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用盖碗喝茶

找到约1,827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泡红茶适合用盖碗

好茶配好器,茶具的选择十分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的变化,茶具的种类形态和内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茶叶的不同选择的差距也就不同,而盖碗适合泡什么茶呢?

泡红茶适合用盖碗冲泡,红茶属于全发酵茶,适合以较好的温度冲出茶香水,煮开后可以直接用水冲茶,注水时可以将水壶抬高上水一倾而下,这样可以利用水流的冲击力,让茶叶充分浸润,以至于发挥色香味俱全,玻璃盖碗泡红茶可以更好的体现红茶的原汁原味。泡茶的水温控制在水到100度时冲泡,可以更好地冲泡出红茶的韵味。


盖碗泡茶的手法

三指法,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拿盖碗的手法是以三只手指拿捏盖碗,称之为三指法,很多女性都喜欢用这种手法,出汤时盖子调整开口大小,食指放在按钮上,拇指和中指抓住碗沿的两侧,无名指和小指弯曲并在中指边上,不与盖碗接触,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这是应该注意的,无名指和小指不可以翘起,是茶艺中的大忌,会显得很轻浮,如果拿法不对,需要多加练习,找准位置。


用盖碗怎么喝茶


用盖碗直接喝茶是从很早以前就有的,大家也经常看古装剧,里面的就是用盖碗直接去喝茶,没有使用品茗杯,而用盖碗喝茶时为什么要用碗盖刮一下碗口呢?其实刮一下是为了刮掉茶叶表面漂浮的茶叶残渣,泼到一面,品一口纯净的茶汤。

盖碗泡茶的时间长短


用盖碗泡茶,首先要掌握好出汤的时间,就是说在泡茶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因为在泡茶时出汤的时间只要延迟了一秒,都会造成茶汤味道的区别,如果出汤时间太长,茶汤浓度过高,茶水的香气口感苦涩,后面再怎么泡都挽救不了味道了,因此茶水的冲泡时间一定要正确的把握,不能光凭颜色来判断茶汤的浓度是否合适。

如何用盖碗优雅地泡好一盏茶

    盖碗,是泡茶者喜欢使用的主要泡茶工具,下至平民,上至官家,从市井到上流,都有它的影子。

图片|来源网络

  ▲成都许多茶铺,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喜欢用盖碗喝茶

  图片|来源网络
  ▲清乾隆时期,有许许多多珐琅龙凤穿牡丹纹袋托的盖碗
  盖碗,陶瓷烧制而成,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套组成。人们称它为“三才碗”,三才即天、地、人,茶盖为天、茶托为地,茶碗为人。没想到一副小小盖碗便寄寓了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同时还包含古代哲人所讲的‘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哲理。

                                                                               图片|来源网络
  盖碗不止蕴含朴素的哲理,它所流出的气质,更让人着迷。当茶人轻轻拿起盖碗,再冉冉放下,一举一下间,碗和人融为一体,流露出的优雅气质使人沉醉。

                                                                                      图片|来源网络
  可是有很多人抱怨使用盖碗泡茶时,并不那么美好,有时候很容易烫伤手,而且新手老手无一例外。于是有茶友问,如何用一盏盖碗,泡出茶的优雅气质?又避免被烫到呢?答案就在下面。
  论如何用盖碗优雅地泡好一盏茶
  一
  先教新手怎样选盖碗
  看盖碗的边宽窄的不同,这决定了它是不是容易烫手的盖碗。盖碗的碗沿比较外撇的话不容易烫到手,因为注水的最高限其实离盖碗边缘有一段比较大的距离。

图片|来源网络

  ▲像这种器型的盖碗,碗沿比较外撇,注水到最高限时,捏着边缘也不怎么烫
  接下来就是比较烫手的盖碗,高背盖碗,盖子和口沿之间没有太多余地,也就是距离窄,这种就比较容易烫到手。
  ▲盖子和口沿之间没有太多距离,容易烫手
  还有,看容易烫不烫手,还有看盖纽。盖纽距离盖短,手指按在上面其实也烫。盖纽做高一点的话,就没那么容易被烫。
  ▲底的盖纽
  ▲高的盖纽
  新手茶友用盖碗时,想不那么容易被烫到手,就从这两点选盖碗。然后,新手老手也都可以从以下需要注意的点和手法去避免烫手。
  二
  注水量
  茶叶投置到盖碗后,入水只要水盖过茶叶即可,不能过多。如果注太满,容易烫到不说,泡出的茶味也淡。

 

  ▲适合的注水量
  ▲注水太满,容易烫到
  三
  倒茶手法
  拿盖碗的手势,是大拇指和中指放在口沿上,食指放盖纽上,匀速拿起,要不偏不歪慢慢往下倒出茶,这样茶水就不会烫到手。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拿盖碗明显偏到一方了,茶水也就会沿着斜的位置流水,这样极容易烫到。
  如何用盖碗优雅地泡好一盏茶?以上就是答案。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图片|来源网络  

  那,今天你用盖碗泡茶了吗?

不同年代的人都是怎么喝茶的?

茶,静默不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息不止,为人类所用。让我们跟随这片叶子穿越时空,去感受下古人的喝茶方式吧!

图片描述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过程简单的梳理成一个时间表:

一、神农时代:神农时代利用含嚼茶叶鲜叶,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二、西周、东周:开始把茶叶当菜食。


三、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四、汉代:茶开始商业化,茶叶的简单加工出现,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五、唐代: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六、宋代:把“品香、斗茶、插花、挂画”,称为“四大雅事”


七、明代:因为朱元璋废团改散,出现了大量的散茶


八、清代:喜用盖碗喝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


图片描述  

  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茶了。


  先秦时代的人在神农氏的引导下,估计是拿茶当作一种保健食品来吃,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虽然入口苦苦的,但到后面竟然可以生津,而且可以消除劳累之后的疲乏。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


        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


      这让昆仑想起了现代还在饮用的擂茶,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入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叫《荈赋》,诞生于晋代,是由品茶大神杜育所写。“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看看这句美轮美奂的句子,不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怎么出来这个效果呢?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孙皓、桓温、左思、刘琨等都留下了与饮茶有关的轶事。


  茶就这么走进了唐代,时代也成就了一位茶圣陆羽和他写的《茶经》。书中记载了“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即刻用特制的竹笑搅动,可以适当加入盐来调和茶的苦涩味,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


      用煎茶法饮茶时,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是为了口渴而饮,那就可以作罢了。


  在《茶经》中,陆羽开始说了不少器皿,尤其是他所设计的风炉。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因而称为“风炉”。


  在制茶方面,唐朝人开始玩新花样了,制作一款茶样要经过七道工序,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


        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口十,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饼,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这其中,“规”为铁制,形状为圆或方,“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如此复杂的工艺,称为“贡茶”,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喝的。

 

        到了唐代后期,一种更为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创造了出来,就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后,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此法被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格外重视点汤的技法,强调注水时水流的通畅、水量的适度和落水点的精准。在点茶的过程中,还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击拂,以求生成浓郁而悬浮的泡沫,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


  我们看宋代的一些古画,如宋徽宗的《文会图》,就重现了当时宫廷盛行点茶的种种画面,继而在宋代民间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中流行一種叫“斗茶”的茶事活动游戏。


       当然,那时的斗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斗茶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人拿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昂贵的茶,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的所谓“斗”,最后往往以价格和稀缺成了斗之结果。


      而古人“斗茶”比的是三昧手、安静心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点茶技术: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


      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间,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


      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以上两条标准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黄、乌龙、黑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


      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 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就拿清宫皇帝最喜欢饮用普洱贡茶来说,主要采取两种清茶饮法,即普洱茶与水的融合,这与宫内饮绿茶、花茶等茶品一样,只需沸水冲泡、帝后日常生活中,由御茶房或后妃等人各自茶房的太监,预先备开水与茶叶,传唤后随即烹茶以侍奉主人饮茶。《宫女谈往录》中提到:


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可知这就是饮清茶。


有时,皇帝亲自将普洱茶烹成清茶而饮。乾隆登基不久,在一次试茗活动中用雪水烹制普洱茶,边饮边吟诗作赋,字里行间对普洱茶赞赏有加就是一例。


清茶的饮法,也常见于宫内举行活动,皇帝赐茶之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圆明园举行的万寿庆典,一些外国使臣有幸安排看戏,当他们正兴致勃勃观看着戏剧时,皇帝对入宴者赏赐吃食与茶叶。


其中朝鲜使节“臣仁点、臣浩修各赐苹果一碟,普洱茶一壶,茶膏一匣;臣百亨赐苹,普洱茶一壶”。普洱茶是可以带走的赏赐物,无需现场饮用。


      清宫饮普洱茶的多样方式,使普洱茶的品质、功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为后人合理、多重地使用普洱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清宫特有的茶品,普洱茶一直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清朝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很快饮茶就上升为茶文化活动。

      至此可以说,我们如今的泡茶方式,已经是把茶的生活化、大众化和品饮艺术结合为一体了。

找到约1,793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