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宁洱茶厂

找到约11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云南宁洱:绿色有机茶产业 美了山乡富了民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茶产业重镇,以区域地名“普洱”为名的普洱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当地富民强县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近年来,当地遵循“生态、绿色、有机”的发展理念,使全县茶产业蓬勃发展、日益繁荣,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位于宁洱县磨黑镇官坟箐小组的茶源山基地。人民网 虎遵会摄

位于宁洱县磨黑镇官坟箐小组海拔约1600米的茶源山基地,有近700亩的有机茶园被森林环绕,空气清新怡人。茶农置身于一片碧绿中,采茶、除草,精心管护着茶园,随着最后一泼秋茶收尾,今年的茶叶采摘就结束了。

茶源山基地的茶叶,主要是生产低氟普洱茶。氟是一种茶叶成分里的非矿物质化学元素,根据科学的饮茶标准,每公斤茶的氟含量不超过300毫克。因高海拔地区群众生活地理环境特殊,对茶饮的含氟量需求偏低,这就需要在制茶时以低氟的标准进行采摘和特殊工艺加工处理。

在宁洱,以宁洱县宫廷茶厂为代表的几家茶企已成功研制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低氟普洱茶”,目前已销往青海、西藏、四川等高海拔地区,市场在不断扩宽。

位于宁洱县磨黑镇官坟箐小组的茶源山基地。人民网 虎遵会摄

据了解,“低氟普洱茶”不光是宁洱县本土几家茶企业产品研发的突破,也是“绿色健康”产品获得市场认可的象征。“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茶园这个基础来落实,我们茶园实施的是绿色生态的管理,人工除草,物理除虫,用的是农家肥、有机肥,产品农残零检出。”普洱宫廷茶厂负责人杨秀琼说。

正如这片基地一样,近几年来,宁洱大部分茶园通过种植覆荫树,根据茶树生长的习性在四季里科学地修枝、除草、施肥,对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引导企业申报有机认证,通过几年的努力,产量、品质明显提升,茶商、茶农双双获益。

磨黑镇官坟箐小组茶农张正有介绍,通过规范的管理,茶树发出来的芽更壮实,效益也更好,产量也更高。“时代在不断进步,老百姓也要不断学习科学理念,掌握科学技术。”

位于宁洱县磨黑镇官坟箐小组的茶源山基地。人民网 虎遵会摄

如今,茶园变得更加绿美了,市场行情也稳了,一些年轻人也陆续返乡创业,他们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寻求疫情之下市场的方向,利用互联网平台与网友们侃侃而谈,自信地推介着自家普洱茶产品。

熟练制茶技艺,熟悉电商运用,掌握市场行情,是创业青年面临的全新考验,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农人”转变,更好地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宁洱县有关部门通过加强服务引导,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及人才培训等措施,使年轻力量发挥出积极作用。

刘英,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政府对返乡创业的青年有无息贷款的扶持。“这些年,我注册了商标,还建了厂房,慢慢地从一名茶农转换到了制茶人和茶商的转变。这期间,政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无息贷款支持,还对线上线下销售培训提供了很大帮助。”刘英说。

“这些年,通过走生态有机的发展之路,我们的茶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了,这个路子准没错。”宁洱县宁洱镇太达村茶农缪荣海笑着说。

其实,这只是一个缩影。目前,宁洱县正朝着提高基地化、有机化水平和打造省级“绿色食品牌”茶产业基地积极努力,让每个茶园都能生态秀美颜值高,茶农信心足。

截至目前,宁洱县共有茶园面积33万亩,其中,现代生态茶园种植面积20.4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2.16万亩,栽培型古茶园0.36万亩。2022年已建成有机茶园(含有机转换)4.25万亩,将实现毛茶产量 1.25 万吨、产值 6.73 亿元,完成低氟普洱茶生产2500吨。(杨媚、李清、朱卫国 宁洱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乘着高铁去茶山:古韵宁洱 困鹿山茶

立春之后,万物复苏的气息在天地间洄游着。甚至,已经有不少地方传来茶树即将萌芽的消息。我们对茶山的向往如同鸟归山林,今年我们将继续邀请大家和我们一起走入美好茶山,去做古茶树的朋友。

在众多云南知名茶山中,宁洱县称得上一座“古韵之城”,它曾是古普洱府所在地,是一处感受普洱茶文化的宝藏,却往往不为太多人所知,少有游客将它纳入旅行计划。不妨让我们乘着高铁,奔赴宁洱吧。

茶山出行

茶源道始 · 盟誓之城

今宁洱、思茅区一带,从宋大理国时期的“步日部”到明万历年间定名“普洱”,纵然几百年间几经易名,版图更迭,但这一带“茶源道始”的身份未曾改变。曾经,普洱一带所产之茶,即被率性地称为普洱茶,彼时,这茶名对于内陆京城来说,该是一个饱含着遥远地域风情特色的名字,再加上普洱茶独特的滋味,成为了清朝的进京贡茶。以普洱府为核心的茶马古道向四方延伸,普洱茶亦逐渐名扬四海。

沿着古道,许多沿途的村落、小镇被挟裹着加入了这场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披上茶马古道那段古老厚重时光的色彩,并与当地不同的少数民族风情一道融合成了精致的历史记忆,耐人寻味。70年代中期云南最早生产出口普洱茶的四大厂家之一的云南普洱茶厂,如今依旧坐落在宁洱县的东洱湖畔。

而说起民族风情,也绕不过宁洱这个宝地。一位在云南省社科院的哈尼族朋友听说我要到宁洱去,民族团结园这个地方马上被她安排到了我的行程中,并帮忙联系好了解说人员。普洱市区的10个县区,除思茅区外,其他县全都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因深深刻在这片土地上。而在宁洱这个盟誓之城,留着关于民族团结故事的宝盒,走进民族团结园,故事即便说上一天一夜,或许都还只是冰山一角,也正是因为沉迷于这些故事,我成功错过了当天离开宁洱的最后一班高铁。

茶源道始,盟誓之城,宁洱的底蕴与众不同,如果要用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还是回归到“舒适”。离开宁洱前,我给了自己一段漫步宁洱的时光,街巷多有高大的热带亚热带树木,城在林中的感动在迈出每一步时都会油然而生,大口呼吸着清新润畅的空气,其中似乎还洋溢着淡淡的茶香,没有扎堆的游客,都是惬意生活的当地人。在这慢节奏的生活中,却丝毫没有虚度光阴的感觉。到了晚上,热闹的夜市溢出了满满的烟火气。宁洱,传统,也新潮,有传统典雅的茶庄茶铺,也有年轻人满座的茶饮小店,寻得一家名叫“茶庵的茶”的小店浮生偷闲,“90后”老板创意满分的橄榄普洱,甘甜可口,浸透心脾。在这样的小城,逛上几天,细细品味,心也能够沉淀下来。

茶山出行

茶山 · 古镇

在宁洱要上茶山,困鹿山一定要去。“困鹿”为傣语,“困鹿山”意思是鸟雀多的山凹。从宁洱县城驾车出发到困鹿山,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置身这片无量山南段余脉间,峰峦叠翠,遥望密林深处,古木莽莽,困鹿山的万亩野生古茶林想必就在其间,这些较为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是目前宁洱县发现的最大的茶林群落。

比起深山中静默幽深的原始茶林,村中的茶园热闹得多。虽不是采茶季,茶园里仍有不少茶农、茶商和自驾前往的寻茶人士,行走在成林的茶园中,脚下的泥土松软,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后变成了七彩的光,静置在宁静的空气中。到茶农家,饮一杯困鹿山古树茶茶汤,茶气清远香逸,莽莽原始森林的浩荡之气随着一杯茶汤便送入唇齿间。这时才从心底里明白,困鹿山历史上缘何能成为皇家专用贡茶园。据考证,困鹿山皇家古茶园被清政府定为皇家御用茶园已有近300年历史。以前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均由官府派兵监制,秘而不宣,外面知道的人很少。

宁洱还有一个特别的古镇,它不仅是茶马贸易时代的重要驿站,也是素有“滇南盐都”美誉的磨黑古镇。古镇因盐而生,“磨黑”在傣语中是“盐井”的意思。磨黑开采盐矿的历史悠久,据载,元、明、清设盐政,后设盐场公署。即便到了今日,云南著名品牌“白象”牌食盐在磨黑依旧设厂。像我这样的吃货到磨黑,很容易感受到磨黑的烟火气息在饮食文化上有多么浓烈,浸豆腐、腌菜、磨黑香肠、磨黑肘子这些通过盐巴制作的美食遍布小镇,当地人说,他们喝普洱茶也要放一点盐,不仅适口,也有消炎解毒的功效。

古镇也因盐而兴,对磨黑来说,更应该用“盐茶马道”来讲述它的故事。在古镇的一家小铺吃着豆汤米干,店家说起这里曾经出产的“磨黑大锅盐”名气很大,质地好,口感润滑,不结块,引得不少马帮、商贩纷至沓来。磨黑盐、普洱茶等贸易流通的物资逐渐成为了交流的纽带,往昔这里商客云集、马店林立的时光持续了很久。

磨黑的整体空间有种独特的层次丰富之美。瓦片屋顶之上,炊烟飘向蓝天,随云而去,屋檐下,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筑巢安家,呢喃声传遍这个小镇,方飞歇,又振翅。这个弹丸之地的小镇,隐秘的磨黑,在多年频繁的贸易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发生在这里,并深藏在诸多细节中,比如古镇临街的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的骑楼式红木小楼,一楼为商铺,二楼有连在一起背向街道的靠椅——美人靠,这种多见于中原文化兴盛之地的浪漫的建筑特色,是足不出户而览城下事的艺术承载,这在边陲小镇也留下了痕迹。

曾经马帮过古镇,还会经过一座名叫“走马转角楼”的建筑,这座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呈三井四合分布,二楼沿四合院设内向环形走廊,人和马可随走廊环走一圈回到终点,建筑朝外的窗棂则是用石材镶饰,俨然融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这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在夕阳余晖中,似乎跨越时空,映透出了古镇商客云集的画面。

宁洱此行,我学会了向慢时光妥协,也记住了茶庵的茶,那柯里的茶,困鹿山的茶,磨黑的茶……到宁洱,总有一盏茶,可以慰风尘。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宁洱:“普洱山·普洱茶 ”品牌推动茶叶产业发展

  春风一笑绿山冈,喜见银芽处处芳。立春过后,在云南省宁洱县随处可见一大片的茶园翠绿欲滴,嫩芽争吐,拥抱春意,生机勃勃。宁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是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茶产业十强县”,是古普洱府所在地,也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早在宋朝时期,宁洱就是著名的“茶马市场”。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起,至今已有291年历史。

  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宁洱县的主要支柱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覆盖范围广,全县6镇3乡85个村916个村民小组均分布有茶园。近年来,宁洱县委县政府始终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始终坚持“生态、绿色、有机”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积极进行标准清洁化初制所改造,创新实施群体茶园生态留养,着力实施茶叶基地建设、中低产茶园改造,打造茶叶品牌,茶叶产量、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进一步凸显。

普洱山(供图)

  因地制宜,立足优势,锚定方向兴产业

  宁洱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区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6.8%,森林覆盖率77.15%,年平均气温18.6℃、降水量1444.3毫米、日照1998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和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战略,决定了宁洱县茶叶内在品质的优异。近年来,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用好‘普洱’无形资产,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做好普洱茶这篇大文章”,以及普洱市委、市政府建设“品牌普洱”的精神,宁洱县委、县政府坚持走质量立县和打造生态有机茶品牌的道路,按照“保古茶、种好茶、留老茶、产生态茶”的理念,积极推进绿色、有机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加快建设“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生态留养茶园基地,有效解决了当前茶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大大提升了茶业的品质和效益。普洱茶(集团)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生态乔木茶留养,会连、板山等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茶叶销售价格呈现了优质优价的良好发展态势,生态留养茶销售价格达到了500元/公斤以上,实现了茶叶提质增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产业呈现了稳定发展良好局面,已逐步由特色主导产业向主要支柱产业发展。

  截至2019年,全县共有茶园33万亩,其中,现代生态茶园20.4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2.16万亩,栽培型古茶园0.36万亩。全县散户农户共拥有现代生态茶园面积14.72万亩,涉及农户16635户6.2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57户8703人,面积1.46万亩,带动农户实现户均收入29025元,人均收入3880元,亩均收入3304元。其中,建档立卡户收益4852万元,户均收入18220元,人均收入5567元,亩均收入3300元。通过茶产业带动,全县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为山区农民脱贫增收奠定了主要基础。

  正本清源,提档升级,唱响品牌助发展

  近年来,普洱茶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疯狂炒作乱象,到处充斥着普洱茶,让消费者难以识别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的普洱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茶叶产业,宁洱县委、县政府把实施茶叶品牌带动战略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抓手,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品牌发展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实施、强力推进”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面向市场需求,整合茶叶加工企业,挖掘“茶源道始”文化,整顿全县茶叶市场秩序,精心打造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据史料记载,普洱茶,产自云南普洱府,普洱茶产于普洱山,而且品质优于其他产地所产。基于普洱茶的历史沿革和独特魅力,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境内的普洱茶统一以“普洱山普洱茶”品牌进行打造。2017年,宁洱县启动普洱市普洱山普洱茶品牌建设工作,制定了《推进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造普洱山普洱茶品牌工作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能职责,确定宁洱县区域普洱茶品牌标志名称为“普洱山普洱茶”。2018年3月,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昆明举行了“普洱市普洱山和凤凰山普洱茶品牌建设新闻发布会”。“普洱山普洱茶”正式面世。目前,“普洱山普洱茶”诚信联盟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普洱宫廷茶厂、普洱皇家贡技茶业有限公司3家茶企诚挚出品,一茶一证,是有身份的普洱茶。

  跨越创新,迈进目标,培育龙头添活力

  为增强茶产业竞争力,宁洱县按照按照“扶强、扶优、扶大”的思路,以“普洱山普洱茶”品牌为引领,把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茶农增收的重点来抓,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农”发展模式,构建基地种植、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全产业链的利益链接机制,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产业效益,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不,擦亮“普洱山普洱茶”金字招牌。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普洱山普洱茶品牌诚信联盟,宁洱县委、县政府力争将全县范围内符合并承认《普洱山普洱茶诚信联盟章程》的茶业或专业合作社吸纳至诚信联盟,共同推动普洱山普洱茶品牌力量发展壮大,在县茶叶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县内部分有机茶企业积极主动的加入了联盟。截至2020年3月,联盟已发展至10户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共有工商注册的茶叶企业103户。

  如今的宁洱,林在山中,茶在林中,大大小小的茶园基地星罗棋布,成片的茶叶连绵起伏,茶叶产业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2019年,全县共完成毛茶产量11308吨,实现农业产值4.86亿元;精制茶8325吨,实现工业产值7.9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1.05亿元;综合总产值23.82亿元,实现茶产业税收逾460.6万元。(廖翌含)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找到约11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