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雨后初晴。走进商南县试马镇郭家垭村,村口展示牌上“北茶故里试马茶乡”的字样赫然醒目。站在马泉山顶的白茶基地,放眼望去,满目青翠,天地清远,令人心旷神怡。看着漫山的茶树,村党支部书记吴振华感慨万千:“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村子是远近有名的穷村,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了现在喜人的样子。”
郭家垭村距离商南县城9公里,312国道、试马河和西合铁路穿境而过,总面积0.9平方公里,平地少,坡地多,过去各家各户分块种点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自给自足。改变是从2008年开始的,村上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引进了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一颗颗茶树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从平地到坡塬,从山脚到山顶,在绿了整个村庄的同时,一片片茶叶成了当地群众的“摇钱树”。
“我们家有4亩多地,地以前是种庄稼,靠天吃饭,土地流转后,租给茶场每亩地每年租金是750元,我在茶场务工一年能赚8000多元,采茶能收入三四千元,七七八八算下来能每年能收入近两万元钱。”村民陈家民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浅山丘陵地貌,年平均温度在14℃上下,雨量充沛,土质湿润,十分适宜茶叶生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超说,当年在实地考察中,他正是看中了郭家垭村的气候环境,才将本来位于城关镇张家岗沐河寺组的无性系茶园移至郭家垭村。
2014年,看着初期种植的1800亩茶园长势喜人,王超心里有了底,与村上沟通商定后,开始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茶园托管新模式,实施茶叶有机种植。和土地流转不同,托管模式下的茶园仍归茶农所有,茶农要自己进行管理和采摘,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茶园服务等。从此,郭家垭村茶园面积逐年扩大,马泉山3500亩荒山变成了白茶基地,2019年12月25日,郭家垭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茶叶成了村上的主导产业,300多户人家不同程度参与到种茶、采茶、管理茶园、建设茶园、茶叶运输中来,130多户贫困户在这一产业链上脱贫致富。
“我在茶园务工已经7年了,锄草一天挣60元,除此之外,还有修剪、育苗、采茶、施肥的活儿,一年到头都有钱挣。我跟老伴两个人加起来,每年光在茶园做的这些活能挣1万多元,足够平时生活了。”村民吴泽真脸上挂着笑容,言语里尽是满足。
村民王金梅已年逾花甲,常年在茶园务工。“家里现在就我一个人,在家待着闷得慌,远还不如跟姊妹们一起做做活。茶园的活不累,还能挣一份工资,孩子们在外也不用担心我的开销。”她笑着说。
一座茶园,承载一方希望。“解决务工就业,才能确保长期稳定增收。”吴振华说。目前,村上茶叶种植总面积已达到6800亩,采茶、除草、修剪、育苗、施药、耕地、制茶、工程修建等,需要大量的人力,每年有5600多人次在基地务工,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村里有了这个茶园,像我这样年龄的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出去找活儿干,在家门口种茶,有事做还能照顾到家里。”55岁的陈德宝说。前些年家里因病致贫,2014年,他种了5亩地的茶树苗,2017年开始采收,一年比一年采的量大,家里不但顺利脱贫,还攒下了几万元。“现在日子好过了,勤快务茶,不愁没有来钱路。”他补充道。
有好山好水,也有了生态茶园,还有勤劳的村民,如何在“茶”业上再做点文章?2017年,村上提出了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按照国家3A级景区标准打造茶叶观光园。“我们在不影响茶叶生长的前提下,通过景观改造和花木栽种,美化茶园的景观,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生态和自然资源,加强对茶园科管,努力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度假、民俗体验、茶文化展示的茶园,与红庙荷园、北宋农耕文化博物馆、豆腐加工、水杂果采摘园等绿色休闲度假项目结合,相得益彰,成为集茶园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民俗展示于一体的新型农旅融合景区。”试马镇副镇长何显芳说。
经过两年的建设,一个集茶叶种植、初制、销售、茶产品开发、茶文化推广、农产品购销为一体的茶庄园呈现在游客面前。每逢周末,茶园便会迎来远近慕名而来的游客。
在马泉山脚下,我们看到,古色古香的凉亭,生态停车场,河边成群的白鹭映入眼帘,几家农家乐在绿色掩映中若隐若现,通往山顶的游客通道干净整洁,三三两两的人群在茶庄园中穿梭、说笑、拍照。
从平地里的丰产茶园到马泉山上万亩白茶基地,从浅绿到深绿,一片片承载着梦想的茶叶正释放着充沛的活力,改变着郭家垭村。
来源:陕茶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