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主题文化”破题将推动万里茶道申遗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茶主题文化”破题将推动万里茶道申遗

云南景迈山古茶林。

长江日报讯(记者万建辉)当地时间9月17日下午,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为什么是云南景迈山?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规划师丁援,18日上午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与自然结合紧密的独特遗产类型,具有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及体系感,它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十条公约规定,与世界遗产大会近年倡导申遗项目的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多样性方向吻合。

丁援说,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评价也正是:“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古人栽培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随后茶的种植、饮用和茶文化从我国相继传到邻国,并逐步走向世界。“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个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构成,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历时13年,其成功经验对万里茶道的申遗工作有何推动作用?

记者通过湖北省文旅厅了解到,9月7日,第21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在悉尼召开,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湖北省文旅厅、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常务副主任王风竹介绍了中国万里茶道申遗和保护管理工作历程,万里茶道申遗项目负责人傅晶介绍了中国万里茶道申遗技术工作成果和跨国联合申遗总体技术路线。来自英国、缅甸、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参会学者就遗产界定、申遗策略、遗产管理等领域话题与发言嘉宾展开交流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对万里茶道遗产的重要意义及中方团队的工作成效给予了积极评价。

丁援表示,万里茶道申遗正在引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注与支持。在此背景下,“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在茶主题文化遗产申遗工作上破了题,相信对推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将起到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来源:长江日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