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禅茶的冲泡

找到约665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舒曼:“佛茶”与“禅茶”之关系刍议

2017年3月28日,“首届蒙顶山国际禅茶大会寻根峰会”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举行。《吃茶去》杂志总编舒曼应邀作《“佛茶”与“禅茶”关系之刍议》学术报告。报告大致内容如下——

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佛教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最为珍贵、最为精彩、最为出色的篇章。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因缘具足”地与茶结缘成就出“佛茶文化”这一概念。再至中晚唐时期又得到中国佛教——禅宗的青睐和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茶文化”(禅宗茶文化)这一概念,其要义不出禅门“吃茶去”,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

追朔佛教茶文化近二千年的辉煌历史,“佛茶文化”却在禅宗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身的思想体系。所以说,禅茶文化是佛茶文化的标志,对于佛教界饮茶之风的鼎盛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由于禅宗茶文化影响所致,对于全国饮茶之风的鼎盛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关于“佛茶”,亦即佛教茶之事,舒曼认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房玄龄等人著《晋书·艺术列传》卷九十五中所写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除了敦煌人单道开而外,陆羽《茶经》还补充了武康小山寺释法瑶和八公山沙门昙济。也就是说,晋代僧人单道开的“以茶禅定”,南朝宋代释法瑶的“饭所饮荼”和沙门昙济“设茶待客”,开启了中国佛茶史上崭新篇章。关于这三位佛教人物的茶之事,舒曼曾在《陆羽“茶经”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见《陆羽“茶经”与湖州——纪念陆羽诞辰1280周年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5-35页)。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南北学风的融合,佛教各种的宗派乃渐渐形成。据资料载中国佛教宗派有八宗、九宗、十宗、十一宗、十三宗、十五宗之说。后来佛教各宗转承之下变为十宗,再把列属小乘佛教去除,因而在中土佛教大乘宗派中,最为有影响的实属佛教八大宗派:唯识(法相)宗、律宗、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

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佛教八大宗派虽然都是在中国形成的,但每一个宗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架构,也就是各宗大义[见(吴信如.佛教各宗大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因为茶可以和任何事物结合,也可以和任何佛教宗派结合。正因如此,茶与儒家文化结合,可形成“儒茶一味”,茶与道家文化结合,可以形成“道茶一味”,茶与佛家结合,可以形成“佛茶一味”,以至于茶与琴道、花道、香道、棋道、曲道乃至书画、诗词等均可成为“一味”。而且,茶与佛教各宗结合均可以有各自的与茶相关的理论架构。

舒曼从三个方面例举佛教净土宗、密宗、天台宗与茶的渊源。

如,茶与佛教净土宗结合,可称“净茶一味”或“净茶文化”。净土宗推崇《阿弥陀经》中“微、妙、香、洁”四德,此乃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的四大特色,以此作为净茶文化“四大精神”。“微”是入微心田;“妙”既妙不可言,是一种内心功德之显发;“香”是内在之香,也是心性的显发;“洁”是高洁,是一种超越。

净土宗讲自性、清静和光明。清静为无量寿,是谓“微妙”,自性和光明为无量光,是谓“香洁”,具有超越性。净宗茶文化是通过茶这一媒介,也就是借助于茶,使茶性变性出一种“缘”。如此,净宗茶文化是用净土八功德水:“澄净、清冷、甘美、安和、轻软、润泽、除饥渴、长养善根”,冲泡出“微、妙、香、洁”四大精神。通过这杯净宗茶,使无数众生走向性感的净化,走向阿弥陀佛的净土生活理念。[见(舒曼.“东林梵音起,匡庐禅茶香”一文.《河北茶文化》.2007年12月第6期)]

又如,茶与佛教密宗结合,可称“密茶一味”。密宗分为唐密、东密、台密或藏密。密教修法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时期,但凡皇帝赏赐高僧基本上多用茶供。如传播密教的佛门人物金刚智的忌辰时,往往会举行千僧供的法会,唐玄宗就会赐茶以供斋用。把茶作为供品则是从唐代开始,而且就是唐密所创。供养分:外、内、密、密密四层。另外,《行历抄》是日本台密圆珍大师的游唐日记,其中亦记录他初到长安会见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与法全一起吃茶以及圆珍在青龙寺吃茶的情景。这也证实密宗高僧与茶的关系。

还有中国早期密法——药师法与茶的关系。药师法是以性空为性、以药物为体来认识人生而了生脱死的立地起修的大法,其本质就是修药师定。如法门寺地宫发现皇室茶具以及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民说:“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再如,茶与佛教天台宗结合,可称“台茶一味”。唐时,日本天台宗祖传教大师最澄从天台山带茶种回日本栽种;宋熙宁五年(1072年),日僧成寻来到国清寺参拜天台宗祖庭,感恩国清寺法乳深恩。

日本成寻禅师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提到了佛门茶事。此后,日本友人专门在国清寺七佛塔旁种植“御奉茶纪念”茶园,以示纪念。而在国清寺文物室内仍保留有最澄入唐渡碟文书和最澄入唐图两幅珍贵文物。

如今天台山方广寺月真法师从天台宗法华教义出发,进一步阐释法与茶圆融不二的内在关系,把品茶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和“圆顿止观”论紧密相连。他在《供祖茶会法语》中写道:

“采灵芽于华顶峰头,汲净水于石梁瀑下,依马明龙树(马明: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龙树:印度佛教人物,著有《中论》)制造之方,按慧思慧文(慧思、慧文为天台思想先驱人物)烹煎之旨;焙之以法华三昧火,碾之以实相解脱轮;煮之以大悲方便锅,盛之以般若清净碗。碧毫落处,空湛澈;茶云起时,国土飘香。凝神汤色,空观、色观、中道观,三观圆于一念;定心服味,业障、报障、烦恼障,诸障消于无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见(舒曼.茶风旧识国清寺.吃茶去.2012年第6期第26页)]

关于“禅茶”,亦即佛教禅宗茶之事,舒曼认为: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阶段里都存有禅的思想,禅甚至存在佛教以外的一些宗教中,各自对禅有着不同的理解。自从佛教的禅思想传入华夏后,起初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但自禅宗形成后,中国的禅思想则主要表现在“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六祖坛经》)由于禅宗把禅思想与“心性”、“见性”、“佛性”等问题紧密相合,加之六祖慧能倡导自性本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观念,确立以无相为本,无性为体,无念为宗的中国禅宗思想

。而今我们所讲的“禅茶文化”、“禅茶一味”抑或所谓的“禅茶”,是专指或特指佛教禅宗与茶的关系,而非茶与其他佛教各宗的关系。也就是说,禅茶文化抑或禅茶,既非从唯识宗的玄奘法师、律宗的道宣律师、天台宗的慧文大师说起,也非从三论宗的鸠摩罗什尊者、华严宗的杜顺和尚说起,更非从净土宗的慧远法师、密宗的不空上师说起,而是从北魏禅宗菩提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说起。所以说,“‘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传授的‘教’相区别”。(王雷泉: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茶之“禅”,对今天的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因为“禅”很抽象,禅宗认为“禅”无处不在,行住坐卧皆可禅,但禅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来理解,如人喝茶,冷暖自知。

舒曼认为,佛教从印度传入,就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撞击、冲突,随着各宗的创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转为相互渗透、融合。那么,如何能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礼仪中更好地渗透儒、道学说,这就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于是,禅宗在这样一个课题中捷足先登,接受和融入了中国儒、道文化。唐代时开创了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季羡林语)禅宗的入佛门槛较低,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的看法。这是因为佛法本就在世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要了解禅茶文化理念,需要先了解禅宗禅法的传承与发展,均从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基本要点开始,到二祖慧可“断臂求法”而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及至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和五祖弘忍《修心要论》达至“守本真心”的“东山法门”,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六祖慧能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地对传统佛教的宗教仪式、佛性理论、修行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提出“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性即佛)、开启顿悟法门、倡导立地成佛等等,从而使禅宗最终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绵延至今而不绝,以至于成为中国式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杰作。

禅宗认为,所有的修行,都是从心而来。一个是神秀禅师的“时时勤拂拭”,种净心之因;一个是慧能禅师的“本来无一物”,得净心之果。慧能大师和神秀国师,开创了“南能北秀”的时代,形成禅宗南北二宗,而后,禅宗法不传衣,一花开出五叶——即“五家七宗”:湖南沩山的沩仰宗、河北正定的临济宗、江西洞山的曹洞宗、广东云门山的云门宗、江西抚州青莲山的法眼宗,后来河北的临济宗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高安分出黄龙派和杨岐派,禅门枝叶茂盛,灯灯相传。这“五家七宗”,为中国禅宗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舒曼认为,我们所说的禅茶文化或所谓“禅茶”,就是茶与“五家七宗”所发生和形成的因缘关系。所以,当我们追根禅茶文化精神之源,实则旨归在中国式佛教——禅宗思想。

在禅宗茶文化史上,舒曼列举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四件大事件:

一是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雅雨堂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版)记录唐代“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降魔藏)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降魔藏禅师这样的决定,即反映了僧人饮茶的需求,也说明了坐禅和饮茶同属于僧人的禅修的内容。至此以后,僧人饮茶真正成了“和尚家事”。

二是中晚唐的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将饮茶列入佛门清规。百丈怀海禅师实行僧人农禅制度,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口号。《百丈清规》对于禅茶文化的贡献是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使僧人饮茶之礼成为了佛门常态化和制度化,较降魔藏大师又进了一步。正因怀海这一贡献,不仅明确肯定僧人茶事的制度化,还使茶事活动真正从制度上成为与禅宗教义相关的行为。

僧人饮茶成为制度并被纳入法律强制施行是在元代。元代皇帝命令和尚们重新编刊《百丈清规》,遍行天下丛林。明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皇帝“圣旨榜例”,“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百丈清规》对于刚刚出现的佛门茶礼的发展和巩固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是禅茶文化史上甚至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发端于唐朝从谂禅师,人称他为“赵州古佛”。他常与四方来学者道以一声“吃茶去”,因而形成禅门“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去吃茶”一桩有趣公案,成为中国禅茶史上著名茶文化典故。

从谂禅师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由于禅宗提倡“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顿悟观,讲究生活体验与参禅密不可分,所以“吃茶去”公案的诞生,震动了整个南北禅林,故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赵州禅茶’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赵州禅茶的出现是‘禅茶一味’肇始的标志,是禅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从而“‘吃茶去’凸显了禅的本质和核心,揭示了禅的修行特色和精神”。

四是中国禅茶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的诞生。中国禅茶文化作为一个特别话题在近十多年来被茶、佛界人士广泛谈论,也是被世人广泛炒作的话题。2005年10月,当代高僧净慧大德以儒释道三教核心思想提出了“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创造出中国禅茶文化全新的理念和文化内涵,把禅茶文化推进为一个价值核心,一个新的教养水准,来规范我们周围的世界,通过这种文化现象改变自己,改变周围。其目的诚如净慧大德所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禅茶文化,从表面上看就是禅和茶共同点的结合,所以才有“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之说,与“儒茶一味”、“道茶一味”、“书茶一味”抑或茶和别的事物结合没有什么区别,但深想一层,只有当茶和禅宗文化结合时才能有“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三教合一的思想精华体现,再加上一个“茶家主雅气”才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才能使茶泡出更赋哲理性的滋味来。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诚如净慧长老有言:“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舒曼在阐述“佛茶”与“禅茶”之后总结道——

“佛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各宗派文化缘合的产物,是僧人通过在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实践体认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佛茶文化是指整个佛教(包括佛教“八宗”)与茶文化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禅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专指禅宗“五家七宗”僧人通过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禅修实践中所感悟和创造的精神财富。“禅茶”可视作一种法门。

禅茶文化既有佛教文化的一面,也有超越佛教文化的的一面——禅茶文化是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倚于佛家的“和合”情操,洋溢道家的“自然”理想。“道讲‘修真养性’,佛讲‘明心见性’,儒讲‘穷理尽性’,三家根本都是圣人之学,都是讲‘复性’”。(见《槐轩概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实际上禅宗就是借品茶倡导“三教”之“复性”——清和净心,借茶参禅,借茶悟禅,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从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纯与升华。

舒曼指出,研究禅茶文化,不是研究僧人植茶、制茶、采茶、饮茶等现象,也不是简单地把僧人采的茶、僧人制的茶、僧人饮的茶统统视作叫“佛茶”和“禅茶”。研究佛茶文化或者禅茶文化,是研究茶被佛门或宗门的僧人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形而上的文化现象,也就是僧人在禅修和礼佛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

所谓“禅茶”,是茶又非茶。说它是茶,只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作是僧人修行的载体。说它不是茶,只是因为禅宗茶道早已超越了茶而成为“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的象征。

所谓禅茶,是“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六祖惠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曹溪被看做“禅宗祖庭”。曹溪水常用以喻指佛法。茶碗里面倾注的是曹溪的水)又有“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的自在,而这杯禅茶的自在恰是体现“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的平常和日用。

所谓“禅茶”,是佛的化身,禅的心语;是菩萨心肠,禅的境界;是性的开悟,禅的灵芽。

延伸阅读——

以“把茶问禅蒙顶山,修心悟道天地间”为主题的“首届蒙顶山禅茶大会寻根峰会”,于2017年3月28日上午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茶市大厅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禅茶文化专家学者、高僧大德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佛教禅茶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和未来。会议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前主持,省民宗委副主任杨伯明、市民宗局局长杨丕樵、名山区委副书记、区长余力等领导参加会议。

本次峰会学术论坛特邀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四川省巴蜀文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首席专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北京大学教授、日本茶道研究学者滕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川藏文化研究专家任新建,《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禅茶文化研究学者舒曼,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树资源专家虞富莲等六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蒙顶山禅茶文化与大慈禅茶》《禅茶一味与巴蜀文化》《茶修即禅修》《茶马古道研究》《“佛茶”与“禅茶”关系之刍议》《巴蜀古茶树资源的优势与价值》等内容先后进行了演讲。四川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雅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雅安云峰寺方丈智灯大和尚代表雅安市佛教协会致结束辞。

禅茶心语

煮茶,不失为冬日里的一大趣事和美事。

寒冬腊月里,万物寂静,煮上一壶茶,看着沸水在壶中咕嘟咕嘟地蒸腾,热气在空中飘升洋溢,饮上一杯自己亲手煮的热茶,暖意立即传遍全身,这种感觉无疑是一番惬意享受。

煮茶最为独特之处,在于体感,当然体感因人而异。由热度而至身再至心,直通经脉百骸舒张的畅快感,不能以言语细述。

并非所有茶都可以煮,原则上,茶是都可以煮的,但要煮得好喝的,却要那些品质上佳、底质好的茶。故要煮的茶,必定洁净、无染、有风骨,犹如人中之君子。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古人的茶里有烟霞和涛声,因此煮茶除了要意境,更要滋味。满室茶香,令人心生欢喜。既有茶香盈室,则与焚香无异。

将岁月里的宁静、安暖根植于心间,云水为伴,畅享于蓝天碧水之间,沐浴阳光与温暖,悠然静谧于禅茶之中,寻求一份难得的清欢。

守一份淡然的心境,恬淡闲适,宠辱不惊,让生活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日子由此才会变得简单快乐,朴实安宁;

掬一捧清新的山泉,煮一壶淡雅的茶香,与时光对饮,与日月同辉,浮世寻清欢,逍遥云水间。

心善则美,心纯则真,只有荡涤心灵的污泥浊水,才能笑看尘世的浮华与喧嚣。

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

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

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

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

喝茶,只有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学佛人亦是两种姿势:拿起、放下。

浮沉时才能品味出茶叶的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学佛人的风姿。

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

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

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与茶香亦是不同。

茶之道即禅之道,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释果欣(湖南浏阳),作者系湖南浏阳兴华禅寺、新邵法华禅寺住持】

第一届茶泉文化高峰论坛暨第二十二届世界禅茶雅会举办

10月25日,近百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领导、嘉宾,和来自韩国、澳门等地区的二十多名茶叶爱好者,共赴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千年之约,展开了一场关于茶泉的文化之旅——第一届茶泉文化高峰论坛暨第二十二届世界禅茶雅会,活动包括开幕典礼、中韩禅茶雅会、茶泉文化高峰论坛、“吟入惠山”茶会四大部分。

本次活动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指导,世界禅茶文化大会组委会、二泉吟茶院共同承办。无锡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吴峰枫,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贵明,韩国世界禅茶大会会长崔锡焕,福安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陈灼生,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

开幕典礼

再续二泉之约

在开幕仪式上,无锡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吴峰枫致辞指出,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古至今,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寄托。而禅茶,则将茶文化与禅文化深度融合,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意蕴独特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通过禅茶雅会这样的活动形式,为中国禅茶文化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泉活水。

无锡,是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重镇。惠山泉、阳羡茶、紫砂壶早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系统里闪闪发光的代表符号,而《惠山茶会图》所描绘的悠闲自在的茶会雅集,更是后代茶人、文人趋之若骛的“精神家园”。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贵明在开幕致辞上表示,这次茶泉文化高峰论坛暨世界禅茶雅会在惠山举办,或许将翻开无锡茶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贵明

中韩禅茶雅会

同台交流茶文化

开幕仪式之后,中韩禅茶雅会展演随之而来,中韩两国数十位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茶人依序上台展示精湛的茶艺和茶文化。

2005年首届世界禅茶大会首次举办便受到各国茶人的重视,在每两届世界禅茶大会期间,为了更好地加强交流学习,也逐步诞生了以禅茶修炼为主题的世界禅茶雅会。

△和容禮文化硏究所现场表演韩国茶礼(左),南山流茶道东亚茶道研究院如曲老師,携南山流弟子義青、義葳、義芯,為大家演绎南山流宋代点茶(右)

南山流茶道,是中华茶道的一个分支,是国内早开启、体系最为完备和成熟的茶道流派之一。宋代点茶在中国茶道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代点茶是宋朝中国人普遍的饮茶方式,这种饮茶方式无论是礼仪程式、茶法本身、品饮口感、还是茶道器具,均极具宋代人细优雅腻的审美观。

△韩国茶人申如眞现场表演韩国茶礼(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艺代表性传承人谢满纯演绎潮汕工夫茶(右)

潮州工夫茶饱含茶文化精神,是茶艺美学的呈现,是承载茶文化千百年沉淀的“活化石”,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一杯工夫茶,是生活的日常,是精神的寄托,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更是海内外潮人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的亲情纽带,将潮人“孝悌忠信礼义”六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潮州茶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韩国茶人熟盂會现场表演韩国茶礼(左),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老师及其弟子演绎闽式工夫茶(右)

上世纪八十年末,吴雅真潜心学习并创编出十八式“闽式工夫茶”泡茶程序,让原有的粗放式饮茶充满艺术美感。作为复兴茶文化的领军人之一,吴雅真老师从事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近四十年,以历史文化学者的严谨与考究,从民俗出发,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感,走出了中国茶文化的新道路。让更多人籍由茶艺之美感受生活之美,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中韩两国茶人生动优雅的茶艺表演,感染了现场所有人。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么简单的一片树叶,竟然可以容纳这么多的文化和艺术”现场一位观众表示,“看到吴雅真老师的表演,我感动到落泪。”除了精彩的茶文化交流之外,中韩两国茶专家也展开了具有专业高度的学术研讨。

茶泉文化论坛

聚焦文化与美学

茶泉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自古以来,茶与泉便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元素。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为人们带来了清雅的感觉和宁静的心态;而惠山泉则以其清洌甘甜的水质,为茶的冲泡提供了最好的水源。茶与泉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为人们带来了品味和享受。

25日下午,以“茶泉文化与茶汤美学研讨”为主题的第一届茶泉文化高峰论坛,在无锡真惠无香矿泉水有限公司五楼会议室举办。会上,无锡锡惠公园文化总监金石声介绍了《惠山泉茶文化源流浅识》,湖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湘潭市茶修会会长刘艳介绍了《明代文人烹茶与擇泉》,国家一级茶艺技师黄子轩介绍《明代饮茶方式对江南茶会流变的影响》,深圳宝安茶文化研究会工夫茶专委潘弘浩发表了《感悟工夫茶文化与禅茶的无界》,韩国茶人发表论文(韩国 숙우회茶);韩国茶叶专家们也分享了相关研究。

专家们介绍,无锡惠山自从唐代开始,就以水而聚天下茶人,从陆羽到苏东坡,从蔡襄到文征明,从宋徽宗到乾隆皇帝,茶与泉的文化在历史的年轮里层层积淀,形成独特的茶泉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中国茶文化中对泡茶用水十分讲究,认为水乃茶之母,并建立“品水五字法”作为准则,好水之于好茶,意义非凡,深入推进“茶泉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吟入惠山”茶会

以茶会友 美美与共

中国茶叶不仅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形,更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而禅,作为佛教中国化的核心思想,强调内心修行、去除杂念、追求真理。茶与禅的结合,是人类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度探索。

在25日下午同期举办的还有面向大众的茶会表演,近30位来自全国各地、具有影响力的茶人,在惠山森林公园山泉广场与大众面对面交流、推广茶文化,唤醒更多人对茶文化的关注。

活动之后,与会嘉宾们还共同发布了《茶泉文化宣言》。

《茶泉文化宣言》

惠山之麓,泉源之侧。水清如镜,石底泛绿。自古佳茗,得此为先。天下第二泉,名扬四海间。

茶圣陆羽《茶经》,论水有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又言:“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瀑涌湍漱勿食。”然其味美之处,全于品第天下之水。

古人蔡君谟、平江叶清臣、王禹偁、欧阳修等,亦各有论水之说。蔡君谟以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茶、惠山泉等物为润笔;叶清臣尝识惠山二十水,游江南西岸,饮惠山泉水;王禹偁赞泉水煎茶之美;后世传为嘉誉“千年二泉水,万载惠山泉”。

惠山泉水,味甘而醇,色白如玉。取之于山,汲之于地,煮茗品茗,清香四溢。古人云:“泉悬出曰沃,暴溜曰瀑,皆不可食。而水帘、瀑布,皆入水品,与陆经背矣。”故惠山泉水,不入川溪,石池漫流,更能助茶香远扬。

惠山泉水,自古以来便为名优茶叶的佐料。惠山烹茶法有云:“煎茶最妙者,其水分两壶。一壶以贮山水,一壶以贮江水”,意谓山泉与江涌调和于天成。宋代东坡先生“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将惠山泉水与建州龙团茶相配,使茶汤更加甘美。黄庭坚亦曾赞曰:“ 锡谷寒泉橢石俱,并得新诗虿尾书,急呼烹鼎供茗事,晴江急雨看跳珠。”可见惠山泉水之美名,早已传颂千古。

今日茶泉论坛禅茶雅会,群贤毕至,茶禅齐聚,共同品尝惠山二泉吟泡茶水烹制的茗茶,不禁让人想起古人对水的珍视与赞美。愿这惠山泉水继续流淌,滋养世间万物;愿这惠山泉水的美名,永远流传于世。

——第二十二届禅茶雅会组委会•二泉吟茶学院

来源:二泉吟 泡茶水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41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