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原野绿茶

找到约4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绿茶原上的那汪泉—采访红魅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其秀女士

陈其秀在2010年那个春天创建了她和他们的“贵州省凤冈红魅茶业有限公司”,那年她36岁。这之前她已经在其他岗位上工作了10年。这个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的女生,于1999年开始在凤冈县永安镇卫生院工作,日复一日、按时上下班,把自己的专业学以致用,这段岁月里,她是出色的医务工作者,是理想的救死扶伤践行者,这段岁月,更是她至今美好的回忆。但是在2005年的那个春天,她突然离开了她热爱的医生职业,选择了茶叶产业以开启她的创业之路,从建立起她的小型茶叶加工厂开始,到去遵义市区红军街开办她的茶叶专卖店,再到2010年创建自己的“红魅茶业有限公司”,她只用了5年的时间。再到把她和他们的企业做到今天,初步完成了基地规模的扩大、资金的积累、市场的开拓、品牌的确立,又用了整整10年。10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里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女子扛着的企业来说,是一路的艰辛苦痛、无数的走投无路才铸就来当前的云散天开。

陈其秀经营企业,立足于诚信做企业,在开办茶叶加工厂时,她坚守在土地里、坚守在茶树边、坚守在机器旁,她让自己的小厂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信用的涵义;在开办她的专卖店时,她还是坚守在土地里、茶树边、机器旁,她让自己卖出的每一片茶叶都有真实的来处;而在创建公司后,她继续坚守在土地里、茶树边、机器旁,她要让她和他们的公司拥有坚实的根基—创建公司后,土地的概念往大山里延伸,茶叶基地翻过老鸹山、翻过红岗垭,落足到蜂岩镇那片农户需要种茶脱贫致富的原野;茶树的概念也往大山里延伸,栽下一株茶树让这里的茶农就栽下一份收入的保障;机器也来到山里,机器旁的茶农拥有了当上工人、就近就业的欣喜

陈其秀做企业,落足于特色做企业,“红魅茶业有限公司”一路走过来,都在“做特色”上下功夫。每棵茶树走过几千年,特色是品牌的基础;每片茶叶要走几万里,特色是市场的基础;她推着红魅茶业走了10年,茶叶卖到大江南北、卖出了国门,陈其秀坚信,特色也一直是“红魅茶业”的基础。她一直寄希望于把“特色”跟“红魅”融合在一起,让“红魅”这个本身不是特色的名字具有“特色”的意义,她考量过这片土地带来的特色,富含“锌、硒”的土地上长出的“锌硒茶”是与生俱来的特色,但这个特色不光只属于“红魅”,更同时属于“那一方土地”,属于“那里”;她考量过“原生态、清洁化、有机化的方式”生产出来的“干净茶”、“有机茶”,她一直卖着干净茶、有机茶,因为这个,才有“红魅茶业”的今天,才有了满满的“省、市、县级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优秀茶商、出口茶优秀企业”等等荣誉,才活跃于1688批发网、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平台,但“这个”也同时属于“哪一方土地”;她需要一个只属于她的企业的特色,来装饰、打造、运营她的“红魅茶业”,在她的企业目标里,一直强调“展现新的风貌、书写新的记录、创造新的成绩,做绿茶原上的一魅红”。也就是这一天,听到有远处的歌声在唱着“都说咋绿茶蓝,谁知道绿茶原上的那汪泉,她是红妹的双眼”的时候,象惊醒梦中人一样,在这种意境里,她敏感地捕捉到了“特色”的意味,原来,她多年里苦苦追寻的“特色”竟然这么简单,原来一直在手上,那就是她的企业早早就握在手里的“原生态”,原生态才是茶叶最好的特色。茶叶代表绿色,绿色太普遍。普遍的绿色需要色彩来点缀,而她的“红魅”,用一魅红,最是鲜艳的色彩,再回头,她的“红魅”原来在这里。

就当“红魅”举着一束火把去点亮希望的原野好了,陈其秀和她的“红魅茶业有限公司”选定在凤冈县峰岩镇扎下根来,这里,茶园已经在野地里漫延,农户靠人均一亩茶巩固脱贫成效已经变成现实;这里“公司+农户+”的模式使茶园管理保证着“标准化生产”的有力推进,“原生态”的茶叶产品保障着企业的市场需求:陈其秀呢,已经专注于她的市场,怎样把漫山遍野的茶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她开拓销售渠道、开发包装品位、开动营销平台、开启文化支撑,最后她又回到土地里、茶树边、机器旁,重视品种、管理、制作,文化,她知道,产品质量才是市场的根本,市场需要“原生态”,而《红魅茶业》,就做原生态的载体,只做原生态的搬运工,做绿茶原上的那汪泉。(陈其秀、女、土家族、现任贵州省凤冈红魅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来源:那年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这些绿茶你爱吗?中茶2021绿茶攻略之“绿雀舌”

  九曲崇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迷雾重山,云海为伴。置身辽阔无疆的原野,心旷无物,一如自然。浸泡一壶香茗浸润心脾,乃至千百年来国人的最爱。

  时值盛春,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茶)荟聚多年深耕国茶产业的积淀,聚力名茶胜选的“黄金北纬30度”地带,适时在2021年新春,精选这一国茶精品悉数囊括其间的嘉茗圣地,为广大茶友带来2021新茶季的“故友”与“新客”。

  在前篇所述的湖广名茶中,“玉露”与“黄金”,让我们尽享“黄金北纬30度”中游的名胜风味。然而,我们探访绿茶攻略之旅,却并未就此而止。本篇,我们将乘江船,续行漫溯而上,续访隐于崇山、颇具神秘色彩的巴蜀名茶“绿雀舌”。

  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绿雀舌茶,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极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在古时的诗词中都有所记载,“添炉烹雀舌,洒水浄龙须。”“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玉壶烹雀舌,金碗注龙团。”可见雀舌茶的鲜嫩和珍贵。

  值此特选之品,中茶则立志将其传出名山,奉献世人。中茶特选推出早春绿雀舌礼盒。该礼盒茶原料产自四川乌蒙山脉,1400米高海拔,年平均雾天140天,生物生态多样性,土壤PH值5—5.5,表土有机质高达5%,适宜茶树生长,是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的全省域高原优质茶区。除了精选核心产区原料外,全新升级礼盒包装高端大气,彰显质感,与高品质茶叶相得益彰。

  中茶早春绿雀舌经纯手工采制,秉承“只采芽,不用叶”的原则,选用上等单芽,采摘的芽头浑圆饱满,均具有扁、平、滑、直、尖的特点。茶芽在水中根根直立,清香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带有鲜竹香气。

  中茶始终秉持“好茶在中茶”的理念,助力美好健康生活。中国茶,选中茶。独具历史韵味与山川秀色的“绿雀舌”,是否令茶友们的舌尖为之荡漾呢?待茶芬未尽之意,让我们续访彝山,去赏鉴更加传奇的“马边茶”吧。敬请期待绿茶攻略之“马边绿茶”。

三款易武茶,穿越回到复兴高光时代

5月26日,在芳村最美茶空间茶享汇,岁月知味和茶业复兴举办了第212期沙龙。本场沙龙主题是“易武的复兴时代”,由3款易武茶串联起来,我们渴望通过茶,去感知先行者的探索之路,展开易武茶的恢弘篇章。


第一款茶:96真淳雅

 

96真淳雅,是1949年后第一批用易武传统方法,用古树茶做的普洱茶。作为号级普洱茶之后,真淳雅是一个里程碑,开启了易武和普洱茶的新篇章。我们的茶会,也以96真淳雅开启...


 

安然:今天沙龙的主题是“易武的复兴时代”。这几年我们常听到传统文化复兴、民族复兴,在整个文化领域都掀起了“复兴浪潮”。茶业复兴和岁月知味也因“复兴”而结缘,茶业复兴一直致力于恢复茶的日常,而岁月知味也在今年推出推出年度主题产品:“致敬易武”复兴之光。而我们今天提到的复兴时代,指的是1994-2004年这十年。我想请吴丹先生为我们解解题:为什么要复兴易武,复兴易武,复兴的到底是什么?

 

吴丹:讲易武茶的复兴时代之前,我觉得有必要理理易武茶的历史。大家今天在芳村喝茶,芳村已有超过3万家茶店,可以说普洱茶现在是极其兴盛。但在90年代,普洱茶还没进入到市场开放阶段,普洱茶还处于计划经济尾声下按大厂思路制茶,山头茶、越陈越香等概念还没有出现,传统普洱茶制法是什么样也逐渐被人遗忘。



1994年以吕礼臻为代表的一群台湾茶人从消费市场走回产区,才逐渐把古法寻回。以前我们只能喝到勐海茶厂7542,下关茶厂8663,我们的选择很少。但从96真淳雅开始,人们才逐渐知道古树茶、山头茶是这个味道,原来古树茶陈化后的产品更好喝,内质更醇厚。到了1999年,勐海茶厂这样的主流厂家有意识地接受市场需求,人们发现大厂也第一次出现带有山头名的产品,它的名字就是易武正山野生茶。后来大量山头茶出现,普洱茶在这一轮复兴推动下才得以走向繁荣。所以这是意义非凡的十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十年。

 


我简单的回顾了以下这十年复兴的价值,因为只有它有价值,才值得去致敬。吕礼臻先生说,易武是茶人的共识。

 

在中国,绿茶是主流,而在绿茶中没有可以胜过西湖龙井的茶。讲生态,有许多比浙江生态更好的产区;讲工艺,今天我们的工艺日臻成熟,差距也很小,那为什么西湖龙井依然牢牢占据绿茶最具代表产品,虽然喝茶讲一山一味,但从这个角度而言又绝不仅仅如此。

 

那为什么易武茶能成为茶人的共识?难道只因为我们喝的老茶来自易武吗?我想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每个人的审美各异,但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有人文、历史、工艺价值,这几个集于一身时才会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而现在,只有易武才符合这几项。什么样的能代表普洱茶,一定不是单一的风味,一定是由多元化的风味组成的。



一个行业想要走到正确的道路上,需要由其头部力量决定,这个行业最好的一面属于易武。我们把易武茶带回其应有的地位,是对行业根的尊重。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小小地琢磨下:易武茶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才是正确的?

 

安然:吴总这句话让我想起一句行业内关于易武的地位的总结:班章为王,易武为后。郑总是怎么看待易武茶的地位的呢?

 

郑少烘:我其实比较反感这句话,班章是外向浓强的,易武是内敛的,力量是缓慢释放出来的。两者是表达方式的不同,但我依然认为易武是最好的茶,要从历史和风味特征来看。



易武茶从清朝开始成为贡茶,因为人们偏好香甜、苦涩度低的茶,于是从那时起易武茶的滋味就受到了汉文化的驯化。以麻黑、曼撒为代表的茶区驯化程度更深,往同庆河方向走茶的滋味野性就会强一些。我研究易武茶15年,存了很多茶,发现易武茶的稳健锐气在后期才会呈现出来。如果仅凭短时间对口腔的刺激来评王评后,我认为是要修正的。

 

我们对普洱茶的系统认知还处于初始阶段。普洱茶中有些物质在后期才会呈现出来,而这些是可以改变大家认知系统的。岁月知味提出致敬易武,复兴易武,就是因为我们认为,易武有最高势能,最优秀产区。

 

安然:岁月知味为了系统提升大家认知易武的水平,把易武划分为了三个香带,这背后划分的逻辑是什么?三个香型带风土是否不同?

 


郑少烘:易武具有整体风格,但各个小产区之间风格又不完全一致,以前论及易武,虽然是同样的词,但指的却不同。大家心目中的易武都不同,易武的外延应该延伸到什么地方为止?有了香型带的划分,我们讨论话题才有共性。

 

蜜香带,是以麻黑中心点,辐射落水洞、荒田和曼秀等周边区,这个区域特点是糖苷类物质含量最高,可被转化物质最丰富,转化能力最强,但蜜香带茶容易有苦底。在这样共同的话语体系下我们去讨论易武茶才可以更加清晰。而以弯弓、一扇磨、高山为代表的花香带,前期香气显,多种香气混合,是其他产区所没有的。同庆河、刮风寨为中心的是原野香带,这个地方的茶只有浓强饱满才是好茶。



以前人们说易武只有香扬水柔,而蜜香带和原野香带是我走访了9年才系统总结出来的,提出这个观点后现在也都受到了很广泛的认同。在这其中最神奇的是茶王树,茶王树是真正具备了花香、蜜香、原野香几种特质的区域,所以茶王树其实是易武口感协调度最高的区域,在同类里面,茶王树是我心目中易武茶的王者。

 

香型带提出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在认知易武时会更加清晰,对于判断易武茶也很有用。

 

第二款茶:复兴之光

 

复兴之光是今年勐腊国际贡茶文化节的指定纪念茶。复兴之光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纪念,而是再一次强调1994——2004这个易武茶复兴年代的重要意义,向对易武的发展做过重大贡献的先行者们致敬,唤起行业对历史的尊重。



安然:在普洱茶的复兴中,前有前辈们的努力,接着有岁月知味这样的企业在做推动,在文化领域,也有许多人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前段时间茶业复兴刚去了易武斗茶大会(勐腊贡茶文化节),发现当地的少数民族都盛装打扮参加,也有许多国外的面孔,斗茶大会俨然变成了一项茶界盛事,也成为了易武向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周重林老师作为普洱茶文化的研究学者,是怎么看待易武的复兴呢?

 

周重林:易武斗茶大会期间大约会有5-8万人参加,大量的人涌入易武,可谓一床难求,比一般过年还要热闹,我连续参加了十年,是易武让我爱上普洱茶,易武把我留在了茶界。易武足够匹配所有对他的溢美之词。

 


易武是唯一能支撑从历史到现实的地方。清朝改土归流,鄂尔泰攻打古六山,为的就是一杯茶。他们怎么知道易武茶好?过去易武叫利润城,单从名字就知道此地商贸发达;宋代有条道路叫广西买马道,当时每年广西从大理国等地买马买菜,而这其中茶也流通起来。从《清朝贡茶研究》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改土归流当年,就有茶送到皇宫中,而皇帝皇后每天要饮4两茶。


因为战乱等历史原因,易武衰落,所以我们现在才要重提复兴。到了1994年这个历史节点,我们只闻易武茶其名,不知其味。就像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故乡,建筑、口音会发生变化,但滋味是不变的。以前我们想复兴一个产业,现在我们想复兴的是一种滋味,一种文化。滋味作用于人,令人念念不忘,念兹在兹。

 


今天很有趣,我们先喝了前辈经典之作,接下来又喝后人之作,在这样的时光交替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回忆和传承。普洱茶现在成了各类茶学习的东西,可以层出不穷地贡献风味和知识点。把资源向知识转型,从产品到滋味转型,这也是我们茶会的目的。

 

吴丹:易武的常驻人口只有1万5千人,而斗茶会期间要接待5-8万人,这样对比起来可能更直观。前几天在重庆我们办茶会也正好喝到复兴之光,复兴之光不仅是今年的主题产品,也是一个纪念产品,但如果纪念茶只是专制礼盒和棉纸就太无趣了。我们希望通过这款茶让大家更好体悟到那个复兴的时代,感受先行者的不易。它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产品,但它能在你的味觉记忆中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


第三款茶:06易武古韵

 

作为一款自2005年延续生产至今的产品,易武古韵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行为的延展,更是一种对易武茶辉煌历史的礼赞,以及对易武古树茶价值的探索与解读。伴着这款中期茶的醇净陈香,我们也开始探讨,易武的IP塑造,易武的未来。

 


周重林:易武受众面很广,要打造易武大IP,一是要加强文化输出,例如完成风味地图,降低公众的认知成本。如果我们不能完成资源向知识的转型,谈茶山永远是移不动的山川河流,知识在消费端很难得到体现。转变成知识后,可以成为书、产品、声音、茶会,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是我未来很看好的一点。围绕着易武,未来或许不仅仅是一片叶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杨健:说到岁月知味,一是想到易武,二就想到郑总的才华和文章。郑总也可以成为一个易武的IP。我想问郑总,很多人对易武的概念还停留在七村八寨,岁月知味在传承什么,创新什么?创新的东西是否会成为饮茶之外新的习惯?

 


郑少烘: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想的问题。易武是普洱茶品类中最古老的产区,现在存世的古董茶也基本都是易武产区的。我们传承的应该就是易武的后期转化能力。1994年是个很神奇的节点,一切都衔接得刚刚好,许多师傅小时候学制茶,老了正好教别人制茶。这几年我想根据古法研究红汤茶,要把被前人所认可的东西传承下去。

 

三个香味带的划分是我们的一个创新;另一个是易武茶的五个转化周期:鲜香期、淡薄(尴尬)期、回味期、稳定期、饱满期,整个周期大概是15年。与易武茶越陈越香、越陈越厚的说法,几乎完全吻合,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结果。现在我们也开始做易武熟茶、白茶,口感特征都很好。我常讲,不要喊口号,要用产品和结果说话。

 


吴丹:普洱茶不谈时间不以成茶。这款易武古韵是岁月知味的开元之章,也建立了易武古树茶的口感标准。

 

茶友:我是茶行业从业者,打造易武大IP的确是一个大话题,但的确是需要从业者共同去做好产品。


茶友:我觉得这款06古韵是今天的number one,喝完很舒服饱满。岁月知味专注做易武,一定会像易武茶一样厚积薄发,未来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郑少烘:96真淳雅和06易武古韵正好相差十年。认识一个产区不要挑最好的,而是要挑最具代表性的。我推崇99易昌也是因为它有代表性,量大。易武古韵制作对于季节把控很严,不用夏茶,只用古树春茶,是认知易武古树茶的一个代表。我有个小小的期待:这款茶将成为一个划时代的经典。


找到约4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