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天福茗茶ipo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中国茶叶IPO:存货大增,产能利用不饱和仍欲扩产

  

雷达财经鸿途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茶叶第一股”花落谁家,悬念再起。
近日,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茶叶”)更新招股书,继续冲刺上交所主板IPO。这也是该公司2020年7月份首次递交招股书并在同年11月份披露了反馈意见、2021年2月份更新招股书后,再一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招股书显示,中国茶叶定位于全品类、一体化运营的品牌消费品公司,主营业务为各类茶叶及相关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2年上半年,中国茶叶营收达14.23亿元,净利润约1.98亿元。
不过公司的存货增长明显,2019年至2022年1-6月份,中国茶叶的存货账面价值从9.67亿元增长至16.55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从 45.51%提升至52.07%,金额及占比均较高。同时中国茶叶报告期内产能利用率始终徘徊在60%-70%之间,但本次募资仍然部分投向扩产,新增产能能否被消化存不确定性。
目前除了中国茶叶更新了招股书,八马茶业正冲击深市主板IPO,而澜沧古茶则转战港股IPO。在港股已有天福茗茶的情况下,谁将成为A股首家茶叶上市公司,也值得关注。
存货占流动资产超60%
根据招股书,中国茶叶创造了“中茶”核心品牌及“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仓”“龙冠”等子品牌,主要产品包括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红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绿茶及相关制品等。
中国茶叶也是我国茶叶产业的先行者。公司最早可追溯至于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国茶叶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全国茶叶的收购、加工、出口和内销业务。
“中茶”品牌也始于这一时期。据了解,从1952年开始,中国茶叶公司即组织和指导当时下属的茶厂开始在普洱茶产品上使用“中茶”牌商标。
后来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国家不再对茶叶出口进行统购统销,中国茶叶则在保留主要省份子公司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茶叶进出口贸易业务。
天眼查显示,中国茶叶成立于1985年,当时公司名称为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后经过混合制和股份制改革,成为现如今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在2017年3月的混改中,中国茶叶引进了 Polystone(厚朴投资旗下管理的基金所控制的投资实体)、国寿财险、天津紫茗、鲲信茗羽、三井物产五方为战略投资者。
IPO前,中土畜直接持有中国茶叶40%的股权,通过一致行动人中茶员工持股平台控制公司15%的股权,系公司控股股东;中粮集团持有中土畜100%股权,为中国茶叶的实际控制人。
其他股东方面,Polystone持股25%,天津紫茗、国寿财险各自持股7%,鲲信茗羽和三井物产各自持股3%。
不过,作为公司第八大股东,在2019年至2022年1-6月份,三井物产始终是中国茶叶第2、3大客户,每年为其贡献超2%的营收。
从业绩表现来看,中国茶叶营收和净利润增长较为稳定。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2年1-6月份,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6.34亿元、18.93亿元、24.34亿元及14.23亿元。
按收入结构划分,公司目前生产销售的茶类主要以乌龙茶、普洱茶、红茶及花茶为主,报告期内,上述四大茶类销售占比合计均为 70%左右。
不过,普洱茶作为公司营收占比最高的细分品类,在2022年1-6月份的销售均价为282.79元/kg,较2021年的销售均价374.87元/kg有明显下滑。
对此公司表示,这是由于在2022年,上一年推出的号级、八八青、大红印等销量下降,导致该类中高端普洱茶的销量占比下降,从而普洱茶的整体毛利率有所回落。
净利润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约为1.66亿元、2.39亿元、2.84亿元及1.98亿元。同时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也保持相对稳定,报告期内分别为 40.56%、40.40%、42.96%及 42.36%。
但公司的加盟店毛利率较低,且逐年下滑,报告期内由41.80%降低至33.44%,相比之下直营店毛利率始终在62%以上。
两者差距较大,加盟模式无疑拉低了公司的主营毛利率。截至2022年6月份,公司加盟店数量为581家,直营店86家。
此外,中国茶叶的存货账面价值逐年增加,报告期内分别为9.67亿元、10.93亿元、15.4亿元、16.55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60.69%、56.93%、65.61%和67.35%。
对于存货增加,中国茶叶称,公司主营产品如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等能通过拼配原材料来改善提升产品的口感品质,随着生产经营、销售规模的扩大,公司需储存足量原材料及库存商品用于生产和销售。
虽然存货占比较高与公司所处行业特点相符,但存货周转率的下滑,由2019年的1.1次“腰斩”至2022年1-6月份的0.51次,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的库存商品出现滞销,企业资金周转也可能会出现困难。
产能不饱和仍欲扩产
茶是除酒、咖啡之外的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
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 2018 年统计数据,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另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茶叶内销总额为3120亿元,同比增长 8.0%。
但在现阶段,我国茶叶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而分散的特征。《2022 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 年参与调查的 184个企业样本企业整体平均总资产约为 2.93 亿元,61.9%企业总资产超过1亿元,12家企业总资产超过 10 亿元。
即便中国茶叶这样的品牌企业,在各细分领域的市占率仍然很低。以2021年数据为例,公司在黑茶、乌龙茶、红茶以及白茶领域的市占率分别仅有1.06%、1.89%、1.3%和0.57%。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茶叶在报告期产能利用并不饱和的情况下,仍欲将部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扩产加码主业。
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2年1-6月份,公司的产能及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8.71%、61.6%、71.43%和75.49%。
在产能不饱和的情况下,中国茶叶拟通过IPO募集资金约11.4亿元,其中约2.90亿元投向云南普洱茶产能建设项目,约2.51亿元拟用于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6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此番计划投资的云南普洱茶产能项目建设期为2年,建成后预计可实现自有紧压茶加工产能 3000 吨/年,小包装普洱散茶加工产能 500 吨/年。
实际上,早在2020年11月份证监会公布的反馈意见中,就要求中国茶叶说明募投项目云南普洱茶原料来源是否稳定可靠,募投项目实施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结合发行人目前产能利用率及市场竞争情况,说明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是否可以消化。
对于该问题,中国茶叶在最新的招股书中回应称,为消化未来新增产能,公司将致力于进一步完善提升公司普洱茶的品牌形象、优化产品体系、渠道建设,提高公司普洱茶市场占有率。
“茶叶第一股”争夺战激烈
中国作为茶叶消费大国,茶早已深入大家的日常生活。然而在资本市场上,茶企却始终难闯IPO,A股“茶叶第一股”更是一直悬而未决。
其中澜沧古茶在2020年便有了进军资本市场的动作,当年7月份公司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意图冲刺A股茶叶第一股,但在2021年5月上会审理前主动撤回了申请材料。
2022年5月,澜沧古茶从A股转战港股市场,但招股书在6个月后失效。今年2月21日,该公司再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并更新了2022全年营收数据。
招股书显示,澜沧古茶是中国第二大普洱茶公司,2020至2022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05亿元、5.59亿元和4.63亿元;净利润1.23亿元、1.29亿元和0.7亿元。
对于2022年的业绩下滑,公司解释称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线下门店业务运营受阻、线下活动遭到取消;同时疫情也降低了用户消费意愿,令产品需求承压。
随着业绩承压,澜沧古茶的存货一路飙升,报告期内分别约为4.7亿元、6.36亿元及7.84亿元。与此同时,澜沧古茶的存货周转天数在2022年达到了1617天。
据悉,毛茶和正在制作中的茶叶,若保存得当可储存数十年,并且越是年头陈旧的普洱茶价值也越高。但澜沧古茶也在风险提升环节提醒,如果公司的存货水平在未来大幅上升,可能会对其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澜沧古茶改道港股IPO之后,目前A股与中国茶叶竞逐“茶叶第一股”的还有八马茶业。后者自2018年从新三板退市后,于2021年4月在深市创业板IPO,后于去年9月转向深市主板,并在今年1月份进行了预披露更新。
八马茶业发展初期主打“铁观音”,2015年后转向为全品类茶叶,目前85%左右的收入源于茶叶产品,其余15%左右的收入源于茶具、茶食等产品。
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八马茶业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为14.06亿元,净利润为1.44亿元。
对于茶企走向资本市场面临的挑战,一些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看来,一些茶企财务数据不清晰,产业链完整度不足,成为阻碍上市的问题所在。
广科管理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也认为,由于茶企缺少长期稳定高速成长的基础,因此上市存在一定难度。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指出,中国茶叶产业要迈向高质量发展还需解决品牌化进程缓慢、产业链延伸不足、消费市场忠诚度低、标准化完善度不高这4个问题。


来源:茶叶集市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争夺新茶饮“第一股”?成立仅6年估值近130亿元,奈雪的茶香港冲刺IPO

2021年2月11日,中国农历鼠年三十,香港交易所官网正式发布新茶饮企业奈雪的茶(Nayuki Holdings Limited)的上市申请材料,成立仅6年的奈雪的茶正式冲刺IPO。

01、狂飙突进

奈雪的茶为国内知名新茶饮品牌,由赵林和彭心夫妇共同创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隶属于深圳市品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奈雪的茶定位于经营高端现制茶饮,以20-35岁年轻女性为主要客群,以“茶+软欧包”作为主要产品,并结合空间提供体验服务。2015年11月,第一家奈雪的茶茶饮店在深圳设立,旨在通过自营的高端现制茶饮,为消费者提供以优质原料现场制作的创意茶饮,重塑新式茶饮体验。

在过去数年时间里,新式茶饮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此期间,奈雪的茶呈现了快速之发展之势:成立仅6年,5年500家店,估值近130亿元,可谓狂飙突进!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奈雪的茶分别取得10.87亿元、25.02亿元和21.15亿元营收。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共有茶饮店44家。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分别新增店面111家、173家和102家,期间关店8家,店面总数达到422家。目前,奈雪的茶运营的店面则已达507家。


尽管三期亏损分别为0.6973亿元、0.3968亿元和0.2751亿元,累计亏损超过1亿元达1.3692亿元,相当于期间每天亏损超过13万,盈利能力还有待提升,但快速发展的势头背后,还是初步呈现出了一个可以继续想象的商业蓝图。

02、资本加持

从奈雪的茶招股说明书我们可以看到,自2017年至今,奈雪的茶先后获得了知名投资机构的6次融资,总金额达十多亿元。


据彭博社消息, C轮融资后,奈雪的茶估值接近20亿美元(约130亿人民币)。

实际上,不仅是奈雪的茶,其它一些新茶饮企业如喜茶、蜜雪冰城等也都受到资本的青睐。这背后,实则是资本对于未来新茶饮市场的信心和对于新茶饮商业模式探索的认可。

03、商业模式

显然,以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茶饮企业的商业模式,顺应了资本的投资逻辑。

奈雪的茶定位于高端现制茶饮,产品包括现制茶饮、手工烘焙产品和伴手礼及零售产品三大类,其中现制茶饮占到销售额的70%左右。


奈雪的茶以现代休闲及社交理念来设计茶饮店,希望以精心的设计为客户和社区打造适合聚会和享受优质茶饮体验的舒适且高端的社交场所。


奈雪的茶饮店品牌,目前以标准茶饮店为主,未来将主推奈雪PRO 茶饮店。标准店面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强调现制烘焙产品,以180-350平米为主,可同时容纳50-120位顾客。而奈雪PRO则取消了现制面包坊区域,改而依靠“中央厨房”提供预制产品,在减少客户等候时间的同时,也使得店面规模和布局更加灵活,每间店面面积在50-200平米之间,将降低店面选址的难度与投资门槛。奈雪的茶计划于2021和2022年主要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现城市分别开设约300间和350间茶饮店,其中约70%将规划为奈雪PRO茶饮店。

同时,还有子品牌 台盖和梨山。

其中,梨山目前还剩两家店面,该品牌将停止运营。

台盖成立于2015年,主要面向对价格更为敏感的学生和年轻上班族,提供各式口味的现制茶饮。奈雪的茶现制茶饮平均标价为27元,而台盖的产品标价则为7-26元,平均标价约为16元。台盖的店面在20-100平米之间,目前有63间店面。在经过几年的探索后,这个子品牌将主要在局部市场如深圳和武汉做局部渗透,作为提高奈雪的茶品牌曝光的一种策略。

由此可见,奈雪的茶的商业模式,是以“新式茶饮+烘焙产品及其它+空间”为主。在具体操作策略上,前期采用的大店模式强调现制体验,同时探索了小店模式覆盖更年轻群体。在现有品牌知名度和基本店面分布基础上,未来将主推“奈雪PRO”的中店模式,减少现制体验到同时也降低投资成本和难度,以更利于快速覆盖和扩张。在经历了摸索与迭代之后,奈雪的茶看来是更加清晰了自己未来的差异化经营侧重。

04、传统茶企的思考

新茶饮过去数年的快速发展,让传统茶企羡慕,也让传统茶企焦虑!

与其它行业相比,中国茶行业真正意义的上市公司(未考虑简单更名和新三板)目前只有2011年在香港上市的天福茗茶。过去二十年间,尽管曾经有多家茶企谋求上市,但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主板仍然没有一家上市茶企!去年先后有两家茶企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招股说明书,有望出现中国大陆主板的“中国茶叶第一股”,这也将是中国传统茶企在中国大陆主板的第一股。与7年就提交材料冲刺上市相比,传统茶企的节奏显然是太慢了。

链接??:中茶和澜沧古茶同日发布招股说明书,谁会成为中国茶叶第一股?

传统茶企中国大陆主板第一股姗姗来迟的背后,显示出传统茶企与新茶饮企业商业模式的巨大差异。奈雪的茶的生意模式,虽然名义上是茶的生意,但“茶饮+烘焙产品+空间”的模式,显然与传统茶企的生意模式有显著不同。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奈雪的茶所使用的物料中窥知一二。奈雪的茶所使用的物料,包括茶饮和烘焙产品的原料,如茶叶、新鲜水果、新鲜乳制品、鲜榨果汁以及包装材料和低值消耗品如茶杯和纸袋。在三个披露期内,物料成本大体占总成本的35%左右,其中原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8%左右。虽然我们未能从奈雪的茶的招股说明书中准确知晓其每年的茶叶采购量,但披露期内的五大供应商中,仅在2018年有一家茶叶供应商(名列第三,采购金额为2490.3万元)。在占其销售额约28%的原料成本中,茶叶成本也只是众多成本中的一项。

同时,因为产品标准化而呈现出可快速复制的特性,以及品牌塑造与传播方式的不同,从而在资本加持下体现出良好的成长性。这一点,也是众多传统茶企所不具备的。

在奈雪的茶的招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中国高端现制茶饮点行业的进入壁垒与关键成功因素的总结,这方面的总结,也可供传统茶企思考新式茶饮生意时参考。


毕竟,模式未必可以照搬,但从创新如融合角度,结合自身资源与能力的思考,则总是有积极意义的。

注:内容来源茶业管理评论,作者邓增永,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企上市难?解读16家茶企拥抱资本市场那些事

注:16家茶企中主板和港股茶企未单独列出,主要按类别列出3家企业;新三板茶企排序主要以年度总营收从高到低为4—16,且入选企业营收达5000万人民币。


中国人的喝茶历史长达千年。

至今,国内茶叶市场3000亿元,但品牌茶企却较少。

业内有一种说法,中国七万家茶企敌不过一家立顿。


目前,只有天福、龙润茶两家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国内A股市场,只有1家上市公司—深深宝B。随着新三板开放,才有包括谢裕大、八马茶业、白茶股份等数家茶业“取道”新三板寻觅资本融资。中国茶企为何上市难?


归根到底还是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问题——国内原叶茶,一天一个样,生产者不知道自己要产什么,销售者不知道自己在卖什么,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在消费什么。


茶企与资本市场那些事,我们试图从16家代表性企业窥其一二。


一、16家茶企地域分布

1 华南茶区(5):广东(3家)、福建(2家)

2 江南茶区(6):浙江(2家)、安徽(3家)、湖南(1家)

3 江北茶区(1:湖北(1家)

4 西南茶区(4:四川(1家)、云南(3家)


目前,上市茶企多为上游资源型企业,所以企业主要来自产茶区。

此外,天福茗茶和龙润茶注册在开曼群岛,确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图1  16家代表性茶企公司名称、注册地址和资本

二、16家茶企关键时间

1 A股茶企(合计1家)

深深宝B(19921012 国企)


2 港股茶企(合计2家)

天福茗茶(20110926)、龙润茶(20020905 借壳,暂停股份买卖)


3 新三板茶企(合计13家)

2014年:挂牌2家,国内首家新三板茶企挂牌—谢裕大(20140124)

2015年:挂牌6家,国内新三板龙头茶企八马上市(20151208)

2016年:挂牌4家,湖北首家新三板茶企挂牌—美灵宝(20161228)

2017年:挂牌1家,普洱市首家新三板茶企挂牌—龙生茶业(20170417)

2018年:新三板龙头茶企八马退市(20180423)、谢裕大终止上市(20181023)


图2  16家代表性茶企公司法人、股票代码、挂牌和成立日期

三、16家茶企年度营收

1 营收1亿以上(10家)

天福茗茶、八马茶业、深深宝B、龙润茶、谢裕大

七彩云南、松萝茶业、美灵宝、茗皇天然、梅山黑茶


营收达0.5亿(6家)

茶乾坤、白茶股份、龙生茶业、恒福股份、雅安茶厂、抱尔钟秀


图3  16家代表性茶总市值、2013-2017年度营业总收入(单位:亿人民币)

四、16家茶企那些事——以八马茶业为例

注:篇幅原因,本文只拆解八马茶业与资本的故事



1、八马茶业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向中小板冲刺


2013年5月13日,八马茶业在泉州宣布,已完成首轮私募股权融资,总投资额近1.5亿元,进场机构包括IDG资本、天图资本、同伟创业创投和天玑星投资。


在这笔融资中,四大机构共出资1.46亿元获得1500万股,占比20%,每股价格为9.71元,八马茶业的投后估值为7.28亿元。



以八马茶业2013年净利润3249.60万元计算(八马茶业未披露2012年净利润),对应的投后PE为22.40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构进场的时间点恰好是八马茶业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

而在当时,这是茶叶行业最大一笔,也是首笔过亿元的私募股权融资。


20倍的PE对于茶企来说并不算低。当时港股的茶企领头羊—天福的PE也仅为13.83倍,远低于八马茶业的投后PE。因此此轮融资双方也制定了相应的投资协议以及回购条款。


公转书显示,八马茶业于2013年与四家机构签订了回购协议,约定四年内或另行协商的时限内取得合格上市核准;此外,八马还和出资最多的IDG资本签订了业绩补偿条款。


据当时新闻媒体报道,完成融资的八马茶业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预计2013年底登陆中小板。


2、八马茶业遇麻烦,转向新三板


彼时踌躇满志的八马茶业或许没想到,就在融资刚完成不久,2013年中国开始了空前的“反四风”,而且规模和强度不断提升。而这对走高端定制路线的八马茶业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


为了完成对投资人的承诺,2015年八马茶业在新三板挂牌。



但有意思的情况如下——即便八马茶业在2013年底中止IPO,2015挂牌新三板之后浮盈有限的情况下,这四家投资机构也没有立刻退出而是选择继续坚守。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同样作为福建安溪的茶企,2010年,安溪铁观音同样在IPO前夕引进了私募机构高能资本,但在2013年IPO终止审查以后,高能资本立即撤出,要求安溪铁观音回购股份。


从业绩上看,八马茶业在政策调控和业务转型的双重压力下,营收不及预期。


数据显示,八马茶业营收状况呈下降趋势:

2013年营收约4.26亿元,2014年降至约3.94亿元,2015年营收为4.04亿元。


但2015年12月挂牌新三板之后,八马茶业营收状况呈上升趋势:

2016年营收为4.62亿元,2017年增至约5.79亿元。


营业收入持续上升,但八马茶业却在挂牌两年以后(20151208-20180423),宣布终止挂牌新三板。


3、八马茶业的2018,注定是不平凡转折之年


大事件:退出新三板、武汉东湖茶会、舆论危机、宣布2019开店1万家


(1) 2018年4月,八马茶业宣布正式终止挂牌新三板。为了成功IPO?


投资机构进场逻辑无非以下3个:标的被并购,获得投资回报;挂三板寻求退出途径;通过IPO,赚企业成长和套利的钱。


先看并购。作为铁观音的创始人家族产业,又是福建的茶业制造代表,八马茶业不管从家族传承还是自身的资本诉求来看,短期内应该没有被并购的可能。


此外,八马茶业挂牌新三板2年多,其股价表现可圈可点,表明市场认可八马茶业的投资价值。因此,挂牌新三板寻求退出途径的投资逻辑也不成立。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投资机构坚守的最终目的还是在等着八马茶业IPO。而这也是机构进场的最初的逻辑。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IPO常态化、新三板掀起IPO热潮、挂牌公司纷纷转投IPO的大趋势下,曾经的准IPO概念股八马茶业却并无任何动作。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作为小农经济代表的茶企,想要成功IPO还存在不少硬伤。因为新三板多处硬伤,八马茶业的IPO之路失败,最终退出新三板。


(2) 2018年4月,八马茶业承办高端茶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东湖宾馆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非正式会晤,八马茶业提供了会议期间茶品和茶歇服务。


此外,八马还承担了国际性论坛(比如博鳌亚洲论坛等)和高端茶会活动(比如一带一路茶会等)的茶相关服务,有助于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树立企业品牌。



(3) 2018年9月,八马茶业被指责滥用授权或许可


博鳌亚洲论坛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从未给予八马茶业公司任何产品任何授权或许可的声明。


八马茶业对此回应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得到了虚假授权,已报警维权。


八马茶业传统的品牌思维,估计要改一改啦!



(4) 2018年12月,八马茶业成为央视《大国品牌》唯一入选茶企



八马茶业宣布将在2019年加速全国的连锁店及十大名茶产区布局,预计在全国将有超过10000家的八马茶业连锁店。


1万家连锁店,这需要拭目以待吧?

同时,2019年八马茶业也将沿着“一带一路”的路径开始布局全球。


五、16家茶企前景展望

为何茶企鲜有上市公司?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认为,首先是主板要求的盘子往往比较大,但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资本管理结构、盈利能力却与上市公司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而民营茶企往往规模又较小。


规模小的背后,其实是标准化在作祟。

只有标准化之后,才能实现规模化,之后才有品牌化。标准化最难的,是将评判标准固化下来,将所有内容量化。


比如说采摘度、发酵度、烘焙程度等,甚至在品茶环节,固化茶的香气、甜度、汤色、滋味,形成评判标准。

但这些标准,不是一时能建立起来的。


实际上,以八马茶业为代表的中国茶企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市场集中度低:即便是在茶叶行业中营收最高的茶企,市占率却不到1%;

区域性明显:茶企的业务多集中在国内某个特定区域;

行业低端制造业:人工属性高,机械化程度低,“看天吃饭”;

茶饮、茶衍生物等开发不足:大多以原叶茶、茶粉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家族企业居多:财务数据不规范;受当地政府补贴较多等等;

吸引人才能力弱:企业员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普遍不到20%。


从这个角度看,以原叶茶为主的茶企IPO依旧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茶界小学生」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