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茶叶海外市场

找到约446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没有省茶司的改革与云南茶叶市场的建立,就没有普洱茶的今天

本文是“普洱茶激荡三十年”系列访谈,是晓德书号联合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普洱茶激荡三十年”系列活动,希望通过采访亲历者,构建更加立体的普洱茶历史。

本期采访的是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茶界最高荣誉“觉农勋章奖”获得者苏芳华老师。他是湖南祁阳人,1942年12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1976年进入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下文简称:省茶司)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曾任省茶司办公室主任、《云南茶叶》主编、云南省茶业协会执行秘书长。

我们有幸聆听苏老师给我们讲述他亲历省茶司改革、云南茶叶市场建立及《云南茶叶》和云南省茶业协会的相关历史,去了解普洱茶复兴历程中他做的工作。苏芳华老师访谈分两篇,本文是第一篇,为大家讲述省茶司改革和云南茶叶市场建立。


1978年苏芳华老师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准考证

我见过苏芳华老师三次。

第一次,在茶天下·云茶城活动现场,苏老师和许多茶界前辈都在座。苏老师讲话精神饱满,声音高亢。他说起某些往事,还是会情绪激动,很难想象他已是耄耋之年。

第二次,在金星广场茶马司,苏老师想重新编写普洱茶书,召集我们开会。在座者,除我们几个晚辈,还有其他茶界前辈、教授和博士。

第三次,在苏老师家里。时间是10月15日,李峻、茶世恩、何世祥及我是采访者,苏老师是被采访者。苏老师的爱人负责泡茶,她也是这次采访的见证人。

苏芳华老师接受晓德书号团队采访

10月15日,昆明的天空灰蒙蒙的,平添了几许历史的幽深感。

此前,胡皓明先生讲过苏老师的一些生活细节,比如早起跑步。原本,苏老师的梦想是开着拖拉机在田野上奔驰。不曾想,他会为云南茶叶的发展奋斗超过半个世纪。由于任职经历和从业经历,苏芳华(为行文方便,本文有时会直呼其名,并非不尊重前辈,特此说明)是云南茶叶发展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61级一班合影,后排右二为苏芳华老师

在晓德书号的邀请下,自己有幸采访到了苏芳华老师,对他亲历的云南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亲历省茶司改革:十八罗汉斗悟空

19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经济体制转型无疑是人类经济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国企改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场改革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改革使“企业有活力,国家有财力,个人有动力”,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或侧重于经营权改革,或侧重于产权改革。行业属性不同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

1999年苏芳华老师在主持“云南省茶艺大奖赛”

某种意义上,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发展史,就是20世纪下半叶云南茶业发展的历史。

1991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为规范公司名称,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当年11月11日通过经贸部发文通知,要求总公司所属公司按规范名称更名,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重新登记注册。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按总公司要求,将原定名称“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更名为“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下文简称“省茶司”),全国12个省、市茶叶口岸公司均按此要求更名。

省公司更名情况说明,来自《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史录》

当时,部分外商(主要是香港客商)曾来函咨询相关情况,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都作了解释。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不对出口七子饼茶包装上的公司名称进行变更。更名整体上对生产经营没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在更名背后,依旧折射着管理权限的变化,更名的用意是想要弱化省茶司的地方属性,去除了“省”与“分”,强调了各地茶叶进出口公司只是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旗下的单位。

表彰苏芳华老师为云南茶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觉农勋章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国有企业主要面临如何从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渡的问题,如何打破铁交椅、铁饭碗,让企业增加效益、职工增加收入。

在此之前,省茶司职工的状态是“一张报纸一杯茶,吹牛谈天一整天”,大锅饭的现象非常严重。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和酝酿,由苏芳华起草了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转换经营机制方案。用苏芳华的话来说,这种思路的转变可以概括为:从“锅里有,碗里有”变为“碗里有,锅里多”。

省茶司改组原有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放权,让有闯劲的人去直面市场,实行部门承包责任制,部门之间实行生产、收购、把质量关、内销、出口一条龙。其创收所得,按比例上缴公司并分配给部门内部成员。各部门实行自择部门,择优上岗,没有部门要的职工,按待岗处理,发给基本生活费。上班时间也打破过去的8小时工作制,上班时间自定。

苏芳华将改革初期的情况概括为“十八罗汉斗悟空”,所谓“十八罗汉”是指公司改组之后的18个业务部门,“斗悟空”是指参与市场竞争,18个部门来搞业务,以创收为主要任务。经过部门的调整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激活。这次改革调动了个人积极性,个人也从中受益,汽车和住房就是最直接的表征。

省茶司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完成改革的云南公司成为全国12个中茶分公司和云南省15个外贸进出口公司的佼佼者,但也埋下了省茶司崩溃瓦解的伏笔。

此外,省茶司是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垂直领导下的分公司,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业务和财务归中央,人员管理由云南省经贸厅代管和任命。1999年7月6日(工商登记),云南茶苑集团成立,分属地方。由此,两大体系公司对峙多年,这也是云南茶企改革历程中的重要篇章。

《中华茶业大事纪年》编委会,第二排左4为苏芳华老师

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一次顺应时代发生的企业变革。从企业内部来说,是一场自上而下发生的改革。从部门角度来说,有人抓住了机会,通过生产、销售普洱茶满足了当时的市场需求。从市场的参与者角度来说,认识、经营普洱茶的人增多了,普洱茶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也有商家通过经营普洱茶,获得丰厚的利润。

回到产品层面,当时出现了非常多的普洱茶定制产品。我们研究普洱茶话语的演变历史,从中可以看到越陈越香的话语优势。回过头来看,我们也要充分肯定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核心价值。

二、创立云南茶叶批发市场

1984年,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后,茶叶市场彻底放开,形成开放式的流通体制。云南是产茶大省,由于省内没有一个茶叶批发市场,在茶叶产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造成大量茶叶滞销积压,1988年,全省出现茶叶大战,八个国有茶厂破产,给茶区造成严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省人民政府多次发文,提出建设茶叶市场的问题。

90年代“省茶司”改革加之普洱茶研讨会的举办,普洱茶乃至云南茶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代,交易量的增加迫使云南出现一个承载交易的市场。

苏芳华老师为晓德书号采访做的书面回答(局部)

93年以后,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外经贸厅与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公司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建立了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企业经营机制,1994—1998年,已连续五年保持出口创汇最好水平。经营的出口商品已由茶叶、咖啡两种发展到1998年的28大类75个品种,进出口总额达6,736万美元,出口创汇达6,018万美元,出口的国家利地区达64个,连续多年荣获全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年销售额达5.9亿元,公司资产总额在2亿元以上,固定资产原值10,586万元,注册资金5,468万元,职工663人,专业人员315人,中高级职称职工53人。在1998年茶叶公司成立60周年时,公司已有海外企业3个,省内企业9个,控股企业11个,参股企业10个,已经形成跨国别、地区和跨行业的,包括贸、工、农、房地产开发、旅游、广告、投资业务在内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的架构和规模。

云南茶叶批发市场建立之初

2000年2月,在全省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时任副省长的黄炳生提出:“要重点研究尽快在昆明建立茶叶市场的问题,请省经贸委牵头,省茶业协会提出建设方案。”

当时,在金实小区南门有个云南思佳百货批发商城,占地23亩,有160多个商铺。胡皓明与思佳老总到省茶业协会汇报,经多次协商研究,6月19日,省茶业协会与思佳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共同办好云南茶叶批发市场的合作”协议书。

7月24日,省商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办公室以云市办[2000]005号文,正式批准建设云南茶叶批发市场。

随后,苏芳华陪同思佳公司老总赴茶区招商,很快完成任务,遂于2000年8月8日正式开业。紧接着,云南普洱茶交易市场和雄达茶城也相继开业,云南茶叶市场逐步建立,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苏芳华先生历年工作日志(局部)

自2000年第一个茶叶批发市场开业至今,二十多年间,又陆续出现了康乐、前卫、茶天下·云茶城等茶城。得益于茶叶市场的快速发展,云南茶产业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截止2021年省茶叶种植面积740万亩,总产量49万吨,综合产值1,071.1亿元,“普洱茶”品牌价值达73.52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达708元,产业效益增长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初现,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茶区的脱贫致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第二次见苏芳华,就是在茶天下·云茶城的一次活动上。我们几个同辈(李峻、茶世恩、杨嵩)应邀在活动上谈谈我们研究茶文化、写作出版茶书的心得体会。

(未完待续)

来源:晓德书号

撰稿:李明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产销格局变迁史(云南从边缘到中心)

《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节选文章之二

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生产出来往往是半成品,需要花数年甚至十多年来养熟。长期仓储养熟需要另外增加开支费用,就构成了茶叶经营者的成本。这个养熟的成本,由谁来承担?从香港市场的反应来看,香港茶商一直不想承担太多的仓储成本!

理由很简单。香港寸土寸金,房价高租金贵,建个小仓库,存一点茶可以的,大量存茶不现实。所以,民国以来,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茶商喜欢进醇化过的普洱茶。民国进的是红汤茶。建国后,先是香港人自己做发水茶,后来进广东发水茶,云南产的现代普洱熟茶,青饼进得少。当然,90年代中期以后,仓储升值概念兴起,港商开始大量存茶另当别论,而且其建仓往往在香港以外,比如广东肇庆等地,以降低仓储成本。

民国红汤茶的醇化成本,往往由滇西南普洱茶主产区的茶农来承担。就跟现在的东莞自有物业存茶一样,农民住自己的房,毛茶可堆积在空闲的空间醇化,存茶成本可忽略不计。茶农采鲜叶,做成毛茶,可以当年卖,也可以摆在家里几年后再卖。香港人喜欢喝陈茶,云南的茶庄商号投其所好,在收茶农“百家茶”的时候,有意识地抬价收老料,并采用老料拼新料的方式压制普洱茶。这样也会鼓励茶农将毛茶醇化了再卖。于是,民国云南的茶庄与茶农已经形成生产醇化的红汤茶供香港市场的传统。

民国红汤茶的醇化制程,其实含有前发酵工艺(类似黄茶闷黄工艺)。茶农制晒青毛茶,有两种工艺:一是杀青揉捻后,堆积起来轻微发酵,再晒干;另一种是杀青、揉捻后,直接去室外晾晒,没有堆积轻微发酵工序,这是典型的绿茶做法。轻度前发酵过的晒青毛茶,青味减退,适口性好,加上毛茶醇化与茶庄商号精制期间的醇化工艺,以及长时间运输途中的进一步醇化,到了香港就变成广受市民欢迎的红汤茶。毛茶堆积醇化,如果采用筑茶工艺,会加快转化速度,一年半载就有大变化。

建国初期,云南没有自营出口权,只能供原料给广东公司,让其生产普洱茶出口香港。这时,云南的茶庄商号,要不是老板跑到东南亚、香港等地,留下来的也公私合营,从而退出历史舞台,云南普洱茶由私商经济、老中茶体系,进入了新中茶、供销社的国营时期。普洱茶的民间醇化传统被现代西化的学院派斩断,他们把普洱茶归为绿茶,认为前发酵后发酵制程都是过去落后不规范的产物,绿茶化制茶方式统治普洱茶生产。

广东公司出口香港的普洱茶,自然受这种新派制茶思潮影响,做得太青,为香港市民不喜,香港茶商也不愿意承担绿茶化普洱的长期仓储成本。老字号、老中茶退出江湖,红汤茶断供,绿茶化普洱茶没市场,造成香港的红汤茶不多的存货价格飙涨。在暴利驱使下,卢铸勋等澳门、香港茶商研制出发水茶工艺,可以将毛茶迅速做“旧”,在香港用新工艺仿制云南红汤茶,就地供应香港市场,获利颇丰。

但香港地价贵,生产成本高,一直作为生产基地不现实。这时,广州就发挥了“前店后厂”的比较优势,以港为店,以广州为厂,创制出广东发水茶,凭借成本优势,取代香港发水茶占据了市场。广东发水茶,早期以云南原料为主,后来以广东、广西、越南料为主。云南在普洱茶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弱化。

香港茶商虽然选择了广州作为“后厂”,但精明的香港人并没有将广东发水茶作为唯一选择。其也向越南、泰国等地输出发水茶制作技术,用越南青等更便宜的原料生产普洱茶。鉴于广东生产的普洱茶,受低价越南青严重冲击,中国外经贸部决定让云南省茶叶公司用云南原料生产普洱茶,直接供应香港市场。因此,云南人从1973年起就获得了自营出口权。

于是,省茶叶公司从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与下关茶厂抽调7名工作人员,前去广东省茶叶公司下属的第二茶厂考察广东发水茶工艺。回来后,分别在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与下关茶厂试制普洱茶,于1975年试制成功,并技术定型。1976年,开始唛号化生产(昆明茶厂尾号1、勐海尾号2、下关尾号3、普洱茶厂尾号4)。勐海茶厂的7572饼、昆明茶厂的7581砖、下关茶厂的销法沱(7663),开启了熟茶的饼砖沱传奇与经典。1979年,熟茶渥堆发酵工艺,形成技术文件——云南省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制办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八十年代有更多的茶厂投入熟茶生产。

熟茶生产,深受原料与气候条件影响。云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不同的产区,茶叶原料风格迥异。这也是云南山头茶一山一味迷人之处。在主张原料拼配的年代,经典产品都有多年不断调试总结与改进而传下来的经典配方。这些配方,除了等级拼配、季节拼配、年份拼配外,对不同地区的原料拼配也有讲究。比如,昆明茶厂喜用临沧料,下关茶厂也有自己的传统原料产区。这也会形成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风格化差异。

熟茶的渥堆发酵,需要微生物深度参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种群消长,与温湿度息息相关,气候条件则决定了各地温湿度的不同以及季节变化。现代熟茶开天辟地的三大茶厂中,昆明茶厂地处滇中,海拔近1900米,属云贵高原,气温较勐海低,干燥,冬季有时还很冷;勐海茶厂地处滇西南,为横断山区中的坝子,海拔1000米,气候温润,有版纳春城之美誉;下关茶厂,位于滇西的洱海盆地,海拔2000米,气候干燥,并有强劲的下关风吹拂。三地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故其利用微生物将茶叶渥堆发透,做出高品质的熟茶,自是要因地制宜,以找到最适合当地的熟茶生产技术模型。

原料拼配风格与熟茶生产技术模型的不同,最终形成了熟茶界最负盛名的三大经典风味——勐海味、昆明味、下关味,并成就了以7581、7572、7663(销法沱)为代表的数十款经典茶品,构成了普洱熟茶1.0时代的经典谱系。

随着70年代末云南沱茶出口法国,普洱茶出口日本,普洱茶的海外市场在1980年代初爆发。以前仅作为土特产供应香港价廉物美的普洱茶,华丽转身,开始以保健良药的形式,与西方主流健康价值接轨。在日本,普洱茶被称为减肥茶、窈窕茶,在法国甚至摆在药店卖。这标志着,普洱茶进入了健康时代。普洱茶的海外热使得订单剧增,推动着普洱茶在8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技术大升级,并加大科研投入,展开微生物与医学临床试验研究,实开科技普洱之先河,并针对国外市场的特点,生产袋泡茶等小包装与小沱茶,开启了普洱茶历史上的包装与产品形态革命。沐浴欧风日雨的普洱茶,不再灰头土脸,变得科学、时尚与洋气起来。

在这场80年代初中期的熟茶产业大升级革命浪潮中,三大茶厂又起到中坚作用。昆明茶厂与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搞清楚了普洱茶微生物发酵的机理,让普洱茶从制茶师傅的经验阶段进入了科学实验阶段。勐海茶厂与香港蓝天公司合作,缩短了发酵时间,解决了堆味重等问题,生产出高品质的8592紫天饼供应香港市场。下关茶厂的欧洲总代理商甘普尔,则在法国与昆明做了临床医学试验,证明了普洱茶极具保健价值。结果一公布,在法国等地引起轰动,引发了欧洲人消费沱茶的热潮。

随着技术升级与科研手段的深入,普洱茶在80年代中期完成了品质大跃升。这标志着,熟茶技术经70年代的研制与定型,80年代初的系统性改进与完善,十年磨一剑,于1985年左右终于技术成熟,能生产高品质茶品。香港、日本与法国三大市场都非常认可云南产的普洱品质,于是出口量自1984年起剧增,在普洱茶的出口省份中排在广东之后,居第二位。

凭借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设备改进优势与包装文化优势,云南普洱茶对其他生产与出口普洱茶省份的碾压,是全方位的。在香港、日本、法国等地,消费者形成了云南普洱茶最正宗的观念,往往认为“普洱茶只能是云南普洱茶”。这个认知很关键,为九十年代市场形成“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之共识奠定了基础。

在民国,普洱茶的产销权控制在云南的商号与中茶云南公司手里,可谓全产业链的品牌企业在云南。但是,建国后两岸三地分治,普洱茶产在大陆,销在香港,文化兴起在台湾。一个完整的产销市场,一条完整的种植、加工与销售全产业链,被分治与斩断,变成云南人、广东人、香港人与后来的台湾人各行其是,各做全产业链的一段。

由于,云南远离香港销区,广东省茶叶公司凭借“前店后厂”模式,收云南、广东、广西、越南原料,加工普洱茶,就近销往香港。云南没有自营出口权,只能供原料给广东,偶尔在计划调拨下供点青饼,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广东公司用云南料很少,更多用的是两广与越南青。云南这个普洱茶原产地被边缘化,普洱茶成为了一种后发酵茶工艺的代名词,不但香港能生产,广东也生产,更气人的是,香港人跑到东南亚教泰国人、越南人做普洱茶,这导致“边境普洱”盛行不衰,普洱茶不再是中华独产,更遑论云南独有了。1974年,国家将茶叶出口权下放到各省,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海南、江西等省借普洱茶出口热的东风,也于80年代生产普洱茶。

所幸的是,1973年云南取得自营出口权,普洱茶的制造数十年之后重回云南,并在80年代兄弟省份出口普洱茶的热潮中,赢得“普洱茶只认云南普洱茶”之市场美誉。消费者眼中最正宗的普洱茶——云南普洱茶,在九十年代再经台湾人的经典茶文化构建之手,通过邓时海《普洱茶》之类的著书立说,举办交流探讨活动与各种文化行销,建立了普洱茶的号级茶、印级茶与七子饼茶道统,从茶文化的高地上,将原料与生产满世界跑的普洱茶,搬回了云南,而且只认云南,以捍卫普洱茶的道统秩序。

21世纪初,普洱茶热遍神州大地的同时,云南的政府主管部门、协会、茶企与茶人投身于普洱茶标准化建设,相继于2003年出台地方标准,2006年出综合标准,并于2008年争取到普洱茶国标出台,最终让普洱茶永久花落云南:以地理证明商标的形式,普洱茶只能在云南11个地州生产,省外生产的均为非法。

由于普洱茶变成了厂在云南的独家生意,在原产地保护大旗的感召下,才能产生产业聚集于云南,尤其是勐海之现象。广东资本重仓云南,品牌集群众星闪耀。在滇粤深度合作的推动下,云南的资源、加工力量与广东的资本、消费市场相结合,催生了一大批全产业链品牌。自此,普洱茶的产销不再分离,全球市场一盘棋,品牌能纵向掌控整个产业链条,平台能横切服务整个行业。回顾从民国到如今,普洱茶的百年发展,无疑走过一条品牌在云南,原料在云南,制造在云南,公共品牌在云南,全产业链品牌在云南的轮回之路。

从原产地到边缘化,再由边缘到正宗,由正宗到经典,再在经典茶文化的引领下,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最终聚合为大产业链开发。这就是熟茶白皮书将要深入揭示的主题:历史机缘形成经典茶文化,经典茶文化引领产业大发展!

(一)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断代

贡茶/老字号:清朝中叶——1950

老中茶:1939——1950

出口原料基地:1950——1973

出口成品制造基地:1973——1993

公用品牌形成期:1993——2008

全产业链品牌崛起:2008至今

品牌在云南(民国)→原料在云南(外贸出口,1950—1973)→制造在云南(1973—1993)→公用品牌在云南(“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之共识形成时期,1993—2008)→全产业链品牌在云南(2008至今)

公用品牌在云南(云南普洱茶形成时期,1993—2008):

1993—2003,政府搭台,民间唱戏,以民间推动为主,在港台形成共识: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政府搭台:思茅地区举办中国普洱茶节,召开普洱茶首个国际学术会议。

2003—2008,云南省政企协会推动,先后出台地方标准、国标,强制保护,普洱茶在法理形式上属于云南。

(二)从产销分离的市场到统一大市场

民国普洱茶是产销合一的。商号、老中茶公司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品牌企业,因为他们收茶农百家茶(一至三四年的毛茶,许多经过筑茶工艺),精制出成品,然后打上自己的牌子(商标),运到销区去卖。做成品,有自己的牌子,并在重要销区城市设有分支办事机构,直接开拓市场,可谓如今掌握整个全产业链的品牌茶企,其产销是深度衔接的。

建国后(1950—2003),普洱进入了产销分离期:产在云南,销在香港,文化兴起在台湾。香港人管仓储和销售,云南人只管生产,所以香港人掌控市场,后来台湾人掌控文化,云南人只是原料提供商,后来是生产商。

并且,内销、边销与外销分治,云南失去外销话语权。云南的成品出口被拿掉,只能供原料给广东公司,加工成品茶供香港。云南生产的成品,只能供边销与内销市场。云南省公司也不直接对香港市场,何况云南的普洱茶生产厂家。

建国后至90年代中期之前,普洱茶有三大销售体系:边销——滇青,内销——滇青,外销——普洱茶。

现代普洱茶源自普洱茶外销。90年代初,在台湾人的推动下,将自然陈化的滇青纳入普洱茶谱系,给云南青取了个全新的名字——生茶。生茶这个概念,在90年代中期以后为市场接受,2008年被国家标准事后认可。

当时的普洱茶全产业链是分而治之的,大陆香港台湾各负责一块:云南厂家(原料、制造)+香港藏家与商家(仓储、销售,销为主,藏为辅,藏是喝旧茶消费习惯的需要)+台湾文化茶人/茶商(文化、收藏、行销)

两岸三地的体制不同造成产销分离:形成大陆产、港澳藏销、台湾茶文化赋能之格局。当年,政策不兼容,没有统一的交易市场,信息、物流、人员流动、技术与文化交流等不畅,加上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造成云南厂家不懂仓储与市场,香港与台湾不懂生产与原料之源头,只能通过外贸出口主管——中茶公司作为中介机构来沟通协调,按计划经济统一安排生产与经营活动。即云南厂家→中茶公司←香港商家。

这时不但外销格局分离,而且普洱茶外贸、边销、内销分离。计划经济年代,中国其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内市场。因为只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交易,让价格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

香港茶商,早在70年代中后期就与云南联系,并为云南省公司引荐了日本与法国客户,引发了80年代普洱茶出口海外热,并在七八十年代为提升云南熟茶厂家的生产技术做了巨大贡献。两岸三通,尤其是1992年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台湾人才于1993年起深入昆明、易武、勐海等产区。

其产业路线图是:统一的市场(民国)→不同体制下的两岸三地市场(1950—1993,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形成统一的市场(1993—2003)→国内市场的崛起(2003年以后)。

从产销一体,到产销分离,再到产销一体,百年的普洱茶贸易史(商业史)完成一个循环。

文章节选自《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如何做大康养文旅时代的中国茶》,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佳兆业茶业集团出版,作者李国标(笔名白马非马),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吉普号茶山黑话168:比普洱茶、杨丽萍更早代表云南的,居然是它?

  原文标题:比普洱茶、杨丽萍更早代表云南的,居然是它?|茶山黑话168

  说起云南,只认识普洱茶和杨丽萍?

  滇红茶才是最早扬名海外的“国货之光”

  然而云南茶叶市场的大起大落

  却使它渐渐跌落神坛

  其中到底有何令人唏嘘的内幕?

  小黑解密你不知道的滇红那些事儿!

  20年前,云南滇红茶名重天下,风靡全球;20年后,普洱茶后来居上,势不可挡。

  这二十年间滇红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缘由,还要从它的历史源头说起!

  云南滇红茶的光辉岁月

  1939年

  正值国民抗日战时期,受国民政府要求,一批科学家来到云南建设茶厂。

  “滇红之父”冯绍裘先生于1939年,在云南凤庆以当地大叶种茶试制的第一批红茶投向海外,为当时的抗战换回了可贵的外汇。
  1958年

  “凤牌”工夫滇红茶在伦敦拍卖会上拍出国际红茶历史高价,滇红之名得此享誉全球;

  同年,这款滇红茶被国务院指定为外事礼茶,此后一直有“国茶”美誉。
  1986年

  滇红金芽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伊丽莎白女皇。
  2014年

  云南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普洱VS滇红,不得不说的秘密

  从1939年开始有了滇红茶之后,与风靡国外不同,红茶的国内销售市场十分惨淡。

  几十年当中,本土云南人并没有被培养出品饮滇红的习惯,所以滇红茶一直以标准化的大宗贸易出口为主。

  这样的境况,可以说与爆火前的云南普洱茶一样,外销市场比内销市场更大。

  一直到2000年,滇红茶与普洱茶内销市场才出现了差异。

  国营改制和民营企业的加入,导致普洱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需求从出口国外的准化需求,变成了国内百花齐放式的需求,山头茶、年份茶等差异化和个性化产品奠定了如今庞大的中国普洱茶市场体系。
  而反观从2000年之后到如今的滇红茶,它的市场还是没变。它还延续着制作标准化大宗商品出口贸易的思路,内需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状态。
  再加上普洱茶市场热潮致使的鲜叶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售价无法与国际市场对接的窘境,云南全省的滇红出口量大幅下跌,导致滇红茶影响力进一步衰落。

  晒红,重新定义云南红茶印象

  继2015年之后,晒红作为滇红新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终于改善了滇红茶的衰落现状。

  晒红,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日光晒干,不用烘焙的红茶。
  滇红茶与晒红茶最大的不同在于干燥方式:滇红茶,发酵后采用高温烘干方式干燥、提香;而晒红茶则是采用太阳光日晒方式干燥,最大程度保留了鲜叶内含物质活性。
  烘干法
  晒干法

  晒红茶是隔年香,刚加工完成的晒红茶有轻盈花香,具有类似普洱茶越陈越香越耐泡的特点;而滇红则是刚刚出产时,香气最香,存放久了香气就会减淡。
  滇红茶干茶
  晒红茶干茶

  再加上晒红的制作,不像经典滇红茶必须大批量的规模化生产,它可以在一些小规模的厂房中进行小规模发酵,能做出一定的差异化。
  所以晒红茶的出现,重新定义了茶人对红茶的印象,使云南红茶的内销情况发生了变化。晒红茶更好的品饮感受和储存价值,获得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

  所以从审美倾向上,我们说晒红更接近普洱茶的审美,更容易被大众市场所接受。
  经典滇红茶拥有80年历史,它承载起“经典”两个字的那些战绩,是其他茶类无法复制的辉煌。

  当你品饮它时,你对传统滇红茶的审美,也会在逐渐了解这些历史和传统的过程当中得以改变。
  没看够?且听下回分解!

  滇红的未来之路将如何发展?

  晒红茶如何塑造人们的口感审美?

  它能否带领云南滇红成功转型?

  下期节目中

  小黑继续带你解密内幕!
找到约42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