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十年普洱茶的价格

找到约2,850条结果 (用时 0.039 秒)

茶百科 过去二十年,普洱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喜爱普洱茶的人都知道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具有越陈越香的美誉。普洱茶随着时间的增加,品质会发生改变,甚至可能会越来越好,但存在一个峰值。2007年以前“越陈越香”主导了普洱茶经济,2007年以后“古树纯料”迅速拯救了市场。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观念和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

  大陆普洱茶的发展,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的,普洱茶的发展一开始就是以“越陈越香”为宣传标语。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认知,是从普洱茶消费地引发的一种观念。

  在晚清的时候,贩卖茶到南洋的马帮就发现,越是老的料,在南洋越受欢迎,价格也越高。这种消费地的品饮习惯,后来被南洋茶人总结成“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价值观。

  普洱茶此后的发展,把“越陈越香”的金融属性放大,即越陈越贵,之后普洱茶进入藏家的“小号时代”。比如“红印”“绿印”“蓝印”“黄印”“88青”。这些厂早期生产的茶,在生产地难见踪影,他们分散到全球各种藏家手中。

  以香港,台湾地区为首的商人进一步做大了市场份额,带动了普洱茶的发展,形成了全国人民谈普洱茶的现象,引发了很胸怀发财梦的人进军普洱茶市场。在真假老茶混战的近20年间,普洱老茶价格持续走高。

  2007年普洱茶终于因为过度炒作而崩盘,泡沫破裂后,普洱茶市场才被看清楚,茶商们进入了新一轮的反省。2009年,普洱茶原产地云南启用了用古树新茶狙击老茶的新理念,这一回,新茶市场消费量被空前放大。谈普洱茶越老越好,越值钱。之后古树茶的价值在品饮和买卖上数次被放大,到了2014年,简直是形成了“无古树,不纯料,不开店”。

  在科学层面上,没有任何一个科研机构拿得出普洱老茶以及古树纯料比更有营养价值的报告,这两者只好更多在品饮的艺术价值上发力。比如,都强调稀缺性。古树普洱茶还迎合了中国食品安全的大环境,不施肥不打药,提倡绿色环保无污染,在心里暗示的层面上,喝起来更放心。

  到如今,普洱茶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由于普洱茶文化和价值的构建被历史、地域、人群以及商业稀释,显得零散而混乱,茶商对普洱茶的产地、原料和树龄难以取得共识,而商业力量的崛起,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普洱茶的面貌、工艺乃至存在形式,这些都增加了对普洱茶的认知成本。也因为如此,普洱茶反而显得魅力四射,让人横生重塑欲望。

  六大茶山从成立至今,已然快十八年了。十七年,六大茶山从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慢慢成长到如今这个年纪,从蹒跚学步到现在奋力奔跑,离不开每一个六山家人的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的每一个证书、每一个奖项、每一步进步都是六大茶山成长的证明。

  六山能发展到如今,与一个人有莫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六山的领军人物——阮殿蓉女士。

  阮殿蓉,现任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勐海六大茶山古茶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百年俊昌号的传人。1998年出任勐海茶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至此,阮殿蓉女士和普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阮殿蓉女士从接触普洱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了,可以说,她是普洱茶流行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二十余年,足够一个普洱茶初学者成长到一个普洱茶资深行家。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二十年的艰苦奋斗...专注于做一件事二十年,需要多大勇气与毅力?阮殿蓉女士凭借着这份执着的毅力从事茶行业20余载,这些时光是她对普洱茶执着情怀的见证。

  在与普洱茶共同成长的这些年里,阮殿蓉女士一直在探索普洱茶的奥秘,致力于普洱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在此期间,著有《我的人文普洱》、《普洱茶再发现》等著作,在众多普洱茶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普洱茶文章,2005年,她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一文入选云南省高中会考试题。

  阮总早期深入云南普洱茶产区,专心的去研究考察普洱茶,了解各个茶山的特性。她基本上走遍了云南各大茶山,每一个普洱茶的产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得真理,想要做好普洱茶,那就得了解普洱茶,熟悉普洱茶的特性、滋味、产地特征、制作工序。

  阮殿蓉女士对待普洱茶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深入了解普洱茶,因材施教,让每一饼普洱茶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和功效。

  凭着这份对茶的热爱和执着,作为一个近二十年普洱茶发展历程的见证者,阮殿蓉女士一直坚信质量决定成败,六山的茶是做给自己和亲朋好友的饮品。

  只有我们用心了,消费者才能买的放心,喝的舒心,每一饼茶的制作与初衷都是六山家人对茶不变的情怀与执着。

  注:部分内容参考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那些年 普洱茶的非主流唛号

那些年 普洱茶的非主流唛号

计划经济时代云南普洱茶的主要销售地是香港,某种程度上,那个时代的普洱茶好卖与否都由香港茶商说了算。

然而喜好重口味的香港人并不喜欢太清淡味道的普洱茶,使得那些年有一些用料级别高,芽头多,可惜滋味偏淡的普洱茶还没来得及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就匆匆下场了,只有节目单上那渐渐褪色的名字留给后人怀念。

与当时占据主流市场的普洱茶相比较,它们成为了那些年的非主流。然而,尽管惊鸿一瞥,也还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印记。。

替补队员:从7452到7572

纵观过去勐海茶厂出品的普洱茶,如同一个足球赛场,同一时期出场的球员很多,有的并肩作战,有的红牌罚下,有的调整战略选用替补人员。与7542同一时期比较出名的,当属熟茶7572。7542和7572,一生一熟,像一对黄金搭档,成了同为75唛号的明星球员。根据原云南省茶叶公司特种茶部经理昌金强回忆,“从7572开始生产、出口,直到1977年我接手时,7572的量已经非常大了。尽管整个勐海茶厂每年生产的主力是散茶,可7572和7542的生产比例已经达到了3:1。这意味着每生产1吨7542,就要生产3吨7572。”

在7572之前,勐海茶厂还生产了7452这款熟茶。从唛号上看,7452和7542看起来似乎穿着情侣装,更像关系亲密的伙伴。然而雷同的唛号也意味着7452选料的级别很高。7452早在1974年就试制出来了,作为熟茶,选用5级茶作为综合原料等级确实太高了。“7452,是1974年的配方,当年发酵工艺还不太稳定,不仅用料过高,茶味偏淡,香港人不喜欢这样的味道。”昌金强说。

如果普洱茶原料等级过高,价格也会跟着增高。原料等级高茶汤口感也会相对淡薄一些,日本人正好喜欢这样的茶品。由于7452在香港的市场销量一般,出口量一直不大,后来,出了一部分到日本,由于生产量实在太小,现在市场上也是芳踪难觅。

1975年,随着发酵工艺日趋稳定,勐海茶厂决定做7572。确定了配方之后上报省公司。省公司批准之后开始正式生产,以7级茶作为综合原料等级。当7572逐渐被香港市场接受之后,7452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没多久7572就占据了大部分香港市场份额,最后取而代之。7452最终与7572完成了赛场的替换程序。

从此,7452每年会根据日方所下的订单生产一些。“7452一直生产到80年代中期,每年就10到20吨,1988年就直接不做了。我接手了以后仓库还见过一些,量实在太少,市场上基本见不到,所以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随着7452的退场,7572叱咤风云的时代正式到来。7572和7542的价格是差不多的,从外包装上看不出区别,只有一张大票才能验明正身,分清生熟。“7572当年在香港,在海外,整体销量实际上比7542大多了。7542加上7572,同时期就这两款一生一熟。用竹筐装起来之后,就一个大票写着7572,净重30公斤。1975年以前香港还没有云南发酵的熟茶,他们只有去公海上买泰国、越南的茶叶原料,自己做发酵。7572出来后,到了香港就可以马上进入饮用环节,7542还要存在仓库里一段时间才能销售,发过去的7572基本上当年就消耗殆尽,在香港非常受欢迎。”昌金强回忆道。现在若想找出当年的老的7572也是难上加难,这款茶至今已成为熟茶的经典标杆性产品。

昌金强拿出了自己收藏的一片1986年的7572,打开与7542一样的八中茶绿字棉纸包装,里面有个中英文说明书。内飞上面很清晰标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厂出品。他说:“老的7572目前市面上极难见到,都被喝完了。我都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还是破损的,从茶饼的饼面上来看,能看到所选用料是非常好的,金色芽头撒面铺满整个茶饼,茶的背面就明显是相对粗老的原料。”

7532,印刷也浪漫

雪印、黄印、紫印、水蓝印……岁月变迁,曾经普通的普洱老茶被赋予了传奇的色彩,披上了浪漫的外衣。经年累月,它们已经身价不菲,然而由于时间久远,这些老茶的资料难免出现失真,再加上一些刻意为之的商业行为,这些老茶的错误信息流传坊间,一些谬误甚至因为流传的广度与时间反而被奉为真理。

据昌金强介绍,在1996年以前,出口香港的勐海茶厂出品的七子饼茶,包装上的“中茶”LOGO都是红色“八中”配绿色“茶”,无论生熟茶,无论什么唛号,都是一样的,直到1996年以后才开始出现各种颜色的“茶”字。一方面是由于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勐海茶厂开始接受各地茶商的订单,茶厂会根据客户的需求改换包装纸,另一方面是省茶叶公司内部改制,各个部门都可以自己找工厂做茶,外包纸上也就有了各种颜色的“茶”字,被俗称为“公司部门茶”,其最大特点就是内飞上不再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厂出品”而改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出品”。

1998年的7532青饼

在1996年以前,还有一款非主流产品,就是唛号为7532的七子饼,坊间称为“雪印”,很浪漫的名字。

7532以三级茶为综合原料等级,原料较7542高一个档次。“7532也是1975年定了配方之后正式生产,直到1996年,就没有再出口了。只有内销了。当时很难卖,手头上好多货出不去。香港人嫌滋味太淡,霸气不足且价格太高。7532在80年代中后期,每年就生产30到50吨。包装和7542也差不多,价格比7542高一点,7542当时最高卖到18块港币,7532卖到20元港币。要这茶的香港人太少了,后来就走日本,主要在日本神户销售,那边的中国人比较多。日本人就喜欢了,也因此增加了一些产量,最多时候增加到每年60吨。”昌金强对7532印象深刻,但是问起此茶缘何称之“雪印”,是不是特别做的?他就笑了起来。“真相就是包装纸上的‘茶’字印刷效果不好,上墨不均匀,产生了露白点现象(印刷业称‘脱墨’),像飘了雪的圣诞树,于是被台湾某茶商美其名曰‘雪印’”。

在过去,没有人会过多关注包装,所采用的包纸也没有规定,一般进货进到什么纸就用什么纸。每一个批次所采用的纸张不同。“早期是手工造纸,纸张薄如蝉翼,非常柔软,能够看出纸浆的纹理不均匀,还有很多纤维,后期是机制纸,纸张偏厚,纹理均匀。”谈话间,昌金强拿出一提1998年的7532,一样的八中绿茶字,纸张比88青相比偏厚,看不到手工造纸的纸张纤维,打开包装,茶饼撒面细嫩,一些芽头已经变成金黄色了。

1996年之后,云南省茶叶公司实行部门承包制改革,各个部门在不同的茶厂生产了各式各样的的普洱茶,还会应客户需求,做一些记号。棉纸包装上的“八中茶”LOGO,“茶”字的颜色也变得五彩斑斓。左为黄印红丝带,右为紫印。

73厚砖和文革砖真相

1975年之前,云南还没有正式生产普洱熟砖,生砖的生产主力是下关茶厂、昆明茶厂,勐海茶厂辅助。市场上有“文革砖”的说法,昌金强表示,以1966~1976年的“文革”十年来算,文革砖应该大部分都属于边销砖,且为生砖。因为云南有相对成熟的熟茶产品出口已经是1975年以后的事情了,而且初期的产量都很小,到了香港很快就被消耗掉了,能留到今天的可能性很小。

“边销砖用料不仅非常杂,还很粗老。一般选择7~8级甚至一些茶梗,碎茶来拼配压制。用牛皮纸四片一捆包装,一公斤一捆,是没有单片独立包装的。景谷茶厂也出边销砖茶,由用料更粗老,果胶含量不够,压制后会反弹,茶砖就会很厚,市场称为“厚砖”。景谷砖茶的量不多,每年国家下达的任务也就几十吨。在红茶制作过程中,筛分中会出现一些红碎茶,也会部分拼进砖茶里面,这些复杂成分也构成了边销砖特有的味道。”

市场上大名鼎鼎的“73厚砖”究竟是什么呢?昌金强解释道:“历史上是没有‘73厚砖’的叫法的,是台湾人取的名字。在我印象中,1984年台湾商人经香港转口过一批茶砖,因为那时大陆与台湾还不通商,包装上不能有简体中文字和大陆生产的相关信息,我们原本想把昆明茶厂生产的7581卖给他们,可是7581已经包装好了,换包装非常麻烦,于是就将景谷茶厂和勐海茶厂选用低等级原料所做的厚砖出口给他们。台湾人从香港拿到货后,将包装换掉,用白纸包成无字的中性包装,然后从泰国买了泰国的原产地证明书,做成由香港转口的泰国产品。”

上图:1992年昌金强到越南考察茶叶生产。

下图:1994年云南省茶叶公司一行在日本福岗考察日本市场。

供图|昌金强

“这批泰国身份的厚砖茶到达台湾之后,无字无标识就没法销售。解决办法就是仿造7581做一个包装,然后要起个名字,最好能说明是哪一年生产的。当时是民国73年,公元1984年,此茶砖又比7581厚,于是命名为‘73厚砖’”。

实际上,香港有很多茶都会销往台湾,台湾人没有香港消耗量大,后来普洱茶火热起来之后,香港卖完的货又会去台湾找。于是,台湾人又将这些茶反流回香港。“73厚砖”出来之后,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就会认为这批茶是1973年生产的厚砖。

那些非主流的普洱老茶其实是最初真的,非常单纯,包装也同样质朴,传统简洁,没有太多讲究。除了厚砖,这些非主流的普洱茶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料级别过高,滋味偏淡,价格偏高,不适合当时普洱茶主销市场:香港的需求。如果现在能够重新复刻,能够真正还原当年真实的滋味,对于那些热爱普洱茶的人们而言,该是幸事一件吧。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二十年风华 六大茶山董事长阮殿蓉受邀参加2019国际普洱茶论坛

  2019年10月11日,14:00-17:30,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4楼观海厅开展2019年国际普洱茶论坛。阮殿蓉女士受邀参加2019国际普洱茶论坛会议。

  2019国际普洱茶论坛以“普洱茶二十年风华”为主题,邀请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茶业流通协会副会长阮殿蓉女士;台湾茶文化协会理事长,台湾中华茶艺促进会顾问陈怀远先生;中国著名茶叶专家、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云南省普洱协会副会长吴锡瑞先生以及来自意大利茶文化协会主席查立伟先生。四位专家将从茶行业的整体格局出发,用不同角度和身份,以小观大的去分享普洱茶的国际影响力,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深入浅出的为您展示普洱茶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为广大茶商、茶友提供了一场兼具时效性与前瞻性的普洱盛会。

  论坛开始由《五行图书》罗英银总编辑介绍演讲嘉宾及会议主题,然后阮殿蓉女士、陈怀远先生、吴锡瑞先生、查立伟先生分别对这二十年普洱茶的发展历程进行演讲。

  国内的普洱茶市场在1999年开始萌芽,一个普洱茶的风起云涌的起点,也是中国创造普洱的新时代,开始了普洱茶的新世纪,喝老茶比喝新茶更健康,这也是促成普洱茶涨价的一个因素。2004年是国营茶厂统治时代的结束,私人茶厂开始大肆出现。在07年的时候,普洱茶市场被打开,但是有行无市,然后供不应求,价格被哄炒抬高,这样的行景对于做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到了08年,普洱茶行业走回正轨,在规范下慢慢发展了起来。文化带动产业的结构的变化,二十年过去了,普洱茶的发展也逐步进入正轨。

  普洱茶发展的二十年也是阮殿蓉女士从事普洱茶行业的二十年,这二十年间发生了很多事。在这二十年间,因为机缘巧合能在1998年进入勐海茶厂,所以创造了很多个第一。例如开创了普洱茶编号、人民币防伪用于普洱茶,创造了99绿大树、傣文青、纪念饼系列等。这些一点一滴的创新都在推动着普洱茶行业的发展,普洱茶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1999年1月份走进老班章,办有机认证和绿色食品证,为办证请了欧盟的专家青睐,走进了老班章,行走在从没有人走过的山里,她自己带了人开辟道路,花了6个小时,终于到达班章,然后采集树叶做了认证,因为有机认证的标志像一棵大白菜,所以这批茶就叫班章大白菜,这也是班章大白菜的来源。

  越是在困境下,越能激发人的潜在创造力。在二十年前的普洱茶发展困难时期,阮殿蓉改革行业结构,创新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普洱茶的面貌、工艺乃至存在形式,这些都增加了对普洱茶的认知成本。也因为如此,普洱茶反而显得魅力四射,让人横生重塑欲望。

  很多人在十年前都觉得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个说法是在忽悠人,怎么可能普洱茶越老越好喝,到现在,大部分的人开始相信,普洱茶是真的越陈越香。这二十年来,最主要是让中国人重新认识有这么一类茶可以通过存放提升品饮价值。普洱茶这二十年间的发展,不仅影响很行业,也影响到黑茶和白茶的行业结构的转变。

  普洱茶二十年间的变化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变化是茶可以存放的理念带来了行业的转变,投资茶的行业开始出现;第二个变化是以前大家喝茶是关注茶的外形,类似选美,过分依赖手工,为制作茶带来很大的麻烦;而普洱茶是压成饼,压成饼以后,减少了对外形的追求,我们开始把茶的价值转向茶的滋味。普洱茶的发展带来很多产业的联想,年份茶的价值,会形成一个体系,体系催生市场,这个市场已经建立起来了,现在更多地是提倡寻找茶的源头,溯源成了普洱茶新的价值理念。

  演讲结束后进入现场提问环节,大家都对普洱茶普洱茶市场的前景表示很关心,爱好收藏普洱茶的热则是提问了仓储等专业的知识,然后也验证了一些普洱茶野史的现场。

  提文环节结束后,2019国际普洱茶论坛完美落幕了。二十载风雨,让我们期待下一个普洱茶二十年芳华!

  对普洱茶而言,时光是静止的,百年千年如一日走过。但是对于阮殿蓉女士来说,和普洱茶结缘并在普洱茶的陪伴下走过的21年却是一个行业蓬勃发展历程的见证。钟摆不停地摆动,时针循环了一轮又一轮,21年岁月成就一片普洱茶,同时21年的岁月也让一个女人从青涩走向成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古人吟唱惜时如金,时间,摧毁了多少美人打败了多少英雄,唯独成就了一片普洱茶饼。21载的岁月沉淀,让一片普洱茶从生到熟,让一个茶人从稚嫩到老练,也让一家企业从青涩走向成熟。仰望虬曲苍劲的古茶树,手握沉睡多年的普洱茶,成长的道路上,阮殿蓉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能忘记种茶人的艰辛,不能忘记前辈们的筚路蓝缕,更不能辜负六大茶山,这四个字背后的绿水青山。

  普洱茶的二十年不过弹指一瞬,但是对于阮殿蓉和更多的茶商、茶人来说,这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二十年,普洱茶经历了太多风雨。作为一个普洱茶发展历程的见证者,阮殿蓉与普洱茶的故事却是多于二十年,她亲眼见证了并参与了普洱茶的发展,从规则的制定到行业结构的转变,每一步都有她的脚印,这些脚印丈量着普洱茶发展的路程与辉煌。

  普洱茶,这积淀了厚厚时光的普洱茶,就是生命中“能喝的古董”。21年的岁月成就了一片普洱茶,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企业家。

找到约2,705条结果 (用时 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