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肉桂茶和肉桂

找到约1,621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为民做好“放心茶” 开启茶产业供应链透明化“新时代”


  中华名茶网厦门站讯      武夷山水一壶茶。在占地300多亩的武夷山4A级景区香江茗苑内,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乌龙茶加工自动生产流水线,在玻璃走廊下一览无遗。站在封闭式玻璃参观幕墙边,消费者能看到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的全过程,可视化,让消费者对茶叶的质量安全更加了然于心。在这一智能化加工厂外,“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的烫金牌匾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最近,海堤茶叶在武夷山动作频频,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北岩岩茶精制厂、武夷山市南方岩茶精制厂、武夷山金观音茶叶有限公司、武夷山市茗馥茶业有限公司等武夷山重点茶叶企业的“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先后亮相挂牌。

  在业内人士的眼里,茶业大鳄中茶海堤的此番举动,可能与产业的变革息息相关。随着更多中茶海堤生产加工基地的亮牌,一个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提高茶产业供应链透明化的“新时代”即将到来,海堤茶叶与优质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构建起一个“四位一体”的共同体,共生共存共发展,共建共享共监督,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茶叶市场秩序或将进一步优化,优势品牌及企业将更有机会做强做大。而缺乏积淀,没有优势资源的茶企或将面临市场洗牌速度进一步加快的现实。不过,对消费者来说,通过这种改变收获的将是更优质、更安全、更超值的茶叶产品。

  协作联动携手共赢:共生共存共发展 共建共享共监督

  从逆市抄底大红袍,到创造海堤红,再到让 “金花”绽放在香橼之上……一直以来,中茶厦门公司的各项发展举措可谓出其不意,屡次创造行业奇迹,引领市场风向。对于许多茶企而言,谈及供应链资源都是讳莫如深,而本次,中茶厦门公司却让首批5家“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高调挂牌亮相,这让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看不懂”。

  “企业要实现发展,如果说从0到1靠品质,从1到2靠市场,从2到3靠研发,那么,从3到N靠的就是供应链,可以说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中茶厦门公司现在就正好站在这样的发展点位上,我们需要朝更高质量的目标迈进。”中茶厦门公司负责人、常务副总经理陈志雄对中茶海堤的发展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好的供应链管理就是以共生共存共发展为理念,构建共建共享共监督的管理体系。

  “中茶海堤茶叶就是希望开启茶产业供应链透明化的‘新时代’,真正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构建一个连接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的利益共同体。”陈志雄表示,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供应链已经不再单纯是信息的集合,全产业链供应体系的建立,靠的更多是综合资源的积累,是规模实力的考验,是技术实力的融合,是增强协作的联动,是社会监督的倒逼。共享一片茶叶带来的商机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无疑是海堤茶叶、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之间最好的“粘合剂”。

  甲子积淀潜心耕耘:让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茶海堤就开始在全球销售和推广武夷岩茶。65年来,中茶海堤秉持“以茶叶基地建设为推手,向产品研发、零售终端延伸”的发展战略,融合创新,结合发展实际,精准建立了独具一格的全产业链供应体系,在新时代树立了行业标杆。

  65年的历史积淀,给中茶海堤积累了大量不可复制的优质资源。90年代,中茶厦门公司在福建省发展了百余名供应商,率先“圈”走了武夷山正岩众多核心茶产区基地,这为日后中茶厦门的质量管理及腾飞埋下伏笔。2009年,武夷岩茶行情低迷,不少茶农面临难以逾越的困难。正是出于与茶农的深厚感情,中茶厦门公司适时出手,维系这一利益命运共同体,逆市抄底武夷茶,几乎买走茶农手里所有的库存,让茶农们吃下定心丸,安心图发展。

  “我们和中茶海堤保持战略合作关系已经有30多年,时光让我们亲如家人,相互扶持,可以说,没有中茶海堤,就没有武夷茶农今天的好日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福建省武夷山市北岩岩茶精制厂总经理吴宗燕说,中茶海堤,已经成为武夷山基地茶人心中坚实的后盾。

  如今,武夷山的供应商为中茶厦门公司源源不断地送来优质的茶原料,有了质和量的保障,中茶厦门公司发挥了国有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向市场供应足量、优质、实惠的茶叶,为力促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海堤贡献”。

  忠于国计良于民生:让人人喝得起货真价实的好茶

  在中国的各级评茶比赛中,人们常常能看到海堤的技术负责人作为评委出现在现场。65年的积淀,中茶厦门公司拥有的绝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控制,制茶评茶师云集,大大增强了海堤茶叶的软实力。将上百种茶样同时摆放在品评室内,采购技术人员一一进行观察及盲喝品评,就能写出每个茶样对应的生长区域、品种、等级及特性等。在这些被基地茶农誉为“金舌头”的技术人员面前,火眼金睛识好茶,是技术,是学问,更是维护海堤茶叶与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共同利益的保证。

  单单武夷岩茶这一大类,中茶海堤就开发出了一百多种茶叶产品。为什么要如此细分产品品类?陈志雄道出了原因:技术实力助力产品研发,更是为消费市场保驾护航,只要烙上中茶海堤茶叶的印记,什么品类、什么级别的茶叶就对应什么类型、什么价格的产品,绝不让经销商和消费者多花一分冤枉钱——在中茶海堤茶叶,打上牛栏坑肉桂的茶叶,就绝不可能产自马头岩。

  茶叶是农产品,口感难以持续稳定是困扰众多茶叶品牌的一大问题。对产品出口到5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茶厦门公司来说,理化数据、感官审评、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都是最基本的“及格线”,海堤茶叶早已开始写“超品控”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在茶叶等级、口感等指标上进行标准化探索,每一种茶产品都研发出标准茶样,按照统一的茶样标准进行采购、加工、生产。

  事实上,“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的亮牌,将基地供应商高调透明化管理,正说明了中茶厦门公司对供应链强大的掌控能力。

  “依托中国茶叶强大的实力及庞大的销售网络,我们一年销售的武夷岩茶数量达到上万吨,这给我们带来难以替代的采购优势,这种采购优势也是我们掌控供应链、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陈志雄说,忠于国计良于民生,让人人喝得起货真价实的好茶,是中茶厦门公司始终坚持的初心和信仰,将技术指标和管理经验转化为百姓可见可得的产品优势——安全、优质、货真、价实,这也是中茶厦门公司作为国企,对国家与百姓的庄严承诺。

  在追溯环节不断创新:让产品各环节更透明 食品安全“看得见”

  在新零售时代,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新的消费体验已经成为企业寻求新张力、挖掘新市场、激活新动能的时代风向。中茶厦门公司的管理层也悄悄酝酿着一场海堤茶叶朝纵深求发展的新变革——正如陈志雄所说,如果前十年是横向拓展不断开枝散叶的十年,那么,后十年就是互联互通纵深求索的新时代。

  在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想知道他们购买的食品是如何被生产和加工的,而近两年来,中茶海堤茶叶一直在酝酿,让这些流程完全透明。一年来,中茶厦门公司成为我市三家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可追溯体系认证的企业,获颁发《可追溯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批通过这一审核的企业。在厦门市商务局的指导下,中茶厦门公司投入近千万元,建立了全过程、全链条追溯管理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上线,各智能化可追溯茶园基地也在建设中。

  本次,“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集中亮相,也是中茶厦门公司践行互联互通,强安全,重体验,新管控的一项措施。据中茶厦门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饮中茶系列已经全面实现可扫码追溯,消费者扫码便可了解茶叶生长、生产、加工、检验的全过程。

  “透明化,就是让消费者知道,让消费者看到,让消费者监督到。这是一个趋势,一场变革。”陈志雄告诉记者,海堤茶叶经过27道工序、检测项目达100多项……这些今后都不将只是抽象的数字和文字。茶叶生长在哪里,由哪位大师制作,随着流程完全透明,一片茶叶蕴含的文化与信息,将更可感可触,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

  声音:

武夷山茶业局局长 邓崇慧(左二)

  “从1954年中茶厦门公司成立开始,‘海堤’就承担着武夷岩茶在国内外市场拓展的历史重任,‘海堤’产品也一直坚守着武夷山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制茶工艺,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宝贵的武夷茶文化,生动诠释了武夷岩茶的精髓。目前,武夷岩茶的价值还没有完全被挖掘,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中茶厦门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中粮集团旗下的国有企业,是一个稳定、可靠、不断发展进步的优质平台,未来,武夷山茶业局和中茶厦门公司将进行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爱茶人士喝上正宗的武夷好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北岩岩茶精制厂总经理吴宗燕

  名山灵芽,系出名门。在武夷山著名的正岩核心村天心村,福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武夷山市北岩岩茶精制厂挂上了“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的牌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该厂总经理吴宗燕精心准备了一场揭牌仪式。在他看来,这次挂牌,具有非凡的里程碑意义。

  “我是吴宗燕,30年来,我一直为中茶海堤茶叶供应优质的武夷岩茶原料。”1996年开设武夷山北岩岩茶精制厂和武夷山北岩岩茶研究所的他说,30年前,眼前这一片厂房还未崛起,他也还未被授予传承人,而如今,他能站更高的点位上为中茶海堤茶叶代言,这是30年合作历程的缩影——海堤茶叶在发展,北岩在发展,武夷岩茶产业在发展……

  目前,吴宗燕的北岩“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有600多亩茶园,协作基地超过25000亩,来自武夷山的正岩核心区域,如马头岩及“三坑两涧”等,被中国茶叶系统列为“绿色食品基地”。

  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荣茂

  “我是‘曦瓜’,40多年来,我与中茶海堤共享一片茶叶。”在接受采访时,武夷山4A级景区香江茗苑负责人、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茂将40年、共享一片茶叶,作为关键词。

  曾经普普通通的一个茶农,因为与中茶海堤的邂逅,共享这一片小小茶叶的商机,为他如今做大做强,奠定下了坚实基础。如今,陈荣茂已经是武夷山岩茶生产、科研、茶文化传播的排头兵。

  香江“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拥有茶园2600多亩,大部分位于著名三坑(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两涧(九龙涧、流香涧)为中心地带的岩茶产地,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其中有686亩茶园已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

  武夷山市南方岩茶精制厂总经理 陈行春

  专注武夷岩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优……武夷山市南方岩茶精制厂总经理陈行春将这句话骄傲地写进了企业名片中。而与众多武夷山茶农一样,他的成功历程,与30年来和中茶海堤的共生共存共发展息息相关。

  南方岩茶“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年产武夷岩茶500吨。每一年,南方岩茶都将大部分茶叶供应给海堤茶叶,在陈行春看来,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因为海堤茶叶就是他们坚强的依靠。

  “我一年做500吨茶叶,这里面的90%都供应给中茶海堤茶叶。”陈行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述他与海堤茶叶的利益命运共同体关系。“海堤茶叶的发展,就是我们武夷山茶农的发展。”

  武夷山金观音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斌

  相比起其他已经和海堤茶叶合作了30年甚至40年的供应商,武夷山金观音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斌则是海堤茶叶新一代优质供应商的代表,他脚踏实地地努力和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最终让他通过中茶厦门公司的重重考核,挂上“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的牌匾。

 “我是中茶海堤茶叶供应商陈斌,我为每一片茶叶的安全负责到底。”采茶季,陈斌吃睡在茶山上,生产种植季,陈斌每天和海堤茶叶的种植指导员步行近十公里,爬上武夷峭壁,认真查看茶叶生长,指导茶农种植。

 “茶叶的质量和安全,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每一片茶叶的安全,都与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陈斌笑言,爱拼才会赢让他跻身中茶海堤的供应商之列,他相信,日复一日坚守优质安全的底线,能给他带来更多机遇与价值。

  武夷山市茗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明富

  步入景区,经过三个多小时山路,踏过岩石小溪,走过茶谷花香,就到了佛国岩“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

 “我是王明富,我在武夷山核心产区有300亩茶园,这些优质岩茶每年都供应给中茶海堤茶叶。”站在佛国岩“中茶·海堤茶叶武夷岩茶生产加工基地”,王明富用最朴实的言语,来表达他心中对利益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茶园中,有一座清朝流传至今的古茶厂——沙石垒砌的围墙,年逾古稀的制茶老人……在这座百年老茶厂里,优质武夷岩茶已经飘香了几百年。遵循着传统流程制作,每一片茶叶都匠心独运。王明富说,多年来,中茶海堤茶叶为力促武夷岩茶健康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在海堤指导下,做好优质茶,也是茶农们对武夷岩茶历史传承的尊重与敬畏。

(本图文来源于中华名茶网,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公敌还是英雄?完整披露首家岩茶企业肉桂标准,打破“制茶标准机密”!


要想让中国茶叶整个行业以蓬勃姿态而良性发展,天时地利必不可少。天时地利的有效配合无异于让中国茶叶上天入地!

 

让中国茶叶上天,虽不容易,但神舟十一号的宇航员们已经做到了。要让中国茶叶落地,脚踏实地地为推动行业有序前进,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幸,这群武夷茶人一直在努力。而孝文家茶也正做着一件根植于这片土地最接地气的事:为武夷岩茶做一份严苛、公允、透明的企业标准,希冀用一个企业标准推进、影响到一个茶品类圈子,甚至能带动整个茶行业的脚步前行!

 

10月20日,在厦门茶博会上,孝文家茶发布了《孝文家茶武夷岩茶肉桂企业标准》,以行业内率先发布的姿态,对这样一个使消费者更加清晰了解与认可的武夷岩茶标准首次发声。

 

那么现在,茶语网首次将完整的《标准》在这里呈现出来。窥一斑而见全豹,它的指导意义,是每一个想要了解武夷岩茶的人,都值得一看的。

 

山场体系

 

山场是武夷岩茶的重要属性,关于山场的划分,主要有老一辈茶人坚持的传统划分法和国标划分,这两种方法在历史和地域范围都存在一定分歧,这让很多岩茶爱好者心生混乱。

 

孝文家茶根据对武夷山的深入了解和经验,结合传统划分法和国标,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山场划分体系。

 

孝文家茶拥有分布较广的山场,这些山场是孝文家茶产品形成的基础。

 

山场体系描述

 

三坑两涧

指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也包括这五个坑涧同属的坑涧系列,具体指慧苑坑系的内外鬼洞、竹窠、枫树窠等;流香涧系的倒水坑等;大坑系的九龙窠等。

 

正岩

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的景区范围内(面积70平方公里),“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等山场,例如曼陀峰、北斗峰、天心岩、马头岩、弥陀岩等。

 

判别山场是否为正岩的重要条件是看这里的土壤,土壤多为岩石(紫色砂砾岩)风化土,土壤含砂砾量较多,接近30%,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

 

半岩

景区范围内,地势较平坦,小气候条件一般,土壤多为壤土或者壤土、岩石风化土混合土的山场。例如九曲溪、崇阳溪、黄柏溪畔茶园。

 

丹岩

福建省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除去武夷山风景区以外的山场,例如星村镇所属的黄村、曹墩等地山场。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

 

孝文家茶山场分布

三坑两涧

牛栏坑、慧苑坑、大坑口、流香涧、倒水坑、天角、蜂窠等。

 

正岩

北斗峰、曼陀峰、水帘洞、马头岩、观音岩、乞丐岩、三涧口、长窠、玉华洞、清水坑、官山、小河边、广宁、土地岩、芒嘴例、玉华岗等。

 

三坑两涧、正岩山场与丹岩山场自然条件差异

光照

茶树喜光怕晒,生长需要阳光,但又不能过于强烈,喜欢漫射光。武夷山每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云雾天气,而正岩山场茶园每天的光照都比较少,狭窄的地方每日光照不足五六个小时,而对于茶树,这样的光照时间最好不过了。丹岩山场茶园往往很开阔,不具有短日照的特点。

 

生态

正岩山场茶园植被丰富,苔藓类、草本、木本、水生等植物与茶树共同生长,与种类繁多的动物、昆虫等共同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茶园茶树不易滋生病虫害。丹岩山场茶园往往植被相对单一,乔木和竹子等植物较多,生态系统也很单一,病虫害严重。

 

土壤

正岩山场茶园土壤多为岩石(紫色砂砾岩)风化土,颜色棕红或棕黄,土壤含砂砾量较多,接近30%,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丹岩山场茶园多为壤土,且多为红壤,土壤砂砾含量低,较为紧实,孔隙度低。

 

水分

正岩山场茶园多与溪流相伴,水汽充足,保水效果好,基本不用人为灌溉。丹岩山场茶园多需要人为灌溉。

 

小气候

正岩山场茶园独特的山岩构造与土壤、溪流、植被、光照等自然条件共同营造了独特的小气候。在温度、湿度、生态的调控上,独一无二。

 

品种

武夷山是茶树品种的王国,许多原生种就起源于三坑两涧区域,比如肉桂、铁罗汉、水金龟、大红袍等。同时正岩山场茶园同一区域往往种植多个品种,这对于茶树生长和互补是有利的。丹岩山场茶园同一区域往往只种植一个品种。

 

解构孝文家茶山场

植被

每一处茶园都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的与茶树共生在阶梯茶园中,有的生长在茶园旁边的山岩上,有的则着生在溪涧中,不同科属,不同品种,共同营造了良好的植被环境。良好的植被条件对于茶园水源涵养、土壤保护、抵御病虫害等有着重要作用。

 

随意走进孝文家茶园,石菖蒲、翠云草、树莓、虎耳草、繁缕、景天、络石、黄荆、黄花、肾厥、百合等植物相间分布,叫不上名字的植物更是数不胜数。

 

土壤

三坑两涧区域土壤多为岩石(紫色砂砾岩)风化土,颜色棕红或棕黄,土壤含砂砾量较多,接近30%,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这样的土壤条件更适宜茶树根系生长和内含物质积累。

 

丹岩多为壤土,且多为红壤,土壤砂砾含量低,较为紧实,孔隙度低。

 

武夷山不同区域土壤呈现

表土一般为壤土,主体土壤一般呈弱酸性,PH4-6之间,含砂砾量接近30%,孔隙50%左右。

 

(图片拍摄于武夷山风景区不同区域,都为正常裸露的表层土壤。)

水分

茶园水分主要包括降水(雨、雪、露水)、溪流、瀑布、山岩渗漏、岩泉等。

孝文家山场年平均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年均气温19.5℃,年平均相对湿度80%-86%,无霜期250-270天。

 

水热条件关乎茶叶的生长,同时对于构成茶园生态系统的动植物也至关重要。

 

小气候

小气候是土壤、水分、动植物、光照、地形等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自然条件造就了小气候,小气候也反过来也影响了这里的自然条件。

 

正岩山场在温度、湿度、生态的调控和调节上,独一无二,是人工控制的调节难以达到的状态。

 

 

具有这样独特小气候的茶园是茶树生长的乐园,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干预,每一棵茶树尽情的呼吸、生长,这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品种

孝文家茶品种丰富,除了肉桂、水仙等当家品种外还拥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半天腰、水金龟、矮脚乌龙、北斗、黄观音、黄玫瑰、白牡丹、春兰、悦茗香、黄旦、银凤、奇兰、金钱子、玉麒麟、金罗汉、金毛猴、雀舌、石乳香、百瑞香、紫龙袍等品种。

 

茶树年龄结构丰富,老枞水仙、高枞肉桂、壮年肉桂、新枞肉桂等不同生长阶段的茶园都拥有。品种的丰富性和茶树年龄结构的丰富性为产品的丰富性和产品品质延续性奠定了基础。

 

茶园管理

孝文家茶拥有分布较广的山场,多种形态的茶园,尤其是石座式茶园。

孝文家茶拥有一套完善的茶园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茶园,不同的时节,进行不同的茶园管理。

 

1、除草:

三月下旬及四月上旬,约于春茶开采前一个月。此时园中杂草因春日和暖,随茶芽萌动。

 

方法:通常用阔板锄头,以不锄伤茶树细根为准,约深11cm,此时草根新生未长,这样的深度就可以将草锄弃,断其生机。同时可用锄头将茶树旁的土壤,锄三四锄头堆于茶树根部,利于茶树生长。

 

2、客土:

从别的地方运土填入茶园,以增加土壤肥力。一般情况下,经三四年间,由附近山坡运入肥润新土,培于茶园中,可以恢复衰老树势,增加土壤肥分缓和雨水冲刷。客土是武夷岩茶传统上的重要施肥方式,孝文家茶在三坑两涧拥有较大面积的茶山,定期进行客土。

 

3、深耕和育苗:

深耕可疏松土壤,增进养分,促进根系生长和生发新根。同时将园中杂草锄翻埋入土中,令其腐烂,增进土中的腐殖质,为茶园中之天然肥料。 一般于八月下旬至九月下旬之间。

 

孝文家茶一般不进行育苗工作,茶苗多从专业育苗机构购买。

 

新苗种植后,由专人定期进行追肥和除草,春季萌芽期和冬季各追肥一次,肥料多为茶梗、饼肥等。同时新苗要酌情搭建篱笆进行保护。

 

原则上,孝文家茶对于茶树(老茶树)不进行铲除工作,孝文家茶认为,茶树的种植是一个过程,很多茶树种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这片茶园已经适应,拔了实在太残忍,也会破坏生态。同时,品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是孝文家茶看重的。

 

石座式、阶梯式茶园

 

坡地茶园

 

石座式茶园

建造年代:

民国、清代、明代甚至更久。石头为长约25cm,宽20cm,厚约15cm的

长方形石块。石座高度1-2米

 

连接方式:

石块的自然叠压,也可能使用特殊粘合剂,比如糯米灰浆。

 

优点:

1、水土保持好,既透水又保水。

2、利于土壤导热、通气。

3、协调自然美观。

 

工艺标准

 

孝文家茶在武夷岩茶和肉桂制作上拥有完善的制作体系。

 

根据肉桂的制作流程,孝文家茶制订了初制环节、精制环节、存储运输环节的标准体系。

 


初制

肉桂加工初制工艺包括: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烘、毛茶审评等环节。

 

采摘

肉桂属中芽偏迟的品种,采摘期约在五月五日到十二日之间(不同年份,稍有差异)。采摘程度掌握不要太偏嫩,以“中开面稍过,大开面不到”为适采期。

 

采摘过程中的难点在于采摘标准的把握,因为在短时间内,要将茶青采完,合理的安排采摘,是茶叶品质的保证。

 

孝文家茶只做头批春茶,不采制二春茶、夏暑茶、秋茶。

 

大中小开面示意

中开面指新梢形成驻芽后第一叶的叶面积大小约等于第二叶三分之二。大开面指第一叶的叶面积大小近于或等于第二叶大小。

 

1、采摘手法:

通常是手掌向上,轻轻握住要采的新梢,后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芽叶将其折断,也可以掐断。

 

提手采与掐采:一般绿茶、红茶的采摘不采用掐采,因为掐采易使掐口处红变,对品质产生影响,故一般采用提手采。肉桂在采摘的时候,成熟度较高,提手采不易折断枝条,故一般采用折采和掐采,并且掐口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小。

 

一般而言,有经验的采茶工会由丛内采到丛外,由丛下采到丛上,逐枝、逐丛采净。

 

2、采摘时机的判断:

采摘时机的判断:茶厂有专门的“带山”师傅,在每年春茶开采前,就要上茶山,观察茶树长势,以确定采摘时期。武夷山很多厂家(农户)的茶园分布很分散,往往只有主人和“带山”知道具体哪一块儿、哪一陇属于自己的茶园。

 

所以,“带山”的职责很大,要求也很专业,往往由老板很信任的人担当。孝文家茶的带山是孝文的母亲,阿姨对家里的茶园如数家珍。

 

3、高枞的采摘:

对于高枞肉桂,采摘时只能一只手拉弯枝条一只手采摘。相对来说采摘的难度增加不少。

 

4、茶青运输:

采摘的茶青放入采茶工随身携带的青篓,当青篓装满或者一片茶园采摘完毕,带山还会对采茶工所采茶青进行逐一称量(作为核算工资的参考)。然后将茶青集中于挑青篮,由挑青工挑运回厂。不同的山场,不同的品种需要分开挑运,并做好记录。

 

孝文家茶茶青运输全程采用挑青篮(竹制),现在很多厂家直接采用蛇皮袋装茶青运输回厂,挑青篮的好处是透气性好,不会捂坏茶叶,对于后续的萎凋和做青很重要,而蛇皮袋装茶青对于茶青的呼吸和保存都不利,虽然方便,一次能运输很大量,但是,孝文家茶坚决不用蛇皮袋(塑料袋)运送茶青。

 

萎凋

武夷岩茶一般采用日光萎凋,当遇阴雨天时,利用萎凋槽(现在多使用综合做青机)进行热风萎凋。孝文家茶的所有初制和精制过程,保证全程“不落地”。

 

1、场地和天气:

场地开阔,空气流通顺畅,远离污染源。场地平坦、干燥、洁净,以水泥地等铺装地面为常用。

 

有阳光的时候都适合晒青,中午阳光比较强烈,晒青程度变化快,需要实时观察茶青状况,以免晒青过度。

 

由于肉桂鲜叶含水率较低,不宜曝晒,根据经验,一般在做茶季,下午4点-6点进行日光萎凋效果好。

 

2、技术要点:

日光萎凋的技术要点:青叶的摊放要求薄摊,一般以青叶刚好相互叠压为好,每平方米的摊放青叶在0.75kg左右。有经验的做青师傅会根据茶青状态和当时的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条件进行判断摊叶厚度。

 

日光萎凋整个过程中要进行一次归堆和二次匀铺,一般当茶青表面(接受阳光的一面)失去光泽,呈现轻度萎蔫状态,茶青青草气部分散发,带有轻微芬芳的香气的时候进行。

 

萎凋的难点在于,根据天气确定摊叶厚度和萎凋时间。

 

3、萎凋适度:

当茶青整体失去固有光泽,由深绿变成暗绿色,呈轻度萎蔫状,两侧下垂,带有芬芳香气的时候,就可以收青了。晒青完成,茶青的失水率约12%-15%,总共用时在10分钟-40分钟之间。

 

4、晾(凉)青:

晒青完成,茶青装入青间,然后倒入青湖中,进行开青。

 

开青需要两个做青师傅合作进行。开青完成后,水筛置于晾青架上,先进行晾青。

 

晾青的目的主要是散发热气,同时使梗中的水分向叶片运输,恢复茶叶“活性”,便于摇青的进行。晾青至青叶叶尖稍挺,略显恢复“原状”(称还阳)为适度,历时约30-50min,就可以进入做青阶段。

 

做青

做青是岩茶制作过程中最复杂细致的环节。

 

原理:通过反复摇青和静置多次交替,随着水分的转移运输和逐步散失,梗、叶脉中的可溶性物质及水分输送到叶片;

 

叶缘细胞轻微破坏,局部氧化形成“绿叶红镶边”的外形特征;同时酶促氧化、水解等反应促进内含物质的形成;

 

综合作用形成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的品质。

 

做青的难点:摇青时机、力度、时间的把握。

 

摇青历程:

动作:双手持水筛约1/3处,双脚自然分开,身体重心稍下移,上半身自然倾斜。通过双手上下左右晃动,将置于水筛中的青叶不断回旋,上下翻动,使叶缘与叶缘、叶缘与筛面相互摩擦,叶缘细胞破碎(摇青的过程中,完整的茶青不能洒出)。

 

左右手来回一个完整的动作,茶叶旋转一圈,算作一下摇青,一次摇青要进行数十下。

 

每次摇青完后,把水筛边支于晾青架柱上,用肚皮顶住,双手把茶青均匀摊开,然后静置。全部做青过程大约需反复摇青十次。

 

走水:静置后期,叶片继续蒸发水分,叶片失水多,叶梗失水少,叶片又呈萎蔫状态。

 

还阳:在摇青过程中,叶片组织因振动而增强细胞吸水力,增进输导组织的输送机能,茎梗里的水分通过叶脉往叶片输送,叶片恢复挺翘状态。

 

肉桂做青过程中技术要点和内质变化表

 

肉桂做青过程中叶片的变化

 

(此图中的图片多为摇青后“还阳”状态拍摄,叶态挺翘)

 

杀青

把做青过程形成的品质相对地固定下来,并起到醇化滋味和提高香气的作用。

 

原理: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终止青叶继续氧化,钝化叶内酶活性,形成特有品质。

 

肉桂的加工现在基本采用滚筒杀青机杀青。

 

1、手工杀青与手工揉捻

• 传统的炒青方式与揉捻相结合,采用“双炒双揉”的方式进行。

 

• 初炒:锅温220-250℃,每锅投叶量为0.7-1kg,时间约2分钟,以闷炒为主,中间结合抖炒或翻炒,直至青叶柔软粘手,青气消失,清花香显露时杀青适宜。

 

• 初揉:起锅后趁热在特制的、具有十字状阶梯形的揉捻器具(揉茶筛)上,左手掌把住茶叶,右手掌按住茶叶往左前方推转,茶叶转到揉茶筛前部时,右手转到左手前,把握住茶叶并将之轻拉回来,左手按住茶叶往右前方推转。如此左右反复交叉揉推,约2-4分钟。

 

• 复炒:俗称“过红锅”,温度比上次炒青稍低,180℃左右,时间较短约20秒左右,能弥补第一次炒青不足,也对形成岩茶品质起很大作用。

 

• 复揉:手法一样,时间约半分钟,起到让条索紧结的作用。

 

手工杀青和揉捻要面对高温和高强度两个工作状态,对技术和身体要求都很高,总体上制茶效率较低。同时,杀青机和揉捻机能很好的达到岩茶加工的要求,所以,现在武夷岩茶的加工中,杀青和揉捻基本都是采用机器。

 

2、机器杀青的技术要点

锅温在280-320℃,投叶量为 45-55 kg,杀青历时5-8 min。

 

杀青适度为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无水溢出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

 

出青叶时快速出尽,不留锅底。

 

揉捻

• 杀青后趁热揉捻,投叶量为筒体高度的 1/2-4/5。

 

• 压力按轻压→重压→轻压的原则调节,重复 3 次(俗称三紧三松),每次加减压 1.5-3min,加压的轻重程度可根据揉捻机底盘上产生的碎末量来判断,视青叶老嫩度不同适当调整压力,原则上以不产生碎末为宜。但要注意掌握压力的轻重程度,以防出现条索过松,成茶率偏低,“揉不倒”的现象。

 

• 揉捻结束后及时抖散摊晾。

 

• 揉捻历时5-8分钟。

 

烘干

• 也叫“走水焙”,原先是用焙笼进行,现在一般采用烘干机(链板式烘干机)烘干,将揉捻好的茶叶均匀摊铺上机,厚度约2cm,30~40 min 烘完一道,至手触茶叶带刺手感,下机均匀摊在水筛或竹席上,静置 2-4 h,再烘第二道,一般烘 2-3 道即可全干。

 

• 一般温度为 130~150℃,要求温度稳定,第二道烘干温度比第一道略低 10℃直至烘干,烘干后的毛茶摊开冷却至室温方可装袋进库。毛茶初制即算完成。

 

毛茶审评

毛茶初制完成后,要进行一次毛茶审评。

 

抓一把(大致能挑出一泡的量)毛茶放入审评盘,然后挑梗,这个时候可以大致判断这批茶的制率(除去黄片、茶梗,剩余的精茶与毛茶的比率),然后看外形、闻干茶的香气,再进行开汤,毛茶审评5g茶样,通过茶汤的色泽、亮度、香气、滋味和叶底等感官表现,能对这批茶的工艺进行大致的评判,做青、炒青、揉捻、走水焙等是否到位,为后面的茶叶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精制

肉桂的精制包括审评定级、归堆、分筛、拣剔、匀堆、初焙、静置、复焙、匀熟堆、装箱等工序

 

审评定级

毛茶初制完成,对所有的不同批次毛茶进行审评,判定级别。

 

归堆

审评定级完的茶叶,将级别一致、品质相近的同种茶叶归为一类。将要归为一类的茶叶倒在一起,翻拌均匀。

 

归堆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工作,但是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只有经验丰富的制茶师才能熟练的操作。

 

分筛、拣剔、匀堆

分筛:通过分筛设备,初步分离不同长短、大小的茶叶。

 

拣剔:把茶叶中的茶梗和黄片等从茶叶中拣剔出来。

 

孝文家茶的拣剔工作由人工拣剔和机器拣剔共同完成,毛茶先由人工拣去茶梗,再由光电色选机进行拣剔,拣出黄片、碎片、三角片等,然后再人工精细拣剔,最后再经过一遍光电色选机,才算拣剔完成。

 

匀堆:将拣剔完成、待焙火的茶叶按照不同的等级、批次进行分类,并翻拌均匀。

 

焙火

作用:

1、增加和固定香气、滋味,改善品质

2、蒸发水分,延长保质期

3、增加匀堆原料的融合度

 

原理

综合了氧化、熟化、异构化等反应,对香气、滋味、外形等产生综合影响。

 

烘焙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产生大量吡嗪类、吡咯类和呋喃类等为代表的具有焙炒香的化合物。

 

焙炒香常被称为火功香,不同程度的火功香能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对乌龙茶火候的要求。焙火过程中可使糖类、氨基酸、果胶质都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故有焦糖香、蜜糖香等。

 

焙火还促使儿茶素、醛类、醇类氧化分解与氨基酸结合成为新的香气类型,形成新的工艺香。热力促使茶色素氧化转化,对成茶色泽、叶底和汤色浓度起到良好的影响。

 

1、焙火分类

焙火程度的高低要根据茶叶基本特性、销区习惯和消费者的特殊需要来掌握。在茶叶基本特征方面,火候的掌握要注意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发酵程度、不同等级、不同含水量而有区别,原料粗细不同、新旧茶不同火候轻重程度亦不同,通常内质越好的茶越耐焙。

 

一般按焙火时间把岩茶的火功分为轻火、中火和足火三个层次, 也可称为轻焙火、中焙火、重焙火。

 

孝文家茶肉桂多采用中足火工艺。

 

2、肉桂焙火的工序:打焙--初焙--静置--复焙(炖火)

打焙主要步骤:整理焙窟--铺炭--引燃木炭--加盖木炭--燃烧木炭--盖细炭--覆灰

初焙步骤:置茶--焙笼上焙窟--测温--温度调节--翻茶

 

①置茶:每笼约装 1-4kg,平铺于焙笼中。

 

②焙笼上焙窟:将装好茶叶的焙笼置于打焙好的焙窟上,焙笼与焙窟中心在一条线上。

 

③翻茶:每隔 30-60 min 翻动一次,翻动时,将焙笼从焙窟提下,用双手翻匀茶叶。如此重复 10 多次,历时8-10 小时。

 

④备注:焙笼大小的不同,焙筛形状的不同,茶叶的不同,每笼的置茶量、翻动时机、历时等参数不同。

 

3、温度

测温(手背试温):手背贴住焙笼外部下端,靠感觉测温。手背感觉很烫,贴不住为高温;手背感觉到烫;但贴得住为中温;手背感觉不到烫为低温。初焙的温度在110℃左右。现在也有很多人用红外温度计测温。

 

温度调节(括灰):温度偏低时,用木制括灰刀,将盖灰括薄;温度偏高时,用灰勺加层灰,然后用括灰刀括平压紧。

 

(开火):随着焙火过程的进行,上层的炭粒经过燃烧会逐渐化为灰,造成火堆火力自然降低减弱。所以焙茶师傅还要抓准时机,用铁质焙刀插入窟沿向内挤压,以增高炭堆,然后再用木灰刀压平表面炭火并盖上细灰,以提高焙温。

 

静置、复焙

• 初焙后的精茶需静置20-40天,再复焙(炖火)。

 

• 复焙要“文火慢焙”,焙温掌握低→高→低的原则,反复调温翻焙,温度大致在100-120℃之间变化,历时8-12小时。

 

• 焙火适度为干茶手感光滑,茶条表面显宝色、油润、呈蛤蟆背状,闻干茶显现特有的焦糖香,泡后茶汤橙红透亮,饮之香中带有花果香,滋味柔和、醇厚、绵长。

 

匀熟堆、装箱

匀熟堆,将焙好的茶叶按照一定焙火程度进行匀堆。

 

焙火适度的茶叶,放到洁净阴凉干燥处摊晾至略高室温,趁温热装箱密封保存。

 

刚焙好火的茶根据不同“火功”,存放 3个月以上再品饮为宜。

 

焙火的主要步骤

 

品质控制与检测

• 全程的跟踪记录。

 

• 从采摘到初制再到精制,每一步都有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技术要点,责任人,时间节点等。

 

质量检测

• 孝文家茶会将每一批次的茶叶送检质量监督部门及检测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相关的质量检测。

 

• 检测的内容包括相关物质的含量,比如水分、灰分、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的含量;相关卫生安全指标,比如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孝文家茶六款肉桂产品的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国标要求,显示农药零残留。

 

包装、存放

存储

干茶存储于密闭容器内,比如马口铁桶、罐,置于避光、通风、干燥、阴凉、室温条件下存储。

 

包装

材料:现在的岩茶多采用小泡袋包装形式,容量在7-12g之间,材质主要有铝箔、牛皮纸、塑料等。孝文家茶内包装采用专版定制加厚铝箔泡袋,材质为PET+AL+PE。材质无毒、无味、热封功能好、密封性效果好、不易破袋漏气,起到很好的防污、防潮、延长保鲜作用。

 

包装盒和内衬多采用卡纸、精品纸、硬纸板、瓦楞纸等材质,环保卫生。并根据情况对包装盒进行覆膜处理。

 

机具:孝文家茶包装机具多由厂家定制,操作方便,能做到自动称量、自动封口,效率高,干净卫生。主要有自动称量包装机、封口机、激光喷码机、覆膜机等。

 

场所:在专门的包装车间进行,有专门的辅料仓库,包装车间干净卫生。

 

孝文家茶六款肉桂产品的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国标要求,显示农药零残留。

 

肉桂产品定位及风格

 

孝文家茶六款肉桂在风格上既保持统一,又具有明显的个性。在成熟工艺的基础上,不同的产品在香气、滋味、韵味的丰富程度和饱满度上保持一定的层级差异。

 

孝文家茶肉桂香气类型

[丰富、复杂、持久]孝文家茶肉桂具有丰富、复杂且持久的香味特征。

 

肉桂在武夷岩茶中本身属于香气和滋味结合得比较好的品种,尤其是其独特的品种香,备受青睐,在成熟的传统工艺前提下,孝文家茶肉桂产品具有综合的“品种香、工艺香、地域香”。

 

肉桂主体香气类型有八种:果香、花香、木质香、甜香、(炒)坚果香、焙火香、香料、乳香,而每种主体香型又有不同的具体呈现,表现如下:

 

[果香]  柠檬、橙、佛手、水蜜桃、菠萝、百香果、蜜瓜、雪梨、青梅、杨梅、樱桃。

 

[花香]  兰花香、桂花香、栀子花香、腊梅、槐花、花粉。

 

[木质香]  植物清香、苔藓、粽叶、糙米、谷壳、秸秆。

 

[甜香]  蜂蜜、焦糖、冰糖、甘蔗、桂圆、甜枣。

 

[(炒)坚果]  杏仁、核桃、松子、瓜子、榛子。

 

[焙火香]  火工(功)香、烤面包、巧克力。

 

[香料]  桂皮、豆蔻、甘草、薄荷、茴香。

 

[乳香]  乳甜香、奶酪、奶油、麝香。

 

孝文家茶肉桂香气风格

孝文家茶肉桂的香气不是单纯的香气堆砌,而是富有层次,且香入水。

 

孝文家茶肉桂的香气在不同冲泡阶段的呈现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香气的高低、类型、呈现部位都有一定的层次。更重要的是香气不是浮在表面,而是入水,与茶汤融合,协调舒适。

 

[干茶香气]  冷香和热香,热香是将茶叶在温热的盖碗中摇动几下,再闻干茶香气。孝文家茶肉桂的干茶香气往往表现出焙火香、炒坚果香、花果混合的香气。

 

[水香]  茶汤中的香气,茶汤入口充分接触后,口腔中的气息从鼻孔呼出,细细感觉到的茶汤中香气。水香往往和滋味相融合,孝文家茶肉桂具有细腻的水香,香型丰富,以花香、果香、乳香、焙火香为主,且水香与茶汤融合度、持久度高。

 

[盖香]  茶叶冲泡时杯盖的香气。孝文家茶肉桂盖香纯正,清幽,持久度高,香型以花果香和乳香为主。

 

[杯底香]  也叫挂杯香,品茗杯饮尽后余留的香气和公道杯倒尽后余留的香气。孝文家茶肉桂挂杯香持久、饱满,香型富于变化,花香、果香、乳香、香料等香型。

 

[叶底香]  茶叶冲泡后,底叶的香气。孝文家茶肉桂叶底香以花香、木质香为主。

 

孝文家茶肉桂滋味风格

[协调、均衡]  孝文家茶肉桂具有均衡、协调的口感特色。

 

孝文家茶肉桂总体具有柔、顺、滑、糯、稠、厚、爽、甜、酸、清、辛、苦、涩、回甘、生津、回味等口感结构。

 

孝文家茶肉桂的口感结构具有综合、协调、均衡、饱满的特点。

 

孝文家茶肉桂的口感结构具体体现在汤感协调、耐泡度高、口腔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品种风格明显和韵味悠长的特点。

 

干茶、叶底

孝文家茶肉桂干茶色泽乌褐油润,带宝光,条索紧结,匀整,带红点或稍带红点,稍有白霜,干茶带微微清凉的香气和炒坚果香气。

 

叶底色泽乌褐、青褐较润,边缘朱砂红明显,中间红绿黄三色,触感柔软光滑,往往显“蛤蟆背”。

 

汤色

橙红、浅橙红、橘红、橙黄、浅橙黄等色泽,清澈透亮。

 

孝文家茶根据产品不同风格特点,岩茶层级,推出了牛首、牛肉、金奖、国风、雅颂、口粮茶等肉桂系列产品。

 

这六款产品拥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口感。

 

武夷岩茶的极致代表——牛首

最顶级的山场原料+最完美的工艺呈现,充分彰显岩骨花香之妙,代表了武夷岩茶的巅峰之作。

 

香气丰富饱满清雅,滋味甜柔协调统一,汤感顺滑,回味长久,韵味悠长,带着满满的活力。

 

牛栏坑肉桂的杰出代表——牛肉

正宗牛栏坑肉桂的市场标杆,正宗山场与标准工艺的体现,充分彰显山场气息、岩韵之美,成就武夷岩茶的极致单品。

 

香气细腻馥郁,滋味足口感强劲,协调爽口,舌底鸣泉,山场气息浓厚。

 

三坑两涧肉桂的杰出代表——金奖肉桂

正岩肉桂的市场标杆,正岩山场与完美工艺的完美体现,彰显武夷岩韵,成就典型正岩肉桂的杰出代表。

 

香气融合度极高,滋味甜糯绵长,汤感协调舒适,灵动而静谧。

 

典型正岩肉桂的代表——国风肉桂

正岩山场与标准工艺的完美体现,典型正岩肉桂的代表。

香气浓郁高长,滋味厚重,汤感顺滑稠厚,风格均衡。

 

标准武夷肉桂的代表 ——雅颂肉桂

正宗原产地与武夷岩茶标准工艺的代表,满足市场主体消费群的日常馈赠与品饮。

 

香气高扬,品种特征明显,滋味甜绵,水乳交融。

 

日饮武夷肉桂的代表——肉桂口粮茶

正宗原产地与武夷岩茶传统工艺的代表,满足市场主体消费群的日常待客与自饮。

 

香气焙火香显,滋味浓厚,风格明显。

 

武夷岩茶的极致代表,牛栏坑肉桂之首,一款顶级山场、极致工艺、完美口感的武夷岩茶巅峰之作。

 

牛首,顾名思义,牛栏坑肉桂中的佼佼者,和牛肉一起共同构成了孝文家茶肉桂系列产品中的顶级私房茶产品系列。

 

它的出现,代表了孝文家茶最高的品质和最顶级的产品,这样的定位并不单单是体现在价格上,更是孝文家茶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制茶理念的体现。牛首在市场上受到追捧,成为各地茶会的明星,正是茶友对其顶级品质的认可和欣赏。

 

牛首原料来自武夷山“三坑两涧”核心区域的牛栏坑山场头春茶青,由陈孝文亲自把控每一步制作工艺,科学日光萎凋、全手工标准摇青、精心炭焙,将肉桂品种的香气滋味发挥到极致,把山场气韵充分展现。

 

工艺特色

孝文家茶牛首的生产工艺恪守武夷岩茶传统工艺,从初制工艺的采摘——萎凋——手工做青——炒青——揉捻——初烘,到精制的审评定级——拣剔——手工炭焙——包装等工序,每一步都力求完美。

 

【萎凋】

孝文家茶牛首萎凋基本都采用日光萎凋工艺,相较于其它萎凋方式,日光的加入有利于成品茶香气馥郁程度提高和滋味平衡性的提高。

 

【手工做青】

摇青作为武夷岩茶加工过程中最重要且最难以掌握的工序,孝文家茶经过五代制茶人的技艺传承,逐渐形成了一套标准的、科学的手工做青体系。运用在牛首上,通过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将顶级的原料展现出最高品质的水准。

 

手工摇青费时费力,牛首的摇青工序历经十几个小时,全程要摇青十几次,并且都是在夜晚进行,从前一天傍晚到第二天凌晨,异常辛苦。但是,手工摇青对于牛首香气和滋味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手工炭焙】

炭焙也是武夷岩茶中一道非常关键的工序,孝文家茶牛首全程采用炭焙,且经过两次焙火,每一次炭焙对于茶,对于制茶人都是一次历练。炭焙对牛首的品质提升不仅仅是香气和滋味,对于整体风格、韵味、调性的改变都起到关键作用。

 

原料来源

牛首原料为武夷山“三坑两涧”核心区域的牛栏坑山场头春茶青。

 

原料概述:

牛栏坑位于“三坑两涧”核心区域,这里的山场属于武夷岩茶顶级山场,拥有优异的自然条件、环境、生态条件和小气候,而孝文家茶则拥有最大面积的牛栏坑山场。

 

孝文家茶牛肉的原料茶树为20世纪80年代种植,树龄大部分在20-30年之间,茶树生长健康,根系相对粗壮发达,并且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健全、生态多样性良好,具体表现为茶树周边有多种伴生植物。

 

孝文家茶牛肉茶园为石座式茶园,茶园水土保持好,透水又保水,茶园定期除草、深耕、客土,不做其他过多人工干预。

 

茶青原料全部为头春原料,采摘时间在5月6日至5月12日期间,采摘期很短。

 

[综合、复杂]  孝文家茶牛首具有优雅、细腻的香气特色。具有非常丰富的香气类型,饱满的水含香和持久的留香。

 

1、香气丰富程度

【焙火香】清正舒适,清雅细腻。在干茶中表现炒坚果类似榛子的香气,汤中前两水有清雅的火功香,融于茶汤,与其他香气融合度高,三水之后火功香基本不显现。

 

【品种香】明显、复杂、细腻。肉桂特有的桂皮香和辛香在前五泡显现,微辛而不烈,持久而不夺其他香气,与植物清香、花香、果香相融合,表现出很高的层次感;花粉香表现出馥郁饱满的花果混合的香气,冷嗅和热嗅有不同的体验,热嗅更丰厚,冷嗅更幽长。

 

【工艺香】丰富复合。熟果香在汤中表现得很具体,有多种香型体现,蜜桃、甜瓜、百香果等,同时熟果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花香、焙火香、清香都能融合在熟果香中;清雅持久的乳香令人愉悦。

 

2、香气的协调度和持久度

【水含香】香融于汤,滋味和香气一体,茶汤入口后,与口腔碰撞激发的香气富有层次,焙火香、品种香、工艺香都在汤中显现。融合在茶汤中的香气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不仅仅是香气之间的协调,也是香气与滋味、汤感的协调。

 

【留香】首先是口腔、喉咙等身体部位留香,唇齿间留香持久,回味悠长。杯底、杯盖的留香丰富、持久。杯底熟果香、乳香、甜香等,香气清雅且持久,冷热嗅统一又有变化。杯盖花果香、糯甜香,香气清纯。

 

3、香气的层次

香气在茶汤中、杯盖、杯底的呈现都是渐次进行,不仅仅香型之间的呈现存在时间的变化,某一种香型在不同冲泡之间、同一次冲泡过程中的呈现都存在节奏的统一和变化。

 

口感滋味风格

1、汤感极顺滑、稠厚、饱满

牛首茶汤入口即化,顺滑度高,快速滑入喉咙,需细细体会,方能抓住茶汤入喉一瞬的感觉。茶汤整体稠厚,口腔的感觉饱满有层次。

 

2、协调性

整体的滋味甜柔、爽滑、糯感强,在滋味厚度增加后,会有较轻柔的苦,但是苦能迅速化开,舌面轻微的涩也能迅速化开,同时带来持续不断的生津,让口腔得到长久的滋润,融合不同滋味在茶汤中的口感结构,展现出超高的协调性。

 

3、浓强度

牛首的浓强度主要体现在风味特征、滋味刺激、香气浓度上,整体来看牛首的浓强度适中,滋味有一定刺激性,香气浓度较高,风味特征明显,综合表现浓强度适中。

 

4、平衡感

牛首滋味的平衡感体现在其产生的味觉和触觉在相互作用下,带来平衡协调的表现。牛首滋味的味觉有甜、酸、微辛、微苦、涩等几种感官感受,这些味觉感受会相互作用,比如酸和甜会相互综合,中和一部分的苦和涩,带来茶汤的平衡,茶汤不会表现出过于偏向某一种味觉。

 

牛首除了具有滋味的平衡感外,还具有香气的平衡,多种香气的混合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保证了任何一种香气都不会太突兀。香气和滋味的平衡带来了整体茶汤的平衡。

 

5、韵味

牛首是孝文家茶中韵味饱满而又独特的一款茶,清凉持久的回味、茶汤中蕴含的混合着木质和植物清香赋予了牛首厚重的山场气韵。

 

6、持久度

牛首滋味的持久度主要体现在耐泡度上,牛首茶汤的厚度保持较久,一般在2-4水滋味达到最适,风格特征也最明显,在第6水前后会有一次转柔,而滋味明显下降在12水之后。

 

7、变化

滋味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冲泡过程中每一泡滋味的变化,汤水、苦涩鲜甜、回甘生津位置,强度和香气、喉韵上的转变,每一泡都能在这种变化中同时具备很好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武夷岩茶品类中最具声望的一个极致单品,堪称武夷岩茶之巅。一款顶级山场、至臻工艺、经典口感的武夷岩茶。

 

牛肉是孝文家茶所有系列产品中,第一款名字中带有山场属性的产品,和牛首一起,共同构成了孝文家茶肉桂系列产品中的顶级私房茶产品系列。

 

它的出现不仅对孝文家茶意义非凡,同时对于整个武夷岩茶市场,在品牌、价值形象的塑造上,引领了潮流。虽然孝文家茶牛肉以独立包装商品名称推向市场也不过三年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牛肉已经成为了孝文家茶的经典名作。

 

牛肉原料来自武夷山“三坑两涧”核心区域的牛栏坑山场头春茶青,由陈孝文亲自把控每一步制作工艺,科学萎凋、全手工摇青、精心炭焙,将肉桂品种的香气滋味发挥到极致,把山场气韵充分展现。

 

工艺特色

孝文家茶牛肉的生产工艺恪守武夷岩茶传统工艺,从初制工艺的茶青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烘,到精制的审评定级——拣剔——炭焙——包装等工序,每一步都力求完美。

 

【萎凋】

孝文家茶牛肉的萎凋大多采用日光萎凋工艺,在阴雨天气采用综合做青机萎凋。

 

【做青】

做青作为武夷岩茶加工过程中最重要且最难以掌握的工序,孝文家茶经过五代制茶人的技艺传承,逐渐形成了一套标准的、科学的手工做青体系。运用在牛肉上,通过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将顶级的原料展现出最高品质的水准。

 

手工摇青费时费力,牛肉的手工摇青工序历经十几个小时,全程要摇青十几次,并且都是在夜晚进行,从前一天傍晚到第二天凌晨,异常辛苦。但是,手工摇青对于牛肉香气和滋味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手

焙也是武夷岩茶中一道非常关键的工序,孝文家茶牛肉全程采用焙,且经过数次焙火,每一次焙对于茶,对于制茶人都是一次历练。焙对牛肉的品质提升不仅仅是香气和滋味,对于整体风格、韵味、调性的改变都起到关键作用。

 

原料来源

牛肉原料为武夷山风景区“三坑两涧”核心区域的牛栏坑山场头春茶青。

 

原料概述:

牛栏坑位于“三坑两涧”核心区域,这里的山场属于武夷岩茶顶级山场,拥有优异的自然条件、环境、生态条件和小气候,而孝文家茶则拥有最大面积的牛栏坑山场。

 

孝文家茶牛肉的原料茶树多为20世纪80年代种植,树龄大部分在20-30年之间,茶树生长健康,根系相对粗壮发达,并且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健全、生态多样性良好,具体表现为茶树周边有多种伴生植物。

 

孝文家茶牛肉茶园为石座式茶园,茶园水土保持好,透水又保水,茶园定期除草、深耕、客土,不做其他过多人工干预。

 

茶青原料全部为头春原料,采摘时间在5月6日至5月12日期间,采摘期很短。

 

香气风格

[馥郁、持久]  孝文家茶牛肉具有馥郁、持久的香气特色。具有丰富的香气类型,饱满的水含香和持久的留香。

 

1、香气丰富程度

【焙火香】表现不直接,细腻。在干茶中表现炒坚果类似炒松子的香气,汤中前两水有轻柔的火功香,融于茶汤,与其他香气融合度高,三水之后火功香基本不显现。

 

【品种香】明显且持续不断。植物的清香与花果香构成了牛肉香气的骨架;肉桂特有的桂皮香在前五泡显现,如此的香料味并不激烈,也不会影响其他香气的表现;花粉香主要在杯底显现,表现出馥郁饱满的花果混合的香气,冷嗅和热嗅有不同的体验,热嗅更丰厚,冷嗅更幽长。

 

【工艺香】饱满。熟果香在汤中表现得很具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花香、焙火香、清香都能融合在熟果香中;清雅持久的乳香是牛肉给人的惊喜,或者说是这款茶香气的升华。

 

2、香气的协调度和持久度

【水含香】香融于汤,滋味和香气一体,焙火香、品种香、工艺香都在汤中显现。融合在茶汤中的香气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不仅仅是香气之间的协调,也是香气与滋味、汤感的协调。

 

【留香】口腔留香持久饱满,唇齿留香。杯底、杯盖的留香丰富、持久。杯底熟果香、乳香、花粉香、甜香等,香气清雅且持久,冷热嗅统一又有变化。杯盖花果香、糯甜香,香气清纯。

 

3、香气的层次

香气在茶汤中、杯盖、杯底的呈现都是渐次进行,不仅仅香型之间的呈现存在时间的变化,某一种香型在不同冲泡之间、同一次冲泡过程中的呈现都存在节奏的统一和变化。

 

口感滋味风格

1、汤感顺滑、稠厚、饱满

牛肉茶汤入口即化,顺滑度高,快速滑入喉咙,需细细体会,方能抓住茶汤入喉一瞬的感觉。茶汤整体稠厚,口腔的感觉饱满有层次。

 

2、协调性

整体的滋味甜柔、爽滑、糯感强,在滋味厚度增加后,第三、四水会带有较明显的苦,但是苦能迅速化开,舌面轻微的涩也能迅速化开,同时带来持续不断的生津,让口腔得到长久的滋润,融合不同滋味在茶汤中的口感结构,展现出超高的协调性。

 

3、浓强度

牛肉的浓强度主要体现在风味特征、滋味刺激、香气浓度上,整体来看牛肉的浓强度适中,滋味有一定刺激性,香气浓度较高,风味特征明显,综合表现浓强度适中。

 

4、平衡感

牛肉滋味的平衡感体现在其产生的味觉和触觉在相互作用下,带来平衡协调的表现。牛肉滋味的味觉有甜、酸、辛、苦、涩等几种感官感受,这些味觉感受会相互作用,比如酸和甜会相互综合,中和一部分的苦和涩,带来茶汤的平衡,茶汤不会表现出过于偏向某一种味觉。

 

牛肉的茶汤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平衡感,茶汤的苦、涩感较轻,而带着微微果酸的甜本身就很舒服。

 

牛肉除了具有滋味的平衡感外,还具有香气的平衡,多种香气的混合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保证了任何一种香气都不会太突兀。香气和滋味的平衡带来了整体茶汤的平衡。

 

5、韵味

牛肉是孝文家茶中韵味无穷的一款茶,清凉持久的回味、茶汤中蕴含的混合着木质和植物清香赋予了牛肉厚重的山场气韵。

 

6、持久度

牛肉滋味的持久度主要体现在耐泡度上,牛肉茶汤的厚度保持较久,一般在2-4水滋味达到最适,风格特征也最明显,在第6水前后会有一次转柔,而滋味明显下降在10水之后。

 

7、变化

滋味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冲泡过程中每一泡滋味的变化,汤水、苦涩鲜甜、回甘生津位置,强度和香气、喉韵上的转变,每一泡都能在这种变化中同时具备很好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编年表及参考文献

 

附录一  肉桂生产标准控制

1、茶青采摘:开面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

 

2、茶青储运:竹制青篓、挑青篮储运,保持通风透气。

 

3、日光萎凋:摊叶厚薄均匀,日照适度,一般傍晚五六点进行,叶色由深绿变成暗绿色,呈轻度萎蔫状,香气芬芳,失水率约12%-15%。

 

4、做青:静置——摇青——静置,多次交替进行,约10次左右,历时12小时。香气的变化由青草香→清香→清花香(兰香)→花果香(水蜜桃香等);叶色由绿→黄绿→朱砂红转变,最后叶面突起显龟背状,红边显现达到绿叶红镶边(三红七绿)。

 

5、炒青:锅温控制在280~320℃,叶面温度约65-85℃,炒青时间5-8分钟左右,炒青适度为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无水溢出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

 

6、揉捻:使茶叶成条形;破环细胞壁,使茶汁溢出,历时5-8分钟。

 

7、初烘:分两次烘干,头烘:130~150℃,头烘完静置2-4小时,进行二烘;二烘:温度约比头烘低10℃。每次烘干历时30-40分钟。初烘完成,摊凉后装箱。

 

8、毛茶审评:对工艺进行评判,判断做青、炒青、揉捻、走水焙等是否到位,品质是否达标,是否符合本身的口感特色,为后面的茶叶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9、审评定级:毛茶初制完成,对所有的不同批次毛茶进行审评,判定级别。

 

10、归堆:审评定级完的茶叶,将级别一致、品质相近的同种茶叶归为一类。将要归为一类的茶叶倒在一起,翻拌均匀。

 

11、拣茶:人工拣梗,再由光电色选机进行拣剔,剔除茶梗、黄片、夹杂物等。再由人工进行精细拣剔,再次剔除茶梗、黄片、夹杂物等。

 

12、匀堆:将拣剔完的净茶进行分类匀堆。

 

13、打焙:整理焙窟--铺炭--引燃木炭--加盖木炭--燃烧木炭--盖细炭--覆灰等步骤。一次打焙使用10-15天。

 

14、初焙:置茶--焙笼上焙窟--测温--温度调节--翻茶等步骤,将精选后的茶,每笼约装 1-4kg,平铺于焙笼中,温度在110℃左右,每隔 30-60 min 翻动一次,翻动时,将焙笼从焙窟提下,用双手翻匀茶叶,如此重复 10 多次,历时 8-10 h。

 

15、静置:初焙后的精茶需静置 20-40天,再复焙。

 

16、复焙:“文火慢焙”,温度大致在100-120℃之间变化,历时8-12小时。干茶手感光滑,茶条表面显宝色、油润、呈蛤蟆背状,闻干茶显现特有的焦糖香。

 

17、匀熟堆:将焙好的茶叶按照一定焙火程度进行匀堆。

 

18、装箱:焙火适度的茶叶,放到洁净阴凉干燥处摊晾至略高室温,趁温热装箱密封保存。

 

19、包装前质检:按规范进行质检,如含水率等。

 

20、包装:在洁净、卫生的包装车间,对成品茶进行单泡分装和包装。

 

附录二  肉桂品饮冲泡指南

冲泡理念

1、注水和出汤时宜缓不宜急。

 

2、注水及出汤方式之粗细缓急足以影响茶汤的品质,使之粗糙或细腻、硬滞或绵软,乃至香韵浮沉或沉稳,过涓细则气势不足香韵弱塌,过粗猛则茶汤粗杂香气浮泛。

 

3、孝文家茶茶品侧重香韵之存留,气韵之延展,以泡至香气沉稳,喉韵明显,汤体圆润绵软为佳。

 

冲泡准备

[器具]  110-120cc盖碗(实际泡茶容水量为100cc左右)、公道杯、品茗杯等

 

[置茶]  8.3克

 

[用水]  取水质清冽轻盈之泉水为佳

 

[水温]  沸水

 

[冲泡时间]  第一泡5s,第二泡-第四泡10s,之后按照具体情况顺时延10-20s。

 

[备注]  牛肉单泡重8.3g,在实际冲泡过程中,单泡可配置110-150cc盖碗或者紫砂壶(茶水比在1:10—1:22之间)。

 

冲泡过程(赏干茶→温杯→冲泡)

[赏干茶]  在冲泡前,欣赏肉桂干茶的外形。

 

[温杯]  用沸水温热茶器,这样将茶纳入茶器中后,可以更好地闻到干茶香气,肉桂的干茶香气馥郁饱满,独具魅力。同时提升冲泡器具的温度,也更利于冲泡的进行。

 

[冲泡]  注水:沸水冲泡,注水方式可以有两种。

 

第一种为“悬壶高冲”,水流沿着盖碗边沿高位匀速注入,让茶能够随着水流在盖碗中旋转,切忌砸茶芯。这样能让肉桂的茶香发挥得更充分。

 

第二种为“单边定点”,水流沿着盖碗边沿附近匀速注入,尽量不惊扰茶叶,也让进入茶汤的水温更高。这种方式能让茶叶在最自然的状态下释放出内含物质和滋味,特别是新茶的火香会更收入茶汤,茶汤更饱满。

 

[出汤]  采用“低斟”的方式出汤。

 

[分茶]  茶汤可直接旋回出汤到各个品茗杯中,当然,为了观察汤色和均匀茶汤,一般先出汤到公道杯,再分斟到各个品茗杯中,根据公道杯中茶汤的量来控制每个品茗杯的斟茶量,要求每杯茶汤的量和浓度一致,不宜超过七分满。

 

[品茶]  茶汤入口,充分和口腔接触,体会茶汤的香气和滋味。

 

想要查看并收藏《孝文家茶武夷岩茶肉桂标准》,可前往茶语网APP首页进行收藏,未下载茶语网APP的用户,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行下载。

 

 

茶语网经典好文传送门

捡碎瓷片捡成百万富翁?
这八大古窑遗址等着你!

舌尖上的西藏:

 

那些藏区美食和茶教会我们的事儿

 

他们用近千吨茶、耗时十数年

终于揭开了易武茶陈化内幕让春雨医生张锐猝死的心梗离你有多远,
跟你的日常饮茶量有关!
茶语评测5款星巴克茶叶,
最低仅6.9分(每喝一口都让我们绝望)

 

 

武夷茶史,追溯岁月长河中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神农氏发现茶并为药饮,五千多年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进程也孕育了中国厚重的茶文化。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而产自“碧水丹山”的武夷茶,历史几经起伏,它传颂于汉,兴盛于宋,贡御于元,改绿于明,创乌龙、红茶,制法于清,从唐朝的初具规模,到宋朝的一茶难求,再到明朝的“茶叶革命”、清朝茗香海外...静水流深,沉潜刚克,成为今天独具特色、闻名天下的茶叶。

最早印记

《中国贡茶》记载,商周时期,周武王“伐纣会盟”时就有南方八小国献茶之事,而生活在闽北的闽濮族所进献的正是武夷茶。

在武夷山的“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城村闽越王城遗址中,发掘有大量的陶制茶具,包括茶壶、茶杯等,这表明在汉代,武夷山闽越国先民就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并制作了相应的饮茶器具。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叶嘉传》中描述了汉武帝品武夷茶之情节:“启乃心,沃朕心”、“真清白之士也”。

唐朝

唐玄宗于唐天宝七年(748年),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颁令禁止樵伐。

唐代中叶,道教将武夷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庙也大兴,因此武夷山名声日高,引来了诸多文人墨客、道家释子前来游览,并对武夷山及山区的茶,给予了大力的传播。

据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的土特产就是山区的茶和沿海的盐”。

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唐朝。当时,武夷山属于建州,建州已掌握了较高的制茶技艺。唐贞元年间(785-804),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刺史常衮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俗称“片茶”。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其做法“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

唐代是我国茶文化初始兴盛的时代。陆羽《茶经》问世后,茶被推上了国饮的地位。陆羽对闽北的茶叶(建茶)这样描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全唐文》载,茶在唐代已“上达于天子,赐名臣,留上客”,在这全国乐茶的大背景下,武夷茶(建茶)以北苑贡茶为代表,开始成为帝王臣子,文人墨客竞相追逐、馈赠的佳品。

(1)唐 ,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写到“晚甘侯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践用之。”(见《中国茶文献集成》第二册76页)丹山碧水为武夷山别称、唐时崇安未设县属建阳。

书信中,孙樵把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晚甘”指回甘持久,滋味醇厚,侯,则是对茶叶拟人化的尊称,“茶中侯爵”突出了武夷茶尊贵;把在春天采制茶叶,比喻为请雷公采摘,拜用天水而搅和;把生长茶叶的武夷山峰岩誉为“月涧云龛”。

这是至今发现的第一篇明确记载武夷茶的文字,“晚甘侯”也是武夷茶最早的拟人化名称,被后人广为引用。

(2)唐 ,徐寅《尚书惠蜡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系福建最早的茶诗,已1100多年)写到唐时武夷茶的采制时间(春季),茶的习俗礼祭(献地仙),制作工艺(飞鹊图腾)、保存方式(用蜂蜡封),生长环境(“啼猿”),运输方式(木兰船),品饮方式(加沉香末煮茶),茶具和用水(冰碗、北山泉)以及受赠者的感激情怀。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采摘武夷茶的美好景象,以及在唐代,武夷茶是蒸青绿茶团饼茶“香蜡片”的模样。

宋朝

宋朝时期是我国茶叶历史发展的鼎盛期,朝野及民间饮茶之风盛行,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皆以饮茶斗茶为乐,茶事兴旺。为了取悦皇家,各地转运使挖空心思,极尽创意之能事,武夷茶也不例外。

在宋代,贯穿整个朝代的茶事,几乎都是围绕着建茶进行的。先后担任福建转运使的丁谓、蔡襄分别发明出了大、小龙团,把建茶(建溪边的北苑贡茶和武夷茶)做到极致。

龙团凤饼,就是以带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成的茶饼,因茶饼表面带有龙凤图案,制作精良,深受帝王喜爱,而龙凤图案也历来是皇家所专用,显然,在当时,龙团凤饼已经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龙团凤饼

龙凤团茶被发明出来之后,其饮用方式——“点茶”也应运而生。宋人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冲入沸水调羹,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击拂,调匀后再饮用。后来文人雅士在点茶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分茶”艺术,分茶又叫“茶百戏”,是让调匀茶汤的盏面上汤纹水脉幻变出种种图样,恰似一幅幅水墨画,因此也被称之为“水丹青”。

为了满足朝廷对贡茶的大量需求,茶官从民焙中采用“斗茶”的方式遴选优质茶品弥补贡茶产量的不足,苏东坡有诗曰“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斗茶又叫“茗战”,随着茶文化推广,也逐渐成为茶友们在一起比试茶的汤色、味道、点茶技艺、比斗器具的茶事活动。

宋朝盛行斗茶,武夷茶不仅成为北苑贡茶和斗茶游艺项目的选品,并且武夷茶文化与儒家和道教文化产生了密切联系。

宋人斗茶图

苏轼《荔枝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清董天工《御茶园旧贡茶有感》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都有记载。

元朝

元代武夷山主要制作饼茶。设立御茶园。

在御茶园东边筑喊山台,每年惊蛰日,崇安县令率领御茶园官员、场工前往行祭,供置三牲、点香燃炮、宣读祭文、顶礼膜拜、击鼓鸣金、率众人高呼“茶发芽!茶发芽!”以求丰收。从而形成了当地这一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茶事习俗一喊山祭茶。

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兴(福建路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一高兴)献送的武夷茶“石乳”,备加赏识,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当地官员承办贡茶,高兴曾几次亲入武夷山,监制贡茶。现今四曲北岸题诗岩还保留3块铭记当地官员建园和监制岩茶的摩崖石刻。

元朝赵孟頫的《御茶园记》:“武夷,仙山也。……,爰自修贡以来,灵草有知,日入荣茂。”(《武夷茶经》卷十三)

明朝

明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朱元璋诏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武夷茶由蒸春团饼茶逐渐改为晒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进为炒青绿茶,提高了武夷茶的产量和质量。陈椽认为“炒青绿茶的发展,可说是制茶工业领域的大革命”,促进了武夷茶的发展。

明万历三十五年,荷兰商船来澳门购运中国茶叶转运至欧洲,其中主要就是武夷茶,开了武夷茶外销先河。

明徐火勃在其《茶考》中记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清朝

清代是武夷茶走向辉煌的时代。

(1)从炒青绿茶到半发酵茶。清初崇安县令殷应寅曾招安徽黄山僧制松萝茶(发了酵的炒青绿茶)在反复摸索改进的基础上,于康熙后期率先形成了岩茶(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制作武夷岩茶。

(2)创制了小种红茶,红茶发源地—武夷山星村桐木关。山高林密、雨多雾浓、湿度大、春季多雨少阳,制茶无法用日光晒青,大多靠室内松柴烘青,炒揉后的茶叶又是用松柴烘烤,茶中有松烟味,称正山小种红茶(烟小种)。

武夷岩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形成后,所制出的茶品都兼有香、清、甘、醇的优点,武夷茶品、茶种及其生产制作技术迅速向外流传,不仅被国人所钟爱,更是开始大量出口,至乾隆年间,欧美庞大的市场需求使武夷茶供不应求。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也通过它的贸易和品饮方式,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3)创制了龙须茶

以武夷山八角亭所产最佳,清末民初,主要销往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一带,深受海外侨胞欢迎。

(4)茗香飘世界

作为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成为中国茶叶外销之路的重要起点,万里茶路的开辟,海上茶路的发展,使得武夷茶真正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1607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率先到我国的沿海一带从事私下茶贸易活动,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武夷茶成为部分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品,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他们把闽南人对茶的发音“Tey”带回了欧洲,后来又逐步转变成英语“tea”、法语“the”。随后的三个世纪,西方人纷纷把贸易的重心转向了中国的茶叶,在不同的时代,随着世界格局和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出现了多条从武夷山通向世界各地的茶叶贸易之路。

清代康、乾年间,武夷山梅溪下游的下梅村曾是武夷山最为重要的茶市,也是著名的“万里茶路”的起点。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中、俄互市地点。山西的晋商率先嗅到了商机,不远万里贩运武夷茶,他们从武夷山出发,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蒙古等两百多座城市和集镇,以挑夫、船筏、马帮、驼队相继接力,将茶运到恰克图交易,再由俄罗斯商人运往莫斯科、圣彼得堡,进入欧洲,全长上万公里,这条“万里茶路”被喻为联通中俄两国商贸友谊的“世纪动脉”。

(1)清朝蒋周南的《咏茶诗》:“丛丛嘉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北苑、别绕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筐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买,楚材晋用帐如何。”(见《武夷茶经》卷十二)

(2)乾隆皇帝在其《冬夜烹茶》诗中有描述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这位善于烹茶品茗的皇帝品出了武夷岩茶的“岩骨”。

民国

战乱影响,茶叶销路不畅、产量下降,1914年茶销量仍达45万斤,到1948年仅13000斤(其中正山小种红茶3000斤)。1938年福建茶叶改良场迁到崇安县,1942年在崇安兴建“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武夷山成了全国茶叶研究中心。

全国第一所茶叶研究所

1942年,全国第一所茶叶研究所——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由吴觉农先生一手创办选址。本来武夷山并不是茶叶研究所的首站,研究所前生是吴觉农先生创办的东南改良总厂,地址在衢州市的万川。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特别是1942年5月日本发起了“衢州会战”,茶叶研究所不得不从万川搬迁至武夷山区。当时全国的抗战形势都十分危急,几个著名茶区都陷落为敌占区,所以,武夷山成为了这些茶人的栖息之地,通俗的说,当时全国的著名茶人都“扎堆”聚集在武夷山。

张天福先生与他首创的“九一八”揉茶机

现代

近现代,武夷岩茶的发展从第一产业跨越向第三产业。

新中国成立至今,武夷茶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到现在的快速崛起发展阶段。由单纯的茶叶加工制品向茶文化、茶旅游等延伸产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余年,武夷山茶产业在政府的引导和一代代茶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980年代初,武夷山茶产业在政府的引导和一代代查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解决大批量茶叶生产的要求,武夷山研制出“乌龙茶综合做青机”,并获国家商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继而又生产出90型、110型滚筒杀青机、萎凋机。

1980年、1982年、1986年,武夷肉桂在国家商业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等奖。

1990年10月1日,首届武夷岩茶节开幕,11个国家(地区)的旅游、茶业界专家及省内外宾客200余人出席活动。

1993年10月,传统制茶工艺生产的武夷肉桂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4年3月,《武夷岩茶(乌龙茶)综合标准》经有关专家审定通过,填补了武夷岩茶(乌龙茶)没有省地方标准的空白。

1996年8月,武夷山市艺术团赴新加坡表演武夷茶艺。

1997年7月,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开通。

199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名茶评比中,武夷山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1998年3月10日,在香港举行了一场20克大红袍母树茶叶拍卖会,大红袍首次以3.38万元的港币竞拍成交。

1998年8月18-21日,举行98武夷旅游月暨第五届武夷岩茶节,期间,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以人民币15.68万元竞拍成交。

1999年,武夷山戴上了“双世遗”的桂冠,伴随着武夷山旅游的发展和以“大红袍”为核心的茶文化推广,武夷岩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品质魅力,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武夷岩茶热。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02年3月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2年3月29日,由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申请的“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6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

2003年2月,武夷山市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是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术”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跻身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大红袍绝品作为首份现代茶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2008年,武夷山市政府斥资1.9亿元建成一座集中展示、介绍武夷茶知识的“中华茶博园”。同年,武夷山首次举办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

2009年,武夷山获全国特色茶县、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域市牌称号。

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开拍《武夷山茶文化》5集系列节目,6月30日起陆续在央视四套、二套、九套节目播出。

2010年,武夷山被评为福建十大产茶大县; “武夷山大红袍”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正山小种”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0年3月,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正式公演。

2010年11月28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入选“世博十大名茶”。

2010年12月10日,武夷山市在中国名茶产区市长论坛上,获得“中国茶产业特别贡献奖”。

2012年大红袍茶树品种通过审定,成为福建省优良茶树品种。

2014年11月15日,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在下梅村开幕。

2015年-2017年,大红袍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称号。

2016年,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获评627. 13亿元,位居全国驰名品牌价值排行榜第11位,茶类品牌第2位。

2017年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茶百戏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5月20日,在国家农业部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武夷岩茶荣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2018年武夷山市荣获“2018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市)”、“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武夷岩茶”获评品牌强度为937,品牌价值为693.1亿元,品牌价值继续占据全国茶叶类第二位。

2020年“武夷山大红袍”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2021年武夷山市获得“2021年度茶业百强县”“2021年度三茶统筹先行县域” “2021年度区域特色美丽茶乡”称号。

2022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44个“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3年成功将武夷山申报特色魅力茶乡,武夷山绿色生态茶园项目成为全国“三茶”统筹典型;武夷岩茶品牌价值730.13亿元,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武夷红茶品牌价值119.39亿元,位列茶叶品牌价值第6位;武夷山大红袍荣膺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十,获评最具品牌经营力三大品牌,正山小种获最品牌传播力三大品牌。

参考文献资料:

①《福建简史》——林祥瑞、刘祖陛

②《中国茶文献集成》——李阳泉、许嘉璐联合主编

③《武夷茶经》——萧天喜

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94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