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2016年茶叶行情

找到约145条结果 (用时 0.036 秒)

央视财经突曝茶叶炒作天坑,8000万茶人出路在何方?

写在前面:

众所周知,这两年茶叶行情不好。奇怪的是,茶界存在冰火两重天的怪象。

一方面,六大茶类顶级山头价格连年攀升,山场茶,牛肉茶,熊猫茶新茶类层出不穷,普洱古树更是因为过渡炒作,每年都被炒死一批;

另一方面,今年普洱茶大规模减产,但普通茶叶价格不升反降,滞销现象比往年更严重。

红红火火,天价炒作的繁华下面,竟是冷冷清清的惨淡,哭的却是,5亿喝茶的人,千千万万的普通茶农。

普洱茶炒作怪现象

各大茶类,只要可以炒作,资本绝不会放过,在茶叶炒作排行榜中,普洱茶的炒作必须说说。

以最有名的冰岛为例,2010年,冰岛老寨古树价格300-500元/公斤,但2018年,价格已经上升到3.8万-4.2万的价值,短短十年,价格暴涨百倍。

冰岛老寨不过是冰山一角,其他老寨的古树价格也水涨船高,动辄几千上万,年年创新高。但是,如果你以为整个普洱茶行业都是这般火热,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到过普洱茶山,一定会发现与听闻恰恰相反的场景:

春茶采收季节,云南普洱的茶源广场,早上六七点就有茶农来到这里,把鲜叶卖给各地的收购商。

一位墨江县的茶农说:今年的产量比去年下降一半,因为今年雨水不好。2月份以来,当地几乎没下过雨,天气干旱导致茶叶产量下滑。

当地去年产的干毛茶是17吨,今年产量却减少1/3,只有12吨左右。不过,茶叶价格并没有因为产量下降而上涨,特别是中低端茶叶,价格反而有所下滑,去年70多块一斤的鲜叶,今年只卖60多块。

然而,茶源市场另一边,却是另一番风景,99万冰岛老寨呼之欲出,老班章价格再创新高,将老寨古树推向神坛。

茶源市场专营冰岛普洱茶的店铺里,摆着天价茶饼,2016年357克冰岛54000元,2015年的57000元,2014年的更是高达60000元。

通常,普洱茶越陈越香,高端茶年份越久,价格越贵,但是资本炒作可以让价格直接倒挂,鲜叶比老茶更贵。

资本炒作,彻底搞乱了普洱茶的价格体系,还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古树茶的过渡采摘,难不准,今年的茶王树,十年后变成一根枯木。

除了政府强行保护起来的茶树,其他的,虽然,嘴里说着保护,在巨额资本利诱面前,也不过是说说罢了,

一边是,普通茶滞销卖不出去,另一边是古树人人争抢,老寨节节攀升;

一边是茶叶价格上涨,茶农就多采摘,另一边是茶农把茶树外包,茶商为收回成本,想采多少就采多少;

一边是保护起来的古茶树郁郁葱葱,另一边是被采摘的茶王树秃了头顶。

普洱茶的炒作,不可谓不奇。但是,茶叶炒作绝不是普洱茶的专属,各大茶类向来谁也不服谁,在茶叶炒作方面,却难得达成一致。

其他茶叶炒作天坑

如果你认为,生活里最贵的是房子,那实在是低估了茶叶的魅力,520万一斤茶叶足矣在一个地级市买10套房子。

武夷岩茶

这几年,武夷山的岩茶风口很足,简单的一盒茶叶,动辄就是大师制作,坑口原料,一斤上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520万。

很多茶友都在质疑:这些拥有神奇传说故事的天价岩茶,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这张曾刷爆朋友圈的价目表,每一款茶都是天价: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每斤520万元,远香每斤48万元,瑞泉圣匠每斤38.8万元……

最贵的大红袍,一克茶叶要10400块钱,是黄金价格的34.7倍。在炒作大家庭里,突然发现,88万的冰岛被秒杀了。

然而,这些天价茶叶都是大师制作,央视315记者曾了解过岩茶的制作过程,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例,是这样的:

采摘——倒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

这么多工序,涉及到十几种技艺,需要几十个人争分夺秒的做茶,哪一个大师可以独自完成?

根据央视记者的采访,当地的茶商说:我们家做这个茶的人,必须要人手多,最少要30多个人做事情,你怎么一个人做得了。

一个大师做不了,还可以找人代工,大师签个名,价格照样翻十倍。

曾有这么一句话:“没喝过‘牛肉’,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爱喝岩茶。”

岩茶里最为神秘的“牛肉”,叫牛栏坑肉桂,价格被炒得五花八门,手工茶,低的两三千,贵的十几万。

价格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一个茶业老板给出了答案:你看‘牛肉’,它分‘牛头’、‘牛尾’、‘牛背’,如果是卖六千左右的,是种在比较高的地方,卖三千左右的,种在‘牛背’。

一款茶,也能把“牛”玩出这种花样!只能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一起出门,我买几十块一斤的牛肉,你买几十万一斤的“牛肉”。

然而,除了花样,这位茶商又爆猛料:市面上98%的牛肉都是假的,不是牛栏坑产的。

毕竟天心村里,牛栏坑的茶,产量并不高,据牛栏坑一位村名透露:其实没多大面积,就是二三十棵茶树,一年就几十斤茶叶,牛栏坑核心区茶园产量也就500多公斤,与市场消耗相比,九牛一毛。

央视315记者到了牛栏坑,发现巴掌大的地里,插着三家企业的牌子,这位村民透露,这些企业并非真的在牛栏坑拥有茶园,而是外地企业与天心村的茶农达成了合作协议,给钱就让插牌子,5万块钱插3年。

随后,天心村某茶场采茶工向记者透露:挂牌子的那些是骗人的,没挂牌子的才是真正的‘牛肉’,它只挂牌子不收茶叶。

一位茶商说:武夷山的茶之所以价格高,是因为文化人喜欢把玩,它不是那么容易玩得清楚,所以说喝茶也是水很深。

岩茶市场,各种天价的大师茶、私房茶、名家茶令人眼花缭乱,即使拥有十多年经验的茶商也感叹茶叶市场水太深,看不懂。

至于,千千万万喝茶的人,只能感叹一声,哎!

熊猫生态茶

大熊猫是国宝,外国人就是口水长流,也只能租给他们几年,而且大熊猫的后代,依然是中国国籍。

与熊猫有关的东西,都是宝,茶叶也不例外,熊猫茶这个名字一出世就响当当的,加上生态两个字,看起来就越加天然了,熊猫生态茶,堪称茶叶炒作中,教科书级的范本。

2011年,一篇“用熊猫粪便培育茶叶”的文章火爆全国,之后,熊猫茶横空出世,一举夺得茶叶炒作冠军,叫价22万元一公斤。

价格这么贵,其实是有原因的:

大熊猫是国宝,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而且量特别少,熊猫全身都是宝,粪便也不例外。

据说,大熊猫吸收功能很不好,只能吸收30%食物营养,剩下70%通过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利用熊猫粪便养茶,防癌效果会更好,于是,熊猫茶应运而生。

2014年3月,一群穿着熊猫服的采茶姑娘开始春茶采摘,顶级熊猫茶一斤21986.5元,每年限量21套,寓意是:21世纪地球村长久发展顺利,我有环保责任。

有专家却质疑:国宝大熊猫确实以竹子为食,竹子里面含有抗癌的物质,所以,熊猫粪便中的茶具有抗癌的功效。

但是,就算竹子里70%的养分在熊猫粪便里,可是养分会不会被茶树吸收,进而转化到茶叶上呢,甚至还具备了抗癌的功效呢?

- 03 -

茶叶炒作手段

这些年,各种茶叶炒作,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茶叶价格坐着火箭上涨。原因,是抓住了几个炒作点,茶叶的保健功效,茶文化的价值,还有稀缺性。

保健手段

很多人把茶叶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现代人都想活得舒坦点,有个不用锻炼就能保健的产品出来,自然很受欢迎,一拥而上。

在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时代,充分抓住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喝茶能抗癌,喝茶能保健,喝茶能降三高,然而,最有杀伤力的还是喝茶能美容,喝茶能减肥。

这对年轻女士、中年女士们的诱惑力太大了,只要能减肥、能美容,就算是难吃的树叶子,美女们也会抓几把嚼嚼。

那么,茶有没有保健功效呢!答案是肯定的,喝茶确实有养胃、暖胃的功效,但被过分夸大了。

炒作文化价值

文化炒作,最妙的用处就是送礼,送礼的价值远远高于饮用价值。

逢年过节,送人一个礼品,价值成千上万,让人倍有面子。把天价茶叶送上神坛的部分原因,正是人人都有的虚荣心被利用了。

茶叶炒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人情社会中的送礼文化,给天价茶叶提供了市场。但是,炒作的结果,如果要让喝茶的5亿人来买单,倒是有点过分了。

炒稀缺性

这一招玩得最熟练的,就是拍卖会。每年茶博会,或是香港拍卖会上,总有古董级茶叶被拍出天价,这其实也是茶叶炒作。

茶叶的铁粉们需要天价茶当作茶余饭后,喝茶论道的话题,茶商也需要借此给消费者传达信息:你拼命干一辈子,还不如逛个拍卖会,收藏顶级名山的茶叶,能够升值。

还有就是土豪群体,钱多除了开好车,住豪宅,更要搞一些稀缺品,作为身份的象征。

茶商要靠炒作赚钱,茶痴要找话题谈论,玩家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千千万万的吃瓜群众跟在后面,或摇旗呐喊、或张口痛骂,共同营造了茶叶炒作的热闹局面。

写在最后:

六大茶类都存在炒作的现象,原价几十百元一斤的茶叶,动辄上千,甚至上万元。

炒作的方式也是越来越新颖,2011年,信阳毛尖以口唇茶吸引眼球,声称采茶女均为胸围C罩杯的处女,让无数宅男瞪大了眼睛。

随后,四川雅安的绿茶,以熊猫的名义,把22万元天价茶送上拍卖会。

天价茶的出现,归根到底,一个利字,为了挣更多的钱,茶行业的人,都在拼智商,包装炒作手段层出不穷,所谓的大师,在鱼龙混杂中粉墨登场,然而,大部分种茶的茶农、终端喝茶的消费者成了最终受害者。

喝茶,是一件修身养性的好事,也是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事。

喝茶的时间久了,也就有了茶瘾,茶也成了一种生理需求,有些茶客甚至一天不喝茶,就感觉辜负了生活。茶瘾犯了的时候,有什么茶,就喝什么茶。

总之,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制造噱头,编造故事,端出所谓制茶大师,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普通消费者根本无能为力,只能希望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

部分消费者看到网上的一些炒作手段,谴责辱骂无良奸商把茶叶炒到天价,普通人想喝都难。

对茶商也不该一竿子打死,炒作茶叶的商人只是小部分,大部分茶商还是规规矩矩做生意,他们根本没有资本炒作,尤其普洱茶冰火两重天的当下,消费者挑选适合自己的茶不是难事,只需要记住:喝茶是件挺享受的事儿,自己喝着舒服的茶,就是好茶。

必须说的是,任何行业的共性,如果消费者在乎质量,应该尊重它的高价;如果只追求性价比和便宜,就不该过分挑剔质量,更不该拿普通茶叶跟冰岛老寨作比较。

喝什么茶,喝什么价格的茶,主动权在自己手里。送礼也好,喝茶也罢,根据经济实力,各取所需。

买茶的时候,要记住茶叶没有天价,要当心骗子。

茶只要喝着好喝,味道喜欢就好,没必要刻意追求,这样反而违反了喝茶的初衷。

而大部分茶商,在茶叶炒作中都是看热闹的,也有痛批茶叶炒作的:年年把茶叶炒到天价,自己的茶照样难卖,那么,就先从做好质量开始吧。

茶叶的炒作,名利场中,起起伏伏!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原标题:茶界第一怪象 冰火两重天!央视财经突曝茶叶炒作天坑,8000万茶人出路在何方?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信息贵在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部行情下的普洱茶众生相

近日,央行宣布降准,引起坊间热议。据说,降准当日芳村在过节,少数茶叶价格在跳涨。有人在预估头部行情会不会带动整个市场……

有文章说:无论是定向降准还是MLF抵押品扩围,都是定向滴灌,目标是让资金惠及中小企业,同时禁止大水继续涌入楼市。这带来的结果是,资金在银行间空转,银行系统内部的流动之水异常丰盈,既没有大范围进入中小企业,也没有进一步进入楼市。

既然水大,“没有大范围进入中小企业,也没有进一步进入楼市”,那会不会进一小部分到茶市?

这就是2018年闹钱荒、销售乏力的茶行业,尤其普洱茶界对水的向往与憧憬。但这一波放水推动的很可能是普洱茶的“头部行情”,很难惠及到行业的大多数。预估定向放水对普洱行业的利好:一是有投资价值的中老期茶,进水。二是一线品牌,部分二线品牌进水。三是名山新茶进水。更多的进水,惠及更多的东东,有一定难度……

而且,这波行情有一定赌博市的成份,风险高!

图为“ 水大鱼大”的头部行情

当然,因放水进来的不全是短期炒作资金,也有许多长期资金,但其处于布局阶段,以时间换空间,短期很难有作为,于是大家都被投机资金推高的头部行情闪花了眼睛,一时间“国运下的普洱茶”成为行业最新核心议题。许多人以为,国运下的普洱茶是个赌博市,就是在赌未来几年中国的政策与经济走势,是否能为普洱茶的投机炒作带来重大利好。但也有远见卓识者看得长远,他们对赌的是长期国运,其更愿意做个长期布局,能穿越至少两三个周期的长期投资计划书,以吸引外部资金来茶界长期卧底……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长期看好“国运下的普洱茶”,我相信,许多茶企会由做全做宽转向做长……不再对标立顿,都想活成茅台。盛世兴茶,南怀瑾说,中国从1984年起有两百年国运大红利。假如两百年的战略机遇期成立,普洱茶不但“爷爷做茶孙子卖”,还可以孙子的孙子卖了。

将来牛13的普洱茶企两手打天下,左手品牌,要做成茅台;右手平台,横扫别人积压的库存。左右手互搏,茶界牛企,个个是周伯通……

左右手互搏的价值在于,品牌拉升价值,平台掌握销售通路。平台将积压的库存大量消耗后,大浪淘沙,留下的是品牌文物。

从2016年开启的“普洱茶温水煮青蛙”大行情,目前已经进入后半程,此刻处于头部行情时间。其是不是尾声,还要看短期国运如何。有可能在未来一两年以茶价大跌结束,也可能苟延残喘更长时间。

炒作是许多家庭的衣食父母,尤以芳村茶商家庭为甚,但更多的人在叹息,温水煮青蛙又要延长至少一两年了。2015年假摔,2018市场该出清不出清,那就继续扭曲下去……

这种市场深度扭曲,其实是对广大从业者是不公平的——付出的太多,收获太少。“水大鱼大”的头部与“水小鱼小”中小微茶企,就是如今的尴尬现实。市场是如此嫌贫爱富,冷热不均,许多中小品牌使出浑身解数做营销,结果遇见了一个市场营销严重失效的年份。营销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营销手段缺乏外部放大效应的“水小鱼小”阶段,撒了个大网,结果抓了几条小鱼,可能是一些三线明星品牌心知肚明的!

于是许多企业改变了激进扩张的策略,变得保守起来:营销还是要做的,但一定要控制预算费用,要把投资回报周期拉长。越来越多的茶企更像一条冬眠的蛇,减少不必要的运动,养精蓄锐,期待度过肃杀的秋冬,再在未来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释放自己的小宇宙。

2018年,整个行业偏向保守。大家都在争夺存量市场,要不用头部行情来收割市场的韭菜,要不做更细分、更精准的市场服务,减少营销,多做服务,可能就是众多三四线茶企的策略。

但行业有些人不这样看,其认为行业需要重构,不但存量市场需要革命性的信息化重构,而且这场普洱产业的信息化进程,会使得普洱茶由贵茶向大众消费茶下沉。为什么不重视三四线城市、县级市场的生意?普洱茶没必要大家都去争夺存量市场,都去分享头部行情的溢出效应,“农村包围城市”可能是将来更大的生意!

信息化重构的代表,就是新茶网。其掌门人称,茶叶品牌打造最大的成本是信息传递成本,小罐茶打造品牌,花了至少10个亿的广告费来改变消费者的认知,足以证明改变认知成本之高,而信息通道打通之后,茶行业打造品牌的信息传递成本将极大降低。

虽然说,屁股决定脑袋,但在某种程度上我非常赞同新茶网的观点。我将之归结为普洱茶的现代化命题。普洱茶从农业普洱开始进入现代化进程,其已经进入了工业普洱、文化普洱、科技普洱、金融普洱等阶段,虽然工业化、文化、科技化与类金融化还非常不规范,乱象丛生,但也粗具规模了,并给未来留下巨大的遐想空间,其前提是深度改造与重构。我以为,普洱茶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信息普洱,这种吃螃蟹的事总要有人来干,新茶网就在2018年高举“重构”之大旗,意欲为整个茶产业修建信息高速公路,以期大幅度降低消费者购物决策与信息传递成本。

当然高举重构大旗,想要改变行业底层逻辑的,不光有互联网大咖,还有正在呼啸而来的90后、00后。

今天我们在讨论,头部行情与农村包围城市,哪个更有价值,突然想到七零后越来越像保守党,会不会被90后、零零后革命……

在趋势面前,既得利益者都是保守党,这就是目前整个世界画风向右转的原因。得不到的行业新人更愿意做革命小将,茶界未来会来一场新土改,不全是资本的天下……

如今70后是茶界的中坚力量,十年前也是凭革老革命的命起家,如今奔四望五的70后已经成为行业的既得利益者,要不富甲天下,要不守着一亩三分田,老婆孩子热炕头,希望幸福的时光天长地久,他们向50后、60后看齐,将产业链做长,价值拉高。他们想得很长远,爷爷做茶孙子卖,树叶变文物,南怀瑾的“中国有两百年国运”是他们最爱听的!

既然他们的心态已经提前变老,那么未来就交给未来的人吧……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比「炒茅台」还疯狂,60斤茶叶卖1500万,扒一扒魔幻“大益茶”

前几天,在我们的社群里,有小伙伴提到了一款叫“大益茶”的产品,引起了我的好奇:

于是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还有业界人士称它为「茶叶界小茅台」:

真正能变现和流通的主要就是“大益”,毕竟有头部效应在……大益被称为茶叶界“小茅台”

玩大益茶,也就是像炒茅台、炒鞋一样,炒一种名叫“大益茶”的茶叶。

于是,我赶快去研究了一下,仔仔细细地了解了炒“大益茶”的流程、升值空间和底层逻辑之后,我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炒鞋?什么炒鞋?

和炒大益茶比起来,炒鞋就是个弟弟……

01

“炒”大益茶,到底有多疯狂?

大益茶,其实就是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普洱茶。

一开始,我去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看了一下,感觉虽然偶尔有高价茶,但整体价格也不算贵:

不过,后来我发现,真正用来“炒”的茶,都不是你能轻易买到的。

1)“炒茶”到底怎么玩?

要炒茶,第一步当然是购茶。

一般来说,购茶有三个渠道: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官方 APP 「益友会」,以及线下茶商渠道。

和炒鞋一样,想拿到厂家直售的原价茶,是需要在天猫参加抽签摇号的。

像下面这款爆款茶「沧海」,发售量为 5000 提,但最终却有超过了 200w 用户参加抽签。

第二步,就是时刻关注茶叶的升值情况,在力求在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出。

那么,怎么看现在你手里这款茶的行情呢?

和股市一样,炒茶有自己专门的网站,还有小程序、App 。你想看升跌指数,可以有:

炒股常见的大盘指数、K 线,也有,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款“沧海”茶, 就可以在这里看到:

发售当天,市场价格就从 23800 元一路被炒到了 81000 元,峰值比原价足足翻了 3 倍多!

2)“炒大益茶”有多疯狂?

所以,这玩意到底有多赚,值得大家这么费心费力的跟进呢?

① 炒茶升值 2w 倍

接下来,我们以一款叫做「 88 青饼」的茶叶为例。

说实话,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在打开页面的一瞬间还是把我吓得叫出了声(原谅没见过世面的我):

茶叶,居然可以买到 1500w 元!

这个价格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帮大家计算一下:

1 件= 12 提 = 7 x 12 片 = 7 x 12 片 x 357 克 = 1500w 元

平均下来,现在「 88 青饼」这款茶, 1 g 就价值 500.2 元。

再给大家看一下现在黄金的价格,1 g 差不多 488 元:

1 g 茶叶比同重量的黄金还贵,换了我,宁可供起来都不会喝的。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数据已经很惊人了,那你就错了。因为,如果从升值空间来算,这款茶叶比黄金划算 5000 倍:

如下图所示,如果你在 1988 年买入黄金,那么你的升值幅度是 1887 ÷ 436 ,大概是 4.32 倍:

但是, 88 青饼在 90 年代的时候,还只值 10 元一饼,也就是 0.025 元 1 g。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购入这款茶饼,那现在升值幅度是 20008 倍!

老天鹅,这收益,倒卖毒品也赚不过它啊……

当然,上面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常见的、收益比较好的茶,一般是这样的,翻个 15 倍:

再“次”一点的,翻个 5 倍还是没问题的。

一般来说,炒茶圈的玩家都是 5 件、 10 件的囤。因此,只要你运气够好、流动资金够多,那么一次赚几百上千万都不是问题。

这么高的收益,怪不得炒普洱茶在经历了 2007 年的普洱茶泡沫、70% 的玩家都被套牢的惨状之后,还能“重新出发”,再次被炒的火热。

② 期货茶

还是说刚刚那款“沧海”。因为是“爆款茶”,再加上供货量很少,所以一时之间,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在暴利的引诱下,很多人开始炒起了“期货茶”。

所谓期货茶,就是一些卖家自己还没货,就先放出风声,说自己能弄到茶,但是现在已经都定出去了;如果还有人想要的话,自己有渠道弄到。.但是,如果你想定,就得立即付全款,不能拖欠。

交钱后,我给你“开白条”,约定交付日期,到期交茶;交茶之前,你也可以自行进行二次买卖。

这样,卖家用一个装茶的纸箱就能唬住人,获得大量流动资金,于是连纸箱都成了抢手货。

巅峰时期,连一个装「沧海茶」的箱子,都能卖 5000 - 6000 元。

就这个蓝色纸盒,能买 5000 - 6000

可能你想问,这么不公平、一看就很容易被骗的局,怎么会有人去做呢?

还是马克思爷爷说得好:

为了 100% 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 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绞架的危险。

02

“炒茶”,为什么能这么火热?

说实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不仅一点也不贵,甚至还不如绿茶、红茶等受欢迎。

但是,熟普洱的「树越老越香、茶越陈越香」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炒”。

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港台商人就将这股风气带进了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芳村。

甚至可以说,是芳村,或者说是芳村背后的资本成功“炒火”了普洱茶。

资本们的“炒茶”,大概是这样的流程:

第一步,人为制造「供需不平衡」。

选定一款有噱头、好炒作的茶,我们就暂时叫它「茶叶 A 」,然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市场上拍一批人收购这种茶,让它先变得供不应求起来。

第二步,人为制造「噱头」。

通过舆论的力量,把「茶叶 A 品质极好、将来会火」的概念宣传出去。根据产品的不同,这一步的手段也非常花里胡哨……

比如,通过一些专家,告诉目标用户茶叶 A 品质多好、营养价值多高,以及有多稀缺,非常值得收藏:

比如,通过一些精准的“炒茶圈”自媒体,告诉玩家们,茶叶 A 多有收藏价值:

再比如,做一些“天价拍卖”,引起大众的关注,占领用户心智:

2004 年卖出 4000 元/g 的“清宫普洱茶”;2007 年,深圳茶博会上的新茶“锦秀茶祖”卖出了 40 w,合约 800+ 元/g……

再再比如,搞一些非常轰动的仪式,比如什么「百年贡茶、回归普洱」,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警车开道、直升机护送……

知名度上去以后,大家开始到处想买这种茶,但是因为上一步骤中资本的「囤货」,导致市面上的茶叶 A 很少。

由此,大家会直观认识到“这款茶真的很受市场欢迎”。

这一波操作,不仅能让喝茶的人认可茶叶的品质、自发买茶;

更重要的,是给了“炒茶玩家”们想象空间,让他们觉得让茶叶很受市场认可、有升值空间。

第三步,人为制造「暴涨假象」。

资本们先放出一小部分茶叶在市场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价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价回收”……

几轮下来,高额的利益让整个炒茶市场都陷入了狂热,玩家们被高昂的利益诱惑,纷纷开始投钱。

通过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资本们进一步拉高了茶叶 A 的价格,同时也吸引更多的韭菜入局,接下来,就该收割了。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有节奏的放出囤积的货源,躺着数钱。

这个时候,市场上的价格已经被炒到很高了。在不打破整体供需关系的情况下,把囤积的货物慢慢出手,就可以获得最大化利润。

总结下来,就是这样:

可能有老股民发现了,这些动作完全是股市的操作:先龙头股带动板块内其他股票上扬,再对敲拉高、自买自卖、缩量拉升。

当资本收割完毕,心满意足的撤退之时,就是“不舍得出手”的普通玩家们被割韭菜的时候 ——

没了资本运作,再加上供需关系逐渐平衡,市场会逐步恢复理性。

到时候,高价买进的茶叶 A ,价格只会逐渐跌落,哪还能找到人接盘呢?

只能低价出售,甚至全部砸在手里,只有损失惨重的份。

03

大益茶的收割,远不止“套牢”

除了被“套牢”,大益茶还有更多的方式让你乖乖掏钱,什么中间商跑路、原料真假掺半,还有“知识付费”……

1)卷钱跑路,维权困难

由于茶叶本身是一种农副产品,高价茶发展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虽然它的价格很高,但交易却和一般的农副产品一样“约定俗成”:

一般不会签合同,都是以商家的“诚信”做担保。

这很好理解,你去买一百斤小米,会和店家签一个严密的商业合同吗?

因此,很多涉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交易,都只有一个转账记录,或者一张收据。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是钱货两空。

去年,炒茶圈有一起轰动一时的「心叶茶轩案」,涉案资金 1 亿多元:

用投资普洱茶的时候,为了方便二次买卖赚差价,就一直把茶叶寄存在心叶茶轩的茶商手中,并约定了在 2020 年 1 月把货拿走。

但是,在到期收货时,却茶商被告知,因为自己的供货商卷了自己交的货款跑路了,因此无法“对单”(也就是对照单子交货),最后“货没到,钱退不了”。

图源水印

因为没有签订相关合同,所以只能算是「民事诉讼」,法院只能判决茶商必须还钱,无法将老板送进监狱。

这时候,只要茶商一口咬定自己没钱,法院也只能将他列入“老赖”名单,维权非常困难。

2)上游原料鱼龙混杂

炒茶的火热,也让普洱茶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易变得极其火爆。

在很多茶叶市场上,买卖茶叶甚至都不用卸货,货在车上就可以进行数次转手。

因此,一些本身就在制茶行业的炒茶玩家,很容易被高涨的市场情绪煽动、贸然出手买茶原料,指望着大赚一笔,实则很容易被骗子们用低质量的茶骗个“血本无归”。

根据业内人士@老徐谈茶 爆料,他曾经和朋友在茶叶交易市场遭遇了「以次充好」的骗局:

花了 40w 买了 5 吨茶,本来想在市场里直接转手卖掉,就可以赚 3w。

但是,考虑到加工后,再卖给品牌做“贴牌产品”,利润可以直接翻 3、4 倍,他们就打算拿去茶厂加工。

谁知去了加工厂才发现,这些茶竟有一半是已经“报废”的茶!

最后只能认栽,勉强挑出一些合格品加工后出售的,才挽回了部分损失。

3)炒茶圈“知识付费”

乘着炒茶火热的东风,还有不少人开始搞起了“知识付费”。

以下面这个公众号为例,从去年微信开放付费阅读以来,这个账号就开始发布付费文章,基本篇篇都是很有噱头的内容:

目前,已经发了 200 篇左右的付费文章,售价在 8 - 98 元之间,购买人数从 30 到 100 人不等。

我们来把上面的数据取个保守值,按照平均收费 30 元,每篇有 50 人购买来看,光这一个账号就可以赚到 45w 左右。

而且,像这种账号有很多,还有更贵的。

像是下面这个账号,只有 8 篇付费文章,但是每一篇都是 100 人左右付费。按照 198 元/篇的售价,算下来至少已经赚了 16w 了……

虽然和炒茶收益相比不值一提,但是这些钱可是无风险、无投入的纯收益,已经足够我们这些普通人眼红了……

04

结语

其实,“炒大益茶”说白了,就是以茶为载体的「类金融炒作」。

它已经脱离了商品的「流通本质」,本质是一种赌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骗局”了。

当然,这种局也并不新鲜:

十八世纪的郁金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君子兰、九十年代的藏獒、2016 年左右的金钱龟……换汤不换药的套路,换汤不换药的“疯狂”。

金融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本身是无罪的;真正有罪的,是利用金融损人利己的人。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未来都能对「热炒」的东西保持理性和警惕。记住佟掌柜这句话:

幻境再美终是梦, 珍惜眼前始为真。

参考资料: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查尔斯·麦基

《为何股市总是如此疯狂》-韩和元

《三万炒到上百万,谁是普洱“金融茶”最后的接盘侠?》-红星新闻任江波

《一个茶饼卖12万!芳村十五年“疯狂” 炒茶史|| 深度》-无冕财经

《万字行业揭秘:普洱茶的炒作逻辑》-六月雪山

《君子兰、普洱茶、邮币卡、藏獒等泡沫的启示:要暴富,先研究泡沫》-复利魔方

找到约13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