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文化大师余秋雨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有史以来最贵的茶以2632万港元落槌,相当于2317万人民币

有消息称,香港近日刚刚落幕的某拍卖会上,有史以来最贵的茶以2632万港元落槌,相当于2317万人民币。

2632万港元,“一锤定音”的回响震惊四座。茶界立马投去歆羡的目光,仿佛剧场之上,一幕意想之外的剧情横现,列座仪态万方。

据说在市场上,藏家碰到1920年福元昌号简茶的概率只有宋聘号的1/5,十分珍稀。2632万港元(2317万人民币)/件的百年福元昌号普洱茶,单价超过331万人民币/饼,可能又一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1920 年 紫票 福元昌號 


数量 : 1 筒


重量 : 2236g 


工序 : 生茶


成交价:26,320,000港币 

               23,170,000人民币


 拍卖会成交的所谓有史以来最贵的茶


1920年,五四运动刚刚落幕,直皖战争爆发,以李大钊为核心的北京第一个社会主义小组成立,陈独秀主持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至今已近100年。

 

100年,我们不断在挑战着对食品的认知极限。其实说来奇怪,在所谓“越陈越香”的语境下,具有相同属性的白酒、红酒、陈醋、火腿等食品的炒作就很难出现这种100年岁月的跨度。即便酒类企业的规模乃至其基酒和产品的存储更规范,并且最早建立体系。但是这些年,我们什么时候听到茅台、五粮液这样的企业把陈放100年的老酒搬出来说事了呢?

 

给你个500年前的猪蹄,你敢吃吗?

 

福元昌原本是一个被历史遗忘了的茶商字号,这些年随着老茶的炒作,特别是针对福元昌的一些老茶炒作,导致这个已经湮灭的老字号又通过各种方式借尸还魂。“福元昌”这3个字注册很困难了,于是商家加个前缀,市场上就出现了各种福元昌。大家也会借着这个热点,站出来向公众表白自己与福元昌的渊源。

 

但事实上,我们现在谁也说不清,100年前,究竟哪位高人能够做到。从千里迢迢的香港赶来,穿越军阀及土匪混战的各个势力区,最后来到了云南茶山,然后装着这些茶品又原路返回。抵达香港之后,这些都舍不得喝,非要预言式的留下来,并且保存至今。这些历史细节可能我们市场上的各类福元昌都说不清楚,但他们还是敢大声向公众说,他们手上有那个100年前“网红高价茶”的精准配方。

 

1920年,中国五四运动才结束不久,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才成立的,这饼茶比党还要年长一岁,跨越了风起云涌的近代史。它如果一直沉寂在香港的某个仓库里,那它有可能不知道,轰轰烈烈的北伐正隔着江河在大陆展开,之后国共破裂,10年内战,然后抗战爆发,日本人还占领了香港。这片茶的主人一直安然无恙?放置茶的仓库没有在炮火下损伤?或者说在逃难与生死线上挣扎之际,依然给这茶提供了近乎完美的保护措施?

 

栩栩如新的笋壳、竹篾、茶虫饼面在考诸位的智商


很难想象,我们拆开拍卖现场的那一提茶,笋壳崭新如初。更有甚者,有些收藏者可能还高薪聘请了一位穿越者,带着100年后才有的电脑激光技术,在同样是1920年的福元昌茶的笋壳包装上留下了印记。据说,笋壳新是这款茶采用了真空包装,看来一位穿越者还干不完这活,得是一个茶叶包装团队带着设备集体穿越才出现得了这个效果。

 

所以也难怪要拍卖出个天价,主要是那个包装团队的“穿越路费”贵啊!

 

如此博学多识的茶精,是该作为佐证历史的文物收藏品?还是该作为保健养生的神级饮品?100年的普洱茶,究竟能不能喝,好不好喝,有没有品饮价值?我们一无所知。

 

如果是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光绪年间“普洱金瓜贡茶”一样的文物藏品,以上的问题就可以忽略,它的价值也不该以饮用茶来衡量。

 

然而问题之在于,这些茶给社会的普遍认知是用来品饮的,但如果没人舍得喝,没人喝过,或者说有人喝过了,但喝的却是一些商家明目张胆造假的替代品,这些茶是好茶的定论和宣传,缘何而来?

 

如果非得用饮用价值来冠名,我认为这东西肯定不能喝,所谓“神倦败味而木也”。诚如热爱普洱茶金德庆师弟所述: 

“我浅薄的经验告诉我:五六年的茶存放好喝起来很舒服,香气、韵味、转化都很好;十多年的茶喝起来体感最舒服,茶的香气经过存放淡了,但韵味更足,喝了浑身通透。”

那么,究竟是谁,在主导这场拍卖,谁是最终的得力者?香港拍卖会上年年有之,一次比一次更加稀奇、昂贵、陈年的普洱茶从何而来?

 

其实,普洱茶界这样的妖异事件,每年重复来多次,以达到教化和宣传的目的,让不明白的人来买这天价普洱茶收藏发财。

 

细探才知,原来除了百年福元昌号普洱茶以外,鼎鼎大名的“大红印”也是这次拍卖会的主演。

 

鼎鼎大名的“大红印”


“大红印”我们并不陌生,它一出场就像似一个提线木偶,我们直接就能联想到站在背后操控提线的白水清先生。很多非普洱茶圈人认识白水清先生是通过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的《极端之美》,此前这位文化大师在茶界没有发过声,但毕竟是个掌握了文化话语权的大师。经过他的妙笔,把普洱茶写得让人魂牵梦绕。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最近重读大作,发现先生提到的很多懂普洱茶的高人要么锒铛入狱,要么被拉下了神坛。

 

在锒铛入狱的角色里,最引人瞩目的应该就是那位副省级官员沈培平先生。一个政府官员,一个文化大师,再加上白水清这样的普洱茶大师,三个站在制高点上的灵魂重叠在一起,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大红印”,余、白二人以这位懂普洱茶的副省级干部为荣,四处炫耀,引为谈资。但天网恢恢,在反腐的铁拳之下,这位识得“大红印”的伯乐因贪腐而入狱十二年。

 

至此,江湖上有笑传:宝剑赠英雄,红印配贪官。

 

相比“香港某拍卖会”上幕后玩家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戏路,余秋雨先生在《品鉴普洱茶——普洱茶大排序》中的演技就更胜一筹了,他谈到与沈培平先生的相识时,言是不期而遇,转角之爱。他说:“那天我在飞机上正好与他邻座,就聊了起来。”由此展开他向沈大师“问道”的演绎之路。

 

最终,这些人,有的因“红印”走上了爆发横财的循环炒作之路,有的在一发不可收拾的贪念中入狱为营,还有的以文采话茶,佯装谦谦君子,说完《君子之道》,又谈《极端之美》,在装逼的文化苦旅上渐行渐远。

 

那么,“大红印”究竟是何来头?

 

邓时海先生编著的《普洱茶》一书,其中的第五篇《茶谱篇》,他概述了红印圆茶的来源与流通,认为“大红印”是“现代普洱贡茶”,并梳通说: 

“1949年佛海茶厂,改名为勐海茶厂,第一位厂长唐庆阳先生亲口说:‘打从范和钧时期开始,那种红色茶字的普洱园茶,一直都是选用勐腊最好茶菁做的,而在勐海一带产的茶菁是做成绿色茶字的普洱园茶。’勐腊县包括勐腊镇、易武镇等,所以红印的茶菁是来自易武茶山大叶种茶树,那里的普洱茶菁,一直都被定为最优良的。”(注释:唐庆阳先生退休前一年担任过勐海茶厂的厂长)

邓时海认为“大红印”茶菁原料来自易武茶山大叶种茶树。事实上,并没有任何史料可以佐证邓时海先生此观点,他的“定论”仅是对于唐庆阳先生:“打从范和钧时期开始,那种红色茶字的普洱园茶,一直都是选用勐腊最好茶菁做的”一句的过度发挥和主观臆断而已。

 

干仓储存的"福元昌号"


邓时海先生想著普洱茶学之书,立普洱茶学之说的热切与初衷,就像他对普洱茶学的贡献一样,不可小觑。但邓先生如此撰作、编造、臆断的部分恐会贻误后学,为投机倒把者提供可乘之机。

 

因为,上世纪40、50年代,易武镇优质茶菁区域交通堵塞,根本无法集中收购足量的茶菁去制作批量茶产品,刮风寨、麻黑等地山高路远,道阻且右,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茶商收购易武茶农足量的茶菁原料,送到勐海制作批量“红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恰恰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成为读者迷信源头的同时,也成为了所谓普洱茶“大师”白水清等人的炒作契机和手段,以及沈培平、余秋雨等人包装“身份”的依靠。

 

当然,我们那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号称是要重塑普洱茶的语法,但我们细细品咂他笔下的语法,也不过是把邓时海的臆想换了一种表达。运笔于书闺之内,大刀阔斧、阔论品鉴普洱茶,一二三十五六七......,令人佩服。

 

同时,先生们不约而同的搬出邓时海先生前后期红印园饼的分期,认为: 

“红印普洱茶是1949年开始运销到香港。红印普洱茶可分为‘早期红印’茶饼和‘后期红印’茶饼,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产品。” 

对此,邓时海先生还提出,红印茶饼前后期包装印刷,及字体线条变化缘由等诸问题的分析,看似天衣无缝,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有待商榷的。

 

有确切史料记载,中茶商标注册于1951年。按照邓先生的分期,要说在1951年以前四十年代,就有“红印”中茶商标,如此不分轻重的言论,纯属无稽之谈。

 

“大红印”究竟已成历史,或是缥缈虚无的存在,我们无法确切,传说中的“大红印”有没有真实存在。因为拍卖会上以天价交易的红印,存在着诸多疑点。

 

仓储问题也是“红印”的一大疑问,邓时海先生在初版于2004年的《普洱茶》一书中提出,“红印”茶饼都是“干仓”贮藏,前期约为65年,后期约为55年,算而今天,“大红印”前后期茶饼已有70年和80年的历史。

 

70至80年的骨灰级藏品,与福元昌号1920年陈茶都有同样的问题。姑且不说这款“老茶”能不能饮用,有没有毒的问题。

 

从近日香港某拍卖会上出现的天价“干仓”红印来看,“干仓”所引出的疑问层出不穷。

 

素闻香港为“潮仓”地区,流于香港70至80年的“大红印”,何来“干仓”之说?拍卖会的“干仓”“红印”如何在香港存为干仓?或者保存者如何烘为“干仓”?干仓之谜是这场拍卖会的最大漏洞,谜底不攻自破。

 

余秋雨先生多次盛赞沈培平先生的管理学问及普洱茶学问,把沈先生、白水清先生归为不喝“下等茶”的大师,列为自己的同道中人。这些年,不知余先生是否还喜于在朋友跟前提起与沈培平先生的友谊,和茶会故事?

 

给你个1200年前的“火腿”你敢吃吗?

 

给你个1200年前的“火腿”你敢吃吗?我很难想象秋雨先生在《极端之美》中对那些古董茶啧啧称赞的感受了。这倒也是一种极端,挑战着我们的极端心理耐受能力!

 

沈培平先生对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可能做过一些推动性的贡献,但很难说功过相抵。这就像:再有才华的诗人,倘若他杀人嗜血,再高的才情也改变不了他是杀人犯的命运。

 

从2004年到2013年,再到今天,普洱茶市场变态、恶性的市场竞争,又何尝不是沈培平先生一手主导埋下的祸根?而沈、余诸人的共同至交白水清,就是其中的每每坐收渔翁之利的,这恐怕是人尽皆知的。

 

我们知道,包装自己是某类“文化人”的特长,话茶时总要拉上金庸、白先勇等大先生,对普洱茶之学亦是如此。

 

余秋雨曾对普洱茶进行过一次所谓的大排序,提出要冒天下人之不敢为,对各类普洱茶名品排名排序,然后再向他口中的“大师”、“老朋友”白水清、沈培平、何作如、太俊林、张奇明、王家平们求证,寻找不谋而合的契机,真是良苦用心。

 

他的品鉴普洱茶,将“宋聘、福元昌、向质卿、双狮同庆、陈云号”五大“号级茶”排为前五名;将“大红印、甲乙级蓝印、红印铁、无纸红印、蓝印铁饼”五种“七子饼”分别列为前五名;将“八八青饼、七子黄印、七五七二、雪印青饼、八五八二”五类“印级茶”排在前五名。

 

讲的一套接一套,像是这些天价茶都在他们这一伙人的手中,时刻品类把玩似的。

 

尽管余先生最后总结说:“可见,在口味等级上,(我与)高手们分歧不多。这样,我也就放心了。”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余先生之观点,更多的是与沈培平的分级观点相重合的。

 

据说“大红印”原料来自易武茶山


是不谋而合,还是座谈同谋?恐怕只有坐在一起喝“大红印”的人才心知肚明。

 

相对于现在诸多身体力行,亲力亲为,行走茶山的普洱茶学者喝普洱茶爱好者来说。余秋雨先生对谈茶、品茶有自己独特的见地。

 

他习惯以文笔、文采喝茶,天马行空的想象和造作,用妙语连珠,缔造一系列根本不存在的虚假体验,令观众神魂颠倒,追捧不止。信而饮之,坑坑洼洼。

 

余秋雨先生试图建立一种有等级的茶话世界,推崇以白水清、沈培平等“普洱茶大师”,并将与之对应的“宋聘”、“大红印”“八八青饼”等所谓的高档茶与普通茶划清界限,进而图谋建立一种“有等级”的喝茶制度和茶的日常生活。

 

在我看来,阐明“上等人喝高档茶”的道理,就是余秋雨先生的品鉴普洱茶的核心思想。

 

然而,白水清逐渐走上了“传销式”的普洱茶“大师”之路,他所谓自己手中价值连城、一泡难求的“大红印”、“八八青饼”究竟是真是假,我们无从知晓?

 

沈培平早已成为囚笼困兽,再多、再贵、再高档的“大红印”对他而言也不过是贪欲的睚眦,或者他也做过抱着“大红印”闪闪发光,成为“大师”和“教皇”的梦,但他们都走向或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直到今天,余秋雨先生不知是否还在枯坐闺中,冥思苦想哪一种普洱茶是一等品的问题呢?李白说:“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又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在我看来,香港近日刚刚落幕的某拍卖会,也是这伙人集中自编自导自演自炒起来的。


 自编自导自演自炒的“高端茶”


我们今天所见的“大红印”,本质就是一种商业意义上的伪装,不过是后来才换上的做旧的假包装。而“大红印”的存在,亦只是白水清“普洱茶教父”与“营销家”的一种想象之物。

 

是时,民智已逐渐被文明所唤醒。时代越来越多的需要生活与品质,越来越多的需要回归日常,普洱茶的命运也摆脱不了这个趋势。

 

因此,在普洱茶是什么的问题上,我一直推崇古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观点,普洱茶存在的基本意义和终极目的,都是茶本身的饮品属性。陈年与否,古老与否,并不应该是衡量普洱茶优劣的主流标准。

 

茶是用来喝的,好喝才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这株茶树古老、珍贵而昧着良心说好喝,也不能因为一株生态小树茶因为它小而无视它的饮用价值。

 

好茶在于生态、在于工艺、在于是否与生活对称,在于是否真心好喝、能喝,健康的、生态的、好喝的,就是好茶。

 

我相信,在未来,真正的普洱茶世界,只属于那些用心做茶,用心喝茶,平恒勤俭,上善若水的茶人。

(来源:石一龙)

文化名人与普洱茶

在茶圈,普洱茶丰富深厚的文化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而在文化圈,普洱茶则是那些知名文化学者的日常心水。外交部长王毅曾盛赞过大红袍,他也点赞过普洱茶。“一方山水一方人,四季如春四季景”,独特宜人的地理气候、多样丰富的生物资源,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种类繁多、品质优越、中外皆宜的云南特色产品,正是这些承载着云南形象的“云南制造”,在日益增进的经贸交往和商品流通中,与时俱进“惊艳”世界,传递着让“世界共享”的无限魅力。

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除了拥有文化史学家和散文家的身份外,在业界还有一个称号,“普洱老茶品鉴专家”。

余秋雨在自己的著作《极端之美》里详细解说了书法、昆曲和普洱茶,称三者是中国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极品,也是中国文化暗藏的“命穴”和“胎记”。

在他眼里,“如果普洱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感。要写普洱茶的口感很难,一般所说的樟香、兰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种比拟,而且是借着嗅觉来比拟味觉。”

他还强调,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普洱茶都对不上……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说来也巧,余秋雨和普洱茶结缘,大概缘起于自己的妻子马兰。她是个地地道道的普洱茶迷,长期藏茶、品茶、玩茶,耳熏目染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让余秋雨也近茶者香,夫妻俩甚至还出过一款叫“兰雨一品”的纪念茶。

风靡两岸的台湾学者、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郑培凯先生对云南是情有独钟。在他眼里,丽江是最适合喝茶的地方。郑培凯说,云南茶很早就有,云南人也应该很早就喝茶,但缺乏文献记载和文物佐证。早期中原史料记载的云南大多是跟政治有关,没有细讲到生活,随着明朝中后期有大批文人学者、高僧进入云南,关于云南生活的细节才被中原所知。因此,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普洱茶记载也基本都在明清以后。可以肯定的是,普洱茶在近百年来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云南的普洱茶已经成为中国人喝茶的重要选择之一。

另一位香港文化名人蔡澜,更是一位痴迷的普洱茶发烧友。提到蔡澜,美食圈的朋友们无人不知,他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称。蔡澜在新浪微博的活跃度堪称高产,他用iPhone发微博,晒各种美食和普洱茶图片,引来众多粉丝互动,是一个亲和力非常高的作家、美食家、旅行家和电影人。对于喝的方面,蔡澜没有选择酒,而是选择了普洱茶。他曾于1995年在《一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

在香港,阮福所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应当改为:“港人尤重之”了。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却是广东省一带,尤其是香港的传统。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

蔡澜认为,普洱茶越泡越浓,但绝不伤胃,去油腻是此茶的特点。他甚至自己DIY,加入玫瑰花芯及药草,创成一款“暴暴茶”,这是一种调饮普洱茶,名字新鲜响亮。

蔡澜风趣地解释:“暴食暴饮也不怕啊!所以叫‘暴暴茶’!”除了加入花草药,他又参考了明代人的处方,煎了解酒和消滞的草药喷上去,烘过,再喷,再烘,结果就做出一种克服暴饮暴食坏习惯的茶来。

日常里蔡澜的消费观比较朴实。他在香港九龙城的“茗香”茶庄买的茶,都是中价钱,买普洱茶一般选三百块一斤的,一斤可以喝一个月,每天花十块钱喝茶,不算过分。在他看来,一直喝太好的茶,就不能随街坐下来喝普通的茶,人生就少了许多乐趣。“茶是平民的饮品,我是平民,这一点,我一直没有忘记。”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姚华:茶道雅活南山·蘭

姚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教授、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内容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茶园茶山茶居是其组成部分。茶道雅活研究成就了陕西安康民宿山居茶道雅活模式的典型实体案例:“南山·蘭”。将茶道“四要”(茶艺、茶礼、茶境、茶修)各要素与茶文化产业的内容提升,茶旅有机融合,注重真实体验和文化自信,将美学与日常生活因茶结合,从而使茶艺生活美学化,构成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新趋势。即做到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作品与产品相统一而成为新时代的茶文化创意产品。

【关键词】 茶道 雅活 “南山·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茶园茶山将茶科技、茶贸易、茶文化“三足鼎立”在此融合。“茶道雅活”研究成就了陕西安康民宿山居茶道雅活模式的典型实体案例:“南山·蘭”。将茶道“四要”(茶艺、茶礼、茶境、茶修)各要素与茶文化产业的内容提升,茶旅有机融合,注重真实体验和文化自信,将美学与日常生活因茶结合,从而使茶艺生活美学化,构成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新趋势。即做到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作品与产品相统一而成为新时代的茶文化创意产品。茶与人类美好生活中关系实质是茶在提升人类生命品质中作用。物质、精神、灵性综合成人类生命纬度。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性,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精神性,东南西北天地人的灵性,茶始终全方位贯穿始终。

“南山·蘭”模式的发展将茶文化向创意常态化、民众体验化、生活自然化方向发展形成产业,把民宿、山居、茶修等元素汇成创意产业渗透到人们生活方式之中。成为了旅行路上的茶室,旅行者的家居,旅行人群心灵放牧地。“内容为王”提升人们生命境界,创造出新时代的茶文化。

茶道“四要”生活化

陕南山居的自然优势茶山溪水,林地院坝,错落有致,多元共生因茶而成独特文化魅力

(一)践行茶艺生活艺术

茶艺在陕西安康恒口梅子铺大南沟像一朵山花,四季盛开在人们心灵,淡雅而幽香。去过的人都说茶艺因此而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亲和力的部分。

大南沟小南沟长年不断直接可饮用的山泉水,“择水”就地,“访泉”便利,“听涛”随时,触手可得“真水”;林下“侯汤”安全活火,枯枝可火可花插;鉴茶是精茶;一一列出茶具,大小石头上,高高低低一点不扭捏即成妙搭;潺潺流水,鸟鸣涧涧已是“雅境”。人在苍穹下自然里有品成佳客。茶艺“择水、精茶、活火、妙器、雅境、佳客“六点一一俱全。顺流而下的树叶联络着来者艺茶的技能,品茗的艺术,全体现在操作过程的娴熟与完美。体现实用之美不故弄玄虚,一种行云流水般合乎自然节拍的美韵享受。茶艺生活艺术画面印证着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解读: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好的成果是集体人格。这种体验已是完成着文化的创造。

大南沟陕西安康紫阳群体种

(二)茶礼恭敬自然致敬自己

茶的自然性质,成为其追求真心(本心)说的一个自然媒介。茶入"自然之道"的理论系统中。门前的茶园,屋后的野生茶山,在茶叶生长的自然环抱中,于是中国茶艺此地不仅有主人对客人的礼仪,客人对客人的礼仪,生成出人对器物的礼仪,更有人对自然的真礼。富硒茶叶,匠人茶具均是他人劳动创作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洁净真水,满坡山花,虫鸣静幽那是大自然赐予。礼行对方、礼行器物,礼行自然,腾升了对创造、制作这些人的尊敬的真诚,提升了茶礼天地的无限空间。茶礼仪的渗透与普及,人人提高了茶文化的美学境界,这种境界首先体现在茶生活的每一环节内,没有说教式的虚假礼节,自然让到此的人在青山绿水中保持这份清纯心境,烹茶煎水,点茶击拂随时进入艺术境界。花开捧茶荷,水流置茶入荷,小鱼倏儿回旋润茶,瀑布而下注水高冲,没有行礼礼数全到点位,一丝不苟。自然之礼,礼上自然。纯粹的茶礼。山居居善,礼茶茶人。

“南山·蘭”茶室

(三)山南峻秀茶境化

陕南茶在唐代属山南茶区。“南山·蘭”落座在此。没有专设环境、没有人为场景,全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环境。如北宋范宽的《临流独坐图》“真得山静日长之意”。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峻秀美,茶成为主角时,活的不是时间,是一种感觉。“天人合一”的感觉。我们感到时间流淌也慢了下来。与苏轼“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一同心境。“意象幽闲, 不类人境”(姜白石)。真实的日子诗意般过。

在峻秀的山南,从采茶开始体验唐诗中茶生活。秦韬玉:“洗我胸中幽清思”;“笼暖焙茶烟”。窗前闲坐,阅尽那一片,蓝天白云。山涧清流水,坡上松树林。来到山泉煎水。第一沸“鱼目沸”,如白居易“汤添勺水煎鱼眼”;第二沸“连珠沸”,如皮日休《煮茶):“杏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第三沸曰“鼓浪沸”,属于老水不可食。“听泉静心”之功夫以松声、雨声之喻而“侯汤”,“声闻松带雨,悖恐翠生烟”。贯通传统与现代。

在峻秀的山南,茶中加一味,充分运用陕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既有现实意义又穿越到陆羽的“煎茶道”。“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天地间以茶为宴办茶会。“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钱起)。喝茶粥,储光义:“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等。最是惬意野外饮茶。唐刘言史“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触事皆手亲......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等。煮茶。施肩吾:“越碗初盛蜀新,薄云轻处搅来匀”等;刘禹锡的“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等。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冷香飞上诗句”的妙趣。人们与茶境同化。空灵而温婉,素淡而简然。在“南山.蘭”,人们于树下悠然小憩,于花间醉然品茗,于石边吟诗作赋,于院坝尽情嬉戏。一抹茶香清透着风骨,把诗意的韵致布满心田。唐.刘长卿“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山水美意,人间茶道,处处住春。此情至纯。于清饮中见厚重。置于荒天迥地,万籁阒寂中蕴含无限生机,枯枝巨石中藏有不绝的生命。以唐代的茶诗内容转化为实际真实生活,在生活中自然提升生命的品质。

南山·蘭

在峻秀的山南,从择水开始体验宋词中用水极其讲究精细的茶生活。“尝尽溪茶与山茗”(苏轼)。程大昌“水递迢迢到日边,清甘夸说与茶便,谁知绝品了非泉”;陈与义“呼儿汲水添茶鼎”,“一瓯清露一炉云”;尹济翁“评水观茶”;颜奎“茶边水经,琴边鹤经,小窗甲子初晴”;抚琴必有鹤舞,美茗得有上好的水烹,二者缺一不可,揽作品入怀与我们,可以和诗人一起讲究茶水。宋.罗大经感受:“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鲜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出步溪边,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诗中识得人生的韵味,体会到独特的生命感觉,他以自己的生命来映证此诗境。这是我们尤为倡导的。进入茶生活,不是表演茶艺生活;真实茶艺生活,也不是对抗和逃避生活。倪云林题钱选《浮玉山居图》跋可证:“......至人不与物俱化,往往超出乎两间。洗心观妙退藏密,阅世千年如一日。”南山.蘭的茶道雅活不再是抽象的道、玄奥的终极之理,就是人们饮茶即道的自己生活。“山自白云日自闲”,绿水自绿水,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山泉自山泉。心不为物所系,就是永恒。永恒就在当下。“得与幽人闲”。在茶境中心灵从躁动归于平和,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瓦解,人在无冲突中自由显现自己,种种难以割合的拘迁,处处不忍失去的欲望,都在这种宁静中归于无,化为无限。心灵无迁无住,不沾不滞,不送不迎,时空荡然归去。清.恽南田的“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就是茶道境界所说的上下与天地同体,浑然与造化为一。喝茶放心与万物一同。

大南沟山泉

(四)“四般闲事”茶修持

宋时,斗茶、插花、挂画与品香并称为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茶季后,五月端午后的陕南有我们用之不尽的纯自然香料可合香。漫山遍野的烂漫山花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插花原料,茶、香、花引来了文化人,也是他们进入修道的最好中介,这成为继承宋时传统文化的一派独特的文化气象。又汲取“茶禅一味”的思想、方法、境界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以参话头、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养成茶道修持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知觉观照方式。走进开悟顿悟高境界,在自然中而具行平常心是我们追求更高的境界。关键是平常心的养成。平常自然,全在自家,一缕茶烟、一声鸟鸣、一心向阳,都是此地心花开发,就此便打通一片新天地。慧南师有偈:“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准辨满瓯花。”养生、体悟、得道这三重境界修持,在真实境中体悟: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将从谂师“任运随缘,不涉言路”运用在一杯茶中。中国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宋.陈去非《焚香》: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道出人类好香为天性。操持“四般闲事”破除执著,一任自心。每一处场景,所有人都是大自然邀请出席“生活美学”的嘉宾,即兴创作作品---香篆、插花、点茶、书画。自成一趣妙不可言。以花的含苞、半开、绽放、落英来展现事物过去、现在、将来的起兴转合,开示人生四季的这样自然循环的姿态。推门即野外,采摘材料;闭门是艺术,创作作品。开合自如生活中。自然的形态一定存在于自然。山居的你在这些花瓣、枯木、落叶、苔藓和藤蔓里,表达自然的美学形式。再搭配拙之器物,比如陶,含蓄地呈现对闲寂境界的联想。比如茶杯饰、杯垫,茶食呈设用到的树叶、植物等。“不言之言”“不闻之闻”的东方美学特征随及诞生。插花并非人为创造,而是“本能地”产生于自然,因此自身就是美的形态。人所能做的,只是去感受、发现花朵植物本身的完美比例,让其在器具中有“人”形,“站”得更有姿态,如人样表现出灵魂,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南的“集体人格”。这些作品传达的自然气息,有体悟生命美好的即视感。恰如尼采关于美的解读:“高贵之美并非瞬间吸睛,而是慢慢渗透,不知不觉间人就随它而走,‘使眼睛饱含泪水,使心灵充满憧憬’”。个体生活美学体系筑成茶修持的落地。来民宿去山居,来去天地间。垒茶台、设香席、铺几案已是“南山·蘭”民宿山居的生活方式……茶道雅活,而方式就是文化。

南山·蘭

“南山.·蘭”民宿美学化

有了践行茶艺的真悟后,茶道美学化顺理成章。茶道能够被广大民众接受并热爱,其中的美学因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茶道气场中,更容易收敛住人们的世俗凡心,让人回归到一种追求至善至美的念头当中。我们的日常居住与山水对话而成民宿,陕南民居独有的泥巴墙,斜厦房,三间屋,院坝出。在“南山·蘭”,生活美学就是关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美学,这个美学恰恰是从我们日常生活点滴中去发现、表达与承载美的理想与心灵。以这款大南沟荒野茶为例。单单是茶叶,并不能成为生活美学。一杯茶,离不了茶山哺育,离不了山泉上水,离不了雅致茶人,以及“天地人”三才杯盖碗泡出的茶汤。茶汤更离不了茶境,离不了同道分享者。因此生活美学诞生。这样的生活美学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深奥。它的深奥之处在于,“民宿美学化”形成完整的生活美学体系,需要深厚的学养基础。更重要的得是情怀者心目中的天堂。内容体验为主要内涵,天数短、精致化、追求自然、舒减压力打造独特的闲生活目的地,注入文、修、养、康、研五大新要素。民宿与凤凰山、恒口经济开发区当地的人文、产业、生活、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屋外五千年,屋里五星级”。力推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茶旅融合的示范点。人们愿意高价体验雅活、乐活、慢活的生活滋味。突出创意茶主题风格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我们在山林里采摘拾捡绿色的树叶做特色餐饮设计图,捡松果松针开发养生茶品,泡养生茶滋润你我他,每天既能拥抱大自然,又能致富奔小康。以茶艺雅化人的生活,让受众在享受的同时而提高人文素质,提升茶的审美维度。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建立。推进“互联网+民宿”拓展营销渠道。在此做很多体验性较强的项目内容,形成一个个有特色的茶主题园,各要素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体验---民宿山居茶养。原生态茶园、“氧吧”般空气、陕南特色的民居和富硒茶体验、适己的天然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山南茶区休闲生活。用创新成果新技能“安康和汤”之“三和汤”“调和汤”“和合汤”泡出茶文化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山居雅活

田园山居自然化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关于环境对个人思想品质修养有影响之论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环境确实对人产生影响。环境对增强茶饮者文化自觉的关系直接。朱权说“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营造优雅、良好及文明环境,阅尽人间美色,觉得“内心的平安”那才是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永恒环境。当人置身于已设的环境中时,久而化之。如若人长期置身于高雅的环境中,则会被环境所陶化,不雅自雅。

中国人从未中断过田园山居生活。既是住进现代化大都市,中国梦里总是有一份田园山居生活情怀。建构为精神田园。彰显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底蕴里有的农耕文明。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我们自己情感空间里的那一抹绿。现代化社会情感抒发,精神田园可以让我们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达到一个对自己放松的一个状态。它更有其历史发展渊源,也是“茶旅融合,茶道雅活”能走的更远的庞大广阔坚实的基础。仅以文学艺术为例。就有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派---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至盛唐王维、孟浩然等,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从观赏自然,体悟自己引起人生感悟而影响后世。

“南山·蘭”案例有三个特点:一是拥抱自然以文化为灵魂;二是以茶道雅活体验为价值。三是形成茶旅融合内生发展模式。绿色发展让人们从中感知生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开阔生命境界,由物质到精神到生命“超循环”绿色发展,人民真正过上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程启坤 姚国坤 《喝茶悟养生》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08

2.朱光潜 《厚积落叶听雨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03

3.余秋雨 《中国文化必修课》 喜马拉雅 2018-03

4.姚 华 《茶道生活》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06

5.姚 华 《茶道智慧》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7-06

原标题:姚华:茶道雅活“南山·蘭” ……以陕南民宿山居“南山·蘭”为案例

来源: 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