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铁观音时代

找到约73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草根茶商的时代救赎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国茶产业,那就是“起来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之所以起得早,是因为茶业是祖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产业,长期以来只有中华一家,别无分号,可谓独家生意。但茶产业真正到了近现代的工商社会,日益表现出其尴尬的一面,在新兴茶叶种植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的强劲冲击下,已无可奈何地日益黯淡下去了,虽然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兴,但仍然无法摆脱世界种植面积第一,产值却屈居第三的命运。最令人痛心的是,据媒体报道,七万家中国茶厂在总体实力上难敌一家英国立顿,立顿茶业年产值相当于中国茶业年产值的七成。

这就是中国茶产业之痛,是中国广大茶叶从业人员的一块心病。那么,作为产业之中坚的茶商,其表现又如何呢?虽然说,在茶商身上寄托有中国茶产业之希望,但茶商又是行业中身份最尴尬的一个群体。商人本为追逐利润而生,难免沾染些铜臭气,这也早为社会所包容与大而化之了,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商人作为今日社会成色最足的群体,乃是为世人所景仰与呼风唤雨之辈,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在茶行业存在着茶人与茶商之辩,茶商亦是人,却被排斥于茶人之列,不入终日恪守茶道精神的茶人法眼。圣经说,富人要升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富人之所以上不了天堂,乃是通不过道德审判。在传统茶行业的道德审判之下,广大茶商成了终日营营的猥亵之徒,虽然创造了极大的产业价值,却没有享受到与之相匹配的尊重。抛弃传统式的清高及对经商的偏见,在茶商本身上又该检讨些什么呢?我以为,茶商的弊病乃在于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上不能续接千百年祖宗流传下来的茶道精神,下不能开创现代意义的工商事业,成为体制外的边缘生存者,沦为文化意义上的孤魂野鬼,归不得中国茶文化之故乡。

茶叶作为关乎中国老百姓日用的消费品,茶商古则有之。诗人白居易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的就是茶商,可见中国古时茶商的活跃程度。到了明清两朝,茶叶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代表产业之一,闻名天下的晋商与徽商,创造了茶叶经营的奇迹,不但将茶叶行销全国各地,还或飘洋过海,或穿越千里流沙、万里西伯利亚,远销俄罗斯、西欧诸国,与瓷器、丝绸等一起,雄霸国际贸易,使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外贸入超国,源源不断的白银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创造了日暮帝国的最后一道余辉。中国古代的茶商都是体制内的商人,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信奉儒家的义利之辩,坚持诚信第一,故能在古代信息与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茶通天下。这是一个亦商亦儒的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儒商。古代的茶商,不论其是“学而优则商”(晋徽商人自古就有读书经商的传统),还是出身于草根的白丁商人,都极为敬重读书,即使自己小时候家贫读不起书,事业发达了,也不忘延请名师极力课子读书,儒商的香火就这样一代代延续下去。在这样的商业文化氛围内,茶商自是不隔绝于茶道精神的,故能大有作为。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衰落于晚清,大伤元气于五四,继而在文革被连根拔去。中国人从此成为了无根的人,文革后最初是痛苦的回忆,即伤痕文学大行其道,其后痛定思痛,则出现反思文学与寻根文学,寻根而不可得,则民族与文化虚无主义盛行,人心离儒家之道日远矣。近年随着中华国运日开,民族自信心迅速增长,传统文化处于蓬勃复兴之中。茶叶作为传统产业,自然得传统之气息为先且厚,研习与传播茶艺与茶道的风气蔚为壮观,呈风起云涌之势。以此观之,茶行业是一个二元分裂的行业,当代茶文化已经接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天祖气,打通茶艺与茶道任督二脉,茶文化的从业者,醉心于茶道,以茶人自居乃至自许;而茶商没有与时俱进,仍然计较于蝇头小利之中,与时代潮流严重错位,机会主义、实际利益之考量是许多茶商经商处事的圭臬,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很多人认为茶商是等同于奸商的,虽然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当代茶商被集体妖魔化,有其深刻的根源。考之改革开放后的茶商,乃是1978年以来中国最早的一批商人,骨子里已被打上草根的烙印。成也草根,败也草根,就是这一代茶商的宿命。

商人无利不起早。即便在改革开放前,也有很多茶区的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在从事地下的民间茶叶交易。改革开放后,茶叶作为第三类农副产品早在1984年就放开市场,这是在农产品中最早开放的一批。无数的草根茶商,起身于农村陇亩之间、城市市井之中,以体制外的边缘人物之身份,向体制内的统购统销国营茶企(包括茶厂与茶叶贸易公司)发起挑战,依仗一根扁担与双脚横行天下,建立了辐射全国的大大小小茶叶批发市场,以及多如恒河沙数的茶叶店,在僵化的计划体制外创造出草根茶叶经济之神话。中国改革的最大特色,就是改革最初发生在体制的外围,通过体制外的改革来推动体制内的改革,首先在体制的最边缘——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并建立乡镇企业,农村改革成功了,进而谋求城市国营企业的改革,经过1980年代中期的厂长承包制以及1990年代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国改革逐步完成了由外围到主体的改革,除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外,在国退民进的浪潮中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角。茶叶作为中国完全放开市场的行业,绝大多数国营茶企已经完成改制,成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的天下。

中国茶产业的最大弊病乃在于,茶产业的蓬勃兴起虽然得益于草根茶商的空前活力,但这些草根人物在消解僵化的统购统销体制后,并未建立一种全新的规范化运作体制,而是仍在沿袭以前体制外游击战的老套路。以当代草根茶商的代表——福建与浙江茶商为例,虽然其控制中国茶产业的格局,在业界可谓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其抱团经营,追涨杀跌的本事让其他各地的茶商望尘莫及:福建茶商是靠铁观音起家的,有茶叶的地方必见福建人身影;而浙江茶商是靠绿茶与花茶名振天下,特别是花茶,浙江茶商在云南采购茶菁,拉到广西横县窨花,然后倾销到广袤的北方,占据了花茶60%的市场份额。但令人遗憾的这两地茶商创造的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寥寥无几,大都是在游击战方面下工夫,什么茶叶热销,他们就去生产经营什么茶,从名优绿茶、花茶、乌龙茶到最近的普洱茶,都可以看见其疯狂的身影,这种极端重视投机的行为炼就了市场的不败金身,像珠江三角州数万候鸟型企业一样,为追逐利润回报而在不同的行业之间反复迁徙。虽然这样来钱快,可以极大地降低经营风险,但其不要根据地的做法,是很难建立品牌企业的。所以,茶行业充斥着众多的盈利企业,但真正的品牌企业极为罕见。由于,很多企业缺乏崇高的目标,在产业的初级阶段自我设限、自我满足,在低水平竞争模式下必然出现行业整体竞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产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价格体系混乱等乱相。这就是茶商遭受人们的歧视,并被妖魔化的根本原因。

中国茶产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升级,而产业要升级换代,占据行业主体位置的草根茶商必须转型,由马上打天下的草莽英雄转变为下马治天下的体制内商人。云南大学石鹏飞先生说,“文明是欲望的有序实现”。欲望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但无序的欲望会最终毁弃社会,因此欲望必须在有序中来实现,所谓的有序,其实就是制度之别名。为充满欲望的草根茶商,系上体制化的缰绳,必能使之上通中国古代茶道精神,下开现代工商事业,使茶产业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茶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中国茶商本通大道,惜乎现代茶道精神之不存,茶道一通,茶商必定大有可为!

白马非马撰稿于2009年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凤山茶入驻泉州美食城 - 刺桐时代村

安溪铁观音集团凤山茶现已入驻泉州美食城 - 刺桐时代村,欢迎各位茶友品茶交流!




在刺桐时代村

做一回古早人

品一杯凤山茶

走进刺桐时代村,仿若走进平行世界的维度空间,踱着悠闲的步伐走在古道街边,感受泉州旧时光的美好氛围,古城的千年盛景一幅幅摊开在你眼前。老街一片升平盛景,笙歌院落、灯火楼台,大舶高樯多海宝,当然也少不了茶韵悠悠~


一场不遵循常理的市井穿越  一段零距离接触的泉州厝史

在“刺桐时代村”里回溯千年,走回宋朝老街。如果你与“凤山”茶铺打个照面,不妨停下脚步,挑开门帘进去,看座上清茶依旧,凤山景象常新。“凤山茶,天下品”,悠然品茗中,将古城古港的光阴故事再传天下、再传千年。


刺桐时代村

全国最大室内造景美食观光文化村

刺桐时代村作为国内最大的室内造景主题观光文化村,是泉州美食城的核心主力店,跨越四层建筑,总面积15,000 ㎡。

刺桐时代村还原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自宋、元、明、清至民国等多个历史朝代,及建国与改革开放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文风貌,集中展示富有闽南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民俗风味与乡土风情。


重回海丝起点,一日穿越千年时光






刺桐时代村更集结近百种泉州老字号名小吃,巧妙贯通于各个时代场域,大饱口福之余毫无“违和感”。每位游客将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感的深度接触,充分沉浸于闽南文化的情境氛围中,收获“艺游味境”的美好体验。

泉州美食城作为独具泉州传统特色的文旅景区,来源于美食,又绝不止于美食!它既是一座包容闽南特色传统小吃的活态美食博物馆,也是一座传承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体验馆,更是一座浓缩泉州千年历史气象的人文风物典藏馆


代代相传的铁观音茶,完整了闽南百姓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安溪茶香飘千年,安溪铁观音自古天下闻名。刺桐时代村里飘着的悠悠茶香,更是安溪茶中的代表品牌:安溪铁观音集团“凤山”茶



品一杯凤山茶。浓香馥郁,花香鲜爽,醇正回甘,观音韵足;茶汤清澈明亮,嫩黄带绿,如春色无涯;饮后口舌齿龈清锐,滋味绵长。


安溪铁观音集团凤山茶

现已入驻泉州美食城 - 刺桐时代村


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乌龙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全资子公司福建省安溪茶厂有限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52年的国营福建省安溪茶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安溪铁观音生产企业之一。

几经变革,如今的安溪铁观音集团已成长为现代化规模企业:数万亩生态茶园、品质可追溯体系、国内外专业产品认证、规范管理运营……尤为宝贵是六十多年的制茶工艺传承从未间断。

安溪铁观音集团在六十多年的历史积淀之上,静心坚守着匠人制茶精神。三十年从业经验的茶师团队,八道复杂工艺,二十四道传统制茶准则,毫不讨巧,只为香茗。

安溪铁观音的困局与破局

福州至厦门高速,中国车流最繁忙的高速之一。曾几何时,安溪铁观音占据了高速两边众多的广告位,如今这条高速上很难看到安溪铁观音的广告了,坚守广告位的几家安溪茶企的广告画面也都换成了武夷岩茶或者是乌龙茶,不再像过去大胆的、自信的突出“安溪铁观音”。

2020年,八马、华祥苑、山国饮艺等几家安溪铁观音的领跑者,超过一半甚至更多的业绩来自普洱茶和铁观音以外茶类的贡献……

这样的现象令人唏嘘,要知道就在几年前,安溪铁观音还是全国1000多个产茶县里的“带头大哥”。

安溪铁观音产值被普洱茶、安化黑茶、福鼎白茶追赶或超越

数据来源:蒋同团队整理

安溪铁观音

中国茶叶曾经的“带头大哥”

安溪铁观音,传统十大名茶,产于福建泉州安溪县,属于乌龙茶类(青茶)。“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一年可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四季采摘,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

据不完全统计,安溪县有80多万从事和茶相关的行业,安溪铁观音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福建省著名商标36件,安溪茶园面积60万亩, 产业总值近160亿元,并形成覆盖一、二、三产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全县农民人均1.3万元的可支配收入,茶业收入占56%。

安溪县因此连续11 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荣获“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国驰名商标”、 “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等数十个国家级荣誉。安溪县政府已在日、俄、韩、美、新、马、泰及欧盟等20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延伸注册“安溪铁观音”商标。开设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在东南亚、北美等地开设专营店,组织赴米兰参加世博会,参加马来西亚、香港等地的专业展会,举办茶文化宣传活动……安溪铁观音吹响进军世界的集结号,阔步走向世界!

安溪铁观音的崛起:

爱拼才会赢

安溪地处闽南。

在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家喻户晓,这首歌正是闽商“爱拼敢赢”的性格写照。

西晋时期“五胡乱华”开始,中原地区人口陆续南迁,先到吴越(江浙一带),因资源有限,大户人家留下,剩余人群继续南迁,到闽北、闽南、甚至到潮汕地区,留在闽南的成为今天的闽南人。闽南资源匮乏,将“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的中原人改造成了敢闯、爱拼的闽南人。闽南人崇尚“三分本事,七分胆”、“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争气不争财”。明朝开始朝廷持续颁布禁海令,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颁布“一口通商”政策,关闭了闽、浙、江三大海关,只保留粤海关,土地资源本就匮乏的福建也失去港口贸易的天然优势。逼得闽南人远走他乡,足迹遍及台湾、广东、广西、海南、浙南,甚至在新加坡、东南亚、欧美都有闽南人生活。

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内地,闽南人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传统文化注重的“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在闽南几乎没什么影响力。闽商闯荡全球的历史显现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在经商传统的影响下,“办企业当老板”成为闽南人的价值取向之一,“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崇尚“三分本事七分胆”的闽南人不喜欢存款而喜欢创业,他们认为创业过程是一种最大的满足。他们充满冒险精神,崇尚外出“掘金”,一旦认准目标就不放弃,“赚一块钱再借一块钱”投进去,依靠自己的拼搏精神取得成功。

历经千年的演变,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禀赋。创造了恒安、三安光电、新华都、安踏等众多闽南商业奇迹。

安溪铁观音的崛起,是闽南人敢闯、爱拼的缩影。从安溪到汕头,从北京到全国各大城市,记载了闽南人与安溪铁观音励志故事,凝聚着闽南人敢闯、爱拼的精神。

全民皆兵:

安溪铁观音的三个阶段

“提着脑袋做外贸”的产品时代。统购统销时期,全国的茶都是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供应,禁止民间私自卖茶。1978年实行农村责任承包制之后,少部分安溪茶农不满足统购统销带来的收益,顶风做起外贸。他们将茶叶拉到广东汕头销往香港、东南亚等地,比起统购统销的方式,茶农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充分调动了茶农生产积极性。安溪茶农依靠外贸,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办起茶厂。

“遍地开花茶王赛”的渠道时代。九十年代初,由于受国际茶叶价格制约,茶叶外贸受到限制。安溪人由外贸转向国内市场。通过举办茶王赛,打响进军国内市场的第一枪。陆续在安溪、泉州、广州、北京、上海等举办茶王赛,邀请全国茶界专家和茶商参加,不仅茶王拍卖价每斤从1万元增长16万元,而且获得全国媒体的关注,安溪铁观音的销售商越来越多。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西安义务茶叶市场、济南茶叶市场都有数百上千的安溪茶商,其中多数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到此,如今很多已经靠着安溪铁观音积累了人生财富,但谁能想到当年孤身闯北时被质疑的彷徨,推销的艰辛,以及面对市场变幻的落寞与无奈。也正是闽南人这种在困境中敢闯爱拼的精神让铁观音突破了茶叶市场的区域性限制,成为改革开放后走向全国的第一茶,掀起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波浪潮。

“英雄引领”的品牌时代。在大好市场行情下,诞生了一大批铁观音品牌茶企,如安溪铁观音集团、八马、华祥苑、山国饮艺、中闽魏氏等,请外部咨询公司做策划,塑造品牌形象,全国化连锁,层出不穷的产品创意。在这些品牌茶企以及成千上万商户的带动下,安溪铁观音一跃成为全国名茶。2005年,安溪县茶叶产值已达到45亿元,此时全国茶叶产值过10亿元的产茶县凤毛麟角,整个云南省普洱茶产值仅18.7亿,福鼎白茶产值不足5亿,安化黑茶不足0.5亿。

盛极必衰:失效的市场

被农残、假冒伪劣产品拖入困境。在大好的行业形势下,从2009年开始,安溪铁观音农残、重金属、香精色素、以次充好等市场乱象被纷纷曝光。安溪铁观音的“茶叶安全”“生产标准”竟成为热搜词,到2017年,农残问题被全国各大媒体曝光,百度指数呈现顶峰。

因农残事件,安溪铁观音百度搜数指数呈现十年峰值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官网

廉价推销火上浇油。随着电商的兴起,电话、短信轰炸营销、淘宝9.9包邮等让安溪铁观音的“形象”再度下跌。

在种种市场乱象下,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几乎与“农药茶”“低端茶”划等号,安溪铁观音的龙头企业八马等,逐渐布局普洱等其他茶类,产业整体进入发展困局。此消彼长,曾经远落后于安溪铁观音的普洱茶、安化黑茶、福鼎白茶在过去十年飞速发展,无论产值还是市场影响力已接近或超过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市场影响力被普洱茶、安化黑茶和福鼎白茶超越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透过现象看本质:三大困局

安溪县政府为突破铁观音的发展瓶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10年聘请顶尖的茶叶科技专家刘仲华(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铁观音保健功效做研究;2012年组建安溪茶学院加大人才培养;自2017年举办多届铁观音大师赛,设置百万大奖,恢复传统工艺,提升安溪铁观音品质;2019年通过央视焦点访谈推出《舌尖上的安全》,宣传铁观音严格监控农药、化肥使用,应用一品一码,保障从茶园到茶杯可以全程溯源,重塑铁观音安全形象……。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市场对安溪铁观音的质量怀疑,但未能根本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蒋同团队看来,安溪铁观音产业问题在于三点:

1

企业:重战术轻战略

无论是散兵游勇采取的香精、电话轰炸销售、9.9元包邮,还是正规军企业的各种花样翻新的营销活动,其行为背后反映出安溪铁观音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重战术轻战略的经营意识。

一提到战略,很多人会想到那些规模庞大的企业才会需要,小企业不需要战略——这是认识上的错误。事实证明,那些长期没有战略的企业,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八马在连锁渠道和超级单品的战略选择上长期骑墙,越来越象天福,其公司价值长期被低估。华祥苑打出“庄园茶”旗号,但其渠道尚不扎实,过早出击会引起八方挑战。曾经的老大安溪铁观音集团干脆将市场收缩至工业旅游。山国饮艺过于依赖区域代理商,而这些代理商的销售基本上都是人脉资源,很不牢靠……

战略是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营销是把独一无二的价值传播给消费者。蒋同团队研究发现这些老牌的安溪茶企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它们的营销还在依靠传播硬往消费者脑袋里塞五花八门的概念,以至于这么多年来,安溪的茶企还在市场上相互硬碰硬的竞争,结果导致原本领先的市场地位被普洱茶、安化黑茶、福鼎白茶的企业超越。生存的压力逼迫这些安溪铁观音的头部企业纷纷布局普洱茶、武夷山茶、福鼎白茶,铁观音占其业绩比重渐低。

闽南企业领头羊恒安集团长期重视战略,在提及二十多年稳步发展的秘诀,许连捷先生坦言关键在品牌责任和使命感,恒安心相印在产品开发上重质量,敢创新;在品牌营销方面,积极与消费者沟通,传递温馨和关爱;同时放眼全球,进军国际市场。为了战略的落地,恒安集团积极主动的自我变革,迄今为止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略层面的管理变革。特别是从2013年底开始的第三次管理变革,是恒安集团在大数据时代的一次企业再造工程,开辟了行业先河,其力度之大,影响力之深远前所未有。

2

政府:产业规划不以市场导向

中国茶叶已经产大于销,2019年中国茶叶产量达到279万吨,而国内茶叶销量为202.6万吨,出口量为36.65万吨,我国茶叶产量与消费量的差额为39.75万吨,生产增速高于消费与出口增速,且差额在逐年增大,市场已进入此消彼长的阶段。

如何在同质化的产业中脱颖而出(上千种茶),取得商业规模,造福一方人民,是2856个县(区)地方政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命题,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抓住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蒋同团队的咨询实践证明,普洱茶、安化黑茶、安吉白茶、泾阳茯茶等这些年大发展的产业无一不是市场导向的产业战略。

安溪县政府制定了铁观音的产业规划,主要针对上游的茶园建设、茶树改良、加工等技术性方面的规划,政府成为资源主要供给方,外部资源如何整合?并没有统一思想和明确方法。产业战略就是重塑产业资源,再造产业价值,打造产业的独一无二,只有独一无二,资源才会主动聚集,政府才能抓住产业主动权。由于不是市场导向,很有创意的“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没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拉力,扭转安溪铁观音的负面口碑,非常可惜。同样是“茶文化系统”,临沧(普洱茶的三大产区之一)的锦绣茶尊古茶树,成为地球上最神圣的茶叶品牌符号,临沧的冰岛、昔归等茶山成为世界茶人的朝圣地,极大化的激发消费者口碑传播。

3

封闭的组织和生态

企业层面:一流人才涌进的产业,迟早是一流的产业,一流人才涌入的企业,迟早是一流的企业。闽南人闯天下所面临生存环境常常比较恶劣,促使他们内部非常团结,形成抱团发展的模式。但是这种抱团发展的方式容易导致组织不开放,企业管理尤其中小企业多呈现家族管理特征,难以吸纳全国优秀的人才,铁观音茶企体现尤甚。同样的是闽南企业,那些率先突破组织地缘化的企业,都取的大发展,如恒安、新华都等,他们建立了开放的组织,吸纳全国优秀的人才,让企业的组织始终处于活力状态。毛泽东曾说过:“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习近平总书记在干部选用上,也提倡“五湖四海”,这里的“五湖四海”,既有全国各地之意,亦有团结之喻。这一点,安溪的茶企要深思且必须变革。

产业层面:普洱茶不是十大名茶,但现在在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龙头企业数量都远超十大名茶。普洱茶生态很开放,除了云南本地人,还有有广东人、福建人、河南人、北京人、东北人,甚至还有台湾人、马来西亚人、东南亚人,越来越多的安溪人正在奔赴去普洱茶,不同地区的人一起做云南普洱茶,大家带来了理念、资源、人才。安溪铁观音基本是拘泥于本地人,理念、资源、人才还局限在很小的地理范围,产业生态、组织不开放——这是安溪铁观音困局最根本的原因。

当前,中国正在崛起,中华文化正在复兴,茶作为中华文化名片,重新风靡世界为期不远。安溪铁观音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相当数量全国影响力的企业,蒋同团队相信通过正确战略调整,重塑产业资源,再造产业价值,安溪铁观音定会突破困局,再次进入发展的快轨道,重回产业巅峰。

来源:中国茶产业观察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0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