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渥堆发酵

找到约4,98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揭开熟普小渥堆发酵的那点神秘面纱

这个概念一点都不新,更不是什么第三代发酵技术,目前公认第一代发酵是自然发酵,生茶或者熟茶后期仓储陈化都可以归入第一代发酵;第二代发酵是人工渥堆发酵,简单而言就是把毛茶堆积在一起然后撒水起温,利用三个作用,酶促作用,湿热作用,微生物作用促进茶叶转化,一般耗时30-60天转化成熟茶,小筐离地发酵本质上还是人工渥堆发酵,根本不是什么跨代的技术,你以为离地就能跨一代吗,这未免太LOW了。

普洱茶自然发酵 

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  

第三代发酵技术公认的是微生物定向发酵,按照人的意愿发酵出功效性,适饮性更强的熟茶,通过人工接种微生物,创造温湿度环境,脱离自然环境的发酵,主要生产形式是密闭的发酵罐发酵,目前整个普洱茶行业掌握这一技术的只有大益,代表产品是益原素;

第三代发酵车间 

小筐离地发酵

你告诉我,这两个会是同一代技术,当我白内障嘛?

为什么它不新呢,早在100年前就出现了!

这就涉及到传统普洱茶的诞生了,你要明白所谓的生茶,熟茶是1995年以后的概念,而以前的普洱茶并没有这个区分,就是普洱茶,它即不生,也不熟,而是刚上市就有一定发酵度的红汤普洱。

红汤普洱主要由两种工艺-湿水筑茶,紧茶发汗制备而来,现存最早的记载:

潮茶装布袋发汗,(文献最早见于1910的勐海恒春茶庄),主要应用于紧茶发酵,压制紧茶前潮水一次(不同于现在的熟茶压制前潮水),压制完毕后不烘干将紧茶装布袋堆积发汗,发酵生黄霉(不知道是什么霉,藏族人喜欢),这很可能沿袭至早期的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贡茶技艺。据清朝历史资料记载,故宫的普洱茶汤色红浓,暖胃,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典故。

范和均也有相关文字记载:

“发展紧茶生产,扶持茶农茶工,佛海是藏销茶的重要产地,紧茶是藏胞一日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销藏紧茶每年为数可观。紧茶制作并不复杂,每年冬季将来时,把收购积存的乾青毛茶取出,开灶蒸压后,装入布袋,积压成心型,然后放置屋角阴凉处约四十天后,布袋发微热约40°C左右,袋内茶叶则已发酵完毕,解开不带,取出紧茶,在外包棉纸,即可包装定型,俟季节型马帮到来,便可装驮起运。先到缅甸景栋、岗已、转火车到仰光、搭轮到印度加尔各答,转运到西藏边境成交。”

湿水筑茶,以李拂一的文章记载为准:

李拂一在1939年的《勐海茶业概况》: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將茶叶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須得湿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

简单说来就是在竹筐里放茶潮湿,用拳头或者棒捣紧,放置一边,任其自然发酵。

看到演化路径了吧,先是普洱茶压制成型后不烘干装在布袋里面堆积发汗(发汗就是发酵),范和均说的则是直接把青毛茶过蒸汽压紧,压成心型,装入布袋,压紧是为了茶叶升温促进发酵,放到阴凉处发酵四十多天;李拂一则是在青毛茶的时候就开始了发酵,青毛茶揉捻晒干之后,用竹篮盛茶,洒水,用笋叶把茶叶包裹住(方便起温),用拳头或者棒子捣紧,是为筑茶,然后任其发酵,这种工艺是非常接近现在渥堆发酵工艺的。

关键词来了,竹篮盛茶,笋叶包裹,洒水,筑紧,这就是典型的小筐离地发酵,一点都不新颖,滇茶的所谓“天脉”技术就是源自湿水筑茶工艺。

现在的小筐离地发酵它其实主要解决的是小堆发酵困难的问题,主要面向的是古树,大树茶发酵,或者小企业小作坊发酵方式,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发酵规模普遍很小。

大堆子发酵有什么优势呢,一般发酵规模很大,1吨到40多吨不止,堆子升温很快,后期可以堆内温度可以达到最高65℃,一般在50-65℃之间徘徊,茶叶转化快,发酵效率高,香气高(温度高有助于提香);

小堆子就抓狂了,放在地上发酵,数量少,温度起不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一间教室10个人和100个的区别,放到竹筐里不仅可以把为数不多的茶叶聚拢,挤紧,还需要用麻布或者蛇皮袋包起来,这样裹起来撒水就容易起温,有了温度才会发酵。

所谓的小筐离地发酵解决的就是小堆发酵困难的问题,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劣势倒是不少,比如起温还是困难,堆温低(一般都在55℃以下),发酵困难,效率低,一般都是轻发酵(因为很难发熟),当然堆味确实减少了,但香气通常也不高。

比起接地的大堆子发酵,小筐发酵并没有什么优势,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大堆子的问题解决了,但大堆子发酵的优势同样也没了,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反倒被无数商家吹捧,成了一个噱头,竟然还有人把其标榜为第三代发酵,想想就搞笑!

——本文来自小小发酵师,感谢作者付出。

普洱茶界最难技术之一?一文了解渥堆发酵车间建设与熟茶工艺 渥堆发酵专题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很少有人能知晓熟茶渥堆发酵的全貌,一是因为渥堆发酵车间内的稳定菌群十分宝贵,往往会被茶厂设为机密禁地,严禁参观。

二是因为即使能进入参观,也很难跟踪性研究各个环节,毕竟整个渥堆发酵的周期长达几十天,包含洒水,翻堆和开沟等不同步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同时,因为在渥堆发酵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难以察觉的微生物,因此渥堆发酵并不像现代制造业,有着标准化规程和可量化指标,而更像经验主义指导下的技术。

小到把控车间的温度,大到把握翻堆的时机,渥堆发酵中的很多工序都没有量化标准可言,每次发酵的成败,都非常依赖发酵师傅的经验和应变能力。

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来带各位茶友了解,渥堆发酵的一般性工艺流程。


选择发酵场地

场地对渥堆发酵十分重要。由于发酵时要进行洒水,要求能保住部分水分,当堆温起来后,又需要及时释放多余水分,因此地面要具备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

因此传统的发酵车间,往往是青砖地面,或粗糙的水泥地面,而且设计时会带有一定倾斜度,能够使多余的水分迅速流走,防止茶叶沤坏。

之前有些茶企出于食品卫生考虑,会在发酵池上贴上瓷砖,这种方式对沥水有一定影响,但瓷砖本身也透气,中间还留有缝隙,对整体发酵的影响并不算大。

而这两年的茶企,会采用更加卫生的离地发酵,有夹层不锈钢板发酵,木桶发酵等方式,陆离在之后的熟茶专题文章中还会着重介绍。

地面打好后,往往会带有一定异味,优势菌群也不明显,因此还不能马上进行发酵,而是要养地,一来去除异味,二能培养优势菌群,为微生物的发酵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养地时,要先用之前生产的熟茶末和碎茶渣铺地,高度2-3cm左右即可,然后浇透水,等晾干后再次洒水,保持地面处于湿润。等到水泥地面被浸润成黑色,茶末也失去茶味,再将以上环节重复数次后,养地才算完成。

刚做好的发酵车间,是很难做出好熟茶的,有经验的茶厂会在前几次生产使用成本较低的毛料。受限于车间所在地的气候和环境,有时前几次的发酵情况都不够理想,这时就很考验负责人判断能力,要么重新进行养地,要么另寻它址,而在使用一些价值较高的毛料发酵熟茶时,负责人通常还会专门借助使用多年的老发酵车间,保证微生物参与环节的稳定。

堆茶与洒水

场地建设完成后,就该进行生产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堆茶,也就是把毛料堆在一起准备发酵,别小看这一步,这里涉及到两处关键技术点,一个是茶堆高度,一个是打堆的毛茶数量。

一般来说,茶堆高度在50cm~120cm不等,数量上差异更大,小的有100公斤,大的可达数十吨,期间出入很大,一是各厂技术习惯不同,二是每次发酵的毛茶等级不同。

通常茶叶越粗老,打的堆子就越高,因此粗料的条索松大,透气性好,吸水性也好,而嫩料细碎紧实,透气性相对较差,这点在洒水时还会讲到。

堆好料子,就该洒水了。早期的洒水比较粗犷,是直接用水管接上水龙头,一个人捏着水管口对着茶堆喷水,一个人在旁边看着水表,等水量到了就完成了。

当然,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现在大多使用喷雾器雾化洒水,为了让茶叶都尽可能地浸润,通常都是一个师傅洒水,一个师傅翻堆,这里还涉及到一些细节,比如水往低处走,下方的茶就容易过湿,发生结块,如果是早上洒水,下午就要及时翻堆,明早还要再翻一次,尽量均匀。

洒水环节最重要的两个参数,一个是洒水量,一个是水质,影响洒水量的因素很多,有茶青含水量、茶青等级和制作季节等等,非常考验发酵师傅的经验。

一般来说,毛茶量和洒水量的比例为3:10到5:10左右,如果这次发酵的毛料等级较低,相对粗老,可以适当增加洒水量,如果是雨水茶,毛料含水量较高,加水就少一些。

水量是发酵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而水质则对发酵品质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勐海味的标杆效应,此前业界发酵熟茶时,大多参考勐海地区地下水的水质酸碱度和微生物含量。

这种做法是好是坏?抛开带有故事性质的“一源井”不谈,勐海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地下水相对纯净,与发酵车间微生物的契合度高,的确是理想的水源地。

但考虑到其具有不可复制性,业界就需要找到一种通用度更高,使用成本更低的源水,如最新的科研成果显示,“去离子水”在熟茶发酵中具有良好的可适应性。

这里所说的去离子水,不是某些净水器商家宣传的保健噱头,而是专指除去呈离子形式杂质后的纯水,其特点为不受植物细胞内的大分子吸附,而茶叶内的水分正是由自由水与结合水构成,因此去离子水能与自由水结晶,还能使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化,从而保持“水分活度”(Water actity)。

在以酒类制作为代表的现代食品业中,去离子水已经得到了广泛利用,目前最先进的大益智能发酵,也使用了去离子水,在未来的熟茶发酵中将得到更多应用。

渥闷与透气

均匀洒水后,就可以盖上发酵布进行第一轮发酵了,此时就出现了渥堆发酵最大的一个难点:如何协调好渥闷与透气之间的矛盾。

渥闷可以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稳定环境,也能使堆子能起温和保温,但渥闷也不能太过,需要保持一定的透气性,否则会影响堆内毛茶的正常转化。如何协调好渥闷与透气之间的矛盾。

想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就需要精准把控洒水量,上面提到的毛茶与洒水比例,更精准的数据为:高等级原料的茶水比为2.5~3:10,低等级则为3.5~5:10。

其次,如果茶堆基数大,微生物活动会更加强烈,内部的温度会相对较高,就需要加强透气防止烧心,而堆得较低的茶堆透气性会较好,就需要加强渥闷。

为了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发酵布方面,大堆子可以用网眼更疏的编织袋,小堆子则用保温性更高的麻布,有时还要使用数张麻布将小堆子上下覆盖以保证渥闷。有的茶厂还会在堆子上插一些中空竖长的小竹篓,用来增加堆子的透气性,使堆内的水分得到挥发。

最后,要根据毛茶等级适当调整堆高厚度,等级低的原料条索泡大,透气性好,可以适当堆高,而等级高的则需要堆得更薄更矮,同时不要太密集,保证透气。

数次翻堆

解决了渥闷与透气的矛盾后,洒过水的茶堆需要盖上发酵布,让茶堆的温度持续上升到50~65°C左右,等堆温保持一段后,就该进行第一次翻堆了。

翻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茶堆的透气性、降低堆温、加速水分挥发,同时让茶堆吸收空气的氧气,为下一轮发酵做准备。

翻堆的具体时机,也是渥堆发酵的难点之一,如果翻堆不及时,堆内的温度就会持续上升,造成茶叶碳化,也就是业界常说的“烧心”。

翻堆的过程,正如渥堆师傅所说的:“刚洒过水的这个大堆子高度有1.2米,但吸饱了水分的毛茶会逐渐收缩,茶堆的高度每天也会往下落,等到第四天,就只剩不到0.6米了。第三天时,茶堆会逐渐发热,第四天微生物菌群的作用更加显著,茶堆开始“挂白霜“,等到第五天,堆内的温度已经高到很烫手,外面的茶叶也升着白雾。”

以前发酵时温度一切从简,茶堆温度全凭发酵师傅的手感,现在则可以在堆子上插个温度计来检测堆温,量化指标大约为不超过65°C。

这时的温度保持两天左右,就要开始翻堆了,翻堆的目的也是平衡茶堆的温度、湿度,为了保证均匀透气,还需要一些“结团”的茶块解散。

翻堆频率约为6~8天一次,夏天温度较高就翻得勤一些,冬天则慢些,此外要特别注意雷雨天气,这时气压变低,堆子也容易烧心,整个翻堆要持续4次左右。

刨散开沟

数次翻堆的过程中,堆高和堆温都会持续下降,第四次翻堆后就该开沟了,与翻堆相似,开沟的目的也是为了散热,降温,以及进一步挥发水分,具体方式为,用木耙将茶堆刨散,再将茶叶犁成一条条类似于田垄的茶沟,尽可能地增加茶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帮助其散热降温。

值得一提的是,刨散的茶堆尚有余温,此时不能立刻开沟,更不能等其完全冷却后再开沟,而是要在毛茶余温尚存时及时起堆,使茶温保持在合理区间。

把上一轮渥堆时位于外边的毛茶推到中心,再把堆子起到1米左右,盖上发酵布,堆温达到要求后,重复之前的翻堆、开沟、做堆。

等到整个发酵周期来到45天左右时,就可以将晾到常温的熟茶送去审评室测水分含量,如果茶叶的含水量低于15%左右,就说明这次的渥堆发酵成功了。

在早些年代,测水分的方式是将100克称好的茶样放进炉子烤成灰,再称量下灰的重量,即可得出大致的含水量,而现在会使用水分仪,测量会更加精准。

到这一步骤时,渥堆发酵的工序就全部完成了,但此时这些刚做好的这些熟茶,多少会带些堆味,而这就是制作熟茶的最后一道难题:尽可能地消除堆味。

消除堆味

堆味,主要是因为堆子起量大,毛茶吸水不均,导致底部的茶叶发酵过度,产生有机酸类物质,而这些酸又会腐蚀水泥地面,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盐类物质。

这些盐对人体无害,但会与毛茶混在一起,导致称量时的灰分含量升高,同时发酵不均也会使堆内的茶叶发酵过度,进而产生霉、腥、酸、馊等不良气味。

熟茶的“堆味”虽然让人很不愉悦,但却是无害的,和霉味,仓味等后期仓储不当造成的不良气味有着本质区别,也可以通过存放和醒茶等手段来消除。

而在之后的专题文章中,陆离也会为茶友们介绍,如今的新兴茶企是怎么通过创新发酵方式,来实现“无堆味”的制作技术的。

熟茶做好后,很多茶厂会进一步分筛,一是剔除谷壳、茶果等杂物,二是分出不同级别,丰富茶品的价格梯次,这也是用料细嫩的宫廷普洱的由来。

散茶分好后蒸压成型,就可以包装出厂了,自此,除了需要保密的技术细节外,熟茶制作的整个工序,就都呈现在各位茶友的眼前了。


当然,渥堆发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熟知以上各项理论,更需要多年从业经验,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茶友们能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对渥堆发酵的认识与研究上。

总之,渥堆发酵的实质,实际上就是车间小环境内的氧气、温度、湿度,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茶叶酶,以及各类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化学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人为地控制水和温度,都可以加速,延缓,改变这些反应的进程和结果,从这些繁琐的步骤和各种细节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时至今日,传统的渥堆发酵,仍然非常依赖经验丰富的发酵师傅,仍然考验制茶人员的临场反应的应变能力,也仍然缺少可量化的具体措施与量化指标。

如何提高渥堆发酵的稳定性与可控性,使整个发酵环节进入现代生物工程范畴,进而改变消费者的刻板印象?

下篇文章,我们聊聊业界在生产熟茶时的一些新突破。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次性讲清楚普洱熟茶渥堆发酵技术

普洱茶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类,普洱生茶是利用茶树的鲜叶、茶青一次性加工成的晒青毛茶制成的产品,而普洱熟茶则是利用晒青毛茶为原料进行的再一次的加工,是通过渥堆发酵等有关技术以后形成的产品,所以普洱熟茶的加工属于再加工的范畴。


我们前期提到,通过精制以后的晒青毛茶所产生的长身茶、圆身茶或部分轻身茶等等,都可以作为熟茶发酵的原料。因此熟茶的加工,它的原料可以来源于晒青毛茶,也可以来源于精制以后的各个晒青茶的筛号茶或筛路茶,因此说它是再加工茶类。


让我们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渥堆发酵的定义

渥堆发酵是云南普洱熟茶加工的专业名词,它的意思是将一定数量的晒青毛茶或精制以后的晒青毛茶的各个筛号茶、筛路茶添加适量的水分堆积在一起,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或茶叶基质间的氧化聚合作用或整体的酶促作用,使茶坯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进而使茶胚形体收紧、滋味变得醇和、茶汤变为红褐明亮、叶底转为红褐色的工艺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渥堆”不是普洱茶仅有的,在湖南、湖北的黑茶的生产也使用渥堆的技术。和普洱茶加工的区别在子湖南湖北的安化黑茶、老青砖、茯砖等茶,它的对象是揉捻以后的採坯,是属于基础茶加工当中的揉捻叶渥堆,而云南普洱熟茶的加工,它的作用对象是已经成为可饮用的晒青毛茶或精制以后的解号茶、筛路茶。从这个意义上说,普洱茶熟茶实际上是用了黑茶的加工技术和加工原理进行再加工的产品。


晒青毛茶潮水,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发酵”一词也不是普洱茶的专有名词,在发酵类的茶叶中,红茶和青茶都使用发酵一词。区别在于红茶和青茶的“发酵”,不是工业意义上的微生物发酵,它是茶叶利用多酚氧化酶的酶促反应形成的色变作用。而普洱熟茶,则是真正利用微生物并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加工出来的产品,普洱熟茶的加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酵的概念。因此,茶学教科书里,都在红茶青茶发酵一词使用时打了引号,以示区别。


二、渥堆发酵原理

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其原理是在微生物作用、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三大作用下,使茶叶中所含有的茶多酚发生氧化聚合反应,蛋白质和氨基酸发生了水解、降解,茶叶中碳水化合物消耗、分解以及各产物之间相互聚合、缩合等一系列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茶胚的色泽由原来的晒青茶的墨绿色转化为红褐色,滋味由原来的浓酽型转化为醇和型,并引发一系列的香气物质的改变,从而形成熟茶特有的色、香、味、形。


这个过程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在其他的茶类生产中也是有的。比如红茶、青茶是多酚氧化酶的酶促作用,黄茶是湿热作用。因此普洱熟茶和其他茶类的区別主要就在于它有微生物的参与。


翻堆及温度监测,图片来源网络


在云南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主要的微生物有黑曲霉、青霉素、根霉素、灰绿曲霉、酵母、细菌等等类型,其中黑曲霉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并以其优势菌群作用于茶坯,它可以产生胞内胞外两类霉,有20种左右的水解酶,其中的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分解出包含多糖、脂肪、蛋白质、天然纤维果胶和可溶性的化合物。这些分解出来的可溶性化合物,大多数为单糖、氨基酸、水化果胶和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从而使普洱茶具备了甘滑醇厚的品质特色,奠定了普洱熟茶特有的品质基础,这就是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原理。


开堆,图片来源网络


三、渥堆发酵工苙流程

普洱熟茶渥堆发酵有四个主要的工艺,即毛茶潮水、放堆、翻堆和风干。毛茶潮水是在晒青毛茶里面添加适量的水分的作业称之为毛茶潮水。通过潮水以后的毛茶进入到第二工序,即放堆作业,将受潮茶坯堆积起来,通过一定的时间,茶坯发热、微生物滋生,从而引发各种化学反应。翻堆是普洱熟茶加工的第三种工艺作业类型,在具体的生产中通过翻堆作业,使渥堆中的茶坯内外、上下交换位置,进行翻堆,放堆和翻堆是反复交替的两种工序。当渥堆发酵到具备了普洱熟茶的品质特征以后,就要进行“风干”,风干我们又称开堆,就是将渥堆好的茶坯打开来,进行薄推、晾干的工序作业。


四、渥堆发酵的注意事项

朋友们知道,渥堆发酵是形成和奠定普洱熟茶特殊品质的关键工艺,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普洱熟茶的质量。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八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选择使用好的原料。

普洱熟茶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作用、微生物酶参与进行发酵的茶,最终形成的外形品质是红褐的外形色泽和红褐明亮的茶汤以及红褐的茶底,因此,选择原料的时候,就应该选择茶坯中富含微生物以及保蓄了比较多的茶多酚的这一类型的茶。由于晒青毛茶加工,揉捻以后在阳光下直接晒干,在阳光下推晒的过程,茶条吸附、附着了大量的空气中的微生物,所以晒青毛茶茶坯本身富含的微生物基质是比较多的。不仅如此,晒青毛茶的杀青温度相对于其他绿茶偏低,保蓄了比较多的多酚和多酚氧化酶,它能为熟茶的渥堆发酵创造微生物和多酚氧化酶两个基质条件。因此用于渥堆发酵的普料只能是晒青。从茶叶的适制性原理来说,我们反对使用其他茶类入料,一定要选择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普洱熟茶成品(散茶),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要注意渥堆茶坯的数量。

普洱熟茶加工,茶堆茶坯数量的多少、堆的大小、堆的高低关系到发酵时茶坯的温度、微生物种群的活跃程度,以及微生物汽性和酶促氧化的程度等等。如果渥堆茶的数量过少,堆温起不来,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不足,整个发酵过程就会变得漫长起来,其他不利品质的因素就会显现。如果数量过多、堆积过厚,容易形成无氧的环境,产生无氧呼吸,使茶坯出现大量中间产物,从而影响到熟茶的品质。在具体生产中要确定好渥堆发酵的茶坯数量,就工业生产来说,一般采用3-5吨的这个数量比较合理,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用更大的堆、更多的数量进行放堆,根据各自的作业条件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对于个人爱好性的熟茶渥堆发酵,数量较少,要确保其他指标的满足,即要满足温度、水分、氧气等等指标的要求。


第三,要合理控制水分。熟茶发酵,毛坯添加多少水是发酵的关键技术。水分过多,堆内的透气性差、缺少氧气,使它在少氧环境下产生大量的厌氧菌,甚至出现腐败菌,叶底软而糜烂,甚至会腐烂。如果水分过少茶堆中充满了空气,温度起不来、茶堆热量不足转化慢,也不能取得好的发酵效果。因此,要特别注意发酵茶坯的含水量。一般来说,要掌握“高档茶适量偏少、低档茶酌情増多”的水分控制原则,二级以上的毛茶,它的回水量最好控制在26%-32%,低档毛茶可以将水分补充到36%-42%。如果在干季进行发酵,水分可以酌情増加,如果在雨季进行发酵,水分可以酌情减少。


第四,要合理控制发酵温度。

茶坯温度的高低影响到堆内微生物的活跃程度,温度过低,微生物的活性是不够的,温度过高也会起到杀菌灭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对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而言,在堆内温度达到40-55℃之间的时候,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是最强的,因此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都不利于发酵,要注意控制好堆内温度。


普洱熟茶汤色,图片来源网络


第五,要注意改善通风条件。

在一定温湿度作用下,渥堆发酵着的茶坯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微生物大量的滋生繁殖,高分子化合物在微生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共同作用下逐渐的分解、聚合、降解。如果没有氧气的参与,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醛类、酮类等难以充分的氧化分解特别是多酚类物质中的脱氢氧化更加难以完成,所以要注意茶坯的通风透气,要提供一个相对富氧的环境。除了车间环境的通风以外,要注意及时的翻堆,因为翻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补氧的过程,是一个氧气调节的过程。


第六,要注意合理翻堆间隙。

翻堆是熟茶发酵中调整发酵部位,使内外交换、上下交换的种工艺作业,对发酵的进程起到调节和控制的作用。翻堆太勤太多、太频繁,许多微生物还没有滋生,许多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刚刚起作用进行翻堆,反而阻止了氧化,不利于发酵。如果翻堆过慢,茶坯长时间的堆积,由于堆内缺氧也会导致许多转化中的中间产物的堆积,从而使得发酵的茶发沤、发酸…所以握好翻堆的间隙。通常情况下,5-6天翻一次茶堆是比较合理的。


低热地区进行发酵,温度升得快,翻堆的间隙时间短;温凉地区进行发酵,由于堆温起的慢,翻堆的间隙可以适当延长,否天翻一次比较合理,根据气候条件和车间环境条件灵活掌握灵活确定。


第七,要注意合理发酵时间。

熟茶发酵时间是指晒青毛茶补水、增湿开始,一直到渥堆发酵结束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受制于许多因素,气候因素、茶堆数量的多少、水分的多少、翻堆频率和次数等。也受制于不同季节的茶坯,春茶叶子比较厚,发酵时间比较长;秋茶叶子比较薄,发酵的时间比较短,无法固定统一时间。朋友们在组织生产的时候,要善于观察茶坯的变化,确定每一堆茶的发酵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春茶的发酵时间大约需要40-60天,而秋茶的发酵只需要40-50天左右,要因地制宜、的情而定。


第八,是掌握好发酵程度。

这几年以来,随着普洱茶的兴起,消费的多样性变得复杂起来,有的朋友喜欢“半生熟”的茶,有的朋友喜欢“六七成熟”的茶,还有的朋友喜欢发酵重一点的茶,这些喜好无可厚非,但就工业生产本身来说,还是应该按标准来指导生产。大家知道,普洱茶的定义,它限制性的规定了普洱茶的品质,要求其外形的颜色是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它的茶汤要求是“红褐明亮”,我们应该把这个标准作为指导生产的依据,过生、过熟都不好。因为发酵浅、发酵不足,茶汤红明欠褐,滋味往往带苦,甚至还会有涩味,叶底冲泡到几泡以后就会出现黄褐泛青如果发酵过熟,茶汤又过于的红褐、发暗、发黑,滋味变淡、少韵,茶汤醇厚度减弱,带上了品质上的瑕疵。


总而言之,普洱茶,特别是普洱熟茶,是云南特有的茶类。在组织生产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进行。普洱茶属于地理标志性产品,原料产地有限制性要求,我衷心希望广大的茶友树立法治观念,凡离开地理标志区所生产的普洱茶,应予以杜绝。我本人是反对使用云南省以外其他省的茶、老挝茶、越南茶等来进行发酵的。提醒广大普洱茶爱好者,普洱熟茶属于再加工茶,所以不建议将普洱熟茶纳入六大茶类的分类中,进行无休止的讨论。

 

好好喝茶、喝出品位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本文摘自《亚和说茶》,徐亚和著,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内容仅用作分享,版权归作者及出版社所有。

© 版权声明

来源:晓德书号

编辑:茶释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找到约4,89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