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上根普洱

找到约745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普秀人的故事|“茶马古道”上的“普洱名片”



  北纬23°,这个季节的时光是美好的,天空沉静、草木欣然。普秀会连春茶季,又一次迎来了四海八荒的茶友。
  山野的景色是美好的,四周的植被越来越浓密,过于热情的阳光被密密的树叶遮挡起来,一股浓重的原始森林气息从四方围拢过来,它渗入我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惬意而美好。
  走过密密匝匝的的古树林,我们进入了一个圣殿,一个茶的圣殿,茶灵闪动,茶林的隐者们,正隐藏在某个角落窥探我们的动向。

  庄重的燃上一支香对着叶片低语,从叶、干、到根;从根、土壤、到山川、大地、河流,转达普秀茶人的美好愿望,让这树听见茶人的心声,让这自然知道茶人的敬畏。

  这样的时刻,时间已经静止,时空俨然贯通,千万年来,时光的秘密就藏在这山林间,茶祖留下了这“天赐的普洱”,不仅受到当地哈尼人的守护,也在云南普洱茶集团的精心经营下延续。


  那如痴似醉缠绕在大树上的芊萝藤蔓知晓,那一根横卧路间的枯木知晓、那厚如地毯的苔藓和藏在它下面的腐土知晓,茶园的有机耕种是数十年的成果。

  今日的茶友,要将这样的初心与坚守,用茶苗来见证,茶友们兴致勃勃,亲自栽种下属于自己的茶树,想象着日后属于自己的那片芳香与无限惊喜!

  桀骜的山风不拘地吹来,凌乱了长发,听闻队友召唤,我们将再度投入劳作,这是一场刚与柔的角力,炒茶、揉捻……认真看师傅示范,身体力行,品味制茶如喝茶,不简单,先苦后甜。

  一天劳作,茶饭飘香,方才觉出饥肠辘辘,回到场部,篝火燃起,敬酒歌唱响茶山,热情的哈尼兄弟,竹竿舞、三跺脚……大家乐成了一家人

  感受过普洱茶的生长,来到标准规范的工厂,看着一个个专注用心的工人,一条条专业严谨的流水线,亲自体验一片片鲜活的茶叶是如何通过道道工序,变成杯中的醇香回味。
  在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企业阶下,“根植于斯”普洱之源,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所有人的命运因为一杯茶连接在一起,从茶园到茶杯,在茶的世界感受“365天健康好茶,为你”的情怀与魅力。

云南普洱:茶产业引领绿色发展

现代茶园

茶叶加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普洱”所呈现的内涵愈加丰富,从最初的一片茶叶,到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再是代表着一种绿色发展方式。

这样的变化,源于普洱市茶产业的砥砺奋进,推动普洱茶从“边销茶”发展到风靡全国的网红产品。从规模种植生态茶园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开始,普洱茶产业不断跃上新台阶,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产量从当年仅有的2万吨,增长到了2017年的13.9万吨,增长了近7倍。

产量倍增的同时,普洱茶的品牌、文化价值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普洱茶品牌价值连续两年位居首位,高达64亿多元。一生一熟、越陈越香,这样的普洱茶文化体验正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普洱茶,从一片生态绿叶,到一种文化现象。如今,在普洱,茶叶美了一方环境、兴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普洱市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围绕“普洱茶文化之源”发展定位,普洱市致力于把茶产业打造成大生态、大产业、大文化、大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

长成“衣食万户”大产业

俯瞰普洱大地,漫山遍野的现代茶园,生机盎然的古茶林,独具特色的茶景、茶街、茶庄园,成为普洱自然底色、大地本色。

经过几代人的耕耘,普洱市茶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茶园面积300多万亩,其中现代茶园165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2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8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市10个县区,茶农130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去年全市茶产业实现产值2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以上。”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负责人说,茶产业已经成长为普洱“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农民来自茶的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许多农民通过茶叶实现了脱贫致富。

普洱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目标,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普洱最有优势、最具特色、最惠及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坚持抓品牌、抓标准、抓“互联网+”、抓融资、抓庄园、抓整合,形成百姓增收、企业增益、产业增效——全产业链持续提质增效的良好局面,普洱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品质的绿色产业。

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普洱市最有希望、最有条件、最有潜力。普洱市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不断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力实施好有机茶园基地建设计划、标准化生产提升计划、品牌战略营销计划“三个计划”,为云南打造“千亿云茶”产业目标贡献普洱力量。

叫响“世界茶源”品牌

普洱景迈山已有近2000年的种茶历史,家家种茶,户户饮茶,人茶相依,伴茶而生。丛林深处少数民族村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古朴典雅,与美丽的山水和千年万亩古茶林交相呼应。为有效保护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这一人类共同的自然人文遗产,普洱市全力推动景迈山古茶林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普洱市不仅有景迈山的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园,还拥有距今3500多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至今还存活着2700余年的千家寨野生型“茶树王”和野生茶树群落,还有邦崴千年过渡型茶树为代表的一批过渡型古茶树。完整的茶树进化景观,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

叫响“世界茶源”品牌,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普洱市把打造普洱茶品牌,作为主动服务“千亿云茶”战略的具体行动,以八大古茶山普洱茶品牌打造为突破口,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机制,出台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等名茶名山古茶林普洱茶产品标准,确保每一片古茶林都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茶原料来自哪里,是哪个厂家生产的,质量、标准、价格一目了然,完全可以放心消费。

从普洱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全市推出“名山名茶”品牌,普洱市坚持“高端精品”和“大众大量”两条腿走路,推行“联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模式,深入实施“古茶山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做优大基地、培育大主体、建设大数据、建成大仓储、擦亮大品牌、发展大产业,推动普洱资源禀赋变为物质财富,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本,“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不久前,第十三届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在普洱市举办,成立刚好10年的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会上发布了2018年普洱茶产业创新成果,普洱茶基因组、茶发酵微生物、茶功效、茶工艺设备、茶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创新研究令人对普洱茶有了全新认识的同时,“科学普洱”理念正推动普洱茶各类基础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位于普洱市的帝泊洱生物茶谷完美诠释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普洱茶的融合,公司研发制备了数控自动化罐组逆流提取生产线,最大程度地提取出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创新开发现代生物普洱茶、即饮普洱茶饮料等系列产品,把普洱茶从单一的农产品打造成一个全面升级换代的高科技产品。这得益于“科学普洱”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普洱茶的种植、采集和产业链全程建立了严格的标准控制体系,结束了普洱茶仅凭经验感官评判的传统历史。目前,仅公司在普洱茶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已受理和获批100多项专利。

在绿色生态新理念下,普洱茶的种植、加工各环节均取得突破。传统普洱茶烘干技术中,引入纯太阳能烘干系统和蒸汽系统,将清洁能源运用到普洱茶的生产加工环节中,不仅极大地节能减排,更加清洁卫生地保证了茶产品质量;出台《普洱市有机茶发展规划》,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已有30多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力争到2020年,全市60万亩的茶园实现有机化,100%的茶园将走上绿色安全生态之路。

茶是普洱的根、普洱的魂、普洱的历史和文化,是普洱人的依恋。普洱茶已深深融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已成为普洱传承不息的靓丽名片。

(来源:云南日报 沈浩/文 李奕澄/图)

2018年小众普洱茂兰龙珠谷花生茶品鉴报告

一、茶缘茶起

2019118日,新茶网推出“2018年小众普洱茂兰龙珠谷花生茶”的品鉴活动。我曾经品尝过“上兮普洱手工龙珠”、2018年杨普号圭臬昔归古树龙珠生茶”等,对这种普洱茶的传统做法新包装的时尚品还是蛮感兴趣,也在新茶网为“2018年杨普号圭臬昔归古树龙珠生茶”写过品检报告,感觉遇到故人,就在申请区留言“龙珠,一款喜欢的茶。”也没有想要去得到这款茶。  

25日,我与同事前往武汉参加由全国餐饮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全国餐饮职业教育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项目推进会”,在手机查看新茶网时,发现又中了一次茶,一查才知道是2018年小众普洱茂兰龙珠谷花生茶。27日开完会回到长沙,加入已经给我取到了新茶网寄来的快递。  

二、原味茂兰

茂兰是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的一个古老而闻名的集镇300多年历史,它还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以茶叶等土特产为支柱产业。这里山岚叠嶂、云雾缭绕,野生和半野生茶树群落密集分布,茶园面积17916.7亩,茶叶产值1395万元。茂兰傣语是勐朗的谐音,意为有水的地方。茂兰位于云县县城东北部,大丙山脚下,曾是旅昆的第一马站,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长安桥、兰亭、神舟飞渡等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彝族、布朗族等土著民族人口众多,布朗族耐热耐寒、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好喝茶。东与漫湾镇的嘎止、白莺山、酒房、慢光相连;东南与忙怀的忙贵、温速为邻;南与晓街的月牙地、快乐、新联凭罗扎河分界;西南与爱华的永胜接壤;西邻凤庆县的腰街;北和大理的南涧新民乡隔澜沧江相望。总面积384.8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240米,最低海拔940米。辖茂兰、马四、多依、忙卓、牛圈箐、温平、净石、岭磨、安乐、拨还河、哨街、后山、旧村、转水河、丙令等15个村235个村民小组。受印度洋暖湿气候、西南季风和赤道辐射影响,干、雨季分明,主体气候明显,霜期短。全年日照时数2100小时以上,属低热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19左右。  

三、拆茶闻茶

我回到家,2018年小众普洱茂兰龙珠谷花生茶”的快递已经拿回来,并且拆掉了外包装,只是一个米黄色条纹纸桶外面包裹着气泡膜,拆开气泡膜,纸桶上面没有任何文字,盖子是个圆形竹板。取开盖子,还有一个保鲜袋,用金丝扎着。打开保鲜袋,是一些白色的颗粒,全部倒出来,一桶有60克,为一斤装。  

茶的芳香离开弥漫开来,有轻微的青柑味。再闻,气味飘散一些之后,就可以闻到灌浆青稻谷的味道,这个可以持续很久。接着才是生茶特有的粉味,这味道比较弱,需要鼻息呼吸才能闻到。

白色颗粒是用白纸包裹,上面的文字是贴的另外一张小不干胶,上面的文字也极其的简单,一是生产单位“小众普洱”,二是名称“茂兰生普”,三是广告词“优质小产区古树”。这些文字简明概要,却又把它的特点全部释放出来,让茶客非常清楚。

拆开包裹龙珠的白纸,茶芽的条索非常清晰,茶芽比较壮实粗大,多为青色,也有几根白芽,还有浅黄色的嫩芽。茶芽的分布没有起始顺序,并不是从某个地方散发,还是比较错综复杂。刚拆开的生普粉味比较重,为了醒茶,散放放在室内两天,直到龙珠散发的茶味不太浓了才泡茶。

四、洗茶开茶

2018年小众普洱茂兰龙珠谷花生茶”是普洱茶里的龙珠系列,无论是手工搓制还是机械压制,都成丸状,需要用开水慢慢将其泡开。  

龙珠茶粒放在盖碗里,沿着盖碗边缘慢慢注入开水,将龙珠浸没,淹于水下。端起盖碗,稍微晃动盖碗,让开水沿着缝隙浸润龙珠,看到茶芽慢慢散开,龙珠表面不再平滑,迅速倒出洗茶水。  

五、泡茶饮茶

第一泡,开水沿盖碗边缘注入,不能直接对冲龙珠本身。龙珠是没有散开的茶,并且是整颗龙珠冲泡,泡茶的时间比散茶要稍微长些。10秒后,龙珠的茶芽的叶片慢慢张开,像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茶芽显露得参差不齐,没有层次,从外往里绽放。茶芽张开的速度比较慢,像电影的慢镜头,肉眼可以看清它的每一步变化,它吸收水分的能量和力气挣扎着张开自己来。茶底转青。茶汤微微黄,稍微改变了水的颜色。茶入口很芳香,如幽兰。汤微甜,入口后甜度增加。汤液在舌面和喉口比较爽滑,比较饱满,稍缺层次感和扩散力。    

第二泡,开水沿盖碗边缘注入,不能直接对冲龙珠本身。10秒后,茶芽的叶片有少部分开始半张开,茶梗渐渐脱离龙珠,核心吸水,周边的茶叶脱落摊在碗底。茶底出现嫩黄。茶汤浅黄,透亮。茶汤芳香,有吸附性。汤沁甜,甜度均匀。汤液在舌面和喉口爽滑,比较饱满,有层次感和扩散力。最后有微微的苦。  

第三泡,开水沿盖碗边缘注入,不能直接对冲茶叶本身。10秒后,茶芽的叶片有大部分开始半张开,条形弯曲,茶梗全部脱离龙珠,核心松散,周边的茶叶脱落摊在碗底,几乎满底。茶底出现翠绿。茶汤浅黄,透亮彻底。茶汤芳香减弱,有吸附性。汤甜锐减,甜度很弱。汤液在舌面和喉口爽滑,口感不饱满,无层次感和扩散力。有微苦,有青涩。  

第四泡,开水沿盖碗边缘注入,不能直接对冲茶叶本身。10秒后,龙珠全部散开,叶片全部张开或半开,条形稍弯。茶叶完全满底,盖碗满茶。茶底出现青与微红。茶汤微黄,透亮,有豪。茶汤芳香少。汤甜较弱。汤液在舌面和喉口爽滑,口感不饱满,无层次感和扩散力。有苦味,有青涩。  

第五泡,开水沿盖碗边缘注入,不能直接对冲茶叶本身。10秒后,叶片全部张开,茶梗粗壮,条形稍弯。茶叶完全满碗。茶底微红。茶汤浅青,透亮,有豪。茶汤芳香弱。汤甜弱。汤液在舌面和喉口爽滑,口感不饱满,无层次感。有苦味,有涩味。      

五泡茶汤综合在一起,苦味非常明显,入口即苦,涩味随行。只有香味综合有所提高。综合的汤冷后,颜色加深成橙黄色,味道更苦,逆光看,汤里豪非常多。  

.总结建议

品鉴“2018年小众普洱茂兰龙珠谷花生茶”是项工程,它造型美观,茶汤浅黄透亮,花香柔甜,汤水清冽柔滑花香馥郁,裹挟着淡淡的山野气韵,唇齿留香2019.2.2

找到约72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