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清朝人物白瓷茶壶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382 秒)

清代帝王的日用茶器都什么样?


现代人所说的“茶器”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器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清初的几代帝王,不仅勤政,且都是艺术控,很注重生活品质,尤其喜寄情山水,即便不能出外巡游,在宫廷内庭院的生活也很是惬意。起居图无论帝后嫔妃,茶器形象到处可见。“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这是乾隆皇帝对饮茶的评价。


 乾隆·瘿木手提式茶籯


乾隆·竹炉山房


在中国各地博物院,珍藏有历代的茶器数不胜数,其中就有很多清宫的茶具珍品,一起来看看。



描红荷露烹茶荷花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通体矾红描缠枝番莲纹,腹部两面开光,一面绘荷塘莲花,一面书乾隆题诗。「荷露烹茶一律,乾隆己卯新秋制」,朱红「比德」「朗润」二印。盖面画转枝番莲纹,纽面绘盛开莲花一朵,纽侧则饰朵花一周。 敛圆口,弓形把,曲流,圆顶盖,盖侧一通气孔。盖足外壁涂金外,内面全施绿彩。器底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乾隆皇帝他不但到茶区观看采茶,他对烹茶也颇有研究,非常讲究水质和茶具。诗作不但赞赏用无锡第二泉水冲泡的玉乳名茶和唐宋官窑越瓷茶具,也指斥了汉武帝妄想成仙以秋露为饮之事,更讥讽了李林甫不识玉乳,为讨好皇上而千里劳累选送荔枝的愚蠢。



珐琅彩山水人物白地茶碗

【清朝】

年号: 乾隆


碗内白地无纹,外壁一面画山水人物,背山面水,竹林小屋,一士人坐于屋内,一僮旁侍,屋外桥边二人驻足交谈,一人指向屋内,远山苍润,小桥流水,皴石茂林,烘托出一幅清朗宜人的山水人物图景。碗壁另一面墨书「连村多绿树,长日转黄鹂。」前后红彩书「竹石」、「山高」、「水长」三印。胎质细腻,胎薄透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此碗釉彩设色以青绿为主、黄蓝为点缀,是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图画,为宫廷画匠所绘。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制瓷业的黄金时代。乾隆时期发展了很多特种制瓷工艺珐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当时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细分不开的。



珐琅彩开光仕女图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全器以红、蓝描绘锦地花,颈周绘波涛纹,壶腹两面开光,一面画仕女弹琴,一仕女坐观、并拨琴弦,另二幼童在侧围观;另一面绘三仕女围坐几前,二人对奕下棋,一人坐观。盖顶画莲瓣,盖面加饰五蝠,盖沿、底边饰以卷草、莲瓣纹等吉祥纹饰。胎骨略重,珐琅彩上多杂质斑点。壶底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代彩绘瓷器的纹样,包罗万象。“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式被广泛运用,吉祥图案,寓意深刻。此茶壶上的人物,反映出清乾隆时社会文化的提高和繁荣。壶盖上蓝彩中的红色蝙蝠纹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蝠"幸福"的奇异对应,是俗常的价值祈愿,是人们追求美好的反映。



蓝地粉彩连年福寿纹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全器以粉彩描绘纹饰,盖面花纹为四朵转枝莲花,中间各加饰蟠桃,盖纽为珊瑚红所绘盛开莲花一朵,盖纽周围则饰如意纹一周。壶颈绘圈点纹一周,肩饰如意纹,壶腹两面各画莲花一朵,围绕三只口衔四颗蟠桃的蝙蝠,底边莲瓣纹一周,壶流及把手亦饰缠枝莲纹,纹饰分线均描绘金边。壶内外均以蓝彩为地,壶底蓝底中央留白内朱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二行篆款。



茶叶末六联瓶

【清朝】

年号:乾隆


此品造形奇特,由五只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环绕着中央的主瓶。最难得的是,周边的五个瓶子,大小近乎相等。黏贴的过程是对准了主瓶的穿孔,由此可见,乾隆官窑悉心照顾细节的特色。



五彩万寿长春海棠式壶

【清朝】

年号:康熙



壶身呈四瓣瓜棱壶身,圆口,曲把,短流,盖边作四瓣莲瓣形捲唇、带圆形纽,纽顶一通气圆孔。盖面绘秋葵及蓝菊,卷唇盖沿或伤缺后涂饰嫩绿色;壶外壁两面棱区画桃实,桃花,月季,另二面流把周边则绘折枝月季花。器面全施透明釉,内面则为紫砂素胎。



五彩四季花盖碗

【清朝】

年号:康熙


盖碗敞口,斜直壁,矮圈足,带盖。碗外壁画四季折枝花卉纹,有牡丹、月季、野菊;菊花、茶梅等;盖外壁亦绘月季、莲花、菊花、梅花等四季折枝花卉纹,器内及盖内各饰月季及莲花一朵。



白瓷描金鏤空帶托茶杯

【清朝】

年号:不详


外层镂空雕花,于菱形四角点饰金彩,口足间金线四道,竹节把上,每节均饰金纹二道,内层白釉无纹;杯托盘口折沿亦镂空雕花,与杯身相同纹饰,盘内白釉无纹。杯底、盘底各有双红边三角形图案,三角各书「A.R.F」内印英文字母「1901」「DORE」「SEVRES」等款识,杯底、盘底圈足旁各刻划英文字母「SGR」等。



仿雕漆珊瑚红釉银里盖碗

【清朝】

年号: 乾隆


碗及盖内外均包银,外壁于素胎时雕刻成仿雕漆绣球纹锦地纹饰,口沿雕回纹一周,足边莲瓣纹,施透明釉烧成后,再挂珊瑚红釉,二次低温烧成。碗底白瓷地上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陈荫千制宜兴紫砂竹节提梁壶

【清朝】

年号:乾隆


茶壶整体造型仿自竹节,椭圆形壶身,围饰弦纹一圈,矮圈足,壶嘴塑成三节竹节曲流,壶把则为两枝细长竹枝缠扭成形。盖为椭圆拱形,上贴饰竹叶两丛,盖纽亦为双竹枝相扭成拱桥式,盖顶正中一小通气圆孔。紫砂泥质地较细,颗粒微粗,含黑、黄砂点。壶底印铃「陈荫年制」篆刻方印。


陈荫年为乾隆中期宜兴制陶名家,生卒年不可考,善制竹节把壶,此为本院清宫旧藏器中,唯一遗有宜兴陶工名款的紫砂茶壶,余均施彩或腹上雕漆。此壶久用,里外遗留旧有茶汁痕迹,故壶面罩有一层光泽,其受宝爱可想而知,也可能是乾隆品茗御所竹炉山房中煎泡茶器之一。



冬青釉茶叶罐

【清朝】

年号:雍正


文物描述:直口,短颈,丰肩,硕腹,通体均施青釉,釉色匀净淡雅,质坚细腻。


雍正时期青釉或青花茶叶罐尤多,可见雍正皇帝素好品茶。



吹绿茶杯

【清朝】

年号:雍正


文物描述:撇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内白釉无纹,外壁施浅绿釉,釉色嫩绿淡雅,釉面满布细碎开片。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圈。


一般称此匀净淡绿微泛黄色者为吹绿,或形容其吹之可破的娇嫩感觉,或因其以吹釉枝法制成而得名。吹绿色正是雍正朝低温铜绿釉的代表釉色,多见于小品器类。


文物尺寸:口径:9.2cm  底径:3.5cm  最高:5.9cm



青花山水人物六方茶叶罐

【清朝】

年号: 康熙


纹识描述:盖面青花绘一蟠螭,盖壁饰六字三种不同书法的「寿」字,加饰青线三道,罐肩满画如意纹,罐腹则饰山水人物画,云松下二老者,一抬头持杖遥指飞翔而来的仙鹤,另一老者及一背罐童子亦仰面迎望飞鹤,罐腹上下各饰回纹一周,足边则为转枝叶纹一周。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款。同类造型亦有锡制茶叶罐。



青花开花御制诗文茶壶

【清朝】

年号: 嘉庆


余隙及盖面把、把、流均绘转枝莲纹,盖纽一半涂青、半留白,颈饰卷草纹,底边莲瓣纹一周。底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粉彩万福长寿红地茶钟

【清朝】

年号: 嘉庆


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胎骨略重,器底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楷款。


粉彩万寿无疆花蝶盖碗

【清朝】

年号: 同治


碗内白地上满画粉彩梅花、蝴蝶,器、盖内外口沿及底边、圈足均画回纹一道,碗、盖外壁黄地上四圆形开光万字内各书「万」「寿」「无」「疆」,并围以如意云纹;开光间以蝙蝠、桃实、盘长等纹饰,寓意万寿无疆。盖圈足内及碗底朱红「长春同庆」四字二行楷款。



粉彩紫藤花鸟纹蓝地盖碗

【清朝】

年号: 道光


碗底及盖足内白釉无纹外,余均施蓝地粉彩,碗内及盖内均绘紫藤花卉纹;碗外壁及盖面则饰紫藤花鸟及月季花。蓝地施釉浓淡不匀,布满开片纹,紫藤花及月季花分施粉彩,紫、粉红、绿、粉绿等色料堆朵深厚,紫藤花房均以赭色钩边。道光年间不少以「慎德堂制」为款识的各种器物,盖碗尤多。此器满画纹饰,华丽大方,然与清盛期乾隆官窑相较,则略嫌粗糙,蓝地凹凸不匀,画工亦无前代之精细。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清代帝王茶器都长什么样?

现代人所说的“茶器”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器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清初的几代帝王,不仅勤政,且都是艺术控,很注重生活品质,尤其喜寄情山水,即便不能出外巡游,在宫廷内庭院的生活也很是惬意。起居图无论帝后嫔妃,茶器形象到处可见。“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这是乾隆皇帝对饮茶的评价。


 乾隆·瘿木手提式茶籯


乾隆·竹炉山房


在中国各地博物院,珍藏有历代的茶器数不胜数,其中就有很多清宫的茶具珍品,一起来看看。


描红荷露烹茶荷花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通体矾红描缠枝番莲纹,腹部两面开光,一面绘荷塘莲花,一面书乾隆题诗。「荷露烹茶一律,乾隆己卯新秋制」,朱红「比德」「朗润」二印。盖面画转枝番莲纹,纽面绘盛开莲花一朵,纽侧则饰朵花一周。 敛圆口,弓形把,曲流,圆顶盖,盖侧一通气孔。盖足外壁涂金外,内面全施绿彩。器底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乾隆皇帝他不但到茶区观看采茶,他对烹茶也颇有研究,非常讲究水质和茶具。诗作不但赞赏用无锡第二泉水冲泡的玉乳名茶和唐宋官窑越瓷茶具,也指斥了汉武帝妄想成仙以秋露为饮之事,更讥讽了李林甫不识玉乳,为讨好皇上而千里劳累选送荔枝的愚蠢。


珐琅彩山水人物白地茶碗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碗内白地无纹,外壁一面画山水人物,背山面水,竹林小屋,一士人坐于屋内,一僮旁侍,屋外桥边二人驻足交谈,一人指向屋内,远山苍润,小桥流水,皴石茂林,烘托出一幅清朗宜人的山水人物图景。碗壁另一面墨书「连村多绿树,长日转黄鹂。」前后红彩书「竹石」、「山高」、「水长」三印。胎质细腻,胎薄透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此碗釉彩设色以青绿为主、黄蓝为点缀,是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图画,为宫廷画匠所绘。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制瓷业的黄金时代。乾隆时期发展了很多特种制瓷工艺珐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当时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细分不开的。


珐琅彩开光仕女图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全器以红、蓝描绘锦地花,颈周绘波涛纹,壶腹两面开光,一面画仕女弹琴,一仕女坐观、并拨琴弦,另二幼童在侧围观;另一面绘三仕女围坐几前,二人对奕下棋,一人坐观。盖顶画莲瓣,盖面加饰五蝠,盖沿、底边饰以卷草、莲瓣纹等吉祥纹饰。胎骨略重,珐琅彩上多杂质斑点。壶底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代彩绘瓷器的纹样,包罗万象。“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式被广泛运用,吉祥图案,寓意深刻。此茶壶上的人物,反映出清乾隆时社会文化的提高和繁荣。壶盖上蓝彩中的红色蝙蝠纹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蝠"幸福"的奇异对应,是俗常的价值祈愿,是人们追求美好的反映。


蓝地粉彩连年福寿纹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全器以粉彩描绘纹饰,盖面花纹为四朵转枝莲花,中间各加饰蟠桃,盖纽为珊瑚红所绘盛开莲花一朵,盖纽周围则饰如意纹一周。壶颈绘圈点纹一周,肩饰如意纹,壶腹两面各画莲花一朵,围绕三只口衔四颗蟠桃的蝙蝠,底边莲瓣纹一周,壶流及把手亦饰缠枝莲纹,纹饰分线均描绘金边。壶内外均以蓝彩为地,壶底蓝底中央留白内朱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二行篆款。


茶叶末六联瓶

【清朝】

年号:乾隆


纹识描述: 此品造形奇特,由五只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环绕着中央的主瓶。最难得的是,周边的五个瓶子,大小近乎相等。黏贴的过程是对准了主瓶的穿孔,由此可见,乾隆官窑悉心照顾细节的特色。


五彩万寿长春海棠式壶

【清朝】

年号:康熙


纹识描述: 壶身呈四瓣瓜棱壶身,圆口,曲把,短流,盖边作四瓣莲瓣形捲唇、带圆形纽,纽顶一通气圆孔。盖面绘秋葵及蓝菊,卷唇盖沿或伤缺后涂饰嫩绿色;壶外壁两面棱区画桃实,桃花,月季,另二面流把周边则绘折枝月季花。器面全施透明釉,内面则为紫砂素胎。


五彩四季花盖碗

【清朝】

年号:康熙


纹识描述: 盖碗敞口,斜直壁,矮圈足,带盖。碗外壁画四季折枝花卉纹,有牡丹、月季、野菊;菊花、茶梅等;盖外壁亦绘月季、莲花、菊花、梅花等四季折枝花卉纹,器内及盖内各饰月季及莲花一朵。


白瓷描金鏤空帶托茶杯

【清朝】

年号:不详


纹识描述: 外层镂空雕花,于菱形四角点饰金彩,口足间金线四道,竹节把上,每节均饰金纹二道,内层白釉无纹;杯托盘口折沿亦镂空雕花,与杯身相同纹饰,盘内白釉无纹。杯底、盘底各有双红边三角形图案,三角各书「A.R.F」内印英文字母「1901」「DORE」「SEVRES」等款识,杯底、盘底圈足旁各刻划英文字母「SGR」等。


仿雕漆珊瑚红釉银里盖碗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碗及盖内外均包银,外壁于素胎时雕刻成仿雕漆绣球纹锦地纹饰,口沿雕回纹一周,足边莲瓣纹,施透明釉烧成后,再挂珊瑚红釉,二次低温烧成。碗底白瓷地上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陈荫千制宜兴紫砂竹节提梁壶

【清朝】

年号:乾隆


文物描述:茶壶整体造型仿自竹节,椭圆形壶身,围饰弦纹一圈,矮圈足,壶嘴塑成三节竹节曲流,壶把则为两枝细长竹枝缠扭成形。盖为椭圆拱形,上贴饰竹叶两丛,盖纽亦为双竹枝相扭成拱桥式,盖顶正中一小通气圆孔。紫砂泥质地较细,颗粒微粗,含黑、黄砂点。壶底印铃「陈荫年制」篆刻方印。


陈荫年为乾隆中期宜兴制陶名家,生卒年不可考,善制竹节把壶,此为本院清宫旧藏器中,唯一遗有宜兴陶工名款的紫砂茶壶,余均施彩或腹上雕漆。此壶久用,里外遗留旧有茶汁痕迹,故壶面罩有一层光泽,其受宝爱可想而知,也可能是乾隆品茗御所竹炉山房中煎泡茶器之一。


冬青釉茶叶罐

【清朝】

年号:雍正


文物描述:直口,短颈,丰肩,硕腹,通体均施青釉,釉色匀净淡雅,质坚细腻。


雍正时期青釉或青花茶叶罐尤多,可见雍正皇帝素好品茶。


吹绿茶杯

【清朝】

年号:雍正


文物描述:撇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内白釉无纹,外壁施浅绿釉,釉色嫩绿淡雅,釉面满布细碎开片。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圈。


一般称此匀净淡绿微泛黄色者为吹绿,或形容其吹之可破的娇嫩感觉,或因其以吹釉枝法制成而得名。吹绿色正是雍正朝低温铜绿釉的代表釉色,多见于小品器类。


文物尺寸:口径:9.2cm  底径:3.5cm  最高:5.9cm


青花山水人物六方茶叶罐

【清朝】

年号: 康熙


纹识描述:盖面青花绘一蟠螭,盖壁饰六字三种不同书法的「寿」字,加饰青线三道,罐肩满画如意纹,罐腹则饰山水人物画,云松下二老者,一抬头持杖遥指飞翔而来的仙鹤,另一老者及一背罐童子亦仰面迎望飞鹤,罐腹上下各饰回纹一周,足边则为转枝叶纹一周。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款。同类造型亦有锡制茶叶罐。


青花开花御制诗文茶壶

【清朝】

年号: 嘉庆


纹识描述:余隙及盖面把、把、流均绘转枝莲纹,盖纽一半涂青、半留白,颈饰卷草纹,底边莲瓣纹一周。底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粉彩万福长寿红地茶钟

【清朝】

年号: 嘉庆


纹识描述: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胎骨略重,器底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楷款。

粉彩万寿无疆花蝶盖碗

【清朝】

年号: 同治


纹识描述:碗内白地上满画粉彩梅花、蝴蝶,器、盖内外口沿及底边、圈足均画回纹一道,碗、盖外壁黄地上四圆形开光万字内各书「万」「寿」「无」「疆」,并围以如意云纹;开光间以蝙蝠、桃实、盘长等纹饰,寓意万寿无疆。盖圈足内及碗底朱红「长春同庆」四字二行楷款。


粉彩紫藤花鸟纹蓝地盖碗

【清朝】

年号: 道光


纹识描述:碗底及盖足内白釉无纹外,余均施蓝地粉彩,碗内及盖内均绘紫藤花卉纹;碗外壁及盖面则饰紫藤花鸟及月季花。蓝地施釉浓淡不匀,布满开片纹,紫藤花及月季花分施粉彩,紫、粉红、绿、粉绿等色料堆朵深厚,紫藤花房均以赭色钩边。道光年间不少以「慎德堂制」为款识的各种器物,盖碗尤多。此器满画纹饰,华丽大方,然与清盛期乾隆官窑相较,则略嫌粗糙,蓝地凹凸不匀,画工亦无前代之精细。

中国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中国美术报》第329期 美术聚焦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9月17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13年的申遗夙愿。这是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也填补了世界三大非酒精饮品中没有“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景迈山古茶林

今年涌现出了许多与“茶”相关的展览,诸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饮食文化展”中,将茶作为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展出;还有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茶和天下——典籍里的茶”展,侧重于茶叶相关典籍著作的呈现;故宫博物院当前的“茶·世界”展,更是从形而下的各类茶事中,延伸出更多茶道所蕴含的理、法、真谛,强调中国的茶道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此前,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已经在2022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兼容并蓄的理念。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从认识茶开始,逐步让茶更多、更好、更便捷地服务于人,并追求茶与水、器的协调,追求在生活中的艺术化茶事,成为中国人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趣同。在中国历代美术作品中也有不少关于“茶”的描绘,与饮茶时心境的传递。茶的饮用与分享更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真正是“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开始了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采摘和制作,以及开始饮用,而且范围极广。茶树从野生到人工种植,茶也从最初的药用、食用,发展到如今全球共享的大众饮品。在这一历程中,茶树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叶产区逐步扩大,茶叶品种愈加丰富,茶的制备与饮用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武夷山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好文章”,不仅表明了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

茶器,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大和六年(832)张夫人墓出土的成套茶器

中国茶器的发展,随着茶制演进而改变。茶制的演变,一般可分为唐、宋的片茶和明代以后的散茶。随着茶制演变,历代饮茶方式亦有所不同,主要有食茶、煎茶、点茶、煮茶、泡茶五种。它们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人们对茶色、形、味的追求,对茶器之美的讲究却有相通之处。

唐代是我国饮茶习俗逐渐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确立的时期。中国的茶器发展到唐代,随着唐代末茶煎煮方式的确立,亦逐渐成形。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制定了一套专为烹煮末茶的茶器,正式奠定了唐代茶器划时代的历史位置,更把饮茶一事推向艺术领域。唐代茶器除《茶经》所述之外,另有陆龟蒙、皮日休各作《茶具十咏》诗。实物则有诸如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茶器,其中有琉璃茶碗与金银器茶托、茶碾、茶罗、茶匙、盐台等,它们质地贵重、做工精巧、造型灵动,为唐代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器。另外洛阳唐代司马氏家族墓葬中出土了三套陪葬用三彩茶器,其中有茶碾、茶瓶、侧把壶、风炉、茶釜、茶碗、茶托、茶器台子及陆羽煮茶塑像等。

此外,唐代茶碗以瓷质为主,且造型与前代迥异,以敞口、斜壁、浅腹的碗状为典型。这是因为唐代煎茶盛行,刚煎好的茶汤滚烫,茶碗敞口的造型利于茶汤散热,方便饮茶。与此同时,唐代已经普遍使用茶托,茶托的出现是为了承接茶盏,防止烫手,也是适应这一时期煎茶风气而生的茶器。

△【唐】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鎏金团花银碢轴

宋代茶叶种植区域进一步向北推进,茶叶产量也不断提高,饮茶在宋代变得更加普遍。当时的茶叶主要分两类:片茶和草茶。宋人的饮茶方式,煎茶与点茶并存,煎茶是唐人品饮的延续,点茶虽起于晚唐,却是宋人的最爱,宋徽宗赵佶也是点茶高手,还独创了“七汤点茶法”,并有《大观茶论》留世。茶末入茶盏内,先注汤调膏,后不停用茶筅击拂,令茶汤的浮沫呈现乳花状,汤花停留在盏壁内沿的时间越长,点茶的水平就越高,上到王公贵族,中至文人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都热衷于点茶,并进而演化为斗茶、分茶和茶百戏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斗茶不仅需要有绝佳技巧,亦讲究茶色贵白,所以需要黑釉茶盏来衬托茶色,黑釉盏以福建建窑产的兔毫、油滴、鹧鸪纹最为有名。随着市场对黑釉盏的需求量激增,江西吉州窑、四川广元窑,以及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一些窑场也生产黑釉盏,定窑、磁州窑生产的黑釉茶器量特别大。汤瓶是点茶必不可少的茶器之一,其作用是烧水注汤。从出土的宋代茶器来看,南北方瓷窑都有生产此类瓷汤瓶,尤其是南方的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窑,汤瓶的数量更大。

到了南宋,茶器稍有变化。参考《茶具图赞》最为齐全和直观。审安老人不仅把南宋流行的点茶十二器具称为“十二先生”,分别冠以官职及赞辞,还以线描的方式呈现出来,给后世留下很有价值的图像资料。辽、西夏、金、元受宋代文化影响,相关的茶器延续宋代的风格。

△分藏于静嘉堂、藤田美术馆和大德寺龙光院以及杭州出土的曜变天目盏建盏

中国从明代开始,更自由的泡茶法取代了程式复杂的点茶法,中国茶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改吃茶的传统,更注重品味茶之真味。饮茶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茶器的大变革,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点,前代流行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器皆废弃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白瓷。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有了创新茶器——茶洗。由于明人饮用的是散茶,散茶加工过程中难免会沾上尘垢,于是明人在泡茶之前多了一道洗茶的程序,且一直沿袭至今。文震亨《长物志》还专门介绍了茶洗的具体造型及使用指南:“茶洗以砂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层。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皆从孔中流出,最便。”明代的另一创新茶器为茶叶罐。明代以前流行团饼茶,皆需碾末,由此形成的贮茶器形制为矮扁的茶盒。明代散茶占主流,对茶叶的贮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贮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一般来说,明代的散茶贮藏采用瓷瓶或砂瓶,瓶内用箬叶填充。

明代散茶的冲泡又直接推动了紫砂茶器制作业的发展。紫砂泥料土质细腻,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壶冲泡散茶,能把茶叶的真香发挥出来。文震亨《长物志》提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紫砂壶一直是明代及之后茶壶的主流。

至清代,民间喝茶更加普遍,茶越来越走向世俗化,全国各地茶馆林立,茶叶的内销及外销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社会对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清代饮茶方式沿袭明代,以散茶冲泡方式为主,茶器以茶壶、茶杯、茶盘为主,材质也以瓷器和紫砂为主。清代景德镇瓷窑在明代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传统的青花、素三彩、釉里红、斗彩等瓷器品种继续烧制,并新创了粉彩、珐琅彩等一系列新品种,各色盖碗成为清代茶器的一大特色。

茶画,图像中绵延的茶道

△【南宋】佚名 萧翼赚兰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的茶道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因此伴随茶事的发展,茶画也层出不穷。茶画中归于阎立本名下的《萧翼赚兰亭图》最为知名,历代临摹不绝,其中不仅涉及了唐宋之际茶器、茶事的演变,更从图像角度揭示了唐代僧人、寺院与茶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现《萧翼赚兰亭图》的主要版本有:被认为是北宋摹本的辽博本,被认为是南宋摹本的台北本,相传为元代钱选的弗里尔本和旧传为元代赵孟頫的大都会本。四本画面的左侧描绘的都是煎茶的场景,有一老一小两僮仆正专注地备茶。值得注意的是,靠近小童的脚边放着一矮几,就是《茶经·四之器》中提到的“具列”,即茶床。

△诸本《萧翼赚兰亭图》中的具列 辽博本

从制作材料看,辽博本的具列上有竹节,而在台北本中几乎看不到竹节,具列似乎由木条拼接而成,且具列上的茶碾半嵌进具列中。在钱选本和大都会本中,我们能看到在具列的四足和边缘都还呈现出竹子的样貌,但具列的面板几乎没有了细节的表现,似乎是由整块木板构成。与此同时,具列旁的僮仆手中握着布巾在擦拭(台北本中没有),可见在烹茶过程中具列之上是很容易沾淋茶水的。具列的面板用细竹或木条拼接,就是方便茶水下渗,具有很好的实用功能。如果是像钱选本、大都会本所描绘的那样,很显然会影响使用。由此可见,《萧翼赚兰亭图》辽博本和台北本更能反映具列的原貌。

△诸本《萧翼赚兰亭图》中的具列 台北本

唐代是我国起居方式从席地而坐到踞椅而坐转变的时期,故而唐人的茶床还保留有比较矮的样式,《萧翼赚兰亭图》诸本中的茶床就是此种制式。当然,唐代也有坐椅品茶的场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晚唐《宫乐图》中,就绘有仕女围坐在桌子边,桌上陈列蔬果、酒具、茶具,并有琵琶、琴瑟等助兴,热闹欢畅。宋人的茶床虽然高了一些,不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类似于《萧翼赚兰亭图》中具列上细竹或木条拼接的痕迹,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春游晚归图》中就有侍者荷茶床而行的场景,茶床表面的拼接痕迹依稀可见。

《萧翼赚兰亭图》本身记录的是萧翼的巧计和唐太宗对《兰亭序》的痴迷,然而在文化书写的过程中,本来并不重要的茶事变成了《萧翼赚兰亭图》重要的场景。当老僧、茶事连在一起的时候,萧翼的巧计、辩才的悔意都不重要了,画面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成为了一种超然的存在。元代高明在题诗中写道:“人生万事空浮沤,走舸复壁皆堪羞。不如煮茗卧禅榻,笑看门外长江流。”《萧翼赚兰亭图》是出自阎立本,还是出自李公麟之手,或许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斯人已去,万事皆空,唯有茶香,可慰禅心。

△诸本《萧翼赚兰亭图》中的具列 钱选本

人们早期喝茶时可能对意境没那么多追求,宋人开始把茶上升到生活美学层面,我们能在诸如刘松年《撵茶图》、张激《白莲社图》、故宫博物院的《卢仝烹茶图》、赵佶《文会图》等作品中,领略到宋人艺术化的饮茶风尚。明代开始,人们一定要讲茶的空间,要么是融于自然,在山间林下,要么是在自己家里营造专门的饮茶空间,实现陆象山所说的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诸本《萧翼赚兰亭图》中的具列 大都会本

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陈洪绶、尤求、丁云鹏、王问等画家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煮茶、品茶的场景,凸显茶在文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一生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茶画,如《惠山茶会图》《品茶图》《茶具十咏图轴》《真赏斋图》《浒溪草堂图》《猗兰室图》《东园图卷》等。文徵明《品茶图》描绘了画家与友人在山中构建的茶寮中品茗谈艺的场景,画作上方作者题诗一首:“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诗后有题跋,点明画作的时间和缘起:“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1531年的春天,谷雨刚过,正是春茶上市的最佳季节,61岁的文徵明到自己建造的山中茶寮小坐。这天恰逢好友陆师道来访,相约共品春茶。书斋的桌案上,一把器型硕大的紫砂壶引人注目,主客两人面前各放着一只茶杯。而在另一侧的茶寮内,茶僮正在备茶,风炉上置放的也是紫砂壶,而另一边的茶桌上隐约可见茶叶罐和茶杯。明代很多的茶画中,都有将紫砂壶直接置于风炉上煎煮的画面,究其原因,是因为明代的紫砂泥料相对较粗,透气性好,适宜直接煎煮。四周树木苍翠,屋前流水潺潺,远处群山起伏、云峰高耸,真是人间仙境。

△【明】文徵明 品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是一是二图》中,乾隆皇帝着汉装,喝茶的杯子是宋代的定窑,装茶的壶是明代青花军持,周边陈设的器物从早到晚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商代的青铜觚、新莽时期的嘉量、明宣德时期的青花梵文“大德吉祥场”出戟盖罐、受西洋家具影响的圆桌等。喝一杯茶,用宋、明时代的名瓷可以理解,但其陈设全用历代礼祭器、佛教法物和从西洋来的文化内容,极有可能是要表现乾隆皇帝代表的清朝对中华文化的法统性继承、典守,清代中央对佛教的支持,对西洋文化的吸收与了解。如果我们再把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西清诸鉴和收集典藏历代文物的文化活动统一思考,就会发现这是清代康、雍、乾三帝百年文化、政治建树的内容。

△【清】是一是二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作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并就此步入了唐朝诗人和宋代画家的殿堂;成为了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它还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生活的信仰;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其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来源:《中国美术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