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文人茶会

找到约292条结果 (用时 0.144 秒)

当代茶会正流行,第一次参加千万别做这些事……

  我还没参加过茶会

  我对普洱茶知之甚少……

  那又如何!

  从天而降的一场茶会依然会选到你。

  毕竟在这个时代,

  茶会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1  先说说茶会的流行史

  起源

  在中国,茶会形成年代久远,又叫“茶宴”或“汤社”。茶会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三国志·韦曜传》是史籍中最早关于“以茶代酒”的一则记载。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为待客礼仪。

  风尚

  正式的茶会,出现在唐朝天宝年间。文人雅士很喜欢这种简朴真挚的交流方式。
  一次,吕温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一起喝茶,写下了《三月三日茶宴序》:“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可见,唐代文人茶会已经成为时尚,他们一边仔细品茗,玩杯弄盏,一边吟诗作赋。
  盛行

  到了宋代,茶会更为普遍。茶会的形式有贵族茶会、民间茶会、文人茶会和禅茶会等几种。宋代名画《文会图》据传为宋徽宗及宫廷画家共同创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该画直观表现了宋代文人雅士品茗的场面。
  明朝时期,朱熹在武夷创建武夷精舍,蛰居武夷,以茶会友;或宴泉边,或宴竹林等。明正德十三年(1518),文徵明在《惠山茶会图》中,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文人相聚的露天茶会,成为时代写照。
当代茶会正流行,第一次参加千万别做这些事……
  清代茶宴依然盛行,与帝王关系密切。不仅有专门的茶宴,几乎每宴必须用茶,并且是“茶在酒前”、“茶在酒上”。

  乾隆一生嗜茶,首倡在重华宫举行茶宴,据记载曾举行60多次。此宴一般是元旦后三日举行,由乾隆亲点能诗的文武大臣参加。宴时,乾隆升宝座,群臣每二人一几,一边饮茶一边看戏,用的是茶膳房供应的奶茶。

  继承

  现代茶会崇尚俭德之风,兼具待客、交友、审美、明志、修德养性等用途,也可以说是用茶和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聚会,基本形式包括茶契(小型茶聚)、仕席(文化沙龙)、云席(户外茶席)。2010年后,主题、形式丰富的茶会层出不穷,尤其是最近两年,因茶结缘得到更普遍的喜爱。

  2  爱上茶会,懂得茶礼

  一场茶会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审美过程,包括绘画、服饰、空间设计、插花、音乐、仪态、形体、色彩,其中涉及听觉之美、味觉之美、视觉之美、触觉之美等。它既是关于茶的盛宴,也是一场雅集,传递给每一位参与者“洁、静、正、雅”的中国茶道之美体验。
  也正因此,茶聚美好,受到很多茶人的珍视。受邀参加一场茶会,在喝茶的过程中,理解这个宗旨,并以此注意我们的言谈举止,便能做一个适宜的品茶人。
  看看先辈们是怎么做的

  1、明末冯可宾《岕茶笺》里,总结了适宜品茶的十三个条件,分别为:“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酲、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

  也提出了与茶不合时宜的七条禁忌:“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有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
  2、诗人、作家徐勃的《茗谭》一书,虽是一部小说,却以谈论茶饮的清雅趣味著称,他写的很有意思:“饮茶,须择清癯韵士为侣,始与茶理相契。若腯汉肥伧,满身垢气,大损香味,不可与作缘。”

  3、作家朱权一生爱茶,他所著《茶谱》至今还是热销书,他讲得更直截了当:“啜茶大忌白丁,故山谷曰:著茶须是吃茶人。”
  古人对茶会的“要求”,已经说得很明白,对于适宜品茶的时间、不适宜品茶的时间、不适宜品茶人、不适宜茶会的环境器具等都有论述,值得借鉴。

  参加茶会需知的基本礼仪

  1、赴约的嘉宾,尽量提前15分钟入场。签到后,阅读茶笺,安静地观赏茶席和空间之美。
  2、衣着简素、大方,避免艳俗不雅或太过拘谨、正式的服装。
  3、赴茶会当天不要使用香水,也不要浓妆艳抹。

  4、入席前,询问或寻找自己在茶席的落座位置。落座后,坐姿优雅放松,并主动向席主和其他宾客问好。
  5、茶会开始前,将手机调至勿扰模式。如有急事接听电话,必须轻声离席。

  6、当今茶会,没有“止语”的严苛要求。在茶会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不是不可以交流,但需安静轻声,以不影响到第三个人为度。
  7、品茶过程中,尽量不隔席、隔人大声讲话。

  8、席主行茶时,以静心体会席主冲泡过程、仪态之美为佳,这样既是尊重,也能让自己静心,为品茶做准备。
  9、在茶会过程中,专注吃茶,不随意拍照或离席走动拍照,以免影响他人心绪。

  10、当席主给自己行茶时,微笑示意表示感谢;注意自己的品杯不要离席主太远,主动把品杯放在容易续茶的位置;自己的品杯尽量与其它茶友的品杯保持整齐有序,这样做除了使茶席环境整洁以外,还体现宾客对主人的关爱、宾客与宾客之间的相互照应,惜茶爱人之情。
  11、茶会结束,感谢离席,有时间的宾客可以主动参与收纳清洁等。
  3  一起来享受茶会吧

  茶会活动是茶人们精进茶道、扩大视野、以茶会友的途径之一,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受邀嘉宾,一点一滴,都体现着个人的态度与修养。一场优雅的茶会,需要每个人的默默付出和倾心支持,才能让到场者尽享当下,在细节之美中,慢慢领略吃茶品赏,不负惜茶爱人,一席一天地之广阔。

茶画赏析:文徵明《惠山茶会图》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文徵明的绘画造诣全面,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惠山茶会图》,纸本,设色,纵21.9cm,横67cm,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有蔡羽书序,记该图作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时文徵明49岁。后纸有蔡羽、汤珍、王宠三家书诗,顾文彬题记。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到无锡惠山游览,在二泉亭品茗赋诗,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记录了他们在山间聚会畅叙的情景。

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看童子煮茶。画面人物共有八人,五主三仆。井亭内二人围井栏盘腿而坐,右一人腿上展书。松树下茶桌上摆放多件茶具,桌边方形竹炉上置壶烹泉,一童子在取火,另一童子备器。一文士伫立拱手,似向井栏边两文士致意问候。亭后一条小径通向密林深处,曲径之上两个文士一路攀谈,漫步而来,一书童在前面引路。

此画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运笔纤细,兼带拙味,如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潇洒中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石形态亦于精细中呈适当变形,工整而带装饰味。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頫的山水画体,并有发展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的新格。

画中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有些雷同,但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传神重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令人领略到明代文人茶会的艺术化情趣。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范增平 | 台湾的茶会

台湾的茶会

“茶会”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古代有文人茶会、宫廷茶会、宗教茶会等各式各样的茶会,并且每一种茶会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不仅仅是表现形式的差异,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也有很大的差别,在今天茶文化复兴的时候,根据现代人的需求还衍生出了许多新型的茶会,比如“无我茶会”、“欢喜茶会”、“梅花茶会”、“日月茶会”等等。

1970年代台湾“茶艺”形成之后,台湾茶文化团体逐渐出现,如:“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协会”。真正起到最大作用的是1982年9月23日组织成立,代表全台湾的“中华茶艺协会”的成立;1988年3月12日组织成立的“中华茶文化学会”。此后,台湾爱茶人士在各地组织成立有关茶的群众团体逐渐增加。

2000年代后,茶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茶艺与茶会成为饮茶文化的代名词,茶会或茶博览会的举办更是随时随地可见。

1987年良心茶艺馆品茶会

1987年范增平先生在台北良心茶艺馆组织茶会接待老外

1989年汪道涵先生主持,范增平先生在上海举办茶会,介绍台湾茶艺

1991年范增平在湖南長沙举办茶会

2013年台湾亚太创意技术学院举办茶会

2020年在台湾举办第十届《茶道》全球茶友迎新茶会(桃园分会场)

我们探讨所谓的茶会,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涵,第一层是相聚品茶,以茶会友,冲泡茶叶,调和茶汤,品评茶叶制作与泡茶技艺为中心;第二层是以茶艺比赛或优良茶比赛的斗茶性质茶会。前面的茶会是茶叶爱好者与茶叶消费者联谊性质茶会,强调的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以及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后面的茶会是在于审评制茶技术高低,如何选购优良茶叶的商业促销活动。不论是从哪个意涵来见证茶会的举办,对台湾现代茶产业的发展和兴盛,都带来重要作用。

茶会的定义

所谓的“茶会”,就是以茶会友的一种形式。茶会并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也并不一定要严肃庄重的外在形式,茶会可以轻轻松松的坐在一起喝茶,聊茶,这种相聚在一起品茶,谈茶,甚至聊天议事,只要有以茶为主角的聚会,都可以称之为一种“茶会”。简单的说,就是“以茶会友”,备有茶水、点心的社交性聚会就是“茶会”。茶会的地点可以在自己家里,在野外,或选择一处场所,邀请一些朋友,在一个空间里摆设几个桌椅,上面摆放一些茶点,大家一起品茶,吃茶食,聊天或讨论事情,这就是“茶会”,是广义的茶会,也通“下午茶”。

茶会的种类

(一)以人为主的茶会。为领导、父母、亲人、同学等举办茶会。

接待武夷学院学生茶会

2021年桃园家庭茶会

(二)以事为主的茶会。为节庆、生日、婚寿、追思等举办茶会。

2019年父亲节茶会

(三)以物为主的茶会。品评名茶、工程落成、丰收庆贺等举办茶会。

武夷岩茶专题品鉴茶会

(四)以时为主的茶会。新春、中秋、仲夏等举办茶会。

(五)以地为主的茶会。海边、山上、云端、湖中等举办茶会。

2014年台南茶会

2014年台南茶会

2014年台南茶会

(六)特定主题茶会。先订一个主题,根据主题选定合适的环境和名茶,邀请茶友们来参加的茶会。比如说,天气寒冷,邀请朋友举办一次“围炉夜话”茶会;新产品发布茶会;专家、教授讲座茶会,等等……。

茶会的形式

(一)清品茶会

茶会都是围绕着茶的主题,茶人聚集一起,共同探讨和品赏茶的美感。

(二)调饮茶会

下午茶会的形式举办,美食点心,一起享受茶的美好。

(三)主题茶会

为某一个特定意义或目的而邀请某些人来相聚,所举办的茶会。

老茶与古琴对话茶会

三、茶会的主办

茶会可以是一个茶艺馆主办,也可以是个人策划主办。主办茶会,可分为两类。(一)社团组织茶会;(二)非社团组织茶会。

饮茶文化传到台湾也有200年之久,喝茶的方式从最简单的家庭饮茶,寺庙僧侣用茶宴请来寺院宾客,到近年来兴起的茶艺,茶会、茶席,甚至茶宴,越来越多人参与了茶艺的行列。茶艺与茶席又将饮茶的行为与形而上的道相结合,刚开始茶与花艺、书法、香道的结合,与音乐的对话,发展到今天已与越来越多的相关艺术结合应用,提升茶艺文化至精致艺术的层次,而形成一门专业的学科。

范增平先生简介

范增平,“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专家级教授。1985年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1988年“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并在大陆不遗余力地推广茶艺。曾应邀在大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讲学。

出版《台湾茶文化论》《中华茶艺学》《台湾茶艺观》等多部著作。20世纪70年代末,在华人茶文化圈,首倡“茶艺”之概念,被时人誉为“台湾茶艺泰斗”。

来源:楚天茶道  作者:范增平  

找到约28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