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思茅风水宝地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思茅有机茶:从全产业链的“齐全”到全价值链的“高质”

最近,云南茶业界发生一件大事,云南茶叶全产业链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重点链建设名单。

思茅区是传统优势茶产区,以全域大力发展有机茶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省“一县一业”示范建设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布局了现代化产业发展要素,健全了产业链,成为云南省茶产业中一个亮点。

“供给”先行

构建高水平的物资供给体系

“我们通过政府的项目支持,建了自己的有机肥厂,不仅满足我们自己基地需求,还能满足周边茶农的需求。”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董祖祥说。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肥的供给体系必须构建,思茅区除了建设一批有机肥公司之外,还推动茶企、老百姓自己生产,以满足巨大的需求。据区相关部门介绍,还将重点引进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有机肥企业落地思茅。

此外,还有配套生物物资投入品,先进的机械设备,以及投入品的市场管理措施,构建完善的生产资料供给体系。

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

“以前公司收购我家的茶叶6块钱一公斤,现在我们施有机肥,获得有机认证后,现在可以给我们25块钱一公斤,产量虽然减少了,但我们收入增加了。”倚象镇竜竜村的茶农李大哥说。

思茅区现有茶园超过35万亩,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绿色食品和有机认证占比40%。通过全区域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肥覆盖种植等技术模式应用,全域推进绿色化有机化,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域实现绿色化、有机化,有机认证占比超60%。

思茅区采用“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模式,党支部引领组织,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合作社高度关联,合作社将农户组织起来,统管茶叶基地,组织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工作和日常管护作业。从而实现了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三者之间利益的高度捆绑,形成有机联动整体。

普洱祖祥高山茶叶有限公司,带动整碗村茶园绿色有机认证和有机茶产品加工,建成了全省绿色有机示范村。

“我们的初衷,就是让人们喝上一杯干净的茶。”董事长董祖祥说。

“加工”为基

发展精细化综合加工

思茅区整合一批产业项目,支持重点产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一批村集体合作社所有权的标准化初加工厂,并与龙头企业合作,既规范了初制加工,又发展了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的基地端管理投入转移到合作社,便可以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开展加工和市场开拓,一举多得。

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的迂回先生介绍:“思茅有机茶已经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服务’转变,抗风险能力也在附加值提升中逐渐增强。比如有机茶叶鲜叶加工成有机茶或精深提取加工成茶珍,价值就能实现几倍的上涨。若是细分客户群体,提供精深加工的分类定制产品,并在营销环节加以创新,增值空间则更大。”天士力的茶珍,以及各类茶食品和茶延伸产品,代表了思茅区精深加工的最好水平,也是云南茶产业深加工领域的典型代表。

“畅通”为径

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

仓储是普洱茶生产的基本保障,各大企业构建了自己足够大的仓储系统,每家都满载满荷。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仓储能力就能达到2万吨以上。

高端红茶、绿茶也是思茅区的茶产业重点品类,企业自建和市场通用冷库系统,完全满足高端红茶、绿茶的存储需求。

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也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京东电商中心和淘宝直销中心的落地,带来了网络直销直通车,茶农、茶企都能搞直销、直播带货,共同走上营销“高速公路”。随着泛亚铁路的开通,这条高速更加提速。

“多元”通联

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

“思茅有机茶”,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是思茅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在思茅有机茶联盟的加持下,阔步前行。

“大企业品牌,本土的祖祥、龙生、新华国茶等名气十足,但我们仍致力于把其他一些大品牌请进来,‘中茶’来了,选了个风水宝地,中茶有机庄园指日可待;‘云南农垦’来了,要在高铁站附近安家,近水楼台好位置;‘理想华莱’也把分公司和子公司都注册好了,说是新机场的附近位置很不错,我们翘首以盼。”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赵银琳说。

琳琅满目的茶产品,在“云南十大名茶”、“十大名品”评比中满载而归,更是助推了“十强企业”、“二十佳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科技”领衔

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

“茶山面积太大,我们就建设物联网体系的智慧茶山,物联网数据交换共享体系,将重点区域的茶山、初级加工厂,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由我们负责统筹监管,提升基地设施装备数字化水平。”区茶特中心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依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打造区茶产业物联网体系。

区茶特中心,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也是产业服务部门。建立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全程专业社会化服务,引导企业发展有机产业,开展各类培训,提供各类科技服务等,还争取各类项目进行惠民支持,发放有机肥、杀虫灯、黄篮板等,拟定金融服务方案,强力推动产业发展。

省农科院也在思茅区建立了一个农科小院,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今年来,多位专家通过农科小院到思茅开展科技服务,如推动绿肥覆盖种植技术方案,成效显著。

目前正在筹备成立“思茅有机茶联合共享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邀请各方科研力量协同联合研究和解决。同时,更是要搭建一个科研人员之家,为在思茅开展研究的科研人员一起来共享。

“融合”茶旅

推广绿色化发展模式

“思茅的茶馆,你随意走进去喝茶都很受欢迎,主人会邀请你一起品鉴普洱茶。”游客感叹道。城区遍布各式各样的茶馆免费品饮,成为思茅的一大传统,很多特色茶馆,相继推出茶点、茶餐、茶修,茶生活充满了仪式感。

“百里普洱茶道”示范路段的建成,成为市民和游客打卡的“网红路”,茶道将旅游景区、茶庄园、半山酒店、茶民宿这些珍珠串联成珍珠项链,绽放产业融合的光彩。尤其,倚象山半山酒店成为全省半山酒店建设的样板。

“数字”赋能

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我们买了思茅的有机茶,上边都有个二维码,可以扫描到生产加工全部信息,这种喝着就让人很放心。”茶马古城的游客刘女士说。思茅有机茶,溯源过程从茶园—采摘—加工—销售—二维码扫描体验,实现全区多家龙头企业全产业链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赋码销售。

区域建立了智慧茶山物联网数据交互共享,以及大面积有机茶园可视化和有机茶产品质量可追溯,做到有码可查,有质可验。

沃自然之木,寻发展之道

未来,思茅区将把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统筹起来,贯通供给营销文化服务体系,融合茶文农艺旅学,更加强调创新能力的提升,补齐补全产业链条,增足绿色底气,提高安全品质并可控制,捆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思茅茶产业打造成云南茶产业全产业链建设的先行者。

来源:茶城思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板块学说”为你解读云南山头茶

 

 

云南普洱茶的山头和寨子之多,恐怕连喝茶史达几十年的资深茶客说起来也头痛。偏偏林世兴老师不服输,耗时七年,走过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查阅三百本地方典籍,记下12万字笔记,耗费百万调查资金,写出了一本《云南山头茶》。业内专家尊此书为“山头茶时代的开山之作和奠基之作”,里面的云南山头茶“板块学说”,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切入,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的普洱之月已经为大家讲解了六大茶山,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三大板块,系统完整地梳理山头茶知识,细说部分将会在日后循序推出,爱学习的童鞋们注意同步跟进哦。

云南山头茶的主体,在北纬25°以南的横断山区。横断山区高黎贡山、怒山、云岭这三大山脉的南段(一般称余脉),是云南山头茶资源最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三大山脉的余脉基本上以怒江、澜沧江、元江(红河)为界,被分成“三大板块”。

 

 

一、怒山余脉板块(中部板块)

怒山以东、澜沧江以西的山头茶板块。南起景洪、勐海,北至临沧、保山。

怒山余脉的主体在碧罗雪山北纬25°以南地区。其间著名的大山有临沧境内的老别山脉和邦马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1、邦马山系古茶园形成明显的“两岭一山”的分布规律,具体分为“西岭”和“东岭”。

(1)“西岭”范围包括:邦马山主脉的勐库西半山、双江四排山(沙河乡)及主脉西坡耿马勐撒镇、芒洪乡一线→往西南延伸到沧源糯良、单甲两乡→转向东南方向延伸到澜沧县安康、雪林、木戛、竹塘、勐朗、惠民等乡镇→继续往南延伸到勐海县勐海、西定、打洛等乡镇,最后抵达勐海县布朗山。

(2)“东岭”范围包括:勐库东半山、马鞍山→继续往西南抵达澜沧县进入文东、富东、东河等乡镇,翻越澜沧大黑山、过糯扎渡镇,出澜沧→过勐海勐往镇,到滑竹梁子、南糯山、路南山一带,最后抵达布朗山。

(3)“一山”指布朗山(包括勐龙镇小勐宋)。“西岭”和“东岭”蜿蜒数百公里,最后都在布朗山汇合,使布朗山成了“一山拥两脉”的风水宝地。

2、老别山系由南到北分布着六个有栽培型古茶园的县(区),它们是镇康、永德、云县、临翔、凤庆、昌宁。怒山余脉同时享用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大水系,是云南山头茶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第一大板块,知名的老班章、老曼娥、冰岛、昔归均属此区。

 

 

二、云岭余脉板块(东部板块)

澜沧江以东,元江——红河两岸,以无量山、哀牢山及其余脉为主体的板块。南起红河、西双版纳、普洱,北至大理南涧、巍山。

云岭余脉由两支山地组成:西支无量山、东支哀牢山。云岭余脉板块古茶园,就沿着两条山岭,像两条飘逸的“茶带”,呈线状沿两山主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

无量山北起大理巍山、南涧南部,中间经过普洱市镇沅县、景谷县,南部抵达西双版纳景洪市、勐腊县及普洱市江城县,绵延数百公里,形成云岭余脉重要的“茶带”。这一“茶带”,古茶园分布的特点是“三点一线”:最北边的“点”是以无量山主峰猫头山为核心的点,包括周边景东及南涧、巍山南部的古茶园;中部的“点”以景谷县景谷乡为中心,辐射镇沅西部和宁洱县、思茅区的古茶园;南部的“点”以古六大茶山——攸乐、莽枝、革登、倚邦、蛮砖、易武为中心,辐射景洪市其他古茶园和普洱市江城县的古茶园。这三点连成一线,断断续续形成无量山古茶园分布带。

哀牢山从楚雄市延伸到巍山县、南涧县东部,进入景东县境内,被分成两支:东支沿主脉在阿墨江东岸,往东南方向延伸,抵达红河的绿春县和金平县;西支沿阿墨江西岸南下,抵达普洱市墨江县西南部的把边江北岸。两支山岭被阿墨江隔开,使哀牢山古茶园形成两条纵贯而下、隔江而望的古茶带。

 

 

三、高黎贡余脉板块(西部板块)

怒江以西高黎贡山余脉为主体的板块,主要包括德宏州和保山市怒江以西的部分。

“高黎贡”的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三县两市及保山市腾冲县境内,隆阳区潞江乡也有分布。这些古茶树群落中,有原始种茶,有过渡型茶,也有人工栽培型茶,三类茶伴生于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中,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特点。

 

 

倚邦,那条走得到清朝的石板路


古六大茶山之首的倚邦就坐落在象明山的最高处。

站在山脚,抬头遥看倚邦,突然间,苏轼的诗句“高处不胜寒”闪了出来,诗词中明指的是天上的“月宫”,暗说的却是人间的“皇廷”。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讲究风水宝地?当年身为六大茶山老大的倚邦就稳稳当当地坐落在那里。

六大茶山和普洱茶的渊源,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说法,最形象生动一目了然的还是清朝文人阮福(1801~1875)所撰写的八百多字短文——《普洱茶记》。就因为这篇短文,骤然间,六大茶山当年的盛况和普洱茶清晰的面目便随着短文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从古到今,文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都会伴随着一个名人效应。《普洱茶记》作者的父亲阮元曾任云贵总督,他自己也官至甘肃的平良知府,虽说《普洱茶记》也有不实之处,但是,时至今日,引用最多的还是这篇《普洱茶记》。文章虽短,但它囊括了六大茶山的历史沿革,贡茶用银,普洱茶的采摘、制作和包装都写得非常生动,连革登山有茶王树,土人采茶前必须对茶王树祭祀都有描述,还归纳了六大茶山的茶之所以好,是因为土壤和气候的原因。可以说,当时整个清代,云南的普洱茶已经名满天下,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我们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都能读到,贾府盛宴之后都要“焖些普洱茶喝”,就知当时的名贵豪门已经把普洱茶作为日常饮用品,由此不难想象,普洱茶在清代是如何的得意!

应该说,在清朝,名重天下的普洱茶,还是来自古六大茶山。然而,遗憾的是,今天的六大茶山你已经找不到古籍中记载的“十万之众进茶山”的盛景。不过,人类许多伟大的文明都是掩藏在荒草和树林中,都会用苍劲古朴的文字镌刻在亘古不变的石头上。那么,倚邦呢?

走在倚邦老街上,我,寻找着逝去的辉煌。

倚邦老街顺山脊梁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大石条垒起来的台阶,笔直地通到山顶,更为壮观的是当地人所说的那条“北京路”,沿路坎垒起来的石条挡墙高几丈,有些石条重几吨。如果按当地的普遍说法,整个象明山“得黄金易而寻一石难”,那么,倚邦老街上堆放着的那些有历史痕迹的条石,足可以见证六大茶山当年的辉煌,同时,还诉说着过往历史的沧桑。

在茶界流传着最通俗的说法:“看倚邦,喝曼松”,倚邦茶的精品还是出自曼松。据说,故宫现存最完整依然还可以品饮的金瓜贡茶,就是来自云南,其原料就采集于倚邦的曼松。

爬上曼松山,回首倚邦,你会骤然发现,隔着一条山箐,倚邦并不是象明山的最高处,而曼松山竟然比倚邦高出了许多。

曼松山有三大景观:王子坟、龙脊路、曼松村。这三大景观应该是最有人文情怀和历史情怀。

就说“王子坟”,现在只看得见一堆土冢,究竟这堆土冢埋的是哪一位王子?虽然版本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当年南昭国发生宫廷内乱,南昭国的一个王子逃到此处,死后百姓将他葬在曼松山,故名“王子坟”。还有一种说法是南明王朝永历帝的儿子流落到此处,死后就葬在此处。

曼松山顶的一个土冢,流传着跨越近千年历史的王子埋在此地的传说,这说明两种说法的可能性非常小。第一,凭当年南昭国的现状,即使是发生宫廷政变,南昭王子的出逃方向,也绝不可能在曼松。第二种说法虽然接近事实,但是历史上可以肯定地说,永历帝从李定国拥他在昆明登基,到吴三桂将他从缅甸索回杀死在昆明,这期间,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他有过皇子,因此,即使李定国最后死在勐腊,曼松山的王子坟也不可能埋的是永历帝的皇子。

如此看来,曼松山到底埋的是哪位王子,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谜!只留下许多民间传说,以及对那个动荡时代贵族命运天上人间的无限感慨,也可以让人们无限遐想——曼松山的王子坟埋的究竟是谁?

我站在曼松山顶,眺望山对面的倚邦,骤然发现,冷清荒凉的曼松山才是倚邦当年繁华的一个结点。

都说倚邦大街的那条石板路叫“龙脊路”,其实,真正的“龙脊路”是顺曼松山依着“王子坟”,人工修筑出来的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这条大道才是真正的“龙脊路”!

这条路非常宽阔,夸张地说,在那个时代,曼松山的这条“龙脊路”,就是当年的“高速路”,宽敞平坦,顺曼松山腰蜿蜒而去,最终和倚邦的那条石板大道连接起来,如果说这是一条完整的“龙脊路”,龙头在倚邦,龙尾就在曼松丫口。

今天,我们来看古六大茶山的地形图,倚邦的曼松丫口就是一个“九州通及”的最佳位置,共有四条通道在这里交汇:一条通往老挝;一条直通江城,由江城再进入越南;一条通向缅甸;一条直通普洱。现在,这几条路虽然已经被草丛树木不停地掩盖,但是坚实和宽宥的路基,足可以承载起当年商贾人来车往马蹄铮铮的繁华。

原来紧靠曼松大道有一个村子,叫曼松村,今天我们看见的曼松村便是从那里迁居下来的。曼松村是一个彝族村寨,但是,你却很难找到我们云南彝族的特色,他们的彝话据说只有在象明山的几个村寨才能说得通,房屋建筑和生活习俗很像川西坝子的风格。

几年前,我曾采访过村中一位老人,询问他们是从哪里而来,他冒出一句让我惊讶的话:“听老祖宗说,是打仗过来的!”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不停地查阅着有可能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战争的史料,最后,一个响亮的人物——李定国进入了我的视角。

历史记载,在清军的打击下,李定国率领主力大军从四川退入云南,拥戴永历帝建立了所谓的南明王朝,在保山磨盘山一战,吴三桂击溃李定国,李定国率残部进入勐腊,最后病逝在勐腊,时至今日,在勐腊县城,当地人为李定国修筑的“李定国祠”,你踏着青石板拾阶而上,精美的石雕牌坊,宏伟的庙宇,庄严肃穆的塑像,这位明末清初的战神,悄然地被当地人奉为本主,享受人间侍奉的烟火,毫无表情地接受着顶礼膜拜。随后,吴三桂的儿子又率清军进勐腊进剿李定国残部,李定国的两个儿子,一个投降了,一个带着一部分人潜藏在勐腊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些历史的蛛丝马迹让我联想到,有着川西民风的曼松村老祖宗,难道不可能是李定国的旧部?如果他们真是李定国的残部,那么就不难解释倚邦茶区那些大面积的小叶种茶从何而来?

李光品和刀亚斌编著过一本书——《倚邦茶土三百年》,主要叙述倚邦土司曹氏家族,在清朝年间管理六大茶山的经历,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了曹当斋的祖辈可能就是一个四川人。

当年,李定国随张献忠的大西军攻陷成都以后,曾经从川西招募了许多兵丁,难道历史真的会有这种巧合?李定国的另外一个儿子率领残部潜进勐腊的崇山峻岭,倚邦的曼松难道不会是他们的落脚之地?曼松山上那堆土冢躺着的会不会是晋王李定国的儿子?

我们云南普洱茶的繁荣,在历史上被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史实,那就是战争带来了意外的繁荣!

众所周知,吴三桂灭南明王朝杀永历帝后,清王朝封他为平西王,在云南拥兵自重,应该说,如果他不是遇到一个生机勃勃的王朝和雄霸天下的康熙,他尽可以在云南享受富贵安度晚年,遗憾的是,枭雄遇到大时代,绝对是天宽地窄!尽管他的大儿子娶了皇族公主,他又亲自处死了永历帝,朝廷依然以天下靖平为由,命兵部停供了他的军费,吴三桂骤然感到朝廷的利剑已经悬在了他的头上。养兵就要钱,吴三桂的目光便聚焦在六大茶山,他以封疆大吏的身份,也是第一次以官家身份拓开了“蒙藏茶马互市”,大批的茶叶进到蒙藏地区,大批的战马装备了吴三桂的军队,大批的银两源源不断地滚进了茶山,茶山焉能不富?

历史上用文字记载的那些“普洱茶味苦性刻,解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等等,这难道跟吴三桂大规模地拓开“蒙藏茶马互市”没有必然联系?


现在都在说六大茶山萧条的原因,是因为战争,还有一句含混不清的说法:“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究竟是什么战争?还有那场大火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比较清晰的是六大茶山从清朝开始一直鼎盛到民国,只是茶的中心点从倚邦转到了易武。由盛而衰的真正原因,谁也没有讲清楚!倒是由于战争原因,一次次资金注入,让云南普洱茶的兴起,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1729年,朝廷将元江分府升格为普洱府,并设思茅厅,将车里管辖的六大茶山划归思茅厅,形成江内六大茶山。自此以后,六大茶山的行政管理权便牢牢地掌握在朝廷手中,正如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所说:“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如果说吴三桂拓开“蒙藏茶马互市”,那时,普洱茶的产品还极为粗简,不难想象,它就是我们现在看得见的“边销茶”,原料粗枝大叶,外形如砖,普洱茶的消费渠道和消费水平还处在一个大众化的层面上。到了1729年普洱府的设立,贡茶的资金和贡茶的形状,阮福已经说得一清二楚,这时,普洱茶再也不是一个粗俗的形象,原料以“蕊芽”为主精制而成,团茶制作有严格的标准,每一款产品都有极为精美的包装,从此,普洱茶在民间粗俗的形象随着贡茶的采办,摇身一变身价百倍,堂而皇之地走进了金碧辉煌的皇宫,成了皇族公卿唇齿留香的饮品。

这并非是任意想象和随意夸张,公元2007年1月21日,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的盛典那天,从故宫接来了一个当年由云南进贡给朝廷的金瓜贡茶。据说,故宫博物院的管理人员,在清理清朝皇宫茶库时,全国各地进贡的贡茶皆成粉末,唯有云南进贡的这个团茶,依然外形完整,条索清晰,轻轻嗅之,阵阵幽香扑鼻而来,这应该是茶叶史上一个永恒的奇迹!据专家们考证,从这个金瓜贡茶的条索上可以断言,属于中小叶种和小叶种茶系。在六大茶山中,只有倚邦茶区生长着中小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阮福《普洱茶记》中所描述的贡茶中的团茶,终于让当代人看见了百年前的真实,那个既雍容华丽又器宇轩昂的普洱茶,正向我们讲述着百年前六大茶山的繁荣和昌盛。

今天,我们走在倚邦的老街上,踏着那些青石板,爬上曼松山,曼松丫口曾经辉煌的大殿,剩下的只有被苍天古树遮蔽着的巨大基石。你,只有用心触摸茶的历史,思索万变的江山,感悟不变的山河,才能觉悟出人和人之间、人和茶之间、茶和茶之间在历史长河中悄悄地改变着。而唯有铺在老街上被风雨日浸夜蚀的青石板,唯有躺在草丛中被藤条千缠百绕的条基石,可以诉说当年六大茶山茶和人的原貌和繁荣!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