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2018年茶叶产销形势与2019年发展建议

为了解2018年各茶叶产地产业整体发展状况,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年产销动态,2018年年底,产业经济研究室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开展了以产茶县政府主管部门为主要调研对象的茶叶产销形势问卷调查。本文主要基于16个茶叶主产省份145个产茶县的调研数据,请参阅指正。

2018年茶叶产销形势与2019年发展建议

一、2018年我国茶产业发展特点

(一)产业规模与结构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对145个茶叶主产县调研数据显示,茶园种植面积同比增长1.73%,采摘面积同比增长3.31%。干毛茶总产量同比增长为7.60%,其中,绿茶同比增长9.22%,红茶同比增长9.56%,乌龙茶同比下降3.21%,普洱茶与其他黑茶同比上升10.48%与1.10%,白茶同比增长48.97%。

以国家统计局数据为基础推算,2018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估计为4348万亩,开采茶园面积约为3505万亩,干毛茶总产量为264万吨。估计各茶类产量占比分别为绿茶63%、红茶13%、乌龙茶9%、普洱茶及其他黑茶14%。

(二)茶叶出口与流通

全年出口量为36.47万吨,出口额17.3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7%与7.7%。调研区域数据显示,茶叶销量下滑地区达10%,较去年增加2个百分点,49%产区销量与去年持平,41%产区茶叶销量上升。高端礼品茶销量较2017年下滑产区仍有21%,且12%地区下滑比例达到10%以上。绿茶批发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中国茶市龙井茶交易量为1.54万吨,交易额达46.43亿元,同比增长1.32%和1.29%,交易平均价格与2017年持平;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为7.91万吨和57.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5%和1.56%,交易平均价格与2017年略有下降。


(三)价格与活跃度指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至3季度全国茶叶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101.8、98.1、100.7。从研究室的监测数据看,3到10月茶青价格定基指数最大值为127.35%,最小值为35.66%;全国产地干茶批发价格定基指数最大值为197.40%,最小值为49.24%。春茶季(3—5月)茶青价格水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产地干茶批发价格水平稍高于去年同期。从茶青和批发市场的交易量数据来看,茶青交易最活跃的时段是4月初至5月中旬,春茶交易波动大,夏茶交易比较平稳,秋茶交易量少;产地干茶批发交易最活跃的时段是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交易活跃期较短,节奏比较缓慢。

图2 全国产地干茶批发价格指数(不含普洱)

图3 全国产地干茶批发交易活跃度指数(3月1日-10月31日)

(四)融合发展与业态创新

2018年融合发展与业态创新依然是茶产业发展的热点,横向与纵向、水平与垂直等融合一体化发展业态频频出现,产业主体发力探索横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业态创新模式。特别是在零售、渠道与营销领域,呈现出一些值得业内关注的新气象。茶叶流通线下线上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在保持实体渠道主导地位的同时,2011年以来茶叶网络销售额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预计2018年将达到250亿元。主要面向年轻群体的新茶饮成为茶产业年度热词,一些主打新茶饮概念的品牌依然保持较高的发展业绩;“小罐茶”在争议中探索传统茶叶的新营销模式。

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调研数据显示,85%以上的产区存在采工短缺问题。有35%的农户认为茶园劳动强度大,其次26%的农户认为雇佣采茶工困难,雇工工资过高。目前,全国茶叶生产成本保持上涨趋势,2018年全国采工均价约为121.31元/天,调研地区近八年采工工价平均值年均增幅为7.08%;2018年物资投入成本增幅约为3.7%,该涨幅大于所调研示范县的绿茶均价涨幅2.72%。

图4 近几年全国采工平均工价变化情况

(二)技术贡献率有待提升

科技是应对生产成本上升、发掘新的利益增长点的重要方式,以小农生产为主的茶产业,其科技含量与技术贡献率尚待提升。2018年对体系785份茶农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目前修剪环节机械化程度最高,有68%的农户实现了修剪机械化,其次是采摘环节13%,施肥、除草环节的机械化应用程度还比较低;在对机械化的需求意愿方面,农户需求意愿最高的依次是采摘、修剪和耕作,分别为24%、12%、10%,施肥、除草、用药的机械化需求意愿比较低,分别为0.5%、4.6%、7.1%。

(三)供给结构有待优化,发展质量仍需提高

2018年茶产业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但因受制于发展的路径依赖,同时也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有待深化,产业发展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产能结构性过剩、绿色发展不充分、发展内生动力弱是产业面临的三大痛点,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增长与消费增长不同步不协调,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的结构及品质不同步不协调,传统营销思维与新时代营销环境不同步不协调。

三、2019年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茶叶购买力增长动能不足,预计2019年茶产业发展仍将承受较大压力,产业发展规模与市场需求增速将同步放缓,产业内部分工与分化程度加深,以启动终端消费为主的业态创新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建议主产区政府及经营主体提早谋划,保障茶产业发展能够稳中求进。

(一)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优化产品供给结构

建议主产区政府强化对2019年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整合各类资源力量,搭建茶叶产销对接平台,加大对本地主产茶叶的公共营销与推广力度。扶持本地营销力量强的茶叶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依托龙头企业开展本地茶叶的品鉴推销活动。加强对生产主体的市场信息服务,协助生产主体及时掌握国内外茶叶市场产销形势,做好生产能力预判与市场风险预警。建议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推进本地茶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二)洞察新趋势,培育新业态,赋予新动能

建议各主产地政府与经营主体要精准把握茶叶消费的新特点,深刻洞察茶叶消费的新趋势,赋予茶产业发展新动能,继续扶持与鼓励企业开展零售终端的业态创新。当前,我国具有重度茶叶消费习惯的人群基本稳定,随着社会人口城乡与收入结构的变化,新市民、新世代人群、中高收入群逐渐成为了社会消费的主力人群,也是助推今后我国茶产业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关键性群体,值得茶产业高度关注。茶产业经营主体要重点把握这三大消费群体的茶叶消费特征,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策略。业态创新方面要进一步细分市场,强化消费全过程的体验性,在注重产品品质体验的同时,也要注重服务的体验。


(三)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乡村振兴是2019年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主产区的主导特色产业之一,茶产业要按照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一是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保障主产区茶园生态安全,进一步提高茶叶产品质量,防范因质量安全问题带来的市场风险;二是继续推进融合发展,引导本地特色产业与茶产业融合,探索适合本地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融合发展带动茶叶消费方式与渠道变革,提高产业发展效益的协同提升;三是加大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要扶持龙头企业开展茶叶加工条件升级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推动本区域茶产业生产模式的升级;四是注重本区域茶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与品牌培育,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构建品牌利益共同体,向品牌与模式要效益。


评论 / 2

我哩迈迈迈…
#14570

了解了

回复
咸阳任很好
#9399

来看看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