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红茶晒干

找到约730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晒红发展史略

2015年起,晒红作为滇红新贵崛起,目前大家都来蹭热点,晒红传播得太乱,所以有必要正本清源一下!作为晒红这种古法制茶在当代复兴与传播的关键参与者之一,白马非马梳理了晒红的来龙去脉,堪称“史上最坦白”的介绍……

图为光绪三年(1877年)胡秉枢初撰《茶务佥载》日文本。图片来源:简一茶坊微刊。本文参考了简一茶坊微刊公布的光绪三年晒干红毛茶资料,予以致谢!

晒红:中国红茶的一种古法制茶

晒红,其实是中国红茶的一种古法制茶。

在清代,在民国,许多地方做红毛茶,可以烘干,也可以晒干。不管是烘干的红毛茶,还是晒干的红毛茶,精制的时候要补道火提香,最终变成烘干的红茶。

晒红不是云南独有的,而是解放前中国红茶产区的常见红毛茶工艺。为什么晒红在云南保留下来,最终发扬光大?

这是因为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红茶学西方现代制茶体系,现代红茶没有晒干制程,于是红毛茶晒干技术被专家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土法制茶,成为落后时代的产物。

内地红茶产区进步太快,晒红基本上好几十年前就没有怎么做。云南进步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产区的初制所普遍做晒干的红毛茶。做晒红要选天气。那个年代,初制所做红毛茶,一般采用晴天晒干,雨天木炭烘干,然后将晒干、烘干的红毛茶拉到精制厂,拼堆后烘干,最终成为滇红成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初制所条件大为改善(其标志为土法的木制揉捻机、竹编烘笼,被现代化的揉捻机、烘干机所替代),晒干的红毛茶做得少,但一直在做。1991年之后,滇红出口疲软,为降低成本(阳光是一种免费能源),一些初制所加大晒干红毛茶生产比例。普洱茶热起来了,一些投机分子将晒红当普洱老生茶卖。2008年之后,滇红市场复苏,成为内销市场较受欢迎的茶类,一些人就在找滇红的新卖点,曾经被主流忽视与贬低的晒红重新浮出水面,成为滇红新贵……

1991年之后,滇红出口低迷,有个重要原因,原料成本高,出口滇红是亏本的,连加上出口退税也不一定赚钱。90年代的绿茶热,大量鲜叶用来做烘青绿茶,卖到西北,或者作为花茶的原料茶,云南烘青茶拉到广西横县窨制茉莉花,再销往北方。烘青绿茶的畅销,拉升了云南茶叶的收鲜价,让滇红出口失去了成本优势。如果,云南的滇红生产企业,不只用云南的原料,而是云南料拼省外便宜料,将生产成本降下来,可能出口是另一个境界。但历史不容假设!

滇红突围,晒红成为红茶新贵

外销受阻,滇红就要在内销想办法,改变过去滇红调饮传统,走符合中国传统品饮审美的清饮路线。

最开始是学名优绿茶,打造名优滇红。绿茶讲究细嫩芽叶与好看的外形,于是芽头红茶、特级红茶等细嫩原料的红茶成为主流。为了条索好看,于是引进绿茶的理条技术,做理条红茶。至于口感,以前滇红以调饮为主,讲究“浓强鲜”,走名优绿茶化的清饮路线,自然变得清新淡雅起来。

然后是学福建茶的金骏眉、乌龙茶工艺,让茶叶变得非常香甜鲜爽。以金骏眉为代表的正山小种,以武夷岩茶、凤凰单丛为代表的乌龙茶,之所以那么香,除了工艺与山场之外,很大程度上是跟树种有关,高香型的中小叶种有助于红茶出各种香型。于是滇红也开始研究品种香,用不同的高香型茶树品种拼配出经典的高香型滇红,其代表就是中国红。中国红有乌龙茶种梅占、黄旦等高香型茶叶拼在一起,从而将滇红茶的香气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如果说,名优绿茶化让滇红变得清雅起来,乌龙茶化让滇红变得非常香甜,那么古树红茶、野生红茶、晒红、年份红茶的出现,让滇红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魂,这是云南茶叶自己的东西。在外销时代,我们学西方红茶的那一套,很多东西都是来自现代的祁门红茶。在内销时代,学绿茶,学乌龙茶,学金骏眉,都是在学内地制茶的那一套。只有古树红茶、野生红茶、晒红、年份红茶在2015年前后的强势崛起,才标志着滇红有了自己真正原创的东西。古树红茶、野生红茶、晒红、年份红茶被白马非马称为新滇红四大花旦,也是滇红最耀眼的新贵,其将开启波澜壮阔的滇红茶大时代!

晒红的功用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上文说的降低生产成本,免费用太阳光照,能节约燃料成本。另一方面是,能大幅度提升滇红的附加值,开辟滇红茶前所未有的境界。前文说过,晒红是中国红茶的一种古老传统。建国前,中国的红茶产区,许多地方都做过晒红,但晒红为什么只在云南发扬光大,并成为红茶新贵,成为一种新兴强势产业?其在于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阳光,其不但让拥有晒青制程的普洱茶如日中天,而且让晒红笑傲世界红茶江湖。云南的阳光,中国其他产茶区很难复制,贵州、四川、重庆、福建等许多地方是寡日照,其即便想做晒青、晒红,也会受制于非常不给力的阳光,只能让晒青毛茶、晒红成为补充,而不是制茶的主流。这样一来,云南凭借得天独厚的光照优势,成为普洱与晒红的超级玩家!

以前滇红是学人家,如今的滇红是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量身定做,打造别人很难模仿与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中国的许多地方名茶,别的地方很容易进行仿制,比如西湖龙井,四川、贵州的一些地方可以做到以假乱真,金骏眉也是,全国各地都在做。但云南的茶叶很难假冒,行家很容易喝出来是不是云南原料做的,这就是得益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制茶环境,许多核心优势是排他性的,可以打上云南独家享有之标签。

新滇红四大花旦,晒红得益于很难复制的阳光,古树红、野生红得益于生态、树龄、树种资源优势。其他地方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都是小区域,很难形成规模优势,而云南产茶区的生态环境普遍优异。古树茶、野生茶其他省也有,但云南到处都是。年份红茶,属于后发酵范畴。云南普洱茶玩得那么好,可见云南是做后发酵茶类的天堂,红茶也可以越陈越香,这就是滇红最新的颠覆性玩法,不但晒红可以越陈越香,烘干红茶只要工艺调整一下,一样能越陈越香。得天独厚,独此一家,这就是新滇红四大花旦笑傲世界红茶江湖的底气!

晒红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是古法红茶时期:

晒红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红茶产区的一种传统制茶方式,现代红茶兴起来以后,被视为落后的土法制茶,而淡出主流视野。二是由云南的白茶与晒青工艺演变过来,变成云南的一种在滇红创制之前的“传统红茶”。

第一个源头上文说得多了,不再赘述。下面说说云南这个源头。

“云南传统红茶”,其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是云南传统的白茶工艺与晒青工艺发生融合衍变,而诞生的一个新茶类。其带有红茶的一些特点,是一种工艺很原始的红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红茶,只能算带有红茶痕迹的原始红茶。云南的现代红茶,只能从滇红创制算起。

小结一下,晒红有两个源头,一是内地的一种传统土法红毛茶晒制方式,二是云南原始红茶。

二是传统滇红时期工艺:

这种内地传统土法制茶与云南原始红茶,在现代红茶传入云南之后,汲取了滇红的某些工艺特点,从而告别了原始与传统土法,与现代制茶工艺接轨,形成了如今晒红的基本工艺。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土法晒干的红毛茶制茶方式,也随同这些创制现代滇红的专家带进来了。因为这些专家来到云南建厂制茶,当时条件非常简陋,经费也有限,没办法一步到位,全部搞成现代制茶,只能土法与现代制茶相结合(土洋结合创制滇红),从而将红茶的土法晒干制程引进了云南。

同时,云南一些地方在做原始红茶,现代红茶与内地传统土法制茶传进来后,两者会融合,互相促进。

红茶的干燥环节可以晒干,不光是云南的传统,也曾经是福建、江西、安徽等红茶产区的传统,因为其在清朝末年不但是烘干、炭焙,也有晒干的历史记载。民国以降,西方的现代红茶制茶技术传入中国,并取得统治地位,于是江南茶区不再将红茶晒干,烘干红茶一统天下。

云南是个例外,1939年冯绍裘用现代制茶技术创建了滇红,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许多生产红茶的初制所条件简陋、经费不足、交通不便,缺乏专业的烘干机械,于是许多初制所用土办法加工红毛茶,晴天晒干,雨天用烘笼炭焙。这些炭焙红茶与晒干的红毛茶,拉到精制厂统一筛分拼配,最后过一道火烘干,包装上市。也就是说,不管是晒干的红毛茶,还是烘干的红毛茶,其成品最后都是烘干的。到了60年代后期,初制所的条件大为改善,专业烘干机械成为标配,于是晒干的红毛茶退出主流,烘干的红毛茶一统江湖。

因此,凤庆等地的老滇红人对晒红是不陌生的,因为过去他们经常做,他们认为这种红茶制程不完整,是滇红的简化工艺,只能算滇红的半成品、简陋品,因为当年晒干的红茶只能算工艺简陋的毛茶,成品要通过精制并补火烘干。

晒红由毛茶成为一种成品茶,继而成为红茶的一个新品类,是在普洱茶崛起之后完成的。

三是新滇红时期工艺:

普洱茶于2003年崛起之后,晒红汲取了普洱茶后期陈化技术,从而形成了如今晒红的工艺特点,即能够越陈越香的红茶。

虽然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晒红淡出了滇红的制程,但在民间却保留下来,到了普洱茶兴起之后最终发扬光大。说来好笑,普洱茶热了,有些聪明的商人将晒红用来冒充老生茶,因为晒红口感香甜润,有点类似老生茶,这也算“物尽其用”吧!

民间一直做晒红,最大的两个原因是,一是许多人过去做习惯了晒红,虽然体制内认为这是落后年代的产物,应该淘汰,但许多人还是在做。二是1984年之后,茶叶告别了统购统销,可以议购议销,走向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然后是市场经济之路。市场放开后,有些人发现,做晒红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在主流滇红制程之外玩出新花样,于是八九十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一直有人在做晒红。

普洱茶热了,许多茶类都想蹭普洱茶的热点,于是我们看到白茶来蹭热点,2006年就有了月光白。开始大家以为月光白是普洱茶,或者以为是“四不像”,过了好几年才发现其应该归为白茶。这是白茶跟普洱茶开的第一个玩笑。

第二个玩笑就是,晒红开的。上文说,有人将晒红当成老生茶卖,这是玩笑的开始。继而有人发现,晒红是晒干的,又能长期摆放,越陈越香,何不将其归为普洱茶,这就是“普洱晒红”之由来。晒红在当代的迅速发展,是借普洱茶与古树茶的东风,通过打造晒干与越陈越香的概念而迅速走红,而借助古树晒红,成为一种高贵品质之象征,开了云南大规模用古树做红茶之先河。

就像普洱茶的初制革命一样,晒红也经历了初制革命,通过改良初制工艺,将晒红由一种粗放加工的茶,变成茶叶精品。初制过后的晒红可以散料存放,也可以像普洱茶一样压成红茶饼。这样一来,老滇红人不能瞧不起曾经不入流的晒红了,再说晒红是滇红的简化工艺与半成品、简陋品,无疑就不合时宜了。2017年的凤庆,现在也是家家都在做晒红。这种曾经的土法制茶,登上了滇红的最高殿堂!

历史证据:光绪三年的晒红

下文节选自光绪三年(1877年)胡秉枢初撰《茶务佥载》日文本。即日本内务省明治十年本,中文翻译部分由日本茶乡博物馆馆长小泊重洋博士、齐藤美和子博士的大力协助,最终翻译工作由林学忠博士完成。最终刊载于《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

红茶,将从树上摘取之生叶,先置于太阳下摊晒,待柔嫩而后收起,以手搓揉成索。如其叶量多,可改用脚揉踏。揉成条索后,置于器内,其上覆盖如乌龙之法,待其叶尽变成微红色后,再起出,放置太阳处摊晒。至半干,又收起,皆放回器内,用手压实,盖以衣物,使叶变为微红色。

叶已变为红色后,再起出,于太阳处摊晒,以极干为度,此即为毛红茶也。

这段记载证明清末江南茶区,即用晒干法做红毛茶,到了民国以后,随着西方的现代制茶工艺普及,江南茶区不再做晒红。由于历史机缘,晒红在云南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

“晒红三剑客”与晒红概念的出台与推广

最开始推广的时候,晒红还不叫晒红,而是叫“普洱晒红”。将普洱两个字拿掉,晒红定义成红茶是白马非马的主张。

2015年推晒红的时候,有人主张要定义成普洱茶,推普洱晒红。白马非马力主将普洱两个字去掉,只推晒红,定义为云南传统红茶。云南传统红茶这个名词,是李琨提供给白马非马的,白马非马加以深度发挥而成一套完整体系,进行了内涵与外延之界定。

晒红的核心体系是白马非马梳理的,成为行业公版。

“晒红是云南传统红茶,其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其工艺最开始是晒青与白茶工艺的融合衍变,而诞生的一个新茶类,其在现代红茶传入云南之后,汲取了滇红的某些工艺特点,又汲取了普洱茶后期陈化技术,从而形成了如今晒红的工艺特点。”

这个核心定义就是白马非马做的。

晒红品类创建与推广三剑客:白马非马、李琨、包忠华。

2014年,我们三人开始蕴酿,并做了初步推广。2015年形成体系,并通过各种媒体大力推广。到了2015年6月份之后成为行业热点。2016年以后,云南每家茶厂都在做晒红,每个商家都在卖晒红。

为什么白马非马要将普洱拿掉,因为叫普洱晒红不伦不类,让人搞不清是普洱还是红茶,而且普洱茶那么火,当普洱茶的小弟也没意思,就叫晒红,定义为红茶新品类,当红茶新贵。一推广,果真成为行业新贵。

构建一个体系没那么简单,要花许多心思。

《晒红:“云南传统红茶”在当代的崛起与传播》《晒红的工艺特点与市场前景》这两篇文章,是晒红品类创建的核心纲领,由白马非马在李琨与包忠华的大力协助下于2015年4月份撰写,并通过行业媒体和主流媒体大力传播,形成了行业的晒红共识,从而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品类。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关于晒红品类创建与推广的那点事

“晒红三剑客”与晒红概念的出台与推广

最开始推广的时候,晒红还不叫晒红,而是叫“普洱晒红”。将普洱两个字拿掉,晒红定义成红茶是白马非马的主张。

2015年推晒红的时候,有人主张要定义成普洱茶,推普洱晒红。白马非马力主将普洱两个字去掉,只推晒红,定义为云南传统红茶。云南传统红茶这个名词,是李琨提供给白马非马的,白马非马加以深度发挥而成一套完整体系,进行了内涵与外延之界定。

晒红的核心体系是白马非马梳理的,成为行业公版。

“晒红是云南传统红茶,其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其工艺最开始是晒青与白茶工艺的融合衍变,而诞生的一个新茶类,其在现代红茶传入云南之后,汲取了滇红的某些工艺特点,又汲取了普洱茶后期陈化技术,从而形成了如今晒红的工艺特点。”

这个核心定义就是白马非马做的。

晒红品类创建与推广三剑客:白马非马、李琨、包忠华。

2014年,我们三人开始蕴酿,并做了初步推广。2015年形成体系,并通过各种媒体大力推广。到了2015年6月份之后成为行业热点。2016年以后,云南每家茶厂都在做晒红,每个商家都在卖晒红。

为什么白马非马要将普洱拿掉,因为叫普洱晒红不伦不类,让人搞不清是普洱还是红茶,而且普洱茶那么火,当普洱茶的小弟也没意思,就叫晒红,定义为红茶新品类,当红茶新贵。一推广,果真成为行业新贵。

构建一个体系没那么简单,要花许多心思。

《晒红:“云南传统红茶”在当代的崛起与传播》《晒红的工艺特点与市场前景》这两篇文章,是晒红品类创建的核心纲领,由白马非马在李琨与包忠华的大力协助下于2015年4月份撰写,并通过行业媒体和主流媒体大力传播,形成了行业的晒红共识,从而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品类。

晒红发展史简述

晒红发展有三个阶段:

一是原始红茶时期:

其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其工艺最开始是晒青与白茶工艺的融合衍变,而诞生的一个新茶类。其带有红茶的一些特点,是一种工艺很原始的红茶。

二滇红时期工艺:

这种原始红茶,在现代红茶传入云南之后,汲取了滇红的某些工艺特点,从而告别了原始,与现代制茶工艺接轨,形成了如今晒红的基本工艺。

红茶的干燥环节可以晒干,不光是云南的传统,也曾经是福建、江西、安徽等红茶产区的传统,因为其在清朝末年不但是烘干、炭焙,也有晒干的历史记载。民国以降,西方的现代红茶制茶技术传入中国,并取得统治地位,于是江南茶区不再将红茶晒干,烘干红茶一统天下。

云南是个例外,1939年冯绍裘用现代制茶技术创建了滇红,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许多生产红茶的初制所条件简陋、经费不足、交通不便,缺乏专业的烘干机械,于是许多初制所用土办法加工红毛茶,晴天晒干,雨天用烘笼炭焙。这些炭焙红茶与晒干的红毛茶,拉到精制厂统一筛分拼配,最后过一道火烘干,包装上市。也就是说,不管是晒干的红毛茶,还是烘干的红毛茶,其成品最后都是烘干的。到了60年代后期,初制所的条件大为改善,专业烘干机械成为标配,于是晒干的红毛茶退出主流,烘干的红毛茶一统江湖。

因此,凤庆等地的老滇红人对晒红是不陌生的,因为过去他们经常做,他们认为这种红茶制程不完整,是滇红的简化工艺,只能算滇红的半成品、简陋品,因为当年晒干的红茶只能算工艺简陋的毛茶,成品要通过精制并补火烘干。

晒红由毛茶成为一种成品茶,继而成为红茶的一个新品类,是在普洱茶崛起之后完成的。

三、普洱茶时期工艺:

普洱茶于2003年崛起之后,晒红汲取了普洱茶后期陈化技术,从而形成了如今晒红的工艺特点,即能够越陈越香的红茶。

虽然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晒红淡出了滇红的制程,但在民间却保留下来,到了普洱茶兴起之后最终发扬光大。说来好笑,普洱茶热了,有些聪明的商人将晒红用来冒充老生茶,因为晒红口感香甜润,有点类似老生茶,这也算“物尽其用”吧!

民间一直做晒红,最大的两个原因是,一是许多人过去做习惯了晒红,虽然体制内认为这是落后年代的产物,应该淘汰,但许多人还是在做。二是1984年之后,茶叶告别了统购统销,可以议购议销,走向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然后是市场经济之路。市场放开后,有些人发现,做晒红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在主流滇红制程之外玩出新花样,于是八九十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一直有人在做晒红。

普洱茶热了,许多茶类都想蹭普洱茶的热点,于是我们看到白茶来蹭热点,2006年就有了月光白。开始大家以为月光白是普洱茶,或者以为是“四不像”,过了好几年才发现其应该归为白茶。这是白茶跟普洱茶开的第一个玩笑。

第二个玩笑就是,晒红开的。上文说,有人将晒红当成老生茶卖,这是玩笑的开始。继而有人发现,晒红是晒干的,又能长期摆放,越陈越香,何不将其归为普洱茶,这就是“普洱晒红”之由来。晒红在当代的迅速发展,是借普洱茶与古树茶的东风,通过打造晒干与越陈越香的概念而迅速走红,而借助古树晒红,成为一种高贵品质之象征,开了云南大规模用古树做红茶之先河。

就像普洱茶的初制革命一样,晒红也经历了初制革命,通过改良初制工艺,将晒红由一种粗放加工的茶,变成茶叶精品。初制过后的晒红可以散料存放,也可以像普洱茶一样压成红茶饼。这样一来,老滇红人不能瞧不起曾经不入流的晒红了,再说晒红是滇红的简化工艺与半成品、简陋品,无疑就不合时宜了。2017年的凤庆,现在也是家家都在做晒红。这种曾经的土法制茶,登上了滇红的最高殿堂!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方可:36年,见证云南红茶的兴衰起落

当今说起云茶,大多数人直觉的反应是普洱茶。但你可知道,最先给云南茶叶发展带来突破,为云茶出口创汇作出重要贡献的其实是云南红茶(滇红)

1939年,“滇红之父”冯绍裘在云南凤庆以当地大叶种茶试制的第一批红茶投向海外,为当时的抗战换回了可贵的外汇;1958年,云南红茶在伦敦拍卖会上拍出国际红茶历史高价,“滇红”之名得此享誉全球,同年,这款云南红茶被国务院指定为外事礼茶,此后一直有“国茶”美誉;1986年,滇红金芽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名声远播,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谓盛极一时。

 

回顾云南近四十年的发展,茶叶给云南带来了巨大能量,方可作为云南茶业上的弄潮儿,协助云南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云南近四十年的茶业发展史中不可不提的人物。

 

纵观其人生,方可从有着中国茶界“黄埔军校”美称的安徽农大机械制茶专业毕业后,便与云南茶业结上了难解的缘分。1984年,他到昆明茶厂工作,先后任昆明茶厂生产科长、供销科长、副厂长,并参与、主持了昆明茶厂多项生产技术改造。36年来,方可亲历并见证了云南红茶发展的兴衰和起落。

以下为方可先生2020年1月15日的口述实录:

 

投身茶业,或许是命运的安排

 

1980年,我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录取到了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安徽农大)茶叶系机械制茶专业,当时我们的系主任是王镇恒教授,王泽农、陈椽等现今非常有名的茶叶专家都是当时为我们授课的老师。

 

说到读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上,其实对我来说一切都非常偶然。当时大学录取的方式与现在有很大区别,首先是按照分数看达到一类、二类哪个类别,再来填报志愿,志愿书上我只填了三所学校:第一志愿填报的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第二是武汉工学院,第三是成都气象学院.但兜兜转转最后我被录取到了安徽农大。从专业的选择上看,我当时报考大学的初衷并不是学茶,而且在填报志愿时,我还特意选择了不服从调剂到“农林、石油、地质、煤炭……”等专业。虽然我来自产茶大省云南,但当时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那会儿我完全没有学茶的意识,另一方面,当时全国农业发展的整个大环境并不理想。

安徽农业大学


当时安徽农大茶叶系一共有两个专业,其中,茶叶专业主要是以种植和初制为主要学习方向,新开设的机械制茶专业则是在国家商业部主导下开设的,是一个集茶叶加工、茶叶审评和茶叶贸易为教学核心的专业,开设这个专业的目的是源于商业部发现茶叶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个出口创汇物资,其次,在这个体系中,还全国没有一个学校能够将茶叶的加工、审批和贸易这三大块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就委托了有能力办学的安徽农大在校设置了代培专业。1978年,该专业首次面向全国招生。

 

那个时候到外省学茶的云南学生不多,1980年,我在安徽农大读书时,全班也只有五个来自云南的学生。我们当时用的教材很多都是由老师自己编撰,就连书都是用刻蜡板印刷出来的,为安徽农大独有。那时在学校,六大茶类的加工是我们学习的基础,而更关键的是实践,这种实践机会直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很难能够为学生提供,拿云南来说,云南就不加工乌龙茶、黄茶等,很多现实资源不具备;而当时在学校,我们有这些资源,从理论到实践都能学得非常扎实。

 

云南红茶:国家经济复兴中的“无名英雄”

 

1984年我学成毕业,工作由国家分配。我们专业的五个毕业生,其中两个被分到司法厅就业,另外三个则分别分到了云南省外贸局、云南农大和机械厅就业。我就是那个被分配到云南省外贸局(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属于云南省外贸局管理)的学生。后来,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又安排我到直属的昆明茶厂工作。

 

因为当时还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阶段,我所在职的昆明茶厂除了供应出口,同时还承担着以昆明市场为核心的内销市场的茶叶销售的供应。其中,对内供应的产品主要是昆明茶厂生产的滇绿系列、滇青(利用现在的晒青毛茶加工的成品茶)系列、花茶系列等,而云南红茶产品一开始并未向内销市场敞开供应。这是因为当时云南红茶属于国家指令性调拨茶类,也就是说,当时云南生产的大叶种红茶主要是调到中国的各主要出口口岸,与其他省的中小叶种产品进行拼配后再进行出口。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小叶种茶的生产大国,当时能够生产大叶种茶的只有海南、广西和云南,但海南、广西的产量都很少,云南就不同了,它95%以上都是大叶种茶。且众所周知,国际上是以红茶为核心的茶叶交易市场,中国茶叶出口能够满足国际需要的主流产品是大叶种红茶,中小叶种红茶不是国际主流产品,所以就出现了云南大叶种红茶产品与其他省的中小叶种红茶产品进行拼配后再进行出口的情况。另一方面,从价格和销量上来说,如果没有这样形式的拼配出口,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销价和销量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按照我的经验估计的话,中小叶种红茶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只能卖中下游水平价格,但将云南大叶种红茶作为类似于“味精”调味剂的东西与中小叶种红茶拼配后,我们国家的红茶出口到国际上,价格就能达到中上游水平。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都说云南红茶在国家经济的复兴上起到一个无名英雄(味精)的作用。


1985年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推行,云南红茶才得以以本真面目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展示。当时,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以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核心平台对国际进行展示,我们云南红茶去到广交会上,很多欧美国家的采购商看到后,很惊喜,他们没想到中国还能生产出这样高品质且受外国人喜欢的红茶。也就是从那时起,云南红茶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外销市场也迅速打开,很快就销往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云南红茶热销后,很多外商向中国政府提出建议:这么好的红茶,中国政府为什么不多多益善地来生产?但就当时条件来看,中国政府也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不把云南大叶种红茶用作拼配,那么中小叶种红茶出口就会受到影响,价格也无法提高。

云南红茶不仅拓展了国外市场,也拓展了国内市场。从内销来说,中国原来也是以中小叶种红茶销售为主,比如东北、西北、华东地区,江苏丹阳、无锡、镇江、常州一带,包括广东区域等都是红茶的传统销区,这些市场在云南红茶还没有全面适应市场经济放开之前,主要消费的红茶还是以中小叶种红茶产品为主。这种消费形势的扭转也是发生在1985年后,在国内市场的拓展中,云南红茶凭借着滋味浓强、经久耐泡、价格实惠的特性,在市场中不仅得到了很多以前喝习惯中小叶种红茶消费者的喜爱,更得到了广东、华东、东北、西北等传统茶叶消费市场的认可,所以在内销市场上,云南红茶的拓展速度也非常迅猛。

 

茶类推广消费需要有群众基础

 

市场对云南红茶的高度认可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因此,云南红茶成为了市场上相对紧俏的产品,国内市场几乎没有人会对它讨价还价。

 

也是在那个年代,云南茶产业中流传着一句话:“云南茶出口兴,茶产业就旺”,出口兴,指的就是云南红茶,当时普洱茶在出口方面占的比重并不大,此外,在内销市场,除了云南红茶外,云南的其他茶类在市场上基本上无法谈什么覆盖率。

滇红茶园


就云南绿茶来看,它口感苦涩度高、外形没那么漂亮、美观,很多喝惯中、小叶种绿茶的消费者不太接受;而云南普洱茶作为一个特殊茶类,主要是以出口东南亚地区为核心的外销市场,而绝对不允许内销,且当时所说的普洱茶是特指普洱熟茶,与现在所说的普洱茶是两个概念,如果追溯回去,那个时候普洱生茶我们叫它为“滇青”,也就有了青饼、青砖、青坨这样的叫法。

 

当时只有昆明茶厂承担着普洱茶的出口生产任务和昆明市场的茶供应,供应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对居民的供应,如:茉莉花茶系列、滇绿系列、滇青系列等茶产品供应,二是向涉外的宾馆饭店、旅游侨汇商店调供仅供外籍人士购买的普洱茶产品。

 

那个年代,外国人在昆明想要购买到普洱茶必须到涉外的宾馆饭店、旅游侨汇商店,比如:昆明饭店、翠湖宾馆、旅游侨汇商店,除去这些地方,想要买到普洱茶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当时并不像现在这样外币流通,外国人进入到中国想购买东西,要先去用外币兑换成外汇券才能使用,所以,即便是外国人在国内想要购买普洱茶,也得先到中国银行换购外汇券,再带上外汇券和护照一起到旅游侨汇商店或涉外宾馆饭店的商品部购买。外宾购买都如此艰难,就更别说当地普通老百姓了。早年缺乏群众消费基础也是普洱茶在云南本土推广慢的原因之一。

 

云南红茶的衰落,得从企业改制说起

 

相比普洱茶的小范围供应,红茶则是昆明茶厂供应的主力军。可以说昆明茶厂是云南众多茶厂中比较早向国内市场提供红茶产品的茶厂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行,茶叶销售开始逐步放开,各地县茶厂也紧跟脚步涉足内销市场,但主要还是以红茶为核心的内销。当然,涉足的多了,竞争也就出来了,价格也松动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大家对市场经济和云南茶产业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只是为了抢占市场,因此就出现了商家竞相降价销售的情况。

云南红茶的衰落,还得从企业改制说起。原来国营体系,现在变成私有,股份制,企业家追求的一定是利益最大化。改制后由于市场无序竞争非常激烈,从而导致企业利润逐渐下滑。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没有利润,就要想办法创造利润,然而所有的营销环节的利润没有了,就只能考虑从生产成本上创造利润,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是当时唯一可以主动调控的。因此,在红茶加工工艺上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晒红茶为代表的新工艺茶出现。

 

这一加工工艺变化带来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品质的变化。甚至有消费者评价,新工艺下的红茶——以晒红为代表,根本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接触到的云南红茶的那种品质与滋味;市场上对云南红茶的评价也从“紧俏商品”变为了“质次价低的商品”。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云南红茶的热度开始全面下滑。

 

“晒红茶出现,是云南红茶衰败的最根本原因。

 

六大茶类不同的茶叶有不同加工工艺,红茶的工艺,是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而制成,这也是全世界通用的工艺。从世界茶叶的贸易量中可见,销售100吨,其中有不少于70%的是红茶销售量,而这里面又有不少于80%的是CTC红碎茶的销售量。可以说世界茶叶的市场是红茶的市场。


在黑茶以前的五大类茶叶:绿、白、青、黄、红中,从内含物质变化来看,我们说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也将其称为发酵程度。红茶是全发酵茶,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最重(氧化:oxidation)。而发酵与氧化这二个名词在英文里是二个不同的概念(发酵:fermentation)、(氧化:oxidation)。我们用发酵的概念去和外国人交流,红茶是全发酵茶,外国人听不懂,因为英文发酵这个单词的含义是指有微生物参与的,才能叫做发酵。实际上红茶是茶多酚氧化最重的茶,这是形成红茶品质的主要机理。所以我们都说在绿、白、青、黄、红五大茶类加工中,控制住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就可以基本控制住茶叶品质了。

红茶第一个工艺,是萎凋。鲜叶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匀地散失适量的水分,使细胞胀力减小,叶质变软,便于揉卷成条,为揉捻创造物理条件. 伴随水分的散失,叶细胞逐渐浓缩,酶的活性增强,引起内含物质发生一定程度的化学变化,为发酵创造化学条件,并使青草气散失,挥发茶香。

 

茶叶萎凋有三种方式,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红茶制作过程中一般采用室内自然萎凋与萎凋槽萎凋两种方式,取决于制作量的大小,日光萎凋无法解决均衡失水率的问题,因而通常不被采用。晒红茶出现,成本降低至极致。这是云南红茶衰败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个工艺是揉捻揉捻的目的是,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使萎凋叶揉卷成条。充分破坏叶细胞组织,茶汁溢出,使叶内多酚氧化酶与接触,借助空气中氧的作用,促进茶多酚氧化(发酵)作用的进行。由于揉出的茶汁凝于叶表,在茶叶冲泡时,可溶性物质易溶于茶汤,增进茶汤的浓度。

 

红茶加工中核心的问题是,茶多酚氧化(发酵)作用的进行,这就需要要更加充分地破坏细胞,我们只要看细胞破碎率就可以知道这个红茶好不好。因此,一款好品质的红茶其最关键的、核心的工艺我认为就在于揉捻,所以我们都说:揉捻足,百病除。

第三个工艺发酵完成后就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干燥。干燥的目的是:利用高温迅速钝化(破坏)各种酶活性(灭活温度85℃),停止发酵,使发酵形成的品质固定下来;去除水分到足干(含水量在6%左右),利于成茶贮藏;结合去水过程在制品塑性变化,缩小体积,固定外形;利用热化学作用发展香味,做火功,散发大部分低沸点的青草气味,激发并保留高沸点的芳香物质(不溶性碳水化合物焦糖化,形成红茶特有的蜜糖香)。因此,红茶的干燥方式只能是烘干。

 

这就是云南红茶制作所谓的基本工艺,也是全世界遵循的基本工艺。

 

我们回头来看,全世界的十三大茶叶生产国中,没有一个红茶生产国家是用“晒干”的方式来生产红茶的。现今云南红茶从那么辉煌的历史变成现在这么一个局面,也非常让人心痛。

 

复兴云南红茶,需要先提高品质,恢复传统

 

特别是到了2002年、2003年左右,普洱茶逐渐在市场兴起后对云南红茶造成了二次冲击。云南省内很多以生产红茶为主的企业都放弃红茶生产,转而投向了普洱茶。这样一来,茶区吹起了一股全民生产普洱茶的高潮,云南红茶的生产量随之下降,但这个过程中,大家没有意识到,云南红茶才是云南在国际市场上叫得最响的一道茶,覆盖面也是最广的。所以,云南红茶在历史上的声誉是远远超过现在的云南普洱茶的

 

普洱茶对云南红茶的冲击一直持续到了2010年左右。这期间云南红茶一直处在低迷发展期,大家觉得它的存在可有可无。实际上我们现在回头看会发现,造成云南红茶低迷的原因有很多种,首先是品质下降,我不敢说这期间市场上100%的云南红茶都是晒红茶,但至少有不少比例是按照晒红茶的方式来加工的;其次是云南茶业界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产业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个类别的茶叶做支撑,而应该以多茶类协同发展,这个产业才会兴旺。

晒红

所以到2007年出现普洱茶风波后,大家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9年有商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古树茶,次年,部分生产厂家、营销者又开始关注起云南红茶……但他们也都并未从根本上分析造成云南红茶起落的原因,而强行地将普洱茶的一些理念嫁接到红茶身上。

因此,在恢复红茶的生产过程中,沿用了大家习惯的晒干方式来制作红茶,加之普洱晒青茶也是用晒的方式加工出来的,有人就把这种同样是晒出来的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品质嫁接到了晒红茶身上,宣称晒红茶也能越陈越香。从理论上来说,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红茶经过发酵已经把内含物质转化掉了,也就是说它没有内含物质做支撑再进行后期转化了。并且,大家一定要记住茶叶的基本属性是饮品,饮品就要饮用,只有把茶叶喝掉了,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如果都把茶叶存起来,而没有真正的消费掉,这对产业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可以看看,有哪一个茶叶生产大省、大国的茶叶主要是被存起来不喝的。

而且,过分地强调越陈越香并不是茶产业发展中应当追寻的理念。首先从茶的基本属性看,茶,它是个饮品,必须得有人消耗、饮用才会有市场,而且收藏是有限的,不能一味追求越陈越香。我觉得不论是普洱茶产业还是云南红茶,想要可持续发展还是得以品饮为核心,兼顾收藏。

说回红茶,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很多身边人都反馈说现在喝到的云南红茶并不是心目中云南红茶该有的样子,与历史上大家记忆中的云南滇红茶相去甚远,从前记忆中的那种滋味很难再找到。

因此,我觉得云南红茶如果想要重振当年雄风,最根本的着力点还是要提高品质,恢复传统,晒红茶并不是我们云南红茶发展和追寻的线路。其次,如果我们还像众多普洱茶营销者口中宣传的那样,去做所谓的越陈越香、值得收藏的云南红茶的话,我想,云南红茶最后也不会有太好的出路;但如果我们把红茶当成是一个消费者日常能够快速消耗、饮用的产品来做,生产出安全、质优、价格合理的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觉得云南红茶的复兴就有希望了。

注:部分资料与图片由方可老师提供

文:王娜
编辑:包琪凡
找到约70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