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普洱茶饼茶同钱一样的

找到约67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大益生肖史五(五)英雄骏马:蛇饼炮灰实锤了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个有点点骚的普洱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35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彩蛋还在

· 本人笔墨实属辣眼,故由夫人代笔,但是内容确是由我编写的

不同于大长虫的阴寒与惊悚,在我国的汉字文化中,带有“马”字的正面成语可能是生肖里面最多的,不胜枚举。尤其是每一次马年的春晚上,都会变成一场大型的成语秀,不同于龙的高高在上,虎的凶猛狂野,马,是一种相对温顺的动物,但又不乏铿锵有力,我认为,马更符合传统的中国人形象。

之前说到蛇饼毫无亮点,这个结论仅仅是在生肖系列中,放到整个大益产品线中,还是对得起臻品的名号,再不济,蛇饼也能确保生肖的下限,称之为生肖系列的守门员也不为过。蛇饼的「不走心」,我认为不排除是为了成就马饼的可能性,回到时间线上,我们不难发现两款产品都是在同一年发布的。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同时规划的两款产品,也许,大益认为与其让人们的期待值从0上升到100,不如试着从-100上升到+100,200分的落差,双倍的快乐。因此,我们看到马饼发布前后的诸多动作。

马饼是史上最早的一款生肖产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马饼是唯一拍摄了宣传片的,前无古人,后面有没有来者我还没查到

马饼第一次推出了两款产品,前无古人,后有来者

第一次线下9个城市举行了一场公益拍卖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版面来看,马饼的设计也是创新的,寥寥几笔的笔锋勾勒出的骏马形象,让人眼前一亮,加上贯穿马身的钻石光斑,将自身的贵族气展现的淋漓尽致。朽叶黄的大底更是脱离了传统的中国风大红大紫的喜庆审美。而800g的珍藏版马饼,虽然保留了整体的设计风格,但是由于分量更足,面积更大,显得更加大气,那场面,丝毫不压于第一次看到苹果6plus的心态。

马饼的设计,可以说是生肖系列从迎合人们的审美,过度到引导人们的审美。无论是横向比较同年其他品牌的马饼还是纵向比较大益自己历年的生肖产品,英雄骏马在版面上来看,都可以说是一个超脱时代设计。不得不说,大益的内部团队的整体审美提高了。

原料用回了勐海大树茶,算是众望所归,并且经过3-5年时光自然醇化,此举也让蛇饼成为14年前唯一的一款澜沧江大树茶,当然,后面的猴饼也用了一样的原料。马饼特藏版更采用了传统手工石磨技艺加工而成,配以大益首款茶品配套定制纪念邮票,极具纪念价值。

以上每一个环节的革新,都是用钱砸出来的成果,但羊毛是出羊身上的,一系列的大手笔,最终体现在价格上,但是配货价便破天荒的翻了一倍有余,标准版与珍藏版分别来到了7480元与6160元。有幸在网上查到了相关配货的信息,标准版英雄骏马,标准店可配4件,形象店可配8件。珍藏版好像是众生平等,标配一件,具体信息未找到,如有错误还望指正。

马饼发布前的2013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将近十年的大益产品拉出来,在2020年的今天,每年保底都会有一款产品,价格突破10万,或者突破过10万。但2013年独领风骚,没有一款产品跑到6位数,甚至迈过8万这个门槛的,有且仅有早春乔木一款。情况雷同的2015年,云起目前价格卡在9万,但是这款产品是从14万下来的。2013年,是人们心中的崩盘前夕,属于「最后的疯狂」范畴,因此,我们可以片面认为,2013年是普洱的小年,或者说大益的小年。

· 截止发稿前的13年四大天王,截图源自东和

2013年开始,有一个好消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大平台开始完善明星产品的价格走势,因此,马饼从问世至今,也有了一条清晰明朗的行情表。

马饼标准版(上)珍藏版(下)走势· 截图源自东和

相比前面提到的早春乔木,丹青的话题性应该更强,作为一款极富争议的产品,名字是真的好听。本是绘画用的颜料,在唐代诗人陈子昂作品中,便有「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而回到大益的产品中,丹青是大益“轻发酵”技术的处女作,就口感来看,有回甘,苦涩味显,香气甜香,带醇浓,汤色红浓明亮,明显的生熟兼而有之,喜欢它的人吹上了天,Awsome!Amazing!赞不绝口。不喜欢它的人纷纷表示什么玩意儿,日了狗了,恨不得塞回工厂里重新加工。它注定能吸引一部分人,也会被更多人所摒弃,所以它是普洱这一小众行业里面的小众产品,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轻发酵还在,因此,我认为这也是从迎合用户过度到引导用户的尝试。

回看2013年的大益产品布局,平庸是真平庸,但是平庸的好处,便是门槛不高。那一年的普洱班,在大益同学的带领下,几乎复刻了07年的炒茶盛世,当然,主要还是炒大益。你说你是普通茶商,那你就一档口老板,但你要是表示自己玩大益的,你就是期货操盘手,喝茶品茗间,决胜千里之外,整个身子骨都不一样了。这一年,卖茶叶的不一定能赚,但是玩大益绝对不会亏。反映在每一个茶人的脸上,人人面如桃花,慈眉善目。邻里和蔼可亲,嘘寒问暖,市场俨然步入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但凡你在市场遇见的那些阿姨,普遍都是「阿姨我不想努力了」的那种阿姨。

不仅仅是芳村,这群阿姨在云南也同样存在,有数据显示,2013年普洱老茶风头之劲可谓“一时无两”,一改往常平稳向上的态势,呈45度角“发射线”’飙升。往年年均升值幅度在10%-30%之间。但是2013年仅半年的时间,价格普遍飙升30%以上,个别内质特别优秀的品种,升值幅度更是达到50%。新茶方面,台地茶普遍涨幅为20%-30%,古树茶的涨幅则在50%以上,名山茶更是倍涨。

回顾13年前,普洱圈近十年的行情,即使有07年崩盘事件的影响,但是部分普洱老茶的升值幅度依旧超过1000倍,跑赢了股票、房产、艺术品等所有投资品种。有数据指出,以勐海茶厂出品的普洱老茶“大白菜”系列为例,由十年前的10余元/片(357克),飙升至13年10000+/片(357克),价翻千倍。这么一看,所谓的崩盘,更多还是对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产生了误会,而导致的个人崩盘,就市场而言,不过只是一场阶段性的回调。哪怕这个阶段有点长,覆盖面有点广。有些人还没见到曙光,便倒在了黎明。市场从来都没有崩盘,崩的是自己。有些朋友,维持一天的早中晚三餐都能导致个人资金崩盘三次,你还跟他扯个贾斯丁 · 比伯儿?

2013年,吴总写了一年的博客,但是发现反响并不是很好,博文阅读量跟茶不多先生在全网的阅读量差不多,对于我而言,能够有幸与集团掌门人处于同一个水平线,是让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但是对于吴老板来说,与这就是一种耻辱了。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加速了互联网的「碎片化」进程,吴老板的分享平台,也逐步向微博靠拢。

人设方面,虽然指掌大益集团这样体量的企业,但我认为吴老板内心深处,自我认知还是一名「文艺中年」,旨在成为一名传播茶文化的使者,不争不抢,在成为尔虞我诈的商场中,化身一股清流,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觅一方知音那种。为此,我翻遍了吴总2013年全年的微博,可以拍着胸脯告诉大家,吴老板并没有过多宣传自身的产品,年初的蛇饼,吴老板用一条微博带过,年尾的马饼,吴老板微博都懒得发了,吴老板,这tm可是双倍快乐的马饼啊!

对于很多热衷炒茶的朋友,吴老板告诉大家:

也揭示了普洱茶涨价的原因是炒作和炒作带来的副作用。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

蛇饼上市前晚,吴老板分享的一本书的读后感。

马饼上市当天,吴老板宣传着自家的基金会。

以上总总,可以再次佐证,吴老板在微博上,或者说互联网上给自己竖立的人设,更多是倾向于文化的传播,而非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吴老板指掌的大益,已经脱离了商业买卖这类低级趣味,更像一个将军,沉迷于战场上的列阵布局,排兵布阵,活成了13年众多茶人心目中,幻想的自己。品牌大起大落,皆在掌握。当茶人茶商还在第一层为了生活与物质奔波的时候,2013年的吴老板可能跑到了第五层。

2013年还有一件事可以哔哔下,云南迎来了两位贵宾——马云、李连杰两人携手,先后拜访了景迈、南糯山两座古茶园,他们此行的目的谁也不清楚,当时大家都以为马云可能会进入普洱茶行业,这还了得,一时流言四起,谣言纷飞,马家普洱,不得镶个金边裱起来的那种?

“正当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的时候,两人就回去了。。。

正当所有人觉得马老板不过走马观花走走过场,两人的普洱产品发布了。。。

正当所有人觉得普洱行业迎来强力推手即将变天,两人再也没聊过普洱了。。。

大佬就是这样,反复教育刁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日常煎熬着普通人,常年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马老板的这款普洱叫「茶禅一味」,分生熟饼,当时发售价为2999元一饼(357克)的,配货……是没有配货的,就这个价格,依然一饼难求。原料什么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有了马老板的名号,原料其实也不那么重要了。

马饼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07年的动荡,史称,「普洱崩盘了」,那么马饼后的14年,史称,「普洱又崩盘了」。但是按照时间线来看,今天还讲不到那里,我们就留着下次再聊。

————彩蛋————

首先非常感谢您可以看到这里,任何人。

12月20日拜读了星茶汇的文章《生肖“牛饼”——前来觐见》,整篇文章行云流水,短小精悍,不足千字的篇幅,竟然也挂上了7张配图,实乃楷模。但是第二张图表数据与本人之前的推文《【大益生肖史(一)】重温「瑞虎呈祥」,走出个虎虎生威?》存在高度雷同。当然,数据源于网络,理论上来说,我能找到的数据,贵平台也是可以找到的,但我并不认为你能找到和我一模一样的数据,因为截止本文推送前,此表格依旧处于信息完善阶段,所以,有些数据是我编的。

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贵平台可能是站在一个500万注册资金的有限公司高度,用着自己平均四位数阅读量的公众号以「原创」的名义在赤裸裸的抄袭一个由个人运营的,刚起步不到半年的,利用上班时间划水创作的,平均阅读不足400的,提前注明不接受转载的,沧海还亏了不少钱的……小公众号的一张图?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这种剽窃让我倍感不适。在我承认您是「真的牛批」同时,本人也第一时间发了朋友圈,并且向腾讯方面提交了侵权投诉,但是奈何个人声势不足,朋友圈很快就刷没了,侵权认证也需要时间等待结果(后面会公知),故决定在贵平台方主动与本人协商处理这件事之前,我会在后续的生肖系列中每篇都挂出本文的彩蛋内容,以供周知。

另外,贵平台复制过去的版本还有三个错别字,对应,不是对于,凰后,不是凤后,善美祥羊,不是善美喜羊。作为平台方,我认为这是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同为文字工作者,看到实属辣眼。这里我已经做好了贵平台的水印,并且会放在后续文章的图表配图上。

致星茶汇的公众号作者,您可在聊天界面回复“我想白嫖”即可获得当天推文的图表内容,并且已打上了星茶汇的专属水印。我保证,这些内容是授权给贵平台的,并且,确保内容不会有错别字。

不谢。

注:

【大益生肖史】属于【大益茶史】的番外篇,旨在以生肖作为线索记录大益近十年的战略操作与布局,借古鉴今。

比「炒茅台」还疯狂,60斤茶叶卖1500万,扒一扒魔幻“大益茶”

前几天,在我们的社群里,有小伙伴提到了一款叫“大益茶”的产品,引起了我的好奇:

于是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还有业界人士称它为「茶叶界小茅台」:

真正能变现和流通的主要就是“大益”,毕竟有头部效应在……大益被称为茶叶界“小茅台”

玩大益茶,也就是像炒茅台、炒鞋一样,炒一种名叫“大益茶”的茶叶。

于是,我赶快去研究了一下,仔仔细细地了解了炒“大益茶”的流程、升值空间和底层逻辑之后,我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炒鞋?什么炒鞋?

和炒大益茶比起来,炒鞋就是个弟弟……

01

“炒”大益茶,到底有多疯狂?

大益茶,其实就是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普洱茶。

一开始,我去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看了一下,感觉虽然偶尔有高价茶,但整体价格也不算贵:

不过,后来我发现,真正用来“炒”的茶,都不是你能轻易买到的。

1)“炒茶”到底怎么玩?

要炒茶,第一步当然是购茶。

一般来说,购茶有三个渠道: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官方 APP 「益友会」,以及线下茶商渠道。

和炒鞋一样,想拿到厂家直售的原价茶,是需要在天猫参加抽签摇号的。

像下面这款爆款茶「沧海」,发售量为 5000 提,但最终却有超过了 200w 用户参加抽签。

第二步,就是时刻关注茶叶的升值情况,在力求在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出。

那么,怎么看现在你手里这款茶的行情呢?

和股市一样,炒茶有自己专门的网站,还有小程序、App 。你想看升跌指数,可以有:

炒股常见的大盘指数、K 线,也有,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款“沧海”茶, 就可以在这里看到:

发售当天,市场价格就从 23800 元一路被炒到了 81000 元,峰值比原价足足翻了 3 倍多!

2)“炒大益茶”有多疯狂?

所以,这玩意到底有多赚,值得大家这么费心费力的跟进呢?

① 炒茶升值 2w 倍

接下来,我们以一款叫做「 88 青饼」的茶叶为例。

说实话,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在打开页面的一瞬间还是把我吓得叫出了声(原谅没见过世面的我):

茶叶,居然可以买到 1500w 元!

这个价格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帮大家计算一下:

1 件= 12 提 = 7 x 12 片 = 7 x 12 片 x 357 克 = 1500w 元

平均下来,现在「 88 青饼」这款茶, 1 g 就价值 500.2 元。

再给大家看一下现在黄金的价格,1 g 差不多 488 元:

1 g 茶叶比同重量的黄金还贵,换了我,宁可供起来都不会喝的。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数据已经很惊人了,那你就错了。因为,如果从升值空间来算,这款茶叶比黄金划算 5000 倍:

如下图所示,如果你在 1988 年买入黄金,那么你的升值幅度是 1887 ÷ 436 ,大概是 4.32 倍:

但是, 88 青饼在 90 年代的时候,还只值 10 元一饼,也就是 0.025 元 1 g。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购入这款茶饼,那现在升值幅度是 20008 倍!

老天鹅,这收益,倒卖毒品也赚不过它啊……

当然,上面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常见的、收益比较好的茶,一般是这样的,翻个 15 倍:

再“次”一点的,翻个 5 倍还是没问题的。

一般来说,炒茶圈的玩家都是 5 件、 10 件的囤。因此,只要你运气够好、流动资金够多,那么一次赚几百上千万都不是问题。

这么高的收益,怪不得炒普洱茶在经历了 2007 年的普洱茶泡沫、70% 的玩家都被套牢的惨状之后,还能“重新出发”,再次被炒的火热。

② 期货茶

还是说刚刚那款“沧海”。因为是“爆款茶”,再加上供货量很少,所以一时之间,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在暴利的引诱下,很多人开始炒起了“期货茶”。

所谓期货茶,就是一些卖家自己还没货,就先放出风声,说自己能弄到茶,但是现在已经都定出去了;如果还有人想要的话,自己有渠道弄到。.但是,如果你想定,就得立即付全款,不能拖欠。

交钱后,我给你“开白条”,约定交付日期,到期交茶;交茶之前,你也可以自行进行二次买卖。

这样,卖家用一个装茶的纸箱就能唬住人,获得大量流动资金,于是连纸箱都成了抢手货。

巅峰时期,连一个装「沧海茶」的箱子,都能卖 5000 - 6000 元。

就这个蓝色纸盒,能买 5000 - 6000

可能你想问,这么不公平、一看就很容易被骗的局,怎么会有人去做呢?

还是马克思爷爷说得好:

为了 100% 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 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绞架的危险。

02

“炒茶”,为什么能这么火热?

说实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不仅一点也不贵,甚至还不如绿茶、红茶等受欢迎。

但是,熟普洱的「树越老越香、茶越陈越香」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炒”。

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港台商人就将这股风气带进了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芳村。

甚至可以说,是芳村,或者说是芳村背后的资本成功“炒火”了普洱茶。

资本们的“炒茶”,大概是这样的流程:

第一步,人为制造「供需不平衡」。

选定一款有噱头、好炒作的茶,我们就暂时叫它「茶叶 A 」,然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市场上拍一批人收购这种茶,让它先变得供不应求起来。

第二步,人为制造「噱头」。

通过舆论的力量,把「茶叶 A 品质极好、将来会火」的概念宣传出去。根据产品的不同,这一步的手段也非常花里胡哨……

比如,通过一些专家,告诉目标用户茶叶 A 品质多好、营养价值多高,以及有多稀缺,非常值得收藏:

比如,通过一些精准的“炒茶圈”自媒体,告诉玩家们,茶叶 A 多有收藏价值:

再比如,做一些“天价拍卖”,引起大众的关注,占领用户心智:

2004 年卖出 4000 元/g 的“清宫普洱茶”;2007 年,深圳茶博会上的新茶“锦秀茶祖”卖出了 40 w,合约 800+ 元/g……

再再比如,搞一些非常轰动的仪式,比如什么「百年贡茶、回归普洱」,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警车开道、直升机护送……

知名度上去以后,大家开始到处想买这种茶,但是因为上一步骤中资本的「囤货」,导致市面上的茶叶 A 很少。

由此,大家会直观认识到“这款茶真的很受市场欢迎”。

这一波操作,不仅能让喝茶的人认可茶叶的品质、自发买茶;

更重要的,是给了“炒茶玩家”们想象空间,让他们觉得让茶叶很受市场认可、有升值空间。

第三步,人为制造「暴涨假象」。

资本们先放出一小部分茶叶在市场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价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价回收”……

几轮下来,高额的利益让整个炒茶市场都陷入了狂热,玩家们被高昂的利益诱惑,纷纷开始投钱。

通过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资本们进一步拉高了茶叶 A 的价格,同时也吸引更多的韭菜入局,接下来,就该收割了。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有节奏的放出囤积的货源,躺着数钱。

这个时候,市场上的价格已经被炒到很高了。在不打破整体供需关系的情况下,把囤积的货物慢慢出手,就可以获得最大化利润。

总结下来,就是这样:

可能有老股民发现了,这些动作完全是股市的操作:先龙头股带动板块内其他股票上扬,再对敲拉高、自买自卖、缩量拉升。

当资本收割完毕,心满意足的撤退之时,就是“不舍得出手”的普通玩家们被割韭菜的时候 ——

没了资本运作,再加上供需关系逐渐平衡,市场会逐步恢复理性。

到时候,高价买进的茶叶 A ,价格只会逐渐跌落,哪还能找到人接盘呢?

只能低价出售,甚至全部砸在手里,只有损失惨重的份。

03

大益茶的收割,远不止“套牢”

除了被“套牢”,大益茶还有更多的方式让你乖乖掏钱,什么中间商跑路、原料真假掺半,还有“知识付费”……

1)卷钱跑路,维权困难

由于茶叶本身是一种农副产品,高价茶发展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虽然它的价格很高,但交易却和一般的农副产品一样“约定俗成”:

一般不会签合同,都是以商家的“诚信”做担保。

这很好理解,你去买一百斤小米,会和店家签一个严密的商业合同吗?

因此,很多涉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交易,都只有一个转账记录,或者一张收据。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是钱货两空。

去年,炒茶圈有一起轰动一时的「心叶茶轩案」,涉案资金 1 亿多元:

用投资普洱茶的时候,为了方便二次买卖赚差价,就一直把茶叶寄存在心叶茶轩的茶商手中,并约定了在 2020 年 1 月把货拿走。

但是,在到期收货时,却茶商被告知,因为自己的供货商卷了自己交的货款跑路了,因此无法“对单”(也就是对照单子交货),最后“货没到,钱退不了”。

图源水印

因为没有签订相关合同,所以只能算是「民事诉讼」,法院只能判决茶商必须还钱,无法将老板送进监狱。

这时候,只要茶商一口咬定自己没钱,法院也只能将他列入“老赖”名单,维权非常困难。

2)上游原料鱼龙混杂

炒茶的火热,也让普洱茶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易变得极其火爆。

在很多茶叶市场上,买卖茶叶甚至都不用卸货,货在车上就可以进行数次转手。

因此,一些本身就在制茶行业的炒茶玩家,很容易被高涨的市场情绪煽动、贸然出手买茶原料,指望着大赚一笔,实则很容易被骗子们用低质量的茶骗个“血本无归”。

根据业内人士@老徐谈茶 爆料,他曾经和朋友在茶叶交易市场遭遇了「以次充好」的骗局:

花了 40w 买了 5 吨茶,本来想在市场里直接转手卖掉,就可以赚 3w。

但是,考虑到加工后,再卖给品牌做“贴牌产品”,利润可以直接翻 3、4 倍,他们就打算拿去茶厂加工。

谁知去了加工厂才发现,这些茶竟有一半是已经“报废”的茶!

最后只能认栽,勉强挑出一些合格品加工后出售的,才挽回了部分损失。

3)炒茶圈“知识付费”

乘着炒茶火热的东风,还有不少人开始搞起了“知识付费”。

以下面这个公众号为例,从去年微信开放付费阅读以来,这个账号就开始发布付费文章,基本篇篇都是很有噱头的内容:

目前,已经发了 200 篇左右的付费文章,售价在 8 - 98 元之间,购买人数从 30 到 100 人不等。

我们来把上面的数据取个保守值,按照平均收费 30 元,每篇有 50 人购买来看,光这一个账号就可以赚到 45w 左右。

而且,像这种账号有很多,还有更贵的。

像是下面这个账号,只有 8 篇付费文章,但是每一篇都是 100 人左右付费。按照 198 元/篇的售价,算下来至少已经赚了 16w 了……

虽然和炒茶收益相比不值一提,但是这些钱可是无风险、无投入的纯收益,已经足够我们这些普通人眼红了……

04

结语

其实,“炒大益茶”说白了,就是以茶为载体的「类金融炒作」。

它已经脱离了商品的「流通本质」,本质是一种赌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骗局”了。

当然,这种局也并不新鲜:

十八世纪的郁金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君子兰、九十年代的藏獒、2016 年左右的金钱龟……换汤不换药的套路,换汤不换药的“疯狂”。

金融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本身是无罪的;真正有罪的,是利用金融损人利己的人。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未来都能对「热炒」的东西保持理性和警惕。记住佟掌柜这句话:

幻境再美终是梦, 珍惜眼前始为真。

参考资料: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查尔斯·麦基

《为何股市总是如此疯狂》-韩和元

《三万炒到上百万,谁是普洱“金融茶”最后的接盘侠?》-红星新闻任江波

《一个茶饼卖12万!芳村十五年“疯狂” 炒茶史|| 深度》-无冕财经

《万字行业揭秘:普洱茶的炒作逻辑》-六月雪山

《君子兰、普洱茶、邮币卡、藏獒等泡沫的启示:要暴富,先研究泡沫》-复利魔方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