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茶事①早春上茶山 茶人乐开怀

春日初晓,茶山翠绿如画,勤劳的茶农们踏着晨露采摘致富“金芽”;

早餐过后,茶市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茶叶交易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茶农携着一天采摘的茶青前来售卖,辛勤的汗水与淡淡茶香交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象;

当夜幕低垂,星光下,茶企机声轻鸣、灯火明亮,映衬出工人们辛勤的剪影。

展卷窥望,从茶山到茶市,自茶商至茶企,每一个画面都饱含生机勃发的力量,它们共同构筑起普安茶产业的美丽长卷。


茶山上,茶农正忙着采摘新鲜茶青

2月下旬的早春清晨,微风拂过普安山岗,18万余亩翠绿茶树宛如波浪翻涌,风过处,茶语轻响。空气中,弥漫醉人茶香,如同大自然调制的一壶馥郁佳酿,悠悠释放出春天最为醇厚的礼赞。

拂晓时分,伴着倒春寒意,家住茶源街道的郭婷美便邀着五六个伙伴出现在茶山,他们只为一件事:采摘最早苏醒于枝头的新鲜茶青。“采茶,是我们普安的大事。全国每年最早的春茶就在这里,各地的茶商会过来收购,大家伙都指望能卖个好价钱。”

巨大红利催生经济共识。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少则1至2亩,多至上百亩。早春茶,讲究的是个鲜,既要跟时间赛跑,赶早采摘,也要看品质说话,芽头采好才能得个好价钱。“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是采茶熟手了,一人一上午能采上1斤多茶青。”


茶山下,陈昌华(左二)正收购茶青

有些种茶大户的茶园面积广,还会专门雇人来采。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趁着早春采茶季回乡,一是向自家茶园要收成,二是为大户打些小工。帮人采茶的工钱计件算,根据行情不同,通常采摘1斤茶青可以拿到30至50元,一天下来也能挣近百元。

时至下午5点多,先于郭大姐一步采完茶青的村民秦兴华,将工人和自己采摘的茶叶装了满满一塑料袋,再到专门等在山腰收茶的当地加工厂老板陈昌华那称秤。

骑着摩托车来到茶山脚下三岔路口时,每天下午固定来此收茶青的陈昌华身边已经围了一圈人,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装了满满一后备箱茶青,有的随手挎着一竹篓,排着队等着收茶青。

最里面的陈昌华忙着看货、报价和称重,价钱谈妥后,一旁背着装满现金的挎包的合伙人立刻付款,或现金或微信,茶农喜笑颜开。

“你这里3斤,210元。”

“一斤才70元?你再看看,我这品质不差。”听到报价,一位40出头的妇女略显焦急地说着。

“昨天均价还是一百二三,今天价格降了不少,你去别处看看也一样的。”陈昌华嘴上应答着,手上已经接过下一位茶农的茶青。


陈昌华(右)在为茶农秦兴华(左)结算茶青费用

几分钟后,终于轮到秦兴华。他将一大麻袋茶青从肩头轻轻卸下,放在称重台上,指针停在了22公斤。

“老陈,帮我看看。”陈昌华随即蹲下,先观外形,色绿芽小,再用手抓起一小把,凑近闻味,茶味香浓。

秦兴华期待地问道:“怎么样?”

“还不错,可以收80元一斤,一共1760元,你的茶在今天算高价了。”

“行!”

一来一回间,生意成交。“谢了,我明天还来。”秦兴华高兴地将一沓红彤彤的现金揣进兜里,骑上摩托车,满意而归。


茶山下,陈昌华(左一)正收购茶青

短短三四十分钟里,数十位茶农陆续赶来交易茶青。合伙人装满几万块现金鼓鼓囊囊的白色挎包逐渐“消瘦”,一旁采购的茶青却成倍增长。

接近下午6点,茶农逐渐散去,陈昌华拿出账本一一对照,“今天收了600斤左右,花了将近5万元”。清账收工,正当忙活了好一阵的二人也准备回家时,一位看上去七八十岁的大爷提着一袋茶青,问:“还收吗?”看着这佝偻的身影,他犹豫了2秒,回道:“收的,拿来吧。”

暮色下,夕阳打在二人脸上,映照出金色的光泽,正如因茶而兴的和美乡村般美好。

陈昌华自己开了个茶叶加工厂,正值采茶季,20多台机器昼夜不停运转,家人和工人两班倒,争分夺秒将收购回来的茶青制作成成品茶叶,第二天上午拿到茶市售卖。

这样的加工厂在当地有200多家。陈昌华家的规模并不算大,但他为人厚道实诚,价钱公道,哪怕自家收得太多堆积着加工不完,也不会轻易拒绝上门请他收茶青的村民。一来二去,大家都往他这儿来,“旺的时候,我还没出门收茶青,门口背着茶青上门来的都排了长长的两队。”


陈昌华在普安县开办的小型茶叶加工厂

陈昌华16岁左右就开始接触茶叶,也是第一批参与茶叶加工的。20世纪90年代,交通物流没有现在发达,销售茶叶全靠一路背运,先从普安坐班车到贵阳,再坐火车到杭州。人力有限,每次他只能带上100斤左右的茶叶。

陈昌华语速很快,提起过去的辛酸,他云淡风轻。但幸福的瞬间,他却印象深刻。“我结婚时负债3000元,亲戚都替我着急,没想到婚后做茶的第一季就把负债还清,还存了3000元。”尝到甜头的他,自此在做茶路上勇往直前。

“他会钻研。”旁人这样评价陈昌华。做茶既看机器,也看技术。陈昌华最早使用机器制茶时不太清楚如何把握投料的量,结果加工出来的干茶口感很差。后来自己慢慢摸索才知道每次应该放多少,“我一个数值一个数值地试,最终确定了我觉得炒出来最香的温度。”


加工厂内,工人正在筛选茶青

言语间,陈昌华对自己的做茶技术满是自信。“别看我这地盘不大,每年从这打包销售出去的干茶可有两万斤,每年可收入40万元左右。”就这样,陈昌华靠着一片茶叶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也成功将家里的4个孩子全都供上大学。

在这条围绕茶而展开的产业链上,陈昌华就像个中转站,将茶农新鲜优质的原料采购回家,制作好后将成品、半成品茶叶卖给全国各地涌来的茶商,让普安茶的独特韵味飞入千万家。

见微知著。随着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普安茶园的规模化管理及丰富多样的茶叶种类,使得茶农不仅能采摘珍贵的早春茶,也能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实现全年持续生产,从而保障了稳定的经济收益。

如今,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初加工到深加工,再到品牌打造和市场销售,茶农们不仅有鲜叶销售收入,还通过合作社或企业合作进行深加工产品销售获得利润分成。


茶青摊铺

这一杯茶,承载着他们拓展生计之路、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也凝聚了他们对“种茶”“制茶”的深厚文化认同。

在普安这片土地上,无数茶农茶人,因茶拓宽了生活维度,他们的日子正如那杯中的茶,平淡中透出甘醇,经年累月,愈发浓郁芬芳,悠长动人。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w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