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山桐木关红茶

找到约316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走进桐木,探寻红茶之源——武夷红茶

千百年来,朱熹、陆游、李商隐、徐霞客、辛弃疾...等无数名儒雅士、政客显要都曾逍遥于武夷山水间,对散发着丛韵兰香的武夷茶赞赏有加,留下咏叹武夷茶的诗文。

世人皆知武夷岩茶“岩骨花香”,武夷大红袍是“茶中之王”,殊不知,武夷山也是“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和“红茶中的劳斯莱斯”金骏眉的发源地。

武夷红茶的产地

/Place of Poduction

武夷山桐木关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红茶的地方,桐木村位于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与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地的核心区,深藏于人称“东南屋脊”的武夷山脉黄岗山深处,闽赣古道贯穿其间,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亦是名闻天下的武夷山九曲溪发源地。

桐木村位于北纬N27°49′1.27″ ,东经E117°42′45.97″,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山峦重叠,山势高峻,群山林立,坡度一般为75°~80°,落差极为悬殊,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逾1700米。桐木关内生态良好,拥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开启物种生物基因库钥匙”等美誉。主要的产茶区平均海拔均在1000米左右,冬暖夏凉。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为武夷红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培育了品质卓越的武夷红茶。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桐木关,以桐木村为核心,方圆565里内地区出产的称为“正山小种”。这里地势高峻,年均气温摄氏18度,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终日云雾缭绕,且土质肥沃。加上几百年来群众培育适宜当地生长的小叶种茶树有群体,正山小种便有了得天独厚的鲜叶原料,也使芽叶具有特殊的持嫩性。

武夷红茶的类别

/ Categoriesof Bohea

1、烟小种

烟小种是用松柴熏焙后制作而成的红茶,又可以称之为人工小种。其条索近似正山小种,身骨稍轻而短钝,带松烟香,汤色稍浅,滋味醇和,叶底略带古铜色。其中松烟香是出口的关键,会根据顾客对烟味浓淡的需求进行加烟。烟小种在出口检测上也是非常严格的。

2、正山小种

原料取自武夷山桐木关范围内制成的烟小种,就是正山小种。真正的桐木红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与烟小种对比,其条索更为肥壮。传统的正山小种在进行烟熏时,使用的是马尾松,松烟香更为明显。新工艺的正山小种属于无烟小种,替而代之的是花果香。

3、小种红茶

原料取自武夷山桐木关范围外的,但使用了正山小种的传统工艺制成的红茶,我们称之为小种红茶,也叫外山小种。比如坦洋、北岭、屏南、古田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其质地较差,又因为正山小种名声太响,所以没有被大肆推广,但是它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4、奇红

原料取自武夷山地区,以正山小种传统工艺作为基础加以改良制成的红茶,我们称之为奇红。其中我们最熟悉也最成功的,就是“红茶中的劳斯莱斯”金骏眉了。金骏眉以单芽为主原料,在发酵时,通过悬挂式增温加氧,把茶叶放进箩筐里面,再盖上湿布。然后给它挂到半空当中,让空气可以从箩筐的底部进去进行氧化。正是繁复的制作过程,使得金骏眉口感、香气与众不同,且产量少。

武夷红茶的制作工艺

/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Bohea

武夷红茶正山小种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最早提到“小种”名称的是陆廷灿(1734)《续茶经》中提到“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不过数两,不可多得。”这里说的“小种”指的是乌龙茶(青茶)其中的一个花色。而现在的“小种”则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故“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关小种。

1886年郭柏苍在(闻产录异》中之记载,奇种、名种、小种、次香。1921年蒋叔南在《游记》中亦有提及。实际上这些记载中的 “小种”均属现在业界普遍认可的六大基础茶分类中的青茶类,与正山小种无关。18世纪的中国茶叶分类仅有绿茶与红茶两大类:不发酵的为绿茶,发酵的为红茶。

在当时加工出口欧洲的茶叶时,工艺上并没有乌龙茶(青茶)和红茶的区分,只有发酵上的轻重之别。当时之桐木茶,主要做法仍系青茶(即乌龙茶)工艺,只是因为桐木多雨少晴。在萎凋青叶和烘烤干茶时,在青楼中采用当地的松柴制作,而不是用日晒萎凋和木炭烘焙。所以名称还是取当时岩茶之品名“小种”。

红茶之名最早的记载是最早的记载是《崇安县志》(1821-1881年)中的记载“清初本县茶市在下梅村,道咸间,下梅废而赤石兴、红茶、青茶,向由山西客至县采办运赴关外销售”。当然红茶在成为商品以前应已有生产了。

传说明朝中后期,崇安县令为重振武夷茶,引进先进的制茶技术“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松萝法”是当时绿茶炒青的制茶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制茶技术。武夷山在引进”松萝法“后,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武夷山的茶农采摘茶青的时间,往往集中在天气晴朗的上午进行。大量堆积的茶青未能及时处理,自然萎凋后,有些会在堆积中发酵,而萎凋后的茶青炒制后,再烘干,会出现茶汤色变红的现象。也可以说,正山小种红茶技术的发现,是一个巧合过程。

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1604年),正山小种被远传海外,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随即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每天下午四点钟,英国人会有 15-20分钟的茶点时间,上至皇室贵族,下至普通大众均会放下手中工作,配合茶点,惬意饮一杯午后红茶--正山小种。他们人生的三分之一是 teatime(饮茶时间);一首英国民谣这样唱到;“当时钟敲响四下的时候,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自此正山小种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武夷红茶不仅在中国的红茶发展史乃至是世界红茶以及喝茶的发展史上,都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还促进了茶叶工艺的创新以及市场的拓宽,对如今国内红茶生产和消费格局的形成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牌与价值

/ Brand and Value

武夷红茶中的正山小种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武夷红茶按照国家标准是指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独特韵味、花果香味或桂圆干香味品质特征的红茶,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武夷红茶于2011年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主要品类正山小种于2002年获得中国原产地保护产品注册;2000年至今连年获得德国BCS,日本JAS和美国NOP国际有机认证;2020年7月20日,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2020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正山小种”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根据中国地标节组委会统计,中国目前共有41个国家地理标志红茶。中国地标节组委会联合《品牌观察》杂志社分别评价出它们的品牌价值,排名如下:

今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中,武夷红茶再次上榜。其中,武夷红茶品牌价值位居全国茶叶类第6位,比去年上升1位。

今年参加评价的品牌数量达到1068个,涵盖大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本次对其中720个品牌进行了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总品牌价值为101510亿元,比去年平均增长了1.4%。“武夷红茶”品牌价值119.39亿元,品牌强度880。

作用与功效

/Function and Efficacy

1、利尿功效

在红茶中的咖啡碱和芳香物质联合作用下,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扩张肾微血管,并抑制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于是促成尿量增加。如此有利于排除体内的乳酸、尿酸(与痛风有关)、过多的盐分(与高血压有关)、有害物等,以及缓和心脏病或肾炎造成的水肿。

2、杀菌消炎功效

红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消炎的效果,再经由实验发现,儿茶素类能与单细胞的细菌结,使蛋白质凝固沉淀,藉此抑制和消灭病原菌。所以细菌性喇疾及食物中毒患者喝红茶颇有益,民间也常用浓茶涂伤口、褥疮和香港脚。

3、解毒功效

据实验证明,红茶中的茶多碱能吸附重金属和生物碱,并沉淀分解,这对饮水和食品受到工业污染的现代人而言,是一项福音。

4、提神消疲

经由医学实验发现,红茶中的咖啡碱藉由刺激大脑皮质来兴奋神经中枢,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进而使思维反应更形敏锐,记忆力增强;它也对血管系统和心脏具兴奋作用,强化心搏,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利新陈代谢,同时又促进发汗和利尿,由此双管齐下加速排泄乳酸(使肌肉感觉疲劳的物质)及其他体内老废物质,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5、生津清热功效

夏天饮红茶能止渴消暑,是因为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且剌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并且产生清凉感;同时咖啡碱控制下视丘的体温中枢,调节体温,它也刺激肾脏以促进热量和污物的排泄,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

6、抗氧化、延缓衰老

研究结果表明,绿茶和红茶中的抗氧化剂可以彻底破坏癌细胞中化学物质的传播路径。波士顿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血管流行病学主任医生说:“红茶与绿茶的功效大致相当,但是正山小种的抗氧化剂比绿茶复杂得多,尤其是对心脏更是有益”。美国杂志报道,正山小种抗衰老效果强于大蒜头、西兰花和胡萝卜等。

7、养胃护胃功效

人在没吃饭的时候饮用绿茶会感到胃部不舒服,这是因为茶叶中所含的重要物质——茶多酚具有收敛性,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空腹的情况下刺激性更强。而红茶就不一样了,它是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性就随之减小了。正山小种不仅不会伤胃,反而能够养胃。经常饮用加糖、加牛奶的红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资料:

①《漫话武夷红茶》——黄光炎

②《武夷茶经》——萧天喜

③《武夷茶说》——黄贤庚

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正山堂老枞水仙,来自武夷桐木关的枞韵兰香

武夷山桐木关产区

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

正山小种红茶与金骏眉红茶,诞生于此武夷山原生的武夷奇种茶树,生长于此这里是武夷茶的优质产区

正山堂限量推出老枞水仙新品精选桐木关高山老枞水仙茶树原料呈现原生态武夷茶味

以正山好茶经典品质敬呈爱茶之人

武夷桐木关产区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地处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海拔高,平均海拔在800~1500米

具有武夷山内其他山场无可比拟的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桐木关植被卡富、山高谷深

土壤属山地黄壤和山地黄红壤,土质疏松,土壤肥力高同时桐木X保存着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雾口长等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有利丁茶树生长

优越的山场环境

孕育丰富的茶树品种

武夷桐木关的茶树品种相当丰富

在特殊小环境的影响下自然地发生品种变异最终形成不同的品种

漫长的岁月,及当地森林的滋润孕育使得茶树枝繁叶茂,茶叶滋味尤为醉厚

桐木关区内的茶树都受到严格保护,禁止随意砍伐因此桐木关内的茶树是野生、半野生的状态

时间的沉淀带给茶树的是不可替代的味道

武夷桐木关

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茶与竹林草木等和谐共生桐木关地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世界生物之窗”等美誉在武夷桐木关,不仅茶树被自然温柔守护在这片连绵绿意的世界里

茶与竹林、花木等和谐共生,加之山林雨雾润养成就了老枞水仙细腻绵长的枞韵

简约设计,巧妙撞色演绎隽永雅韵

在设计上,以武夷生态环境为启发

将武夷山原生态元素融入“正山堂”三个字中

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产地环境与桐木关经典建筑等元素以视觉语言表达其深厚底蕴,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低调稳重的棕色撞色优雅香槟金

透露出一种隽永雅韵,并带有一份岁月之感恰如长于桐木关高山的老枞水仙历经时光流转把长年累月的自然考验,凝萃为绵长枞韵

图解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上“青楼”的全过程

桐木关,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物种博物馆。


它位于武夷山腹地,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这里平均海拔1200~1500米,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每年雾日多达100天以上。



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8C,日照较短,霜期较长,土壤水分充足,肥沃疏松,有机物质含量高。茶树生长茂盛,茶芽粗纤维少,持嫩性高。


两省交界之处。


空气中满是植物和土壤混合的新鲜味道。


桐木的茶树


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为茶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这里的土壤由侏罗纪兜岭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化而来,保护区内山高林密,随着四季的变化,落叶、枯萎的植被成了茶树天然的绿色肥料。



山里溪水流淌下去,汇集成穿越武夷山景区的九曲溪,更是纵贯福建省的闽江源头。


茶树在哪里?好像无处不在的样子啊,考考眼力,找找茶树。



安静坐下来,你会听到毛竹生长的声音。



正山小种红茶的原料为武夷菜茶群体品种,野生、半野生。不同于人工栽培的规则茶园,更不同于工整的机械采摘茶园,这里的茶树自然生长在竹林、针叶林和阔叶林里,满眼看去似乎找不到茶树,又似乎无处不在。无以伦比的生态环境,但也带来了采摘的难度——只能依赖人工。


包裹茶树的青苔,是令骨灰级茶客们心醉的“枞味”主要来源。



采 茶


这里每年只做一季茶,5月份,山里会有一种繁忙且欢乐的气氛。正山小种不会采嫩芽,一般采半开面3-4叶,嫩梢比较成熟,糖类含量高,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少,苦涩味不易显,有利于茶汤滋味形成。





不急切不早采,耐心待天时——这样的价值观体现在这里的很多生活细微之处。


这样陡峭的深谷两壁,我连站立都困难,但采工……她们像从来就生长在这里一样从容。采摘地点与制茶场所往往距离遥远,需翻山越岭。采茶路也大多不那么好走。



像这样的“路”,当地挑工也可以满担青叶100多斤健步行走。春天茶季,晴天难得,采茶做茶更是竭尽全力。


制茶——新工艺红茶时代


桐木关红茶(正山小种),超过400年传统,更有过改变世界的辉煌历史,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内仅是近些年才被人认识。传统正山小种制法,由于工艺繁琐考究,耗时耗工成本高昂,如今难得一见。


今天,即使在桐木关,也大多与世界各地一样,使用可控性更好的室内萎凋槽……



溪水左手边的巨大木制建筑物,据说建于100多年前,是现存世界最大的“青楼”。在茶界,它是传奇,是膜拜的对象,但在当地,它只是静静地安于一隅,看时间变迁。即使在繁忙的茶季,由于传统制法的凋零,青楼也远远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有记载:“桐木关村生产的正宗正山小种红茶,品质优异,卖价最高。清咸丰五年武夷红茶有记录的最高销量为26万担。1838年广州出口的武夷茶 30万担1.5万吨,红茶占24万担。





最鼎盛的1880年福州港出口茶叶74万担,其中武夷红茶和工夫红茶共出口63万担。


其时,茶叶贸易的发展使白银源源流入中国,估算18世纪从欧美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亿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中国还一度造成‘钱贵银贱’。 ”


遥想当年,红茶贸易是何等辉煌,现在,还能否从这座落寞青楼中体会到点滴昔日的荣耀?



这座最著名的大青楼,上下4层结构,不设楼板,用木条隔开,横档每隔4-5厘米一条,上铺青席,供摊叶用。岁月沧桑,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财产,村民共用。


正山小种制茶季


松烟香、桂圆味是它的显赫标志。正山小种条索粗壮紧直,身骨重实,不带毫芯。汤色红艳,香气高爽持久,滋味浓醇,活泼甘甜。叶底明亮,呈古铜色,叶张柔软厚实……




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


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茶。



据称,公元1610年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已通过福建的海运集团远销至荷兰,在英国《茶叶字典》中:武夷(BOHEA)条注释为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山(WU-1)所产的茶,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IA BLACK TEA)。




武夷茶早期就是正山小种红茶在国外的称呼。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正山小种首次输入英国,公元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为妻,饮红茶之风由凯瑟琳公主传入英国皇家,引发英国茶文化。


中国红茶的税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1/10。英国茶叶丰厚的贸易利益还引起了两次英荷战争和波士顿茶叶事件为导火索的美国独立战争。



难得的好天气,青楼上已经有了刚刚采回来的青叶。青楼底层,已经开始用松柴点火。巨大的青楼今天会有些忙,青楼第3层,青叶摊放。大约50平米的青间,摊放了不到百斤的新鲜青叶。


不同于日光萎凋和室内送风萎凋槽萎凋,传统正山小种采用青楼松烟加温萎凋。这样的智慧固然因为本地春天多雨少晴的客观条件,但也能使鲜叶在萎凋阶段就直接吸收烟味,使毛茶烟量充足,滋味鲜爽活泼。




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操作困难,成本高昂,所以被更多人简化掉,只是保留后期松烟熏焙。


但传统茶人认为简化版制作会让松烟味浮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内质,只有如此的青楼萎凋,才能让松烟更加深刻地参与到日后茶叶内质的缓慢转化中,才可以让成茶的松烟香深沉持久……




底层燃烧松木的烟,穿透数层楼上来了。中间每间隔大约20分钟,有一次翻动青叶。


萎凋叶,已经有悦人花香飘散出来。


萎凋目的在于蒸发掉一部分水分,使细胞膜的韧性增大而富弹性。从外形看,叶面积缩小,生硬变柔软。


从内质说,发出兰花香气,叶色变软。除了物理变化,还需要有适度的化学变化,提供更多的可转化为红茶香味的有效物质。


萎凋为下面的揉捻、发酵创造了条件。如果萎凋不够,叶片水分过多涨力大;水分过少,则叶片干硬。两者都不容易通过揉捻卷成所要求的形状,甚至容易揉成碎片。




经过揉捻、解块的茶叶放入箩筐室内渥红(发酵)。揉捻过程中把一部分细胞内含物挤出来,在茶叶自身酶促作用下,使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在短时间内迅速起氧化作用,发生深刻质变。红茶经渥红加深冲泡后的色度,发展香味达最高峰,减少茶青叶的涩味。


现代科技可以检测到的香气物质,绿茶中有大约100种,而经过发酵的红茶,却可以达到300种以上!


红茶汤色的成因,与渥红时氧气的充分供给很有关系。


红茶理想的制茶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高湿度+流通的空气。但这些条件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一般温度高则湿度不够,如空气湿度低,会引起堆面叶水分蒸发,叶汁比堆内叶子浓,渥红就不均匀。


堆面叶子氧化过度,就会逐渐变黑,而部分氧化不完全,则茶汤有青味。如水分过多,通气不好,也会影响渥红。


但桐木关的发酵基本采用室内静置方式,而没有其他地方的盖湿布+喷水,是因为前面所说桐木关的自然气候条件——高湿多雨,山风、气温适宜,这是天赋的优越条件。



看茶汤,右边更是明显渥红均匀,叶底较明净,汤色明艳。



发酵到位的茶叶,散发出一种难以描述的清凉气息,沁人心脾。


熏焙是形成正山小种红茶品质特征的重要步骤,它即可使湿坯干燥至适度,又在干燥过程中吸收大量松烟香味,使毛茶具有浓厚而纯正的松烟香气和类似桂圆汤的甜爽活泼滋味。


复揉叶被薄摊在水筛上,每筛大约2kg的样子,置于青楼第一层的焙架上,倾斜鱼鳞状排列,热松烟均匀穿透叶层。


薄摊湿坯。



上焙,湿坯熏焙。



地面两排青砖是烟道,松烟开始从下面烟道上来。


关闭空间,人已经在里面待不住了,焙间内气温大约有60度左右。


浓烈的松烟穿过巨大的4层青楼而上,直达屋顶,透过瓦片。



在这世界唯一的桐木关、唯一的正山小种制作地,看看这孤独的灯光,这是最繁忙的制茶季。可以了解,现在市场上传统熏焙的桐木红茶正山小种有多么稀缺。


夜里,安静得可以听到昆虫的叹息,邻家的做茶师傅,每年制茶季,夜夜如此情景,人几乎没有机会睡觉。


天亮了,青楼的火也熄灭了,清晨,松烟散去,焙间也渐渐冷却下来。


制茶,又是一个新的循环开始。5点多,采茶工已经进山采茶了。今天,他们将步行山路两个小时才能到达采茶地点,再见到他可能要等到傍晚。



水筛上的正山小种毛茶,色泽已经初见端倪。



毛茶下焙。


传统青楼松烟熏焙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且生产不安全(防火),但那种天地人、时间的味道……它的迷人之处,在那些细腻感性的资深茶友眼中是无法取代的。




楼上已经见到最早下山的青叶,新的一轮制茶开始。



焙的正山小种毛茶,乌黑油润。


松烟熏焙使正山小种红茶具有典型的松烟香,鲜爽活泼的品质特征。


据初步分析,具甜烟味的愈疮木酚和丁子香酚在小种红茶酚类抽提物中的含量,比在木材烟气冷凝物中的含量还高,这可能是正山小种红茶具桂圆汤味的重要物质。


几个月后,这一季的茶叶会历经无数繁复工艺完成精制过程!因为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的内质,会有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


在长时间的静置陈放、复火过程中,起初的松烟香与优秀丰富的茶叶内含物质相互作用,烟焦味完全散失,继而转化为桂圆干香。


找到约30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