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如何开家普洱茶零售店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山头茶的下半场:证明名山茶是真的,这本身就很假

  山头古纯行业其实一直有个困扰大家多年的问题:如何证明自己的名山茶是真的!

  为此,整个行业都煞费苦心的去做证据链。

  山头茶刚开始兴起那几年,最流行的方式是:站在古树下拍照或者与名山茶农合照;

  渐渐的这种玩法升级了,品牌商开始在名山茶园里挂牌,甚至是建初制所;

  后来这种玩法又升级了,直接组织大型茶山行活动,带着消费者上山全程参与,或者是做大厂房规模,野蛮扩张无限家线下零售店;言外之意就是:我这么大的家底,这么雄厚的资产,全国这么多家门店,有必要骗你?  

  后来越做越精细,茶园挂牌、名山建初制所、然后找名山茶农签订协议,每天收了多少鲜叶,做好详细的收购记录,在哪加工,谁炒的茶,谁捡的黄片,后面做出干茶几何,压了几个饼,被买到了什么地方……  

  而随着云茶大数据的建立和完善,更新更可靠的技术产生了,随着区块链、VR、AR技术的使用,最后落地到一张二维码,掏出手机一扫,溯源轻松搞定。

  让人不得不感叹,跑过马车的不是更快的马车,而是汽车! 

  证据链的意义在哪里?

  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么清楚,因为我们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

  但作为茶企和品牌商们,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几个问题:

  1.证据链真的能证明茶叶的真假吗?

  2.那些动不动几吨、十几吨、几十吨的名山古茶,你的证据链经得起推敲吗?

  3.即便真的证明了真假,又有什么意义,品牌靠什么活下去?消费者真的关心吗?

  答案是:不见得!  

  首先,从鲜叶到成品之间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一款好普洱的问世需要七道大工序,无数道小工艺,每一道环节都有可能为作假埋下伏笔;其次,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出完美的证据链,也抵不过本土名山茶农的一句话: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这茶树是我家的,这茶是我加工的;  

  那些动不动几顿、十几吨、几十吨的名山古茶,就算拥有再完美的证据链,就算溯源码一查清清楚楚,但消费者也不是傻子,信息这么发达的年代,稍微一查就能知道这个山头古茶产量多少,古树几颗,稍微动一下脑子就知道,这点产量要被多少家品牌瓜分,你能分到多少,莫非你已经包山头了?  

  好的,退一万步讲,即便你通过庞大精细的证据链证明了你的名山古树是真的,在名山茶信息如此透明的年代,大家上网一查,都能知道名山茶的价格,那品牌的利润在哪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最后,消费者关心喝消费的真的名山古树吗?这里不能说全部,只能说极少的一部分圈内人,而这部分圈内人往往有自己信任的供货渠道,大部分消费者在消费名山时考虑的往往是:价格,名气和品质,而并非真假!  

  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9.9包邮的老班章卖的很好,因为价格更诱人,大部分人在消费普洱茶时,会第一时间想到冰岛、昔归、老班章,因为名气更诱人;

  总结一下:对于一个品牌而言,做名山茶证据链的投出产出比显而易见,证据链意义不大!  

  - 02 -

  山头茶下半场的红利再哪里?

  许多人觉得山头茶的红利已经过了,其实不准确。应该是那个上山收茶,下山卖茶就能赚钱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

  1.山头古纯做到最后都逃不开做证据链的宿命,而做证据链品牌永远都做不过茶农;

  2.山头古纯很容易做到天花板,纯正的名山古纯产量少,产量小,产值自然就很小,只能服务一个小圈子,一群发烧友,但品牌很难做到持续性增长;

  但山头古纯不至于崩盘,一来山头茶拥庞大的消费基数,二来消费者对于名山茶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山头茶只能算是走完了上半场,那下半场,山头茶的红利再哪里?  

  古域扎根临沧茶区十年,对于未来山头茶的发展趋势有这样的判断:未来的山头茶只会以两种形式存在:1.名山茶的大单品;2.大名山茶区的茶,而大名山茶区的茶更有可能成为大部分品牌的选择!

  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做过描写,此处不过多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临沧茶最顶级的四个山头!除了冰岛、昔归,这两个山头也堪称经典!》这篇文章。  

  这样的判断并非信口胡说,从宏观来看,政府的引导不仅仅是为了盘活一个山头,而是以名山为依托,打造一个生态圈,带动一方经济,做大名山茶的产值;

  从品牌角度来说,品牌需要持续性的增长就不能一味做圈层化的名山古纯,而是增加品牌产品的辨识度,扩大消费圈层;

  从消费者自身来说,大部分消费者消费名山茶时候往往考虑的是价格、名气和品质,并非真假。

  品牌商们应该看清趋势,顺势而为,顺时而为!  

  做证据链不如做底线,做品质,做辨识度

  行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规范化、品牌化再到规模化的。

  未来的茶行业,必然是一条越来越精细化运作,入行门槛越来越高,各个节点高度协同的供应链,供应链里的每个节点只需做好一件事,且他也只能做好一件事,才具备该节点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做好供应链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所以一个品牌做证据链不如做底线,做品质,做辨识度!

  一个定位做名山茶的品牌,产品的价格虽不可能到天价,但也绝不可能是99块包邮的名山。

  茶叶终究是要入口的,且是名山产区的茶,口感品质肯定要有辨识度,消费者就算再喜欢名山,也不会用自己的健康和现金开玩笑。  

  与其花费时间在证据链上面,不如整合优质的茶园,深度沿袭产品工艺,寻找出大名山茶区的突破口,打造大名山茶区的大单品!

  这就涉及到品牌制茶的底线和产品品质,正如古域的临沧四小龙;

  临沧四小龙冰岛,原料来源于冰岛五寨;昔归的原料源自忙麓山;大雪山的原料选自临沧三座知名的大雪山茶区;忙肺原料源自忙肺正山!  

  做证据链不如做供应链

  所以一个品牌,做证据链不如做供应链!

  这条供应链的基本构成为:茶农——初制所(合作社)——品牌——茶友/公司/渠道商/圈子

  构建供应链有什么优势呢?

  1.稳定的供应链意味着稳定的产品品质和服务;

  2.源头的供应链“茶农——初制所(合作社)——品牌”本身就是最完美的证据链,因为做到了“原材料在原产地加工”

  3.最大限度缩短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没有中间环节,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提高了效率;

  4.整合了产业链,让产业链中的每个节点都有钱赚,同时解决源头终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既可“产销统一”,又能“产融结合”;

  5.能针对市场反应快速精准的做出合理方案,精准匹配“人货场”;  

  在长达六年时间里,古域人的身影遍布双江勐库茶区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布局了勐库十三先生,挑选了勐库茶区口感具有超高辨识度的十三个山头,打造茶师联盟,构建了勐库茶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临沧四小龙中冰岛、大雪山就是出自其中;  

  在临沧的临翔区,我们布局了邦东三杰,昔归、那罕和曼岗,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使我们深度精通该茶区的产品,也拥有着稳定的供应链和品控管理体系,临沧四小龙中昔归、大雪山就是来源其中;  

  在永德的忙肺茶区,2012年古域便提出了永德三宝的概念,古域关于忙肺最老的产品可以追溯到2012年,稳定的供应链自不必说,临沧四小龙中的忙肺、大雪山就包含其中。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项建春&王雅雯:神雕侠侣展风采 ,品牌江山福香春


栏目介绍

《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由北京马连道建设指挥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北京天恒马连道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编,历时一年完成,现已正式出版。

书中的30人是京城茶叶一条街上万余名茶人的杰出代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陆续从各产区走进马连道,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用勤劳、勇敢、奉献铸就“京城茶叶第一街”,与茶叶一条街同甘苦共命运,马连道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本书通过品牌篇、文化篇、新锐篇三组有代表性的30位人物和他们背后的企业创新发展的故事,梳理了马连道一条街的改革发展历程,总结保存了茶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蕴含着马连道未来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对行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品牌篇

城中茗香,不负韶华。他们大多在马连道摸爬滚打了20年以上,将汗水洒在马连道,将青春奉献给中国茶。

他们是“中国茶叶第一街”的顶梁柱,他们将优质的茶叶送到消费者手中,他们凭借信誉铸就了独特的流通品牌,再过几十年,他们或将成为新时期的“中华老字号”。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新时期马连道的转型升级中,他们凭借品牌的力量成为马连道未来发展的引领者。

“神雕侠侣”展风采   品牌江山“福香春” 

——记北京福香春茶叶公司董事长项建春

北京鸿运徕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雅雯

安明霞


座右铭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



座右铭



赢得了人品,赢得了口碑,就是人生的最大赢家!

工作中有知己相助是事业的最高境界,夫妻间以情人相待是婚姻的最高境界。商战中,能将婚姻与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者必将是行业的赢家,天下的高手!


金华人“北漂”北京大钟寺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为活络的地区,浙江人的机智、实干使浙江成为改革开放后较早富裕的省份之一,北京福香春茶叶公司的项建春便是浙江茶界商人中的典型代表。1990年,项建春在金华市一所中学高中毕业。初中的学霸、曾做过班长的项建春高考落榜,继续复读一年依旧名落孙山,于是他选择了在当地工厂打工,两年后他不甘于每月80元的工资,想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1993年,项建春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附近住了下来,希望能够借助当时京城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的功能批发茶叶。项建春之所以选择茶叶作为来京后的首选项目创业,源于金华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还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三大茉莉花茶加工厂——金华茶厂。小时候,望着门前屋后郁郁葱葱的茶园,想着帮助父母采茶后的成就感,喝着家里加工的茶叶,项建春冥冥中感觉到他与茶的缘分。来到北京后,他感觉再没有比茶更适合他的行业了。


福香春马连道店内景。


一年后,项建春的初中同班同学王雅雯也来到北京。王雅雯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一所小学任教,项建春来京前两人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随着北京生意慢慢有了起色,1995年,王雅雯毅然辞去教师的工作来到北京,与项建春一起开创未来。


起初,项建春的销售方式是带着茶叶到各大茶叶公司、商场茶店去推销,有了订单就从金华直接批发茶叶,另外,也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零售。一年后,他了解了北京人的茶叶消费习惯,在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租下了一家店铺,当时批发市场内已聚集了十多家茶店,算得上北京最早的茶叶批发市场雏形。项建春的销售方式就变成了实体店+走街串巷。那时,北京特别流行早市,天蒙蒙亮,项建春蹬着三轮车,王雅雯坐到车沿上,拉着不同等级的茉莉花茶赶往早市,每天3个小时就有200元的销售额,回来后店里开门一天的零售又有三四百元,一整天下来稳扎稳打有五六百元的销售额。有时也去参加各种展销会,一个礼拜下来就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在那个崇拜万元户的时代,项建春早早地踏进了万元户的行列,每年有大几万元的纯利润让夫妻俩非常满足。


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用汗水创业一样,项建春夫妇在收获的同时也付出了艰辛,少不了辛酸的往事。项建春刚到北京的几年不太适应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有时送货蹬着三轮车一天要走二三十里路,手裂出血,还生了冻疮,往往一个冬天都好不了。有一次,在赶往早市穿过胡同的路上,王雅雯正怀着老大、挺着大肚子坐在三轮车上,由于车多路窄,路上险些碰到王雅雯腹部,如今回忆起来依旧心有余悸。


福香春马连道店内景。


王雅雯本是家中最受宠的公主,喜爱装扮,但初到北京的3年里她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没进过一次大商场。为了尽快完成原始积累,他们可谓节衣缩食。有一次项建春买了份两毛钱的报纸,王雅雯埋怨了他半天。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真的有点抠门,王雅雯从来京后就开始拿着两个小本天天记账,开销一本,收入一本,每一笔收支都清清楚楚,即使是两毛钱的支出也着实让王雅雯心疼半天。这样的情况直到1998年才有所改善,这些良好的习惯为日后公司财务管理积累了不少经验。


“游商”“坐商”“主战场”



早期在大钟寺开店时,项建春与王雅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项建春在外跑市场,王雅雯在家看店。跑市场的过程中,有客户对项建春提及在马连道进货,当时还没听说过北京有个马连道,于是项建春打探地址,专门跑到马连道。现在回忆起来,23年前的马连道,从湾子到茶缘全部是库房,泥土路颠簸不平,路上行人很少,灰蒙蒙一片,街头零零星星散落着几家茶叶店,最大的一家当属北京茶叶总公司了。当时,不少零售店都到马连道进货,凭借两年多跑市场的经验,项建春嗅到了马连道的商机。于是,1995年下半年,他在马连道开办了三友茶叶经营部,主要批发浙江金华茶厂生产的茉莉花茶。“其实,当时能走进马连道不是我的投资眼光有多独到,而是碰到了‘收账’的难题。”项建春坦言,“从小卖部到商场,我们都有供货,当时的合作方式都是先放货后收款,有些大店收款比较难。”特别是一件收账的旧事让项建春刻骨铭心,这也是促使他走进马连道开店的主要原因。就在项建春大儿子出生前夕,欠款30000多元的一家合作商户,经过多次催款后答应先付款10000元,而这10000元计划要回来后作为王雅雯的住院生产费用,就在离预产期只剩三天,项建春去拿支票时却落空。在讨账回家的路上,这位七尺男儿落泪了,等着住院的钱没有着落,最终是亲戚、员工七拼八拼凑了1400多元才保证了住院费用,有的员工将五角一元的零钱都拿出来了,而这30000多元最终也没有收回。


项建春、王雅雯在福香春马连道店内合影。


马连道是项建春和王雅雯夫妇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当时大钟寺的店还保留着,而且生意也比较稳定,王雅雯主要打理那边的生意,项建春则负责马连道这边的生意,一南一北两店遥相呼应。1996年,马连道的三友茶叶经营部已经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当时马连道也就十多家茶店,采购商大多来自北方各省、区、市的茶叶经营户,当时来批发的商家都在“抢”茶。因为背靠国营生产企业金华茶厂这个靠山,有足够的供货量,三友经营部的生意可谓顺风顺水。1997年注册了福香春茶叶公司,公司的重心放到马连道,直到2005年,大钟寺的店才彻底放弃,全部人员转到马连道。


三友茶道看变迁



项建春与王雅雯夫妇在北京从事茶行业的25年发展轨迹,其实就是北京茶叶消费市场变迁的历史。


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历来是浙江省重要的优质绿茶产区。项建春当年来到北京,希望将家乡的绿茶卖到北京,当他拿着样品到各大商场推销时却碰壁了,销售人员告诉他:我们北方人不喝绿茶,草青气太重,只喝花茶。项建春是个有心人,他特别注意观察北京人茶缸子里泡的是什么茶,他发现自己住宿隔壁的大妈,胡同里乘凉的大爷,饭馆里泡的免费茶,全是茉莉花茶,而且泡得很浓,这让他看到了茉莉花茶的前景,项建春马上调整产品种类,联系金华茶厂推销茉莉花茶,从1993年到1997年,项建春销售的所有茉莉花茶都来自金华茶厂,当时全国有三大国营茉莉花茶加工厂即苏州茶厂、福州茶厂和金华茶厂,而金华茶厂产量最大,特别受北京市场的欢迎,随着茉莉花茶批发量的增大,金华茶厂的供货量已远远不够福香春的批发量。1997年,项建春到广西横县建立了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可追溯,花茶从1997年100多吨的加工量,到后来每年300多吨的加工量,再到现在每年500多吨的加工量。项建春回忆说,特别是1998、1999年,当时茉莉花茶一到店里,就被一抢而空,周边商家都来抢茶。直到今天,茉莉花茶依旧是北京销量第一的茶叶,是北京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和情怀。


福香春广西横县茉莉花基地。


1997年后,北京市场上绿茶开始有人问津,项建春也试着卖一点绿茶,数量逐年增加,先开始从消费者最熟知的龙井卖起,再逐渐增加浙江香茶和其他浙江名优绿茶等。2000年后,铁观音在北方市场兴起,福香春也曾创下了年批发10000吨的销售业绩量。1997年,福香春开始涉足普洱茶,但那时北方普洱茶市场还属萌芽阶段,问津者很少,直到2005年后北京消费者饮用普洱茶的人才渐渐增多,而如今的普洱茶在北京已家喻户晓。


品牌品类再升级



福香春销售茶类的变化显示了北京人饮茶习惯的变迁,福香春从品类到品牌的升级,同样也彰显了北京茶叶消费的升级。


回顾项建春公司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个体到小型民营企业,经营的产品从散茶到品牌茶,经营的方式从以批发为主到批零兼售。这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同时也是企业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高速发展和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马连道的批发功能逐渐减弱,作为一家以销售为核心的流通企业,如何顺应新形势,项建春和王雅雯对公司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以品牌立足市场。


2018年11月初的一个下午,离马连道不远的荣誉海鲜酒楼五楼大厅,近200名爱茶人围坐在布置精美的茶席前,共品云南白药天颐茶品公司出品的醉春秋新时代茶品,这是项建春和王雅雯进入茶行业以来第一次举办大型活动,也是福香春公司进军茶叶品牌销售的标志性活动,各界来宾深刻感受到了福香春的品牌升级之路。


福香春马连道店内景。


2015年,福香春公司与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一举拿下云南白药天颐茶品“醉春秋”“红瑞徕”的省级经销商,后升级为全国经销商。这一年,福香春同时还精选了绿茶中的“狮”牌西湖龙井、“龙王山”安吉白茶等品牌签约,作为京津冀的一级代理商,正式启动了福香春茶叶公司的品牌升级之路。


中国茶叶品牌众多,如何选择适销又能长久合作的厂家品牌,其实也有高深的学问。项建春和王雅雯本着两个原则:一是对北方市场畅销的茶类拿捏精准,因为有着20余年一线茶叶销售的经验,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二是挑选本茶类中的前三甲企业合作,目的是在合作中学习品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经验。事实上第二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项建春和王雅雯夫妇及时选择了进修学习,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经营方略总裁班。2018年项建春再次前往长沙参加了中国茶叶商学院的学习,成为马连道少有的不断充电提升的企业家。经过两年的品牌运营,项建春和王雅雯深有感触,企业的格局更大了,学习了先进的经验,这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项建春表示,前期品牌运营稳定后,公司还将优中选优,再增加一些茶类品牌,选择那些理念一致、发展长远的企业合作,全面提升福香春的店面和产品品质。


顺者生逆者亡。变,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哲理。项建春在25年的经营中深刻感受到,每到一定阶段,企业必须升级,他将自己的企业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1993~1997年的个体户经营阶段,无品牌;1998~2014年突出福香春流通品牌,全茶类经营;2015年以来全面进入品牌经营阶段,强调产品品牌。项建春坦言,每一次的升级,都是对掌门人经验、魄力与学识的一次检验,福香春能够在市场中勇立潮头,归根结底是经得起市场检验。


对于马连道未来的发展,项建春和王雅雯夫妇非常关心,在这条街上开了20多年的店铺,住房、商铺等资产全部都在这条街上,希望茶叶一条街能越来越兴旺。项建春认为,在顺应首都新的功能定位上,马连道要在打造文化街区上下足功夫。目前,马连道让消费者感觉就是一个卖茶的地方,过去20年,马连道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流通渠道的变革,马连道批发、零售的功能在逐渐减弱,如何与时俱进打造符合未来发展的新型业态,是这条街亟待解决的问题。项建春认为,一是充分发挥建成的北京茶叶博物馆的作用,茶叶博物馆对茶叶销区来说意义重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挥茶叶博物馆的价值,通过博物馆让更多的北京市民和国际友人了解中国茶。二是这条街的店面需要升级改造为品茶、学茶、传播茶文化的美学空间,茶叶经营者也需要自身的学习提升和身份转换,特别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从茶叶经营者转换为茶文化传播者。三是与茶文化相匹配的传统文化的引入。茶叶一条街不能只有茶,茶只是载体,以茶为载体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引入这条街,如品茶听戏、相声专场等文艺节目都可以为这条街注入新的活力。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