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易武冷水河

找到约15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易武冷水河产品

巅茶

易武冷水河

生茶 2014年

易武名寨:易武冷水河

  小微产区中的佼佼者---易武冷水河

  易武名寨

  小微产区由于产量稀少、品质浮动、运输艰难等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大力发展,市场追捧,沧海遗珠很是可惜。今年八角亭茶业特别推出易武名寨系列,让这些没有流量,没有追捧的产区可以尽情熠熠生辉。易武名寨系列下有三款茶叶,分别是冷水河,丁家寨,茶王树,皆是在众多小微产区中百里挑一的佳品良泉。这个系列是一个开始,之后的每年,八角亭茶业都会推出小微产区的优质性价比普洱茶,出身微小却力量强大注定撼动苍穹的英雄,点点微光聚集闪耀整片星空。

  产品信息

  茶品名称:冷水河(整提礼盒)

  茶品属性:普洱生茶

  茶品规格:300g/饼,5饼/提/盒,4提/箱

  茶品产区:易武刮风寨片区冷水河

  采摘时间:2020年

  茶品特点:沉稳含蓄,劲力浑厚

  产品信息

  茶品名称:冷水河(整提礼盒)

  茶品属性:普洱生茶

  茶品规格:300g/饼/盒,10饼/盒/箱,(每饼配有精致定制礼盒)

  茶品产区:易武刮风寨片区冷水河

  采摘时间:2020年

  茶品特点:沉稳含蓄,劲力浑厚

  每饼配单饼定制同款礼盒和精致手提袋,限量1500盒,每饼均有对应独一编码,售完即止。

  5饼为一提,每提皆为笋壳装,配手提精美同款定制礼盒,限量300套,每饼均有对应独一编码,售完即止。

  不同的包装,满足不同的需求。整提一套的茶饼不配送单饼礼盒,需要单饼礼盒的需选择单饼的礼盒包装。

  隐藏的高手

  刮风寨是一片超过50平方公里的原始林,古茶树主要分布在:茶王树、黑水梁子、冷水河等。

  冷水河是刮风寨遗落的明珠,仅次于茶王树的隐藏王者,小微产区中的佼佼者。茶量稀少且距离寨子很远,仅到达茶山就需要全程徒步走3-4个小时以上,偏远的地理位置加上路途艰难,采摘变成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来现在可品尝到如此佳茗,也是大自然都不愿意错失的执念吧。

  仿佛不相往来,不知天生一对

  汤体厚重却不沉闷,细腻的水路抛砖引玉出密密绵绵的香气,凛冽的后劲让人欲罢不能。柔和刚仿佛不相往来,殊不知天生一对,水乳交融,天下唾手可得。

  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

  冷水河除了柔、甜、醇、润外,更突出的是易武茶少有的“烈”,它的冲击力不像老班章霸道和直接,却和太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沉稳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厚积薄发连绵不绝的不屈就隐藏在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意境,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

  茶马古道上的记忆

  易武属勐腊县东北部群山起伏地带,这一地带有三列山地和缓丘地形,呈南北走向,像“川”字形纵贯两地境内:西北山梁紧靠磨者河,中部是缓丘地带,东部和东北部沿中老边境,有高山带,西部山梁与中部缓丘地带,有省道穿过,穿过曼撒,包括瑶族丁家寨(弯弓)和曼腊茶山。

  中法战争后,出口普洱茶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其中一个就是来自六大茶山的正山茶,产在传统普洱茶产地易武,此处茶叶种植管理精细,滋味较好,又被称为“大山茶”。

  黎明时代

  1955年4月,正式成立国营农场,并命名为国营黎明农场,开启属于黎明的军垦时代,复员老兵们把汗水和青春抛洒在这片滚烫的土地上。

  1964年初“黎明”特林队种植的茶叶投产,随后成立茶叶加工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鞭策着先辈们把黎明农场发展成大型茶叶加工厂,黎明八角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耕耘,须臾间,仿佛转身就能撞回到那个模糊泛黄中的军垦时代,黄沙泥土弥漫飞扬,稚嫩脸盘明艳鲜活。谁能想,高高举起锄头的粗老手指竟和描绘苍生天下的纤秀是同一双骨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的青春混合着汗水和血泪滴落在这片土地上,滋生出星星之火的不朽。

  八角亭天猫旗舰店,八角亭京东旗舰店,八角亭企业店9月9日三店同发,中秋好礼,优先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易武冷水河古树茶口感特点

  易武冷水河古树茶的品质特点为:颜色偏乌黑,汤色金黄透亮,汤水柔滑粘稠细腻,入口即化,口感相当柔,有明显甜感,苦涩不显,滋味饱满,茶气足,回甘生津连绵悠长,内质非常丰富。

  冷水河普洱茶生态环境

  刮风寨主要有4片茶地,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茶坪。其中冷水河产量最少,故价格最高。冷水河的茶园,距离寨子仍然有比较远的一-段距离,如果徒步前行,全程大约需要三四个小时以上。而一-路上的路况很糟,翻山越岭自然少不,甚至还会遭遇热带丛林蛇虫出没的危险,可以说需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到达茶园。

  不过也正是因为路途艰险,因而这里的茶园逃过了当年的人工矮化,基本处于自然生长的状态。茶树大多在原始森林中自然生长,参天大树与古树茶混生在别处是稀有,在这儿却是常态。

  这种几乎没有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即使在易武的国有林中也属于上乘级别。因为路途遥远,人迹罕至,平时疏于管理,其中的茶树与生态共生在一起,茶园被原始森林环抱,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古树茶创造了最适宜生长的条件。同时,这片茶园也成为人们去了就不想回来,回来了也不想再去的-一个地方。

  优质的生态环境塑造了同样优质的冷水河普洱茶,它的冲击力不像老班章的直接,却有着厚积薄发连绵不绝的非凡气势;它原野气韵强,茶气计足,茶汤饱满有厚度;口感柔,喉韵深,香气足,后期陈化也有十足的潜力。

  冷水河古树茶的特点

  冷水河古树茶的颜色偏乌黑,冲泡后汤色金黄透亮,汤水柔滑粘稠细腻,入口即化,口感相当柔,有明显甜感,苦涩不显,滋味饱满,茶气足,回甘生津连绵悠长,内质非常丰富。

  喝完冷水河古树茶,冷杯闻花蜜香沉实幽雅,整个口腔蜜甜滋润,喉韵深,喉咙里回韵持久,全身舒畅,饮后的感觉与易武的薄荷糖古树茶很相近。

  总的来说,冷水河古树茶的茶汤饱满度高,入口的甘冽甜润,香气是淡雅的蜜香,不具有侵略性,入口虽柔,是丝丝的滑润细腻,却暗劲十足,生津力度强、持久。


易武之鼎茶王树

易武刮风寨茶王树如同史诗一般,掀开了古树茶伟大而高贵的序幕。

我们平常说一种茶好,怎么好?有味道,好喝。易武刮风寨茶王树是基于标准又远远高于标准的另类存在。

若名称茶王树,就要有的王者风范,唯我独尊。刮风寨的茶王树是真真存世的。由于刮风寨有不少茶王树,又叫茶王树寨,简称茶王树。茶王树寨的茶园均分布于易武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内,其产茶之品质堪为易武茶之鼎。这里的古茶树树龄百年以上,茶叶霸气,茶气沉郁、饱满充实,生津快、回甘强,口感出类拔萃,层次丰富,耐泡味丰,实为茶中极品,稀罕无比。

因着对易武刮风寨茶王树的痴迷,我们登顶“世外桃源”刮风寨。

刮风寨位于易武东南,是一个美丽的边境瑶族村寨,与老挝仅一山之隔。刮风寨年产古树茶约17吨,生态小树茶上百吨。四面环山,山高水长,每逢雨季,云雾缭漫,寨中203户人家屋舍错落,像词语一样流浪于半山,常有“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景象。村落中央有一条小河穿过,四季涓涓,川流不息;村外山野,树高林密,飞鸟相与,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瑶族人在此世代刀耕火种,怡然自得,好似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还有一条河叫“茶王树河”,我喜欢这名字,他在已经消亡的茶王树寨的下面静静地流淌。

“哥去了一切都OK”的杨金峰

刮风寨最近几年茶地名称分为:茶王树、茶坪地、冷水河、白沙河、家边树(刮风寨村子周边的古树)等,都盛产古树茶,因其地理位置和茶树质量略有不一,茶叶价格也有区别。其中,茶王树最为珍贵,茶坪和冷水河其次,白沙河再次,家边树较为便宜。

茶王树之麓与弯弓白茶园隔河相望,位于冷水河的下游,与勐腊县海拔最高的黑水梁子同在一脉。在茶王树茶区,有茶园的农户多达48户,有三两个占有较大茶地面积,且其茶树树龄偏大的茶王树“巨头”,如拥有茶地面积最大的杨金文,树冠最大的李德友,高度最高的邓爱文等农户,他们的春茶产量约为3.6吨,年产量有6吨左右。

杨金峰是杨金文的公子,算有同席之缘,在易武时专门从刮风寨带着一帮弟兄过来找我们吃酒。光头,清瘦,个子不高,皮肤黝暗,拖着一双人字拖,灰牛仔裤半挂在屁股上,脚跟的裤身沾着泥水,被踩破了几处,须须柳柳,臂上的纹身半露在短袖外。记不清是牛鬼神蛇,人小嗓大,抽烟喝酒,酒量还行,那天下午先是一起吹牛,喝了几瓶老挝啤酒,随后又在饭桌上喝酒了几杯白酒,所有在座的朋友,只有他喝得二麻,之后就是高谈阔论,自得其乐,是位不折不扣的灵魂出窍者。

按照他的表述:“要茶王树的古树纯料,那就是,哥去了一切OK。”杨金峰还说,2001年他家和村上几户人家穷得连饭都不上了,没人管他们于是上山管理茶园挣点吃饭的钱。2004年后古树茶价格开始有一点起色,刮风寨里的人渐渐开始明白了古茶树存在的价值。不过此时大家对茶王树还没有概念,那个时候古树茶价格不超过200元每公斤。

直到2008年刮风寨才在市场上“出名”,2010年后单独出现一个山头叫做茶王树,价格一路“疯涨”。听说市场上有2008年的茶王树野生茶,杨金锋说根本不可能,基本上都是骗子。从他口中得知,现在价格上去了,村里人就开始“眼红”了,还要求分树,这让他很气愤。按照现在的价格,茶王树确实每年能为杨家人创收百万级以上收入,因为茶王树的古茶树,为他家和邓福新家所有的多一些。

按照约定,第二天,我们要去刮风寨走上一遭。

茶王树迷之过往

真正的茶王树,曾经年产90公斤茶叶的茶王树死了。过去,易武有古茶祭祀,祭祀完毕,全寨会采茶的人都会爬上这株茶王树采茶。根据习俗,当天即要采完。一季春茶可采约90公斤的加工好的干毛茶。祭祀活动在一代又一代茶农之间流传,直到茶王树永远死去。

二十世纪初叶,这株茶王树的主干甚至长到需有两个成人才围得过来,树高超过12米,树冠如篷,硕大无比。据载,茶王树主干约在1935年前后枯死,一段时间后死而复生,发出部分新枝嫩芽,又几经野火焚烧,后陆续遭遇多次种地砍伐,残喘于世。1948年前后,茶王树寨的百姓搬散,无人照管,现早已全株死亡。

90年代初的易武区已故区长、古六大茶山复兴者张毅老先生在《古六大茶山纪实》中说:“从白茶园举目远望,可看到茶王树寨的山脉,但要到那里还得步行两个时左右。茶王树寨是以一株茶王树而得名的,据说这一带野生茶林到处都有,而这株特大,地形缓坡,又有一条山泉,古人就选择这里定居下来。寨内其他杂树被砍做木材盖房子,附近的野生茶林被改造为人工方便采摘的茶园,这株大茶树被奉为茶王树,平时不允许大人小孩攀登,每年第一次开始采春茶时,首先要杀猪祭祀,由寨中长老背诵,在地图上圈上了个句号。”

现在,茶王树台刈的树桩,大抵从根部发出新芽,欣欣然竞秀于天地万木之间。茶王树的古树茶树龄基本都有上百年,茶树历史以来多遭劫数,生命力极其旺盛,古树树形一眼看去与小树无异,但仔细观察,区别明显。

古树因台刈之由,其树枝直接从根部分叉发出,每根枝条通常都很长,大小较为均匀。枝叉发出的叶片一般极为茂盛,又大又肥,树高一般在3~5米之间。由于此地林密山深,这些茶树长期匍匐于原始森林之下,无法充分接触光照,吸收养分,因而生长速度相对缓慢。茶王树的生长区位处于整座山的中下段部分,茶园海拔从茶山中段的1380米向茶王树河边的1050米递减,整个茶园的垂直落差高达300余米,茶品各有千秋,并存高下。

虚实相济的“完美茶品”

茶王树有花香、蜜香、原野香,味分五香,这也是易武古树茶汤感协调性的最高之处。氤氲的原始森林赋予茶体独特的山野气息,浓郁而强烈,若是老茶汤水,则更为甚之。

中国人素来对世间万物的判断以感觉为重,这种感觉的体验或虚或实,虚实相生,一般都会以身体为基础,尤其是味觉体验。茶的“有味道”就是一种身体和精神达成共识的一种虚实相济的超越性的体验。友人张怀在品评茶王树转化五六年时,也回忆起新茶时期的茶王树,他简单总结道:“茶王树干茶蜜香清扬,隐有甜感;茶汤入口,留于喉咙,持续稳重;略有苦涩,回甘凉甜,生津持久;叶底黄绿光亮,柔软厚实,绕有弹性。前段叶底香夹带丛林气韵,后段热嗅冷嗅,均有淡雅甜香。”

张怀又说:“我对茶王树的喜爱,是易武茶之最爱。只可惜由于过度采摘、过度炒作等原因,如今的茶王树再也无法带给我曾经的喜悦,但茶王树依旧为最上乘的易武茶这一事实无法辩驳。它的优点并无强烈偏向,众多优良之处和谐的集于一身,不偏不倚,属于完美型茶品。”

郑少烘先生更是深爱茶王树,他告诉我说:“茶王树靠山脊部分口感清甜,靠茶王树河边部分滋味感重一些,口感涩感重一些,靠中间大石头的口感在两者之间,是平衡感协调感最强的。从香气的角度讲,上面的雅、甜、下面的雄气,骨架感更易捕捉到。然而最好的茶王树要把不同的茶地进行拼配,可以做出香气的层次感,且在不同的温度下变化很大,挂杯冷香可达几个小时。茶王树的印象应该是从上至下,茶地中伴生植物的香气丰富,变化很大,这对香气的丰富多样提供了生态基础。”

天公虽不作美,我等砥砺而行

从刮风寨行约13公里(前8公里土路可由越野车、皮卡车代步,后5公里需经崇山峻岭,跨越陡峭的羊肠小路,因此只能徒步攀爬),就可抵达茶王树之地,因此,总共需要三四个小时的行程才能顺利抵达。

望着远山,雨季带给我们诸多的美和遗憾,这次没能跨过茶王树河。按照行程计划,我们是要进茶王树实地考察的,但由于交通实在糟糕,我们被挡在一个小时车程的远山,极目眺望,感慨山河。我们到此之前,易武的雨天持续延绵,据朋友说已有两周不见天日。

从景洪出发,进入易武山村公路以后,虽弯道众多,但路面状况不差,一路上有很多地带不久前都遭遇过滑坡,大多已完成疏通。来到易武镇上,和老友说进刮风寨的打算以后,都说最近雨水甚多,去刮风寨的路况十份糟糕,恐怕进不去。我们到此两天,虽然白天都没有雨,炎日高照,天公聊有为我们作美的意思。但每天夜里和清晨都有雨,路面依然有很多积水之处,山林中、树荫下四处湿漉漉的,水气充足。

离开麻黑寨以后,我们和村里人说起前往刮风寨实地考察的计划,寨里同坐的老少都说最近几天路况太差,可能无法进寨,皆劝我们不要去。然而对茶王树的向往、居敬,以及“不到长城心不死”的决心促我坚持前往。

为了保证顺利抵达,我们决定让司机李国飞和彭乾先回易武,我和朱有松、诗白乘朱品德先生的牧马人吉普车前往刮风寨寻访茶王树。于此,我们怀着期待开赴通往刮风寨的泥巴公路,山回路转,一路颠簸,经过很多积水、滑坡的地段,坚持不懈,但终于还是不得不放弃继续前行,接受“无功而返”的事实。

“寻隐者不遇”,遥望解憾

为了不使此去就此郁郁而终,好友朱有松提议原路返回,绕到刮风寨生长茶王树的大山的对面,让我们远远的看上一眼,才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路不通,我们就只能欣然接受这个建议。来到茶王树的对山,朱有松耐心的指着远山,说那些深山中有一点点白色的地方就是茶王树的领地,白色的斑点是茶农采茶所需搭建的窝篷。

我们静静地眺望远山,试图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拉近焦距看看,然不见,不见就是不见,“寻隐者不遇”,寻美人而不见。怀着敬意,怀着遗憾,我的“心头肉”茶王树,他们身处窝棚制茶的密林深处,不会像麻黑寨和落水洞的“茶王树”一样早已被人拍卖标号,早已被炽热的钢架和铁丝网束以生长。

此时,鸦雀无声,山川寂寞,我想重重地席地而坐,闭目沉思,大口喘息,将遗憾吞吐在这深山野外,像一尊佛陀,像一位茶农,像一株茶树,为人世间所有的爱茶人在此双手合十,深远地祈祷那不曾去过的茶王树河和茁壮向上的一棵棵茶王树,她的确使用了真名。

找到约15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