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化 加工科技化 链条数字化

精品茶背后的“新昌模式”新内涵

4月11日下午,中国茶叶大会举行了“新昌优选”精品茶专场拍卖会,来自我县几个精品茶宕的精品茶都拍出高价,让我县茶叶从业者为之振奋,纷纷表示我县的茶叶精品化之路走对了。

从茶山到茶宕——茶园生态化

《茶经》“八之出”有云,“浙东以越州上”。新昌自古以来就是产茶的好地方。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地貌,有崇山峻岭、峡谷溪流,有着天然的产茶优势。近年来,随着新昌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以及推行茶园生态化、精细化管理,为精品茶生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新昌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龙井茶炒制以来,茶产业就成了县委县政府的“宠儿”,十分注重从源头上抓好茶叶质量,并紧随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断提高管理要求。在消费者刚刚关注食品安全的时候,新昌县就专门出台政策文件,在全县农资经营店设立“茶园用药专柜”。规定只有矿物源、植物源,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才能用于茶园,让新昌茶叶的质量水平一直处于行业前列。

在全域茶园无公害的基础上,新昌还积极引导茶园进行绿色食品基地、有机茶基地的认证,进一步提高茶叶源头的质量安全。镜岭镇外婆坑村曾经发出三张通告,收缴全村喷雾器,对茶园进行施肥、治病虫的统一管理,让全村1800亩茶园相继转化为有机茶园。该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告诉记者,“当时很多村民想不通,就像当初生产龙井茶时一样,反对的声音比较大。后来,认证成为有机茶园后,大家都尝到了甜头,都比较支持。后来大家习惯养成了后,就没有继续进行有机认证了。”

近年来,新昌县建立全县102人茶叶巡查员队伍,制定了《关于建立新昌县茶叶巡查员制度的实施方案》《新昌县茶叶巡查员考核办法》,对茶园用药、病虫防治开展巡查。

在质量安全普遍得到保证后,新昌县又从土壤母质、小气候等方面挑选精益求精的生产茶园,提出了“六大山头茶”的概念,对天姥山、罗坑山、安顶山、望海岗、山雪岗、菩提峰范围内的茶园进行重点培育。从去年底开始,新昌县又对重点茶园进行精细化划分,精细到具体的茶宕。新昌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周竹定说:“接下来对茶宕的管理还将进一步细化完善,进行四至的划定和数字化图斑勾勒。并且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茶叶来源优中选精。”

从手工到自动——生产科技化

龙井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原本是全程手工进行的,在新昌的一位木匠发明扁型茶炒制机之后,加工工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每一道工序都充满了科技的“味道”。

丁水芳是新昌县回山镇人,1948年生。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爱思考,动手能力也非常强,做茶机前曾是回山有名的木匠师傅。谈到为什么会想到研制茶机时,丁水芳的想法很朴素。他说:“看看家里人炒茶叶实在太辛苦了:一大早去采茶,采到晚上开始炒,炒完了两三点钟又要去卖,卖完回家又要摘,几乎24小时没得睡,就是想搞个机器,让炒茶叶不再这么辛苦。”

自1996年的农历二月十五起,丁水芳一心扑在了他的“发明”事业上。由于自己不会炒茶,丁水芳就拿着手表和笔记本,四处观摩,看看炒茶高手一分钟内要抓几次、压几次、抖几次……把这些龙井茶炒制手法的运用规律掌握清楚。用铁皮在预先做好的木头模子里敲了个弧形的炒锅,又用木块包上布,制成了一个炒板,还用竹片做了一个翻叶板,再用木料做好框架,装上电动机,在铁与木头接触的地方填上石棉以隔热……就这样,经过半年时间的摸索,一台原始的扁茶机就诞生了。

后来,同是回山人的梁新天对扁型茶炒制机进行了工业化生产。梁新天是新昌的第一批乡镇企业家,是搞技术出身,取得过不少的发明专利。有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一年下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茶机在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采用凸轮压扁,不用脚踩了,而且除了做圆周运动,还能半周运动,可以做“磨”的动作,新昌人称之为“半几头”。天峰实业将这种茶机注册为“天峰”牌,并申请了专利。“天峰”茶机在2000年正式投放市场时,最高单机价格高达1万多元,被业界称为“浙江乃至全国应属率先”。此后,扁型茶炒制机在新昌各大茶机厂的接棒攻关下,技术越来越先进,逐渐形成流水线加工的全自动生产线。

近水楼台先得月。新昌在扁型茶炒制机的应用,以及机械与手工结合工艺等方面一直引领着全国扁型茶的加工技艺。每年都有大批技术人员跟随茶机的销售而奔走四方,传授扁型茶炒制技术。同时将各地的炒制问题和好的做法带回新昌,展开新一轮的技术攻关。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增加着新昌茶叶炒制工艺的科技含量。

新昌县群星茶业有限公司还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肖强研究员联合攻关,发明了龙井茶分段加工的专利技术。用冷藏替代回潮,将青锅和辉锅分成两大阶段。完成杀青后进行冷藏保鲜,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进行辉锅,让成品茶叶在销售前的一刻保留着“春天”的气息。肖强告诉记者,“青锅与辉锅的用时基本相近,采用分段加工后,可以节省一半的炒制技术人才,提高一倍的设备利用率,同时还能让成品茶叶缩短储存保鲜的时间。”

近年来,新昌县实施“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项目,通过“一馆(龙井茶博馆)、一院(大佛龙井研究院)、二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三平台(数字化、科创、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新昌茶业科技服务水平。完成大佛龙井、天姥云雾、天姥红茶、数字茶园、数字工厂、生态茶园等标准18项,建立起完整的标准体系。

一枚枚青翠的鲜叶从茶园中出来,经过千磨万炼,一直到消费者的茶杯中散发出浓浓的茶香。这一旅程中,茶叶本身经受了诸多苦难,也蕴含了无数的新昌本土和各界贤能的科技智慧。

从成品到全程——管理数字化

“只要扫一扫这个溯源码,就可以查看我的茶园情况,以及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一方面让我们生产者处于阳光下,专注于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也能让消费者知根知底,放心消费。”新昌县群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玉翔指着“百鸟峥茗”精品茶包装溯源码,向记者介绍起了他的茶叶数字化管理应用成果。

群星茶业的百鸟精品茶宕位于镜岭镇冷水村百鸟山,原本是一个土地整理项目,群星茶业承包该地块后,采用有机茶标准进行种植管理,并且在茶园各个视角节点安装了摄像头,让远在澄潭街道的厂区,甚至手机上可随时观察茶园情况。生产车间内的青叶清洗、摊晾、流水线杀青等工序也同样能在大屏幕上观看。

位于小将镇的雪溪茶业望海岗精品茶宕,则着重于茶叶加工的数字化应用,在加工现场安装感温的探头,记录杀青等工序的室内温度,对加工工艺进行监控和微调。雪溪茶业负责人是原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的毕业生,是一位专业茶人,也是一位“技术控”。说是回新昌参加茶叶大会,可是一回到新昌,连精品茶专场拍卖会也只送了拍品,没有亲自到场,就约了推广研究员孙利育等人到茶宕继续研究天姥云雾精品茶工艺提升问题。石碧鹏说:“精品之上还有精品,精品茶的生产改进提升是永无止境的。望海云雾是我们新昌第一只名茶产品,我们现在要拥抱新技术,应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生产水平,保持‘望海云雾’,擦亮‘天姥云雾’这两张金名片。”

新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卢路告诉记者,新昌县出台了《精品茶品牌管理办法》《精品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对精品茶的专家评审、统一包装、追溯管理、留样抽检、取消资格等作了规定,确保精品茶名副其实,真正起到“精品茶引领品牌价值,大众茶促进百姓增收”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新昌县以实施《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已多跨协同农业农村、大数据、经信等10多个部门(机构),接入物联网设备323套,归集数据1400多万条。通过服务集成化、监管全闭环、一码全贯通推动全县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新昌茶产业大脑”被评为全市数字经济多跨场景优秀应用;新昌县入选“农业产业大脑”建设第一批先行单位,成功入选省农业农村系统重大应用场景(“浙茶香”和“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场景)第一批“先行先试”单位。新昌县“新昌茶卫士”应用成功入选全省数字经济系统地方特色应用、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

Tea

“新昌模式”新内容

县域茶业应该如何发展?茶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模式——“新昌模式”。“新昌模式”具体是什么样呢?可能知道的人却不多。因为“新昌模式”在不断的增添新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初,名茶产业兴起。作为一个县域该如何发展成了各地探索的课题。主要是辨析找市场,还是找市长的优劣。在当时茶业作为弱势产业的情况下,有政府强力推动的新昌县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这一现象引起了《农民日报》的关注,深入采访后在发表了“找市长”的“新昌模式”。

后来,在大佛龙井送抗非典的医护人员,连战破冰之旅在老舍茶馆的头道茶为大佛龙井等等,一系列事件营销中打响“大佛龙井”品牌,被广告界赞誉为经典案例。这也被称之为“新昌模式”。

在此后30来年的发展过程中,“新昌模式”不断增加内涵。“政府推动、协会主导、企业参与”是其内涵,“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龙头、品牌为主线”也是其内涵。有人戏称,“新昌模式”就是“永远领先别人一步”。

本届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茶园生态化溯源、生产工序科技化和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的精品茶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纵观新昌茶产业发展历史和“新昌模式”内涵演变,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重点如何迁移,文字如何组织,她的不变内涵就是历届县委县政府所坚守的“想农民所想、为农民而谋”的理念。

来源:新昌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俞伟波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