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艺与中国文化

找到约4,436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茶界记忆】“迎新中国七十华诞”系列(四)大力发展茶文化——忆“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中国茶业新生的七十年,是茶业恢复、振兴的七十年。在这七十年中茶行业亮点纷呈,其中茶文化的弘扬和普及是突出的亮点之一。

  我国茶文化的发掘和弘扬是党中央“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后,逐渐兴起的。1989年9月10日-16日,由原商业部土特产品管理司和外经贸部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单位联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成为中国茶文化兴起的迸发点。这是全国第一次统一组织的茶文化展示。

  在组织筹办展示活动中,全国各产茶省、区公司,积极提供捐款和茶文化资料及实物。全国许多产茶县公司和精制加工厂以及港、澳、台的有关茶企、社团也涌跃参加展示、展览。文化界的许多名人,如:溥杰、梁树年、唐云、王成喜等等,他们为“展示周”赋诗作画。“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会标是由启功先生题写的。

  开幕的第一天,活动就进入了高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严济慈从百忙中出席开幕式,习副委员长为展示周开幕剪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茶界人士。当天出席和后来参观的还有政协、国务院各部委的领导,其中商业部的部级领导有胡平、潘遥、姜习、王卓如、王磊、吴雪之、惠庆琪、高修、纪铭、傅立民、何济海,北京市原副市长郭献瑞等。

  十五日,当代茶圣,九十三岁高龄的吴觉农先生在中茶公司总经理施云清、上海市茶叶公司茶叶大师钱梁和家属吴甲选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展示周活动现场,并题词“祝贺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成功”。在参观过程中,吴老嘱咐大家要多到茶区去,了解茶农的情况,关心茶农,帮助茶农发展茶叶生产。

  全国茶界的前辈和同仁都热情地支持举办茶文化展示活动,弘扬茶文化。1989年7月21日,我在杭州组织召开茶文化研讨会,参加的茶界大师和泰斗有:庄晚芳、阮宇成、陈观沧、陈宗懋、孔宪乐、程启坤、童启庆、庄雪岚、谢丰镐、俞乃康和李大椿等先生。他们对茶文化的展示内容和展出形式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并提供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料。展示周开幕时,许多在京和外地的专家、教授纷纷赶来出席,其中有中茶公司成立初期的第一任副总经理黄国光、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总裁王治新、副总裁马克瑾、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四川茶叶公司茶叶大师裘览耕、浙江茶叶公司高级工程师陈观沧、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刘祖生、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阮宇成、副研究员陈文怀、俞永明、原商业部茶畜局局长杨兴祥、国家商检局高级工程师李明义、农业部副局长高麟溢、处长王达、云南茶叶公司副总经理魏谋城、湖南茶叶公司副总经理陈晓阳、福建省茶叶公司总经理胡一秀等。参加筹办工作的有中国土特产公司副总经理陈云锡、商业部茶畜局茶叶处、新华社北京分社和民族宫展览馆众多人员。台湾地区黄正敏、李胜进等先生也热情参加。一些未能前来出席的前辈寄来了贺信和题词,表示祝贺。展示期间,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达二万多人。

  “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展出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大量图书、图片、字画、茶具、声像、实物资料、茶艺表演等,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悠久的茶文化。

  展示周期间,举办了日本茶道、台湾茶艺、少数民族茶艺专场表演,组织了中日双方、海峡两岸茶叶专家座谈,交流文化,增进了相互了解。

  展示周还将茶文化展示与茶产品展览相结合,全国参加茶产品展览的企业达一百多家。中茶公司邀请了英国、法国、日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突尼斯、约旦、新加坡、泰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近80家客户参观展示周,举办了“出口小交易会”,成交金额2300万美元。

  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成功举办,是茶界同仁同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国家领导人和各有关部门重视支持的结果。首届茶文化展示成功举办的意义在于,她唤醒了长期沉睡的中华优秀茶文化,奏响了弘扬茶文化的序曲,引领全国茶文化的发掘、宣传和深入开展;首届茶文化展示内容全面系统,文化展示与产品展览相结合,为各地茶叶博览会提供了参考模式;茶文化的弘扬,促进了茶叶消费,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动了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播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我国茶文化的弘扬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比30年前大多了,茶文化宣传更贴近了茶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茶文化的传播更着重于下一代青少年人群和面向世界。特别是近些年习主席出访,在许多场合讲到中华茶文化,在接待外宾时,多次用“茶叙”方式,传播我国的茶文化。这大大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令我们所有茶人为之骄傲和自豪!

  在喜迎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我借此回忆,希望茶界人士继续努力,大力弘扬茶文化,让中华茶文化放射出更绚丽夺目的光彩!

  作者:梅峰,曾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正局级)、中国茶叶协会原会长、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原会长。

      (编辑:晓林)

      来源:国际茶人之家     北京茶世界


先了解茶艺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再谈茶艺

丁以寿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茶业系教授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 所长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关于茶艺健康发展的思考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唐宋元明,煎茶、点茶、泡茶茶艺各领风骚。入清以后,中华茶艺由盛转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茶艺再度复兴,各种形式的茶艺百花竞放,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茶艺教育方兴未艾。当代中华茶艺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下面就茶艺健康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科学的概念是茶艺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茶艺概念


“茶艺”一词,是1940年胡浩川在为傅宏镇所辑《中外茶业艺文志》一书所作的序里发明的。1970年代,台湾茶界再倡茶艺,“茶艺”一词终于被确立和广泛传播开来。由于“茶艺”是新名词,对“茶艺”的界定难免有分歧。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艺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界定是将“茶艺”理解为“茶之艺”,主张茶艺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的品饮之艺,甚至将茶艺内涵扩大到整个茶文化、茶学领域;狭义的界定是将“茶艺”理解为“饮茶之艺”,将茶艺限定在品饮及品饮的准备——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范围内。



中国的茶学教育历史悠久、学科建设非常完善,全国有20多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学本科专业,在茶学方面能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形成了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生态学、茶树病虫防治学、制茶学、茶叶深加工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营管理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等比较成熟、完善的茶学分支学科。茶艺应在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之外去另辟新境,开拓新领域,不应与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重复、交叉,更不必用茶艺去涵盖茶学已有的领域,“茶艺”应取狭义。



茶艺即饮茶的艺术,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系列程式和技艺。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茶艺与非茶艺


茶艺与相关的茶道、茶俗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只有区分出茶艺与非茶艺,才能更好地把握茶艺的概念,科学地发展茶艺。


1

茶艺与茶道


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茶礼、茶境、茶修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道不能离茶艺而存在。茶艺重点在“艺”,追求品饮情趣、意境,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


2

茶艺与茶俗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域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饮茶风俗、饮茶习俗等,主要是指饮茶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如四川的“掺茶”,江浙一带的“薰豆茶”、“阿婆茶”,藏族的“酥油茶”、维吾尔族“奶茶”、傣族“竹筒香茶”、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客家人的“擂茶”等。


茶艺着重于茶的品饮艺术,享受一杯(盏)茶,追求茶事中的美感。茶俗在于喝茶解渴,其中蕴涵着地方和民族的一些礼俗。如果在茶俗中注重品茗情趣、茶具欣赏、茶的色香味形等,就进入了茶艺的领域。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成为茶艺,而有些茶俗虽然也具有观赏性,但不能算是茶艺。

茶艺、茶道、茶文化、茶学内涵关系图。


茶艺、茶道、茶俗、茶文化外延关系图。


二、茶艺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生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


茶艺是一门生活艺术,是饮茶生活的艺术化。茶艺不能脱离生活,高高在上,远远地供人观看。茶艺要走下舞台,走入家庭,走进日常生活,还原其生活性。茶艺要远离 “表演”,其动作、程式不宜舞台化、戏剧化,更不能矫揉造作、扭捏夸张,而是要符合日常生活习惯。



茶艺源于日常生活,但又超越日常生活,成为一种风雅文化。茶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中蕴涵许多文化要素,诸如陶瓷、书画、插花、音乐、服装等。茶艺的文化性是对生活性的提升,使饮茶从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从而使茶艺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生活性是茶艺的本性,在茶艺编演中不能背离这一点。文化性是茶艺的特质,在茶艺编演中要尽量与相关文化艺术结合,表现出高雅的文化一面。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科学地泡茶是当代茶艺的基本要求。茶艺的程式、动作都是围绕着如何泡好一壶茶、一杯(盏、碗)茶而设计的,其合理与否,检验的标准是看最后所泡出茶汤的质量。因此,泡好茶汤是茶艺的基本也是根本要求。科学的茶艺程式、动作是针对某一类茶或是某一种茶而设计的,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品质特性为目标。凡是有违科学泡茶的程式、动作,尽管具有观赏性,也要去除。



茶艺无疑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必须符合美学原理。所以,茶艺程式和动作的设计以及表演者的仪容、仪貌等都要符合审美的要求,一招一式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些虽不能发挥但又不影响茶的品质的程式、动作,因符合审美艺术性要求,亦可保留。特别要注意的是,茶艺不是茶加艺术的机械组合,不是茶戏剧、歌舞、小品、情景剧等。


科学性是茶艺编演的基础,艺术性则是茶艺成为一门艺术的根本所在。


(三)规范性与自由性相统一  


各类、各式的茶艺,必须具有一定的程式、动作的规范要求,以求得相对的统一、固定,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当前,蔡荣章的《茶道入门三篇》《茶道入门——泡茶篇》、童启庆的《习茶》《生活茶艺》、丁以寿的《中华茶艺》等书为当代茶艺建立了基本规范。今后,在茶艺的实践中,要逐步对各类、各式的茶艺加以规范、建立标准,规范性是茶艺得以传承和健康发展的保证。

规范是法度,但在茶艺编演中亦忌千篇一律的刻板程式、动作,不能因为规范而扼杀有个性的创造。茶艺可以不受规范的限制,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动作,可以展示茶艺师的个性风格、自由发挥。茶艺演示达到一定境界时,演示的形式甚至内容已经淡化,重要的是茶艺师的个性展现——准确说是个人修养的展现。但是,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的自由。


规范性是共性、是同、是不变,是茶艺得以良好传承的前提;自由性是个性、是异、是变,是茶艺多姿多彩的必然要求。规范性与自由性的统一,是个性寓于共性之中,是同中有异。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创新是一切文化艺术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茶艺也不例外。所以,在茶艺的动作及程式设计中不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茶艺的新形式、新内容。


茶艺的创新又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中生有,而是在继承传统茶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的创新,是推陈出新。继承不是因循守旧,不能一味复古,而是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切忌食古不化、照搬古代茶艺,而是古为今用。犹忌身着汉服唐装、头戴宋冠明巾,却又手执现代茶器,古今穿越、不伦不类。


身着汉服,指涂指甲油的“茶艺展示”


创新性是当代茶艺发展的客观要求,继承性是茶艺创新的必要前提。没有创新,茶艺就不能持续发展;没有继承,茶艺就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


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又是对传统的发展。一方面,对传统茶艺的某些方面要原汁原味保留;另一方面,又要创造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新形式、新内容。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当代茶艺发展方向研讨会,中国茶艺下一个五年会怎样?

伴随着“十三五”逐渐远去的脚步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新的征程!

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大健康、大休闲、大时尚背景下,中国茶艺发展如何与时俱进?茶文化教育如何对接未来?

在未来的十五年内,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将为中国茶艺发展提供怎样的动力和引领?

这些吸引人的热点内容,都成为11月7日在京举行的“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研讨会”上热烈讨论、意犹未尽的话题。

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研讨会现场。

关键节点的“及时雨”

11月7日,深秋的北京,秋高气爽。“2020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天津市茶叶学会、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2020北京国际茶产业组委会协办,新中式袋泡茶“他山集”品牌支持的“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研讨会”,成为茶博会上一大亮点:行业人士将它称为中国茶艺领域的“及时雨”。

一是目前正处在茶艺师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朝着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向改革的关键时期。二是茶艺系列论坛紧扣行业需求,提供及时、有益的关键信息。

9月5日,当代茶艺发展研讨会暨茶艺师未来职业规划论坛在河南郑州举办。

9月5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在郑州策划组织了聚焦茶艺师物群体的“当代茶艺发展研讨会暨茶艺师未来职业规划论坛”,引起良好反响;

今次“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针对茶艺师教育培训机构,邀请到国内长期关注茶文化教育的专家、学者和京、津、冀、鲁地区知名茶文化教育机构教师,以及茶艺人员的用人单位(如茶馆)、茶企负责人,还有部分茶艺专业毕业的优秀学生代表共计近200人,大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茶艺人才培养,聚焦实践创新。

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张素娟,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沈冬梅,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优质茶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宁波,天津市北方茶文化艺术中心理事长王梦石,北汽技师学院教务科副科长 刘永利,北京市茶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宽磊,北京市茶业企业商会执行秘书长孙永伟,天津市北方茶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张娜,济南茶叶批发市场质检中心主任、茶艺师、评茶员培训讲师薛德全,北京清香林茶楼总经理刘毅敏等,作为特邀嘉宾莅临研讨会。深圳华巨臣实业集团副总裁向飞和主、承办单位领导出席研讨会。

茶艺必定会与时俱进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舒曼

研讨会上,首先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他认为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茶文化复兴至今,我国茶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茶艺就是中国茶文化的重点,是一种心灵语言与肢体语言对话形式,必定会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张素娟代表吴甲选赠字。

当代茶圣吴觉农之子——93岁高龄的吴甲选老人,听闻本次会议召开,虽年事已高不能亲临会场,特书写一副字以示祝贺,并请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张素娟莅临赠字。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主编安明霞代表主办单位接赠。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茶文化学院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王旭烽发表演讲。

在主旨演讲阶段,首先由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茶文化学院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王旭烽,发表题为《当代茶艺发展的实践创新》的演讲。

王旭烽认为茶艺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与外在呈现的一种体现,要不断创新挖掘。一是标准茶艺要坚持,将传统茶艺作为主流和基本精神,二是发展探索综合型的艺术表现,三是概念茶艺,把中国文化的符号、乃至哲学的表达放进去。能够为农茶利益和文化传播带来好处的,都鼓励尝试!

北京天下名山咨询公司创始人、中国茶叶行业“小产区”理论与实践的首倡者邓增永发表演讲。

接着,北京天下名山咨询公司创始人、中国茶叶行业“小产区”理论与实践的首倡者邓增永,做了题目为《当代茶艺如何更好服务茶产业?》的分享。

邓增永说: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当代茶艺如何更好服务茶产业,重点有十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他认为发展当代茶艺,融入茶企经营,更好服务茶产业是方向,最终要助力美好生活。

《当代茶艺教育现状暨未来发展报告》发布。

研讨会还发布了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编制的《当代茶艺教育现状暨未来发展报告》。

据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副主编赵光辉介绍,这个报告汇集了媒体十多年的积累,从历史维度总结了当代中国茶艺复苏、复兴和繁荣的脉络;又用调研汇总的数据,对整个茶艺教育、培训的结构做了量化呈现,便于大家准确把握茶艺教育历史和现状。

在研讨会的对话环节,嘉宾围绕两大主题展开深入、务实的讨论,为当代茶艺教育发展提出了很多切实的建议和意见。

第一组主题对话。

第一个主题:茶艺培训机构如何应对未来市场

在主持人天津市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国赛精选茶艺项目裁判员郝连奇带领下,北京东方国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志惠、东方茶仪女子学堂创办人安香主,河北省茶艺师协会会长、石家庄悠哉茶学院副院长郭耿珠,学广艺院(天津)培训学校校长张学广,太极茶道第七代传人、吴德泰布茶总师银汉晴等五位嘉宾,各自分享了他们的培训经验和发展建议。

第二组主题对话。

第二个主题:茶艺人才培养之难点与对策

由《茶艺实践指南》作者、北京茶艺专业创建者之一陆尧担任主持。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研究室主任、小茶人俱乐部负责人霍艳平,北京商贸学校副校长、茶艺指导教师、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茶艺)技能大赛裁判长尹世庆,北汽技师学院茶艺专业学科带头人于影,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王府茶楼董事长王晓芳,云南双江勐库立元号茶叶公司总经理刘元龙等五位嘉宾,分别从自身的茶艺培训发展历史、人才使用、发展前景等方面,总结了成功经验,提供了真知灼见。

研讨会上,由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茶文化学院带来的创新茶艺《清贫——可爱的中国》和《国际茶日——国际杯》两个创新茶艺,不仅让与会嘉宾看到了茶艺创新的成果,还为当代茶艺发展带来许多启迪和思考,令人久久难忘……

在历史与现实、实践与创新的交汇处,“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研讨会”凝聚业内精英,聚焦茶艺教育未来,大家相信在下一个五年、十年,中国茶、中国茶艺的明天会更美好!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总监制 / 赵光辉 监制 / 陈 浩 制作 / 王 璟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356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