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茶:清代著名诗人闵钧与蒙顶山茶

       蒙顶山茶名垂青史,除了历代皇帝、宰相、尚书等达官贵人的青睐和州官县官的助推以及“唐宋八大家”等文人墨客的力捧外,也有名山本土人士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著名诗人闵钧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一、闵钧生平及成就

  闵钧,名山百丈闵坡人,生卒年不详,清代著名诗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以经魁领乡、举人,曾任成都尊经书院(尊经书院的创建标志着近代蜀学兴起)、锦江书院(锦江书院是清代四川地区延续最长的官办省级书院,与今天的四川大学 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四川大学的历史源头之一)副院长、芦山“文明书院”主讲。有诗文著作传世,著有《读诗证异》、《序赞解考》等。

  二、《茶》诗欣赏

  闵钧自幼经常参与茶事活动,亲身经历种、采、拣、焙、饼、窖、贡、市等实践,故写出反映茶事程序的诗作《茶》八首,从种、采、拣、焙、饼、窖、贡、市八个方面把蒙顶山茶写得具有真情实感,留下古人茶事珍贵资料,为今人研究古茶之经典。闵钧的《茶》诗是亲见、亲闻所得,写出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从中可以看出,闵钧对蒙顶山茶栽培、管理、采茶、制茶、贮存、入贡、入边都十分熟悉,描写全面、准确,具有有非常珍贵的参考价值。

  全诗为:闲将茶课话山家,种得新株待茁芽。为要栽培根柢固,故园锄破古烟霞。(种)

  筠篮携向领头来,一度春风雀舌开。好傍高枝勤采摘,东皇昨夜试春雷。(采)

  摘叶归来已夕阳,盈盈嫩绿满篮芳。苦心为底分明甚,待与群仙供玉堂。(拣)

  轻轻微飏落花风,茶灶安排兽炭红。亲炙几番微火候,人声静处下帘栊。(焙)

  薄润犹含雨露鲜,离披散叶尚纷然。请将一付和羹手,捏作龙团与凤团。(饼)

  酒得泥封味愈甘,蜜经蜂酿耐咀含。物性总觉深藏好,郁郁茶香此意谙。(窑)

  葵倾芹献亦真诚,蒙顶仙茶得气深, 飞辔上呈三百叶,清芬仰见圣人心。(贡)

  交易年年马与茶,利夷还复利中华。岂知圣主包容量,不为葡萄入汉家。(市)

  这首诗的大意是:你看那勤劳的山农,出没于烟霞飘渺的蒙顶之巅,细培新土,茶芽茁壮生长;一群手提竹篮的少女,在春雷第一声响后,选择高枝上像雀舌一样的嫩芽采摘,夕阳西下,提回家中,还得苦心分类挑拣,因为这是贡品,不是普通人所能享用的啊。拣好茶后,用杠炭烘培干燥,为了茶香不外扩散,制茶一定还要放下窗帘。制成后余下的散叶,还要制成龙团凤饼的压紧茶,这也是供上等人士享用的。新茶制成后要有一定时间窖藏,这样茶的香气才会浓烈。

  古书记载和闵钧的《茶》诗,都肯定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茶可以窖藏,而且窖藏茶比非窖藏茶口感更好,香气更醇。

  从这些细节的描写,可以看出闵钧不仅是一位文人、诗人,还应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茶人。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7岁,现任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雅安市名山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先后担任过名山县文体局局长、名山区文联主席、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圭臬诗刊》、《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画报》、《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深圳特区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网易、快资讯、一点资讯、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四川茶报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