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2004年吉幸越陈越香生茶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25 秒)

风雨三十年 普洱复兴路

过去的30年,是现代普洱茶复兴的30年,也是普洱茶超越历史辉煌的30年。在这期间,传统而古老的普洱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后,终于成就了如今的市场地位,超越了历史的辉煌。1993年茶叶统购统销政策的全面放开,对普洱茶产业的复兴来说是春天的到来;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和随后古树茶、山头茶的兴起,是现代普洱茶复兴的重要分水岭;2015年小青柑的兴起,则全面激活了熟茶消费市场,开辟出了熟茶的一片蓝海……一路走来的风雨举不胜举,但每次风雨过后,普洱茶行业都会积极地自我调整,自我修正,并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激发蝶变,最终成就了现代普洱茶的复兴之路。

1993年,那是一个春天

曾经的断代史,让一度“名重天下”的普洱茶,成为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茶,仅存在于边销、外销两个销量有限的市场。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拂煦而来的春风唤醒了古老而久远的茶类,让普洱茶回归到更多人的视野。曾经的断代史,让一度“名重天下”的普洱茶,成为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茶,仅存在于边销、外销两个销量有限的市场。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拂煦而来的春风唤醒了古老而久远的茶类,让普洱茶回归到更多人的视野。许多时间点,经历着的时候往往感觉不到他的重要性。然而若干年后,蓦然回首,突然发现那个时间点或者对一个人,或者对一个地区,或者对一个产业来说,竟是如此重要。对普洱茶行业来说,1993年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如春风拂煦来,开启了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新里程。在春风的不断吹拂下,从1954年就延续下来的茶叶统购统销政策,作为一种完整制度形态,最终与1993年被全面取消。这不仅激活了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更让传统而古老的普洱茶卸下种种束缚,迎来全面复兴的春天。清代一度“名重天下”的普洱茶,因特殊的历史缘故而断代,在内地市场几乎籍籍无名地消失了很多年,以至墙内开花墙外香,成为即便是在原产地云南都鲜为人知的边销型、外销型茶品。正是1993年这个春天的到来,让沉寂已久的普洱茶回归到更多人的视野。“吉幸”“松鹤”“大益”等商标的注册、启用,标志着普洱茶的品牌意识不断觉醒,为普洱茶市场后来的喷薄而出不断积蓄着势能。

普洱茶的复兴,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茶行业来说,足可以媲美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是普洱茶的兴起改变了整个中国茶产业的市场格局,也是普洱茶的兴起推动了整个茶产业的向前发展。正是从1993年起,外界越来越多发现的目光开始投向澜沧江中下游两岸莽莽群山,越来越多探索的脚步开始走进勐海、下关、昆明三大国营茶厂及茶产区,更有越来越多充满活力的民营茶企开始崭露头角……从定制茶开始,压抑已久的普洱茶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丰富性,各种概念层出不穷,传统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复原,历史文化逐步得以挖掘和整理。七子饼时代在原料、工艺上的粗放和单调逐渐被摒弃,原料上开始追求产区和品质,工艺上追求手工和精制。这一时期人们对普洱茶传统工艺的复原,观念认知的加深,以及萌发出来的许多概念,最终成为我们现在追捧的古树茶、山头茶、手工制茶、石磨压制等。

经过前几年的摸索,进入21世纪后普洱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国营茶企改制,民营茶企崭露头角,并逐步摆脱了单纯的定制生产和代工的角色,自有品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普洱茶文化理论体系基本构建,随着连续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马帮进京、沱茶进藏等推广活动的举办,最终普洱茶在2006年底、2007年初迎来了一个小高峰。

2008年,现代普洱茶复兴的分水岭

复兴以来的普洱茶,经过2007年的市场大调整,陷入一片低迷之中。正当市场需要新的突破口之际,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规范了市场乱象,为普洱茶的市场化推广与普洱茶产业更好地发展与繁荣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如果说1993年是普洱茶的春天来临,那么2008年就是现代普洱茶复兴进程中的分水岭。对于2007年下半年的普洱茶市场,有人用“崩盘”来形容,但我认为更理性的词语是“调整”。只要是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市场,有起有伏是必然的,这是市场的自我调整和修正。就在普洱茶迎来复兴的第一个小高潮之际,就像许多行业所经历的,普洱茶市场也开始野蛮生长,乱象横生,市场上甚至有近百种以报纸、杂志形式印发的非法出版物为普洱茶的“炒作”推波助澜。

经过2007年市场的大幅调整,2008年处于一片低迷中的普洱茶市场,需要新的突破口。凭借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富集的资源,很快地这个突破口就被普洱茶界找到了,那就是古树茶、山头茶。生长在群山深处的古茶树,是先辈们留下来的顶级资源,是不可复制且云南独具优势的珍稀遗产,古树茶、山头茶概念的兴起为普洱茶走出这个阶段的低迷期,以及迄今为止的高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领军作用。而普洱茶国家标准的实施,则让普洱茶从混沌走向澄明,让普洱茶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春天来了,但“春来寒未尽”,纵观1993~2008年的整个普洱茶市场,基本处于“乍暖还寒时候”的阶段。突然没有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让普洱茶开始百花齐放、蓬勃发展。而面对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普洱茶又犹如蹒跚学步的孩童,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局面,让普洱茶陷入一个短暂的混沌。希望往往在混沌中孕育。就是在迎来第一个小高峰的过程中,普洱茶市场也逐步告别变革前期阵痛中出现的短暂混沌,逐步走向规范。从2003年开始,普洱茶的省级、部级标准先后出台,QS认证开始强制执行,极大遏制了普洱茶市场存在的种种乱象。2007年市场调整过后,2008年底国家标准的实施,让普洱茶走上了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

2008年12月1日,GB/T22111-2008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标准的出台,不但从种植、生产等层面有了明确而完整的标准,还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进行了严格划分,明确了普洱茶的概念,也即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至此,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普洱茶,从定义、种植环境、分级、生产技术规程、卫生指标、存储到冲泡,有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可以依循,为普洱茶的市场化推广与普洱茶产业更好的健康发展与繁荣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2015年,小青柑开辟熟茶一片蓝海

计划经济时代,熟茶在普洱茶的外销过程中功不可没。不过2000年后熟茶式微,特别是古树茶、山头茶概念的兴起,让熟茶沦为了“小众”。而当市场遇到瓶颈的时候,2015年小青柑的异军突起,不仅开辟出了熟茶消费市场的一片蓝海,也再次推动整个普洱茶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创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香港市场需求的熟茶,在20世纪后期的普洱茶外销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到2005年后,随着普洱茶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越陈越香”概念的普及,熟茶开始走向低迷。特别是2008年后,古树茶、山头茶概念的兴起,给熟茶带来较大冲击。那时在许多内地普洱茶客的眼中,熟茶往往处于鄙视链的底端。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到2015年时普洱茶的风口转向了柑普和熟茶。2014~2015年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古树茶、山头茶概念带动下高速发展了几年的普洱茶市场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而向来不怎么受茶企待见的柑普茶突然以黑马的姿势闯了出来,2015年就拿下了8亿元的市场份额。如果说2015年还是以澜沧古茶、润元昌、国皓等普洱茶企与新会当地传统品牌的格局,那么当年柑普市场的火爆局面,让众多茶企和商家从中看到了希望和曙光,纷纷加入新一轮的柑普茶市场争夺战中。

2016年,在小青柑的带动下,柑普茶的热潮持续升温,创下16亿元的市场份额。随着更多茶企和经营者加入柑普茶行列,持续发酵的小青柑热潮让整个柑普茶在2017年实现超过30亿元的产值。在此之前,由于价格昂贵的缘故,古树茶、山头茶大多被加工成生茶,很少被用来发酵熟茶。古树纯料、山头纯料热潮下,熟茶甚至有被边缘化的态势,市场走得不温不火,以至某位主要做熟茶的普洱茶界人士忍不住呛声说“生茶不是普洱茶”。柑普的兴起和市场的火爆,不仅为普洱茶吸引来不少新的消费者,也快速消耗了大量库存的散熟茶,让消费者重新认识了熟茶,一举改变了不温不火的熟茶市况。也因此,从2016年起熟茶开始释放新势能,成长到现在的足可以与生茶并驾齐驱的态势。随着消费者对熟茶追捧,熟茶的发酵工艺、原料等级也在不断提升,不少有实力的茶企都在熟茶的发酵工艺上下工夫,成了推动熟茶大步向前的关键因素。

单是“发酵”这一工艺和理念,2015年以前很少有企业对此进行特别强调,但这几年听到的、接触过的就有近10种之多。各茶企逐渐开始依托自身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亮点”,不断升级着熟茶的档次,让熟茶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2023年,普洱茶跨进数字时代

嘉德等知名拍卖机构的一场场拍卖、一次次上拍,不断强调着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是具有较强艺术性的茶品。如今,站在一个高点上再出发,逆势上扬的普洱茶已经跨进数字时代,成为促进产业继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过去的30年,是普洱茶风云际会的30年,也是普洱茶跌宕起伏的30年。许多时间节点上,普洱茶在昂首前行的道路上尽管不时地会遭遇一些波折,但正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波折过后迎接普洱茶的总是更为灿烂的阳光。普洱茶也从原产地云南和主销区珠三角出发,两翼齐飞地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如今已经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2004年以前,国内普洱茶消费者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广东和台港澳。

2004-2008年,普洱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虽然开始市场开发,但整体消费人群仍属少数,主要消费群体依旧以珠三角区域为主。2008年尤其是2010年以来,普洱茶市场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不断增加。这期间,从古树纯料、山头茶到柑普茶、熟茶,从传统的饼砖沱到小包装的龙珠、巧克力砖,从传统的原叶茶到茶膏、茶粉、茶褐素,从原来粗犷简单的棉质、笋壳、竹筐包装到精美甚至带有文创味道的精致包装,普洱茶在行进的路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来适应市场的需求。过去的30年,是普洱茶发展最快的30年,也是普洱茶在保持本质的同时创新和变化最大的30年。风云际会的30年里,普洱茶的快速崛起有力推动了整个云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在2021年实现了千亿云茶的发展目标,如今正向2000亿的产业链产值目标迈进。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显示,2023年“普洱茶”这一公共品牌的价值为82.21亿元,仅次于西湖龙井排第2,滇红工夫茶的品牌价值也达到了43.73亿元。

而这,已是普洱茶多年来位列榜单第二,足可见普洱茶的品牌影响力。普洱茶30年来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茶的叙事方式。在传统的中国茶语言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是日常生活的,琴棋书画诗酒茶是精神层面的,而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则拓展了中国茶的艺术层面。十多年来,从嘉德、保利、嘉禾、西泠等知名拍卖机构的一场场拍卖,频频上拍的普洱茶,一次次地强调着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是具有较强艺术性的。

曾经加在普洱茶身上的诸如炒作、投机、泡沫之类的标签,在普洱茶一波又一波向前发展的事实面前,已经渐渐地偃旗息鼓。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一个高点上再出发,普洱茶的未来将会如何呢?三年的疫情,让许多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使得近两年整个茶行业的市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即便是在此情况下,普洱茶消费市场也呈现出了逆势增长的态势。

知萌咨询机构于5月21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发布的《中国普洱茶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48.5%的90后、50%的00后每天饮用普洱茶的频率较两年前增加;普洱茶在各茶类中成为礼品茶的首选,比排名第二的绿茶53%高出38个百分点,达到91.4%;普洱茶的线上规模从2016年的94亿元上升到2022年200亿元,在各茶类中的占比从9.6%上升到12.5%……三年疫情,加快了普洱茶的数字化进程,让普洱茶更好地去拥抱电商、短视频、直播带货、社交媒体等线上平台,并促进了种植、生产、仓储环节的数字化溯源。在2022年抖音平台与茶相关的视频中,普洱茶的视频数量及其增速均位居第一,社交媒体上各种普洱茶的相关话题重视要比其他茶类更能引发关注。

不知不觉间,普洱茶已一步跨进数字时代,成为产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每一步烙印在文字中的脚印,都是30年来普洱茶不断向前迈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节点,屡屡忆及,仍令人感到波澜壮阔,心潮澎湃。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3年7月刊

文 | 段兆顺 图 | 朱力 [ 除署名外 ]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什么是“标号级”普洱茶?

​“标号级”普洱茶,特指1993~2008年之间生产的普洱茶。15年的历史很短,但对普洱茶来说却是一段大历史。当旧有的购销体系逐渐瓦解,新的秩序体系尚未健全之际,普洱茶进入到一个看似混沌又百花齐放的时期。

希望往往在混沌中产生,在这15年间,普洱茶从籍籍无名开始走向全面复兴。

为什么要定义标号级

“标号级”普洱茶时代是我们反复讨论了多年,又策划了一年多的选题。2019年初,我们又邀请了茶界一些专家和茶人,一起探讨如何对七子饼之后的时代进行定义和命名。

早先,这一时期的产品被定义为“中期茶”或“新生代普洱茶”。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随着普洱茶的全面复兴,市场对中老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也使得近年来中期茶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实际上,早在2011年10月,《普洱》杂志就在深圳举办了首届新生代普洱茶高端论坛,对此进行了深度探讨。

不过,中期茶是个因时间推移而流动的动态概念,在一定时间段内用其来定义七子饼茶之后的时代是贴切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不准确了,因为新茶会变成中期茶,中期茶会变成老茶。而中期茶,一般认为是陈期在10~15年的普洱茶。如果说我们在10年前定义中期茶的年份是1995~2000年,那么现在中期茶的年份是2005~2010年。时间不一样,中期茶对标的年份也不一样。

也因此,我们需要对七子饼后的确定年份,进行一个定义。经过《普洱》杂志内部的多次讨论与策划,并与茶界众多专家、茶人多番探讨后,最终我们将1993年至2008年的这15年,定义为普洱茶的标号级时代。

为什么是1993~2008年,又为什么命名为“标号级”呢?

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普洱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如今我们能够见得到普洱茶实物中,按不同的年代进行断代,大致可以划分为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三个时代,中期茶、新茶是个可流动的时间概念,并不能用来断代。

号级茶一般指1949年以前茶庄商号留下来的茶,存期迄今已70年以上,甚至有百年以上老茶。

印级茶指1952~1972年间,外包装纸印有“中茶牌圆茶”和“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中文字样,中间是中茶商标的普洱茶。坊间根据“中茶”标中“茶”字的颜色来命名,比如大红印、甲乙级蓝印、红印铁饼、无纸红印、蓝印铁饼、七子小黄印等。

七子饼茶,以197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一年云南省获得了茶叶出口权,所有出口茶品都有唛号,包装纸上都印有“云南七子饼茶”字样,因而被称为“七子饼茶时代”。

七子饼时代的终结,实际上并没有明晰的时间概念。1990年,中国茶叶公司通知各茶厂有偿使用“中茶”商标,七子饼时代开始走向分崩离析。但七子饼时代的终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便是来到重要时间节点的1993年,“唛号+云南七子饼茶+中茶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存在着的。

现在我们定义的“标号级”,是指1993年统购统销政策全面取消带来市场的蓬勃发展,到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颁布实施期间所生产的普洱茶。对普洱茶来说,虽然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15年,但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时代。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全面放开,民营资本、民营茶企纷纷涌现,新兴的品牌商标不断涌现,“中茶”标一统江湖的格局被打破并逐渐淡出中茶之外的体系。也是在这一时期,普洱茶文化得以蓬勃发展,传统工艺开始复原,新的理念、新的标准逐步成型并趋于完善,为普洱茶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定制吹响普洱茶复兴的号角

普洱茶的复兴,离不开港台茶商的推广,更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统购统销政策的全面取消。

东风吹来满眼春。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88岁高龄的小平同志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南巡”,以他的最后余力,将处在僵局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推进了一大步,清除了左的思维对改革的干扰,让处于艰难之中的改革开放继续向深水区迈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号文件)。至此,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形态,统购统销最终结束。

计划经济体制下,茶叶也属于统购统销物资,普洱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和昆明茶厂三大国营茶厂。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进一步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茶叶生产经营开始放开搞活,我国茶叶经营由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但具体到云南和普洱茶,这种改革显然是滞后。首先是云南地处偏远,在当时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次是云南主产的普洱茶、红茶两大茶类主要用来出口;最后是普洱茶还兼顾有边销茶的任务,国家对边销茶实行统购统销、计划调拨,直至2001年7月才全面放开。

茶叶市场的全面取消“统购统销”,对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国有茶企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旧有的购销体系逐渐瓦解,新的秩序体系尚未健全之际,普洱茶产业进入到一个短暂的混沌期。

现在我们回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可以说这段时期国营大厂正处于变革的阵痛中。七子饼时代已经走向末路,新的趋势却不是那么的明朗。如果我们将这看作是“黎明前的黑暗”,那么在黑暗中也有人点起了星星之火,形成了现如今的“燎原之势”,并最终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普洱茶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来临,肇始于定制茶的兴起。

计划经济时代,普洱茶是云南出口创汇的主要物资。当时茶叶的出口,茶厂和海外客商是不可能直接接触的,香港、国外的客商只能每年在广交会上与云南省茶叶公司签订单。而且不是想要多少就能给多少的,那时只有香港南天公司的订单云南省茶叶公司尽量满足,其他公司只能按照有限的配额订货。

定制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的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并为我们留下了诸如8582、8592这样的传奇茶饼。然而南天公司有其特殊性,真正意义上的定制茶是在1993年后,民营茶企的逐步兴起,以及香港头盘商、二盘商分销体系的瓦解渐次而出现的。

普洱茶实行出口配额时代,在主要出口市场港澳地区有着规矩的供销体系。当时在港澳地区,只有15家头盘商有资格面对中国内地从事茶叶进口贸易。普洱茶去到香港,由头盘商分销给二盘商,再由二盘商分销到各个茶庄、茶店,绝不可僭越。

但1993年茶叶市场的全面放开,让普洱茶的出口虽然依旧需要许可证,但出口配额制度已经被取消了,为定制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并打破了头盘商、二盘商体系。刚开始,一些“苦秦久矣”的二盘商,不甘再遭受头盘商的“盘剥”,开始绕过头盘商直接跟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甚至是茶厂订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也开始实行部门承包制,并在深圳设立富华公司拓展业务。

与此同时,以勐海茶厂为代表的原生产出口普洱茶的几大国营茶厂,由于来自省茶叶公司的订单锐减,只能自谋生路地接受各路茶商的订单。除常规产品,很多茶商还有个性化要求,自己选择原料、包装纸,或者在茶中夹一些东西,比如丝带、大叶片之类的作为记号,或者在包装纸上印个记号等。各种繁杂而不规范的定制产品,让普洱茶市场进入了混沌中。

当然这种混沌,并不是说这段时间生产的普洱茶品质不好,相反地有些茶品是应茶商要求进行生产的,品质甚至要比大厂的常规产品还要高。比如93小票(1993年7542)、94事业青饼(1994年7542)等。

标号的百花齐放

定制茶是普洱茶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但其对现代普洱茶的复兴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因为不少定制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茶,他们摒弃了七子饼茶时代的粗放与单调,在用料选择上开始追求产区,以及野生茶、野放茶、大树茶的概念,并尝试还原传统制作工艺,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追捧的山头、古树、手工制茶、石磨压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定制茶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而出现的,并影响到了我们现在对普洱茶的价值判断。

贯穿整个标号级时代的,是民营茶企的不断出现,以及中茶标的“后时代”,各类普洱茶品牌商标的不断出现。这也是我们将这一时期定义为“标号级”时代的主要原因。

遥想当年,在茶庄商号林立的时代,普洱茶也曾各种商标百花齐放。但1952年7月中茶总公司下发通知启用“中茶牌”商标后,普洱茶几乎只有一个品牌,那就是“中茶”。

1980年11月正式恢复全国商标注册后,全国各国营茶厂开始注册自己的商标。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也于1980年11月10日注册了“吉幸”牌商标。三大国营茶厂则几乎没有动静,直到1989年6月10日,“大益”牌商标由勐海茶厂成功注册。反倒是一些地方茶企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比如双江县茶厂于1982年注册了“勐库”;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健身茶厂于1984年注册了“健身”;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厂于1987年注册“土林”……

1990年,中国茶叶公司通知各茶厂有偿使用“中茶”商标,此后茶企纷纷注册和使用自有商标。1990年11月30日,下关茶厂停止使用“中茶牌”并在紧茶、饼茶、砖茶产品上重新使用“宝焰牌”商标。1992年3月10日起开始在内销沱茶上使用“松鹤牌”商标。1992-1996年在甲级沱茶面上压制上一个“甲”字,1996年9月10日起以下关茶厂厂徽标志“G”字压制在甲级沱茶沱面上,以取代原来的“甲”字。1994年,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普秀”牌商标注册成功。

就在各大茶厂开始启用自有商标的时候,普洱茶界也迎来了一股“老字号”的风潮。这股风是从台湾、香港吹过来的,由于有喝老茶的习惯,并且手上有实物样本的缘故,最开始是仿制同庆号、鸿泰昌,随后又仿制宋聘号、陈云号等老茶庄商号的包装。从仿制开始,很快地就开始了对老茶庄商号的商标抢注,宋聘号、车顺号、同庆号、可以兴、福元昌……历史上知名的不知名的老茶庄,纷纷被人们抢注。

与此同时,一些新创的民营茶企也开始尝试走私人商号的路子。1998年,曾为吕礼臻加工“真淳雅号”的张毅,创办了“顺时兴”茶庄,并生产出了如今无可替代的首批易武私人商号茶品“19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1999年,易武昌泰茶行成立,并推出了“99易昌号”……

不过私人商号模式俨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营茶厂开始纷纷改制。2004年,下关茶厂和勐海茶厂相继完成改制,而中茶公司旗下生产普洱茶的企业只保留了昆明茶厂,并于1996年宣布停产。许多国营时期的技术骨干、员工,开始自己走向市场,越来越多的普洱茶品牌开始出现……

1998年,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县古茶公司;1999年,邹炳良、卢国龄创办海湾茶业;2001年,黎明茶厂开始生产“八角亭”普洱茶;2002年,阮殿蓉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张建丽创办勐海县兴海茶厂;2002年,杨坚林创办勐海杨记天缘茶厂;2004年,董国艳创办勐海国艳茶厂;2004年,谭梅创办云南大境界茶业;2007年,林兴云创办云南土林茶叶有限公司;2007年,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创立;2007年,柏联普洱茶庄园开始打造……

越来越多普洱茶企业的创建,以及品牌商标的涌现,让普洱茶商标再次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普洱茶进入了“标号级”时代,品牌的价值逐步在市场中得以展现。尽管如此,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市场面临着许多变化,市场正处于厚积薄发的混沌期。这种混沌,来自旧秩序体系的瓦解和新秩序体系的消解和酝酿。

从混沌到澄明

许多时间点,其实是契合在一起的。1993年统购统销政策的全面取消,让民营茶企开始迎来春天的同时,也让过惯了舒服日子的国营茶厂逐渐衰落,使得一些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国营茶厂职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也就差不多这个时候,普洱茶在台湾扎下根来。1995年,邓时海的《普洱茶》在台湾正式出版。与此同时,香港的头盘商、二盘商体系走向瓦解,并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走向终结。这时期,港台茶商开始来到云南定制普洱茶。

当时普洱茶的出口配额虽然取消了,但仍然需要茶叶出口许可证才能出口,一直到2004年才取消。面对市场大环境的变化,1996年云南省茶叶公司也开始内部改革,实行部门承包经营责任制,很多部门开始自己找其他途径生产茶产品。而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普洱茶市场的混乱。

这个阶段云南省茶叶公司出品的普洱茶,既有“中茶”也有“吉幸”,主要由勐海、下关、普洱代为生产,一些小的茶厂也有为中茶代工。不过混沌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生机和希望。经过变革前期的阵痛之后,慢慢地整个普洱茶市场开始走向规范。

2003年3月1日,普洱茶地方标准DB53/T103-2003《普洱茶》,由云南省由云南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实施,是普洱茶历史上有据可查第一份标准。在这份标准中,普洱茶被定义为熟茶:“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布了NY/T 779-2004《普洱茶》,并于6月1日开始实施。这个标准,基本上也是将普洱茶定义为熟茶。不过与DB53/T 103—2003《普洱茶》相比,农业部颁布的这个标准中,增加了一个“熟成”的术语,“熟成是指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其压制茶在良好贮藏条件下长期贮存(10年以上),或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人工渥堆发酵,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经氧化聚合水解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形成普洱茶特定品质的加工工序。”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说的生茶也被归入到普洱茶中,但需要达到10年以上的陈期。

2006年,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开始强制执行QS认证,极大遏制了普洱茶在生产环节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并开始标注明确的生产日期。

2006年10月1日,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103-2006《普洱茶》开始实施,并代替了DB53/T 103-2003《普洱茶》。与前一版的标准相比,新实施的省标将普洱茶的术语和定义修改为“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技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增加了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的术语和定义,并对普洱茶的类型和等级划分、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进行了修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我们看到,新标准在定义中增加了“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此举是为以后申请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铺路。同时明确将普洱茶分为生茶、熟茶两大类别,为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至此,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茶,从定义、种植环境、分级、生产技术规程、卫生指标、存储到冲泡,有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可以依循,这为普洱茶的市场化推广与普洱茶产业更好地发展与繁荣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2008年12月1日,GB/T 22111-2008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标准的出台,不但从种植、生产等层面有了明确而完整的标准,还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进行了严格划分,明确了普洱茶的概念,也即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

1993~2008年,普洱茶标号级时代。这一时期,普洱茶在混沌中不断更新自我,在不断创建的企业和品牌中重新发掘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为普洱茶的全面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12月1日,以普洱茶国家标准实施为重要节点,普洱茶开始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全面复兴。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10月刊

作者|段兆顺

摄影|Susan[除署名外]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