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为什么做发酵茶(之三)

历史上,云南人都没有消费熟普的习惯,直至今日,消费熟普的也是寥寥无几。不消费也就无研究,即使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体系内,也无人消费。

 

2006年,省委常委张宝三主任介绍我去思茅、版纳走访一些企业,当时的茶产业,思茅是重地,普洱茶出自“普洱府”的江内六版纳,包含了古六大茶山,自然而然,思茅、宁洱一带成为普洱茶最早发力的区域。


当时思茅的“龙生集团”、“普洱茶集团”、“普洱茶厂”都是业内鼎鼎大名,因其历史的渊源之故,至于其余,实在是创制的时间太短,甚至很多茶厂还在觉得“渥堆”是一种神秘工艺的情形。


我去找一个宁洱茶厂老板,老板一杯杯喝浓的发黑的茶汤,而且是新的熟茶,味道实在是难以下咽,企业家自言,我70年代就喝了,喝到现在,你看我身体多好。一干人在旁点头如蒜,我亦然。


其实我心里清楚,喝什么喝呢,70年代、80年代,茶厂没有省公司的福利,尤其是1996年之后,云南茶叶的计划经济管理开始松弛,很多茶厂不仅仅是效益不好,发工资都是用茶叶来抵。说白了,工作没地方安排的,才去茶厂,饭都没得吃,还喝什么发酵茶呢。


发酵茶在没有经济条件作为基础的时代,根本就没有存活的空间,这有关经济,也有关生理。发酵的黑茶、紧茶长期边销主食牛羊肉的区域就是一个明证。80年代初期,铁观音、普洱茶畅销海外,也是因为有了亚洲四小龙这一前提。


1973年之前的普洱茶的原料晒青绿茶与如今的晒青绿茶有所区别,这在以后的文章中交代。1973年之前,七子饼和紧茶的工艺也并不相同。云南人叫七子饼为青饼,港人叫生普,生普与如今的生茶并非一个概念,其实是指茶饼到香港后,港商仓储陈化之后的茶品。刘勤晋教授认为生普、熟普的叫法来源于港商,港商在其他行业亦这样称呼,如生丝、熟丝的说法。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写作《普洱茶营销》、《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吴疆说普洱》。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