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滇红茶发展

找到约1,291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关于滇红茶的六大“谎言”

关于滇红茶的“谎言”,滇红茶作为文明遐迩的世界名茶,是不会说谎的,有意、无意说谎的是人,由于市场宣传的需要、其他人的误导、和认知的不足,导致一些错误的说法(我这里标注为加引号的谎言)也是难免的,其他行业也一样,理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包括我这篇文章,随着科研的深入和工艺的改进,可能也将会成为一个谎言,这些都是可能的,我们只要遵循内心的想法,只要当下我们的认知是这样的,就是有积极意义的。

好,言归正传。一个一个按数字排列来。

1、滇红茶都是薯香。

错。高温烘焙的滇红茶才会出现薯香,按照我的试验,超过100度的高温、茶本身湿度不够和时间足够长,会出现薯香。市场上大部分的晒红、包括我们的晒红茶就几乎没有薯香的。

有人会说,你举的都是晒红的例子,烘干的滇红茶都是薯香。也错,烘干的滇红茶(以下简称“烘红”)可以完全没有薯香,也可以是花果香,不信你去找我们后月编号为900的烘红试试。

2、花香是有添加的。

错!

花香,或者说花果香,鲜叶没有明显问题如农残、或者长时间运输的闷坏,通过正常的红茶工艺,绝无任何添加,迷人的花果香自然产生。关于这个,可以喝喝外地的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祁红、和云南茶区工艺正常的晒红包括我们后月第一款众筹晒红。

3、红茶是全发酵茶。

这句话的全文是:绿茶是零发酵茶,红茶是全发酵茶,青茶是半发酵茶。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的不准确,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就开始发酵了,严格来说,按照目前各大茶类的工艺,就没有零发酵茶。

绿茶以龙井为例。我们来看看龙井的国家标准中关于工艺的部分:

4.6加工

4.6.1加工器具:传统炒茶灶,电热炒茶灶或其他加工机械。

4.6.2加工工艺:鲜叶摊放、青锅、摊晾回潮、辉锅。

4.6.3加工技术:手工加工采用“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传统手法。

龙井国标明确规定,工艺有鲜叶摊放。据我了解龙井的生产工艺,不少还有晒鲜叶这个环节,龙井鲜叶摊放,一般要走水20%左右,根据我的经验,20%的走水在自然常温条件下,约需4-8个小时,这么几个小时的摊放,发酵是难免的,而且发酵还算有一定程度。

以晒红为例,很多晒红冲泡品鉴时会有青杂味,就是发酵不够的结果。

以烘红为例,老红茶会越来越醇和,不少茶友就喜欢喝老红茶,你能说这些红茶是100%发酵的么?100%发酵,后期完全没有转化空间,其另外一个结果就只有变质。

从红茶的发酵工艺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做不到100%发酵。红茶发酵都是堆放成一小堆,常见重量都在5公斤以上,厚度大概10cm以上,发酵过程中就算翻堆,也是做不到完全均匀的,发酵快的部分发酵度够了,就要出茶去干燥,否则会有腐烂感,这个时候发酵轻部分其实发酵是不足的。

红茶发酵堆放中(没堆完)

所以红茶不可能是100%发酵的。

这句话我觉得可以修改为:绿茶是轻发酵茶,红茶是重发酵茶,青茶是中发酵茶。

4、滇红茶汤色黄亮,是因为是古树茶做的。

错。红茶汤色黄亮,是因为没有做到位,和是否是古树茶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红茶要具备红汤、红叶(底)的特征。

红茶的叶底

5、你看我这个条索这么粗壮,是古树红茶。

错。条索粗壮和工艺有极大关系,和是否是古树茶关系不大。

当然,如果相同的工艺,古树茶的采摘普遍偏老、古树茶鲜叶本身也略粗壮,做出来的条索会显粗壮一些。但市场上关于古树红茶条索的认知大部分都是为了误导消费者,为了以次充好。

红茶条索的对比

以上图为例,是不是下面的红茶条索更粗壮,上面的红茶显细?其实上面的是古树茶,下面的不是古树茶。红茶加工过程中,根据鲜叶的质量情况,需要调整鲜叶菱凋的程度、和揉捻的松紧度,揉捻的紧加压揉条索自然就会显细,揉捻不加压,条索就会显粗壮。

今天看了一篇公众号文章,说抛条和紧条只和出汤快慢有关系,其他的都是为了忽悠,其实不是这样的,说明作者没有实际进入生产加工环境,没有真正了解抛条和紧条的用处。我举两个例子,用来发酵熟茶的生茶需要做成紧条,有发酵品质会更好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减少发酵的损耗,做成紧条发酵出堆的熟茶碎末会少很多;再又我们在做红茶的过程中,如果加压揉会造成揉碎(和季节、萎凋程度都有关系),我们就会选择做抛条。

所以,条索粗壮的是古树红茶,是错的。

6,滇红茶茶汤越红越好。

错。结合上面这个问题,我们来说说红茶汤色的形成。

红茶的汤色主要是有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构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分别为多酚类物质转化的不同阶段,而这三种物质不同的比例,决定了红茶的汤色和品质。

茶红素,是红茶氧化产物中最多的一类物质,红茶中含量约6%-15%,茶红素溶于水,水溶液为深红色,刺激性较弱,滋味甜醇。对茶汤滋味与汤色浓度起极重要的作用。因为红茶素的存在,红茶的茶汤为“红色”。

茶红素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的,其含量过高有损品质,使茶味淡薄,汤色变暗。

茶褐素,主要由茶黄素和茶红素氧化聚合而成,茶褐素分子量也最大,最为稳定。是茶汤为“红色”的又一个原因。茶褐素含量达到6%~8%,汤色可呈现红褐明亮的品质特征。茶褐素含量高对红茶的品质不利,含量越高茶汤越暗,茶底也会越暗褐。

所以,红茶的茶汤不是越红越好,而是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三者的比例协调为最佳。红茶品质不仅要求汤色要“红”,还要“亮”,在自然光下,茶汤与杯子的接触表面带“金圈”。

红茶的汤色

所以,红茶茶汤不是越红越好。同样的道理,酒红色茶汤的红茶也不会是什么高级红茶。

——作者吕剑锋,就职于51普洱网,后月众筹茶发起人,云南后月红茶业有限公司召集人。


联盟引领 企业抱团—云南凤庆滇红茶“泡”出百亿市场

“凤庆茶叶得天独厚,为世人所公认,品牌价值已达39.17亿元。”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徐亚和深信,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红茶看凤庆,凤庆红茶的明天更美好。

2023年春茶季鲜叶平均价格12.68元/公斤,实际增长13.21%,预计到2025年,凤庆县全面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追溯体系,茶叶产业综合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

作为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今天的凤庆滇红茶已经可以影响世界红茶格局。时值初夏,中国商报记者走进了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探寻这个被业界誉为“中国红茶第一县”的商业格局。

滇红茶有3200年历史

自1938年第一饼凤庆滇红茶创制至今,一代代身背竹篓的凤庆采茶人深耕于这片植物生长的黄金走廊。

在这片平均海拔1600米的土地上,滇红茶享誉海内外,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斯里兰卡总统和总理等外国政要,凤庆滇红茶的故事一直传颂着。

据凤庆县委书记陈礼军介绍,凤庆滇红茶在极致的茶树生长环境中孕育了凤庆大叶种茶,其混合鲜叶水浸出物为48.75%,比全国第二名高1.53个百分点,茶多酚为35.79%,是国家认定的茶树优良品种。

生长于凤庆小湾镇锦秀村的“锦秀茶尊”,树高10.6米,基围5.84米,冠幅11.3米×11.5米,历经3200年风霜雨雪依然枝繁叶茂,也从侧面印证了凤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据了解,凤庆县13个乡镇7.56万户30.14万人种植茶叶,茶园51.6万亩,其中古树茶面积5.83万亩,先后获得“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全国茶叶百强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县”“全国十大产茶县”和“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等殊荣。

2019年,“滇红茶诞生地”——原凤庆茶厂老厂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被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滇红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之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产业联盟助推茶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凤庆滇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世界非遗”,这是滇红茶发展史册上辉煌的一页,也将极大提升滇红茶的品牌价值,让世界再次听见滇红声音、品茗滇红韵味!

陈礼军表示,为持续推动滇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凤庆县组建了红茶产业联盟,61家茶叶市场成为第一批联盟成员,目前成员已达到110家。

该联盟制定并发布《凤庆红茶团体标准》,以及《茶园管理技术规程》《初制加工技术规程》《精制加工技术规程》等八项从茶园到茶杯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步制定完善经典58、滇红1938、新式茶饮基底茶等公用产品标准。

今年,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再次发布年度鲜叶收购指导价格,在2022年的基础上再增长6%以上,春茶季鲜叶平均价格12.68元/公斤,实际增长13.21%。

陈礼军说,联盟党委推动成员企业与分散在各乡(镇)、村具有一定规模、生产加工规范、原料基地稳定的初制所,建立上下游供销关系,纳入到联盟的链条体系中来,形成了“产业联盟+精制龙头+初制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闭环利益链条。

目前,110家联盟企业连接初制所418个,占全县初制所的80%;连接茶农26万人,占全县茶农的86.6%;有效管控茶园44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85.3%。

展望未来,陈礼军预计,到2025年,凤庆将建成有机茶园10万亩,实现联盟茶企茶园全域绿色标准化。全县所有SC资质的茶叶企业、标准化初制所将全部加入联盟,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至少10户,其中产值超过5亿元2户、1亿元5户,规上企业20户以上。

“预计到2025年,凤庆县将全面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联盟公用产品品牌标准,联盟将掌握滇红茶市场主导权。并将做活市场,每年组织企业外出展销2次、召开经销商大会1次、大型茶事活动2次以上。预计到2025年,茶叶产业综合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陈礼军介绍说。

茶文旅融合,延伸茶叶产业全产业链

陈礼军认为,茶文融合可为茶全产业链铸魂。要充分利用滇红茶的历史文化和优势特点,展示“世界著名滇红之乡”“锦秀茶尊”胜地的地域特色茶文化、茶历史、茶资源。

全面推进茶叶主题公园、名茶山、滇红小镇、茶马古镇等一批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滇红茶博物馆、凤庆红茶节等茶产业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以锦秀茶尊、茶马古道、凤山古茶园为核心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滇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申报、宣传、推广工作。

近几年,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茶庄园、茶馆、茶楼,以及茶叶市场、茶叶经营专卖店、茶物流、茶包装、茶技能培训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聚集。依托锦秀茶尊和大寺、腰街丰富的古茶树资源,突出古茶树资源和品牌、价值链开发,打造小湾世界古茶树公园核心区。

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突出茶叶主题,以“乡村、休闲、生态、高端”为目标,启动澜沧江百里长湖旅游环线建设,打造澜沧江茶马文化旅游带和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带,完善提升鲁史茶马古文化小镇、安石滇红小镇。

策划举办以茶叶为主的乡村赛事、美食、采摘、民俗文化等节会活动。充分挖掘滇红茶诞生地的唯一性和滇红历史文化不可复制性的价值潜力,大力发展以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目前,凤庆县已建成滇红茶博物馆、禅茶文化庄园、大友普洱茶庄园、滇红第一村、锦秀茶尊公园、鲁史茶马古镇等三产融合项目,茶旅融合发展成为茶产业链延伸的主要方向。

凤庆滇红茶品牌价值达39.17亿元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国华介绍说,凤庆县是滇红茶诞生地,是世界红茶最佳黄金产区,被认定为“中国滇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多次被国家指定为外事礼茶,2014年滇红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凤庆是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目前,全县有75606户农户30.14万人种植茶叶,茶园面积达51.6万亩。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的绿色茶园48.87万亩,认证绿色产品基地17.48万亩,有机产品基地6.54万亩。

中共凤庆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穆艳莲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茶产业是凤庆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基于其对凤庆的重要意义,凤庆县委、县人民政府把振兴滇红茶产业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以打造“中国红茶第一县”为战略目标,研究制定了“议事协商、组建联盟、制定标准、拉通链条、净化市场”的“五步走”战略,大力推进凤庆滇红茶品牌建设工作。

对于凤庆红茶的产业地位和品质特征,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徐亚和认为,凤庆在传统红茶基础上,适应市场变化,充分发掘丰富的茶树种源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还有以大理茶种为代表的特色产品,适应了新消费,续写了新辉煌。

徐亚和说,凤庆茶叶得天独厚,为世人所公认,品牌价值达39.17亿元。他深信,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红茶看凤庆,凤庆红茶的明天会更美好。

“这里山清水秀、茶香四溢,还有这么好的红茶,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地方。”来凤庆考察红茶市场的王萍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她来自东北,平时很喜欢喝红茶。去年,云南的朋友给她邮寄了一些滇红茶,所以这次专门来考察一下红茶的市场,此前她并没有了解过滇红茶的制作,更不知道滇红茶的制作工艺是怎么回事。

“这一趟凤庆之行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还让我学到了不少关于茶的知识,回去之后我准备开一家茶叶店,成立一家茶叶销售公司,以后专门来销售凤庆的滇红茶。”王萍说。

时间再次证明,滇红茶历经时光洗礼,已经成为凤庆县的商业坐标。正如陈礼军所介绍的,凤庆滇红茶是一杯有历史厚度的红茶,一杯有家国情怀的红茶,一杯有发展热度的红茶。

那么,今日的滇红茶更是一杯具有商业价值的“黄金茶”。

来源:文明凤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凤庆滇红茶“泡”出百亿大市场

“凤庆茶叶得天独厚,品牌价值已达39.17亿元。”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徐亚和深信,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红茶看凤庆,凤庆红茶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为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今天的凤庆滇红茶影响着世界红茶格局。预计到2025年,凤庆县滇红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近日,中国商报记者走进凤庆县,探寻“中国红茶第一县”的商业格局。

凤庆红茶源远流长

自1938年第一饼凤庆滇红茶创制至今,一代代身背竹篓的凤庆采茶人深耕于这片适宜植物生长的黄金走廊。

在这片平均海拔1600米的土地上诞生的滇红茶享誉海内外,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斯里兰卡总统和总理等外国政要,凤庆滇红茶的故事一直传颂着。

凤庆县委书记陈礼军介绍,凤庆滇红茶在优质的茶树生长环境中孕育了凤庆大叶种茶,其混合鲜叶水浸出物为48.75%、比全国第二名高1.53个百分点,茶多酚35.79%,是国家认定的茶树优良品种。其中,生长于凤庆小湾镇锦秀村的“锦秀茶尊”,树高10.6米,基围5.84米,冠幅11.3米×11.5米,历经3200年风霜雨雪依然枝繁叶茂,也从侧面印证凤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据了解,凤庆县有茶园51.6万亩,其中古树茶面积5.83万亩,先后获得“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全国茶叶百强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县”“全国十大产茶县”和“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等殊荣。

2019年,“滇红茶诞生地”——原凤庆茶厂老厂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被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滇红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产业联盟助力发展

凤庆滇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世界非遗,是滇红茶发展史册上辉煌的一页,极大提升了滇红茶的品牌价值,让世界再次听见滇红声音、品茗滇红韵味。

陈礼军表示,为持续推动滇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凤庆县组建了红茶产业联盟,61家茶叶市场成为第一批联盟成员,目前成员已达到110家。该联盟制定并发布《凤庆红茶团体标准》《茶园管理技术规程》等八项从茶园到茶杯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步制定完善经典58、滇红1938、新式茶饮基底茶等公用产品标准。2023年,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再次发布年度鲜叶收购指导价格,在2022年基础上再增长6%以上,春茶季鲜叶平均价格12.68元/公斤,实际增长13.21%。

陈礼军说,联盟党委推动成员企业与分散在各乡(镇)、村具有一定规模、生产加工规范、原料基地稳定的初制所,建立上下游供销关系,纳入联盟的链条体系。形成了“产业联盟+精制龙头+初制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闭环利益链条。目前,110家联盟企业连接初制所418个,占全县初制所的80%;连接茶农26万人,占全县茶农的86.6%;有效管理茶园44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85.3%。

展望未来,陈礼军表示,预计到2025年,凤庆将建成有机茶园10万亩,实现联盟茶企茶园全域绿色标准化。全县所有SC资质的茶叶企业、标准化初制所全部加入联盟,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至少10户,其中产值超过5亿元2户;规上企业20户以上。“预计到2025年,凤庆县将全面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联盟公用产品品牌标准,每年组织企业外出展销2次,召开经销商大会1次,举办大型茶事活动2次以上。”陈礼军介绍。

文旅融合延伸产业链

陈礼军认为,要充分利用滇红茶的历史文化和优势特点,展示“世界著名滇红之乡”“锦秀茶尊”的特色茶文化、茶历史、茶资源。

近年来,凤庆县全面推进茶叶主题公园、名茶山、滇红小镇、茶马古镇等一批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滇红茶博物馆、凤庆红茶节等茶产业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以“锦秀茶尊”、茶马古道、凤山古茶园为核心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滇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申报、宣传、推广工作。

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茶庄园、茶馆、茶楼、茶叶市场、茶叶经营专卖店,以及物流包装、技能培训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聚集。依托“锦秀茶尊”和大寺、腰街丰富的古茶树资源,突出古茶树资源和品牌、价值链开发,打造小湾世界古茶树公园核心区。同时,茶文化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以“乡村、休闲、生态、高端”为目标,启动澜沧江百里长湖旅游环线建设,打造澜沧江茶马文化旅游带和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带,完善提升鲁史茶马古文化小镇、安石滇红小镇。

凤庆县还策划举办以茶叶为主的乡村赛事、美食、采摘、民俗文化等节会活动,充分挖掘滇红茶诞生地的唯一性和滇红茶历史文化不可复制性的价值潜力,大力发展以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目前,凤庆县已建成滇红茶博物馆、禅茶文化庄园、大友普洱茶庄园、滇红第一村、“锦秀茶尊”公园、鲁史茶马古镇等三产融合项目,茶旅融合发展成了茶产业链延伸的主要方向。

大力推进品牌建设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国华介绍,凤庆县是滇红茶诞生地,是世界红茶最佳黄金产区,被认定为“中国滇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2014年,滇红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凤庆县有75606户农户30.14万人种植茶叶,茶园面积达51.6万亩。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的绿色茶园48.87万亩,认证绿色产品基地17.48万亩、有机产品基地6.54万亩。

中共凤庆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穆艳莲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茶产业是凤庆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基于其对凤庆的重要意义,凤庆县委县政府把振兴滇红茶产业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以打造“中国红茶第一县”为战略目标,研究制定了“议事协商、组建联盟、制定标准、拉通链条、净化市场”的“五步走”战略,大力推进凤庆滇红茶品牌建设工作。

对于凤庆红茶的产业地位和品质特征,徐亚和认为,凤庆在传统红茶基础上适应市场变化,充分发掘丰富的茶树种源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以大理茶种为代表的特色产品,适应了新消费,续写了新辉煌。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红茶看凤庆,凤庆红茶的明天会更美好。

“这里山清水秀,茶香四溢,还有这么好的红茶,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来凤庆考察红茶市场的王萍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她来自东北,平常很喜欢喝红茶。去年,云南的朋友给她邮寄了一点滇红茶,所以这次专门来考察一下红茶的市场。此前,她并没有了解过滇红茶,更不知道滇红茶的制作工艺是怎么回事。

“这一趟凤庆之行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还让我学到了不少关于茶的知识。回去之后,我准备开一家茶叶店,成立一家茶叶销售公司,专门销售凤庆的滇红茶。”王萍说。

历经时光洗礼,滇红茶已经成为凤庆县的商业坐标。正如陈礼军介绍的那样,凤庆滇红茶是一杯有历史厚度的红茶、一杯有家国情怀的红茶、一杯有发展热度的红茶。今日的滇红茶,更是一杯具有商业价值的“黄金茶”。

来源:中国商报  李锦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5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