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船

找到约1,625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黄河上的茶船

最早的茶船,非品茗之所,乃茶具也。我手头有一册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主编的《中国老茶具图鉴》,里头就有不少茶船的图片——古人真是有心而用功,做得精致而好看。作为古代流行的一种置茶盏的承盘,茶船亦名茶托,或曰盏托,其用途大抵是防烫手所用,只是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名之。

据考证,茶船始于南朝,而兴于唐,且由盏托演变而来。李匡义《资暇录》卷下记载:“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病其烫指,取子承之。既啜而盅倾,乃以腊环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

——一次小小的烫伤,就让茶船横空出世。也许,人世间所有艺术品的诞生,起初都源于实用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才渐渐地成为一门艺术。

当然,这是茶具意义上的茶船。

作为茶馆意义的茶船,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河中下游的徐州一带,就可觅到其浩荡身影了。当时,流行开来的茶船,不叫茶船,叫玩船人家——因其以青花布幔为饰,还被文人雅士们美其名曰“茶船画舫”。听听,多好的名字。徐州城黄河故道上有三个著名的码头:积水坝、坝子街和小北门。过往的商旅贾人,常常棹船于这三个码头之间,歇脚之余,一边赏两岸风光,一边吃茶点茶食、听小曲小调。而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处停在水上的古老驿站,在承载着物流集散之余,延续着繁华码头的日常生活,琐碎,且不失温情。据史料载,徐州黄河故道上的茶船,不但外地的土产杂货、五谷杂粮、粗瓷年画悉数达到,本地席行巷腕子汤、徐州角蜜、三刀、条酥等糕点也纷纷登场。想想,彼时的茶船,更像是一副有着人间烟火气的风俗画。

时光流转,不知如今的徐州城里还没有这样的茶船呢?但在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城,至今还到见到这样的茶船。

我原以为兰州人的幸福在于能够枕着黄河的涛声入眠,而当我去年夏天公干于兰州城、被友人携至黄河边的茶船上时,才惊讶地发现,此船真应该算是兰州城里继《读者》杂志、牛肉面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文化脉象了。记得那一天,车出人流如织的广场东口,先北行,复而沿滨河路西行,但见一路上槐荫深深,且有粗犷的秦腔声从中传来,仔细一看,是一堆一堆的老人在树影下自娱自乐。

不一会,友人说:茶船到了。

下车细看,是一款大型船只,用缆绳固定在黄河的水面上。船上摆满小圆桌,茶客围桌而坐,或闲聊,或打牌。登至茶船,选一临边的茶桌落坐,就能看到浊黄的黄河水翻滚而下。也许,一个晕船的人是绝对不敢在此享清福的。古人以羊皮筏子而渡黄河,今人却淡然坐定于茶船,时代真的是不同了。更加不同的是,远远望去,目之所及的不再是茫茫高原,而是河北岸清晰可见的巨幅广告牌,从西向东依次是中国移动通信、阿波罗大酒店、中国体育彩票、银峰酒店等字样。在这样的语境下,显然,有些小家碧玉的碧螺春呀西湖龙井呀是喝不成的。

那么,坐在这种恢宏大气的茶船上,喝什么茶?

当然是兰州有名的三泡台!

三炮台就是盖碗茶,因盖碗由衬碟子、喇叭口茶碗和碗盖子三部件组成而得名。不过,兰州的三炮台和别处的盖碗茶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配料更见丰富——如果茶碗里有春尖茶、冰糖、桂圆,就是“三香”茶;如果再加上葡萄干、杏仁,就是五香茶了;如果冲上“牡丹花”的开水——即滚沸的开水,饮茶时用碗盖子刮着喝,因此又称“刮碗子”。一般而言,与茶同配八种佐料,三泡台也由此而改名曰八宝盖碗茶。一款讲究的三泡台,得以春尖茶和云南下关沱茶为最上——仅有此还远远不够,还得配上上好的菊花、福建的桂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甘肃临泽的小枣、宁夏的枸杞,甘肃镇原的杏干,而且,荔枝干、优质冰糖,也得是上上品。想想,这简直是要纳五湖四海之精华的一件事了。

与友人各要一杯上好的三泡台,且喝且聊。交谈中渐渐出现了童年的风景,忽然,乌云骤起,暴雨尾随而来,豆珠大的雨点哗啦啦地倾盆而下,被大风裹挟着,斜斜地落进茶船中间。一船的茶客遂作鸟兽散,只剩下我,呆呆着看着雨点落进黄河的样子。

水涨船高,但不会高过人间尘世。而茶桌上的那杯三泡台,我也没有喝完,就遁入了兰州城的茫茫人流里。但我还是一直在想,为什么江南多水,我却从没见过纵横交错的河道上有茶船飘过,唯独在黄河上才有茶船!

这是不是一个历史之谜呢?

(摘自2013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叶梓)

观“茶船古道”历史,谈六堡茶复兴之路!

当在茶圈里说到黑茶,想必许多茶友对普洱茶的“茶马古道”耳熟能详,但对于六堡茶的“茶船古道”,或许茶友们了解甚少。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与六堡茶发展轨迹密切相关的名词---“茶船古道”。

一、“茶船古道”的线路

“茶船古道”在中国茶运史上影响力不输于普洱茶的“茶马古道”,它连接了广西、广东、港澳、直通南洋。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正是通过这条“茶船古道”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更成为了著名的侨销茶。

所以在《广西通志稿》中曾记载到:“六堡茶,产苍梧。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茶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茶船古道线路图

历史上“茶船古道”起点是在广西梧州苍梧六堡镇合口码头,满载六堡茶的小船、竹排,从合口码头,沿着六堡河,“走”出深山,经东安江,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东南亚。

▲茶乡苍梧六堡

▲茶船古道起点合口码头

▲满载六堡茶的竹排

二、“茶船古道”形成的背景

“茶船古道”在历史上犹如一根动脉,维持着六堡茶产销两地的流转,它的出现有着多种特定的因素。

1.山水为媒育好茶

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畅销港澳和南洋,其中一个主要的前提是:六堡茶具有优良和独特的品质。

苍梧县六堡镇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1天。六堡镇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境内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土壤养分充足,给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环境基础,也为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六堡茶乡云雾缭绕(拍摄:黄福强)

2.岭南茶文化拉动需求

岭南,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三省二区,亦即是当今华南区域范围。自古“南方多瘴气”,岭南先民素有煮饮草药的习惯,而岭南茶叶的煮饮习俗也源于此。

从药用到饮用,从喝茶到叹茶,再到话茶;从田间地头,到街边茶楼;从独具特色的陶制茶急煮茶,到农家暖水壶闷泡,再到传统洋桶大瓷壶冲泡......岭南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岭南人爱饮茶以及岭南茶文化的特点。

六堡镇处于岭南地区,伴随着岭南茶文化的发展,清中期起,六堡茶通过水运外销为岭南民众所熟悉并消费,知名度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和港澳地区的茶楼都能看到六堡茶的身影,澳门老字号茶楼“远来茶楼”更是“楼上茶市销六堡,楼下设点卖六堡”。

六堡茶在岭南地区需求量日益增大,直接拉动了近代六堡茶的大规模生产和运销,“茶船古道”从此变得繁荣。

▲梧州的大东大酒楼是当时著名的茶楼

3.三江水汇梧州港

梧州位于广西东部,素有“小香港”、“百年商埠”、“广西水上门户”之称。自古以来,梧州的交通以水路为主,浔江、桂江在市区内汇合而成西江,而西江流源长远,上游发源于云南、贵州,下游则经广东注入南海。拥有如此天赐的水道,梧州水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通邕、柳、桂,下达粤、港、澳。古代,中原北货南运,岭南南宝北贡,使节行旅,军输漕运,大多经水路过梧州。

▲梧州:广西的水上门户

▲旧时西江上的轮船

尤其是清末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轮船穿梭往来,但凡外国商品、原料的输进,西南土特产的出口也是多经梧州。轮船从梧州至香港仅一天时间即可到达,因而奠定了梧州交通的重要地位,成为广西主要的内河口岸城市和广西的水上门户。得益于当时梧州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茶船古道”将六堡茶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东、港澳地区。  

▲昔日的梧州港大南装卸作业区。(资料图片)

4.南洋华侨带动出口需求

进入清朝晚期,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锡矿开发的高潮,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大批华工因此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而南洋地区气候炎热湿润,锡矿里的工人,他们常头顶烈日,膝盖以下长期浸泡在水里,容易中暑、得风湿病、发瘴气。

因六堡茶祛湿、调理肠胃功效突出,一些华侨到南洋之时都会带上一些六堡茶,很快,六堡茶作为“保命茶”在南洋地区逐渐流行起来,需求量逐年递增。

▲六堡茶作为“保命茶”在南洋矿区流行 

从此,“茶船古道”开始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的六堡茶被运到广州后,转运到香港、澳门,再通过海路运输到南洋。六堡茶以价廉、品质醇厚、耐存放、便于长途运输等特性,得到了港澳地区乃至南洋消费群体的认可。

▲晚清时期,华工乘船到达南洋地区。(印尼客家博物馆收藏) 杨麦翻拍

“茶船古道”正是在这种产、销共同发展的驱动下逐渐形成,并走向繁盛!

三、从“茶船古道”看六堡茶的发展

历史上,六堡茶产业曾受抗日战争的影响进入停滞阶段, “茶船古道”一度黯然失色于历史舞台。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六堡茶产业逐渐恢复并肩负起出口创外汇的使命,“茶船古道”再度活跃起来。

但随着现代运输的发展,昔日水运优势不断消退,“茶船古道”不如旧时繁华。回眸过去百年,“茶船古道”走过了“成型—繁盛—沉寂—活跃—衰落”的漫长历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黑茶越来越受国内茶友欢迎,六堡茶内销也开始走俏。尤其是在2004年后,越来越多的六堡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共同推进六堡茶的发展,六堡茶产业全面进入复兴!

▲2003年以来六堡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发展趋势

2016年12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梧州首家国有控股六堡茶企业  --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它挑起历史重任,汇聚各方力量,复兴六堡茶产业,倾力把梧州六堡茶打造成为中国茶业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首家国有控股六堡茶企业成立

 2017年3月,“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活动首站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启动,梧州市组织政企代表团带着六堡茶沿着“茶船古道”古迹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国际市场。随后,行销全球活动足迹遍布北京、杭州、南宁、深圳、广州等国内近二十个城市及港澳地区和印尼、泰国、文莱、斯里兰卡、日本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各地茶业界引起广泛关注,茶船古道已成为六堡茶的重要文化载体和产业知名品牌。

▲“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全球行销在马来西亚启动

2018年6月,六堡茶更是在北京“两展一节”大放光彩,“茶船古道”作为六堡茶公众品牌正式对外发布。另外,经国内权威机构评估,2018年六堡茶品牌价值首次超过20亿元。

▲六堡茶在北京2018“两展一节”大放光彩 

▲六堡茶公众品牌 

2018年8月,六堡茶首次出口印度尼西亚,开始进军产茶大国。这是梧州六堡茶首次以一般贸易方式输往印度尼西亚。

▲六堡茶首次出口印度尼西亚(图源:中茶窖藏六堡茶) 

四、结 语

过去数百年,六堡茶因“茶船古道”成为著名的外销茶,如今“茶船古道”正逐渐上升到历史文化的层面,它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助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茶船古道”广阔的历史文化挖掘空间,正亟待人们去发现和传承,并赋予新的历史意义。

随着六堡茶近年来在国内市场的走俏,六堡茶行业里的奋斗者定能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凝聚多方力量,深入挖掘六堡茶文化,让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新丝路”再度扬帆起航,驶向新的风口,重塑千年六堡茶辉煌。

六堡茶复兴之路已经开始!

(声明: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六堡茶文化,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

大型六堡茶文化工具书籍《茶船古道》正式出版发行

  历时五年打开六堡茶研究新篇章

  大型六堡茶文化工具书籍《茶船古道》正式出版发行

  日前,由中共梧州市委宣传部、梧州日报社、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组织撰写的大型六堡茶文化工具书籍《茶船古道》正式出版发行,为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六堡茶历史文化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篇章。

  据了解,六堡茶是一种著名的外销茶,也是广西的“特色茶”,饮誉海内外数百年。茶船古道是历史上六堡茶对外行销线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组成部分,部分线路至今依然高速运行。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所致的贺信中,特别提到了茶船古道对世界茶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在新时代下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茶船古道的文化价值给予了殷切期望。但一直以来,由于历史久远、资料缺失等原因,茶船古道的面貌模糊不清,业内对其众说纷纭,甚至多有谬误。随着近年来六堡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丞待更有力的文化支撑,社会各界对于六堡茶历史文化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需求,尤其对茶船古道的文化挖掘呼声越来越高。

  为了正本清源,从2016年起,中共梧州市委宣传部主导、梧州日报社负责组织专门的采编撰写小组,以前期大量的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为基础,并在相关单位的配合下,沿着茶船古道的走向展开了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工作。其间,撰写小组对古道沿线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深入挖掘,对茶船古道的发展脉络进行全方位确认,对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进行抢救性采访记录,全面系统地掌握和梳理第一手材料,甄别榷准以往业界流传的谬误,形成了《茶船古道》大型系列报道见诸报端,在海内外茶产业界和文化界引起巨大反响,对六堡茶文化的挖掘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鉴于社会各界对六堡茶文化和茶船古道的高度关注,以及六堡茶产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支撑需求。撰写小组再次启动《茶船古道》大型图书项目的编写出版工作,历时三年,对茶船古道大型系列报道的前期采访所得,以及此后获得的更多文献材料进行系统化梳理和细分整合,认真校对疏漏,使更加严谨科学。通过前后五年的努力,《茶船古道》终于在日前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共分为3章33节,集中论述了茶船古道的成因、线路走向,以及发展历程;反映了古道沿线各地的茶人茶事和民俗文化;记录了在茶船古道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文掌故和历史事件;更挖掘了与六堡茶历史息息相关的世家动向与人物故事。书中大量使用的珍贵历史照片,不少是首次公开发行,对于很多六堡茶历史文化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讲述记录,更是首次与读者见面。书中的图片丰富,资料翔实,是全面系统化展现六堡茶和茶船古道历史文化内涵的大型文献,对于六堡茶爱好者以及六堡茶文化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因此也获得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的高度评价:“通读全书,受益匪浅。我深感该书是迄今为止介绍梧州六堡茶与茶船古道的最为权威的工具书籍。”

  来源于:黑茶信息网,(作者:杨麦)

找到约1,60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