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广东客家茶文化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闲话客家茶

客家人常说:有山总有客,有客必有茶。茶,作为山野的灵性植物,一直就与客家人一起以山为家,繁衍生息。而长年生活在山区的客家人,也总是与自然地与茶相邻,和谐共处,日常生活中自然少不了种茶、做茶、食茶,人谓之客家茶。久而来之,自然就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茶文化。

客家人也说,有客家人的地方总有悦耳的歌声,有歌声的地方就有飘香的茶。客家人之所以爱茶,也许是他们世代聚居深山,山高林密,阳光雨露,云缠雾绕,修长岁月在养育着一方客家子民,也朝夕滋润满山葱郁灵性的茶树林,同顶一方天,同踏一方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是茶叶的清冽、甘美的山泉泡出的茶汤,落喉爽净,口齿留香,解渴润嗓,让爱唱山歌的客家人唱起山歌来分外清新、明亮,随着山风的飘拂,百鸟的和鸣,歌声飘过一山又一山,近山远山都听见。

何来让客家人这样钟情于茶,其渊源可追溯至西晋,唐宋,迄今已是千余年。正是其悠久的历史,让那独特的客家茶文化,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进化而散出更加发浓郁山乡生活情趣的内涵,以及浸漫于客家茶文化中的那种清纯、醇和的人间真情,古朴的民风,浓浓的人情味和人性美。也正是千年前就茶进入了客家人的生活,并成为居家过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休闲、交友增加无穷乐趣,增添一道古老的客家民俗风情。

客家茶的种类繁多。客家人习惯自家种茶,且种的茶大多在田间輋地、也不论在溪边地角,都有它的身影,山窝荒崖,有土有水皆有种植。正所谓,好茶莫不与崖泉为邻。客家茶种类较多。在茶的种类上,有以颜色(或制作工艺)分有绿茶 黄茶 白茶 青茶 红茶 黑茶;以味觉分还有苦茶、甜茶。有茶叶茶、茶子壳茶、树叶茶、草药茶四种。草药茶是客家地区农村群众常用的一种传统保健饮料,也被称为凉茶。客家地区地处山区,可以用制草药茶的原料很多,把那些有药用价值的田园蔬菜、树叶、草采集起来,洗净晒干,可随时泡用。草药茶品种繁多,药用功效各异,在农村家庭较普遍饮用的草药茶有:消暑去痧的“布惊仁茶”、去积止泄的“萝卜苗茶”、清热开胃的“柏子叶茶”、清炎止痢的“葫芦茶”等等。其中又以河源紫金县的特产“竹壳茶”最为著名,具有清热、去积、消炎、降血脂、减肥等多种功效,并已远销海内外,被海外华人华侨称为“胞茶”。此外,客家茶从制茶的方法分,有冲泡茶、煎煮茶、浸泡茶;从口感角度分,有甜茶(用甜树叶泡制)、苦茶(用葛树叶泡制)、涩茶(用中草药泡制)、滑茶(用陈老茶叶泡制)等。

客家茶的作用明确。客家共大致可分为八种:祭奉茶,是客家人早上用清洗干净的茶具专泡一壶供祭奉的茶,这种茶主人不能优先品尝;敬宾茶,是泡茶时加有适量冰糖或白糖,专供贵宾饮用的茶;待客茶,是取家中最好的茶叶泡制,用来接待客人的茶;招客茶,是经商店主为招揽顾客,用普通茶叶泡制的茶;消暑茶,是用消解暑气的中草药煎煮的茶;清凉茶,是用菊花、竹叶和少量甘草等泡制的清心降火的茶;解渴茶,是用茶叶头或茶子壳浸泡的专用补充身体水分的茶,这是客家人的常用茶;积德茶,是行善者用茶子壳浸泡的免费供应过往行人解渴的茶。若伤风感冒,则喝红糖姜茶。常言“一碗糖姜茶,一盆滚水浴”,它是客家人保健的良方。

客家茶的采制讲究。尤其十分注重茶质的色、香、味。以客家绿茶的制作为例,从选料就以茶树新梢为原料,经凉晒、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从而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保留着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从而形成了茶的“绿叶清汤,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采制一般有春夏秋茶之分。春茶,又名头春茶、清明茶。为清明至夏至节气所采制成的茶。茶叶至嫩,品质甚佳。夏茶,即在夏至节前后,所新发的茶叶采制成的茶。秋茶,即夏茶采后一个月所采制的茶。客家茶的制作法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即炒青茶、烘青茶、蒸青茶和晒青茶。客家茶的制作一般流程除采摘外,可简单地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以达到绿茶的品质特征。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团搓成粒,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和储存。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的功能。

客家人饮茶风俗纯朴浓厚。客来敬茶是客家人的传统礼节。在家中,有客人来,客家人都会泡上一壶暖暖的香茶,先倒入茶杯(碗),再恭敬地端在客人面前,表示对客人的礼貌,而客人则双手接杯或以手指叩桌,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回礼。朋友、亲戚之间在公共场合的交往,一般都在圩镇的茶馆中,首先泡一壶茶再点些茶点,边喝茶边交谈。同时,客家人还把茶与婚俗联系在一起:客家人谈婚论嫁,男女双方及父母第一次见面,一般都在圩镇的饭(酒、茶)店中进行,称之为“吃茶”;双方同意之后,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客家人叫“茶礼”;在嫁娶仪式中,男女双方在举办酒席的同时,都会举行一次“茶话会”;在娶亲仪式中,新人谒见长辈要行“敬茶”礼,以表示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恩。

在客家茶中,甜茶是客家茶的一部分。主要有客家擂茶:擂茶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以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有婚庆甜茶:婚庆茶是多数地方在婚庆日喝甜茶的的风俗习惯,是用红糖或白糖加开水调兑而成。结婚当日,男方用甜茶宴请亲朋好友,并由婆婆或新郎带新娘出来向亲友客人们敬甜茶。还有正宗的野生甜茶:正宗的野生甜茶树类似茶树,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甜茶树喜荫,生长在高山陡壁杂树丛中,高度一般为1-2米,直径2厘米以下。甜茶树不易种植,以野生自然生长为主。甜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味甜,但不含糖份,属天然甜植物,无毒性。类似茶树,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植物。甜茶喜荫,生长在高山陡壁杂树丛中,高度一般为1-2米,直径2厘米以下。甜茶不易种植,以野生自然生长为主。甜茶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味微甜,但不含糖份,属天然甜植物,适合糖尿病人食用。野生甜茶除具备普通绿茶的功效外同时还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预防中风、防癌作用、预防牙齿疾病等药效,当地人祖祖辈辈、从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饭、煮茶粥的传统习惯。

说到甜茶,我就喝(鲜嚼)过甜茶!那甜茶虽然是山野之物,却还真的很特别,真美味!汤色碧绿清爽,气味芳鲜醇和;那碧嫩的鲜叶,红绿相间,放进口里起初味道虽带着点青涩,但细嚼后,青涩之中带甘略甜,嚼完吞下,口舌鼻腔弥留着甘甜香味,让你流连忘返。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样甜茶这么香甜?在民间我们客家山区里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说的是在这奇峰清幽的大岭山里,常年茶树婆娑,藤蔓攀绕,山花烂漫,翠绿摇缀,参差披拂,郁郁葱葱,宛如一张张绿色的绒毛毯,把大大小小的山头坡地蒙得严严实实,好一个绿色的“世外桃园”,绿得透明清澈,绿得闪闪发亮,绿得勃勃生气。在山上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客家年轻夫妇,男的叫阿牛,为人憨厚朴实,是山里难得的打柴郎,女的叫阿恬,聪明俊俏,是方圆几十里闻名的种茶能手,山里人都叫阿牛为牛哥,叫阿恬作恬姑。小两口在山里打柴种茶,克勤克俭,生活虽然清苦,可是却过得有滋有味。一日,山下的一恶霸来到山上欣赏山里的云海风光,发现了牛哥和恬姑栽种的这片茶林,长得青葱葱、嫩生生的,空气中飘荡着一股醉人的茶叶清香。恶霸从此起了歹心,且一直想霸占这片茶林,但一直都未能得成。一天,恶霸的管家又来威胁,对牛哥说:“穷打柴的,我家老爷看中你的这片茶林,并拿出河对面坡上那片树林与你调换!”牛哥说:“我家世代住在这山上,这片茶林是我和我妻子辛辛苦苦用汗水浇出来的,谁稀罕你的树林?我们不换!”管家回来与恶霸说后,顿时恼羞成怒,并对阿牛放话威胁道:“你个蠢牛,敬酒不吃要吃罚酒,叫你明天就给我搬走!不然我就打断你的腿,让你永远不得安生!”恶霸走后,牛哥和恬姑发愁了,他们舍不得离开自己从小生活惯了的地方,可是又想不出其它办法来。最后,恬姑对牛哥说:“牛哥哥,他不是要夺我们的茶林吗?如果硬要掠夺,我们就忍痛把这片茶林全砍掉,不种茶了,也不用自己的茶林去换那坏蛋的树林。以后我就随你上山砍柴打猎,也照样可维持生活的。”牛哥思来想去,也只能这样,于是他们便忍痛把茶林全砍了。看着一片好好的茶林砍得只剩下最后一棵了,这棵茶树长得特别茂盛,还结着不少茶籽。恬姑看着那横七竖八倒在坡上的无数棵茶树,不禁一阵心酸,痛苦的泪珠夺眶而出。她伸手从那最后一棵茶树上选出一粒最大最饱满的茶籽,放进口中,吞进肚里,更是闭上眼睛,忍悲含愤举刀向茶树砍去……第二天,恶霸带着一帮狗腿子来接收茶林,牛哥冷冷地说道:“我们不要你的树林,你也别再想我的那片茶林,你能耐你自己种去吧!”当恶霸走到茶林一瞧,哦,全都砍光了!气得恶霸直咬牙,便命令狗腿子前捉拿牛哥和怡姑。牛哥与恬姑不得不向山上逃走,但恶霸和其狗腿却紧追不放,牛哥被追急了,一不小心掉下悬崖摔死了。恶霸看见牛哥已摔死,便继续追赶恬姑,越追越近,也渐渐看清恬姑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媳妇,顿起邪心,心想得不到茶林,得个美人儿也不错。于是恶霸便对跟来的狗腿子们说:“你们不要追了,量她一个女人家,也逃不脱我的掌心,并叫其手下快回去抬一乘轿来,好抬这美人回府成亲。”说完恶霸又赶紧追去,追着,追着,就要追到山顶了,却不见了恬姑,只有一棵挺拔青秀的茶树立在悬崖边上。恶霸走向前去,伸头向悬崖下望,也不见恬姑的身影,当他回转头来时,忽然刚才看见的那棵茶树不见了,却在茶树的地方站着一个美丽的少妇,仔细一看那正是恬姑。只见恬姑两眼怒火,义愤填膺,乘恶霸心神未定之时,箭步如飞冲向站在悬崖边的恶霸,并用尽全身之力,把恶霸推下了深深的峡谷中。恬姑为牛哥报仇泄恨后,仍伤心不已地望着牛哥坠崖的方向,一动不动,慢慢地她的身体变成了一棵茂盛的茶树。等狗腿子们抬着轿赶来时,才发现其老爷早已葬身山崖下的深谷。山崖上除了长着一棵碧绿的茶树外,并没有恬姑的踪影,狗腿们只好下去寻找恶霸尸体走了。后来,由善良美丽的恬姑变成的那棵茶树,一年四季都碧绿婆娑,鲜嫩可人的叶子带着一种特有的清甜甘香,造福着山里所有的人们。为了缅念牛哥和恬姑,人们便把那座山取名为牛牯墩(山名),把山上的那棵茶树取名为甜姑茶。再到后来,这牛牯墩上的甜茶经人们不断繁育培植,便成了当地客家山村的有名土特产。这当然是只是客家人的民间传说而已,未必可信,但人们疾恶如仇,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愿望是真实可信的。

小时候我记得家乡的围龙屋后山就有野生甜茶,孩提时同屋的孩子们就常常到山后去搞甜茶叶,从甜茶树枝上摘下叶子或鲜吃,或将叶子晒(炒)成茶后,或解渴或作为防治咽喉等疾病的药。我对野生甜茶的记忆,是那甜茶叶的滋味,似乎有点苦涩味,又有糖蜜味,还有点似甘草味;但当你再深入地细嚼,这才觉得它甘甜、醇香,有点似甘草泡梨,让你一腔韵味无穷。过去我们这些山村的孩子们,常常都会上山去采摘一些甜茶叶装在衣袋里,待回家或上学时,偶尔抓一片放进嘴里,边走边嚼,或到学校分给同学吃。每当吃着笑着,又甜又甘,好似吃的不单是“甜茶树叶”,而是享受那快乐无比,幸福温馨的童年时光。

是啊!客家人喜欢吃茶,来了客人都是选用好茶好水款待,尤其是用石崖山泉水清冽香甜,是冲茶的理想泉水。把水烧开以后稍待片刻,冲入有茶叶的壶内,香气四溢,沁人心脾,不但提神醒脑,且助兴添劲。客家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并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茶文化,在客家人中,就常以茶为题材融入客家采茶戏、客家山歌里,唱出客家人以茶逗情,以情品茶的丰富的客家文化生活和怡情乐趣。在客家的采茶调和山歌调里就有歌词唱道:“阿妹村中一枝花,好比高山嫩细茶。阿哥好比山泉水,好水专泡嫩细茶。”“饮君细茶领君情,杯中照影影照人。连杯带茶吞落肚,永生永世不忘情。”“阿妹好比嫩细茶,滚水一冲沉底下。阿哥盖子盖呀等,此刻正来开心花”等以茶喻人,以人抒情,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情景交融的客家山歌特色,难怪客家采茶戏、客家山歌名扬海内外了。

啊!温馨的客家茶,璀璨的客家茶文化!

【摘自2015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赖运胜(广东潮州)】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共襄盛会论茶道 多元创新谋茶业

线下意向购销3.5亿元、线上茶交会高潮频起,还有采购商茶园观摩、院士专家推介点赞、广州塔创意展示……10月31日-11月2日,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暨广东(梅州)茶业产品展销会在梅州大埔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感受到了梅州茶乡的魅力。

近年来,梅州全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把打造“嘉应茶”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创新嘉应茶品牌,推动茶旅融合,茶业正在成为梅州绿色产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嘉应茶逐渐走出围龙、走出山区。

以此次全省茶叶产业大会为新的起点,梅州将不断拉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补强科技链,丰富文化链,全面提升茶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会上说,要像打造“梅州柚”这个区域品牌一样,全力打造“嘉应茶”区域品牌,“四季嘉应茶、秋冬梅州柚”,让“嘉应茶”美名远扬、风行天下!

品茶韵
线上线下产销旺 现场达成意向购销3.5亿元

“天天都喝嘉应茶,年年都吃梅州柚。”11月1日晚,在广州塔(小蛮腰)中央滚动的文字,向全城创意展示嘉应茶、梅州柚品牌,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就在当天上午,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梅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梅州大埔正式开幕。而嘉应茶亮相广州塔是此次茶叶产业大会的项目之一。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以“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市委副书记王庆利,海南省军区原副政委黄声云少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更辉,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云峰等嘉宾及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齐聚举办地梅州大埔,共品茶香茶韵,共探广东茶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

为了更好推进科技兴茶,开幕式上,梅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成立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聘请陈宗懋院士为研究院荣誉院长、刘仲华院士为研究院院长。

陈宗懋在开幕式上推介嘉应茶,他说,茶叶是大自然给予梅州的一件珍宝。“明清时期,梅州已有名茶之都之说,梅州的名茶绿茶,传统的加工工艺,形成了明显不同于普通绿茶的特征,花香甜蕴,在国内外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人、华侨市场具有很高的份额。”陈宗懋说,作为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的荣誉院长,他和他的团队将全力支持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茶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梅州嘉应茶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创建绿色生态产业。

“我与嘉应茶相见恨晚、依依不舍、不离不弃!”刘仲华对嘉应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好茶是会说话的,来自广东的潮州单丛、梅州嘉应茶、英德红茶是闻名全国的三大茶品牌。“走进梅州、走进大埔,能感受到山水的秀丽,空气的清新,大埔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广东省优质茶叶基地之一。”刘仲华说,大埔的茶以香、甘、清、纯而出名,可以说大埔优美的环境造就了大埔的长寿茶。

开幕式上举行了茶商代表购销意向签约仪式,达成意向购销金额3.5亿元。签订购销协议之后,采购商将向合作企业重点采购梅州嘉应茶,同时帮助合作企业进行品牌打造和销售,助力梅州嘉应茶高质量发展。

“梅州嘉应茶特别是大埔乌龙茶、客家炒绿,很受消费者欢迎,我们非常看好嘉应茶的市场潜力,希望借此机会能与更多的梅州茶企沟通对接。”参与签约的广州市穗芳东兴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卡拉说。参观了大埔茶叶企业的茶园和茶厂,严格的茶园管理、严谨的制作工艺让他对大埔茶叶质量充满信心。“相信会是很有前景的合作。”

线下合作高潮频起,“云端”交易全面铺开。此次茶叶盛会上,广东茶产业联盟旗舰店及云上茶交会正式上线,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嘉应茶发展带来新的更多机遇。

“数字技术正全面穿透所有经济领域,围绕产、购、销的数字化转型是后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发展部华南区域总监朱彦在大会上表示,接下来,阿里巴巴集团将发挥优势,整合集团电商、新零售、新金融、数字生活、新服务等板块资源,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深入合作,推动广东茶、嘉应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谋茶业
富硒长寿出好茶 一片绿叶造就“富民金矿”

“第一次来梅州大埔,这里蓝天碧水,种茶的条件非常好,茶叶又甘又甜。村里环境也很好,有点像‘小布达拉宫’,可以结合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得更好。”“茶园环境给我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以带着家人和朋友到这里来参观旅游喝茶。”

10月31日,正值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大埔县举行,主办方组织与会嘉宾观摩大埔生态茶园,品鉴名茶,赏民俗风情,连片的茶田和村居民宿构成了一幅秋日茶园风光,让嘉宾们赞不绝口。

一路茶香氤氲,茶韵悠远。诚如陈敏在大会上所说,如今嘉应茶这千年古树正焕发新的生命,洋溢新的生机,逐渐走出围龙、走出山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

全省茶叶盛会走进梅州大埔,正是因为茶香满山引客来。在南粤茶香中,来自全国最大面积富硒茶产区的嘉应茶,是绿意浓烈的那一味。

梅州古称嘉应,这座以“山多、山高、山奇”闻名的干年古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土壤“长寿”,所产的茶叶被命名为“嘉应茶”。清代初期梅州就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诞生了九大历史名茶,“茶乡”美名远扬。

据悉,作为广东主要的茶叶产区,梅州拥有生态茶园面积29.71万亩,全市茶叶面积占广东省茶叶总面积四分之一,2019年,梅州茶叶总产2.09万吨,占广东省的五分之一。茶叶种类以客家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其他茶类如红茶、黄茶、白茶等都有少量生产。客家炒绿更是在全省名优绿茶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重火”炒制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目前,梅州茶叶共拥有4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0个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产品,7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独特的“嘉应茶”及客家茶文化,已成为广东茶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富硒和长寿两大优势资源,小小茶叶正在形成规模化大产业。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建设产业园2个重要抓手,梅州大力打造“嘉应茶”公共品牌,茶叶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茶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人才、资本的集结,催生了以茶为主导的产业集群。38个茶叶专业村、7个茶叶类专业镇,4个省级茶叶产业园,在行业内成立协会抱团发展……全市共有63家茶叶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省级龙头25家。据统计,这些龙头企业建成茶叶基地14.3万亩,带动农户9.9万户,户均年增收0.8万元。

一业旺而百业兴,梅州还涌现出一批变茶园为景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打造了梅县区雁洋镇雁南飞茶田、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华银茶山、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马山生态茶园、大埔县枫朗镇西岩山和岽顶湖茶场、丰顺韩山生态茶园等茶山景区,大力发展别具风味的生态茶园观光休闲旅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今,嘉应茶已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千年客都梅州正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兴业、以茶惠民,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推动嘉应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论茶道
品牌塑造寻突破 专家建议嘉应茶搭上互联网营销

“如果嘉应茶与长寿、美丽梅州、红色文化相关联,可以创造出很好的营销故事传播,让嘉应茶重塑品牌。”当天下午,以“做优做强茶产业”为主题的广东茶叶营销与品牌峰会举行,探讨茶品牌、茶营销之路。广东营销学会会长杨洪认为,中国不缺好茶、茶市场和消费者,但可能缺少好的茶叶营销和品牌。“懂得借助事件进行营销或品牌传播可以事半功倍。”

从绿色小茶叶到富民大茶业,近年来,嘉应茶产业实现了产量到质量的双提升,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但品牌效应不足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茶叶产业大会上,院士专家们为茶叶营销与品牌发展出谋划策,也为梅州推动茶产业发展点明了方向。

一年前,在梅州丰顺参加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后,陈宗懋为嘉应茶题词:“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这句话也成为了此次全省茶叶产业大会的主题。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梅州,陈宗懋院士对嘉应茶依旧赞不绝口。他说,梅州地处南方地区,气候、环境条件非常好,年均温度高、采茶季节长,生态环境的优势,赋予了嘉应茶生长的沃土,茶叶产量高且品质佳。

“加上广东省茶产业科学技术发展比其他地方快,敢提别人不敢提的‘生态、绿色、有机’的现代茶叶生产理念,梅州市按照广东相关部署做好生态茶园的建设,相信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刘宗懋说,他和他的团队围绕生态调控做了大量研究,有信心在两到三年内减少80%化学农药在茶叶种植中的使用。“作为嘉应茶产业发展顾问,我们将继续帮助嘉应茶生态茶园的建设。”

刘仲华评价大埔茶叶产业发展具有历史传统、生态资源和政府支持等优势,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继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品牌化建设和文旅融合上下功夫。

刘仲华说,从广东的区域布局和梅州的茶叶生产历史来说,乌龙茶和客家炒绿是嘉应茶的两大优势品种,应当发展好这两大品种。“客家绿茶从采制、加工到贮藏有独特的体系,产品价值高;大埔乌龙茶与潮州乌龙茶一脉相承,市场份额大、前景广阔。”

品牌建设是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性因素。刘仲华认为,打响嘉应茶品牌,要从方式、形式、营销体系三方面着手。

“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茶农多方联动,坚持不懈地打造茶叶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让茶叶这个区域公共品牌由政府输血到企业造血,从而使茶产业成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良性互动。”刘仲华说,大埔县还要建立起全网营销体系,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营销策略,把嘉应茶从美丽的梅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茶叶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它既能美化绿水青山,也能打造金山银山。刘仲华认为,梅州市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富有魅力的客家文化,应当运用好这些优势,与茶叶产业相结合发展,推进茶旅有机融合。“茶叶是产业链比较长的经济作物,不能局限在一片叶子的定位上,把茶与旅游、文化、金融等其他领域高度融合,来实现真的大茶业和高效的产业。”

互联网时代传统茶叶如何吸金年轻消费者?在广东茶叶营销与品牌峰会,广东任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拥军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年轻人眼里的茶是快速、可移动的,同时是可以打包、社交、场景、百搭的。“从传统的茶变化到现在的茶,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要以新消费品思维做产品,产生有社交货币属性的超级爆品。比如说可以用积极利用短视频来全面推介嘉应茶。”王拥军总结。

“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是梅州的特点,练好内功强化外功,必然会奏响梅州的嘉应茶之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仲华表达了对嘉应茶未来发展的期待。他说,做好品牌化建设,相信5年后,“嘉应茶”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字,更是市场渗透力和占有率的象征。

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推动嘉应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广东省茶叶做得很好,特别是提出“生态、绿色、有机”理念,符合生态平衡的理念。广东梅州地处全国南部,这里的气候、温度条件非常好,因温度较高延长了采茶的季节,因此产量高。另外广东茶叶的科学技术发展比其他省份好,敢提别人不敢提的“生态、绿色、有机”,说明有办法实现,可以说广东茶产业发展条件、指导思想、发展理念都非常好。

广东创新茶产业发展,注重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出优质的生态产品,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好,形成清远英德红茶、潮州单丛茶、梅州嘉应茶为代表的区域公共品牌。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茶叶是大自然给予梅州的一件珍宝。茶香氤氲,茶韵优雅,让梅州成为著名的“单丛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梅州嘉应茶从最开始的客家炒绿,到现在形成几大茶类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之外,也不离开政策和科技的支持,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支持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茶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梅州嘉应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打造嘉应茶 区域公共品牌

梅州嘉应茶需要更好地以客家文化为载体、以长寿之乡为特色,通过新产品、新模式和新营销,提升茶产业品牌价值,打造嘉应茶区域公共品牌。其中有三个关键节点要继续推进。

一是政府、行业、企业、茶农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持续地打造嘉应茶的区域公共品牌。因为品牌的打造需要时间,好在我们嘉应茶不是从零开始,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品牌基础,未来还要持续发力,我相信5年之后的嘉应茶不单单只是一个品牌的名字,在市场的渗透力和市场的占有率方面都能完成华丽的转身。

二是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让这批龙头企业支撑起嘉应茶品牌,完成区域公共品牌由政府输血到企业造血的华丽转身,才能完成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良性互动。

三是建立全网营销体系,要进行全网的品牌传播,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营销体系,把嘉应茶从梅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以上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使品牌的元素做得越来越饱满,扩大嘉应茶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记者 马吉池 张柳青

通讯员 刘招迎 罗文燕

原标题:共襄盛会论茶道 多元创新谋茶业

注:内容来源南方新闻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河源茶文化

河源市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0.7℃、年平均降水量为1768.9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687.0小时,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茶区在冬季或早春基本不受低温冻害影响,且气温回升早、茶树萌芽早,可产出高香高品质的茶叶,优势突显。



河源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特别是境内上千米的高山有上百座,超过1200米的有紫金武顿山(1233米)、东源七目嶂(1318米)、和平蝴蝶嶂(1272米)、连平黄牛石(1340米)等。这些山区土壤植被状况好、昼夜温差大,是种好茶、产好茶的优良地区。河源更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发展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了河源市茶叶产业稳步发展。


三大名茶底蕴深厚


河源市是茶叶传统产区,也是广东历史名茶产区之一。“东江三大名茶”——上莞仙湖茶、康禾茶、紫金黄花茶均是有着数百年发展历史的名优茶。据《河源县志》记载:“河源县上管(今上莞)、康禾诸村,居民生计半赖于茶”;“春夏之交,贾人丛集”(同治《河源县志》卷一《茶类》引《乾隆志》)。又据《紫金县志》载,黄花崖婆咀茶迄今已有500多年悠久的产茶历史,这为河源茶叶异军突起奠定了丰厚物质底蕴。



河源市龙川县产的绿茶被称为岭南绿茶鼻祖,传承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据南朝宋(公元451一536年)沈怀远《南越志》记载“龙川出皋卢,叶似茗、味苦涩、士为饮”。史料载河源康禾茶为南宋贡品之一,饮誉于东南亚,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当地一些老茶农称,在清朝康熙至嘉庆期间,康禾茶作为朝廷贡品送往京城。清朝乾隆年间《河源县志•物产卷》载:“岭南山地产茶者多,而河邑独盛。上莞、康禾诸约,居人生计,多半赖此……”


兼容并蓄快速发展


河源市茶叶种植基础的条件较好、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具有较大发展提升空间。通过多年引进选育,筛选出了多个适宜河源市栽培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如紫金种植的金萱、翠玉、连平种植的鸿雁12,青心一号),表现出抗寒能力强、萌芽早、品质优等特性。这对于进一步发展早生良种茶基地、提高茶叶生产效益极为有利。



河源市茶叶产区主要有源城区桂山茶、东源县仙湖茶、康禾贡茶、石坪顶茶、蓝口柳城茶,紫金县黄花茶、龙窝茶、南岭茶、和平县青州茶、龙川县桂林茶、托里茶,连平县岩仔茶、九连山茶、连溪茶等。


河源市茶叶种植品种主要有本地小叶种、金萱(台茶12号)、翠玉(台茶13号)、白叶单枞、八仙、梅占、水仙、龙井43、浙农117、乌牛早、黄金桂、金牡丹等多个品种。茶叶获得广东省十大名牌1个、广东省名牌6个、广东省名特优新6个、有机茶叶产品12个、绿色茶叶产品3个、无公害茶叶36个、区域公共品牌3个。



河源市的茶产业虽起步较迟,但持续稳步增长。河源市茶叶面积、产量、规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均翻了一番。河源市拥有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300余家,其中河源市金稳茶叶有限公司、河源市丹仙湖茶叶有限公司、紫金县金山茶业有限公司等15家茶企被评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取得SC或QS质量认证的企业有30家。多个茶叶企业在国家级华茗杯、中华杯评选中获得金银奖殊荣。在2017年河源市茶文化博览会期间,共评选出“河源十大好茶”和52个河源好茶。



河源市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是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邑。全境五县一区皆为客家人聚居地,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纯客家的地级市。客家人常年生活在山区,日常生活中自然是少不了种茶、做茶、食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茶文化。客家人种茶,田园沟圳、山场荒崖、有土有水皆有种植。客家人具有浓厚的饮茶风俗,客来敬茶是客家人的传统礼节。无论是家里、朋友、亲戚间的交往,抑或是婚丧嫁娶等仪式,客家茶文化都深深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中。


找到约7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