浏、平产区。“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曾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声誉。1915年,由湖南浏阳分商会、湖南安化县昆记梁徽辑选送的二号“红茶”双双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牌奖章。


(九)鄂西高品著称“宜红”

“宜红”为湖北工夫红茶,主产于湖北省的宜昌市、恩施自治州;湖南省的常德市。宜红诞生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宜红茶区的宜昌、恩施主要生产绿茶,最为著名的是“乐天溪的溪茶”,相传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在宜昌(古为夷陵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任县令,著有《夷陵县至茴堂记》:“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今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并写下“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著名诗句。后由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促进了鄂西茶叶宜红茶的发展。宜红条细有金毫,外形乌润,香气甜纯高长,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具有“冷后浑”的品质特征,故著称于世,“洋人称为高品”。


(十)效仿闽红制法“台红”

“台红”即台湾红茶,它于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由福建传入,它是以小种为原料,用工夫红茶制法制成的红茶。先产于台湾茶业改良场,后又在南投日月潭的鱼池、埔星。台湾光复后又发展到花莲鹤岗一带。阮逸明于2011年载曰“台湾在满清同光年间,即由福建传入工夫红茶加工技术,以小叶种产制红茶,但品质不甚突出缺乏国际竞争力。俟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极欲提升台湾红茶的品质,打开国际市场,于1888年透过厦门英商招聘印度Assam红茶产制技师,来台指导印度红茶加工技术,但业者仍偏爱中国式的工夫红茶而未能传袭印锡红茶制法。

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者亦鉴于红茶在国际茶叶市场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台湾红茶产业。1903年即设立制茶试验场(台湾茶叶改良场的前身),研究改良小叶种红茶机械化制造技术,1905年,为打开苏联、土耳其市场,采用中国汉口式红茶制造法,并于1908年自汉口延聘红茶技师,着力于汉口式红茶之生产并成功打开台湾红茶的国际市场。台湾北部小叶种红茶的产制逐渐蓬勃发展并打开“日东红茶”的知名度。


(十一)源自武夷“九曲红梅”

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周浦乡的湖埠、上堡、冯家、社井、上阳、下阳、仁桥等地产制有“九曲红梅”,即“九曲红”。品质最佳的是产于湖坞大坞的九曲红。它源于武夷山的九曲,为工夫红茶一种。太平天国时(1850-1853年),当地几经兵火,居民减半,当时福建和浙南的农民北迁至此,先有13户贫民于此辟山种粮栽茶,良好的生态和制茶技艺,使其所制红茶品质优异,在沪杭一带卖得好价,致使湖埠、社井一带农村相继发展,不断创新,九曲红梅得以闻名于市。




(十二)创制竹海金茗“苏红”

江苏省宜兴市于清朝末年(1910年前后)开始产制红茶,但都没有啥名茶,直到1996年由宜兴县岭下茶场以福鼎大毫茶为原料制成的“竹海金茗”创制成功,引导了江苏茶区仿制。

江苏是新开辟红茶区,20世纪50年代,国家曾鼓励并引导生产工夫红茶,产品为条形的红毛茶,定名为“苏红”,1962年起,苏红毛茶产量曾超过300吨。70年代始,产量逐步增加,1991年超过1000吨,1997年达1400吨,但其后产量急降,少到有的年份不足百吨。


(十三)广东条形果汁红茶

1、广东洋装红茶

    它属于红条工夫茶,旧称洋装红茶。创制于1931年,主要产地是广东鹤山、阳江、英德、广州、从化等地。它是用大叶型品种鲜叶加工的,其外形比滇红、祁红稍大,滋味醇浓,汤色鲜艳,香气清高。

20世纪90年代后,广东湛江湖光农场以云南大叶种产制有“湛江金毫”红茶。罗定连州镇有以福云六号品种制成“连州特级红茶”。

2、广东荔枝红茶

它为条形荔枝香味型的红茶,是20世纪50年代由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创制的新产品。它是选用优良品种的荔枝果汁和广东上等红条茶,采取科学方法和特殊工艺,使优质红茶条吸收荔枝果汁液的香味而制成。外形紧结细直,内质香气芬芳,滋味鲜爽香甜,汤色红浓明亮,最大特色在于茶香荔枝香相融。曾销于港、澳、粤,后出口东南亚、西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产量近1000吨,(内销800吨,出口200吨)。目前世界各地盛行水果型茶类,就是源于广东荔枝红茶。


(十四)绿茶改制“越红”工夫

浙江省绍兴地区,原产绿茶,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此大规模改制工夫红茶,由于绍兴古代曾是越国的首都,故而将绍兴地区产制的工夫红茶称为“越红”。它主产于绍兴、诸暨、嵊县等地。其产品于1951年从上海口岸输出2600吨,占当年中国红茶出口总量的37.85%。1955年,仅绍兴和诸暨两县红茶产量达2045吨,占浙江省红茶总产量的60%以上。1978年浙江省红茶产量达10549.1吨,但到1980年降至5342.95吨,“越红”生产走向下坡。越红品质主要特征是条索坚结肥实,汤色红亮较浅,滋味醇浓尚甘。


(十五)品赛祁红“川红”工夫

“川红”工夫红茶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据蒋同介绍,“川红工夫”刚在国际市场面市后便享有“赛祁红”的美誉,还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其品质一直受到国际、国内的好评,可以说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1985年,宜宾茶厂(金叶茶业前身)“早白尖工夫红茶”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这是“川红”发展的巅峰时刻和国际礼赞。“川红”原产于四川宜宾,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和生产技术优势,故茶香清鲜持久,并有桔糖香。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主销苏联与东欧国际市场。70年代后,市场受重挫,“川红”也见不到身影。直至2006年四川林湖茶业有限公司又恢复生产“川红工夫红茶”,开发了六大系列30多个新产品,研制有红茶、工夫红茶和细碎茶、早白尖工夫红茶等,近几年出口俄、法、英及东欧诸国。

中茶工夫红茶·传世湖红(礼盒)上市丨香醇甘润,端午高性价好礼

以茶为礼,

见于古代的“三书六礼”、“文人雅聚”。

而今,无论是“国事访问”、“文化交流”,

还是百姓之间的“礼尚往来”,

茶都是心仪之选。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将近,

端午好礼该提上日程了。

如何挑选一款好的茶礼?

中茶工夫红茶给你答案!

神韵安化,高山好料,好喝的硬核茶礼

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湿度大、云雾笼罩时间长,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高山茶香气高扬,品质出众,优势明显。

工夫红茶精选安化高山茶为原料,让品质赢在起跑线;中茶安化第一茶厂匠人严守质量关,精选细嫩鲜叶为原料,从源头上奠定硬核品质基础。

香醇甘润,经典湖红,地道的湖湘茶礼

中茶安化第一茶厂匠人还原经典湖南红茶制作工艺,萎凋、揉捻、发酵,每一道工序皆以工夫成,成就条索紧结、匀齐带毫,甜香馥郁的地道湖红工夫茶。

端午期间,粽子和咸鸭蛋是主角,吃多了黏腻的糯米、重口的咸鸭蛋,喝一杯香醇甘润的经典湖红工夫茶,既能缓解不适,又能滋养身心,岂不惬意?

双鹤云纹,红金礼盒,高颜值、高性价茶礼

“鹤”,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装饰题材之一,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吉祥寓意以及富有吉祥内涵的图像组合,承载着美好祈愿。“云纹”作为我国传统吉祥图案的代表,它同龙纹一样,都是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祝福。

工夫红茶礼盒以云纹及双鹤为符号,传递健康关怀及美好祝愿,红金礼盒大气喜庆,乃高颜值、高性价茶礼。

品质特征

外形:条索紧结肥实,色泽乌润,匀齐显毫;

香气:甜香馥郁;

汤色:橙红明亮;

滋味:香醇甘润。

工夫红茶·传世湖红(礼盒)

规格:112g(4g*28)/盒

箱规:6盒/箱

货号:HTH0119

零售价:288元/盒

世界红茶报告|工夫红茶盛极华夏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工夫红茶盛极华夏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随出口贸易的发展,武夷正山小种和工夫红茶的生产和销售量远不能满足西方及俄罗斯的要求。于是比小种红茶的制法较为简单的“闵红”三大工夫红茶始得大量发展。早年已有生产“工夫红茶”的为武夷山(崇安县),“崇安工夫主产地为武夷山市的下梅、上梅、五夫及汾水关、大安、小浆一带”。18世纪中叶后,福建闽东北距武夷山较近的茶叶生产区,为应需求大力发展“工夫红茶”的还有武夷周边县。19世纪中叶发展到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

据1949年出版的威廉、乌克思著、吴觉农等翻译的《茶叶全书》记载,19世纪的中国红茶分为两大类,即华北工夫茶与华南工夫茶。华北工夫茶为英国当时盛行的早餐茶,产于湖北、湖南、江西及安徽,代表有祁红、宁红与宜红。其中祁红色浓味厚,有馥郁的香气;宁红外形秀丽,色黑,汤色鲜红诱人;宜红条紧,汤色、香味均较好,但有时捎带烟味。

华南功夫茶主产于福建,代表产品有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和白琳工夫。《茶叶全书》称,坦洋工夫滋味浓厚、鲜爽且有刺激性;政和工夫常被视为大叶工夫红茶中之最优等者,香味极佳,汤色鲜红;白琳工夫条索细紧,是中国红茶外形之最佳者,汤水鲜明而芳香。



清乾隆22年(1757年)闭关至清咸丰三年(1853年)福州开港之前,闽北诸县(主要为政和、崇安、邵武、沙县),还有闽东的福安、古田等县产制的外山小种红茶,均汇聚于崇安下梅,再由人工运往江西铅山河口,或再加工包装后水运到广州十三行,出口西方欧美;另一条路运往汉口转河南、山西贩运恰克图俄蒙边界。1853年,福州等五个口岸开放通商后,英人等西方商客及广州十三行的买办,大批涌入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靠近福州、厦门、汉口、上海、宁波等港口的茶区,有的直接发展红茶采制加工生产,有的予发贷款予订合同,大量采购运销红茶等,他们绕开广州,直接往临近的口岸,将茶叶输往外国。当年,最靠近福州的“闽红”三大工夫(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的产区,生产急速发展,产区不断扩大,诸如“坦洋工夫”红茶,从福安县扩展到周宁、寿宁、霞浦、拓荣等县,原宁德县(今蕉城区)天山茶区亦有产制部分“天山红”。福建成为当年工夫红茶生产量和销量最大的著名茶区。18世纪中叶前后,中国工夫红茶从武夷山、亦推广到江西铅山一带,称为“河红”。19世纪中叶又传到江西宁州,为“宁红”、湖北宜昌为“宜红”、湖南安化为“湘红”、安徽祁门为“祁红”;还有浙江杭州的“九曲红梅”以及台湾红茶。发展到20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叶,又产制有云南的“滇红”、四川宜宾的“川红”、浙江绍兴等地的“越红”、江苏的“苏红”等。至21世纪初,又产生有红茶新品,如福建武夷山的“金骏眉”、“银骏眉”、宁德市蕉城区的“天山红”、安徽东至县的“红牡丹”、广东“英德金毫”、河南“信阳红茶”、四川“红贵人”台湾花莲“蜜香红茶”等高级工夫红茶。


(一)紫罗兰香“政和工夫”1

“凝脂含香紫罗兰”是对政和工夫红茶的赞语,它揭示了政和工夫饱含紫罗兰香气的独特品质。政和工夫,产于闽东北的政和县(公元1000年前属宁德县,其后建县,归建宁府)。政和县是福建省古老的茶区之一,在宋朝盛产名贵的芽茶(似现在的白毫银针),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已选作贡茶,喜动龙颜,徽宗皇帝乃将“政和”年号赐作县名。

政和工夫红茶,乃由武夷山茶工艺传入政和后,逐步演变而成。那时亦有产制部分“烟小种”。它原产于政和县铁山乡的锦屏行政村(古称遂应场)的仙岩山,所产的茶叶曾称“仙岩茶”。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前,政和县遂应场产中外驰名的“遂应场仙岩工夫红茶”,已远销英国。其后县内茶区大量生产红茶,称为“政和工夫”。1879年在铁山发现政和大白茶品种,制成红茶,其品质优良,从此政和工夫便有大红、小红及小种红茶之别。

政和工夫红茶起源的年代,原来茶叶界人士均认为是始于18世纪中叶。近年经进一步考证,政和工夫红茶的源流应追溯到1790~1826年之前。据原政和县遂应场“万寿生”茶行保存的1926年的一份英文WRN EU CHON茶厂的《政和工夫红茶在英国的打假声明》道:“我们WRN EU CHON已在遂应场建厂百余年,收购并加工有中外驰名的‘锦屏仙岩山’采摘下来的茶叶”。“这款品质一流的“HOP MO”的红茶是在特定的条件及我们的指导下,由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经过细致的采摘、分类、炒青及筛分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因此其品质及风味及其纯正精良,深得顾客满意”。当时有商人向国外市场供应假冒的茶叶产品,故有“打假声明”的出现。一纸当年珍贵的打假声明将政和工夫红茶产销时间推前一个多世纪。

政和工夫红茶是“闽红”中最具高山名茶品质的红茶,它的茶条肥壮厚实,毫芽心白显露,汤色红浓艳亮,香似紫罗兰而著称,它于1950-1969年曾经由上海口岸出口原苏联和东欧。1970年后,因销路停滞而极少生产,直到2003年后才逐渐恢复生产,,2009年产红茶856吨,一部分内销,一部分出口。其新创产品先后于2006-2008年迎北京奥运会而举行的“三届名茶”评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2011年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名茶评选、2012年美国世界茶博会名茶评优等全国和国际茶事活动中,有多个优质产品均获金奖。



(二)驰誉天涯“坦洋工夫”

18世纪中期,在世界红茶贸易兴旺时期,福建闽东(今宁德市)的福安县(市)产生了红茶,开始是“烟小种”,后产“坦洋工夫”红茶,成为中国“五口通商”后(19世纪中后期)出口西方的主要茶叶。

被称“驰香饮茶遍天涯”的“坦洋工夫”红茶,是与“政和工夫”同时兴起的工夫红茶,其产地遍布闽东五县,它源于福建福安县社口镇坦洋村,据原福安农业专科学校(今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老高级讲师戈佩贞先生记述:明初坦洋村民胡有才培植出优良茶树品种——坦洋菜茶,初采叶作为菜肴,故名菜茶。后加工成烘青绿茶 ,演变为饮料。18世纪中叶,又制成红茶。近经著者考证,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开始创制红茶的是胡福四(1722-1791年)。传说有一年他依父兄之命到广州,不幸落水遇救,热心洋行买办告诉他英商喜欢一种红茶(疑为小种红茶)重金难求,并将这种红茶制法传授给他,口嘱其返乡试制。胡福四回到坦洋村,便如法研造,经一番研究努力,终于制成,后来乡人竞相仿制,创始时间是1740年前后。这个传说正好是福建产制烟小种的时期。后延至鸦片战争后,中国红茶出口贸易兴盛,胡福四家族后人兴办“万兴隆”茶行,以坦洋莱茶为原料,改进工艺,制成工夫红茶,自1851年始以“坦洋工夫”为商标,开始经福州运销西欧,远至英、荷兰、日本、东南亚、马来西亚等二十余个国家及地区。当时闽东五县及浙江泰顺县的红茶均集中坦洋,并标以“坦洋工夫红茶”运往海外。这坦洋工夫红茶也逐渐形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至1915年由福建福安商会选送的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奖章后又奠定了世界品牌的地位。自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间,坦洋工夫红茶每年平均出口量500余吨,1936年仅福安市即产红茶1000吨。它于1950-1969年曾出口前苏联及东欧。1970年后基本停产,直至2003年后才恢复生产,2009年福安市产红茶3040吨,大多内销,少量出口。其新制的产品先后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名茶评优等活动中,获得金奖。

当年坦洋茶的畅销带给坦洋村的空前繁荣,坦洋一条街36家茶行,雇工3000余人,每年收购周边七八个县,方圆几百里生产的茶叶,年销红茶两万多箱。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各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均明显标明“中国坦洋”的地理位置。国外来信也无需冠以省、地、县全称,只需起名“中国坦洋”便可正确无误抵达收信人手中。坦洋红茶的当家品种——坦洋菜茶,原产于高峰耸翠的白云山麓,质优高产,耐旱抗瘠,栽培历史悠久,遍布茶区和国内四川、江苏、湖北、湖南等省部分茶区外,也曾漂洋过海到国外。


(三)独具桔红“白琳工夫”

19世纪五十年代,与福安、柘荣、霞浦县交界的福鼎县白琳镇一带也开始制造生产“白琳工夫”红茶,它被人称为“来自东海仙山的瑰宝”。其产地福鼎县地处福建东北,北西与浙江毗邻,境内山脉延绵,著名的太姥山,岩壑奇秀,景色秀丽,为我国东南的地质胜地,重要的自然遗产。

相传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乡人曾移种繁殖一种茶树,其成茶品质高于一般小叶种茶树群体。此后在太姥山麓的白琳、翠郊、磻溪、黄岗、湖林等村相继流传,广为种植。这种茶树嫩芽遍被茸毛,毫色雪白晶莹,萌芽早、产量高。如今的福鼎大白茶良种就是从中选育出来的。

“白琳工夫”红茶兴起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迄今约有160余年的历史。当时,闽、广茶商在福鼎县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设号收购,远销重洋,“白琳工夫”也因此而闻名于世。到了19世纪后期,福鼎大白茶逐渐被利用代替原有的小叶种,成为加工“白琳工夫”的主要原料,使其质量有了显著地提高。20世纪初,福鼎“合茂智”茶号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嫩芽,制成工夫红茶,条形紧结纤秀,还有大量橙黄白毫,特具鲜爽愉快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取名为“桔红”,意为桔子般红艳的工夫红茶。1936年曾产红茶446吨,1950年后-1969年曾出口前苏联及东欧。1970年后基本停产,直至本世纪初才恢复部分生产,2009年产红茶355吨。它的品质特征,几乎代表“白琳工夫”高级茶的独特风格,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四)世界高香名茶“祁红”

“祁红”是祁门工夫红茶的简称,其茶香气独具,被国外消费者赞为“祁门香”,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即中国祁红、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瓦UVA红茶)。祁红历史产地在安徽省的祁门县及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贵池等县。它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境内村村有山,山山有茶,林木翠竹遍野,春夏时节更是“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中国著名茶学家庄晚教授等于《祁红》一文中记道:

自唐朝开始,祁门就盛产茶叶。所产的“雨前高山茶”就相当出名。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浮梁与祁门历史上同属一个茶区,古时祁门一带所产的茶叶,有一部分运到江西浮梁出售。唐朝咸通三年(862年), 歙州司马张途所撰写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里,曾记载了当时各地茶商到祁门经营茶叶的情形:“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每定二、三月,赍银缗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可见当时的祁门,茶市已相当兴隆。宋朝马端吟所著《文献通考》,载有“……余州片茶……仙芝、嫩蕊、合福、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出饶池州。”饶池州,即今浮梁及贵池。明朝徐渭在一首诗中,将石埭(今石台)、贵池的茶,与龙井、虎丘并提,可见其品质之优。古时祁门一带皆产绿茶,制法与六安茶相似,被称为“安绿”。到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一名叫余干臣的黟县人,从福建罢官回籍,看到工夫红茶畅销利厚,便在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制工夫红茶。为了牟取暴利,次年又在祁门历口、闪里设立茶庄,扩大红茶生产。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改制红茶从胡元龙开始。胡为祁门南乡贵溪人,他在一八七六年开设日顺茶厂,改造红茶。由于祁门一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制成的红茶有天然的香气,制茶工艺也精益求精,茶叶品质得到充分发挥。一八七六年祁红试制成功后,成了后起之秀,蜚声中外。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在出口茶价上也居红茶之首。一九一三年,一百斤祁红可售三百六十两银子。2006年“祁红”主产区池州市产红茶2335吨,产值1955万元。


找到约30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