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泡饮法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解释,茶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入心肺胃经。有驱散疲劳,清思明目;生津止渴,利尿止泻;治咳站喘,清热解毒,消食减肥等作用。用于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冠心病,治疗食积不化、泻痢;精神不振,思维迟钝;水肿尿少,水便不利;痰喘咳嗽等等。现代茶也被认为有预防与抵抗放射性伤害的作用。

  一般不宜泡饮细嫩名茶,因水多,不易降温,会闷熟茶叶,使茶叶失去清鲜香味。壶泡法适于冲泡中低档绿茶,这类茶叶中多纤维素,耐冲泡,茶叶也浓。泡茶时,先洗净壶具,取茶入壶,用100℃初开沸水冲泡至满,3-5分钟后即可酌入杯中品饮。饮茶人多时,用壶泡法较好,因不在欣赏茶趣,而在解渴,或饮茶谈心,或佐食点心,畅叙茶谊。

  来客敬茶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礼节,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较为隆重。壶泡法,相对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区,为表达敬客心意,还在茶中放糖调饮,以示甜甜蜜蜜

  饮茶与人体铁营养

  铁是人体血红素的组成成分,它直接参与血液对氧的运输和传递。铁营养不足将导致缺铁性贫血。人体主要通过肉、鱼、豆类及蔬菜等食物来源获取铁营养。20世纪70年代DislerP等通过研究认为,茶能抑制铁的吸收,进食前后大量饮茶可导致减少对铁的吸收达60%。RasaguiI.等的实验也发现血清中铁蛋白水平与进餐时饮茶呈负相关。国内也有因过度饮茶而导致缺铁性贫血的病例发现。如1995年青海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的李文等报道了16例嗜茶癖致缺铁性贫血的病例。他们认为,饮茶导致缺铁的机制主要是茶多酚类物质在胃中与铁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同时大量多酚类的存在也抑制了胃肠的活动,进而减少对铁等营养元素的吸收。

  饮茶与铁营养的关系,也有相反的研究结果。日本川崎医院的原田契一博士在1992年召开的第27届日本临床血液病学会年会上发表论文认为,“饮用绿茶不影响铁剂效果”。他通过对数十例病人的研究得出,绿茶不但不会影响人体对铁剂硫酸亚铁的吸收,甚至还有利于铁的吸收,能促进其补血的作用。他认为这种促进作用可能归功于茶叶中的叶绿素、维生素等物质对铁吸收的促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孙静等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综述表明,饮茶对铁贮存充足(以血清铁蛋白浓度为指标)的西方人群的铁营养状况影响不大,而对铁营养状况处于临界水平的人群,饮茶与铁营养状况似乎呈负相关。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料,我们认为茶叶中的酚类物质能与铁离子络合为不溶性物质,这可能就是饮茶导致抑制铁吸收的生化原因之一。然而这种反应只是对非血红素铁起作用,对血红素铁不起作用。此外,由于维生素B12与红血细胞形成有关,而茶多酚与维生素B12之间存在络合现象,此也可能是助长缺铁性贫血的机制之一;茶叶中还存在有大量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它们又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所以,茶与铁的关系,要从各因子的平衡关系综合考虑。一般认为,以鱼、肉为主的饮食结构,由于食物中铁含量丰富,且大部分的铁是以血红素铁形态存在,所以进餐前后饮茶对铁的吸收影响不会太大;而以素食为主的,其食物中铁含量较少,且多数铁是以非血红素铁形态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食前后饮茶就有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所以,我们提倡避开用餐时间饮茶,孕妇、幼儿等特殊人群宜少饮茶、不饮浓茶。

责编: 彼岸花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