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安茶价格

找到约13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普安茶事③茶市春意浓 普安“开门红”

二月以来,伴随气温不断回暖,普安县春茶采摘、生产逐步进入高峰期。连续多日下午,普安县茶源街道刚刚投入使用的中国早茶交易中心人头攒动,浙江、山东、福建……挂着全国各地车牌的车辆在茶市内外停得满满当当。

每天上午九点多,茶市便热闹起来。茶农们用平板推车推着新鲜出炉的茶叶一进市场,收购商们立即围了上来,询价抢茶。不少茶农还不等进到市场摆开架势,茶叶已被茶商“抢”走,在一旁的物流中心打包装车,双方各自“满载而归”。

“我今天拿了40来斤干茶来卖,不到半个小时就卖了1万多块钱。”兴义市茶农季小华笑呵呵地说。  

普安县2024年2月新建成使用的早茶交易中心

广西客商石华也在这里收获满满:“每年来两三次,价格可以,主要是(茶叶)条形好,芽头很好很壮实,反正就是好!”

在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谷忠祥看来,普安茶最大的比较优势是“早”,尤其今年因为气候比较干燥,造就了茶叶的独特品质,“较往年来说香味更浓,也更受欢迎。”

目前,普安市场上的茶叶品种主要是乌牛早,从元旦前后开始采摘到现在,均价在每斤130元左右,较往年上浮了约20元左右。这几天天气也比较热,正是茶叶发芽快、长得快的时候,日均下树茶青量大概在两万斤,生产出干茶5000斤至6000斤,茶叶每天的交易额在160万元以上。

茶源街道的中国早茶交易中心是2023年由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援建的茶产业综合体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043.64平方米,场内可容纳300多个茶叶交易摊位,区域内配有检测室、洽谈室、品茗室、包装区、物流中心等功能区,是目前黔西南州境内服务功能较完善的干茶交易市场。

普安县早茶交易中心内,购买茶叶的各地茶商络绎不绝

赶上今年二月开春,正式投用后的早茶交易中心深得各地茶商好评,既为黔西南州及周边产茶区县搭建起规范、集中、便捷的购销平台,也让省外客商看到了贵州做茶的真心与信心,更为助推茶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合作共赢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

今年,普安县将通过强化技术培训、组织专业采茶队、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加强交易市场监管等举措全力服务茶商茶农茶企,促进春茶销售,确保普安春茶生产实现“开门红”。

“除了乌牛早,到2月底龙井43也将接着上市,3月10日左右福鼎大白等品种也将上市,预计3月中下旬,普安茶市场将达到高峰。”谷忠祥期待地说。

陈昌华赶到市场时,现场已是人头攒动,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一派火热景象。他刚选好位置还未坐下,便有不少茶商前来询价。

普安县早茶交易中心内,购买茶叶的各地茶商络绎不绝

正逢连日大风影响了茶叶品质,这两天从茶青到干茶价格都跌了不少。陈昌华这天带来的是前几日的茶青炒制的干茶,品相要好不少,售价相较别家略高。

“老板,365元一斤卖不卖?今天大多都是三百二三,你这个价格很高啦。”“太低了,卖不了。”茶市上每隔几分钟便有成交,茶商们也纷纷用这天的行情砍价,但陈昌华仍是不为所动。

相比能说会道的外地茶商,陈昌华多少显得有些沉默寡言,这或许是因为他相信他的手艺自然能等来一位有缘人。在等待了一个半小时之后,他的茶叶最终以每斤368元一斤的价格售给了一位浙江的茶商。

茶市门口,一辆辆外地货车满载而去。

从收茶青、制茶到卖茶这一个忙碌的循环终于告一段落,陈昌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茶叶卖完了,收工回家!”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 记者周雅萌 韦雨辛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安茶事①早春上茶山 茶人乐开怀

春日初晓,茶山翠绿如画,勤劳的茶农们踏着晨露采摘致富“金芽”;

早餐过后,茶市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茶叶交易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茶农携着一天采摘的茶青前来售卖,辛勤的汗水与淡淡茶香交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象;

当夜幕低垂,星光下,茶企机声轻鸣、灯火明亮,映衬出工人们辛勤的剪影。

展卷窥望,从茶山到茶市,自茶商至茶企,每一个画面都饱含生机勃发的力量,它们共同构筑起普安茶产业的美丽长卷。


茶山上,茶农正忙着采摘新鲜茶青

2月下旬的早春清晨,微风拂过普安山岗,18万余亩翠绿茶树宛如波浪翻涌,风过处,茶语轻响。空气中,弥漫醉人茶香,如同大自然调制的一壶馥郁佳酿,悠悠释放出春天最为醇厚的礼赞。

拂晓时分,伴着倒春寒意,家住茶源街道的郭婷美便邀着五六个伙伴出现在茶山,他们只为一件事:采摘最早苏醒于枝头的新鲜茶青。“采茶,是我们普安的大事。全国每年最早的春茶就在这里,各地的茶商会过来收购,大家伙都指望能卖个好价钱。”

巨大红利催生经济共识。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少则1至2亩,多至上百亩。早春茶,讲究的是个鲜,既要跟时间赛跑,赶早采摘,也要看品质说话,芽头采好才能得个好价钱。“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是采茶熟手了,一人一上午能采上1斤多茶青。”


茶山下,陈昌华(左二)正收购茶青

有些种茶大户的茶园面积广,还会专门雇人来采。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趁着早春采茶季回乡,一是向自家茶园要收成,二是为大户打些小工。帮人采茶的工钱计件算,根据行情不同,通常采摘1斤茶青可以拿到30至50元,一天下来也能挣近百元。

时至下午5点多,先于郭大姐一步采完茶青的村民秦兴华,将工人和自己采摘的茶叶装了满满一塑料袋,再到专门等在山腰收茶的当地加工厂老板陈昌华那称秤。

骑着摩托车来到茶山脚下三岔路口时,每天下午固定来此收茶青的陈昌华身边已经围了一圈人,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装了满满一后备箱茶青,有的随手挎着一竹篓,排着队等着收茶青。

最里面的陈昌华忙着看货、报价和称重,价钱谈妥后,一旁背着装满现金的挎包的合伙人立刻付款,或现金或微信,茶农喜笑颜开。

“你这里3斤,210元。”

“一斤才70元?你再看看,我这品质不差。”听到报价,一位40出头的妇女略显焦急地说着。

“昨天均价还是一百二三,今天价格降了不少,你去别处看看也一样的。”陈昌华嘴上应答着,手上已经接过下一位茶农的茶青。


陈昌华(右)在为茶农秦兴华(左)结算茶青费用

几分钟后,终于轮到秦兴华。他将一大麻袋茶青从肩头轻轻卸下,放在称重台上,指针停在了22公斤。

“老陈,帮我看看。”陈昌华随即蹲下,先观外形,色绿芽小,再用手抓起一小把,凑近闻味,茶味香浓。

秦兴华期待地问道:“怎么样?”

“还不错,可以收80元一斤,一共1760元,你的茶在今天算高价了。”

“行!”

一来一回间,生意成交。“谢了,我明天还来。”秦兴华高兴地将一沓红彤彤的现金揣进兜里,骑上摩托车,满意而归。


茶山下,陈昌华(左一)正收购茶青

短短三四十分钟里,数十位茶农陆续赶来交易茶青。合伙人装满几万块现金鼓鼓囊囊的白色挎包逐渐“消瘦”,一旁采购的茶青却成倍增长。

接近下午6点,茶农逐渐散去,陈昌华拿出账本一一对照,“今天收了600斤左右,花了将近5万元”。清账收工,正当忙活了好一阵的二人也准备回家时,一位看上去七八十岁的大爷提着一袋茶青,问:“还收吗?”看着这佝偻的身影,他犹豫了2秒,回道:“收的,拿来吧。”

暮色下,夕阳打在二人脸上,映照出金色的光泽,正如因茶而兴的和美乡村般美好。

陈昌华自己开了个茶叶加工厂,正值采茶季,20多台机器昼夜不停运转,家人和工人两班倒,争分夺秒将收购回来的茶青制作成成品茶叶,第二天上午拿到茶市售卖。

这样的加工厂在当地有200多家。陈昌华家的规模并不算大,但他为人厚道实诚,价钱公道,哪怕自家收得太多堆积着加工不完,也不会轻易拒绝上门请他收茶青的村民。一来二去,大家都往他这儿来,“旺的时候,我还没出门收茶青,门口背着茶青上门来的都排了长长的两队。”


陈昌华在普安县开办的小型茶叶加工厂

陈昌华16岁左右就开始接触茶叶,也是第一批参与茶叶加工的。20世纪90年代,交通物流没有现在发达,销售茶叶全靠一路背运,先从普安坐班车到贵阳,再坐火车到杭州。人力有限,每次他只能带上100斤左右的茶叶。

陈昌华语速很快,提起过去的辛酸,他云淡风轻。但幸福的瞬间,他却印象深刻。“我结婚时负债3000元,亲戚都替我着急,没想到婚后做茶的第一季就把负债还清,还存了3000元。”尝到甜头的他,自此在做茶路上勇往直前。

“他会钻研。”旁人这样评价陈昌华。做茶既看机器,也看技术。陈昌华最早使用机器制茶时不太清楚如何把握投料的量,结果加工出来的干茶口感很差。后来自己慢慢摸索才知道每次应该放多少,“我一个数值一个数值地试,最终确定了我觉得炒出来最香的温度。”


加工厂内,工人正在筛选茶青

言语间,陈昌华对自己的做茶技术满是自信。“别看我这地盘不大,每年从这打包销售出去的干茶可有两万斤,每年可收入40万元左右。”就这样,陈昌华靠着一片茶叶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也成功将家里的4个孩子全都供上大学。

在这条围绕茶而展开的产业链上,陈昌华就像个中转站,将茶农新鲜优质的原料采购回家,制作好后将成品、半成品茶叶卖给全国各地涌来的茶商,让普安茶的独特韵味飞入千万家。

见微知著。随着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普安茶园的规模化管理及丰富多样的茶叶种类,使得茶农不仅能采摘珍贵的早春茶,也能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实现全年持续生产,从而保障了稳定的经济收益。

如今,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初加工到深加工,再到品牌打造和市场销售,茶农们不仅有鲜叶销售收入,还通过合作社或企业合作进行深加工产品销售获得利润分成。


茶青摊铺

这一杯茶,承载着他们拓展生计之路、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也凝聚了他们对“种茶”“制茶”的深厚文化认同。

在普安这片土地上,无数茶农茶人,因茶拓宽了生活维度,他们的日子正如那杯中的茶,平淡中透出甘醇,经年累月,愈发浓郁芬芳,悠长动人。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w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安茶事②茶香飘四海 八方宾朋来

“今天有多少斤,我全要了。咱们十几年的交情了,你的茶我信得过,我的为人你也放心。”在陈昌华家里与他并排而坐,自然地接过他手中的茶壶,放干茶、加热水,秦存阳熟练地忙活起来。

如家人般的熟悉,来自两家人十几年与茶打交道的默契。2013年左右,来自山东的茶商秦存阳到贵州寻好茶。一年有八九个月在外收茶的他到了普安县后,一眼就相中了这里的茶。


茶市内,陈昌华(左一)正与茶商交谈。

“芽头小、色泽饱满、味道清爽回甘,价格还比其他地方的便宜。”凭借着30多年做茶生意的敏锐洞察力,秦存阳坚信这份“茶中瑰宝”值得长期合作,首度便在陈昌华家下单数千斤干茶。

从历史溯源,普安地区有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茶籽化石,佐证其自古以来就是优质茶树生长繁衍的核心区域。“普安有好茶,然而在当时这块‘璞玉’还未被世人广泛赏识。”秦存阳直言:“但我相信,是金子,必定不会被埋没。”

正如其言,近年来,随着普安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加之国家对西部地区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茶经济效益越发凸显。种茶、懂茶的老百姓呈几何倍数增长,当地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如春笋拔节而出,形成茶产业发展合力。

自那时起,秦存阳每年几乎都来贵州找茶,随着交通物流、互联网信息化的日益便捷,越来越多的山东老乡跟他一样,将贵州作为茶源宝地。茶,成为贵州连接全国各地的一条经济文化纽带。

每天上午的交易时段,茶农带着制作好的干茶来到茶市。

现如今,普安县将茶产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之一,茶园面积达到18.3万亩,人均超过0.5亩。在这里,无论在种植环节,还是半成品、成品的加工工艺,都以其不输其他茶叶大省的品质与气势,为全国茶商与市场青睐。

同样来自山东的赵丹林今年54岁,做茶近40年,既做散卖,也有自己的品牌。以前,他只买山东和浙江的茶叶,自从十几年前跟着老乡“种草”了贵州好茶,他家中的茶源就从“两条腿”走路,逐渐呈现出如今鲁浙黔“三足鼎立”之势。

之所以对贵州茶青睐有加,除了茶源好、做工优,在他看来最为特别的是由于普安独特的“小气候”,使得茶树休眠期相对较短,春茶的开采时间也成为全国最早。“茶客们都想‘尝鲜’,‘最早’带来‘稀少’,光这一特质,就足以让普安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为其倾心的还有浙江茶商黄慧翔。3年前踏足贵州时,原本抱着探求的心态,却在望茶山、摘茶芽、闻茶味、品茶香的每一个瞬间,被其独特魅力所打动,一心要在这里做品质茶、品牌茶。


普安县茶农在茶山采茶

他认为,普安茶叶之所以优质,在于高山云雾缭绕、生态纯净无瑕,加上当地人民的热情洋溢,这使得他决心将茶厂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未来,我还计划在贵州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基地,借鉴浙江先进的茶园管理模式,并巧妙融入西湖龙井的传统炒制技艺,打造出高品质的黔龙井,让世界茶客都能领略那份融汇东西、兼具生态与工艺之美的贵州独特茶韵。”黄慧翔说。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w,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