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工艺茶饼

找到约5,250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普洱熟茶的【轻发酵】和【重发酵】哪个更好?

  正如人类饮食历史上最伟大的进步是从生食进入到熟食,普洱茶最有价值的突破,便是从生茶发展到熟茶。

  熟茶是用晒青毛茶经渥堆发酵制作而成的。一款熟茶的好坏,除了原料的品质好坏,渥堆发酵的过程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到茶叶品质的呈现。熟茶的发酵程度,常见的有轻度发酵和重度发酵2种。

 轻发酵与重发酵,究竟哪个好?


一、轻发酵与重发酵的概念

  

1、轻发酵概念

渥堆发酵程度在70%以上(这个标准不算正式标准,类似约定俗称的观念)属于全发酵,低于这个程度的,就是轻发酵茶。

  2、重发酵概念

  重发酵茶通常是指发酵度在90%以上的熟茶。

叶底是一款熟茶的照妖镜。如果你喝到一款熟茶,泡开的叶底色泽炭黑色,用手摸起来生硬干枯,那这样的熟茶多半是发酵过度的熟茶。


二、轻发酵和重发酵哪个更好?

发酵是软化茶水的过程,让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品饮,让茶汤顺、滑、柔、甜。 

1、重发酵

重发酵工艺做出来的熟茶,现饮性较好,口感滑而稍甜,陈放几个月等堆味完全散掉便可以饮用,缺点也很明显,后期陈放价值小,喝了不润喉,而且普遍用的原料稍差。

2、轻发酵

同样品质下的轻发酵的茶现饮性较差,但因为轻发酵的原因,后续转化价值也大。

轻发酵工艺做出来的熟茶,保留了生茶的一些显著特征——譬如回甘、生津、苦涩味,茶汤不如全发酵的熟茶那样浓醇顺滑,叶底颜色也偏浅,这些特质很像储存十年以上的老生茶。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

 轻发酵的熟茶只是在茶汤的柔滑度以及叶底,跟老生茶接近,但是生茶无论如何存储都不能变成熟茶,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茶叶都有适制性,对于厂家而言,需要做好针对每一款产品都了如指掌,根据原料的特点,该重发酵的就应该去重发酵,而不是强行  用轻发酵工艺去强加于每一款茶。

  就以无墨记2020年的高端纯料熟茶的发酵而言:

 我们在秉持的7成适度发酵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山头原料的特性进行翻堆、洒水,严控发酵的温湿度与发酵时间,以此来呈现出每个山头熟茶的最佳风味。

 所以,轻发酵更好还是重发酵更好,这个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 END/

大益生肖史(三)龙年生肖纪念茶:老子就叫龙腾盛世!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个每天都幻想用八八青泡脚的硬核男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35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正文略无聊,可跳转底部彩蛋

书接上回,咱们接着来啊!

2011,回血近4年的普洱行业开始逐步回暖,慢慢的站了起来,大益也渐渐成长为行业里面最靓的崽。这一年,大益品牌相继获得了「国家老字号」的称号与「中国驰名商标」,前者为大益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属性,后者则是在宣发上多了一个突破点,毕竟已经在电视广告扑腾多年,中国驰名商标在那个年代,还是很香的。反正我奶奶靠着央视一套的广告,买了很多年纳爱斯雕牌的洗衣粉。同年,普洱班的“下关”同学也获得了国家认可的「非遗认证」,与大益成为普洱班唯二的两名优等生,我更愿意称之为普洱班的绝代双骄。

在绝代双骄的带领下,一系列正面的信号被释放出来,最终传递到市场的认知,便是天晴了,雨停了,我们普洱又行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支棱起来!

龙饼的出现,也算侧面印证了我的前面的猜测:无论是研发重心的不同,还是因为时间太赶导致的忽略,反正之前的两款生肖,是真的丑。为此,我们有幸看到了龙饼全新的版面设计,这个设计语言延续到了现在,也能看出大益对这个设计语言的认可。目前看来,撑过第一轮问题应该不大。

· 格格不入的虎与兔

龙腾盛世,是大益集团在2012年推出的龙年生肖纪念茶。是继虎饼、兔饼之后推出的第三款生肖纪念茶。虽然前两款收到的市场反馈不错,但如果在外观上依旧秉承「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这个理念,那生肖可能会玩脱。毕竟市场不仅仅是投资者的市场,也是消费者的市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至少在那个年代,这个理论是成立的。龙,是华夏图腾,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前两款还能找出各种理由搪塞一下,但是这一次,龙饼必须让人发出「WOW」的感叹。

因此,我们看到龙饼一改之前的路边摊设计,底色采用传统复古的琥珀色,十二时辰取代过往的中式纹理均匀的分布在产品四周,体现出了生肖系列的独有的年代感,产品名字也成为版面中字号最大的四个字,这是源自官方对自己的自信。颇有一番「老子就叫龙腾盛世」的魄力!若隐若现的龙形象盘踞在视觉中心,辅以恢弘的毛笔字体书上了一个个大大的繁体「龍」。

以上,构成了龙饼的视觉,完全可以称之为颠覆性设计。个人认为即使放到现在,也不会过时的那种。在龙形象与文字的主次也有明显的取舍,而有过取舍的设计,才是有过权衡的设计,一来二往,才算是上心的设计。个人认为,截止目前三款生肖饼而言,相比一味借鉴那种随处可见的兔饼,虎饼视觉元素,龙饼的原创外观虽不至于惊艳,至少做到了让人眼前一亮,也让生肖系列的版面在泯为众人前及时的悬崖勒马,臻品,还是那款臻品。

想必大益也明白,任何一个系列希望做大做强,一味的借鉴与抄袭,显然是走不通的。这个话题我们留到最后再扒拉两句,不想看编年史的话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的彩蛋部分。

既然外观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那么内在,也需要一次革新,为此,龙饼第一次用上了勐海地区的高山大树茶作为原料,如今经过转化,口感非常已经获得不少平台的认可与褒奖,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龙饼的凭借过硬的口感常年盘旋在5万以下的水平,稳得一批,反而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态度。加上已经被市场认可并接受的大益传统生茶制作工艺,龙饼顺利地完成了生肖系列的产品迭代,也确保这个系列没有走偏。并且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如今浮躁的在普洱行业中,价格不一定等于价值。

产品本身的底气有了,宣发也来到线下,据悉,单是广州的二号线,也有了铺天盖地的龙饼广告位。龙腾盛世的曝光量与前面两款生肖饼已经不是一个体量的存在,这是大益对龙饼寄予厚望的体现,就连配货价,也比以往高了一点点。究其原因,还是中国人自诞生以来就被灌输的华夏图腾。

据小道信息,龙饼是生肖系列消耗最多的一款产品,也算从侧面印证了市场对龙饼口的认可,也意味着,如今龙饼的存量可能不多了。

但是按照市场划分,个人认为生肖系列是高端,但谈不上旗舰。生肖系列的价格再怎么离谱,也无法冠以是年“茶王”的名号,2011年,浴火重生的龙饼挽救了生肖高端的定位,但是当年的茶王,我认为还是只有金大益。

将时间线继续往回拨,上一次推出金大益的时候,是2003年,彼时的勐海茶厂尚未改制,还处于日常经营不善的那种经营不善阶段。2011年,既然普洱行业已经完成回血,大益也必然需要高人一等来奠定自己的大哥地位。因此,集团正积极谋求产品上的传承与创新,于是,复刻经典成为一种潮流,其中一款便是「金大益」,一经上市便激发市场热度,以一茶之力创下了当时普洱茶届神话。

经典总是流行,潮流总是复古。这个观点在连普洱茶一样成立,八年之后翻版,让茶人感叹了一把专属自己的「爷青回」。101金大益在03年首发相隔8年后重现,版面上清晰可见的四个大字「高山源韵」,也指向了该款产品「汇名山精粹,集传统工艺」,汤色橘黄透亮,滋味醇厚饱满,陈香纯正优雅,确实称得上大益品牌的经典再现!遥想三五年转化之后,茶香、笋香、烟味, 不免让人浮想联翩。当然,如今已经经历了10年风雨,口感必然更让人着迷。

不过,金大益的故事可以另开一个系列,这里就不再喧宾夺主了,回来!

同年,大益还有一个骚操作,即联合工商银行推出了一款正儿八经的理财产品——黄金组合。

‘黄金组合’普洱茶具有三大特点:物少珍贵;收益方式灵活;可获得一序列增值服务。说人话就是,站在银行的角度发布这款产品,并且在一定前提下,做出了收益承诺。算是大益引流的操作,当然,那个年代还不叫引流。

2011年8月22日,大益与工行联手在云南昆明召开了一场名为“私享黄金典藏,智蕴财富臻品——工银大益‘黄金组合’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新闻发布会”,这次会议的主题,便是中国工商银行将面向该行私人银行客户发行首款专属的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产品组合包括9公斤10年陈皇茶金瓜(生茶)、9饼500克6年陈臻品青饼(生茶)、9.9两16年陈皇茶级散茶(熟茶),每套产品具有国家质监中心出具的质量检测报告。投资者认购理财产品后即成为普洱茶认藏人,产品期限一年,限量发行500套,到期前投资者可以选择以实物方式或现金方式支付理财本金及收益。

若选择实物方式,到期时投资者可获得其认藏的大益“黄金组合”普洱茶;

若选择现金方式,可获得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7%。

后来听说那些选择现金的朋友都哭了,具体也找不到亲历者。

作为大益历史上推出的首款官宣的理财产品,“黄金组合”产品线中两大高端系列(臻品系列、皇茶系列)为一体的特制皇茶级组合产品,是市场上少有的高品质普洱茶品,具有极高的消费和投资价值。至于结果,一年之后,这套组合也确实达到了7%的盈利。不过,那年的大盘最终涨了15%……如今,黄金组合已经是稀少的不能再稀少,个人也没有见过,网图都找不到的那种。

直到2020年的今天,还有许多人在说:大益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大益了,价格炒得飞起。但是在9年的那个夏天,大益就已经官宣了自己的期货产品。所以,如今的叫嚣反而有点小学生争对错的架势,大益本身就是期货的一部分,喝茶的都知道,但那又怎样呢?

· 图文无关,仅做分割线

曾经,有营销专家说:“在未来几年的中国茶行业,将出现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品牌!期待着中国茶行业的崛起。”

于是,在普洱班的同学准备在国内翻江倒海的时候,大益在这一年积极响应号召,将目光望向了海外,算是经历了70年洗礼的再度起航。先是在11月初邀请了东亚三霸——中、日、韩的茶者前往彩云之南喝茶,半个月后,吴老板便亲自动身前往韩国,参加了“2011第六届韩国釡山国际茶工艺博览会”,上演了一出普洱茶的「釜山行」。顺手成立了大益在海外的首家分支机构——大益国际韩国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即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提供大益享有盛誉的经典系列产品之外,还特别推出了为韩国消费者度身定做的产品和包装,以充分满足韩国市场个性化的需求。并且立志要在中韩之间搭建一个平台,让韩国人民更方便地享受到大益的优质产品。比如随博览会一同发布的的韩版7742与7542。

以上,基本回顾了龙饼,与那年大益的部分故事,全文比较无聊,这个我也感受到了。当然除了生肖饼与金大益以外,2011年大益还推出了多款产品,如一源青饼,易武正山等,但是受限于篇幅,另外背后的故事性也不强,便留给以后的单系列再聊(如果有的话)。

彩蛋

首先非常感谢您可以看到这里,任何人。

昨天拜读了星茶汇的文章《生肖“牛饼”——前来觐见》,整篇文章行云流水,短小精悍,不足千字的篇幅,竟然也挂上了7张配图,实乃楷模。但是第二张图表数据与本人之前的推文《【大益生肖史(一)】重温「瑞虎呈祥」,走出个虎虎生威?》存在高度雷同。当然,数据源于网络,理论上来说,我能找到的数据,贵平台也是可以找到的,但我并不认为你能找到和我一模一样的数据,因为截止本文推送前,此表格依旧处于信息完善阶段,所以,有些数据是我编的。

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贵平台可能是站在一个500万注册资金的有限公司高度,用着自己平均四位数阅读量的公众号以「原创」的名义在赤裸裸的抄袭一个由个人运营的,刚起步不到半年的,利用上班时间划水创作的,平均阅读不足400的,提前注明不接受转载的,沧海还亏了不少钱的……小公众号的一张图?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这种剽窃让我倍感不适。在我承认您是「真的牛批」同时,本人也第一时间发了朋友圈,并且向腾讯方面提交了侵权投诉,但是奈何个人声势不足,朋友圈很快就刷没了,侵权认证也需要时间等待结果(后面会公知),故决定在贵平台方主动与本人协商处理这件事之前,我会在后续的生肖系列中每篇都挂出本文的彩蛋内容,以供周知。

另外,贵平台复制过去的版本还有两个错别字,对应,不是对于,凰后,不是凤后。作为平台方,我认为这是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同为文字工作者,看到实属辣眼。这里我已经做好了贵平台的水印,并且会放在后续文章的图表配图上。

致星茶汇的公众号作者,您可在聊天界面回复“我想白嫖”即可获得当天推文的图表内容,并且已打上了星茶汇的专属水印。我保证,这些内容是授权给贵平台的,并且,确保内容不会有错别字。

不谢。

注:

【大益生肖史】属于【大益茶史】的番外篇,旨在以生肖作为线索记录大益近十年的战略操作与布局,借古鉴今。

找到约5,156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