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普洱茶“流通”也有经典年份

 

       不少人问,排除了原料、工艺等因素,普洱茶是不是越陈越好?普洱茶应该奔着“老的”买?

 

  其实不然,给大家举个小例子,在中期茶(存放了10年上下的普洱茶)当中,2008—2010年的茶,总体而言市场中存货最少,价格最高,而2006.2007年的普洱无论从价格还是存货都大相径庭,如果按“普洱越陈越好”这一说法,2006、2007年的普洱还要早上几年,为何其价值还不如2008—2010年的普洱?我们先分析一下原因。

 

2006.2007年的普洱良莠不齐

原因一:2005年普洱茶开始暴涨,但单靠云南的产出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市场的需求,因此2006、2007年有其他产区(如广西、贵州、福建等)也不服输要来“分一杯羹”,非云南产区出产的茶也被吹嘘为“正宗普洱”,而疯狂的市场根本没有对这些“假普洱”进行分析辩证,疯狂的茶商茶友们甚至只要听到“普洱”,看到标注为“普洱”的茶就盲目入手,连基本的闻香、试饮都不需要。

 

原因二:2007年5月普洱茶崩盘事件突如其来的爆发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市场虽然神话不再,但产区却未能及时反应,仍然在大批量地制作残次品,然而市场已经不再需要这些“残次品”,因此2006.2007年大量普洱茶堆压无法出售。

 

2008年是普洱史上特殊的一年

原因一:2007年崩盘事件过后,普洱茶的客户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鲜叶的销售也随之陷入困局。一方面,砍伐茶树无论从人工或者长期发展而言都行不通;另一方面任由茶树生长而不采摘会导致下一年茶树不发芽,同样不利于长期发展。茶农为了减少亏损,次年(2008年)采摘的茶农都先挑选好的茶叶进行采摘,“择优采摘”,普遍意识到好茶都不一定能卖出去,更别说差的茶了,优先采好茶成了共识;而对于制茶厂来说,不管面对茶农送来的鲜叶或者是初制茶,“择优录取”,不仅是收购的价格比过往更低了,同样的价格对于原料品质的挑选的余地更大,可选择性也更强,前一年都是上门求购茶叶,茶农爱理不理,到了2008年,茶农把茶叶拉到厂里,求着厂里收茶。

 

原因二:2008年西双版纳产区对普洱的加工工艺趋于完善:产区内的高端品牌纷纷建厂,如陈升号,斗记,岁月知味等,带动了整个产区的工艺提升,并且逐步形成从收购农家毛茶到建立初制所的规模,固定了从茶农手中收购鲜叶的场所;同时出现了一批批有经验的制茶师傅游走在各个小产区的初制所之间,老师傅多年的制茶经验使得小产区本来并不专业的制茶方式得以改善,因此产区内逐渐形成制茶标准。而西双版纳产区可以说代表了普洱茶的顶峰标准,它的工艺提升无疑是带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工艺的提升与发展。

 

 

原因三:2008年全年的茶期天气都非常好,茶叶鲜叶不仅质量好并且大丰收。茶季没有过多的雨水,茶叶在加工过程特别是晒青环节得到了很好的光照,进一步促使当年茶叶干茶质量普遍较好,只有好的原料、好的加工环境、好的气候才能制作出好茶,而只有好茶存放之后才有价值,“垃圾放一百年依旧是垃圾”。

 

原因四:2014年开始普洱价格再度飙升,在市场的驱动下茶叶输出量也随之激增,部分茶商茶企为了争取眼前利益,过度采摘茶树,导致近年来普洱茶的质量也有所下降。而在2010年以前(特别是2008年),鲜叶价格普遍不高,茶农没有过度地去采摘鲜叶,基本能做到一年一采,留有余叶,保证了下一年原料的品质。从内含物质的角度相比较而言,同一棵茶树,早年的茶会比当年的茶更好一些。

   

  由此可见,即使撇除了原料、市场等等的因素,普洱茶也并非“越陈越好”,也不能简单地奔着“老”而盲目地进行购买。

  

       很多商家在销售自家产品时,往往都会打出“经典年份”的标签,如:1982年是拉菲的经典年份;1988年是八八青饼的经典年份;2008年也可谓是普洱茶的经典年份。

 

  无论从价格、收藏价值、品饮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后还是得说一句,茶就像鞋子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