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黔南

找到约36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贵州黔南:守住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家园

贵州都匀绿博园试运营当天,游客们在景区内拍照留念 冯小东摄

2020年“十一”黄金周,国庆献礼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在全国热映,作为贵州篇章主要取景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凭借其秀美风光与民俗风情,受到广泛好评。

事实上,黔南的这份美丽来得并不容易。94%的国土面积属石漠化片区,面对石多土少、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发展基础差的现实难题,黔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深挖“金银”效益,打造了一份“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样本。

废矿区成后花园

出都匀市区一路向北,不多远便来到三江堰湿地公园,每到节假日,这里的游人总是络绎不绝。公园地处三条河流交汇之地,水面清澈如镜,远处山林葱茏,亭台楼阁点缀其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以前这里生态环境不好,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地方。”罗琦是都匀市水务局规划计划科负责人,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对于发生在这里的变化感触颇深。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流上游分布着许多小煤矿,矿山渐渐废弃后,每到雨季,废矿里不断地流出污水,延绵数公里的河道也染成了黄色。“不仅污染了水体,生态也遭到了破坏,河里连鱼虾的踪影都很难见着。”罗琦告诉记者,尽管都匀市历年都在治理污染,却效果甚微。

从2015年开始,都匀市决心实施一场“大手术”,根治污染问题。在对废矿进行治理的同时,建立拦河堰工程对河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沉降,并通过打造湿地公园修复陆生生态与水生生态。短短数年,污染问题得到根治,这里化身为城市“后花园”。

都匀市的蜕变是黔南治污的一个缩影。作为亚洲最大的磷肥生产基地,长期以来,涉磷污染一直是黔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痛点。近年来,全州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3亿余元,并配套一系列政策措施,倒逼企业解决传统磷化工产业存在的占地、污染等问题。2019年,黔南磷石膏资源利用处置率达95%,特别是重安江和瓮安河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消除了存在20余年的劣Ⅴ类水体问题。

“森林覆盖率达到65.8%,主要江河出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黔南州州长吴胜华介绍,随着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美丽黔南林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等举措的启动实施,全州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胜利,为可持续发展构筑起了更加稳固的生态屏障,踏上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

伐木工变护林员

地处贵州南部的群山之间,荔波县小七孔景区虽位置偏远,却早已声名远扬。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第三天,刚到上午8点半,景区就发布当日门票售罄通告,提醒游客错峰游览其他景区。在黔南,越来越多的景点正在成为“网红打卡地”。

斗篷山、云雾山、龙架山……黔南多山,峰峦千姿百态,峡谷曲径通幽,每一座山峰就是一幅画卷;都柳江、江界河、红水河……黔南多水,或婉约灵秀,或气势磅礴,每一片水域就是一道风景线。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黔南把绿水青山做成了最突出、最响亮的品牌,推动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一场秋雨洗礼,贵定县甘溪林场弥漫着淡淡清香,满眼皆是苍翠欲滴的绿。“以前林场靠伐木为生,树砍了不少,可谁也没富起来。”46岁的唐廷斌曾是甘溪林场的一名职工,在他印象里,靠山吃山就是砍树卖木材,林场职工的待遇上不来,更无力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2011年,甘溪林场作为黔南州国有林场改革的试点单位,实现了从生产销售木材到培育管护森林资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转变。职工变成护林员,大家在林场里栽种了大量花草供游客欣赏,培育风景植物树苗。此后,甘溪林场顺利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等荣誉称号。

“生态好人气自然足,林子就是我们的财路。”唐廷斌在景区周边开了家农家乐,一开张生意就十分红火,也带动了不少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甩掉“木头经济”的老路,林场走上了森林旅游发展新路,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

除了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和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黔南还有大量特色村寨与传统村落,2019年接待游客达900万人次,旅游业保持着年增长40%以上的高速度。守着好山好水好风光,黔南正以综合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

小瓜果铺致富路

2020年9月22日上午,惠水县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佛手瓜产业发展问题。这场会议通过中文、英语、西班牙语面向全球直播。

一个西部县种佛手瓜,为何能引起世界关注?惠水县山多地少土层薄,传统农业产业难以可持续发展,老百姓靠种地迟迟不能脱贫致富。近年来,惠水县依托自然条件、区位优势,探索出以佛手瓜为代表的山地高效特色产业,并作为主导产业在全县推广5.2万亩。

“一亩地收入近万元,在以前真不敢想象。”52岁的颜桥珍是好花红镇弄苑村村民,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一步步将佛手瓜种到了18亩,一家人因此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生活。今年,在贵阳上班的儿子汪军干脆辞职回乡,准备把家里的瓜地再扩大100亩,用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把产品卖到更多大城市。

浑身是刺,吃起来又酸又涩,刺梨在贵州曾无人问津。如今,在龙里县,这种其貌不扬的小果子却成了“香饽饽”——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开发出刺梨干、刺梨酒、刺梨汁及刺梨保健品等20余种产品。目前,龙里已成为贵州乃至全国人工种植刺梨规模最大、品种最优、产量最高的生产基地之一,种植受益农户达7917户,户均增收8000元。

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都匀毛尖是黔南茶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帮助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全州12县市均产茶,现有茶园超过161万亩,茶叶从业人员达38.83万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6746人。除了产茶,各地也在探索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路径,吃茶宴、住茶山、游茶园、体验制茶,茶区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景区。

如今,黔南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立足山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以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正源源不断地释放绿色红利。

“把生态保护好、建设好、管护好、利用好,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黔南州委书记唐德智表示,将以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黔南举办为新的起点,不断擦亮“生态之州”的亮丽名片,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来源:人民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黔南茶山的天籁吟唱——都匀毛尖

云贵高原多山地,黔南之地多丘陵。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懂得山,懂得茶,懂得人与茶之间的关系。

在贵州黔南的大山里,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断克服硗薄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产条件,以勇敢、勤劳和智慧拥抱生活,让子孙后代得以生生不息,繁衍发展。所以,当我们走进茶山,走近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等传统文化中展现的各种风情风俗时,犹如在聆听来自远古的经验与教诲,那就是如何与大山相处,与茶树相处。

高山大川形成的地理空间,造就了黔南农业的多元空间分布。正是那些星罗棋布的传统民居和村落,为我们的茶园保留着本真的风貌。我们走进茶山中,围坐在苗家的炉子边,泡一杯毛尖茶,听长者摆古;我们流连茶园里,看事茶的村民在说来就来的夏雨中劳作。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茶已成为黔南发展变化的印记与见证。如今,黔南茶产业以都匀为核心,覆盖贵定、平塘、瓮安⋯⋯辐射全州,成为有历史底蕴的茶文化高地。茶,早已贯穿在每一个黔南人的生活脉络里。

当你走进自然风光神奇秀美的都匀,驻足于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的瞬间,那历经千年仍浓郁芬芳的茶树香味已经在你的鼻息间缓缓的流淌。头顶“贡茶”的光环,身挂巴拿马世博会的金奖,毛主席定名,习总书记点赞⋯⋯都匀毛尖如今已成为黔南茶乃至贵州茶的典范。161.8万亩的种植面积,29.9亿元的公共品牌价值,45.6万人的从业人口,“都匀毛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茶叶品牌,它的身后,是各级政府和千千万万茶人齐心合力共同打造的助力脱贫攻坚、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支柱产业。

苏轼曾说:“试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贵州文人刘隆民用艺术家的口吻告诉我们:“贵定云雾茶,是贵州的维纳斯。”把壶细品云雾茶,绿尘翠涛,扶风情思,黔灵夜话,隆民先生感慨万千:“有云雾茶喝,会喝云雾茶,不仅仅是一种清福⋯⋯”那惜墨如金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他对云雾茶真挚的厚爱和由衷的赞美。他从爱神维纳斯的身上,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句中,找到了云雾茶超凡脱俗的“神、魂”精髓之所在。好山好水孕育了磅礴发展的贵定茶产业,如今通过外部平台闯市场,加上政府支持本土电商企业自建平台谋出路,贵定云雾茶远销外地,山坳坳里的绿叶成了都市人的香茗。

早在唐代,茶就被陆羽称为“南方嘉木”。地处贵州省黔南州南端的平塘是“南方嘉木”的绝佳生长地之一,素来有“玉水之乡.金盆宝地”的美称,又有“平塘出玉水,玉水育好茶”之说。高海拔、无污染、寡日照,独特的气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平塘甲茶独秀一方。如今“天眼”落户平塘,让平塘县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相互促进,平塘茶产业和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融合发展,实现了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全县百姓之福。

一叶一知心,一茶一匠心。千年古邑茶香四溢,在瓮安茶人的心中,坚守做“欧标茶”,是历史使命、是产业目标、是行为准则,是以匠心精神为世界奉上一杯干净的好茶。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严格执行欧盟有机标准,精细化分工,以大户带动、群众参与、企业加工、订单生产的模式,瓮安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茶区的发展道路。

如今,无论是平塘甲茶、贵定云雾茶还是瓮安欧标茶,现在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都匀毛尖。黔南一改过去品牌杂、规模小、茶农积极性不高、“墙内开花屋内香”的困境,统一认识聚合力,统一标准扩规模,统一品牌增位次,统一经费抓宣传,统一擂台强品质,统一力量增实力,举全州之力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

都匀毛尖茶,是回荡在黔南茶山中的天籁吟唱。在塑造绿色符号的过程中,这些音律贯穿着多种诠释,该怎样去认识、去品味、去感悟、去探秘、去研究这独具特色的黔南茶⋯⋯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贡品名饮,都匀毛尖及周边香茗,非但没有因岁月更替变成过去,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香郁。这是生活在黔南茶区各族同胞世世代代精心呵护的结果,这是黔南州历届政府齐心合力完美接棒的谋略。这片芳香千年的绿叶,经一代代传承相沿,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动人的故事传说。

 

高山云雾出好茶,绿博黔南秀新篇

10月20日,2020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在黔南州都匀市开幕!2016年以来,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旨在为各地爱茶之人搭建沟通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

黔南州是贵州主要茶产地之一,12县(市)均产茶,现有茶园161.8万亩,投产茶园122.82万亩,茶叶产量4.5万吨,产值73.82亿元,都匀毛尖区域品牌价值达35.28亿元。

黔南"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环境,使都匀毛尖茶在中国茶业界享有六个"最好"的美誉:在中国绿茶产地中海拔最高、降水最均匀、云雾最多、气候最温和、产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生态环境最好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在此生态圣地生产出来的都匀毛尖茶氨基酸、茶多酚等平均含量均高于国家绿茶标准。

早在十年前,都匀毛尖茶就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品质,冲破欧盟设置的农残检测"绿色壁垒",成功进入欧盟市场,向世界亮出了绿色茶、生态茶、健康茶、安全茶的身份。

而近年来,黔南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更是牢牢守住“干净”这条底线,通过大力推进"三品一标"、欧标茶园、雨林联盟认证茶园建设进程,实施绿色防控、执法联动等措施,加强茶叶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的全程监管,严格农药使用的管控,让茶叶的生产全过程都在干净、无污染的条件下进行,加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监管。在茶叶市场总体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都匀毛尖茶依靠先天优势和对茶品质的重视却逆势上扬,不断涌入名茶前列。

伴随着茶产业发展,黔南州因地制宜,深入开发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并结合深厚的都匀毛尖茶文化,推动都匀毛尖茶旅一体化发展。建成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毛尖小镇、毛尖酒店和南沙洲公园,重点打造了都匀市毛尖镇最美茶乡、瓮安县建中镇欧标茶旅小镇、独山县影山镇净心谷茶天堂景区、贵定云雾茶旅一体化景区等,实现茶农变导游、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同时以黔南布依族“姑娘茶”、“打油茶”、“纸烤茶”,和苗族“夜郎膏茶”等少数民族茶文化为重点,努力塑造独具特色的都匀毛尖烹茶文化品牌。2020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贵州黔南隆重举行的加持下,都匀毛尖茶也将凭借此次“东风”,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扶摇而上。

茶人会上,都匀市、福泉市、瓮安县、独山县等还分别与来自湖北、湖南、浙江、安徽的企业签约18个项目,引进总投资5.47亿元。

展望未来,黔南还将继续以规划为引领,整合政府、企业、茶农和社会力量等各方资源,奋力建设贵州省质量最优的茶叶原料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毛尖茶都和最具影响力的茶旅融合示范区,扩大都匀毛尖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让都匀毛尖茶香飘五洲四海。

来源:百家号/星报局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6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