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绿茶怎么出口

找到约20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从四川到世界,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如何铸就问鼎中国十年之路?

2018年12月26日,“源自峨眉高山,问鼎中国十年”——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战略成果发布会在成都香格里拉酒店隆重举行。

发布会当天,香港著名作家蔡澜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兼著名茶学家陈宗懋、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浙江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王岳飞、天猫食品总经理月铭及数百家媒体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时代风起云涌,时间滚滚向前。整整20年,竹叶青从一家经营艰难的小厂,蜕变为如今高端绿茶领导品牌,和它所处的时代一起,完成了一次炫目的腾飞。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7年十年间,竹叶青在全国高端绿茶市场占有率始终位居第一,销量遥遥领先其他绿茶品牌。

协会会长王庆证言,“从2007-2017年的数据来看,在高端绿茶的销售中竹叶青的成绩可喜可贺,是中国茶企里的佼佼者。”

竹叶青何以异军突起,领军高端绿茶市场?答案或许就在于其“用心做好一件事,秉持匠心制茶之道”,用20年不忘初心的坚持和付出,最终让自己脱胎换骨,成就非凡。

竹叶青坚守三大标准,成就一杯匠心好茶

在六大茶类中,无论产量还是销量,绿茶都是个大头。据统计,去年国内绿茶产量达到250多万吨,占茶叶总产量的60%以上,而国内绿茶消费量也占一半以上的份额。

绿茶产地广,品牌多,市场竞争激烈,如何从一片红海中杀出条血路,是每个绿茶企业都要面临的“灵魂拷问”。

作为竹叶青20年发展之路的亲历者之一,竹叶青生产总监刘祥云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这里面既包含对匠心工艺的传承,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竹叶青茶业生产总监刘祥云接受采访

竹叶青所处产地条件得天独厚。峨眉山是世界双遗产地,地处公认的黄金产茶带北纬30°附近。而竹叶青位于峨眉海拔600-1500米的高山茶区,二者成就了最适合高端绿茶生长的生态环境。

在采摘上,竹叶青的标准又极为严苛。据刘祥云介绍,竹叶青所有的原料都是人工采摘,通常是二月底到三月初开始,从基础的600多米茶山逐步向上推进,一直到清明前采至1500米左右的高度,且只采摘鳞片展开后的茶芽。

这种严苛尤其体现在高端茶品“论道”的选料上。“论道”的原料采摘只持续连三天,之后精挑细选,挑出大小统一、长短一致,兼具形态美(两端尖细如发芒,中间圆润如水滴,卷曲成美好新月型)的茶芽进行焙火提香,形成论道级竹叶青。

用刘祥云的话说就是“从五百万颗茶叶里面,才能挑选出五百克的成品。”

于是,才有了陈宗懋院士所称的,“竹叶青的三大标准‘明前、高山、茶芽’引领了绿茶产业的发展。中国的茶产业里,特别是绿茶产业里,竹叶青是领头羊,是领导者。”

工艺创新,造就竹叶青优异品质

发布会现场,竹叶青茶业董事长唐先洪曾说道:“我们坚守川茶初心,以‘高山、明前、茶芽’为三大核心标准严守品质。通过技术创新,以高于行业平均标准的研发投入。因为初心,所以坚守。因为坚守,所以川茶才得以雄起!”

竹叶青茶业董事长唐先洪在现场发表演讲

毋庸讳言,竹叶青的坚守为同行发展树立了标杆,获得业内多位专家的认可。可到底怎么才称得上一杯好的竹叶青?

刘祥云的解答是茶芽鲜嫩,汤色明亮,伴有非常浓郁的嫩栗子香。滋味鲜爽醇厚,喝罢唇齿留香。

话虽然言简意赅,但要真正成就一杯好的竹叶青,背后的工艺却没那么简单。这关键的一环,恰恰也是竹叶青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所在。

竹叶青制作工艺的关键点在于非传统的焙火提香方式。传统的工艺采用烘笼烘箱长时提香,单批次作业,很难规模化生产。即便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品质也不稳定。

基于此,2003年,竹叶青开发了一项高温短时连续提香技术。通过微波加远红外结合,严格控制提香过程的温度、时间、水分等各种变量,让茶芽的含水量仅有3%,实现了竹叶青的快速连续化提香,形成了嫩栗子香的独特香型,保障了品质的长期稳定。

同时,竹叶青还独创高温蒸时加滚动的混合杀青技术,把鲜叶的含水量从78%左右降低到60%左右。仅粗加工环节,就领先行内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年来竹叶青不遗余力,投入超出行业标准的近亿元研发经费,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茶生产线,拥有西南最大的保鲜库,做到品质恒定,时时如新。

品控严防死守,

只为做好一杯峨眉高山绿茶

为了保证产品的优秀品质,除了严选原料、采用先进工艺外,在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竹叶青同样层层把控,不留死角。光鲜叶在质量检测中心,就要通过50多项指标的质量检测,检验合格的鲜叶进入审评中心进行人工定级。

据刘祥云介绍,竹叶青的品质检测标准分两部分,一是理化检测,二是感官审评。先后花费1000万元,引进了美国气象质谱议以及声光光度计,对国家标准要求的检测项目进行全覆盖。

理化检测分产前、产中和产后三步。产前要求茶叶开采之前就要对原料基地进行采样,确认所有的原料基地都符合制订的技术规则,达到了相关的采摘标准。

蔡澜先生现场分享他与竹叶青的故事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论论述竹叶青与消费升级、国货匠心间的关联

产中指在加工过程当中,对每一个批次进行检测,验证之前的检测结果有无偏差,是否符合要求。最后在产品出厂之前,进行再次确认,保证产品相关的标准安全问题。

感官审评方面也分三个必做动作。

第一,每天对上一天做出来的产品进行复核,确认是否达到相关生产标准的要求。

第二,对当天生产的第一批茶进行感官审评,评估茶叶是否和标准要求有偏差。如有,马上对工艺进行调整,直到达标。

第三,每天生产到中后段的时候,对前面已经生产的产品再一次进行复查,验证确定下来的相关标准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川茶领军者,竹叶青将成为茶中茅台

“高山、明前、茶芽”,是竹叶青一贯坚持的三大标准,其产地领先、原料领先、工艺领先、品质领先最终铸就了销量领先,成为高端绿茶市场领军者,带领川茶崛起,助推中国高端绿茶走向世界。

众所周知,四川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地区之一。2017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共4000多万亩,四川省所占比重超过十分之一。而且川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温度、光照、水分、气侯、空气、土壤等俱佳。

竹叶青作为川茶中的一个品类,能从中脱颖而出,实现区域破局,乃至取得“国礼”地位,打开国际高端绿茶消费市场,它自然有一套独门“打法”。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评茶师王岳飞认为,竹叶青的成功与它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密不可分。这些特质让竹叶青不仅代表了中国高端绿茶公司,某种程度上也引领了中国绿茶的发展方向。

王岳飞(左)和刘祥云接受媒体采访

的确,高端化的定位以及出色的产品力,合力塑造了如今的竹叶青。

在发布会现场,王岳飞称“竹叶青是高颜值的茶,更是有品质的茶。”在他看来,竹叶青就像白酒中茅台,竹叶青也可以做成茶叶中的茅台。

国礼之选,引领高端绿茶走向世界

和其他绿茶相比,竹叶青品质、品牌优势明显。这些优势让它有自信走出国门,去叩开国际高端绿茶市场的大门。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据国际茶叶委员会数据显示,2017年绿茶总出口量29.4万吨,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绿茶正成为全球茶业市场的重要角色。但事实上,中国绿茶的出口价格并不高。

嘉宾讨论“中国绿茶的世界之路”

根据王岳飞介绍,近两年中国出口绿茶30多万吨,平均价格却只有4美元/公斤。竹叶青的出现,无疑填补了高端市场的一项空白,对中国茶形象的提升,也有着巨大意义。

需要指明的是,竹叶青的辉煌还得益于其抓住了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随着新中产的爆发,这群人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为理性,注重体验感。

买茶叶也不再只是买茶叶,而是购买一种生活方式。竹叶青的品质、调性、质感,又刚好契合了新中产人群的消费理念。他们愿意为竹叶青所代表的一种美好生活买单。

竹叶青匠心制茶,坚持三大标准,以高端品质成为国礼,不仅引领了川茶破局,也给整个绿茶行业提供了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未来,竹叶青将以中国高端绿茶领导者的号召力,引领行业的品质与工艺升级,催生更多具有高端国际影响力的茶企,让世界见证中国品牌的强劲实力。

图片:竹叶青提供

疫情对茶叶出口影响大吗?来看2017年至今出口数据变化

  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国内茶叶种植面积和干毛茶产量猛增。

  2019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园面积4597.87万亩,干毛茶产量为279.34万吨。

  当下,内销市场增长缓慢,国内茶叶产销矛盾突出。茶叶出口是破解之道吗?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冲击之下,我国茶叶出口有哪些变化?

  今天的文章,来看看近3年茶叶出口概况和2020年1—4月茶叶出口相关数据。

  茶叶出口(2017—2019年)

  近3年,我国茶叶出口概况如何?

  1.茶叶出口量

  2017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55,258吨,较2016年茶叶出口量增加8.08%。同期,我国茶叶产量为2,496,411吨,茶叶出口量占产量比例为14.23%。

  2018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64,742吨,较2017年茶叶出口量增加2.67%。同期,我国茶叶产量为2,616,002吨,茶叶出口量占产量比例为13.94%。

  201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66,552吨,较2018年茶叶出口量增加0.50%。同期,我国茶叶产量为2,793,382吨,茶叶出口量占产量比例为13.12%。

  近3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在虽有增加,但增加比例是显著降低。此外,与我国茶叶产量的增加比例相比,茶叶出口量增加幅度稍小些。

  总的来看,短期内我国茶叶出口量不会大幅增加,消化茶叶产能主要还得靠国内消费。但国内茶叶产量结构性过剩的现状,会倒逼出口业态创新。

  2.各茶类出口量

  我国茶叶出口量从大到小的茶类依次为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和普洱茶。

  2017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5.53万吨。

  其中,绿茶出口量为29.46万吨,红茶出口量为3.56万吨,乌龙茶出口量为1.62万吨,花茶出口量为0.61万吨,普洱茶出口量为0.27万吨。

  2018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6.48万吨。

  其中,绿茶出口量为30.29万吨,红茶出口量为3.30万吨,乌龙茶出口量为1.90万吨,花茶出口量为0.69万吨,普洱茶出口量为0.30万吨。

  201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6.65万吨。

  其中,绿茶出口量为30.39万吨,红茶出口量为3.52万吨,乌龙茶出口量为1.81万吨,花茶出口量为0.65万吨,普洱茶出口量为0.28万吨。  

  注:2017—2019年各茶类出口数据

  从各茶类出口量来看,绿茶依旧是主流,2017—2019年绿茶出口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2.93%,83.03%,82.92%。

  3.茶叶出口金额和均价

  2017年,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1,609,955千美元,茶叶出口均价为4.53美元/kg。其中,2017年较2016年茶叶出口金额增加8.42%,出口均价增加0.32%。

  2018年,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1,777,861千美元,茶叶出口均价为4.87美元/kg。其中,2018年较2017年茶叶出口金额增加10.43%,出口均价增加7.56%。

  2019年,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2,019,594千美元,茶叶出口均价为5.51美元/kg。其中,2019年较2018年茶叶出口金额增加13.60%,出口均价增加13.04%。

  近3年,我国茶叶出口金额和出口均价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出口均价有明显的提升。

  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倒逼国内茶叶提高质量,进而出口茶叶成本有所增加,出口茶叶均价自然有所提升。

  茶叶出口(2020年1—4月)

  因为海关合并公布2020年1月和2月出口数据,茶叶出口数据也是合在一起。

  1.茶叶出口

  2020年1—2月,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84万吨;2019年1—2月,我国茶叶出口量为5.21万吨。对比来看,茶叶出口与去年同期呈下滑态势,减少比例为26.30%。

  2020年3月,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37万吨;2019年3月,我国茶叶出口量为2.77万吨。对比来看,茶叶出口与去年同期呈上升态势,增加比例为21.66%。

  2020年4月,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63万吨;2019年4月,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06万吨。对比来看,茶叶出口与去年同期呈上升态势,增加比例为18.63%。

  总的来看,2020年1—4月,我国茶叶出口量为10.84万吨;2019年1—4月,我国茶叶出口量为11.04万吨。对比来看,茶叶出口比去年同期减少0.20万吨,减少比例为1.81%。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4月,绿茶出口量为9.07万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83.7%;红茶出口量为8603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7.9%;乌龙茶出口量为5967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5.5%;花茶出口量为2182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2.0%;普洱茶出口量为959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0.9%  

  注:2020年1—4月各茶类出口占比

  2.各茶类出口

  2020年1-4月,红茶出口量下降较多,绿茶基本持平,其它茶类均有不同幅度增长。

  绿茶、红茶出口量同比减少,红茶降幅较大。

  中国绿茶出口量为9.07万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83.7%,减少738吨,降幅0.8%;红茶出口量为8603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7.9%,减少1875吨,降幅17.9%。

  乌龙茶、花茶和普洱出口量同比增加,乌龙茶增加量最多,普洱茶增幅最大。

  乌龙茶出口量为5967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5.5%,增长214吨,增幅3.7%;花茶出口量为2182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2.0%,增长216吨,增幅11.0%;普洱茶出口量为959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0.9%,增加192吨,增幅25.1%。

  3.茶叶出口金额和均价

  2020年1—2月,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2.11亿美元,出口均价为5.50美元/kg;2019年1—2月,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2.33亿美元,出口均价为4.47美元/kg。

  2020年3月,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1.62亿美元,出口均价为4.79美元/kg;2019年3月,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1.44亿美元,出口均价为5.22美元/kg。

  2020年4月,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2.10亿美元,出口均价为5.78美元/kg;2019年4月,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1.53亿美元,出口均价为5.01美元/kg。

  总的来看,2020年1—4月,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5.83亿美元;2019年1—4月,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5.31亿美元,出口金额并未出现下滑,增加幅度也未有明显下降。

  此外,茶叶出口均价在1—3月较为低迷,但4月份茶叶出口均价有较大幅度提升。  

  小结

  对比2个阶段茶叶出口数据来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茶叶出口并没有造成巨大冲击。

  总的来看,茶叶出口短期内将继续以不发酵的绿茶为主,全发酵的红茶出口面临较大挑战,后发酵的普洱茶、再加工的花茶和半发酵的乌龙茶类将是茶叶出口增长的破局点。此外,茶叶深加工产品,诸如抹茶之类可能也会有较大增长潜力。

  疫情作为外部因素,不会改变茶叶出口趋势变化方向,只是在原方向上加速趋势的变化。在笔者看来,影响茶叶出口更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产业供求关系现状,国际贸易规则和快速变化的用户消费习惯。

  对照咖啡产业全球扩张来看。咖啡,本质上还是西方国家文化输出的产品载体。此外,西方咖啡在全世界的流行还依赖于国际级“咖啡”品牌在全球的商业布局。

  国盛茶兴,“茶”蕴含的健康和文化不止是让国人受益,也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载体之一。

  当前,茶叶出口,以绿茶为主(8成以上)。并且基本都是干毛茶原料,高附加值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匮乏。此外,与西方咖啡相比,我国茶叶产业最大的痛点就是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茶叶企业品牌。

  你怎么看茶叶出口前景?

  注:本文有参考网络公开资料。

  来源:茶届小学生

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自掘坟墓:掺假作伪

文汇学人发布的一篇文章: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自掘坟墓:掺假作伪

 

对外贸易是中国与世界的交接点,首当其冲地受到英美法等国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压力,于是率先与世界接轨,开始实施出口商品检验,探索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相比之下,中国国内市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要迟很多。

 

另一值得深思的问题:直到今天,中国仍到处充斥着掺假行为,不单是茶叶,还有直接跟生死有关的疫苗、药品……这个国家怎么了?柏杨笔下”丑陋的中国人“就没有改头换面的那一天吗?

 

近代上海开埠之后,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座江南小城很快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一国之外贸不仅是货物商贾往来,背后还有科技、制度、管理等综合实力的支撑,还有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的考量。回顾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历史,须放在当时世界整体发展格局中和对中国长远影响中去思考。

 

茶叶检验制度与机构的设立

 

茶叶是中国近代对外出口的重要商品。茶叶外贸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掺假作伪。

 

茶为国饮,历史悠久。17世纪,随着饮茶风俗在欧洲普及,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至19世纪初,中国独霸世界茶叶市场达200年之久。1830—1833年,华茶输出价值占中国出口货物总值93.9%,其中1832年,中国出口茶叶达400320担。

 

中国对英国贸易每年顺差二、三百万两以上,为弥补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曾试图向中国销售多种商品,但大多滞销,收效甚微。之后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出,1830—1839年每年平均流出约五六百万两,由此诱发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仅没有改变中国对英国贸易顺差的格局,而且华茶出口增长更加迅猛,《民国建阳县志》载:“清季自五口通商,民竞业茶。”

 

在外贸需求刺激下,茶叶出口量扶摇直上,从1846年的46746千磅递增到1856年的63278千磅,中国茶业迎来了历史上的繁盛时期。

 

而这个期间,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90%以上是棉织品和毛织品,棉纱由1845年的260万磅上升到1855年的290万磅,增加不过10%;棉布由310万匹下降到200万匹,减少30%以上。上海进口货值不升反降,1854年尚低于1845年。即使依靠鸦片盈利,也不足以弥补英国对华贸易逆差。

 

可以说,英国赢得了战争,输掉了贸易。

 

中国当时第二大贸易国美国情况与英国相似,对华贸易保持较大逆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茶输出数量继续增长,1870年为138万担,1880年增加到210万担,1886年更达222万担,创下近代茶叶出口数量的最高纪录。

 

然而1886年以后,华茶因严重的质量问题出口急转直下,到1900年,华茶出口占国际茶叶出口量的30%,位列印度之后。

 

一方面,长久以来中国茶业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皆零星散处,此处一二珠茶树,彼处三两株茶树”现象比比皆是,质量全凭茶农控制;

 

另一方面,茶叶掺假作伪现象越来越严重。尽管生丝也存在作伪现象,1873年5月《申报》报道,“牌不对货,货不对价”,短斤少两,暗中加水增重,且丝货多不匀净,粗细交杂,但相比较而言,茶叶掺假作伪更为严重、更为普遍。

 

1847年,英国就发现进口的“谎言茶”达10万磅。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一份报告指出,自从1856年以来,一些劣质茶叶从中国进口。

 

张之洞为此斥之:“侥幸蒙混,制造粗率,烟熏水湿,气味不佳,兼以劣茶搀杂。”英国反掺假运动的领袖人物阿瑟·哈塞尔医生经过检测发现,在英国市场上至少有12种不同类型的“谎言茶”。掺假作伪形成了一套“技术”,主要有增重、染色、添味和以旧充新等方式,甚至参杂了带有毒性的黑刺李叶子

 

“若造加色茶与发行茶,其造法不同。所采之叶多,则晒于禾场,随晒随用,以足蹂之。晒至干处,后发之茶行,茶司加以药料颜色,造作各种色茶。若造红茶,则渗入紫粉少许。”

 

可见,中国茶叶当年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和掺假现象,而且尖锐复杂,不能以西方对华茶压榨一言蔽之。

 

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对食品掺假作伪已经高度重视,现代食品立法和监管体系正从萌芽向成熟快速发展。

 

1860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温和的《地方政府打击食品和饮料掺假议会法》,这是近代以来英国“第一部试图管理所有食品的单一立法”。

 

1872年,英国通过《禁止食品、饮料与药品掺假法》。

 

次年,英国海关在进口华茶中查获1000万磅伪茶,此事经过商部大臣查实后,“立即奏明英国皇家出谕,严行禁止,先将此等伪茶全行烧毁,然后派员密查英京及英属各口岸,凡有商人办到中国茶叶至口,必定逐细查明。如有伪茶搀杂其中者,不准起岸。”

 

随后苏格兰地方政府事务委员会经过调查做出一份报告,认为茶叶掺假作伪主要在中国完成,建议“为了更好地检测茶叶中的掺假物,茶叶的检查与检验应该由登陆港口处的海关进行,所有被发现掺假作伪的茶叶禁止进入国内市场”。这个建议最终被1875年英国议会颁布的《食品与药品法》所采纳。

 

《食品与药品法》被认为是当时英国及其他国家中最好的一部食品法,是现代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先驱,是现代食品立法的基础。

 

该法令第30条对进口茶叶检验和茶叶货物处理做出规定:“所有进口的茶叶,在抵达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港口后,要接受由海关专员任命的检查员的检验,并要得到财政部的批准,当检查员认为必要时,可以将茶叶样品以适宜的速度提交给公共分析师进行分析。”即,英国进口茶叶在口岸和市场接收双重检验,即使伪茶千方百计逃过英国海关署的检查,在国内一样会受到稽查和检验。为此,1875年《食品与销售法》实施之后,英国国内市场上茶叶质量明显改善,掺假作伪现象基本消失。

 

美国对食品掺假问题也越来越重视,1897年通过《茶叶进口法》,要求海关检查所有进口茶叶。1915年,民国农商部在赴美考察报告中写到:美国不准着色茶进口,各海关处均备有验色器具,一经验出,均在禁止之列。

 

而印度不断从中国引进茶种,学习中国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英国专门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钧潜入中国收集茶子、调查种茶方法,加紧在印度植茶。

 

1874年以前,印度茶叶输英平均每年仅为100到200万磅,但是1875年后以每年300~400万磅的速度增长。在中英茶叶贸易量下降的同时,印度输往英国的茶叶快速增长。

 

1856年起,日本茶开始少量输入美国因无杂物而品质纯洁,大为购者所欢迎,输出量不断增长。

 

1889年,在英国市场上,印度茶叶首次超过华茶,中国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在美国绿茶市场,华茶则受到日本茶排挤。时人指出:“今则红茶植于印度,而中国红茶之利半为所夺矣。绿茶植于日本,而中国绿茶之利又半为所夺矣。”

 

华茶质量衰退直接导致当时中国出口锐减,1895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1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外贸逆差国,逆差达2840万海关两。1900年,印度茶叶在英国市场占有率为50%,锡兰茶占36%,中国茶叶只占10%。

 

为了挽救华茶,采取改良叶种植、引进机器加工、设立公司、加大宣传、减轻税负等方法,“集新法之长,补旧法之短”。而其中最直接防止茶叶掺假作伪的方法就是实施茶叶出口质量检验。

 

上海口岸开埠之后,洋行逐渐兴起,1859年达62家,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航运、保险、金融等业务,偶尔兼营出口商品检验,当然这些都属于商业行为,而非政府监管。

 

1914年中国近代实业家、农商部长张謇提出:  “在汉口、上海、福州等销茶地点,设立茶叶检查所,遴派富于茶叶学术经验之员,督同中西技师,前往办理。凡出口茶之色泽、形状、香气、质味,均须由检查所查验。其纯净者,分别等级,盖用合格印证;其有前项伪情弊者,盖用不合格印证,禁止其买卖。”次年设立永嘉茶叶检验处,查温州茶叶、禁假茶出口。

 

1928年民国《工商行政纲要》提出: “于全国重要通商口岸设立商品检验局,举各种重要商品加以检验,一方面限制窳劣商品不得输出,使我国商人于世界增进其贡献;一方证明我国输出商品其优良已合于文明各国需要,而不得再事藉口禁止输入。”

 

次年3月上海商品检验局成立,对棉花、生丝、豆类、桐油、牲畜正副产品等中国重要输出商品实施检验,颇具效果,中国植物病理学教育先驱邹秉文任局长,1932年蔡元培三子、畜牧兽医学家蔡无忌接任局长。

 

1930年中国著名农学家、被誉为 “当代茶圣”的吴觉农任职上海商品检验局,制定一整套出口茶叶检验标准、细则与实施办法,首创茶叶出口口岸和产地检验制度。茶叶检验制度的建立和机构设立对出口华茶质量起到明显的监督作用,有效地防范了茶叶掺假作伪的现象。

 

报检茶叶之扦样

 

粉末检验

 

灰分检验

 

水分检验

 

检验后粘贴标识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国力衰弱,商品质量水平总体落后,掺假作伪现象层出不穷。茶叶作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因掺假作伪严重自然倍受关注。

 

事实上,除茶叶外其他商品掺假作伪问题同样严重,如一些奸商在棉花中掺水增重,以至于英商船上的棉花过了赤道之后全部腐朽发霉。

 

宁波及其附近的草帽、草席出口一度兴旺,但因质量低劣、工艺粗糙,致使出口几乎完全停滞。而此时政府根本无力顾及质量安全,无法建立国内监管制度。

 

对外贸易是中国与世界的交接点,首当其冲地受到英美法等国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压力,于是率先与世界接轨,开始实施出口商品检验,探索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相比之下,中国国内市场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要迟很多。

 

转载自“文汇学人”

 

找到约19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